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意义对比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反映了两国人民对于动物特性的独特理解和文化认知。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揭示两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中韩两国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基本情况,包括常见的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的体现。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探讨这些共性和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社会背景。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
我们将收集大量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筛选出其中涉及动物象征意义的例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异同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和合作。
二、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元素,反映出两国人民对动物特性的深入理解和文化寓意。
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源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以及人们对动物的普遍印象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龙和凤分别代表皇权和吉祥,常常出现在古代的皇家建筑和艺术品中。
而狗则常常象征着忠诚和勇敢,如成语“狗马声色”中的狗就是指忠诚。
另外,一些动物也因其生活习性而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狐狸象征着狡猾,鹤象征着长寿等。
韩国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也同样丰富多彩。
例如,在韩国,老虎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常常出现在韩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中。
而牛则象征着勤劳和坚韧,这在韩国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显著。
一些动物在韩国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喜鹊象征着好运和幸福,乌鸦则被视为不祥之兆。
从韩、汉语动物比喻看两国文化异同
从韩、汉语动物比喻看两国文化异同
金福年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98()5
【摘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使用动物作比喻时,由于对某一种动物性格方面的认识各不相同,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色彩。
在韩语与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动物作比喻的例子很多。
本文要谈谈在韩汉两种语言中用动物作比喻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异同。
一、韩汉两种语言中,“龙”和“凤”常用于褒义的代表动物。
龙在中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物演变而成的吉祥动物。
中华民族又称为龙的传人,所以一般用“龙”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韩语;动物比喻;文化异同;汉语;两种语言;国文;贬义;狐狸;老虎;杰出的人【作者】金福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从动物比喻看英汉语言差异 [J], 白国芳
2.英汉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异同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J], 卢蓉
3.英汉语中比喻的文化异同 [J], 朱燕
4.从中韩两国牛郎织女传说异同看两国民族文化差异 [J], 樊璐
5.从朝韩两国面临的文化危机看朝韩关系走向 [J], 李浩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韩语言比较
中韩俗语比较俗语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俗语蕴含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出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面貌。
俗语是通过人民世世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各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就产生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具有强烈而丰富的表现力的俗语。
但是由于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共属于东亚文化圈,并且同属于儒教文化,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共通之处。
在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可以说既有相同点又各有千秋。
以下是对中韩两国语言中俗语的比较。
来源与定义:俗语是一种很有特色想语言形式,在各民族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俗语最早来源与《史记》中,当时里面的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与班固引述,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中的定型语句。
汉语中俗语的定义,工具书中说的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
而韩语中,与中文的俗语相近的应该是“俗谈”从来源上来看,最早出现于柳梦寅的《於于野谈》中。
之后在朝鲜时期在编撰清朝语言词汇集《同文类解》中,出现了“속담”一词。
韩语俗语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口头创造,因口头相传一般找不到来源和作者。
其他部分来源于历史、寓言、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等。
韩国俗谈的定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在群众中生产的惯用表现,是为了强调一种普遍的含义而使用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精炼的语言形式。
即可以看出,韩国俗谈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人们口头上喜用的形式简洁精辟、通俗易懂的固定语句。
从特点上:汉语中俗语从外在形式上一般是五字以上的短句,字数从五字到十字不等,也有更多。
如:五字式的“八字没一撇,换汤不换药”等,六字式的“不食人间烟火,打肿脸充胖子”,七字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萝卜一个坑”等,十字式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
而在形式上,韩语俗语形式多样,有单句也有复句,最少是四音节以上,大多数是十音节以内的。
例如:四音节的뀡대신닭,산넘어산,五音节的모르는게약,옷이날개라;六音节的고양이쥐생각,꿀먹은벙어리; 十音节以上的고슴도치도제새끼는함함하다고한다等等。
关于中韩虎文化的对比研究
这些神话 传 说 故 事 都 反 应 出 人 们 独 特
的心理状态,蕴含着特殊的社会意义及
高度的艺术价值,在民间流传至今。
其中,最具 代 表 性 的 一 则 是 中 国 明
朝时期的 典 籍 《隆 庆 海 州 志 》中 记 载 的
“虎崔生”,他
114
