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艺术美论文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第一篇:《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叙事的散文。

全篇短短四百零二字,就创设了一幅幅饶有诗情画意的场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全文金线串珠,以“乐”为主线,形散而神聚;此外,这篇散文遣词凝练,语言流畅,音节铿锵,格调清新。

《醉翁亭记》实在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意境优美结构精巧语言出色精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在极有远见的母亲悉心培育下,少年时代就立志远大,发愤苦读,从而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

二十四岁中进士,初登仕途便以支持革新、直谏敢言闻名。

自一零五四年起,欧阳修在几度遭贬后终获朝廷重用,由翰林学士一路升至枢密副使,直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学识渊博,具有多方面才能,无论诗、词、骈文,都是一代名手,散文成就尤为卓著,以“文体众备,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尽其工”(吴充《欧阳公行状》)的特点成为一代文宗。

欧阳修的散文今存有五百余篇,一部《古文观止》就收辑有他的散文十三篇之多。

他的散文继承并发扬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文风,叙事简括有法,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轻快,深寓理趣,抒情性强。

写景叙事散文是欧阳修散文集一个重要类别。

这类风景记胜文字,或记亭堂,或写山水,或咏园林,取材广,题旨宽,都写得情景交融极富特色。

《醉翁亭记》正是欧阳修这类写景叙事类散文中的突出代表。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六年,即一零四六年。

一零四五年,“庆历新政”失败,代表人物范仲淹等被谪贬,次年,支持新政的欧阳修也被贬逐到滁州,改革时弊的政治抱负一时难以伸展,只得暂时寄情于山水之中。

自号“醉翁”并写下这篇《醉翁亭记》,有其旷达自放,不问时政的含意,这正是他当时思想心态的真实反映。

当时,滁州偏僻,交通闭塞,欧阳修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风俗之安闲”(《丰乐亭记》),加上他被贬到此僻静之地后,为政以宽,又值年岁丰稔,故常涉足游乐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醉翁亭记》赏析范文动静对比之美。

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

“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

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

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

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

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

文档:谈《醉翁亭记》的表现手法

文档:谈《醉翁亭记》的表现手法

谈《醉翁亭记》的艺术表现手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带的朝暮之景、四时之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这篇散文景物美、情趣也美,正是这种美的景物、美的情趣使这篇散文具有了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

1.精美的构图: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上的一座小山,它既没有黄山的神奇、雁荡的险怪,也没有庐山的秀媚、峨眉的雄伟。

醉翁亭,也只是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它既缺乏滕王阁那种高踞临江的雄浑气势,也没有历下亭那种飞阁流丹的富丽之态。

但这座平凡的小山和简朴的小亭,经过大手笔欧阳修的渲染描摹,竟变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横生,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游兴。

作者这种绝妙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构图的精美上。

作者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动静搭配这三个方面把琅琊山与醉翁亭变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画,有色彩的散文诗。

在空间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山、写水、写亭,而是把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有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如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态,此画之意外之妙也。

看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深得画法的“意外之妙”的。

在动静搭配上,作者也是煞费苦心的。

无论景与景、人与景、人与人,作者都注意以一动辅以一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静穆的,但两峰之间却泻出了潺潺的酿泉;阴翳的林木是幽寂的,但禽鸟却“鸣声上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静的,但道上却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至于描写人物,则是动中有静,在往来不绝的游人中,在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的众宾之间,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这种动静相生相成之法,使画面既充满生机又不显得纷扰和杂乱,从而再一次显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妙。

2.精巧的结构:本文结构上的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恬然自乐的旷达情怀。

浅析《醉翁亭记》的写作艺术

浅析《醉翁亭记》的写作艺术

浅析《醉翁亭记》的写作艺术1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 远近映衬,动静结合在写景时,作者采用由面到点、由远而近的手法,不仅清楚准确的介绍出醉翁亭的位置,而且层次分明、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滁州山野的景色。

同时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刻画眼前景物,他还进一步向读者展示了亭畔山间朝暮四时变化无穷景象。

这样景物描写做到了远近映衬,动静结合。

作者所勾勒的一幅幅画面就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随着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像电影镜头似的映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动静搭配上,作者也是煞费苦心的。

