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生物体的电磁场及其作用

生物体的电磁场及其作用

生物体的电磁场及其作用人类最早是通过某些鱼的放电现象认识生物电的,例如,电鰻放电时可输出350V的电压和0.5~0.75A的电流。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埃及就曾记载过鱼的放电现象。

大约公元前3600年,在医学上己开始了磁的应用。

到了18世纪后半叶,人们用实验证明了动物体内存在生物电现象,19世纪上半叶又认识了神经和肌肉细胞的静息电流。

1888年,Waller首次得到了人的心电图。

10年后,人们又认识了大脑皮层电位,于1924年,Berger建立了人的脑电圈。

如今人们己熟悉生物电现象,心电图和脑电图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Bischof M,1994)。

近十多年来,人类对生物电磁现象有一些新的认识。

1992年Kirschvink等(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发现了脑组织中有小磁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它们的结构。

还有人(Albrecht-buehler G,1992)报道了细跑间可以借助光(也是电磁场)进行通信;同一棵西红柿植株的不同叶片间有电信号的传递(Wildon DC,1992)。

这些都表明活生物体的电磁场可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们对生物体有较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生物电磁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功能?它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今后要回答的问题。

一、生物体内的相干场1968年Fröhlich(Int.J.Quant.Chem,2)提出,由于细胞膜的偶极性和生物大分子中某些键(例如氢键)的反复出现,以及非定域电子的存在,生物系统可能具有一群纵向电振荡子,它们的频率在10^11~10^12肘。

假如能量供给超出了一定的平均速率,它们将达到一个准稳态,每个振荡子都极强地受到激发,所供给的能量不完全转变为热,而以高度有序的方式储存,表现为长距离的相位相关性(long-range phase correlation),即生物体的相干性(Coherence)。

生物电磁学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生物电磁学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生物电磁学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生物电磁学是一门研究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电磁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生物电磁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

本文将从生物电磁学的概念入手,详细探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

一、生物电磁学的概念生物电磁学是研究电磁场能对生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电磁场是由电荷或电流产生的具有能量的物理场。

生物体中存在着多种电磁现象,如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等。

电磁场既可以对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也可以产生正面影响。

因此,研究生物电磁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从而利用电磁场进行治疗和保健。

二、电磁场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与电磁场的频率、强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低频电磁场(低于100kHz)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诱导电流,而高频电磁场(高于100kHz)则会产生热效应。

电磁场的强度越大,对生物体的影响也越大。

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生理效应电磁场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细胞膜和组织的电活动。

例如,电磁场能够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代谢效应电磁场能够影响生物体的能量代谢。

例如,电磁场能够影响细胞内的ATP合成和糖代谢,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免疫效应电磁场能够影响生物体的免疫系统。

例如,电磁场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激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免疫功能。

4.神经效应电磁场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电磁场能够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认知和行为等。

三、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相对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但研究表明,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与以下几个方面的机理有关:1.电场作用电磁场能够引起生物体内部的电流产生,从而对细胞膜和细胞内的离子分布产生影响。

电磁场还能改变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进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递等。

2.热效应高频电磁场能够产生热效应,引起组织的变温,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增殖。

高一物理生物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

高一物理生物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

高一物理生物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一直是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生物体内,传递和调控生物信号的传导过程与电磁波的传播具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的相关内容。

一、电磁场与生物体在物理学中,电磁场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其中包括电场和磁场。

当电磁波作用于生物体时,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模拟电磁场来研究。

1.1 生物体中的电生理现象生物体内的细胞具有电位差,细胞内部和外部的离子浓度不同,形成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外界的电磁场进行模拟。

1.2 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电磁辐射对生物体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能辐射对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通过模拟电磁场,可以研究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机理,以及如何减少对生物体的伤害。

二、电磁波与生物信号传导的相似性生物信号传导与电磁波的传播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通过模拟电磁场来研究生物信号传导的机制和特性。

2.1 信号传导的速度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而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也非常快。

模拟高速电磁波可以帮助研究神经信号传导的快速性,并了解神经元的工作机制。

2.2 信号传导的稳定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同样,生物信号传导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通过模拟电磁场的干扰,可以研究生物信号传导的稳定性,以及如何提高信号传导的可靠性。