由此可以 推 断 出,中 国 的 传 统 虎 文 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二)韩国虎文化起源 韩国古 代 传 说 中 熊 和 虎 的 出 现 最 为常见,韩国的虎文化是由熊崇拜文化 开始的。韩国古代典籍《三国遗事·异 第二》中记载,古朝鲜的开国始祖 檀君 是桓雄与熊女之子。因此,韩国人把熊 认作是自己的祖先。[2] 在《三 国 遗 事》中 记 载 着 “辰 韩 之 地,古有六村 ”。 这 “六 村 ”各 个 部 落 的 名字均 和 “虎 ”字 有 关。 同 时 古 朝 鲜 又 有“南方 虎 崇 拜,北 方 熊 崇 拜 ”之 分,可 以看出,虎和熊是古代朝鲜半岛人民的 共同崇拜。 二、虎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文学作品方面 中国历史悠久的虎文化内容丰富, 特别是在古典小说中,有诸多通过描写 人与虎的关系,清楚表达出人们的价值 观、伦理 道 德、心 理 特 征 等 的 作 品。中 国唐朝时 期 的 小 说 中 就 有 虎 形 象 的 描 述。在《广 ? 记 · 张 鱼 舟 》中 有 向 人 们 报恩的“义虎 ”形 象,在 《集 ? 记 · 裴 越 客》中有让夫妻二人再次相遇的“媒虎” 形象,在《集?记·崔韬》中“虎”通过变 成“人”,来指出封建社会中的矛盾症结 等等。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虎”作为猛 兽,通常会强化它的本性,以此可 以 看 出自古以 来 人 类 与 猛 兽 共 同 生 存 的 历 史现实。[3] 韩国古典 文 学 作 品 之 中,虎 一 般 是 作为人间社会的自然性象征而出现的。 高丽时期的典籍《三国遗事》中有《金现 观虎》一文,记录了青年金现与虎 女 之 间感人的爱情故事。文中,虎女这一形 象是可以清楚洞悉人心里的欲望的,这 也反映 了 朝 鲜 人 民 心 理 意 识 的 构 成。 还有,朝鲜中世纪文学家朴趾源的小说 《虎叱》中 的 虎 形 象 一 出 现 就 与 刻 板 地 坚守着儒 家 文 化 的 代 表 者 北 郭 先 生 展 开了对话,虎指责其“毫无人性”。虎是 自然界中神与权力者的代言,意在催促 人们实现“本我”。由此看出,韩国文学 作品 的 虎 形 象 象 征 着 人 类 社 会 的 自 然性。 韩国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虎 形 象 相 对 更
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1,动物世界是一个与我们人类世界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生物界。
从远古时代人类与动物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了解了动物的许多特性。
而且人类常常喜欢把动物的特性和人类的一些特性联系起来,这样动物就逐渐进入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人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同样一种动物的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也正是这个原因动物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特色,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来源于它本国的历史、寓言、传说或者典故。
此外,许多民族有他们自己所崇拜的动物,这种动物大多于原始社会的图腾。
因此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习语就是固定的习惯用语,包括了许多的形式,比如说:固定的短语,谚语,俗语,固定的口语用语,典故以及俚语等等。
它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浓缩出来的具有简洁的形式,深刻的意义和生动意象的固定的短语。
中国的习语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的意象和哲学的含义。
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必须处理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同。
习语翻译的质量会大大地影响文化交流的程度。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确保源语言的信息的传达和原习语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性。
本文将研究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代表着动物文化和习语文化两种身份。
本文的研究中的汉语习语仅限于汉语中的“成语”。
,2,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词语,动物意象和动物文化的研究(刘俊, 2002;龙元祥,李芦生, 2006;)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许多方面由于文化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导致了动物词语的共性和不同。
在关于习语的翻译中有两类典型的习语被研究过,一种是关于数字的习语(陈琳霞1999),还有一种是关于夸张的习语(裴利民2003),这两种习语都是一些典型的习语。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还有关于动物短语中的动物的联想意义和习语中的动物意象以及习语的文化(高丽新,许葵,2002;丹金2006;张爱文张爱琳2005)。
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从动物谚语看中韩动物文化的异同】
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从动物谚语看中韩动物文化的异同】谚语,一般指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句子。
(曾自力,1983:2)谚语也凝结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是智慧的结晶。
而且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瓜果类为主食,并为了抵御寒冷和躲避野兽的攻击藏匿于洞穴;狩猎时期,为了捕食狩猎,训练狗;随着农耕社会的不断发展,牛马等动物被人们大批饲养,在商品的物物交换中,作为重要的交通,通信手段也同样担任着重要角色;动物的状态也常用于判断气象变化。
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动物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动物和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与此同时,用动物的性格老比喻人类的谚语长期以来对民族的精神文化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宋在璇,1997:2)动物谚语的特征主要有:简洁易懂性,具体性,音律性,比喻性,对喻性,教训讽刺性。
(이정임,2004:10)中韩两国动物谚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有:狗,虎,鼠,猫。
(尹银源,1999:9:39)狗,自古以来作为人类的朋友伴随人类生活,被人们所喜爱。
狗代表忠诚。
特别是在神话传说中狗是忠诚,友好,牺牲精神的象征。
狗与人为伴,给人看家、和人一同狩猎、给盲人指路、保护主人,救灾抢险,侦破案件,作为宠物给人类带来欢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中韩关于狗的谚语也大量存在。
主要表现狗的忠实性比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개도닷새가되면주인을안다. (狗五天即认识主人)用来狗的忠实性来讽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
而关于中韩狗的谚语中含有贬义,讽刺意味的谚语也大量存在,比如: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眼看人低。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개도부지런해야더운똥을얻어먹는다. (勤奋的狗才能吃到热乎的屎)如果想要生活的好必须要勤奋。
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韩中两国生肖成语比较研究
韩中两国生肖成语比较研究
生肖成语是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一种俗语,它们极具文化内涵,也是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
韩国和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根源,生肖成语也一样。
本文将比较韩中两国的生肖成语,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韩国的生肖成语。