无论是景与景、人与景、人与人,作者都注意以一动辅以一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静穆的,但两峰之间却泻出了潺潺的酿泉;阴翳的林木是幽寂的,但禽鸟却“鸣声而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静的,但道上却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至于描写人物,则是动中有静,在往来不绝的游人中,在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的众宾之间,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这种动静相生相成之法,使画面既充满生机又不显得纷扰和杂乱,从而再一次显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妙。

3 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这篇散文的艺术构思也很精巧。

文章开始,用层层缩小叙写范围的写法来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这两个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就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精选-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word文档

精选-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word文档

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两类基本品格,无论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的,是对具体作家总的创作风格或者流派的共同创作倾向普遍意义上的概括。

《醉翁亭记》体现了一种幽婉深长,纡徐委备的阴柔之美。

但是,其柔美风格的内在审美机制究竟是怎样一种审美意识、心理因素的有机组合,仅仅凭借阴柔之美的一般美学意义的概括性描述来解释,还觉颇有不足。

一谢叠山云:“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沈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

”(刘熙载《艺概·文概》)谢氏一语道破天机,仅八个字便概括出欧阳修散文风格的奥秘:具有隐匿含蓄温婉幽深的柔性美,他既看到了欧阳修文章中锋锷光馨的内在显露和固有,又揭示出锋锷光馨的外在淡化与隐匿,然而,并没有更深入地阐述明白锋锷似无实有,光馨虽沈不溺的内在审美机制心理基础的矛盾构成。

刘熙载云:“欧阳公《五代史》诸论,深得‘畏天悯人’之旨,盖其事不足言,而又不忍不言,言之怫于己,不言无以惩于世。

情见于辞,亦可悲矣。

公他文亦多恻隐之意。

”(《艺概·文概》)畏天悯人,恻隐之心,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儒学文化长期深入灌输在民族心理深层聚结集合所形成的历史积淀。

这种历史积淀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已经演化成为独特的民族心理定势,无论古人今人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了它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忧患意识不管是以积极为特征还是以消极为主潮,其创作风格的审美特性都取决于作家的个性气质。

同样屡遭挫折,耿介多气之士的郁闷烦忧情绪抒发,多表现为雄壮苍凉、慷慨悲歌的的阳刚之美;平和敦厚之人,则通常表现为悠远幽邃、隐匿含蓄的阴柔之美。

欧阳修既不可避免地具有忧患意识,又背负谗言,仕途多蹇,政治上每每失意受挫,而且还坚韧地以“当复中庸”为修身之本和人生理想目标,这三重的思想矛盾,在创作个性上就形成了刘氏所论不忍不言、欲言还休的二难心理矛盾。

《醉翁亭记》蕴含的“美”

《醉翁亭记》蕴含的“美”

《醉翁亭记》蕴含的“美”《醉翁亭记》蕴含的“美”《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乐”有着别样的美。

《醉翁亭记》蕴含的“美”【摘要】《醉翁亭记》是千古传颂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的散文呈现出纡徐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色。

在意境的描绘、结构的构建、语言的锤炼上都有许多精巧夺人之处,不愧为历代游记散文中的名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背景意境结构语言特色一、背景相衬之美优美的游记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令人赏心悦目。

《醉翁亭记》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犹如金线串珠。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并未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以第一段所勾勒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

譬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是以前面的“林壑尤美”和“峰回路转”为凭借的。

而第三段的滁人游,太守、宾客游,则以首段和二段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映衬之下,滁州官民游乐于琅琊山的动人情景被多角度映衬出来。

再者,首段的西南诸峰以环绕滁州城的群山为背景,琅琊山以前两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酿泉以前三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而醉翁亭则以前四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显得别具一格,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亭相衬,加上太守“颓然乎其中”的醉态,就构成梦幻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朝暮变化和四季变幻之美作者写山中景色,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先写早晚阴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不同。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郁郁苍苍的林子本来笼罩着薄纱样的雾气。

这时,经早晨初出的阳光一照,烟雾尽消,显出一片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暮霭升起,岩谷却变得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景色的不同,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笔触如丝。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摘要】《醉翁亭记》是清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自然风光和生态美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分析《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探讨了自然与人的和谐、饮酒观景的生态意蕴、溪水山石的生态美学、花草树木的人文关怀以及动物与植物的平衡共存等内容。

