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犹太人研究

合集下载

上海,犹太人的避难地

上海,犹太人的避难地

上海,犹太人的避难地Michael Blumenthal, der Direktor des Jüdischen Museums Berlin, entkam 1939 dem Holocaust. Ziel der Flucht war Shanghai. Dort überlebten Tausende Juden. 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逃过了1939年的大屠杀。

避难地为上海。

那里有近千人的犹太人活了下来。

当1945年关于令人发指的纳粹集中营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正不知所措地站在上海犹太隔离区的一座墙前。

在他位于虹口区的住所对面,一座墙上贴着长长的名单。

布鲁门塞尔读着幸存者的名字,这些人幸运得逃过了纳粹杀人机器。

在名单上没有一个他童年时在柏林的玩伴。

布鲁门塞尔当时18岁-同他的姐姐和父母一起在上海挨着饿,被凌辱,被殴打。

但是,这个家庭活了下来。

上海的犹太人把纳粹集中营认成为暴力机构,而不是系统化的屠杀地点。

战争的结束验证了之前最坏的恐惧:500到600百万犹太人被纳粹杀害。

布鲁门塞尔恨上了德语并为他的祖国感到耻辱。

同样的感觉也存在于很多犹太难民身上。

当布鲁门塞尔1939年5月踏上中国的土地后,几个月以来绝望的日子终于被甩在了身后。

布鲁门塞尔的父亲在1938年的碎玻璃之夜被抓到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当他妻子将船舶通行证呈上以后,他才被释放-掉了25公斤的肉。

这个被纳粹剥削到只剩下最后的十帝国马克的家庭,最后从那不勒斯离开欧洲。

对当时只有13岁的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来说, 五个星期的航行是一个奇特的经历。

他看到,地平线在蓝色和灰色的海面上升起和下降:”我当时非常好奇“。

只有当父母陷入紧张的沉静之后,如他几个月以来看到的,他的情绪才黯淡下来。

上海以一个大港口城市的破旧魅力迎接他。

当远洋航轮进入扬子江口并从那里进入黄埔江后,米歇尔.布鲁门塞尔看到了连成线的船只:货轮和战舰,其中还散落着张着帆的帆船和划行的舢舨。

中国学术界对于来华犹太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_潘光

中国学术界对于来华犹太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_潘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4日/第007版历史学中国学术界对于来华犹太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潘光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论及来华犹太人问题,可追溯到1897年洪钧在《元世各教名考》一文里对中国犹太教的考证。

以来华犹太人作为研究课题,则始于20世纪初,1913年叶瀚发表的《一赐乐业教碑跋》和1920年陈垣发表的《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两文可作为开端。

此后,蒋观云、张相文、张星娘、俞颂华、育干、葛绥成、潘光旦、吴泽霖、江文翰等都在这个领域继续耕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来华犹太人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对古代开封等地犹太人的研究,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向前迈步。

同时,他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1840年以后中国境内出现的犹太社团,特别是上海、哈尔滨、天津、香港等地的犹太人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开始研究当代来华犹太人,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成果,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构筑中国犹太人研究理论框架上世纪80年代,张仲礼、王庆余、潘光、许步曾、唐培吉等陆续发表了研究上海犹太人经济活动、二战期间上海优太难民、旧上海犹太人锡安主义活动、上海犹太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内容的著述。

到1991年,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编撰的《以色列・犹太学研究》一书对上海犹太人进行了专题研究。

接着,关于上海犹太人的专著陆续问世,如《上海犹太人》(唐培吉,1992年)、《犹太人在上海》(潘光,1995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潘光、王健,2002年)、《流亡者的精神家园——<上海犹太纪事报)研究》(饶立华,2003年)、《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汤亚汀,2007年)、《近代上海犹太社会生活史》(王健,2008年)等。

这些著述涉及了关于上海犹太人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构筑了中国学者关于上海犹太人研究的史料基础和理论框架。

如:上海犹太人善于经商办实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上海市政建设和商业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没有反犹主义的宽松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当局和民族民主力量均能维系友好关系;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积极办报出刊,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他们与世界各地犹太人,特别是美国和巴勒斯坦的犹太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纪实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纪实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纪实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遭受迫害的民族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实施反犹太政策,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寻找避难之地。