韩国的生肖成语同样来自于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韩国的生肖成语大都指向“准备”、“出发”、“努力”等方面,比如“鼠年行大运”,意思是今年是鼠年,必须要
努力,大有作为。
另外,韩国的生肖成语也含有“欢乐”、“祝福”等意思,比如“牛转乾坤”,意思是牛年的到来将带来幸福
和平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生肖成语。
中国的生肖成语和韩国的生肖成语很相似,也是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为基础。
不过,中国的生肖成语更多的是指向“谨慎”、“小心”、“慎重”,比如“鼠过狗穴”,意思是要小心,不可掉以轻心。
另外,中国的生肖成语也带有“智慧”、“精明”的意思,比如“虎视眈眈”,意思是要谨慎小心,不可大意。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韩国和中国的生肖成语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然而,两者也有一些差异,比如韩国的生肖成语更多的是指向“准备”、“出发”,而中国则更多的是指向“谨
慎”、“小心”。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古代中韩两国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两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总之,韩国和中国的生肖成语都是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韩国和中国的生肖成语之间也有一些异同,这些异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和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
各地域之间民俗虎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
各地域之间民俗虎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
朱钰贤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11
【摘要】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其形象无所不在,是民间手工艺人的重要产物,也是
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地的刺绣、布艺、剪纸、泥塑、面塑、民间玩具、年画、农民画、皮影及木版年画中都出现了老虎的形象。
该文将各地的民俗虎文化逐一进行了剖析与比较,发掘其关联性与差
异性,将流传的传说与故事蕴藏于各式各样的民间手工艺中,进一步分析虎文化的重
要性,以及其所代表着的劳动人民朴实的技艺成果与朴素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意识,也
进一步推进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反映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观念,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朱钰贤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一部研究地域民俗文化的力作——黄元英《商洛民俗文化述论》简评
2.地域民
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读《江西民俗》3.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学之间的桥梁建构——
读王岩等《浙东乡土小说的民俗研究》4.感悟民俗创意表达——基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园本美术创意节的开发与实践研究5.不同地域文化传统节庆民俗体育的对比研究——以岭南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东西方文化中,十二生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中国的汉语还是韩国的语言中,都有关于十二生肖的独特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韩语和汉语中十二生肖词语的异同,以及其在文化上的比较研究。
二、汉语中的十二生肖在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概念。
它由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十二种动物组成,以每年一个的顺序循环。
每个生肖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也体现了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三、韩语中的十二生肖在韩语中,虽然也有十二生肖的概念,但与汉语略有不同。
韩语的十二生肖中也有鼠、牛、虎等动物,但有些是特有的动物。
韩国的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猫头鹰、雞尾鸵鸟(一种类似鸡的鸟类)、狗和猪等动物。
这些动物在韩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四、韩语与汉语中十二生肖词语的异同4.1 相同之处无论是汉语还是韩语,其十二生肖都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崇拜。
两者都通过十二种动物来代表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
同时,这些动物在两种语言中都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4.2 不同之处尽管在韩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十二生肖的概念,但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如前所述,两者的具体动物种类并不完全相同。
此外,尽管每种动物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但具体解释可能因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五、文化比较研究5.1 共通的文化意义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人们都将十二生肖视为吉祥物和好运的象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生肖词语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和生日等场合。
同时,它们也被视为代表时间流转和生命循环的重要标志。
5.2 独特的文化特色虽然韩语和汉语的十二生肖有共通之处,但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十分明显。
例如,在韩国文化中,猫头鹰和雞尾鸵鸟等动物作为十二生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韩中俗语对比研究
242韩中俗语对比研究文/李禹潼摘要:俗语是语言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往往运用俗语来表达情感。
俗语不仅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情感,更加反应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着重对韩、汉两国的俗语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希望通过分析结果对韩、汉两国在文化及其他领域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汉语;韩语;俗语;对比;文化从古至今,中国和韩国就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很多领域来往十分密切,所以两国相似之处自然就很多。
在韩国语中有很多俗语都是来源于中国,当然,由纯粹的韩国语且基于韩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所被创造出来的俗语也很多。
本文主要对中韩两国的俗语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促进学习者对韩、汉语的深层理解和对韩中两国文化异同的认识。
一、韩中俗语对比(一)表达和意义相一致中韩两国数千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来往密切且交流频繁,所以韩、汉语中可以找到很多表达和意义相同的俗语,且这类型的俗语占整体俗语的三分之二,可见所占比例是特别大的。