在这些描写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展现了生态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生态美学在《醉翁亭记》中的体现,探讨了启示与反思,并探讨了生态美学的普世意义。

通过对《醉翁亭记》的生态美学意蕴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关键词】《醉翁亭记》、生态美学、自然与人的和谐、饮酒观景、溪水山石、花草树木、动物与植物、人文关怀、平衡共存、体现、启示、反思、普世意义。

1. 引言1.1 《醉翁亭记》简介《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该文描绘了欧阳修在醉翁亭饮酒作乐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感悟。

欧阳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醉翁亭记》以其清新淡雅、凝练精辟的文笔和主题突出的生态意识,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之作。

欧阳修在文中以醉翁雅趣为主线,描绘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体会。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品味,欧阳修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醉翁亭记》以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对自然的崇敬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传世之作。

欧阳修在文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还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启示。

生态美学在《醉翁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生态美学概念生态美学是一种将自然与人类生活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理论与实践。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醉翁亭记赏析性作文

醉翁亭记赏析性作文

醉翁亭记赏析性作文
醉翁亭,这地儿可真是有味道!就像个老隐士,藏在山里头,
看着咱们这些人忙忙碌碌。

亭子里头,那些石桌石凳,感觉都能跟
你聊上几句历史,好像能听见它们在说,“嘿,小伙子,你瞧这地儿,多少年了都没变过样。

”。

说到醉翁亭,就得提那周围的山了。

哎哟,那可真是美呀!一
片翠绿的山峦,云雾缭绕的,就像画儿里走出来的一样。

亭前还有
条小溪,水清得跟镜子似的,看得人心里都舒服。

你知道为啥叫醉翁亭吗?其实啊,这地方的美,不在于那几壶酒,而在于这山水之间。

坐在亭子里,你就能忘了外面的烦恼,感
觉整个人都飘了起来,跟大自然合为一体似的。

到了晚上,这醉翁亭就更美了。

月光洒下来,整个亭子都亮堂
堂的,像个仙子穿上了白纱裙。

这时候,要是有个弹琴的高手在这
儿弹上一曲,那简直了,美得让人想哭!
所以啊,这醉翁亭不只是个景点,还是个能让人放松的好地方。

你要是累了、烦了,就来这儿坐坐,跟大自然说说话,保管你心情大好!。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描绘自然风光、表现生活哲学为主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融合了生态美学的理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生态美学的丰富意蕴。

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醉翁亭记》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意蕴。

欧阳修在文章中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精彩细腻的描绘,如“远山桂楫低昂,夕霞红霭流黄”,“云开雾敛,会映残阳”等,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作家的文学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直接展现了生态美学在《醉翁亭记》中的意蕴。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进一步展现了生态美学的意蕴。

他在文中借鉴自然的生态系统,引发出内心深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死生无意,逢生生意。

我自成竹作画来,而老与谁同?”这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借鉴,表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借助自然的生态系统,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生态美学在《醉翁亭记》中的生动意蕴。

《醉翁亭记》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展现了生态美学在《醉翁亭记》中的重要地位。

该文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在生态美学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醉翁亭记》的分析,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生态美学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够在自然中获得灵感,珍惜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醉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醉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醉翁亭记》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欧阳修被贬滁州,胸中必定有苦闷抑郁之情,而作者本身是旷达之人,随遇而安,在逆境依然要保持客观的心境。诗人对现实的黑暗是痛恨的,是惆怅的;对百姓的安居乐业,天下大治又是欣慰的,喜悦的;对滁州的山水自然更有一番独到的爱恋。所以,作者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感概,觥筹交错间,不是简单的悲与喜,一个“乐”,是达观,是欣慰,也是无奈。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被贬的沉沦,而是积极的面对生活,乐在其中。
《醉翁亭记》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全文共分四段,条理清楚,构思精巧。
醉情山水,Hale Waihona Puke 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姓名:***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3班
学号:**********
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贬谪滁州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担任滁州知州,虽然内心愁苦,但实干兴民,与民同乐,描绘了一幅官民和谐,一齐游赏宴饮的画面。《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要想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创作背景。《醉翁亭记》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因此《醉翁亭记》饱含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一方面对自己被贬后抑郁苦闷之情的抒发,是对国家积弊的忧虑;另一方面则是对山水之景的喜悦,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欣慰。作者的酒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又有对盛世的欣慰,还有对景色的喜爱,觥筹交错中,交织着作者的个人与现实的爱与恨、悲与喜,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是和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时的现实背景分不开的,也是我们探讨这篇散文特色与内涵的前提。