然而,在当时,大多数国家对难民的接纳态度冷淡,对此绝望的犹太人们开始寻找竭尽全力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避难地点,那就是中国的上海。

上海是唯一一个在二战期间免签证的国际大都市,不需要签证和特殊的许可证就能够进入。

这个简单的政策改变了许多犹太人的命运,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上海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见证了这段动人的历史。

上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区,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由原上海犹太人避难所和犹太风范小学改建而成。

纪念馆于2007年9月公开,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犹太难民避难生活的点点滴滴。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以黑白照片为背景的巨幅地理分布图。

这幅地图标出了犹太难民的起源地和流亡路径。

从东欧的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到德国,再经由俄罗斯等地,最终他们抵达上海。

这个简单的地图,让人不由得想起犹太人为了生存不断迁徙的艰辛历程。

进入纪念馆后,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橱窗,展示着难民生活的实物和图片。

这些实物是由幸存的犹太人捐赠的,包括家庭用品、犹太教的圣物和照片等等。

这些物品见证了难民的艰苦生活条件,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犹太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纪念馆的第二层,通过一条螺旋楼梯所连接,更为详细地展示了上海犹太难民的历史。

这里有大量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向游客展示了犹太人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个展示区域还复制了一个犹太家庭的生活场景,让游客感受当时的家庭情景。

此外,还展示了犹太人在上海期间所创办的各种社团和组织,如犹太救济会、犹太学校等。

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多媒体展示区,通过影像、音频和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再现了犹太难民的历史。

在这里,游客可以听到当年难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相互帮助的感人故事,可以看到难民在上海时期的生活照片和录像。

犹太人

犹太人

杨俊峰114040035 11历史A班二战中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上海。

但凡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个情况:二战中,纳粹分子疯狂地屠杀犹太人,使得他们逃亡世界各地,但当时全世界只有上海对犹太难民敞开大门,这是何故?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上海为什么对犹太人伸出橄榄枝?一、宽松的入境环境从1937年8月日寇侵入上海到1939年8月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这段时间里来上海的犹太难民最为集中,大约为2.1万到2.2万人。

特别是在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犹太人被迫大批外逃。

此时世界各国纷纷限制犹太难民入境,而当时的上海却显得很特殊,原因是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相继设立了租借。

尽管在名义上中国对上海拥有主权,实际上租界当局并不受上海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管辖,仿佛一个“国中之国”,这给犹太难民进入上海提供了一个栖居的环境。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自1937年“8-13”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及其周围地带,使得中国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因此上海才在1937年秋到1939年秋的近两年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等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二、中国反犹主义没能盛行反犹主义源于基督教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这点在欧洲基督教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

而中国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受儒家文化和佛教、道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因而在中国没有反犹主义的宗教根源,不存在欧洲那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反犹偏见。

①中国历代王朝都在异族人不干预中国内部政治的前提下倡导“中外一体”,实行“取异教异族之长”,即对异教异族之长处采取兼融并蓄的政策。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民族纷争和冲突,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一直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犹太人自进入中国后一直表现出杰出的经商本领和文化才能,且善于与各级官员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成为历代统治者眼中的“模范臣民”。

因而在中国从没出现欧洲那种由统治者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反犹主义运动。

犹太人的上海记忆

犹太人的上海记忆

犹太人的上海记忆作者:何尧来源:《商业文化》2008年第03期二战期间,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一扇小门,尚敞开在那里。

这就是上海。

由于日俄战争中,犹太金融家雅各布·希夫曾在关键时刻向日军提供过巨额贷款,因此在日本国内有一批亲犹人士,对犹太人的经济实力十分迷信。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当局对涌入上海的犹太难民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即便如此,在上海沦陷后,日军也曾策划灭绝在上海的犹太人。

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在出口处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上海曾敞开胸怀接纳了蜂拥而至的两万多欧洲犹太难民,使他们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一处温暖、宽容的乐土,一艘惊涛骇浪中的“诺亚方舟”。

在上海虹口提篮桥狭小的街区,犹太人在那里生活得相当艰苦,但他们依然创造了多彩的生活。

他们开了许多欧式的餐馆、咖啡馆、面包房,使昔日破旧的街区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小维也纳”,上海市民都以吃到虹口价廉正宗的大餐为时髦;他们还组织了许多业余文化团体,时不时地举行各种音乐会和文艺演出。