三、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的意义通过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的一些应用方向。

3.1 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电磁和生物信号传导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潜力。

例如,通过模拟电磁波可以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如磁共振成像和X射线等。

而模拟生物信号传导有助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2 生物信号传导的仿真与优化通过模拟电磁与生物信号传导,可以进行生物信号传递的仿真与优化。

探究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2

探究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2

探究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存在及作用PB10000摘要:目的:探究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及其产生作用。

方法:观察生物体内电性、磁性得出结果。

结论:生物体内电场和磁场会对生物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生命活动产生影响。

关键词:生物电效应、生物磁效应引言: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有其电磁性质,生物体也不例外。

而且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对其生命活动存在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物体内电性、磁性的观察,来分析生物体内的电磁性质对其进行生命活动的影响。

正文:一、生物体内电性(产生原因及作用):1.生物体内存在电荷,其主要存在形式为生物体内的离子、离子基团和电偶极子。

离子基团、电偶极子主要由氨基酸在水中离解产生或存在于DNA的碱基和磷酸酯中,此外电偶极子还可在生物水中找到,而离子主要是由组织液中的无机离子组成。

2.有机大分子的偶极矩:1.蛋白质:氨基酸靠肽键连接聚合成多肽链,而由于氨基中N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特性使得N原子中心不重合,始终带有一个正电荷使得肽键产生极性,因此蛋白质具有偶极矩,μ=3.8D。

并由带电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维持其空间构型2 .DNA :DNA由核苷酸分子构成,核苷酸分子两端的基团都是极化的,具有一定的电偶极矩。

DNA中的每个碱基都具有一定的电偶极矩。

3.生物水的电性质:水分子有很强的偶极性,能与其它离子或生物大分子以氢键连接并决定其构型与功能,μ水=1.84D。

4.细胞电活动:生物电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细胞电活动的基础是组织液中的离子。

1.细胞的静息电位(RP):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细胞膜主要结构为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拥有一个亲水的磷酸头和一个疏水的甘油酯尾。

因此细胞膜实质上是一个半透膜,并对K+离子通透。

因此,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K+离子的扩散引起,即为其的平衡电位。

根据能斯特方程:u=u2-u1=±2.3lg(K为波尔兹曼常数,Z为离子价数)可以求得膜电位。

2.细胞的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时,在RP基础上产生一个短暂、可逆、沿细胞膜扩布的电位,原因为刺激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电导)改变。

生物电磁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生物电磁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生物电磁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生物电磁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的电场和磁场的产生、传播、感应和调控等现象的学科。

它涵盖了电生理学、磁共振成像、脑功能成像等多个领域,是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介绍生物电磁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一、生物电现象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都伴随着电信号的产生和传播。

例如,人体心脏的跳动、神经的传递、肌肉的收缩等。

这些电信号的产生源都是来自细胞膜内的离子通道,从而形成了细胞膜电位差。

细胞膜电位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参数,它反映了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

这些电信号在生物组织中传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沿着神经纤维的轴向方向传递,称为神经传导;二是细胞之间通过外介质的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传递,称为细胞膜耦合。

二、电场和磁场的产生生物体内的电场和磁场是由电流和磁通量密度产生的。

电流是由离子在细胞内外来回运动造成的,而离子的运动是由电化学反应和生物大分子的活动引发的。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细胞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和细胞外刺激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在这些电流作用下,周围环境中的细胞和器官也会受到电场和磁场的影响,从而产生细微的生理改变。

三、生物电磁场感应生物体内的电场和磁场可以相互作用,感应出一系列电压和电流。

例如,脑内的电活动可以感应出头皮和胸壁上的电位,这就是脑电图。

同样,磁共振成像也是利用生物体内磁场的效应进行成像的。

生物电磁场感应的原理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它描述了电磁场的传播、感应和相互作用等现象。

四、生物电磁学的应用生物电磁学在医学、科研和工业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学方面,脑电图、心电图和肌电图等是生物电磁学的代表性应用。

它们可以用来诊断神经和心脏等疾病,也可以用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磁共振成像是另一重要的医学应用,它可以非侵入性地对人体进行成像,广泛用于神经科学、心血管病学和癌症等领域。

