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1.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答: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
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
班固《汉书》首著《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
《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性质则相同。
其类例自《隋志》后大都改为经、史、子、集四部。
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
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方志中编辑收录的诗文,亦多称“艺文志”。
亦省称“艺文”。
《宋书·律历志上》:“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
刘歆《七畧》,固之《艺文》,盖为此也。
”。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是来自汉代文献中的一篇珍贵考古文献,首先出现在汉灵帝纪元四年中的《汉书艺文志》中,由汉代经学家、史学家班固编撰。
全书共有五十四篇,其中以六大部分组成,即官位、度量衡、艺术、文字、帛书、绘画,以及附录。
下面,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汉书艺文志六艺、其原文及翻译:一、官位官位,古代指的就是宫廷的官职,其原文如下:“天子以卿士十二,士以宗派重官分,宗派校尉,校尉以正太守分,正太守以长史分,长史以司马分,司马以乘马分,乘马以将军分,将军以中卒分,中卒以上士分,上士以列士分,列士以黎民分,黎民以雄士分。
”翻译即:“天子设有卿士十二等官职,士军以宗派、重官为序,宗派归校尉管辖,校尉以太守管理,太守以司马辖管,司马以乘马管理,乘马以将军管理,将军以中卒辖管,中卒以上士管理,上士以列士管理,列士以黎民管理,黎民以雄士管理。
”二、度量衡度量衡,又称“度量”或“度量衡制”,是一种计量单位,是用来衡量各种物质密度和大小的单位,以及衡量距离和重量的单位。
其原文如下:“千里为一里,百尺为一尺,十斤为一斤,两两为一斤,一分为一钱,一石为一斤,一升为一斗。
”翻译即:“一里等于千里,一尺等于百尺,一斤等于十斤,一斤等于两两,一钱等于一分,一斤等于一石,一斗等于一升。
”三、艺术艺术,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借助符号体系创造的审美活动,是以符号的形式表达的审美思想的集合体。
其原文如下:“礼者:敬而亲之。
乐者:和而足之,古之乐也。
文者:择取而治之,以实其心,而礼之以安,以欣其道,而雍以章。
讪者:摈而定之,以给其辞,而愿以怡,以章其纲,而跻以节。
”翻译即:“礼仪是尊重别人,诚实亲近别人。
音乐是一种和谐美妙的艺术,古人就有了音乐。
文学是选取合理的文字,治理其中的内容,以使人们在心志上安宁,以欣喜他们的意义,以雍容其文章的纲目,以创建精致的品行。
讽刺是摈弃诽谤,认定谦虚,以给予语言,以怡悦其人,以明确其纲,以节制其言行。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嘿,咱今天来聊聊《汉书艺文志》哈。
你知道不,这《汉书艺文志》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古代文化宝库清单!
就说有一次吧,我去逛一个旧书摊,看到一本很古老的书,那书页都泛黄啦。
我就好奇地翻开,结果发现里面好多内容都感觉特别神秘,就好像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穿越过来的知识。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汉书艺文志》。
它把那个时候的各种书籍啊、学术流派啊啥的都给记录下来啦。
就好像一个细心的图书管理员,把每一本书都登记在册,告诉你这有啥书,是讲啥的。
比如说儒家的那些经典著作呀,还有道家、法家等等各种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品。
它就像是一张古代知识的大地图,让我们能顺着它找到那些珍贵的文化宝藏。
你想想啊,要是没有《汉书艺文志》,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古代有那么多精彩的书和思想呢。
它就这么默默地守护着那些古老的智慧,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哎呀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总之呢,《汉书艺文志》就是这么个特别重要又有趣的存在,就像我在旧书摊发现的那本神秘古书一样,充满了吸引力,等着我们去深入了解它呢!嘿嘿。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
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
《杨氏》二篇。
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
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
名婴。
《王氏》二篇。
名同。
《丁氏》八篇。
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字》十八篇。
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
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汉书艺文志原文繁体版竖排版
汉书艺文志原文繁体版竖排版 English Answer:漢書·藝文志。
卷一。
經部。
《易》二十卷。
《書》五十卷。
《詩》三十卷。
《禮》一百三十九卷。
《樂》三十三卷。
《春秋》一百二十卷。
《孝經》五卷。
子部。
《儒家》九十二卷。
《道家》三十七卷。
《法家》三十卷。
《名家》十八卷。
《墨家》七卷。
《縱橫家》十五卷。
《雜家》四十六卷。
史部。
《正史》十一卷。
《別史》六十五卷。
《雜史》一百二十八卷。
《譜系》四十六卷。
《地理誌》三十卷。
《諸子略》六十五卷。
集部。
《辭賦》四十五卷。
《詩賦》二十二卷。
《雜賦》二十卷。
《歌詩》十六卷。
《俳諧》二卷。
卷二。
經部。
《小學》五十七卷。
《天文》二十四卷。
《歷譜》二十八卷。
《五行》十八卷。
《醫經》十一卷。
《經方》一百一十八卷。
《神僊》二十六卷。
子部。
《農家》十三卷。
《小說家》四十七卷。
《天文家》二十卷。
《五行家》二十卷。
《醫方家》八卷。
《數術家》二十九卷。
《方技家》八十八卷。
史部。
《稗官》五十三卷。
《兵書類》三十卷。
《術數略》四十四卷。
《方技略》六十五卷。
集部。
《楚辭》十七卷。
《別錄》十五卷。
《總錄》二十二卷。
《中經》八卷。
《外經》二十卷。
中文回答:汉书·艺文志。
卷一。
经部。
《易》二十卷。
《书》五十卷。
《诗》三十卷。
《礼》一百三十九卷。
《乐》三十三卷。
《春秋》一百二十卷。
《孝经》五卷。
子部。
《儒家》九十二卷。
《道家》三十七卷。
《法家》三十卷。
《名家》十八卷。
《墨家》七卷。
《纵横家》十五卷。
《杂家》四十六卷。
史部。
《正史》十一卷。
《别史》六十五卷。
《杂史》一百二十八卷。
《谱系》四十六卷。
《地理志》三十卷。
《诸子略》六十五卷。
集部。
《辞赋》四十五卷。
《诗赋》二十二卷。
《杂赋》二十卷。
《歌诗》十六卷。
《俳谐》二卷。
卷二。
经部。
《小学》五十七卷。
《天文》二十四卷。