那些来自欧洲一流剧院的歌唱家和演奏员们为上海带来了西方古典艺术;他们还成立了自己的社区组织,简陋的会堂、小型医院、圣葬社、学校、救济会、图书室、职业培训班,还出版了许多报纸杂志,最令人称奇的是,欧洲最著名的密尔经学院竟在这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一直进行着教学活动。

60年后的上海,高速公路像长蛇一样从时髦的玻璃楼宇前蜿蜒而过。

过去的历史在这里已不重要,它每天都在被冲淡,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不应该被忘却的,是不是这里,曾经的宽厚和温暖?图1:蜿蜒的黄浦江环抱着上海,随岁月流逝,见证着历史的记忆,也汇聚着这里的灵气和风韵。

图2: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上海曾敞开胸怀接纳了蜂拥而至的两万多欧洲犹太难民,使他们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一处温暖、宽容的乐土,一艘惊涛骇浪中的“诺亚方舟”。

历史之谜——上海犹太人研究之一

历史之谜——上海犹太人研究之一

历史之谜——上海犹太人研究之一
唐培吉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lt;正&gt;犹太人何时来到上海?他们为什么来上海?到上海的第一批或者第一个犹太人是谁?这是研究上海犹太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这是上海犹太人历史的开端,要从这里开始落笔。

然而,这个问题如同犹太历史和文化中许多谜一样,长期以来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着曲折坎坷历史和积淀深厚文化的古老文明的民族。

探究这历史之谜,需要用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唐培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社科系系;主任、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犹太学研究会副会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关于旧上海犹太人复国活动的历史考察 [J], 潘光;虞卫东
2.上海完成了犹太难民城的历史使命——上海犹太人研究之十 [J], 唐培吉
3.犹太难民在上海的面面观——上海犹太人研究之九 [J], 唐培吉
4.上海——犹太移民城——上海犹太人研究之七 [J], 唐培吉
5.上海向犹太难民伸出温暖之手——上海犹太人研究之八 [J], 唐培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上海的犹太娼妓问题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的犹太娼妓问题研究

陇东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L o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o v .2 0 1 3
Vo 1 . 2 4 No . 6
民国时期上海 的犹 太娟 妓 问题研 究
陈 旭 楠
(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
的 矛 盾与 斗 争 是 值 得 探 究的 。

现 一 些 人 跻 身于 中 产阶 级, 总 体 上富 人 较 少。 第三 批 是第 二 次世界大战时 被法西 斯势力从欧洲驱赶而出的 西欧犹太人, 犹 太人来 上海问 题 大 约 有 三 万 左 右, 这批 犹太 难民被 迫出国 时, 法西 斯政府 下 学界关于犹太人最早来华的问题主要有四 种, 1 . 周朝之 令 难民 随 身 所 带钱 财不 能超 过1 0 马克, 这也 使得这 三万 犹
等 拥 有 雄 厚 经 济 实 力的 大 家 族。 1 8 4 4 年( 道 光 二十 四 年) , 二十 世纪 三 十 年代, 西欧 反犹主 义高 潮迭 起, 至二战 爆 同 籍巴 格达 的 犹 太富 商 沙逊 家族的 第 一代 大卫・ 沙 逊, 从印 发 达 到 顶 点。 希特 勒 为 首的 法 西斯 势 力疯 狂迫 害 犹太 人, 迫 祖 孟买 派 其 儿 子 伊 利亚 斯・ 沙 逊到 上海, 在上 海 成立 经商总 使 大 批 犹 太 人出 逃沦 为难民 , “ 外国 港口 都会 把他 们驭 赶回 度 设 立 沙 逊 洋 行, 从而 揭 开了 近 代 犹 太人 在沪 历 史的 序 幕。 t , 或者 是突 然 间宣 布签 证无 效” 。 在全 球反 犹甚嚣 尘上 部, 随 后 是巴 格 达犹 太 人哈同、 英 籍印 度犹 太人 埃 兹拉和 嘉道 或 许 多国 家畏 于 法 西 斯 势 力 谢 绝接 纳犹 太 难民 之 时, 远 东上 “ 一 批 精 于 经 营的 犹 商瞄 准了 上 海 这一 开放口 岸的 优 越 地 海以 其 特 殊的 地理 和 政 治 环 境 成为 远 东的 诺 亚方 舟, 二战 前 理, 环 境, 从 经 营 鸦 片、 茶 叶、 丝绸 开 始, 进而 扩 展到 房 地 产、 公 后共约接纳犹太人三万左右, 且几乎来沪时一无所有。 在当 理 制造业、 金融业、 娱乐业等。 ” 至2 0 世纪初时此批 时的战乱环境下, 中国本国难民 涌入上海约有八十万, 加剧 用事业、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文摘)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文摘)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犹太人故地重游从1844年沙逊家族缔造者的次子--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因拓展市场进入上海,到1982年最后一位移民上海的犹太人去世,犹太人移民上海的历史超过一个世纪,总移民人数达三万多人。