科研方面,生物电磁学被用来研究生物体内的电生理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问题。

生物电磁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电磁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电磁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电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电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处理、治疗和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生物电磁学的基础研究生物电磁学从理论上研究生物体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机理,从实践上研究电磁场作用下生物系统的变量和效应。

1.生物体的电性质和电磁场生物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电性质,例如脑部神经元放电过程、心脏搏动等都是与生物电现象密切相关的。

而电磁场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对生物体进行刺激和干扰,这些刺激和干扰有可能导致细胞损伤、代谢紊乱以及器官损伤等,因此对电磁场在慢性和短期的作用下的效应进行探究,是生物电磁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2.生物体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在生物电磁学中,磁场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磁诱导电流的产生和作用,即,当磁场作用于动态的生物组织时,会产生诱导电流,这种诱导电流可能影响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器官功能。

因此,对磁场的生物效应开展研究也是生物电磁学的重要内容。

二、生物电磁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电磁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涉及器官刺激、医学影像、治疗等几个方面。

1.器官刺激生物电磁学在器官刺激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脑刺激和深部脉冲磁刺激。

其中,脑刺激是利用强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通过形成刺激电影(EEG)来研究脑功能,而深部脉冲磁刺激则是用于刺激人体深部组织,诊断和治疗一些复杂的疾病。

2.医学影像生物电磁学在医学影像上的应用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其中,MRI是一种通过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造图像的方法,可被应用于诊断多种疾病,例如肿瘤、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而fMRI则是研究大脑功能相当重要的方法,它可以显示大脑功能区域,人们可以通过监视这些活跃区域来了解大脑响应刺激的方式。

3.治疗生物电磁学在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磁疗和超声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第二章 生物电磁学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第二章 生物电磁学
A
M1
P
out
M2
B
K+
in
N
C
钠通道的特点

电压依赖性的内向电 流(-60mV开始开放); 响应快、失活快、电 导大; TTX可阻断; 存在调控机构; 单通道电导10pS; 激活1ms、失活4ms。


L-钙通道与 T-钙通道


激活电压: -30mV 失活时程: 慢 通道阻断剂:Ni2+ Amiloride 表达于: 胚胎期
电压监测
膜片钳系统
心电图的形成过程

容积导体:长、宽、高三维方向体积相当大的强 电解质溶液导电体,人体可近似为容积导体; 偶极在容积导体空间形成电位: V=k·ql·cosθ/r2 心电图反映了心肌细胞电活动在心脏的传播过程 心肌细胞静息或完全去极化状态下都不能产生电 势 心肌细胞正在除极或复极时相当于一个偶极子, 能够在空间产生有向电矢量,有向电矢量沿测量 轴的投影形成心电图
细胞膜与离子通透性
对钾离子通透 性最大,是钠 离子通透性的 30-100倍 氯离子次之
单离子平衡电位
单离子平衡电位

平衡时化学势作用下离子扩散所做的功等 于电场力对粒子所做负功 理想气体中的定律近似适用于稀溶液和离 子运动
离子运动做功: dA=Pdv=RTdv/v A=RTlnv1/v2 电场力对1克分子离子做功: B=Q(V1-V2)=ZF (V1-V2)
-50mV 快 Nifedipine …… 成熟心脏
慢延迟整流钾通道(IKS)
缓慢延迟性钾通道激活电压
瞬时外向电流(Ito)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神经活动的产生 过程
神经细胞的响应
动作电位、钙离子 与心肌细胞收缩

生物分子在电场驱动下的电子传输研究

生物分子在电场驱动下的电子传输研究

生物分子在电场驱动下的电子传输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分子被应用于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

例如生物分子固态电子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

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生物分子在电场驱动下可以发挥优越的电学性能,在生物和电子学的交叉领域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生物分子的电学性质生物分子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化学物质。

生物分子的电学性质主要来源于它们的内在性质和外部环境。

内在性质是指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形状,而外部环境是指生物分子周围的介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电场环境中的电学性质。