《历谱》二十八卷。
《五行》十八卷。
《医经》十一卷。
《经方》一百一十八卷。
《神僊》二十六卷。
子部。
《农家》十三卷。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的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引言- 汉书艺文志序的背景与意义- 汉书艺文志序的内容概述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2.原文翻译3.原文解析三、汉书艺文志序的影响与价值1.对古代文学的贡献2.对后世的影响3.当代价值四、结论- 汉书艺文志序的历史地位- 对汉书艺文志序的评价正文:一、引言《汉书艺文志序》是汉代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序言,是对当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总结。
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其原文及翻译进行详细阐述。
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概述《汉书艺文志序》原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对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展望了文学的未来发展。
2.原文翻译(1)先秦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翻译:孔子去世后,微言大义逐渐消失;七十子去世后,儒家大义开始偏离。
因此,《春秋》分为五个学派,《诗经》分为四个学派,《易经》有数个传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伪分明、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
秦朝统一后,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
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书籍残缺简略,礼仪败坏,乐曲崩溃,皇帝感叹地说:“朕非常忧虑!”(2)汉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原文:“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汉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对汉书艺文志原文进行逐段解读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汉代的文化艺术状况。
【第一段】艺文志太史公曰:“余读史记,览《春秋》,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皆次序纪传,无所不备。
而览《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魏书》、《唐书》、《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南明史》、皆无艺文志,是以自为纪传而已。
”【注释】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余读史记:我读了《史记》。
览《春秋》:浏览了《春秋》。
作《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写作了《左氏》、《国语》、《晏子春秋》、《公孙丑》、《孔子家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书。
次序纪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无所不备:无所不包含。
自为纪传而已:只是按照纪传的方式写作。
【第二段】故余欲为志者,以列汉文艺之事,纪其大要,不敢论其深浅。
【注释】故余欲为志者:因此,我打算写一篇志文。
纪其大要:记录其大致情况。
不敢论其深浅:不敢评论其好坏。
【第三段】夫艺者,人情之所不能已也。
圣人谓之至,贤者谓之美,士君子谓之文。
【注释】夫艺者:艺术。
人情之所不能已也:人们无法离开的东西。
圣人谓之至:圣人称之为至高的境界。
贤者谓之美:贤者称之为美好的事物。
士君子谓之文:士人和君子称之为文化。
【第四段】故书以记言,文以载志,兴以记录,衰以示人。
【注释】故书以记言:因此书写出来,以记录人们的言论。
文以载志:文学作品以表达志向。
兴以记录:兴盛时期用来记录历史。
衰以示人:衰落时期用来警示人们。
【第五段】是故笔者欲为之记者,不敢专其事,虽有愚见,亦宜录之。
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出处】《论语》是以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涉及多方面内容,当中包括儒家治国理念、人伦关系、个人道德规范、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历等。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
元代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末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作者】《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正文翻译】说明:翻译共分四行:1.原文;2.逐字直译;3.润色调整后的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此行可能会空缺)。
【扩展阅读】子路其人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子路后来在卫国作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卷入卫国内乱而战死。
尸首被处以醢刑(将尸体剁成肉酱)。
孔子对子路的感情非常深厚,以下这些轶事或可反映一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一方面认为子路对自己忠诚,如果自己要远离现实隐居,最有可能跟随的就是子路,一方面又认为他勇过于谋。
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史记·卫康叔世家》)孔子说子路不注重礼仪,但子路在生命的最后为了保持冠带整齐,疏于防守而战死,令人叹惋。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内乱,就预料到这名弟子的结局,算是十分了解他了。
(知道子路死讯之后)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
使者曰:“醢之矣。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艺文志》原文如下: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
故古之王者,莫非贵文。
以为悦人心好耳目,使功业能久传;故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
先王之教化,不可胜道;世之良史,未有能尽。
自时睢鸠以来,负载益众,文章由此渐盛。
自敖仓、昭台,间河洛之域;又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