其中,二战时期的1933年至1941年,在希特勒疯狂的种族灭绝政策之下,欧洲有两万多名犹太人走投无路,选择了世界上惟一不需要签证的逃难所上海,并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援和中国人民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奋斗,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建立于公元前1023年的犹太王国,仅仅经历了三代国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便于公元前922年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

南北多年的自相残杀又导致了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的灭亡;一百多年后,犹太王国也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人所灭。

此后,作为犹太王国遗民的犹太人开始出现。

在国家破灭、民族危亡的情况下,犹太民族以宗教强化了其内部纽带。

公元前400年编定的、包括犹太教律法共618条的《圣经》,使犹太人成为以“一本书”为樊篱、以遵守上帝律法为成员身份的民族。

也正是有了《圣经》这本书,犹太人才亡国而不亡民族。

一上海作为一个都市发展是近200年的事,而且从一开始就披上了殖民地色彩。

1842年6月,英国军舰“纳密季斯号”以炮火打进上海后,改变了上海原有的历史进程。

随后的一个世纪内,上海大片的土地被分割成西方列强的租界,交由“洋人”经营。

然而,犹太人进入上海,95%以上是因二战的缘故,他们来上海只是为了逃生。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上海--这座惟一不反对他们进入的城市。

二战之后,几乎全世界的犹太人都知道了中国上海,都晓得上海虹口有个专门居住犹太人的“隔离区”。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上海市政府安排他参观浦东“东方明珠”,克林顿却希望看看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建造,当年是犹太人的四大教堂之一。

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的“上海方舟”

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的“上海方舟”

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的“上海方舟”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大批犹太难民先后辗转逃到上海。

上海,使近3万犹太难民逃脱了劫难,成为不少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一、难民涌入根据统计,仅1937年间就已有六千多犹太人陆续抵沪,1938年到1941年,上海虹口区先后接纳了欧洲涌入的犹太难民2万余人。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415/4 5259626_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中国政府为犹太难民发放的签证(难民们进入上海虽不需签证,但离开居住国,却需有前往目的地的签证证明)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415/45259626_2.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意大利Lloyd Triestino公司的宣传广告,很多犹太难民乘坐这个公司的船只逃离纳粹控制区来到上海。

犹太人在中国1

犹太人在中国1

犹太人在中国:传奇、史实和透视——潘光教授在哈佛大学的讲演思想者小传潘光原籍海南文昌,生于上海,博士。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兼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成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等。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当代国际危机研究》、《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从丝绸之路到亚欧会议》等十余部。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代表了两大古老文明。

这两大古老文明的接触始于古代犹太人流散进入中国之时。

自那时起,中国成了一度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

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和犹太人在上千年的交往中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谱写了中犹友谊的历史篇章。

开封社团同化之谜在犹太民族大离散的历史上,像开封犹太社团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同化于客居地文化和社会之中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这种看法已从考古发现中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证明。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犹太人早在汉朝,甚至在周朝就已来到中国,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考古发现予以佐证。

犹太人来到中国后散居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如西安、洛阳、敦煌、开封、广州、杭州、宁波、北京、泉州、扬州、宁夏、南京等地均有犹太人定居过的记录或迹象。