略说《醉翁亭记》中的“景”和“情”语文精选范文

略说《醉翁亭记》中的“景”和“情”语文精选范文

《醉翁亭记》,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

含英咀华,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想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当先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本文写于欧阳修贬官滁州的第二年(1046)。

当时,为了使北宋王朝摆脱“四夷不服,中国不尊”,“财匮兵骄,法制不一”(《本论》上)的困境,以范仲淹为首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力图改革朝政,但“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籍籍,以为难行……由是毁谤寝盛”(《宋史纪事本末》),赞成“新政”的人相继罢官。

为此,欧阳修慨然上疏,为范仲淹等人辨诬、遭到反对派的忌恨和构陷,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知滁州。

如一般士大夫一样,仕途的失意,政治上的挫折,也引起了作者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的抑郁情绪。

但自诩为“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记旧本韩文后》)的欧阳修,又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虽遭贬谪,而不愿“戚戚怨嗟”,将“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书》),仍能泰然处之,与民同乐。

这本是矛盾的心情,在欧阳修身上却显得很自然统一。

而且,在作者看来,当时的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好一派太平景象,因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丰乐亭记》),心境自然更为愉悦安适。

这种心境,为《醉翁亭记》的抒情奠定了基调,并被表现得十分率真和鲜明。

而抑郁的一面,在文中比较隐蔽,但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如作者写此文时,年仅四十,却说什么“苍颜白发”,并自号“醉翁”,显然是旷达自放、排遣愤懑的表白。

这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就说得较明白,所谓“四十年末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言”,不是等于说要以醉忘忧吗?文中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这种优游自乐,借以谴怀的表白。

抒写这种抑郁的消极情绪,在古典诗文中,是屡见不鲜的。

本文的特点不在于此,而在于作者能以明朗的笔触,抒写畅达欢快的胸怀,一扫“戚戚怨嗟”的情调。

文中以一乐字贯穿始终,先写山水之乐,继而扩展到滁州民生之乐,最后落到太守的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

《醉翁亭记》赏析范文《醉翁亭记》赏析范文导语:《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

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

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赏析《醉翁亭记》吧!赏析1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

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

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又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赏析2《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古代散文解析醉翁亭记中的艺术表现

古代散文解析醉翁亭记中的艺术表现

古代散文解析醉翁亭记中的艺术表现《古代散文解析醉翁亭记中的艺术表现》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古文散文,它以实际情境为基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入微、章法婉转有致以及意境深远广博三个方面,解析醉翁亭记中的艺术表现。

一、描写细腻入微醉翁亭记以丰富细腻的描写为特色,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文章开头,文作者以“南陵中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开场白,境界的揭示和人称的交代,让人犹如亲身感受到清秋、宜人的气候。

随着文中描写的深入,读者们不仅可以看到竹林茂密、山水如画的景色,更能够感受到江河的悠悠流淌、风声竹响的声音以及世事沧桑的历史感,这一切让人产生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章法婉转有致在醉翁亭记中,作者采用了流畅婉转的章法,通过章节的安排和过渡的运用,使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铺陈有序。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却又有机地连贯在一起。

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山、水、树,并把自己与这些自然元素相联系,在朦胧中流露了自己对人生恢宏与庄严的思考。

第二部分以“竹径”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与生命力,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向往。

而后,整篇文章通过每一部分的过渡,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整个醉翁亭记篇章有节奏感,令人赏心悦目。

三、意境深远广博醉翁亭记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悠远广博的意境。

在杂感引发的宇宙思考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超越了现实,进入了更宏伟、更广阔的层次。

