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育种文稿演示

合集下载

必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优秀课件

必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优秀课件
短毛折耳猫
长毛立耳猫
长毛折耳猫
杂交 P
长毛立耳 BBEE
短毛折耳 bbee
F1间 F1 长毛立耳 BbEe 长毛立耳 BbEe 交配 F2 长立 长折 短立 短折
选优 长折
Bbee BBee
短折
长折 短折
BBee bbee 测交
Bbee bbee
F3 长折
长折 短折
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不用通过逐代自 交,可改为测交。
1 答 有、太案新空:基莲因3产号生中。有没有产生新基因?
1、 2、
2、微诱重发力基、因宇突宙变射的线条、件重有粒哪子些、?
变化磁场和高真空。
3、3、诱可变以育提种高有突哪变些率优,点或?大幅度
4、有地哪改些良因某素些可品以种诱。导生物产生基因突变?
4、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神舟六号(特种粮品种为越光、莲粳1号、莲粳2号、北京红香稻、红
珍珠、高油大豆、黑大豆、白花豆、赤花豆,共12,870粒,净重463克。)
1、请你给诱变育种下一个合理的定义。 利用物理因素(如ⅹ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 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依据什么原理? 基因突变
3、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太空育 种
必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问题情境: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 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 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 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 动荡危机?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是解决 问题的方法之一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 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 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要想得到 矮秆抗病的优良品种(ddTT),如何杂交选育?试着绘 出育种过程的基因型图解。

第一节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演示文档

第一节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演示文档
第一节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
优选第一节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二、诱变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及杂 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应用。
2.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不 足。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含义: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优良
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 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 注意: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 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并且育种进程 缓慢。
怎么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去解决前面 的问题?
要想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育种上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把这两个品种杂交, 使基因重组。从第二代中挑选高产、抗病的个体, 将它们的种子留下来,下一年播种。再从后代中 挑选出符合高产抗病条件的植株,采收种子留下 来做种。如此经过几代汰劣优良的选择过程,就 可以得到新的优良品种了。
二、诱变育种
• 含义:诱变育种,也就是利用物理因
素(如X射线,r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 原理:基因突变
利用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 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作物诱变育种方 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育出了数百个农作物新品 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 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 黒农五号”等大豆品种,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十六, 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百分之二点五。
长毛立耳猫
• 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不 能通过逐代自交,应该为测交。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讲稿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讲稿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讲稿第一篇: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讲稿《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上课!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这堂课。

同学们把书本翻到98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板书)。

首先来看这样一组图片,如果你是一个育种专家的话,当你遇到这样两个品种的玉米时,你会怎么办?品种A,籽粒多但是不抗病,B,虽然籽粒少,但是他抗病。

(怎么过渡?)假设你只有这两个品种,你会怎么做。

生:杂交。

对,我们肯定是想得到一个能综合这两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个体,也就是这样一种玉米,它即抗病又多子。

关键是怎么才能得到它呢?我们用遗传图解来表示这个过程吧。

自然状态下的AB品种都是纯合子。

我们假设籽粒多用A表示籽粒少用a表示,那么A,B在这个性状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MM同学你来回答),很好坐下。

抗病用B表示,不抗病用b表示,那么AB的基因型?大家一起说。

A品种AAbbB品种aaBB。

好我们再来看看想得到的品种它的性状是?多抗,基因型呢A-B-。

如果我们只考虑性状的话,是不是只需要这样的基因型就可以了》?那么现在只有A B,我们要如何得到这个新品种呢》?对杂交,杂交之后F1的基因型刚好就是我们想要的。

来我们看看F1代它具备什么特点? MM同学?性状上有什么特点:具备了双亲的优良性状。

它的后代呢》?会发生性状分离!那假如你是这个育种专家,你会不会拿这样的种子卖给农民?这样的种子后代会有那么多的个体都不是多子抗病的,那人家要是真种出一些又少子又不看病的玉米来,人家就会来找你算账!所以得到了F1之后,我们育种工作还没完成,还要继续找出即有双亲优良性状,又能稳定遗传的个体。