如以下例子:<韩> <汉>시작이 반이다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우물 안 개구리 井底之蛙고생 끝에 낙이 온다 苦尽甘来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一些民间俗语被传到韩国时,一部分俗语是可以被韩国人理解熟知的,可是还有一部分俗语其包含的意义虽然可以被理解,但对于韩国人来说文字自身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韩国人对那些难以理解的俗语常常会替换成自身熟知的单词。
例如:<韩> <汉>겉 다르고 속 다르다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사람은 누구나 체면이 있다 人有脸,树有皮(二)表达不同,意义相同韩汉俗语中有一部分是意义相同但形态上是略有差异的。
这样的俗语数量不多,但是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两国的文化异同。
具体例句如下:<韩> <汉>병자년 까마귀 빈 뒷간 들여다보기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소경 문고리 잡듯이 瞎猫碰着死老鼠뛰는 놈 위에 나는 놈이 있다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拥有相同的意识,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即使意思相同在表达方式上也会略有差异。
关于中韩“龙”“蛇”俗语的对比研究
关于中韩“龙”“蛇”俗语的对比研究作者:朱吉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要靠语言延续,而俗语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浓的文化色彩。
中韩两国关于龙和蛇的俗语很多,但其中反映出的龙和蛇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韩两国龙蛇文化的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中韩两国龙和蛇俗语的象征意义,找出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龙俗语;蛇俗语;象征意义;文化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49—02一、研究目的语言能反映民族的特性,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语言能反映民族多样的文化,尤其是中韩两国的俗语,在语言文化领域内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韩两国彼此相邻,民族文化上有很多相似性,但很多同源文化的表现方式却不同。
本文将通过中韩两国龙蛇俗语的对比,研究不同俗语的象征意义,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探索两国龙蛇文化的不同。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中韩两国龙和蛇成语俗语的象征意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分别对中韩两国的龙蛇俗语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比分析结果,找出两国龙蛇文化的差异点与相似点。
以龙和蛇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如下:第一,龙和蛇在中韩传统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韩两国与龙蛇有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历史进行研究;第二,有关龙和蛇对比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通过龙蛇俗语的象征意义将龙蛇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创新,有利于今后学者参考。
通过对中韩动物俗语对比领域内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论述龙和虎的文章很多,因为《檀君神话》缘故,虎和熊都是神话传说中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大部分论文都是论述龙和虎的象征,只有在论述十二生肖对比的文章中才同时提到龙和蛇,所以本文论述龙和蛇是一种创新。
另外,本文中所涉及的韩国俗语均已翻译成对应的汉语,便于参考对照。
二、中韩两国俗语中龙的象征意义1.中国龙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权势、高贵、人才的象征意义占大多数。
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意义对比-精品文档
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意义对比1.引言俗语是语言简练后的结出的智慧之花,是该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在该民族语言中的投射,也是长期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产物,也是最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独特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的语言,中韩两国语言中都有庞大的俗语系统。
其中“老虎”作为两国人民熟知的动物,在各自语言的熟语系统中都有体现,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老虎”这个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会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感受,因此在俗语当中意义也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以《????????》和《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录的俗语为研究对象,拟从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入手,探讨“老虎”这个动物形象在汉韩俗语中体现的意义上的特点。
2.“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与“老虎”相关的中韩俗语中,可以从积极品性、超凡实力和精神激励等三个方面考察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
2.1积极品性被称为“山中大王”的老虎,在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目当中是几乎是一个神话的动物,常常被赋予王者所具有的一些高贵品性,例如讲体面、关爱弱者等。
韩语俗语中“???? ??? ??? ??? ?? ???(就像老虎特别爱惜自己的皮毛一样,君子也应该特别注意谨严慎行)”、“???? ? ?? ??? ??? ???? ???(老虎不吃自己掉进洞里的兔子一样,人无礼则无以立,人要讲体面,要遵守礼节)”。
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俗语,“人死留名,虎亡留皮”、“老虎不吃腐烂了的肉”等。
君子之所以称之为君子,是因为他的品德与品行是高于一般人的,而当君子在为人处事或是说话时,更是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的,所以我们说,连君子这样的高人,也是在谨慎言行的。
中韩俗语中我们发现,都以稀有珍贵的虎皮来比喻美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人们对名声的珍视与追求,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当时社会对高尚品德的一种推崇及赞美,对人的品性的一种价值认证。