至于开府、长吏,贤者所肆行,董仲舒以挽天下,封禅之术所由始。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勇冠智者,艺文所及。
故家世显者,亲习以久,而显于世;同宗贤者,早优而后左右;才力美者,辞章谨丽,笔格工潢;诙谐白者,辞词嵌演,文华极妙。
故文贵道德,德之变者皆文。
道人之美,形而成言,探而实理,出而入説,卒赞之辞,以为溥主。
变而示之诗,以为明主。
故文诗先五言,次七言;儒之馀者,无所用之也。
始者言辞,明主表气人也;理者文辞,言辞广大也;周而后知,文道以求。
古之道人,让许不一。
君子称之为尊,小人夸之为酷。
乐以休舒,故龙然睿而发音;愁以聒噪,故蝇厉而发声。
自重为仲尼,至陶敏亦有差;自怜为禹、汤,至禹、汤未觉盛。
注释:1. "汉书·艺文志":这是《汉书》中的一篇文献,记载了汉代的文学艺术状况和重要人物。
2. "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人们的感知和思考都来自于艺术和文学的展示。
3. "凡天下之民,耳目所及情思之感,皆由艺文之陈陈也":意思是说艺术和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普遍的。
4. "敬奉用典籍,慎篇章之制":指对待经典书籍要尊敬,对文章的写作要谨慎。
5. "初仓、昭台,间河洛之域":指河洛之间的地区是文学艺术的中心。
6. "黄老之学,始洪沛而庆封禅":指黄老之学的流行,使得洪沛地区有庆祝封禅的活动。
7. "开府、长吏":指负责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务的官员。
8. "佞幸阉人,非德所在":指阉宦之人之所以得宠,是因为抛弃了道德规范。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其所长也。
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6.汉书艺文志
写
《说文解字·宀部》:“写,置物也。”本 义是放置、移置。《礼记·曲礼上》: “御食于君,君赐馀,器之溉(洗涤) 者不写,(不移置于自己的食器中)其 余皆写。”孔颖达疏:“写谓倒转之 也。”由移置引申出两个系列:一是输 送,送出 倾注,倾泻 消除(后写
作“泻”);二是使用某种手段仿制物 载西汉自高祖刘邦元年 (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23年)二百余年的历史。 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 传,共一百篇,是研究西汉历史 的重要资料。只是《汉书》没有 为医家立传,使医学史料在《史 记》之后出现断代。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国家藏书 的总目,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 献目录专著。它是班固以刘向、 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 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分六艺、诸 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六 略。《方技略》分医经、经方、 神仙、房中四种。文中所列书籍 现大部分佚失,但从中可窥见当 时的医学著作已相当丰富。
仿制 模拟,模仿 描画,抄写 (汉 魏以后) 书写(唐以后)
刘向合中外之书,去其重复, 定为若干篇,于是记下篇目, 以防散失。篇目之后又作叙 一篇,随书献给皇帝,汇集 各书之叙录而为一书,取名 《别录》。
学习难点
怎样解释“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①调配出各种药物恰当配伍的适宜的 方剂。
②调配各种药物的适宜剂量。
或者专以为务: 即“或者专以 〔之〕为务”。或者:有人。
总结:
本文概述了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 流传保存状况和刘向父子奉诏校 书的情况;介绍了“医经”、 “经方”、“房中”、“神仙” 的书目,并阐明其含义及作用。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学 术史和目录学史的大纲。
燔灭文章: 指秦始皇焚烧典籍。 燔:烧毁。据《史记·秦始皇本 纪》载,李斯进言曰:“臣请史 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 书。……”始皇曰:“可。”
中医汉书艺文志
• 2、诸子杂说出 • 3、秦朝禁书 • 4、汉代开禁、搜书校书
• 汉武朝第一次校书 • 刘向、刘歆校书始末及《别录》、《七略》
的成书 • 《汉书艺文志》的来历
微言:含义深远精要的言论。
大义:有关六经的要义。
乖:违背,乖谬。《说文》: “乖,戾也”
古义:违背 乖
“索隐行怪”句:语出《礼记•中 庸》。索隐行怪,求隐暗之事,行 怪异之道。
第六段:“方技”的学术渊源及作用
• 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 • 学术渊源:太古、中世、汉 兴 • 序其书为四种
生生之具:前一“生”是使动用法。
王官:天子之官,王朝之职官。如 《周礼•天官》之医师,秦汉之太医 令、侍医等,皆可视为王官之一。
• 医经 • 经方 • 房中 • 神仙
原 水源 推原
疝:颜师古注:“疝,心腹气病。”
瘅(dān):热病。一说通“疸”,黄疸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 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 病。”
疭瘛(zōng chì):小儿手足抽搐一类病。 经方:古代对记载医方之书的统称。
今义:乖顺
大义乖
指对“经”书的传注不得正解。 如《关雎》一诗: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
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 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 之义也。”
鲁诗认为诗乃周康王时毕公所作,讥刺康王 夫人晚起。
焚书事件始末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提出恢愎周 朝的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秦丞 相李斯反对,说腐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汉书艺文志缺点
汉书艺文志缺点:
《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的一篇,由班固所撰,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也是继《别录》之后第一部由正式政府编修的书目。
它的缺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汉书·艺文志》虽然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但是其分类和编目方法较为简单,没
有充分考虑到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重要学术流派的归类也不够准确。
2.由于《汉书·艺文志》是在西汉末年编成的,因此它只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
成果,对于其后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记录和归纳。