生物分子在强电场中表现出的性质在强电场中,生物分子的电学性质表现不同。

当生物分子置于强电场中时,分子中形成内部电场,外部电场对其会产生极化作用,并产生电晕效应。

在此情况下,生物分子的电学性质主要包括电导率、电流、和电子传输等方面。

电子传输的研究电子传输是电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分子中的电子传输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子输运机制、电子传输性质和电子控制传输等方面。

尤其是在生物分子固态电子学领域,电子传输的研究更是热点。

电子传输机制电子传输机制是电子传输的基本机制,对于探究其电学性质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电子传输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研究电子传输的动力学性质和量子性质。

动力学性质方面,电子在生物分子中的传输机制主要有电子隧穿、超越、等反应等模式。

量子性质方面,研究生物分子中电荷传输的量子效应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量子效应主要来源于生物分子的分子内结构和电子-声子耦合效应。

此外,分子中浓度也可能影响电子传输的量子效应的表现。

电子传输性质电子传输性质是指电子在生物分子中传输的特性,包括电子的速率、扩散系数和电子密度等方面。

其中,电子传输的速率直接影响着电子传输的效率,扩散系数则决定了电子在分子内的传输能力和范围,而电子密度则决定了电子传输效果。

电子控制传输控制电子传输则可以通过选择性扩散对生物分子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利用DNA中的氢键大大增加其浓度,从而增加电子传输中的DNA浓度。

电磁场与生物效应的关系

电磁场与生物效应的关系

电磁场与生物效应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电磁场的关注越来越多。

电磁场是不可见的,但是我们每天都处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中。

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不同的生物效应。

那么电磁场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电磁场的定义、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尝试分析这个话题。

一、电磁场的定义电磁场是一种能量场,包括电场和磁场。

电场是由带电粒子所产生的效应,体现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则是由运动带电粒子产生的效应。

电磁场是无线电、微波、雷电等传播媒介,是人们透过空气、墙壁和建筑物等进行通讯和传输信息的基础。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穿透力越强,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也越大。

根据频率范围不同,电磁辐射可分为高频辐射、中频辐射和低频辐射。

1.高频辐射高频辐射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线等,其频率在3千兆赫兹以上。

高频辐射会对人的皮肤产生热效应,会使人的皮肤上发生热作用,使人感到热热的、烫烫的,甚至出现皮肤烧伤或皮肤癌。

另外,高频辐射还能影响人的大脑神经,引起头痛、疲劳、失眠等症状。

2.中频辐射中频辐射包括电力线、电灯泡所产生的电磁场以及电容器、电感器等电器所产生的电磁波等,其频率在几十千赫兹到几兆赫兹之间。

由于频率比较低,穿透力不强,人体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长期待在电磁场中,还是会引起心脏、肺部等多个器官的疾病。

3.低频辐射低频辐射的频率在几千赫兹以下,比如交流电、电子仪器、航海雷达以及电力设备等。

低频辐射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头痛等。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癌症电磁辐射会导致DNA突变破裂,比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经公布过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常年接触手机和微波等电磁波的人,患白血病和脑瘤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出3倍。

2.不孕不育长期待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中,电磁波会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会导致男性的不育。

生物电磁场:生物体内外的电磁能量交换

生物电磁场:生物体内外的电磁能量交换

生物电磁场:生物体内外的电磁能量交换生物电磁场(bio-electromagnetic field)指的是在生物体内外存在的电磁能量交换。

电磁场是由电荷产生的,而生物体内部存在许多带电粒子,如离子、分子以及细胞等,因此生物体也会产生电磁场。

此外,生物体也可以与外界的电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能量交换。

要深入研究生物电磁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物理定律。

其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是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描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它表明电荷之间的斥力或吸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生物体内的带电粒子相互作用也遵循库仑定律。

为了研究生物电磁场以及生物体与外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进行许多实验。

一种常见的实验是利用电磁场对生物体进行刺激,观察其反应。

例如,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建立一个电磁振荡器,产生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并将其作用于生物组织或细胞上。

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

在准备这样的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电磁场参数,如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等。

这些参数应该根据我们想研究的生物体和目的进行选择。

其次,实验时我们需要使用合适的设备来产生电磁场,并确保其稳定和准确。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生物体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处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应用于不同的方面。