在韩语俗语系统中,人们在通过动物形象表现君子的高贵品质时,一般借助“老虎”这个形象,但是在汉语俗语系统中,除了借助“老虎”这个形象外,有时还借助“马”的形象,例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本科毕业论文-中韩成语俗语意象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学科分类号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中韩成语俗语意象及表达方式的异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Idiom and Folk adage and Korean Idiom and Folkadage in Image and Means of Expression姓名学号院(系)文学院对外汉语系专业、年级指导教师二〇一五年四月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目录中韩成语俗语意象及表达方式的异同摘要:收成语俗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是中韩文化表达中一种共同的也是重要的方式,其中包含并反映着该国家或民族的特有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中国和韩国许多文化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本文将从成语俗语的定义、中韩成语俗语中的常用意象代表意义的异同和中韩成语俗语表达方式的异同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中韩文化体现在成语俗语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几个典型和常用的意象,在相同或不同的用法中便能体会到汉韩人民赋予意象的不同意义和情感倾向,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一些俗语表达的不同体会汉韩语言的特点和不一样的语气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在经历漫长历史经过很多演变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语俗语中体会中韩文化的共通之处和各自魅力。
关键词:中韩成语俗语意象异同Si 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Idiom and Folk adage and Korean Idiom and Folk adage in Image and Means of ExpressionEconomics Deng NaAbstract: Colloquial idiom is a national or ethnic language essence,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cultural expression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ways, which contains and reflects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country or nation, including ecological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igion and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kept many cultures an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will define slang idiom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in the common idiom proverb meaning of imagery on behalf of South Korea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idiom slang expression, analyzes culture reflects on the same slang and idioms differences. By way the example in which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several models and imagery,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usage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emotions Han Han people tend to give the imagery, and the third part through experience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Korean language slang expression and not the same tone and emotion. We also hope that you can experience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in commo n and their charm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still has a lot of vitality in the idiom saying.Keywords: Income gap; Human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1 绪论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韩两国作为地理上的近邻国家,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中韩动物文化对比分析——以“虎”和“马”为例
180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中韩动物文化对比分析——以“虎”和“马”为例文/刘畅摘要:由于历史原因,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正因为历史的发展,两国的文化在相似的同时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就“动物文化”,以“马”和“虎”为例来分析汉韩文化的异同,以及该文化对汉韩两国语言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一些对于动物文化与动物词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韩文化;动物文化;对比分析;汉语教学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也是受影响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之后的发展,韩国在一些文化领域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也使得两国的文化有相似也有不同。
在平时的汉语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都有许多词语是由带有动物名字的字构成的,尤其是在熟语中。
当然,在韩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动物词。
现以“虎”和“马”为例,对中韩两国的动物文化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借此能使大家在更加了解两国动物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知道其中的异同,并对韩汉语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中韩“虎”文化中韩两国的“虎”文化都较为丰富,且在两国的文化中,虎都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形象,下面来分别介绍分析一下两国的“虎”文化。
(一)中国“虎”文化虎的形象无处不在,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所以在很早的楚文化中就出现了虎的图腾。
当今流传的神话故事、儿歌、文学作品中也都有虎的身影,如广泛流传的民间童话《老虎学艺》,还有我们熟读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首先,虎在中国是一个被神化的动物。
虎具有像龙一样被神化的形象,它们时常一起出现,象征着具有与自然相互感应的神秘力量,如“风虎云龙”,说的是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
又如“龙骧虎步”是说像龙马昂首、老虎迈步,形容气概威武雄壮。
民间又有白虎一说,认为白虎是老虎通过五百年演变成的,神仙们往往也是乘着虎上天入地的。
虎象征着勇敢坚强。
由于虎霸气的形象,所以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军队当中,如横扫千军、骁勇善战的将领被称为“虎将”,冲锋在前的武士被称为“虎贲”,忠勇刚烈的大臣被称为“虎子”。
浅析韩中“