这里稳定遗传的个体应该是什么基因型?AABB我们现在得到F1之后怎么才能得到AABB呢?连续自交。

以前遇到过类似的练习题,说现在我们有Aa这样的品种,我们想得到的是AA,连续自交N代Aa的比例是多少?(1/2)n,AA呢,我们这里因为想要的是AA,所以每一代我们可以通过性状淘汰掉不合要求的也就是aa。

《诱变育种》课件

《诱变育种》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诱变育种的应用
农业育种
抗逆性改良
通过诱变育种,可以培育出抗旱 、抗盐碱、抗病虫害等具有较强 抗逆性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 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品质改良
诱变育种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特性,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 、纤维长度等,提高农产品的营 养价值和加工性能。
02
加速育种进程
03
解决传统育种局限
诱变育种可以大幅度提高突变频 率,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 期。
传统育种方法难以实现的一些性 状改良,如抗病、抗虫、抗逆等 ,可以通过诱变育种实现。
诱变育种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展
自20世纪初开始研究诱变育种,经历 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最早的诱变育 种实践可以追溯到1927年美国科学家 通过X射线处理烟草种子,成功获得 了突变体。
DNA损伤修复机制包括同源重组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等。这些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 稳定性和防止突变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与表型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 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这些突变可 以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 而影响表型变异。
表型变异是指基因突变导致的个体或 群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可 观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生物的适 应性、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影响。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诱变育种是一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 物诱变剂诱发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从 而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 方法。
特点
突变率高,可创造新的遗传资源;可 大幅度改良品种性状;方法简单易行 ,适用范围广。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演示文稿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演示文稿
可达6300kg以上,产奶量为世界奶
牛之冠 。
杂交育种只能把现有的性状重新 组合,却不能产生新的性状。如 果我们所需要的性状当前不存在 呢,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多可供选 择的新基因、新性状呢?
第十五页,共26页。
空间生命科学:
高真空(10—8pa)
微重力(10—4g)
强辐射
第十六页,共26页。
“神舟”五号搭载育成的 巨型南瓜
(2)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获得基因型为
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多少年?
4年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人类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第三页,共26页。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四页,共26页。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15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经葡萄牙传入中国 ,现在遍布全世界。远在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就选择和培育了许多 穗大粒饱的玉米。原来他们把玉米奉为神灵,用作祭祀的玉米是在隔 离条件下种植的,经过精心管理和认真选育,不仅果穗硕大、颗粒饱 满,而且品质优良,无任何杂粒,这样就选育出了具有优良性状的玉 米品种。
优点
使不同亲本的 提高变异频率 优良性状集中 加速育种进程 于同一个体上
明显缩短 育种年限
器官大型,
营养含量高
应用实例 培育矮抗小麦
培育青霉
素高产菌株
培育矮抗小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倍体无子
西瓜的培育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1)和(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 (5)、(6)、(7)四个品种(的4)过Ab程。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育抗出一高个不能抗稳定矮遗抗传的矮不抗 植矮物抗品d种dT至T少d要dT几T 年d?dTt 矮抗 ddTt

《诱变育种》PPT课件

《诱变育种》PPT课件
γ射线(丙种射线):是一种短波长、能量高、穿透 力强的电离辐射线。农用γ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60Co、 137Cs产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射线。需专门的γ照射室 (60Co源室),有严密防护,安全。适于外照射。
四川省农科院的钴圃外貌
钴源遥控操作室
不同剂量钴辐射照射甘薯幼苗及成活表现
中子:不带电粒子,穿透力强,可直接进入细胞 核内,适于处理种子、植株的外照射。
多用于照射花粉、孢子、组织培养中产生的愈 伤组织等。通常以低压水银灯作为紫外线源。 有效波长为250~290nm(核酸吸收光谱区)。
其它物理诱变因素
激光 电子束、等
航天育种 (太空育种) :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 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 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 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2003年4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正式 启动。(福建,2005年重大育种专项)
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 载试验,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上 诱变培育出30多个品种通过审定,还获得了一些罕见突变材 料。青椒:个头非常大,可当水果。水稻:福建农科院(特 优航一号,II优航一号)、华南农业大学(抗病材料)。
目前诱变育种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特点
(1)优点 提高突变率,变异范围广。突变率可达3%,比 自然突变高100-1000倍。突变类型多,还可能产 生新基因。
对单一性状改良有效。如早熟性、株高等。 多为点突变和隐性突变,易稳定,育种年限短。
热中子,极早熟大豆哈75-222,比原品种早32 天;原丰早( γ射线,早40天);印度,热中子, 蓖麻早150天(270天→120天);大麦白粉病抗 性基因mlo。