首先,生物电磁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部的电磁活动,如神经系统和细胞内的电信号传递等。

这对于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和疾病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生物电磁场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医学。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电磁场来治疗一些疾病。

著名的应用之一就是磁共振成像(MRI),这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通过扫描人体产生高质量图像的技术。

此外,电磁治疗也被广泛用于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利用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来促进康复和治疗。

另外,生物电磁场的研究还与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密切相关。

(精编资料推荐)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

(精编资料推荐)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

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刘豪(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哈尔滨 150001)摘要:随着电气工业以及通讯业的日益快速发展,电磁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发生与发展与电磁场本身的特性以及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密切相关,而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又随着电磁场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电磁辐射作用下生物组织的电磁学特性变化,分析不同类型电磁场对于生物体产生的一些具体的影响,并对于电磁辐射影响健康的机理及其防护策略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生物组织;电磁特性人们生活的空间中交织着大量的电磁波,有环境中本来就具有的宇宙辐射、地磁场等,也有人为制造的各类电磁波如广播电磁波,无线通信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等。

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电磁场与构成生物体的各个层次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组织处于不同频率的外加电磁场中其表现的电磁特性会发生变化,不同场强、频率、振幅的电磁场所作用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同时电磁场与生物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

研究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是研究电磁场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对于电磁辐射影响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的研究可以明确电磁场生物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防止或者减少电磁场对生物体的负面影响。

从电磁学角度来看,生物体是由大量细胞构成的具有复杂电磁性质的容积导体,对于生物体在电磁环境下其电磁性质的改变的研究可以揭示电磁场中生物体对于电磁能量的吸收及其与电磁场之间的耦合特性。

电磁场对于生物体电磁特性的影响在诸多领域都将得到具体应用。

[1]1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原理在电磁场中,生物分子既不是纯粹的导体,也不是纯粹的绝缘体,而是电介质。

由交变的电场、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与生物体作用可以被生物体物质吸收。

生物体在交变磁场中受到电磁辐射的作用一般会发生以下的生物效应:1.1热效应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

生物电磁学与电磁生物效应研究

生物电磁学与电磁生物效应研究

生物电磁学与电磁生物效应研究电磁辐射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而电磁辐射也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电磁生物效应就是电磁辐射对生命体的影响的总称。

生物电磁学就是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电磁辐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的科学。

生物体中存在着许多电子、离子和分子等带电粒子,它们的运动会产生电流、电场和磁场等电磁现象。

而生物体内部的电磁现象又受到生物体外部的电磁现象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生物体内部的电磁现象和外部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了解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电磁辐射的频率范围很广,从低频的50/60Hz到高频的上千兆赫,其中,无线电波、电话线路和发电站等对人造成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而微波和超高频电磁波等对人的生理影响则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

微波和超高频电磁波辐射主要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的通讯设备、雷达等电子设备,这些电磁波具有高能量、高穿透、高频率、高密度等特性。

因此,人们对这些电磁波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研究发现,高频电磁波能够加速分子的热运动,导致生物分子的构象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

近年来,研究者对电磁生物效应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高频电磁波可以导致植物和动物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改变,影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进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免疫力、大脑思维、生殖等。

此外,电磁辐射还可能引起人体的感觉、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电磁辐射会影响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缩短寿命,甚至导致肿瘤等。

因此,人们在设计和使用电子设备时,必须考虑到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合理布置室内电子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时间等。

除此之外,电磁生物效应还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利用高频电磁波来治疗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还可以利用电磁波来研究生物体的自然状态、代谢以及生理功能等。