浅析韩中“범/호랑이和虎”的俗语对比作者:张佳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人们把虎看作是山中之君,百兽之首,把它当作是勇猛威武、残酷凶暴,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的象征。
“虎”的形象在俗语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本文将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韩中“범/호랑이和虎”的俗语的异同帮助更多的外语学习者来了解韩中的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범/호랑이;虎;俗语;对比作者简介:张佳楠(1994.12-),女,汉,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韩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引言:中韩关于虎的俗语都凝聚了两国人民无数的智慧和心血,绝大多数俗语除了表面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浅层含义外,还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其为具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俗语的背后,潜藏着某种生活的意味和情趣。
本文将韩中“범/호랑이和虎”的俗语分成三种类型,即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异形同义。
一.同形同义(指的是文化意义相同,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同或相近的俗语)1.韩国语:갓난송아지는범무서운줄모른다. 汉语:初生牛犊不怕虎。
意义: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2.韩国语:범의굴에들어가야범의새끼도잡는다. 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意义:不进老虎窝怎能做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3.韩国语:종이호랑이. 汉语:纸老虎。
意义: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4.韩国语:함정에빠진범은토끼도깔보다. 汉语:虎落平阳被犬欺。
意义: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负老虎,比喻有权有势或者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二.同形异义(指的是文化意义虽然不同,但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同或相近的俗语)5.韩国语:강건너간범이다. 汉语:过江虎。
意义:韩国语指的是灾难已经过去了的畅快的心情,而汉语反映的是一种斗争精神;6.韩国语:호랑이굴에찾아가는격이다. 汉语:探虎穴。
韩国汉文讽刺小说中的虎”形象探析
韩国汉文讽刺小说中的虎”形象探析作者:杜小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杜小兰(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虎”这一意象,无论其作为善的代表,还是沦为恶的象征,在韩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它又与古朝鲜和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以及民众的图腾意识不无关系。
关键词:虎;叙述模式;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0-03韩国讽刺文学历史悠久,无论是统一新罗时期的寓言《花王戒》,还是朝鲜朝初期的散文《猫首座》《灵猫乘马》、寓言小说《鼠狱说》等以猫鼠为载体的文学创作,或是朝鲜朝后期的《两班传》《虎叱》《雄雉传》《蟾处士传》等汉文、韩文小说,均含有浓厚的讽刺意味。
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统治阶级中的腐败现象日益增多,朝鲜朝时期讽刺文学的讽刺对象日益明朗化与统一化,大多为嘲弄官吏和两班贵族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
后世学者林明德先生在其著作《韩国汉文小说全集》一书中,专门对讽刺类汉文小说进行整理、归类,笔者幸假前人之力,通过研读这类作品中的“虎”意象,结合中韩两国文化背景,试图探究其中蕴含的讽刺意蕴。
在韩国讽刺类汉文小说里,“虎”虽然从未以主要叙述对象出现,但它却对丰富文章的内容与人物的性格色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身上所承载的讽刺信息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捕虎妻传》中贪婪的“恶虎”形象,以及《峡孝妇传》中似通人性的“善虎”形象。
事实上在同时期以及更早的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亦有不少虎故事,而且大体可以分为3类:具有人性色彩的正面形象;或凶残贪婪、忘恩负义、或愚蠢的反面形象;诙谐滑稽的形象。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这些正反形象的形成均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虎”的象征意义和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李钰的《捕虎妻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丈夫外出卖炭,独留即将分娩的妻子和一犬在家,夜里妻子和犬均突然分娩。
浅谈中韩龙虎文化
浅谈中韩龙虎文化作者:贾清文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的动物文化地位中,龙当之无愧的排在第一,虎位于第二,而在韩国,则是虎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龙要次之。
对比中韩两国的龙虎文化,对于认识和了解中韩两国各自的本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韩国;龙文化;虎文化;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具有不可撼动的文化地位。
相较于龙,虎的地位稍稍次之。
而在韩国的动物文化中,虎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龙则次之。
韩国人对于虎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龙的态度则十分微妙。
笔者读郭镇之教授主编的《跨文化交流与研究—韩国的文化和传播》一书,书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对被我们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了解的相当有限,例如韩国人不崇尚龙,因而不喜欢被称作…小龙‟,他们宁愿被称作虎。
”中韩两国毗邻而居,历史渊源深厚,两国具有相近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中国和韩国的龙虎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文化渊源,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一、中韩龙虎文化的由来中韩两国的龙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的图腾崇拜。
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是在当时生产条件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进而急需精神依托和信念支撑的产物。
后经广大人名群众和艺术家们的修改,提炼,充实,使龙的形象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龙文化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那么在自古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龙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笔者借鉴了高福升博士的观点:在部落时代晚期到三国时代早期韩半岛突然盛行的龙信仰为中国龙文化传播的结果。
这说明,龙并不是韩国的固有产物,而是由中国传入的,既然是由中国传入的龙文化,必然是带有中国龙文化的影子和特征。
