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除了演绎推理,文中还有假设论证。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中“如......则......”译为“如果......那么......”。用假设的方式表明自己只知“无 大作为”之罪,不知“改革”之罪。说理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立场,表明了心迹,希 冀对方理解。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 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 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⑷文化常识 ①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 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 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②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 时而异,不尽相同。 ③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 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 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 升任宰相。 ④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 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⑤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 责的官吏。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17课《答司马谏议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3分)1.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卤()谤()晤()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辟.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34分)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词。

(8分)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膏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办事 墨守 以前的做法
领教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内容赏析
1.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④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
2.追述“盘庚迁殷”的原因有哪些?
①借古论今,以确凿的事实针砭当 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者多并 不能表明施政有错误。 ②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流言而退却的 坚定的改革决心。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第二段 认为 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 在朝廷上商议修订法律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不是 施行
来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 胥怨者民”也,,且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1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揭众露为善了
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12.《答司马谏议书》中,度“ 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两也句,王安石借盘庚之
第四自然段
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文本小结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 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 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 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 语所动的决心。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0(33张)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0(33张)
返 回
整体感知
第一段: 交代写信的原由。 第二段: 批驳司马光的看法。 第三段: 分析原因,表示不满。 第四段: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返 回
重点语段赏析 品读第二段
(一)读一读 1、读出司马光列举的实施新法的五个弊端的句子。 2、读出王安石批驳司马光前四个弊端的句子。 (二)想一想,议一议 1第一、二句为何要先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提供推理前提。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导入
作者作品介绍 朗读 预习指导 整体感知
重点语段赏析
知识归纳
知识拓展
使用说明
导入新课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而 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是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
返 回
作家作品知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晚年退居江 宁,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他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王临川 集》《临川集拾遗》。
王安石变法
返 回
朗读课文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 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8.﹡答司马谏议书 (共26张PPT)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8.﹡答司马谏议书 (共26张PPT)

2.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是向司马 光认错?为什么? 【明确】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 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 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 速,不够彻底。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
施加恩泽 (名词作动词)___


2.形容词的活用
((12))自以媚兴于利众 除为 弊﹒善(形(形容容词词作作名名词词)_)__好____事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利的事业
有害的事情
三、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
【解析】选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 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 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 协。所以,B项错误。
2.文章第二段是用几个层次反驳对方的?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反驳: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 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 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答司马谏议书
【助读链接】 背景回放 弥漫着滚滚硝烟的一封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宰
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 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
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 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 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作者写了这封 信回答,批驳司马光的看法。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 变法是正确的,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 语所动的决心。

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 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 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解析】 B 项,分析有误。不是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 回复。
B.是是..而社不稷见之可臣悔也故也
C.爱盘其庚.子不为,怨择者师故而改教之其.度 D.欲如出君力实助责上我以以..抗在位之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 A 项,为:介词,替/动词,是。B 项,是:动词, 认为正确/代词,这。C 项,其:代词,自己的。D 项,以:连词, 来,表目的/介词,因为。
【答案】 B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B.故今具道.所以 C.辟.邪说,难壬人 D.则非某之所敢知.
故:原因 道:说 辟:批驳 知:明白
【解析】 知:领教。
【答案】 D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谏议(jiàn) 蒙.教(mén ɡ) 游处.(chù) 怨谤.(bàn ɡ) B .强聒.(ɡuō) 卤莽..(lǔ 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 .膏.泽(ɡǎo )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 .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 ɡ) 解析:选B 。

A.处读“chǔ”;C.膏读“ɡāo ”;D.庚读“ɡēn 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略.上报 略:简略 B .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 .不恤.国事 恤:忧虑 D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解析:选B 。

具:详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略上报②故.今具道所以 B.⎩⎪⎨⎪⎧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①所操之.术②而修之.于朝廷 D.⎩⎪⎨⎪⎧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②而修之于.朝廷 解析:选A 。

A.所以,连词。

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

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

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解析:选A 。

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6 02 答司马谏议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题6 02 答司马谏议书

8、司马光一封信三千多字,王安石写的却很短, 为什么他不回一封长信,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立 场和理由呢? •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
9、后来有为什么改主意,想着还是要把该将清楚 的讲清楚?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新法的变质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 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 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 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 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 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 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 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 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5、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来?试着归纳一下变法失败的原因

• 保守派势力强大,墨守成规,踏着祖宗的 足迹亦步亦趋。 • 民族心理:陈陈相因,遵守祖宗之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以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精神推 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 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 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三不足”的大无畏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王 司安
马 月团新碾瀹花
瓷,饮罢呼儿

课楚词。
谏 风定小轩无落
叶,青虫相对
议 吐秋丝

本课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本文背景 2.梳理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深刻含义
目录
背景 介绍
文章 梳理
文言 知识
归纳 总结

背景介绍
No Image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 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 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 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 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 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 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 “文”,世称王文公。
重点注释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 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 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 《尚书·盘庚》。
文章结构

文言知识
重点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 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 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高中语文17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高中语文17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17 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9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9张)