《诱变育种》课件

《诱变育种》课件
诱变育种方法的逐渐扩大,尤其是辐射诱变技术的引入。
3 现代诱变育种的发展
利用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诱变育种的研究和实践。
诱变育种的方法
物理性诱变
1. 辐射诱变 2. 化学诱变
生物性诱变
• 细菌诱变 • 病毒诱变
诱变育种的应用
优质、高产的农作物选 育
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品质 优良、产量丰富的农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抗病、抗虫的新品种选 育
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培育对 病虫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减少农药的使用。
新颖的食品品种创新
通过诱变育种,创造出新颖、 美味的食品品种,满足人们 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
诱变育种的优势及局限性
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的对比
诱变育种相比常规育种,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突变 概率。
诱变育种的优势及局限性
优势:加快遗传进程,拓宽育种资源,创新新品种。
局限性:可能产生负面突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 源。
诱变育种的前景
1
诱变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诱变育种技术,提高突变效果和育种速度。
2
诱变育种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Hale Waihona Puke 诱变育种可以为农业、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总结
诱变育种的重要性
《诱变育种》PPT课件
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的《诱变育种》PPT课件。本课件将深入介绍诱变育种的概 念、方法、应用、优势、局限性和前景。希望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大家能对 诱变育种有更深入的理解。
诱变育种的历史沿革
1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早期诱变育种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2 20世纪20年代 - 30年代
诱变育种是农业、食品和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 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

第十一章 诱变育种ppt

第十一章  诱变育种ppt
第十一章 诱变育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
第二节 物理诱变
第三节 化学诱变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 诱变育种(induced mutation breeding)是利 用理化因素诱发生物体发生变异,再通过选 择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 诱变育种始于1927年,Muller等报道了射线 能 导 致 生 物 发 生 突 变 。 1942 年 德 国 的 Freisieben和Lein首先利用诱变的方法在大麦 抗白粉病育种中取得突破。40年代后期进入 原子时代,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推动了诱变育
变异的产生,归根结底是遗传物质
的改变。由于自然的原因或人工诱变 的原因,只要提供一定的理化因素, 都可以使DNA发生结构变化(包括染 色体畸变,错位及碱基序列改变), 从而导致基因的变异,在其他育种手 段中,有时与诱变育种结合,能起到 意想不到的作用。如辐射育种可用于 诱发雄性不育株产生。从而为杂优育 种提供服务。
• 从上述三个可能发生的阶段 来看,化学变化及生物学变化的 发生并非是必然的。
• 当受辐射部位得到的能量较 小时,可能只发生物理作用阶段, 而不导致生物学变化,这也就说 明了为什么正常的日光照射并不 能诱发生物产生变异,也是生物 稳定遗传的基本保障。
四、植物的辐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
• (一)测定辐射敏感性的指标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 (一)增加变异率,扩大变异谱 在自然 界虽然也会产生自发的突变,但频率极 低,如仅靠等待这些“自然的恩赐”是 完全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研究指出, 人工诱变可使突变频率增加1,000倍左右。 不仅突变的频率增加,而且变异谱同时 也有了很大的差异,并可将数量性状推 向更高的水平。杂交基本上是原有基因 的重组,从本质上说并无“创造性”可 言,而诱变则可诱发自然界本来没有的 全新类型,这样便可迅速丰富作物的 “基因库”,从而扩大了选择范围,并 提高了选择效果。

