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遗传及染色讲义体作图

合集下载

第四章连锁遗传与遗传作图文稿演示

第四章连锁遗传与遗传作图文稿演示
第四章连锁遗传与遗传作图文稿演示
组合一 :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组合二: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2.连锁遗传的概念 在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不符
合独立分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叫做连 锁(linkage)遗传现象。 3.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与相斥相(repulsion phase) 相引相:指两个显性性状或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二、连锁遗传规律
(一) Bateson(1906)在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解释 1.香豌花色和花粉粒形状,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2.香豌花色和花粉粒形状的测交试验
表明测交后代表型不符合1:1:1:1的关系,同样是亲本型 个体远多于重组型个体。
性状
花色 相引组
花粉粒 形状
花色 相斥组
(1)测交法: C-Sh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2)自交法: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
PL Pl pL pl ab ba PL a Pl b pL b pl
a2 a
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
相引组 a2 =1338/6952=0.192 a =0.44 交换值 = 1-2 × 0.44 = 0.12 = 12 %
相斥相:指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
描述
相引相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相斥相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P1 紫花(显) 长花粉粒(显) P2 红花(隐) 圆花粉粒(隐)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总配子数

第三章 连锁遗传与染色体作图1

第三章 连锁遗传与染色体作图1
× ↓ ppLL
P
F1
F2
PpLl

基因型:
表现型: 预期数 实际数:
P_L_
紫,长 235.8 226
P_ll
紫,圆 78.5 95
ppL_
红,长 78.5 97
pp ll
红,圆 26.2 1
总数
419 419
※亲本组合:实际值>预期值
遗传学
重组合:实际值<预期值
第三章 6
首都师范大学 遗传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h-Wx 重组值= 重组型配子/(亲本型配子+重组型配子) =
遗传学
(1531+1488)/(5885+5991+1531+1488)
第三章 30
= 20%
首都师范大学 遗传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例3. 有色非糯性(CCWxWx) 无色糯性 (ccwxwx) P: CCWxWx × ↓ CcWxwx× ccwxwx ↓ 测交后代: CcWxwx Ccwxwx ccWxwx ccwxwx
玉米粗线期
遗传学 第三章 10
首都师范大学 遗传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重组 (recombination):由于同源染色体上 的不同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不同于 亲本的类型。
遗传学
第三章
11
首都师范大学 遗传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遗传学 第三章 25
首都师范大学 遗传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遗传学
第三章
26

第六章连锁遗传分析和染色体作图PPT课件

第六章连锁遗传分析和染色体作图PPT课件

χ2 = ∑(Oi-Ei)2/Ei=3371.58
df=4-1=3, χ2 >χ2 0.05=7.82,χ2 >>χ2 0.01=11.35,统计差异极显 著, 说明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F2代中性状的亲本
组合类型远远多于重组类型。
可编辑课件PPT
5
香豌豆的花色及花粉粒的形状的遗传这两对性状在遗 传时不能自由组合,F2代中性状的亲本组合类型远远多 于重组类型。为什么?Batson等人并没能解释其原因, 只是提出了两个名词术语,用互引相(coupling phase)来 表示前一种亲本组合,用互斥相(repulsion phase)来表示 后一种亲本组合。这个谜团直到1912年摩尔根发现连锁 交换定律才被解开。
BV
Bv bV bv
bv
bv
bv bv
42% 8% 8% 42%
可编辑课件PPT
10
玉米实验
1931年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 指导了她的女博士生克莱顿(Creighton,B)以玉米为材 料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为染色体交换导致遗传重组提供 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玉米的优点:1、很多性状可以在种子上看到2、同一穗 上有几百粒种子,便于计数分析3、去雄容易,4、经济 作物,可以直接用在生产上。
可编辑课件PPT
11
玉米籽粒的两对性状遗传:
糊粉层有色C对无色c是显性 饱满种子Sh对凹陷种子sh是显性 P CCShSh × ccshsh F1 CcShsh × ccshsh (测交) F2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1 : 1 :1 : 1
可是试验结果并非如此, F2代没有重组类型,全部是亲本