与龙不同,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它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虎作为凶猛的野兽,与原始的狩猎民族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仔细推算起来,虎崇拜要比龙图腾崇拜物产生的更早,虎文化的形成也似乎更加理所当然。
汉语成语谚语中的虎的形象
汉语成语谚语中的虎的形象虎的形象在汉语成语俗语中中有褒有贬,⼈们多赋予崇敬、喜爱之意。
“威风”,是⽼虎的⼀种派头。
⽼虎猎⾷,尤其是饿虎下⼭,总伴有⼀股“雄风”。
“风⽣从虎”、“威风凛凛”、“虎⽓⼗⾜”,就是⽼虎的“风度”。
虎背熊腰 ——像虎那样宽厚的背,像熊那样粗壮的腰。
形容肢体粗⼤强壮;虎头虎脑—— 健壮憨厚的样⼦(多指⼉童、⼩伙⼦);虎啸风⽣ ——形容豪奋起,⼤展宏图;如虎添翼—— ⽐喻本领很⼤的⼈⼜增加了新的助⼒,本领更⼤;龙骧虎视——⽐喻⼈像龙马⼀样⾼昂着头颅,像⽼虎⼀样注视着猎取的对象,⽐喻某⼈雄才⼤略,或者襟袍不凡,⾼瞻远瞩的威武英姿。
成语中虎的形象也有贬抑的。
虎⽪⽺质——质:本性。
⽐喻外强中⼲,虚有其表。
虎狼之国——像饿虎贪狼⼀样的国家。
形容侵略成性的国家。
“为虎作伥”的故事,说明虎有“内助”。
“伥”是⼀个⿁的名字,⼜叫“伥⿁”。
伥⿁活着时本是⼀个⼈,他不幸被⽼虎咬死才变成⿁。
然⽽,他变成⿁以后,却不敢离开⽼虎,并处处为⽼虎效劳,成了⽼虎的得⼒帮凶。
由此可见,⽼虎这⾷⼈之兽还有胆⼩⿁与它同流合污。
封建社会中那些当官的,⽆论是⽣活在帝王⾝边的⽂⾂武将,还是那些达官显贵的下属,凡事总得谨⼩慎微,服从上级和帝王的意志,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并迎合其好恶⾏事,否则⼀不⼩⼼,⼀思之念,⼀句之⾔都会触怒他们,轻者有牢狱之灾,重者就会招致镣祸,乃⾄斩⾸⽰众,诛夷九族。
谚语“伴君如伴虎””、“⽼虎门下官难做”之类就是这种⼼态的凸现。
在⼈们的⼼⽬中,⽼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谈举⽌⼀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
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虎的屁股摸不得”、“⽼虎的胡⼦谁敢摸”、“⽼虎未吃⼈,样⼦赫杀⼈”。
一个人是老虎,三个人是猫
韩国人非常喜欢称自己是老虎。
虎是韩国人最喜欢最崇拜的百兽之王。
韩国有关虎的故事传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丰富多彩,甚至令中国的文豪鲁迅惊叹。
有这样的趣闻,说鲁迅一见到韩国人就缠着对方讲虎的故事。
韩国不仅真的有很多虎,在韩国的绘画作品中虎也频繁亮相。
金台熙临摹朝鲜半岛虎的英姿所画的《槿城江山猛虎气象图》在韩国无人不晓。
199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那只可爱的“子虎”,虎简直就是韩国人的代名词。
一个一个单独看韩国人时,的确像老虎。
我迄今为止所见过的韩国人,不知为什么都能言善辩,观点明确,擅长处世之道,而且几乎都是社长或部长、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不止一人拥有文学、经济学等两个以上博士学位,更有甚者竟持有十几个博士学位。
每次见韩国人,总会有一种现象让你觉得:又来了。
韩国人与对方说话时,经常会说:“这个,明白吗?”“我告诉你吧!”“你大概不知道吧?”即在无意识中以教诲人的口气说话。
或许他们认为,教给对方就是站得比对方高,而被教诲则等于被置于人下了。
因此,站在被教诲者的立场上看,有伤自尊心和面子。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韩国的提问者滔滔不绝,说的话比发表者还多,好像比发表者更明白似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毫不留情地向发表者发起攻势。
有时,在听得不耐烦的听众中,就会有人抗议:请长话短说!每个韩国人都认为自己与众人不同,有特别之处,他们的这一意识非常强。
“我比你聪明”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更助长了他们想引人注目的行为。
当韩国人和日本人一对一接触时,他们总会下这样的结论:日本人看上去非常软弱、信心不足,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并小看了日本人。
日本人往往喜欢站在向别人学习的立场上,而不是像韩国人那样表现出教训人似的傲慢和不逊的态度。
而且与韩国人相反,日本人忌讳显示并夸耀自己,并且经常倾向于被动地接受而不是自我主张。
因此,在毫无顾忌、充满自信、大张旗鼓地坚持自我的韩国人看来,日本人当然显得缺乏主见而又没有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意义对比
【摘要】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老虎”这个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感受,因此在俗语当中意义也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以《????????》和《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录的俗语为研究对象,拟从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入手,探讨“老虎”这个动物形象在汉韩俗语中体现的意义上的特点。
【关键词】中韩;俗语;老虎;意义对比
1.引言
俗语是语言简练后的结出的智慧之花,是该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在该民族语言中的投射,也是长期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产物,也是最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独特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的语言,中韩两国语言中都有庞大的俗语系统。
其中“老虎”作为两国人民熟知的动物,在各自语言的熟语系统中都有体现,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老虎”这个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会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感受,因此在俗语当中意义也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以《????????》和《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录的俗语为研究对象,拟从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入手,探讨“老虎”这个动物形象在汉韩俗语中体现的意义上的特点。
2.“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
与“老虎”相关的中韩俗语中,可以从积极品性、超凡实力和精神激励等三个方面考察中韩俗语中“老虎”形象的肯定意义。
2.1积极品性
被称为“山中大王”的老虎,在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目当中是几乎是一个神话的动物,常常被赋予王者所具有的一些高贵品性,例如讲体面、关爱弱者等。
韩语俗语中“???? ??? ??? ??? ?? ???(就像老虎特别爱惜自己的皮毛一样,君子也应该特别注意谨严慎行)”、
“???? ? ?? ??? ??? ???? ???(老虎不吃自己掉进洞里的兔子一样,人无礼则无以立,人要讲体面,要遵守礼节)”。
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俗语,“人死留名,虎亡留皮”、“老虎不吃腐烂了的肉”等。
君子之所以称之为君子,是因为他的品德与品行是高于一般人的,而当君子在为人处事或是说话时,更是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的,所以我们说,连君子这样的高人,也是在谨慎言行的。
中韩俗语中我们发现,都以稀有珍贵的虎皮来比喻美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人们对名声的珍视与追求,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当时社会对高尚品德的一种推崇及赞美,对人的品性的一种价值认证。
在韩语俗语系统中,人们在通过动物形象表现君子的高贵品质时,一般借助“老虎”这个形象,但是在汉语俗语系统中,除了借助“老虎”这个形象外,有时还借助“马”的形象,例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这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的语言中的不同反映。
老虎作为王者的象征,俗语中还常常被赋予对弱者的人情味,对子女的关切与爱等情感。
例如,“???? ?? ?????? ?? ???? ?? ??”