文中的“醉翁”形象,则成为作者独特的寄托,一方面展示了作者豪放洒脱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蹉跎的领悟。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跳跃,醉翁引领读者思考人生,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

综上所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章法婉转有致的安排以及意境深远广博的展示,成功地表现了散文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浅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美

浅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美

浅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美《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的名篇。

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景色,描写了滁州百姓载歌于途、尽情欢乐的情景,表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寄寓了他坚持政治操守、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格调清丽,情文并茂,摇曳生姿,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珍品。

一、优美的意境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像诗歌一样,蕴含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

它既有风光旖旎的画面美,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又有贯穿全文的思想意脉,连缀各幅画面,达到情景交融,意境和谐,内容丰满,见地深邃的目标。

《醉翁亭记》一文正是如此,在其山水人情的描绘中,通篇贯穿了一个“乐”字,在生动细腻的铺排中,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景色宜人的山水画,作者不是孤立地用墨,而是将众多景物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相互交织,各尽其美。

如此美景,怎不令人留连往返!在作者的笔下,滁人行游宴饮亦别有情趣。

作者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归根结底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二、精巧的结构《醉翁亭记》的结构异常精巧,堪称散文之典范。

文章时而描绘四时山色,时而摹写流水飞泉,时而记述人物情态,内容虽多,却散而不乱,主要是文中有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乐”。

“乐”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始终,颗颗珍珠缀于其中,形成一条闪光的项链。

文章的艺术构思也十分精巧。

如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就颇下了一番剪裁功夫。

作者不是机械的径直描写,而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接近目标。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整体到局部,以生动形象的立体画面,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在作品的艺术结构中,如果前文有交代,后文就要有照应,否则前边的交代就没有着落,成为无谓的笔墨。

反之,如果空有照应而无交代,读者也会感到突然。

本文在结构上可谓“前者呼,后者应”,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从《醉翁亭记》看散文的艺术特征

从《醉翁亭记》看散文的艺术特征

从《醉翁亭记》看散文的艺术特征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散文的“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下面试以《醉翁亭记》为例,简析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一、行止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醉翁亭记》的“形散”概言之,《醉翁亭记》的形散,主要表现在章法、笔法、文法、句法等几个方面。

1.章法散。

纵观全文,《醉翁亭记》行文从容自若,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所当止。

《醉翁亭记》组合了几个画面,精心营构出动态的整体意境。

画面组合上类似于意象组合的推镜头、摇镜头和跟踪摄像。

这里仅以第一、第二段为例来作说明。

第一段总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得名。

开篇以“环滁皆山也”用定点扫描——空间层递式组合意象,紧接下去,镜头定于“西南诸峰”,然后多次跟镜头,由远及近,由下而上,写足其环境,再用“醉翁亭也”一语点题。

文章从开头到这里敷设五层笔墨,层层烘染,步步进逼,逐步把读者引入佳景。

第二段中,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在这里用顺流的时间层递式组合意象。

“日出而林菲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六句,一句一景,画出六景,每句皆用凝炼传神之笔概括描绘一个特定时间里的景象,有开有合,最后用“乐亦无穷也”绾合全段,总收全段。

全文则将滁州鸟瞰图、山之四时景、滁人游山图、太守宴饮图这几个存在于不同时空里的画幅有机地拼贴于一个巨幅之中,形成一个规模宏伟的风俗卷轴——官民同乐图。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分析《醉翁亭记》是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一篇有名的杰作。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欧阳修是以继承韩愈为标榜的。

然而,他的散文的风格,和韩愈却并不相同。

韩愈的散文有如波涛翻动的长江大河;而欧阳修的散文,好比是澄净潋滟的池塘曲水。

欧阳修继承并进展了韩愈散文的“文从字顺”,幸免了他的尚奇好怪,因此,作品的语调圆熟,尽管千迴百转,但却是轻快俊爽,丝毫没有滞涩的感受。

《醉翁亭记》就充分表达了他的散文的这种特色。

“醉翁亭”,在现在安徽省滁县西南的琅玡山上。

宋仁宗庆历六年,也确实是公元一○四六年,欧阳修曾经因为参加范仲淹同保守派的斗争,被贬到那个地点来做太守。

《醉翁亭记》确实是他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写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画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把写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