遗传学-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遗传学-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p白眼xwxw红眼xy红眼白眼红眼不育白眼红眼正常初级例外xy红眼白眼红眼可育白眼96正常4次级例外图219果蝇眼色遗传的初级例外和次级例外两个例外的解释两个例外的解释11xx染色体不分开染色体不分开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现象22xx染色体次级不分开染色体次级不分开secondary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现象secondary??explanationprimaryexceptionsexplanationprimaryexceptionsandsecondaryexceptionandsecondaryexception精子卵xyxyxwxwx死xwxwy白眼xwxwxxo初级例外xo红眼不育yo死图220由于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眼色遗传的初级例外xwy42xwxw4xw4xyxxxxyy8488xw42y4xwy4图221在xxy雌性果蝇中三种不同的分离方式精子x50y50x4y4x4x4x42wwxwx死2x红眼可育x红眼x红眼x红眼x红眼wxwxx白眼yy2死x白眼x白眼x白眼x白眼wxwy2y2wxw2wy2xy配对16wywxy2wyy2wywxy21wyy21卵xx配对84x42xw21wy21次级例外后代的表型4另4死亡正常后代的表型92图222xxy亲代产生特殊配子是形成次级例外的原因布里吉斯的模型比其它模型更具有说服力
P
♂ 非芦花 芦花 ♀ ZbZb × ZBW ZBZb ♂芦花 × ZbW 非芦花♀
F1
F2
ZBZb ZbZb ZBW ZbW 芦花♂ 非芦花♂ 芦花♀ 非芦花♀ 1 : 1 : 1 : 1
鸡羽色的伴性遗传
全部饲养母鸡多生蛋
(四)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Y染 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 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 的现象。 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有关。例如,哺乳 动物的雌性个体具有发达的乳房、某种甲虫的 雄性有角等等。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 限性遗传只局限 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 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

第三章连锁遗传与染色体作图

第三章连锁遗传与染色体作图

1910年,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把连锁 和互换现象与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相结合,并通 过科学的分析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基本定律“ 连锁互换定律”,从而揭开了遗传学发展史上 新的篇章。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分析

➢ 1910年,Morgan用果蝇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
•♀灰残 × ♂黑长
• BBVV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只形成两种亲型配子,没有 重组型配子产生。
• 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
合的类型。完全连锁,后代的表现与一对基因的遗传很 近似,即自交结果为3:1分离, 测交结果为1:1分离。完全 连锁是罕见的。

•2.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连锁基因之间
bbvv
•♂•灰长 BbVv
•×♀ 黑残 bbvv
•灰长 黑残
•BbVv bbvv • 1︰ 1

•实验二
•♀灰长 × ♂黑残
• BBVV
bbvv
•♀灰长 BbVv
•× ♂黑残bbvv
•灰长 黑残 灰残 黑长
•BbVv bbvv Bbvv bbVv •0.42 ︰ 0.42︰0.08 ︰ 0.08
列方向,如下图所示:

•基因定位的层次
广义的基因定位有三个层次: 1. 染色体定位(单体、缺体、三体定位法); 2. 染色体臂定位(端体分析法); 3. 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 。

•一、两点测验:
通过三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两两间交换值 、估计其遗传距离;每次测验两对基因间交 换值;根据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间的 排列次序。步骤如下:
1. 通过三次亲本间两两杂交,杂种F1与双隐性 亲本测交,考察测交子代的类型与比例。

连锁遗传和染色体作图

连锁遗传和染色体作图
24/240
交换
1.交换: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2.交换的过程:杂种减数分裂时期(前期I的粗线期)。 3.根据染色体细胞学行为和基因位置上的变化关系可以
说明连锁和交换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前期I,粗 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发 生交换,导致在双线期 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
区段出现交叉.
25/240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P1 紫花(显) 长花粉粒(显) P2 红花(隐) 圆花粉粒(隐) P1 紫花(显) 圆花粉粒(隐) P2 红花(隐) 长花粉粒(显)
8/240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为什么F2不表现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例?
(一)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二) 非等位基因间是否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三) 摩尔根等的果蝇遗传试验; (四) 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5/240
组合一: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结果: ➢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不符合9:3:3:1 ➢ 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 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 于理论数。
6/240
组合二: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一)、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
花 色 : 紫花(P) 对 红花(p) 为显性; 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 对 圆花粉粒(l) 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
4/240
组合一: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7/240
结果与第一个试验情况相同。
(二)、连锁遗传现象.