不过,直到宋朝,在开封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

关于该社团的记录是最为全面和充分的,正因为此,在涉及犹太人在古代中国这一课题时,人们一般选择开封犹太社团作为一个典型。

历经十多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开封犹太社团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在犹太民族大离散的历史上,像开封犹太社团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同化于客居地文化和社会之中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上海犹太女当上富妈妈

上海犹太女当上富妈妈

上海犹太女当上富妈妈[作者:李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61 责任编辑:admin ]第一次听到沙拉的名字,是被她独特的教育方式所吸引:“家里的任何东西无论是谁,都不能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所提供的餐食和服务。

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孩子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可以自行加价出售。

”沙拉是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以色列女人,1992年她独自带着3个孩子以新移民的身份回到了以色列。

从一贫如洗到家境殷实,其间最富传奇色彩的是沙拉对每个家庭成员实行的“有偿生活机制”。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听说沙拉最近作为以色列钻石公司的中方总代表,已经回到中国居住。

于是,我立刻动身,去会会这位犹太母亲。

爱打扮的时髦老太找到沙拉并不难,她现在是上海洋泾地区的名人,不但在医院当义工,还积极参选政协委员,热心政治。

沙拉的热情通过电话就能感觉到。

“你知道吗?沙拉阿姨很漂亮,你一定要到我家里来,我们好好聊聊。

”一位57岁的母亲跟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夸奖自己漂亮,还真是少见。

沙拉的家位于浦东张扬路边一个安静的花园小区顶楼。

200多平米的复式房子里,到处可以看到以色列文化的痕迹。

我去的时候快中午了,沙拉刚刚洗完澡,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把我拉到她的大衣柜前,“哗啦”一打开,红红绿绿满满一柜子的衣服。

“看!阿姨的衣服多不多?!”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又被她拉到另一个柜子前,“这里还有!”又是满满一柜子。

她迅速地挑了一件举到我面前:“你猜这件衣服多少钱?”“400块?”“不对,10块钱,我有时也会去地摊买衣服。

”“再猜这件?”她又拿出另外一件。

“这是我儿子买给我的,400欧元,就是4000块钱人民币噢!”沙拉拖着长长的尾音,又搬出首饰箱介绍她的宝贝:宝石戒指——是儿子们第一次挣钱买给她的礼物;钻石手链、劳力士金表——也是儿子们送的生日礼物。

这一生,与犹太研究结缘——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

这一生,与犹太研究结缘——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

史文 化 几 十 年 了 。
“ 犹太 人不足 ‘ ’!” 钱
说 起 犹 太 人 ,潘 光 就 有 些 兴 奋 和 激 动 , “ 提 犹 太 人 , 就 是 犹 太 人 怎 一 么 会 赚 钱 ? 犹 太 人 怎 么 会 做 生 意 ? 某 些 国人对 犹太 人 的认识 太 片面 、太肤 浅 了 ,我 们 要 让 中 国 人 了 解 真 正 的 犹 太 文 化 。 ” 面 对 一 些 粗 制 滥 造 、 抄 袭 拼 凑 的 所 谓 研 究 “ 太 ” 的 书 , 他 觉 犹 得 有 责 任 发 出 自己 的 声 音 。 “ 为 马 克 思 是 犹 太 人 ,所 以 犹 因 太 人 是 共 产 党 ; 又 因 为 华 尔 街 很 多 美 国 银 行 是 犹 太 人 开 的 ,所 以 犹 太 人 是 资 本主义 ;因为 犹太 人聪 明 、精 明 , 所 以 犹 太 人 是 钱 。 ” 犹 太 人 到 底 是 怎 么 回 事 ? 这 些 概 念 既 含 混 又 矛 盾 。 潘 光 说 , 在 从 事 研 究 之 前 自 己 也 有 不 少 问题 搞 不 清 ,所 以 才 有 兴 趣 研 究 。 “ 太 文 明 是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的 伟 大 文 犹 明 , 犹 太 民族 是 个 伟 大 的 民 族 ” , 从 事 3 多 年 犹 太 研 究 的 潘 光 , 在 0
精 明的代 名词 ,可哪 国的生意人 不
是 这 样 呢 ? 但 合 同 一 旦 签 订 他 们 绝 不会反 悔 ,犹太人 非常讲诚 信 。” 在 研 究 中 ,潘 光 发 现 了 犹 太 人 许 多
l 9 年 中以建 交前 夕 ,潘光 被批 准 92
去 以 色 列 访 问 , “ 上 以 色 列 领 土 踏
犹 太 民 族 复兴 之 路 、 犹 太 人