3.《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只著录了书籍的篇数和存亡情
况,而对于书籍的内容和价值却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于书籍的理解和认识。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注释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载了西汉、东汉两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艺文志是汉书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状况。
以下是汉书艺文志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太史公曰:方今之世,文学盛衰,亦以时明。
东观之,光武之世,学者尚多。
自古及今,至于光武之世,既明古学之道,又著文学之业者,其书数十万卷,而后学者尚多。
自光武之后,天下之学者渐稀,至于明帝、章帝之世,又微矣。
自明帝之后,虽有治书者,然其不入于庙堂者,既少。
」注释:太史公:指司马迁,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文学:古代的一种学术门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盛衰:指文学的兴盛与衰落。
东观:指东汉时期。
光武之世:指光武帝时期,即东汉初年。
学者: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士。
尚多:指学者众多,学术繁荣。
自古及今:从古代到现在。
著:指创作、著述。
数十万卷:指著作数量庞大。
后学者:指后来的学者。
自光武之后:从光武帝时期开始。
渐稀:逐渐变少。
明帝、章帝之世:指东汉明帝和章帝时期。
治书者:指从事著述的学者。
入于庙堂:指被朝廷重视和采用。
艺文志这一篇章,以太史公的话开篇,他指出了当时文学的盛衰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他称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学者尚多,他们在学术研究和著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作数量庞大。
但是从光武帝之后,学者逐渐变少,到了明帝和章帝时期,学术繁荣的局面已经消失,学者们的数量非常有限。
虽然还有一些治书者,但他们很少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用。
这段原文主要描述了当时文学状况的兴衰变化,可以看出,文学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东汉初年,学者众多,学术繁荣;而到了后来的明帝、章帝时期,学者逐渐减少,学术衰落。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艺文志这一篇章的出现,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太史公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初年文学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
同时,太史公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思考。
汉书艺文志
漢書注•藝文志總序昔仲尼沒而微言絕〄李奇曰:「隱微不顯之言也。
」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師古曰:「七十子〄謂弟子達者七十二人。
舉其成數〄故言七十。
」故春秋分為五〄韋昭曰:「謂左氏、公羊、穀梁、鄒氏、夾氏也。
」詩分為四〄韋昭曰:「謂毛氏、齊、魯、韓。
」易有數家之傳。
戰國從衡〄眞偽分爭〄師古曰:「從音子容反。
」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師古曰:「殽〄雜也。
」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師古曰:「燔〄燒也。
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燔音扶元反。
黔音其炎反〄又音琴。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師古曰:「編絕散落故簡脫。
脫音吐活反。
」聖上喟然而稱曰:師古曰:「喟〄歎息之貌也〄音丘位反。
」「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如淳曰:「劉歆七略曰『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
」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師古曰:「占卜之書。
」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師古曰:「醫藥之書。
」每一書已〄師古曰:「已〄畢也。
」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師古曰:「撮〄總取也〄音千括反。
」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
師古曰:「卒〄終也。
」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師古曰:「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
」有六藝略〄師古曰:「六藝〄六經也。
」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師古曰:「刪去浮宂〄取其指要也。
其每略所條家及篇數〄有與總凡不同者〄轉(為)〔寫〕1脫誤〄年代久遠〄無以詳知。
」六藝略易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易傳周氏二篇。
字王孫也。
服氏二篇。
師古曰:「劉向別錄云〄服氏〄齊人〄號服光。
」楊氏二篇。
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
衛人〄事周王孫。
汉书艺文志总序原文繁体字
汉书艺文志总序原文繁体字
《汉书·艺文志》总序原文的繁体字如下:
漢書·藝文志總序。
夫藝文者,人情所宜,風俗所由,國家所以為盛,所以為衰也。
故古之王者,莫不務焉。
故詩曰,「彼何人斯,彼何國斯,人之情也。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又曰,
「詩云,『君子終不可諱言也,以恐後人之不和。
』」故古之王者,必有藝文之臣,以教化其民,使風俗得正,而國家得以興盛也。
故
夏后氏有伊尹、咎繇,商紂有伊尹、咎繇,周武王有伊尹、咎繇,
漢有張良、萬石,魏有王朗、陳群,晉有王導、謝安,宋有王安石、歐陽修,元有劉基、王安石,明有徐渭、杨慎,清有顧炎武、黃宗羲,皆以文學為國家之幹也。
是以君子謂,「藝文者,國家之大寶也。
」。
以上是《漢書·藝文志》总序的繁体字。
艺文志诸子略原文
艺文志诸子略原文《艺文志诸子略》是《汉书》中的一篇,主要介绍了先秦至汉代的诸子百家的流派及其思想。
原文: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译文:道家这一流派,大概出自史官。
史官记载了历朝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鉴戒。