理解词语
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聒,喧扰,声音 嘈杂。
见察:察,省察、了解。见,被。 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具,详 细。 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你或许能原谅我。冀, 希望。或,或许。见:被。 尤: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相符)。 以致:以,因而;致,招致。 以谓:以为。谓,通“为”。
论原则)是什么?名实相符。 ◆ 王安石举出盘庚迁都的例子主要为了说明
什么道理?(见赏析)
问题思考
◆ 这篇文章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决心? 一定要把变法进行到底。 这篇文章中王安石辩驳的风格是什么?
寓刚于柔 ◆ 概括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的观点采用了什
么方法? 概括对方论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驳论
五 课文赏析
其次批驳天下怨谤的评论:①、“人习于…… 士大夫多以……则众何以为不汹汹然?”抨击当 今世风恶劣,要坚持变法,怨谤多,出于必然 (即诽谤多的原因),反问句义辞严,无容置辩。 ②“盘庚……胥怨者民也……是而不见悔故也” 援引古事,说明有阻力是正常的,只要考虑到所 做的事合乎情理和道义的那就是有人反对,也不 存在后悔的。说明了变法的决心。言外之意,对 当朝士大夫的反对,没有当心的必要。语气自信 有力。
阅读与理解
不恤国事:不关心国事。恤,忧虑,顾念。 上乃:乃,却。胥怨:相与。 非特:不仅。特,仅,只。 盘庚不为……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怨
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 虑到这样做的好处,然后采取行动,认定 做的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阅读与理解
盘庚不为……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怨恨的缘 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虑到这样做的 好处,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的对,看不出有什 么可后悔的缘故。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6.17 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第17课答司马谏议书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 C解析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估量、考虑”之义。

A项渡过。

C项量长短。

D项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 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

B项古义:书信往来。

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 D解析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D项为陈述句。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作者简介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 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 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 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存世。
1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
),(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
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
)”,委婉的口吻
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 , 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
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xù)(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 好)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 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xū)怨(相 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计划),度(duó)义(适宜)而后动 ,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为,以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名词活用做动词,办)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之至 !
文章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 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 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小结: 王安石的“不为"逻辑思维:王安石是如何辩驳的?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立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破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思考: 1.针对司马光给自己扣得“帽子”,王安石不 认为有“罪”。对于第五点指责“天下怨谤”, 他有没有否认?
他承认了
思考: 2.王安石认为导致“天下怨谤”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

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书”:文体名,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 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初读正音
强聒 guō
重念 chóng 再三考虑
冀君实或见恕也 jì shù
辟邪说 pì
难壬人 nàn rén 批驳
不恤国事 xù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结果)以致天下怨谤也
固前知其如此
“为”源头
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 怨谤也。”这样有罪的帽子,王安石却说我没有罪,判断是 非总的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课文原话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3分)1.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卤()谤()晤()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辟.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34分)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词。

(8分)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膏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________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________。

(3分)(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________态度。

(2分)(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1分)狱中上母书[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

一旅才兴,便成齑粉①。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②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

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

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④,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⑤,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

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

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摘自《明清散文精选》)【注】 ①齑(jī)粉:粉末。

②斤斤:仅仅。

③九京:即九泉,指墓地。

④西铭先生:张浦,别号西铭。

死于崇祯14年(1641),无后。

⑤诛殛:惩罚杀戮。

顽嚚(yín):愚顽不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②举.国欢庆 B.⎩⎪⎨⎪⎧ ①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 ①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②素.善留侯张良 D.⎩⎪⎨⎪⎧①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①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②口占一绝,为.君送行C.⎩⎪⎨⎪⎧ ①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①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夏完淳“忠孝”的一组是(3分)( )①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②门祚衰薄,终鲜兄弟③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④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⑤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⑥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A .①③④B .②③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夏完淳把抗清复明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上苍把所有的灾祸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以至于自己刚建起某一支军队奋勇抵抗就立即被敌人粉碎。

B .夏完淳在抗敌过程中早就预知到自己的牺牲,然而竟侥幸没死,又活了一两年,这才有机会孝养自己的母亲。

C .夏完淳认为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

但国家有中兴的机会,自己的家族就可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后人的祭祀、供养。

D .文章后半部分说:“语无伦次,将死言善。

”十七岁的夏完淳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所写“言善”之文、其思想深度已经超越了封建纲常的局限,永值后世铭记。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随堂练笔(40分)12.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请试做猜想,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知能优化演练1.【解析】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答案】xū lǔ bàn ɡ wù 2.【解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答案】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3.①本来 顽固 ②名义 说出 ③害处 疲困4.【解析】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5.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解析】(1)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

(3)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答案】(1)只是 后悔 给以好处 做事情(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3)商 摆脱自然灾害(4)坚决(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7.【解析】选C。

A.①起义,②整个,全;B.①望族,②向远处看,远望;C.副词,均为“平素,向来,一向”;D.①走向,②送回,归还。

8.【解析】选C。

A.①目的连词,“来”,②副词,“因为”;B.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C.助词,均译为“的”;D.①介词,在,②介词,对。

9.【解析】选A。

②讲家族力量,⑤说妻子品行,⑥说自己死后的一点要求。

10.【解析】选C。

A.集中在大明朝廷而非自己身上,B.未能有机会孝养母亲,D.并没有超越封建纲常。

11.(1)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3)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

【参考译文】不孝完淳而今(要)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

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

一支军队刚建起来,就立即被粉碎。

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没有死,却死于令天!仅仅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