在上海追寻曾经收容过数万名犹太难民的遗迹

在上海追寻曾经收容过数万名犹太难民的遗迹

其实我对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是有相当了解的。

从小时候看诸如“华沙一条街”“不屈的城”等二战影片的耳闻目染到十几年前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眼目睹德国法西斯杀戮犹太人的罪证,对这段罪恶的历史深恶痛绝。

对中国人为解救犹太人曾经做出过努力的历史也有所耳闻,不过这部电视剧把我想了解的那段历史具体化可视化了。

尤其是当我知道就在当时犹太难民聚居区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后我追寻那段历史的活动具体化了。

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另一部分是纪念馆附近一些当年犹太难民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纪念馆建在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旧址里,那是一座当时旅居上海的俄国犹太人在1927年建的犹太教堂。

二战时期大批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后这里就成了当时上海犹太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2007年上海虹口区政府按原建筑图纸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在此建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周围的犹太人建筑现存还不少,有白马咖啡馆、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旧址、霍山公园、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美国前财长布鲁门撒旧居和罗伊屋顶花园旧址等曾经记录了当年犹太难民生活和活动轨迹的场所。

二战时期上海一共接纳的犹太难民达两万多人,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完全是一座犹太城,也有被称为诺亚方舟的,也有被称为小维也纳的。

先参观纪念馆吧。

[1]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坐落在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号。

这里就是原来犹太教堂摩西会馆的旧址,按老路名是华德路62号。

[2]进入纪念馆大门后西侧整面墙是铜板凸字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

[3]名单墙的前面是一尊体现二战时期犹太民族苦难而不屈形象的雕塑。

[4]这座三层楼房就是摩西会堂。

当年是旅沪俄国犹太人集资建造的。

[5]参观摩西会堂从侧门进入,参观者要穿鞋套。

[6]一层已经完全恢复成当年礼拜堂的样子。

[7]楼上常年举办和犹太难民有关的展览。

我去的时候二层正在举办的是奥地利医学博士雅各布·罗生特生平展。

论上海犹太遗址及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论上海犹太遗址及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论上海犹太遗址及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戴轶尘周国建摘要: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反映了犹太人在近现代上海各个领域的活动情况,是上海城市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所具有的建筑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内涵以及促进对外交往的独特功能,在此基础上就保护和开发这些遗址和建筑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犹太遗址;特色建筑;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G127;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177-07作者简介:戴轶尘,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周国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一、上海犹太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曾是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

首先来到的是塞法迪犹太人。

他们来自巴格达、孟买、新加坡、香港等地,大都是英籍商人和实业家。

鸦片战争后,沙逊家族随着英帝国发动的对华商贸攻势来到上海设立洋行经商办实业,随之洋行职员及家属陆续抵沪,大都是原籍巴格达的塞法迪犹太人。

其中一些人,如哈同、嘉道理等,后来又离开沙逊集团自立门户。

他们很快便显示出经商才能,利用与英国各属地的密切联系和上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进出口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随即又投资房地产、公用事业及制造业,逐渐成为上海滩最为活跃的工商财团。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暴行及革命引起的内战而来到中国东北哈尔滨等地,再辗转来到上海,出现了犹太人移民上海的第二次高潮,使上海犹太社团迅速扩大。

俄国犹太人初来时以做小本生意为生,如经营餐馆、杂货铺、面包房、时装店、书店等,后经过自身奋斗而逐步致富成为中产阶级,形成了一支积极活跃的社区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20世纪30、40年代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上海是全球唯一的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大城市。

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一市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仅后一个数字就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①。

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的犹太人

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的犹太人

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的犹太人
董莉英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6)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犹太人历史的叙述,认识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都不会忘记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活过的犹太社团的历史,更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在黄埔江畔共同谱写的患难情谊,上海作为那个年代历史的见证,今日必将发挥中国人民和犹太人传统友谊的桥梁作用.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董莉英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犹太人慈善与互助精神思考--以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为例 [J], 肖洪
2.论二战时期苏联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及政策 [J], 张宝行
3.二战时期英国绥靖政策对犹太人的影响——析1939年《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 [J], 邹芝;周丽波
4.爱看DVD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故事 [J], 无
5.二战时期远赴上海避难的犹太人 [J], 吕传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曾经是数以千计的犹太人逃离迫害的避难所。