这篇文章能够分作四段来分析。

第一段,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别具匠心地从勾画醉翁亭四周的形势入手,用形象的画面来告诉读者醉翁亭所在的地点和位置。

作者先带着我们眺望滁州四面环山的形势,然后来到琅玡山,通过曲折回环的山路,到达高踞在酿泉之上的醉翁亭。

他是如此描写的:围绕着滁州城的差不多上山。

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的景色专门漂亮。

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玡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你逐步就能够听到琅玡山两个山峰中间倾泻下来的潺潺的流水声音,那确实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阁楼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的上边,那确实是醉翁亭。

原文里的“翼”字,本来是指鸟的翅膀,那个地点用来形容醉翁亭象鸟张开翅膀的模样。

在那个地点,作者从大处写起,一共用了五层笔墨,这确实是从“环滁皆山”写到“西南诸峰”;由“西南诸峰”写到琅玡山;再从琅玡山“两峰之间”的“醉泉”写到“醉翁亭”。

文章一步一景地转换,最后终于突出了醉翁亭。

作者把醉翁亭安排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具体的环境当中,用传神的妙笔写出了一种境域。

《醉翁亭记》之“醉”美

《醉翁亭记》之“醉”美

◎张明秀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文采斐然,气势非凡,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盛开在散文苑里的一朵奇葩。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醉”美。

一、“醉”美的结构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体现。

《醉翁亭记》在摹山、状水、述情时,以一条主线——欧阳修的主观感受“乐”字贯穿始终。

全文布局匠心独具,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之中。

文章开始交代醉翁亭的位置,从“环滁皆山”而到“西南诸峰”之中的“琅琊山”,接着又从“琅琊山”引出“酿泉”,最后才点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真好比导游引路,使读者渐渐步入佳境;远景近景中景的特写似电影镜头逐次拉开,引人入胜。

写山水的目的是抒发“得之心而寓之酒”的“乐”,围绕“乐”字一路写去,游人不绝于途表现人情之乐;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表达了“宴酣之乐”;山鸣鸟啭,飞荡林间,显示了“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就这样因景生情,因乐抒情,围绕“乐”字行文走笔,犹如一根银线上结出粒粒珍珠。

文章“前者呼,后者应”,多处伏笔,多处照应。

藏墨于首,显志于末。

开篇说“太守”道“醉翁”,其人到底是谁却不言明,埋下伏笔。

在写尽“乐”字之后,篇末揭出,深意自出。

诸如文中“太守乐”呼应“山水之乐”,乐自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又与前文“暮而归”呼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总之,《醉翁亭记》结构上写景抒情有机融合,以“醉”的表象寄寓一个“乐”字,前呼后应,层次相因,逐步推出,使文章的艺术境界不断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醉翁亭记》的艺术美
《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家欧阳修的一篇名篇。

在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之外,欧阳修对后代的影响最大。

历史上总是把他和韩愈相提并论,作为唐宋两代散文家的代表。

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清新秀丽,章法曲折变化,语句流畅轻快,音律和谐悦耳,说理透彻。

抒情委婉,常常融深情于美景之中,《醉翁亭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醉翁亭记》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

在这篇文章里,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描绘了滁州百姓载歌于途、尽情欢乐的情景,表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寄于了他坚持政治操守,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格调清丽,文情并茂,摇曳生姿,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珍品。

一、优美的意境
文章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景色优美的青山绿水画:有山有水,有亭有树。

作者不是孤立的用墨,而是将众多的景物犹记得统一于一体,相互交织,各尽其美。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风光优美,逶迤绵亘。

群山环抱之中,一泓碧泉环绕而过。

山回路转,曲径通幽,猛抬眼,“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这里,由于苍翠群山的映衬,更显出山泉的清朗,而醉翁亭又恰似一直展翅欲飞的鸟儿雄踞在泉上。

别是一番神采。

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相映生辉。

在作者笔下,滁人官民同乐的情景,其音容笑貌,历历可见:挑担的边走边唱,行路的从容不迫;宴饮席上,更是热闹非凡:一边畅饮,一边游戏,情趣高昂,作者极力写出了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酒醉的新形象,从侧面反映了政治清明的景象。