《诱变育种》课件

《诱变育种》课件

04 诱变育种的挑战与前景
面临的挑战
突变频率低
自然突变或诱变处理的 突变频率通常较低,需
要处理大量材料。
突变的不定向性
突变通常是不定向的, 可能涉及多个基因位点, 难以实现精确的基因改
造。
突变的有害性
突变可能导致产生新的 有害基因或丧失原有优 良性状,影响突变体的
筛选和利用。
突变后处理难度
突变后处理工作量大,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进行突变体的筛选、鉴
定和繁殖。
发展前景
提高突变频率
通过改进诱变方法和技术,提高突变 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定向突变
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定向突 变,提高育种精度和效率。
拓展应用领域
诱变育种不仅应用于植物,还可应用 于动物、微生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与其他育种方法的结合
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 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物的生产菌种的改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诱变育种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1927年缪勒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变异后,诱变育种逐渐 成为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诱变育种技术 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创造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 手段之一。
发展
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变育种 与这些新技术相结合,如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使 得诱变育种更加高效、精准。
案例三:生物诱变育种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用某些具有诱变作用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处理微生物细胞,诱发基因突变,进而筛 选有益突变体。
详细描述
生物诱变育种常用的微生物包括某些细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诱 变作用的代谢产物。在微生物育种中,生物诱变育种常用于抗生素、酶制剂等工业微生

诱变育种的特点课件.ppt

诱变育种的特点课件.ppt
变为1居里. 通常用mCi (10-3Ci) μCi (10-8Ci) 贝可(Bq), 即1Bq/sec≈2.703×10-11Ci。
20
第8章 诱变育种
第2节 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2.照射剂量: 伦(伦琴,R):1g空气中吸收83尔格(erg)的能量。
是 X和γ射线的剂量单位。 库伦/千克:(1库仑/千克=3.876×103R) 3.吸收剂量:
❖略高于适宜剂量的后代中较易获得矮秆突变。
31
第4节 诱变育种程序
第8章 诱变育种
种植方式 (1)系谱法 M1不选择,收主穗; M2种穗行(小麦条播或点播,20-100粒/行,隔20行播 3行未处理亲本作对照),观察比较,发现突变体。 M3种穗行,观察突变体的性状是否重现和整齐一致, 是否符合育种目标,混收整齐一致的。 M4及以后世代,系内鉴定。
1.选择适宜的育种材料。例如:大麦极敏感型品种 突变率5.34%,敏感4.57%,中间4.21%,迟钝3.14 %,极迟钝2.43%。
24
第8章 诱变育种
第3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三、化学诱变剂处理方法 1.处理材料和方法 材料:种子,芽、插条、块茎、球茎等,活株幼穗、 花粉、合子和原胚。 浸泡:把种子、芽、休眠插条浸泡在诱变剂溶液中。 滴液:在植物茎上作一浅切口,将浸透诱变剂溶液 的棉球经切口浸入(完整植株或发育完整的花序)。
7
第8章 诱变育种
第1节 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
一、主要成就 (一)育成大量植物新品种 1995年: 全世界在 158种植物上育成和推广了1932 个品种;中国459个,占世界总数的1/4。 1985年以来: 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900万hm2左右。 (二)提供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 收集24种植物的突变遗传资源1700余份,并对其 进行了鉴定、编制名录及育种价值的研究。

诱变育种(n)ppt课件

诱变育种(n)ppt课件
诱变育种(n)
二)选择最适诱变剂量
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与X射线剂量之间的变异关系
五、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1 菌种遗传特性
(有的诱变剂只作用于DNA复制期,有的可作用于各期细胞)
2 菌体细胞壁结构
(有的菌种孢子壁厚、有保护层、均减弱诱变剂的作用效果)
3 培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⑴前培养(诱变前预培养)
第七章 突变株的分离筛选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1.随机挑选
随机挑选上 百个菌落, 发酵测试。
诱变处理
平板分离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2.平板菌落预筛
1)根据菌落形态变异筛选。 高产菌株的形态往往处在常态的正常型范围内,又有微 小变异。 2)利用平板生化反应筛选。(见前章)
常见分离筛选方法
前培养一般加入咖啡因、蛋白胨、酵母膏、吖啶黄、b-重氮尿嘧 啶、嘌呤等物质,能显著提高突变率。若加入氯霉素、胱氨酸等还 原性物质,会使突变率下降。
⑵后培养
后培养一般加入酪素水解物、酵母膏等富含氨基酸、生长因子、 ATP等,有利于突变体重新调节代谢。
⑶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效应的影响
第三,可大幅度地提高参选量,比常规的筛选提高15~20倍。
三、筛选(初筛)后的工作
1、摇瓶液体培养 2、产物活性的测定 3、摇瓶数据的确认 4、培养基和培养产物耐受性好 的菌株,常用于抗 生素产生菌的筛选。
4)琼脂块法
琼脂块法的优点
琼脂块法比一般直接分离在平皿上判断活性的反应圈要准确。
首先,限制了所有菌落都在同一面积的琼脂块上生长,避免 了相互间的干扰; 其次,每个菌落的产物都在同一体积的琼脂块中,从环境中 摄取的营养是一致的,避免由于扩散不同造成的误差,这样 能较准确地反映每个菌落的生产能力。