道家学者知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要领、掌握根本的道理后,就能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地守住自己。
这是君王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道家学者以尧的克己复礼、孔子的谦卑退让、易经的一阳来复为理想人格模式。
但也有一些道家学者走向了反面,他们认为应该抛弃礼义仁政,只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认为这样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一流派,大概出自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
他们观察天文、制定历法、指导农时季节。
但也有一些阴阳家学者拘泥于占卜、算命等小术,放弃人事、迷信鬼神。
法家这一流派,大概出自司法官员。
他们主张信赏必罚、以法治国、辅助礼制来治理国家。
但也有一些法家学者走向极端,他们没有教化、仁爱思想、专制独裁、滥用刑法等手段来治理国家、甚至残害亲人、伤害恩义。
名家这一流派,大概出自礼官。
他们研究礼仪制度、名分等级等礼制问题。
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史书《汉书》中的一部分,是作者班固撰写的关于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章节。
艺文志主要记录了汉代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器物、建筑、服饰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汉书艺文志中的名词解释:
1. 文学:指包括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活动。
2. 音乐:指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
3. 舞蹈:指以身体语言、动作和节奏为表达手段的舞蹈艺术形式。
4. 绘画:指以线条、色彩和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艺术创作。
5. 器物:指各种生活和工艺用品,如陶器、瓷器、铜器等。
6. 建筑:指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7. 服饰: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戴的衣物和饰品。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
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
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
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
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
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
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
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
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
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
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
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
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
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
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
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
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Jk~l-,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
”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
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
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
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
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
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
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祇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
”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
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
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
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
《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
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
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
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
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
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
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
《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
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
”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为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
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
孔子精选了周诗,上起殷朝,下到鲁国,共有三百零五篇,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是讽诗并能背诵,不单靠文字流传。