作者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种“山水之乐”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言,写得含蓄慰藉,意在言外,他是以山水之美比喻人的品行美,同时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含蓄委婉的说明了自己的政绩与才干,这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歌颂滕子京“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属同工异曲之效,从而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乐观豁达的精神。

在文章中,欧阳修为了渲染“与民同乐”的欢乐气氛。

突显隽永优美的深邃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增大时空跨度,是文章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魅力。

滁人之游,前后呼应,扶老携幼,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可见;宴饮席上,众宾们酣饮游戏,投壶下棋,饮酒喧哗,无拘无束,欢乐异常;周围的环境上,描写了晨昏的变化,四季的变幻,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写行游宴饮之乐也不是一次拍摄的镜头,而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游乐场景加以叠加。

往来不绝的人群,鱼肥酒美的太守宴,觥筹交错的众宾欢,酒酣得意的醉太守……通过浓墨重染,烘托了文章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精巧的结构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

《醉翁亭记》的结构异常精巧,堪称散文之典范。

文章时而描绘四时山色,时而摹写流水飞泉,时而记述任务情态,内容虽多,却散而不乱,只要是因为文中有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乐”。

写山清水秀,四时美景是抒发“得之心”之乐;写你唱我和,熙来熙往是表现“滁人游”之乐;写山肴野蔌,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鸟声婉转,欢腾雀跃是显示“禽鸟之乐”,但归根结底是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作者之“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事。

三乐归一,就是“与民同乐”。

“乐”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始终,颗颗珍珠缀于其上,形成一条闪亮的项链。

在文章的艺术结构中,如果前文有交代,后文就要有照应,否则前边的交代就没有着落,成为无谓的笔墨。

反之空有照应而无交代,读者也感到突然。

《醉翁亭记》可谓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如:文章开头一段有“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句,太守是谁?文章并没有立即作答,二是埋下伏笔,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样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

又如:用“太守之乐”呼应前文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山林之乐”、“禽鸟之乐”、“人之乐”,真可谓是一呼百应。

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与前文的“暮而归”形成对照,
是“暮而归”一句的具体化。

三、隽美的语言
欧阳修不愧是散文大家,在《醉翁亭记》一文中,用词凝炼精当,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譬如,文章起笔一句“环滁皆山也”,仅五个字,便勾勒出琅琊山鸟瞰图,点明了醉翁亭的背景。

写到山间晨昏之景象时,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非而林菲开,云归而岩穴暝”。

在描写四季景物时,则抓住特点进行勾画,而且是言简意赅,片语传神:“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一个句子就是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色香形态,勾画精确熨帖。

又如“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是静态后句传神,是动态。

了了八个字,便把黄昏时的情景表现无遗。

至于写人,那更是百态千姿:负者、行者、射者、伛偻着、提携者,无不神情逼肖。

另外,欧阳修的散文还比较注意使用叠韵词,全篇通用“也”字,共计21个“也’字,而且”也“字煞尾。

这种用法在古文中十分罕见,也十分大胆,不但不使人感到累赘,反而倍觉活泼,使语言形式呈现出一重复的回环美。

“也”作为文章的韵脚,每一次收韵都是一种回环,在不断的回环往复中,造成一种曲折婉转的咏叹语调,使人感到一唱三叹的风韵,这样,既体现了音乐美,也突出了内容美。

在文章的句法上,欧阳修借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骈散相间,散中有整,交错的采用对句,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形
式美。

有单句自对的,如:“山肴野蔌”,“山肴”对“野蔌”;“峰回路转”,是“峰回”对“路转”;有上下句相对的,如:“日出而林菲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树”。

还有双句成对的,隔句相对的,采用了这些对句形式,是文章整体上显得十分和谐美妙,音节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总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风格清新,摇曳生姿,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短短的400多字,把丰富的内容、变换的景物,复杂的感受,写得如此生动,把声、色、情、形融合的如此和谐,不能不令人赞叹称绝!他对于滁州的山水风情的热情讴歌,对于建设和平安定的理想的社会的努力追求,以及他坚守政治操守、与民同乐的豁达的乐观的精神,无疑都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辉。

他的文章对后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散文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了我们多种审美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 83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