学年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文稿演示

学年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文稿演示

1.杂交育种的应用及与单倍体育种的区别
单倍体育种:图中①②⑤⑥⑦为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其中 ⑤⑥分别为配子和单倍体植株,Ⅱ、Ⅲ分别为花药离体培养和 秋水仙素处理。
2.杂交育种 (1)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从子二代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 即可推广。 (2)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从子二代选出符合要求的优良 个体,连续自交,直到符合要求且不再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 即可推广。 (3)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一般不通过逐代自交, 而通过测交的方法进行确认以后而获得。
[思考探讨] 3.诱变育种适用于哪些生物? 4.诱变育种是否一定能获得理想品种?为什么? 提示: 3.诱变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及无性生 殖的生物,常应用于植物和微生物。 4.不一定,因为突变[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 突变。 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 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培育显性 纯合子品种,需连续自交,直到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3.人工诱变育种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 优良变异性状。
1.“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 我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序幕,这将为航天育种提供稳定、长 期、高效的空间试验平台。航天育种的原理及优势是利用太空 特殊的环境( )
A.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B.诱发基因重组,产生新性状和新的基因型 C.诱发染色体变异,产生新性状和新基因 D.诱发染色体变异,得到生育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诱变育种可以改良某种性状,这是因为( )
①后代性状较快稳定 ②提高突变率,增加变异类型 ③
控制某些性状的基因突变成其等位基因 ④有利突变体数目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v
电子对的产生:
光子能量大于1.02百万电子伏的硬射线能 与原子核相互发生作用,结果产生一个正电子 和一负电子,光子整个消失,这叫电子对的产 生。负电子可使介质中的原子电离并消耗其全 部能量。正电子存在的时间很短,当其速度近 于或等于零时,则和一个负电子结合而转化成 光子,这叫光化辐射。
hv
-e
衰变的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又称丙种射 线。 是一种高能电磙波,波长很短(108—10-11厘米)。穿透力强,射程远、以光 速传播。
4. X射线
是由X光机产生的高能电磁波。X射线与 射线很相拟。它的波长比γ 射线长,射程 略近。穿透力不如 γ射线强。
5. 中子:中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流在自然 界里并不单独存在,只有在原子核受 了外来粒子的轰击而产生核反应,才 从原子核里释放出来。
中子衰变 中子
质子 电子 反中微子
质子衰变 质子
中子 正电子 中微子
类似的还有宇宙射线、中子射线、 统称粒子射线。
ß 射线:又称乙种射线。它是由放射性同 位素(如32P、35S等)衰变时放出来带负电 荷的粒子。重量很小,在空气中射程短, 穿透力弱。在生物体内电离作用较 γ 射 线、X射线强。
3. 射线
自然界产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遗传重组; 染色体数量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突变。
人工诱变的方法
➢ 物理方法 ➢ 化学方法
人工诱变的思路
➢ 染色体结构变化 ➢ 染色体数量变化 ➢ 基因突变 ➢ 转基因操作
人工诱变的技术措施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空间诱变 基因工程
第一节 辐射诱变
6. 紫外线: 是一种穿透力很弱的非电 离射线,可以用来处理微生物和植 物的花粉粒。