汉朝建立后,鲁申公为《诗》进行解释,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作解说。
有的取自《春秋》,采用众人的杂论,都不是《诗》的本来意思。
如不得已而要用《诗》,只有鲁《诗》最与《诗》本义相近。
三家都被列于学校。
又有毛公的学说,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而河间献王喜欢它.就没被列于学校。
《易》上说:“对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区别,礼义有所规定。
”但帝王的质朴和文采代代有增有减,到周朝时就规定得极为细致,每一件事都要有制度,所以说:“礼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
”等到周朝衰落后,诸侯超越礼法的限制,厌恶礼法不利于己,都把它们抛弃毁掉了。
到孔子时就不完备了,到秦国时,就遭到更大的破坏。
到了汉朝,鲁国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
到孝宣帝时为止,后仓的最为明晰。
戴德、戴圣、庆普都是他的学生,三家都被列在学校。
《礼古经》出现在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同十七篇的文章相似,多出了三十九篇。
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上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能详备,彳日仍比后仓等人推论《士礼》而向天子陈说的学说多。
《易》上说:“前代帝王制作音乐崇尚道德,隆重地进献祭品上帝,供奉祖先。
”所以从黄帝以下到三代,乐曲都各自有名称。
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乐更好的。
”礼和乐相辅相成。
周朝衰落后,礼和乐都被破坏了,音乐之理尤其精妙,因为它的节奏在音律,又加上被郑、卫之音所扰乱,所以没有遗传下来的规则。
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世代都在乐官,颇能记忆一些音乐的铿锵鼓舞的音节,但不能说出它的含义。
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崇尚古乐,孝文帝的时候得到他的乐人宝公,献上他的书,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章。
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喜欢儒术,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和诸子学说中论说音乐的部分,撰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同制氏相差不远。
内史丞王定传授《乐记》,把它授给常山的王禹。
王禹在成帝时任谒者官,几次论说它的意义,献上二十四卷的记载。
刘向校书,得到二十三篇的《乐记》,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亡了。
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
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
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的就不能全面验证了;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的就不能全面考证了凸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
”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藉日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藉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
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
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于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
等到末世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
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时人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
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
孔子卒后,门人相互收集并记下来,所以称为《论语》。
汉朝建立后,有《齐论语》和《鲁论语》两家。
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等人,只有王阳是名家。
传授《鲁论语》的,有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名家。
张氏在最后,因而流行于世。
《孝经》是孔子对曾子讲解孝道的著作。
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人应尽之事。
从大的方面来说,所以叫《孝经》。
在汉朝,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孝经》,各成一家之言。
各家经文都相同,只有孔氏壁中的古文不同。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这两句各家的说法都不合适,古文的字和断句都不同。
《易》上说:“上古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后代圣人改用文字记事,百官用来治事,万民用来辨别事物,这都是取之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夬》卦。
”“夬,用于王庭决断事物”,是说它能宣扬在君王的朝廷,用处最大.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主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
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纔能当史。
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
”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
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
所以孔子说:“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大概是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
《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
《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
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