总的来说,电磁辐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电磁场生物效应

电磁场生物效应

Lorem
Lorem
6、多食用蔬菜水果。例如,胡萝卜、豆芽、西红柿、 油菜、海带、卷心菜、 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 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食 用以利于调节 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 射的能力。 7、多饮茶,尤其是绿茶。因为绿茶中含有效的抗氧化 剂茶多酚和丰富的维牛 素C,具有抗辐射污染的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 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的作用很敏感,中
枢神经如果反复受到其 影响就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主要表现有 头痛,头晕,无力 ,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白天打瞌睡,易激动, 多汗,心悸, 胸闷,脱发等。 2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危害 实验表明,人体在受到电磁波辐射的情 况下,白血球吞噬细菌 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细菌数均下降,进而导致人 体抵抗力下降。此 外受电磁辐射长期作用的人,其抗体形成也受到明 显抑制。 电磁波辐射引发的病变
•1、生物水的电特性
(1) 、 电偶极子:在物理学中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大小相等的电
荷 +q 和 -q ,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和讨论中的场点到他们的距离相比小 的多时,这样一对等值异号电荷所组成的系统就成为电偶极子。 电偶极子具有电偶极距 P:P=ql ,电偶极距是表征电偶极子性质的 重要物理量。
电偶极子示意图
频率为100Khz—300Ghz场的健康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并存,频率越高热效应越明显 射频(RF)从内部加热
生物体内部无调节功能
生物受热通常从皮肤开始 生物体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整体暴露于4W/Kg 30分钟加热升高1度
电磁加热的潜在危害
电磁场: • 直接加热:从内向外 • 体温调节:机体感觉迟缓 • 共振效应
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受电磁辐射作用的人,常发生血液动力学失调,血管通

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

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

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磁场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常见的物理现象。

而对于生物系统来说,电磁场同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

正如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那样,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丰富的研究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并尝试从中解读生物系统的各种生理现象。

1. 电磁场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电磁场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生物系统的生理传感、细胞靶向治疗还是神经科学研究,都需要十分精确地控制电磁场的影响。

尤其是,当电磁场的频率相近时,生物系统的响应会具有非常丰富的光谱特性。

2. 生物系统中的吸收谱生物系统中的吸收谱是指生物体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较多的电磁波的频谱。

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在几个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生物系统后产生各种生理反应。

例如,在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和紫外波段,生物系统会出现不同的吸收特性。

3. 光合作用和生物系统中的荧光效应生物系统还存在着诸如光合作用和荧光效应等复杂现象。

光合作用是指许多植物通过吸收光子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曲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生物系统接受不同波长下的光子后的状况。

而荧光效应则是指当植物受到刺激时,它们会释放一定能量的光子来响应刺激。

通过研究不同刺激下植物释放出来的荧光光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生物系统的各种基本反应。

4. 生物系统中的色素吸收效应除上述现象外,生物系统中的色素吸收效应也是研究生物系统光谱特性的重要方面。

在人类视觉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的色素包括视黄醛和视紫质等都能够响应不同波长的光子。

这些色素在视觉系统中的吸收效应,对于人类视觉的感知、色盲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 总结综上所述,生物系统在电磁场中的光谱特性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研究领域。

在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中,它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研究生物系统在不同波长下的响应及各种生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生物学与医学领域内的研究者更好地掌握生物系统的各种生命特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状况并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手段。

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电流与电磁场是物理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生物体内,也存在着生物电流,它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物理生物电流的基本原理和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生物电流的基本原理物理生物电流是指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电流,它主要是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而产生的。

神经细胞通过离子的流动形成电势差,进而产生电流。

这种生物电流在生物体内运动,参与到各种生理活动中。

例如,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和神经信号的传导等,都离不开物理生物电流的作用。

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是基于电磁学的原理。

电磁场是由带电粒子在空间中产生的,并且具有电场和磁场两个组成部分。

当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相遇时,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电磁场的变化。

二、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电磁场能够改变物理生物电流的传输路径和速度。

通过控制不同的频率和幅值,电磁场可以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导速度,从而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例如,当人体暴露在较强的电磁场中,可能会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感觉。

另一方面,电磁场还可以引起生物体内部的电流变化。

当电磁场的频率和幅值适当时,它会产生共振效应,从而导致生物体内部电流的剧烈变化。

这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特定骨折的方法就是通过低频电磁场作用于骨折部位,刺激骨折愈合。

此外,电磁场还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长时间处于辐射强度较高的电磁场中,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

因此,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辐射源的距离和暴露时间,以保护自身的健康。

总结起来,物理生物电流与电磁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电磁场通过改变物理生物电流的传输路径和速度,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同时,电磁场还可以引起生物体内部电流的变化,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生物细胞的介电特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资料

生物细胞的介电特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资料

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及其应用引言目前,无论在医学还是食品方面,利用其物质的电特性对目标物质进行检测已经成为最热门的方法。