(知道是寡妇的独生子,老虎即使叼走了还会给她送回来),在这里看似表达了老虎的残暴、凶猛,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老虎在凶猛的外表下,所具有的关爱弱者的同情心。
这类俗语还有
“???? ??? ??? ?? ?? ???(老虎也不咬说自己孩子漂亮的人)”等。
汉语中的“虎毒不食子”表现的也是对子女的关爱,虽然表现的途径不同,一个是通过“不咬说自己孩子漂亮的人”,一个是通过“再凶残也不吃自己的孩子”,但是体现的都是同样作为父母,两国“老虎”对子女充分的爱与关心。
2.2超凡实力
自古以来“老虎”就一直被为“百兽之王”,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人们对“老虎”的重视程度还是高于某些其他动物的,我们眼中认识到的老虎,是威武的,勇猛的甚至是凶暴以致于使人望而生畏的,总之,从它的肯定意义上来说,老虎是有强大实力的,是永往直前,永不后退的,是威风凛凛,极具领袖魅力的,这种特点在中韩俗语中都有体现。
例如:
???? ??(如虎添翼);???? ???? ?? ???(老虎绝没有退后的时候);虎老雄风在;人凭志气虎凭威。
从例子中可看出,俗语“???? ??”中,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表达了“老虎”勇猛、有实力的形象。
而在“???? ???? ?? ???”这个俗语中,“老虎”象征着的是勇敢的人,体现了勇敢的人只前进不后退的决心与信心。
在“人凭志气虎凭威”中,值的强调的一点是,老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具有的非凡的能力,也成为人们崇拜
与学习的对象。
2.3 精神激励
“老虎”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被人们认为无论是多困难的处境,只要有战胜困难的精神与信心,不要轻言放弃,就能脱离困境。
这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例如,“?入虎穴,安得虎子”与“??? ?? ???? ??? ??? ???”,两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要气馁,要有冒险精神和要敢于冒险,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但是我们发现,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对“老虎”崇拜的感情要比中国人更加强烈,他们是抱着既激又敬畏的心态的,而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这种差异可能跟韩国人早期的图腾文化有关。
3.“老虎”形象的否定意义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既有王者、君子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风范等肯定形象,但也有凶残、欲望等否定形象。
老虎本身所具有的这些双重性,在中韩俗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与“老虎”相关的中韩俗语中,我们可以从凶残的本性、愚昧的言行等方面,认识“老虎”形象的否定意义。
3.1 凶残的本性
老虎在百兽中之所以能成为“百兽之王”,不外乎是极其凶残、勇猛超众的结果,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们对老虎的凶残本性从未放松过警惕,始终具有的畏惧心理,因此人们在俗语中给“老虎”这个形象赋予具有凶残本
性的、具有威胁性的东西。
例如:
??? ??? ??? ??? ?? ??.(小老虎长大后要咬人,形容很难改凶残的本性);??? ??? ??? ?? ?? ????(刚出龙潭,又进虎穴,形容困难一拨接一拨,十分危险的情况);养虎自贻灾;(突出了老虎的凶残本性,强调本性难移);一虎出山,百家猪死(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虎的破坏力与对其的恐惧)。
另外,在中韩俗语中表现凶残、残暴等内容时,常常借助“老虎”的形象,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使“老虎”的形象在俗语中具有了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使其表现的意义更加丰富。
例如:??? ??? ??? ?? ???.(苛重的赋税比“老虎”还可怕);苛政猛于虎。
这两个中韩俗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同时也把导致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苛捐杂税比喻成凶残的“老虎”,使表现的意义更加形象生动。
这类的俗语还有:??? ??? ??? ?? ? ???(比起“老虎”之口,人言更可怕);伴君如伴虎。
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又形象地对“人言可畏”,“君主的不可触犯”做了描述,但是在表现手法上汉语中,多用“如,于”来做连接与对比,而在韩语中,常用“—??”这一形式。
3.2 愚昧的言行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不会犯错误的人,是个人都会犯错,因此,在中韩关于“老虎”的俗语中,其中不缺乏一些错误甚至愚蠢的言行,它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个证明。
其中有包括识
人不清的、自寻麻烦、做事卤莽急进等。
例如:
????? ??? ? ??? ???(把小孩托付给老虎,泛指把财物托付给不可靠的人的话,只能遭受损失,讽刺其愚蠢的行径);? ??? ?? ???(在活的老虎脸上找睫毛,讽刺自寻死路的愚蠢行为);老虎要吃天(形容不自量力,白费劲)。
从中可发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中,“老虎”是不可侵犯的,任何触犯“老虎”的行为,基本上都会是自寻麻烦的愚蠢的行为。
4.结论
俗语作为民间流传的、比较简练的话语,经常使用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俗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所以通过俗语能体现出本语言民族的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汉韩俗语中以“老虎”这个形象的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分析了“老虎”形象在汉韩俗语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习者对俗语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特点,就能更好的理解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意识行为,也就能准确把握俗语的内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 ?? ????, ????? ??? ??????,2009
[3]陆欣,韩中日三国俗语比较研究,韩国明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注:
本文为201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通讯作者:金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