7. 激光: 能使生物细胞发生共振吸收, 导致体内某些分子原子的能态的激发,或 原子、分子离子化,进而引起生物体内部 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辐射源
四、辐射的作用理论
(一)电离辐射的物理作用: 光电效应:入射的光量子把它的全部能量转
诱变育种文稿演示
常规育种技术
技术要点: ➢ 引种、选种、杂交育种。 优点: ➢ 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 ➢ 亲本选配好后便可以创造各种类型的变异; ➢ 可以利用杂种优势。
常规育种的局限性
➢杂种后代遗传组成复杂,分离广泛; ➢新基因型的出现依赖于亲本基因型; ➢连锁基因的连锁关系很难打破; ➢无法利用染色体倍性变化; ➢育种年限较长。
比对照下降50%所需的剂量。 活力指数 VI = S Gi 发芽指数 Gi = Gt / Dt
S – 根长或苗高; Gt – 第7天的发芽数; Dt – 达到指定发芽数的日数。
04/ 12 / 2004
第一节 辐射诱变
移到一个原子体系的电子上,使电子脱离原子 而运动,释放出来的电子统称光电子,光电子 能使与其相遇的原子产生电离。
hvபைடு நூலகம்
康普顿Compton散射:
其过程与光电吸收不同。能量相当高的光子与物 质作用时,产生比光电子能量高得多的反冲电子和能 量减弱的散射光子。反冲电子在穿过物质时能引起电 离,同时散射光子根据本身的能量值也可由于光电吸 收或新康普顿散射而与物质相互作用。
4. 居里:是放射性强度的单位,用Ci或C表示。
(四)剂量率
剂量率在辐射育种中很重要, 往往用同一剂量处理同一个品种的种 子,剂量率不同,辐射效果也不相同。 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射线能量的大小。 单位以伦/分或伦/小时来表示。
P=D/T
P — 剂量强度
D — 放射剂量
T — 照射时间
(五)辐射剂量 PXT 1. 致死剂量(LD):全部致死的剂量值。 2. 半致死剂量(LD50 ):50%存活时的剂量值。 3. 生 剂长 量指 值数。(GR50):生长量比对照降低50%的 4. 活力指数剂量(VID50): 辐射后种子活力指数
利用物理辐射能源处理植物材料,使 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进而从中筛选变异 进行品种培育的育种方法。
一、辐射育种的特点
1. 提高突变频率,扩大突变谱; 2. 能改变品种单一不育性状,而保持其它优良
性状不变; 3. 增强抗逆性,改进品质; 4. 辐射后代分离少,稳定快,育种年限短; 5. 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结实性。
+e
(二)电离辐射的化学作用:
由于活的生物组织含有约75%的水,
因此水就成为电离辐射的最丰富的靶分
子。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H2O H2O
--h-v--- OH - + H+ --h-v--- OH ● + H●
-------H2O2 + HO2 ●
(三)辐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染色体断裂; 基因突变; 细胞分裂异常。
1. 伦琴:简称伦或用R符号表示,它是最早应用于 测量X射线的剂量单位。
2. 拉特:也称组织伦琴,用rad表示。它是对于任 何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单位,一拉特就是指一克 被照射物质吸收了100尔格的能量。
3. 积分流量:中子射线的剂量计算,一向以每平方 厘米上通过多少个数来确定的,其单位以中子数 /厘米2表示。
作用于微管蛋白
五、辐射剂量和剂量单位
(一)辐射剂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 空气吸收的能量。
(二) 吸收剂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被 照射物质中所吸收能量的数值称为吸收 剂量。 D=E / M(尔格)
D– 辐射剂量 E– 被照射物质吸收的能量 M– 被照射物质的体积
(三)剂量单位:辐射剂量的单位常因不同射线的 不同计量方法而不同:
射线 射线 射线 中子 x 射线 紫外光 激光
射线 射线 射线
水泥墙
1. 射线
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氦原子流。 氦原子与空气分子碰撞便丧失能量,因此 可以很容易地被一张纸挡住。
2. 射线
3. 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粒子或捕 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裂变。
4. 粒子流是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流。可以 被铝箔或玻璃挡住。
二、花卉辐射育种的有利条件
1. 观赏植物的多样性; 2. 遗传的复杂性; 3. 无性繁殖技术的应用; 4. 测试简单; 5. 花而不实的材料的改良途径。
三、射线的种类及其特征
电磁波辐射 γ射线 X射线
粒子辐射 ß 射线 中子
电离射线 ß 射线 γ射线 X射线
非电离射线 中子 紫外线 激光
三、射线的种类及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