讲稿5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讲稿5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第五章连锁遗传分析5.1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关系以及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一、性染色体的发现1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成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的:形态、结构、大小、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1Y染色体;2XO与子;3染色体;1其中:X:A=1→雌性X:A=0.5→雄性X:A大于1的个体将发育成超雌性,小于0.5时发育成超雄性,介于两者则为间性(inter sex);并伴随着生活力、育性下降。

2 人类性别决定畸变.人类也存在由于性染色体组成异常而产生的性别畸变现象,对这些畸变现象的研究表明:与果蝇不同,人类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Y染色体。

几种常见的人类性别畸变与症状表现:XO型(2n=45): 表现为女性,但出现唐纳氏(Turner’s)综合症;性别为女性,身材矮小(120-140cm),蹼颈、肘外翻和幼稚型生殖器官;部分表现为智力低下;卵巢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

XXY型(2n=47): 表现为男性,但出现克氏(Klinefelter’s)综合症;性别为男性,身材高大,第二性征类似女性,一般智力低下,睾丸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

XYY型(2n=47):性别为男性,智力稍差(也有智力高于一般人的)、较粗野、进攻性强,有生育能力。

四、其它类型的性别决定1 染色体倍数性决定蜜蜂等膜翅目的昆虫:性别取决于染色体的倍数性,并受到环境影响。

雄蜂为单倍体,孤雌生殖产生,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雌蜂(蜂王)为二倍体,受精卵发育而来,并在幼虫期得到足够的蜂王浆(5天);如果幼虫期仅得到2-3天蜂王浆则发育为工蜂。

2 植物性别决定BaTs30℃条件下5.2 性连锁遗传(sex linkage)性连锁:也称为伴性遗传 (sex-linked inheritance),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特指X 或Z 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讲稿5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讲稿5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第五章连锁遗传分析5.1性染色体与性不决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关系以及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一、性染色体的发现1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成对染色体中直截了当与性不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成对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的:形态、结构、大小、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2常染色体(autosome,A)同源染色体是同型的。

例:果蝇(Drosophilamelangaster,2n=8)染色体组成与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不决定.swf]二、性染色体决定性不的几种类型1雄杂合型(XY型):两种性染色体分不为X、Y;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异配子性不),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不含X和Y染色体;雌性个体那么为XX(同配子性不),产生一种配子含X染色体。

性比一般是1:1。

2XO型:与XY型相似,但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雄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XO,不成对),它产生含X染色体和不含性染色体两种类型的配子;雌性个体性染色体为XX。

如:蝗虫、蟋蟀。

3雌杂合型(ZW型):两种性染色体分不为Z、W染色体;雌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W(异配子性不),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不含Z和W染色体;雄性个体那么为ZZ(同配子性不),产生一种配子含Z染色体。

性比一般是1:1。

三、性不决定畸变1果蝇性不决定畸变果蝇的性不决定与Y染色体有无与数目无关,而是由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组成比例决定。

其中:X:A=1→→雄性X:A大于1的个体将发育成超雌性,小于0.5时发育成超雄性,介于两者那么为间性(intersex);并伴随着生活力、育性下落。

2人类性不决定畸变.人类也存在由于性染色体组成异常而产生的性不畸变现象,对这些畸变现象的研究讲明:与果蝇不同,人类的性不要紧取决因此否存在Y染色体。

几种常见的人类性不畸变与病症表现:XO型(2n=45):表现为女性,但出现唐纳氏(Turner’s)综合症;性不为女性,身材矮小(120-140cm),蹼颈、肘外翻和稚嫩型生殖器官;局部表现为智力低下;卵巢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