生物组织中的细胞所处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其结构由质膜和胞液组成,因此,当不同的频率不同电压的电流穿过生物组织时,由细胞外液-细胞质膜-细胞质所组成的结构,会表现出不同的电特性,随着电场频率的变化,生物组织的电特性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是指细胞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动的产生极化反应的介电响应特性,反映了细胞在宏观电磁场中的分子运动信息。

细胞的介电性能包括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介电常数是生物细胞在电磁场中贮存电磁能量的量度,反映细胞的绝缘性能,而电导率则指示生物细胞在电磁场中消耗或传导电磁能量的能力,反映细胞的导电性能。

由于活体生物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其介电特性也不尽相同,同时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检测是一个无损检测的过程,所以,人们可以根据其电特性的不同来推断其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组织的病变情况。

在植物学方面,植物细胞的电特性的应用更为广泛,日本的科学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通过研究生物组织的组织细胞的电特性来判断其成熟程度,这些年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已开始进行对生物组织的无损检测,并根据细胞的电特性原理,从仅对苹果的检测扩展到对其他生物组织及食品的检测,目前,生物细胞的介电特性的研究发展至今已扩展到生物组织、蔬菜的成熟度、损伤的快速检测,并开始利用机械化来对一些生物组织进行分级检测。

此外,由于植物细胞的介电特性与其含水量有密切关系,检测植物组织的介电特性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向农作物的抗逆性的研究方面延伸,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在农作物的形状和种类及生长过程的检测中得到应用,谷物、大豆、种子的水分检测。

在食品方面,利用的生物的电特性进行无损检测也已日益成为工业化,饮料、啤酒、乳制品的细菌检测和保存期、安全期的控制等方面。

近几年,在医学中人们通过检测人体的某些组织的电特性来判断其疾病的有无和病患程度,人们甚至利用在不同区域或情况下的小鼠细胞的电特性来推断和研究人体的相应组织的反应情况,以便可以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中的信号传递和电磁感应

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中的信号传递和电磁感应

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中的信号传递和电磁感应生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电和电场,这些电场和电信号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和思维的运转。

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关于信号传递和电磁感应的问题。

1. 生物电的产生生物体内存在着细胞膜和细胞内部的小带电粒子,它们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在电荷之间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与电信号就是生物电。

产生的生物电可以通过电极转换成肉眼可见的棕色光斑,例如产生心脏电波的细胞就是十分重要的典型。

2. 信号传递的机理神经信号由突触传递而来,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连接部分,通常是由突起和突出两个结构部分构成。

神经活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其中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采取了放电动作,在介质中产生了电场,并引起一种称为动作电势的电信号。

这种电势沿神经细胞自动传导,并在细胞膜上引起瞬时的电位变化,在襟突内通过Ca2+离子的作用释放神经递质,信息通过传递,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3. 电磁感应的意义电磁信号是指一种传输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可以通过电和磁场传播,并在某些介质中产生某些现象,例如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也是神经传导的基础,当信息传到神经元末梢的突起时,电信号被转化为化学信号,并产生电化学反应。

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4. 应用领域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主要关注于电信号产生和传递的问题,是神经医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一项关键技术。

生物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例如帕金森病的电刺激疗法、孤独症的光动力学治疗等都是近年来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5. 展望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未来发展可能借鉴物理领域的新技术,如纳米材料和量子计算等。

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其未来发展将会带给人类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医疗技术,也将推动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

结语生物电学和神经电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体内电学特性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变化刘豪(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哈尔滨 150001)摘要:随着电气工业以及通讯业的日益快速发展,电磁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发生与发展与电磁场本身的特性以及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密切相关,而生物组织的电磁学性质又随着电磁场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将探讨不同电磁辐射作用下生物组织的电磁学特性变化,分析不同类型电磁场对于生物体产生的一些具体的影响,并对于电磁辐射影响健康的机理及其防护策略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生物组织;电磁特性人们生活的空间中交织着大量的电磁波,有环境中本来就具有的宇宙辐射、地磁场等,也有人为制造的各类电磁波如广播电磁波,无线通信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等。