他们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本文将带您走近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探寻他们在这片寄托希望的土地上的生活、奋斗以及对上海的无尽感激。

1. 寻找避难之地上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兴起,犹太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害。

为了逃离恐怖和死亡威胁,梦想着自由与安全的犹太人开始寻找避难之地。

上海在当时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线希望。

2. 难民的抵达1933年,随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上台,第一批逃离纳粹德国的犹太人来到上海。

迫于当时国际舆论和签证限制,许多国家对接受犹太难民持保留态度。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对犹太难民持开放态度,容纳他们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生活机会。

3. 犹太难民的生活犹太人来到上海后,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就业问题。

然而,上海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许多犹太人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展开了自己的事业,逐渐融入这个城市。

4. 犹太人社区的建立犹太人在上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和文化圈。

虽然他们必须在狭小的空间中生活,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守望相助、相互扶持。

他们组建起各种社会组织、学校和教堂,维护着自己的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

5. 犹太教育与文化传承为了守护犹太文化的火种,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传承犹太教育和文化。

这些教育机构成为了犹太孩子们学习、探索自己身份的场所,同时也为整个社区提供了文化交流和认同感。

6. 战争岁月与感激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成为了犹太人最后的避难所。

面对战争的种种荒诞和人祸,上海成了犹太人眼中的一方净土。

他们深深感激这座城市给予的生存和希望,用感恩之心将上海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7. 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犹太人在上海的日子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挣扎,但他们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贡献。

他们投资创业,促进了上海的商业和经济发展。

他们还在医学、教育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上海的犹太后裔——沙拉·伊麦斯

上海的犹太后裔——沙拉·伊麦斯

|往事 |2022年1月24日,是我国与以色列建交30周年。

作为上海已知仅存的犹太难民后裔,沙拉·伊麦斯的身份让她在中以建交30周年之际,再度受到关注。

她传奇的人生经历,也映照出半个多世纪来中以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以中的血统和语言在中国和以色列各生活多年后,沙拉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

她说:“我不是中国人的脸,但长年累月受中国教育和中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我也在以色列13年,传承到很多犹太人的东西。

”“全中国只有我一个人的身份证是这么写的。

”72岁的沙拉·伊马斯(Sara Imas)自豪地亮出她的身份证:“民族”一栏赫然印着“外国血统”。

与一般外国人入中国籍后,身份证上显示原国籍或民族不同,沙拉身份证上的特殊标注,是她中国人的身份与犹太民族血脉紧密交织的证明。

第一眼见到沙拉,你就能察觉到这位老太太不是一般人——高鼻梁、深眼窝的洋人面孔,说话时能在汉语普通话、上海话、英语和希伯来语之间自由切换,让听者“耳”花缭乱。

走进沙拉的家,文化融合的迹象更是无处不在。

地砖上嵌着象征犹太文化的“大卫之星”图案,电视柜上并列摆放着中国和以色列国旗。

橱柜上一边是犹太教的七枝烛台和“上帝之手”摆件,另一边则是上海市归国华侨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协赠予的纪念章。

问沙拉是否信教,她摆摆手:“我信共产党。

”1939年,沙拉的父亲立维·伊马斯为躲避纳粹政权迫害,从德国辗转逃难到上海。

他在当地与一名中国女子结婚,在1950年生下沙拉。

母亲早早改嫁后,沙拉由父亲一手带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像立维·伊马斯这样从欧洲远渡上海的犹太人大约有2万名。

当时许多国家拒绝向犹太人颁发签证,上海,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无需护照和签证就能进入的地方,这使得上海成为全世界接纳犹太难民最多的一个城市。

据德国汉学家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记载,犹太难民在逃亡时不允许携带值钱物品,许多人刚到上海时身无分文,只能几十个人蜗居在一栋小楼里。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与奋斗的历史长卷。

