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
摘要:李清照一生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词中分别表达出了各个时期的词人的感情色彩:未婚浪漫的少女感情色彩;已婚后多愁善感的思妇感情色彩;国破家亡后凄苦悲凉的寡妇感情色彩。
关键词:李清照词;情感色彩。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又自名为易安室,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死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历经表面繁华,实则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与动乱不已,偏安江南的南宋初年。从富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使她酿就成了一颗千回百折的词心和诗意。她在我国浩瀚文学史上,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她的遗作不多,《宋史.艺文志》作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漱玉集》一卷,又有别本分五卷,但都已经散佚,至今辑存的仅有五十余首,其中还间或有别家作品窜入。但其感情世界里,既有表现在词里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的天真和羞却,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丧夫之痛和流亡之苦,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诗中表现的“生当作人杰,死以为鬼雄”的爱国主义的激情和豪迈。论李清照其人、其诗词,只看到她词里的婉约柔细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她诗文里豪迈刚强的一面,同样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关于她的生平事迹,现代学者徐培均先生在《李清照》里搜集的相当完备,我们为了便于说明她作品里的情感变化,只摘取和她情感与创作的几点关系作简要的论述。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仕宦家庭里,她的父母都很有文化修养。家庭中浓厚的文学气氛,对于培养她成为一个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条件。她在十八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家也是个仕宦家庭,但夫妻之间共同生活所充满的却不是庸俗的享乐生活和利禄思想,而是可贵的学术气氛和艺术气氛,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作过详细的记载。夫妻的共同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的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这就是李清照前期作品所产生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
决定李清照晚期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基础的是时代灾难中个人生活的不幸。
李清照生活在我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外民族的疯狂入侵和宋室的败退南渡,直接破坏了她的宁静、温暖的生活。在逃难中,李清照失去了她和丈夫历年来所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等宝贵文物,而她的丈夫也在建炎三年死去了。国破家亡的遭遇使她对于国家命运和政治现实都表现出十分关心的感情,但可惜她这方面的生活感触并没有在她的词中得到直接反映,除了《永遇乐》比较直接地表现出一种故国之思外,她的一腔爱国热情大都表现在其诗文中。她此时的创作既笼罩了一层十分孤独、凄楚的感情,又表达了她强烈的民族爱国精神。
一、天真烂漫的情感作品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她所处的环境,又是一个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所在。那里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名胜古迹也特别多。加之幼年时代,她处在北宋统治阶级的表面繁荣时期,“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宋徽宗借“与民同乐”之口,“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时的李清照,生在贵族豪门,在闺房里,她感到闷倦,在人面前,她显得腼腆,可是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她就显得无比的天真:
“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词,上半阕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半阕写归去的心情。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她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分明是她舍不得离开离开沙鸥和白鹭,却偏说沙鸥和白鹭对人有情。词中写的虽然是“红稀香少”的晚秋景色,却毫无那种悲秋与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溪亭为宋时历下名泉之一,靠近历城西北的大名湖。此时湖上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词人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少女的欢笑与惊呼仿佛依稀可闻。
还有一首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爽朗、机灵活泼的少女形象,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己的写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刚踏罢秋千,薄汗湿衣时,有客来访。慌乱中,少女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急忙躲闪。带着羞涩,回首倚门,把手中的青梅轻闻——这是怎样天真烂漫的少女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从天真的少女逐渐成为大家闺秀。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怀,在一些词里,她清晰地描写了这时的心情: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
这里描写的少女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表现了少女无尽的伤春情怀,真是:少女的心思莫去猜啊!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李清照这时的词,充满的仍是天真与浪漫,如《浣溪沙》“辟食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和《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娇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清新活泼,犹不减少时词作中所写的天真风韵。但随着丈夫的出仕,离情别绪之情也日见的多了起来。二、离愁别绪之情的作品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夫妻间难免有分离的时刻。婚后两年,赵明城出仕,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时间即使比较短暂,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有
《一剪梅》为证:
“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由云间翱翔的大雁而想及锦书,将苏轼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化于词中,自然妥帖,细致地刻画了一刹那间的思维过程。结尾三句,反复咏叹抒发了难以排解的相思之苦。还有一首小令,也是写思妇的离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词中写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曲折,深闺少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怀和小丫鬟天真无邪的神态,栩栩如在眼前。全词字面上无一“愁”字,而深深的离愁别恨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极富于形象美,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慨。更有一阕名作《醉花荫》,其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塑造出一个消瘦的思妇形象。相传赵明城读此词时,叹赏不已,一方面自愧弗如,一方面又想超过她,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得词五十余首,把妻子的词放进去,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玩赏再三,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说明了此词的感人之深。
李清照本是一个在思想上、才能上、性格上都应该得到发展的作家,可是封建社会的的制度却把她困在无所事事的狭小天地里,又经历了家庭矛盾与政治斗争的双层折磨,使这时她的词充满了恹恹终日、百无聊赖的情绪,但这些决不是仅限于爱情上的苦闷,而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妇女的精神世界。
公元1127年,是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的一年。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剧,勾起了词人一腔爱国之情,写下了流亡途中一些爱国之诗,可惜流传极少。1130年,赵明城去世,就在他去世前,李清照把离愁别绪和对时局的耽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阕凄婉动人的新词:“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这首词是将幻想的境界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写的。女词人眼前的景况是这样的孤寂、凄清,不然的话,怎会感觉到蟋蟀的鸣叫竟把梧桐叶也抖落下来了呢?结尾一句,词人通过阴晴不定的天气变化,驰骋丰富的想象,抒发了如怨如诉的感情,其中似乎也隐含着对时局多变的担忧。难道词人已预感到和明城的长离吗?
赵明城的去世,对李清照无疑是个最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飘零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但也由于有了这段惨痛的经历,她的艺术才华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她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脉搏也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爱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