基因的连锁与遗传作图课件

基因的连锁与遗传作图课件

可能的基因顺序
双交换重组染色体
③ 计算重组值,确定图距 (1) 计算ct-cv的重组值 先不考虑 (ec/+) ,将它们放在括弧中,比较第二、三列
(ec) ct + (+) + cv (ec) + cv (+) ct + (ec) + + (+) ct cv (+) + + (ec) ct cv
2125 2207 273 265 217 223
5 3
非重组 非重组
重组 重组
ct-cv间的重组率RF =(217+223+5+3)/5318 =0.084=8.4%,8.4 cM
(2) 计算 ec-cv 的重组值 比较第一、三列
ec (ct) + 2125 非重组 + (+) cv 2207
ec (+) cv 273 重组 + (ct) + 265
倍没的把双它交计在换内值,,因这为就它是们1间91双3交年换St的ur结tev果a并nt提不出出现的重基组因。的所以 直ec-线ct之排间列的定实律际。交换值应当是重组值加2倍双交换值。即
18.4%+2×0.15%=18.7%
当三点测交后代出现8种表型时,表明有双交换发生,此时需用 2倍双交换值来作校正。若3个基因相距较近,往往不出现双交 换类型,后代只有6种表型,无需校正。
② 归类:实得数最低的第7、8两种类型为双交换的产物。最高的 第1、2两种是亲本型,其余为单交换类型。
③ 确定正确的基因顺序:用双交换型与亲本型相比较,改变了位 置的那个基因一定是处于中央的位置(双交换的特点是旁侧基 因的相对位置不变,仅中间的基因发生变动)。于是可以断定 这3 个基因正确排列顺序是ec cv 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锁 - 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位基因一起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现象。
4.1.1 Complete linkage (完全连锁):
e.g. 雄性果蝇的完全连锁遗传(测交后代表型与亲本完全一致,无新类型产生):
亲本 灰身残翅 (male)
×
B
B
vg vg
子一代
灰身长翅 (male)
黑身长翅 (female)
5. C、Sh交换值
重组
3.6%
6. 3.6 cM
2. 糯性、饱满(wxwxShSh) ×非糯性、凹陷(WxWxshsh) F1 WxwxShsh × 糯性、凹陷 (wxwxshsh)
W、Sh交换值20%, 20 cM
|-------------23.6-----------------------|
b
b
Vg Vg
× 黑身残翅 (female)
B
b
vg
Vg
b
b
vg vg
子代配子
B
b
b
vg
Vg 配子比1:1
vg
测交后代
B
b
vg
vg
灰身残翅
b
b
Vg
vg
黑身长翅
表型比1:1
Complete linkage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随其染色体一起进入 到同一配子中去的遗传方式。
4.1.2 雌果蝇的不完全连锁遗传 (incomplete linkage):
精品
连锁遗传及染色体作图
4.1 Law of Linkage (连锁规律)
Linkage is the tendency for alleles of two or more genes to pas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in the same combination. Only genes situated on the same chromosome can show linkage. That means the closer together any two genes lie on the same chromosome the more linkage they are to show linkage and the stronger that linkage will be.
亲本 灰身残翅 (male)
×
BB
vg vg
子一代
灰身长翅(female)
黑身长翅 (female)
b
b
Vg Vg
× 黑身残翅(male)
子代配子
B
b
vg
Vg
b
b
vg vg
配子比两两相等
B
B
bb
b
vg Vg vg Vg
vg
测交后代 亲本型83%
Bb vg vg
灰身残翅
41.5%
Bb
Vg vg
灰身长翅
|----------------20----------|----3.6----|
wx
sh
c
|-------------20------------|
|-----3.6----|----16.4------|
sh
c
wx
3. 非糯性、有色(WxWxCC) × 糯性、无色(wxwxcc)
F1 WxwxCc × 糯性、无色(wxwxcc)
bb vg vg
黑身残翅
b
b
Vg vg
黑身长翅
8.5% 8.5% 41.5% 交换型 17%
Incomplete linkage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既有连锁又有交换的遗传现象 — 连锁互换律 presented in 1910 by Morgan
4.2 Frequency of cross-overs (交换值)
P 有色、饱满、非糯 (++ ++ ++ ) × 无色、皱缩、糯性(cc shsh wxwx) F1 有色、饱满、非糯 (+c +sh +wx) × 无色、皱缩、糯性(cc shsh wxwx)
Phenotypes
Genoty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no. of F2 assembled types
有色、饱满、非糯
Frequency of cross-overs ={重组配子数(交换型配子数) / 总配子数(交换型+亲本型)}×100% = (No. of recombinant / Total no. of progeny) ×100% = 50% = 0 ~ 50% =0
The closer the two genes are together the less likely it is that a cross-over will take place between them. The frequency of recombinants give an indirect measure of how close the two genes lie to each other.
+++
2238
parental
无色、皱缩、糯性
Two-factor crosses (两点测验法)
eg. Maize:
有色C / 无色c
饱满Sh / 凹陷sh
非糯性Wx / 糯性wx
Crosses are set out below:
1. 有色、饱满
(CCShSh) ×
2.
无色、凹
陷(ccshsh)
3. F1 CcShsh
×
4.
无色、凹
陷(ccshsh)
W、C 交换值22%,22cM
两值为什么不完全一致?
Three-factor crosses (三点测验法): These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wo-factor crosses, in that they identify and utilize many of the double cross-overs that are missed by two-factor cross.
* 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比例为交换值的?倍
4.3 Mapping gene on chromosome
单交换(single cross-overs):基因间分别发生单个交换 双交换(double cross-overs):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间同时 发生两次单交换。
图距:If the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is 14%, they have a map distance of 14 map units (图距) between them. 1% recombination is equivalent to 1 map unit. (1%的重组率等于1 个图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