从世纪初开始,犹太人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成为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由于欧洲的反犹太主义浪潮,许多犹太人选择离开家乡,寻求新的生活环境。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犹太人的到来。

他们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积极参与城市的发展建设。

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况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充满活力。

他们成立了各种社群组织,如上海犹太人协会、犹太人青年协会等,为犹太社区提供各种服务。

在商业领域,犹太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经营智慧,迅速在上海崭露头角。

他们开设了众多商店、银行和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犹太人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将在上海的犹太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创立了多所犹太学校,传承犹太文化。

三、犹太人与上海市民的互动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并非孤立存在。

他们与上海市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参与社会活动。

在交往过程中,犹太文化与上海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四、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的拯救行动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了顶峰。

许多犹太人被迫逃离欧洲,寻求庇护。

在此期间,上海成为众多犹太人的救命稻草。

在上海市民的帮助下,犹太人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希望。

五、犹太人在上海的影响及其legacy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在商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上海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犹太人在上海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

六、当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重新回到上海,继续书写他们的故事。

当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上海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结语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见证了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精神。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摘要:一、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况1.犹太社区的建立2.犹太人的职业和生活习惯3.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互动三、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交融1.犹太文化与上海文化的融合2.犹太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四、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与影响1.犹太人在上海的经济贡献2.犹太人在上海的社会贡献3.犹太人在上海的政治影响五、犹太人在上海的现状与展望1.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现状2.犹太人在上海的发展前景3.犹太人与中国人的友谊与合作正文: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磨难与拼搏、交融与贡献的历史。

从世纪初开始,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社区,成为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初。

那时,欧洲的犹太人因宗教信仰和种族歧视遭受迫害,许多犹太人纷纷逃离欧洲,寻求一个新的家园。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的避风港。

在这里,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积极参与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

在上海的生活中,犹太人秉持着他们的职业精神和生活习惯。

他们擅长经商,很多犹太人成为了上海商业领域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犹太人也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带到了上海,例如犹太教信仰和犹太美食等。

在与中国人的互动中,犹太人和中国人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为上海的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也促进了文化交融。

在上海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犹太文化与上海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犹太人的严谨与上海人的精明相互影响,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此外,犹太文化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教育领域。

许多犹太教育家在上海创办了学校,为上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他们在上海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上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犹太人在上海的社会贡献也十分突出。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为上海的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在政治领域,犹太人在上海的发声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上海犹太人资料综述
对于上海犹太人的研究在图书、期刊、报纸等多种媒体均有较为丰富的记载。

在资料的收集中,共整理到相关书籍631
篇,期刊885篇,报纸75篇,学位论文88篇,会议论文8篇,
纪录片1部。

二、上海犹太人研究涉及问题以及研究方式
研究问题主要涉及到: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包括行踪、宗教、社团活动、政治、经济、建筑等各个方面),活跃在上海
各个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犹太精英,对于犹太人在上海避难所
---提篮桥的考察,对现代犹太区的现状调查,现代犹太人的回
访、域外犹太记者对在沪犹太墓碑的收集,对犹太文化的文化
符号的解读、海外华侨和在华犹太人的一个对比。

可找寻到的资料大多集中在1)对犹太在沪历史的纪录,纪录途径包括犹太人的回忆录、当时的报纸刊载、当事人的书
信来往,遗留下的建筑、收集相关历史图片、对中国人抗战的
影响。

2)突出纪录了爱因斯坦的访华,主要围绕爱因斯坦的旅
行日记,以及当时媒体对此事件的反响,爱因斯坦访华对中国
影响。

3)犹太人在沪遗址的现状,包括走访、政府出台的保护
政策、对建筑的修缮、并开发新经济。

4)将上海犹太人与上海
的城市发展相联系,包括犹太人为上海创造的犹太教堂、学校、犹太人的独特生活方式,在生育、饮食上的独特观念。

并提到现在上海成了中国与犹太人之间联系的一个特殊纽带。

三、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
现代的新闻对于上海犹太人的报道的刊载比较少,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零散,综合来看,新闻媒体们较为关注对于上海犹太人的一些纪念活动、如相关音乐剧的演出和电影的拍摄;也关注了上海对犹太人的影响。

还报道了在上海犹太纪念馆举行的第一场中犹婚礼。

综上所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