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电磁场与构成生物体的各个层次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组织处于不同频率的外加电磁场中其表现的电磁特性会发生变化,不同场强、频率、振幅的电磁场所作用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同时电磁场与生物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同。

研究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是研究电磁场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对于电磁辐射影响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的研究可以明确电磁场生物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防止或者减少电磁场对生物体的负面影响。

从电磁学角度来看,生物体是由大量细胞构成的具有复杂电磁性质的容积导体,对于生物体在电磁环境下其电磁性质的改变的研究可以揭示电磁场中生物体对于电磁能量的吸收及其与电磁场之间的耦合特性。

电磁场对于生物体电磁特性的影响在诸多领域都将得到具体应用。

[1]1 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原理在电磁场中,生物分子既不是纯粹的导体,也不是纯粹的绝缘体,而是电介质。

由交变的电场、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与生物体作用可以被生物体物质吸收。

生物体在交变磁场中受到电磁辐射的作用一般会发生以下的生物效应:1.1热效应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

人体组织主要是由水分子和蛋白分子组成,它们是一种极性分子,在没有外电磁场的作用时由于热运动使之处于不规则的随机状态。

因此整个组织不显电性,当受到外加交变电磁场的作用时,极性分子就会被极化由杂乱无章的排列开始重新排队。

在交变电磁波不断作用的情况下,极性分子间摩擦生热从而使机体产生热量,从使蛋白变形酶失活,进而影响机体各项生命活动。

当辐射功能密度较大时,人体吸收的辐射能转化的热量超过人体温度调节能力,会引起局部体温明显升高从而引起生理紊乱。

热效应将损伤对热比较敏感的器官,比如眼睛、大脑等。

[2]1.2 非热效应在电磁场的辐射下,人体的有些组织不易显示出热效应,但是会造成一些非热效应。

这是因为人体具有保持恒温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电磁辐射产生的比吸收率小于某一数值时,人体的温度不会升高,故不会有电磁辐射热效应。

当人体吸收电磁辐射的功率超过一定数值时,人体温度才会升高,即电磁辐射的阈值效应。

通常静电场、恒定磁场、低频磁场引起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常见的人体失衡、头晕、失眠、疲劳、恶心等症状。

[2]2 电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电磁辐射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电磁场生物效应的发生机制与电磁场本身的特性相关,同时也与生物组织在电磁场作用下电磁特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自由基以及磁颗粒等处于外加电磁场中时其电磁特性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不同频率电磁场曝露作用下生物组织的导电、介电以及磁学等特性会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3]2.1电磁场对生物膜电磁特性的影响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是生物学效应,其大多是通过对细胞的作用来实现的。

细胞膜具有低漏电特性,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细胞膜表面会产生极化现象。

学术界通常认为细胞膜的电阻率在0.1~1 Ω·cm2,细胞膜容性成分的阻抗为(2πf C)-1,因此随着频率的升高,膜阻抗的值会下降。

当外场频率大于100 MHz的时候,细胞膜的阻抗特性与细胞液阻抗特性相近,此时细胞膜的充电效应会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快速地下降。

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膜的介电常数随着外场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当细胞膜处于高频(f >105 Hz)电磁场中其介电常数趋近于0。

因而在高频范围内,细胞膜的组成成分随着外加电磁的变化不会发生明显的响应,也说明了在高频电磁场对于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能够对于生物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主要是低频电磁场,且频率越低的电磁场的生物效应越明显。

2.2脉冲电磁场对于血脑屏障通透特性的影响宽频脉冲电磁场通过对细胞的强烈极化进而能够引起细胞膜产生一定程度的电穿孔,即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在细胞膜上出现的孔洞形成了可以让大分子通过的穿膜通道。

研究表明脉冲电磁照射作用于大脑组织时并没有使分子的结构和构象发生变化。

因此,脉冲电磁场对大鼠脑部组织产生的损伤是非常小的,从而使BBB开放的技术得到了发展,为脑肿瘤等脑部疾患的直接施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2.3电磁场对细胞间信号分子的影响电磁场可使分子产生扭曲、离子或电子错位、震动、旋转或改变分子极性的方向。

在生物体的信息转导过程中,尤其是在细胞间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信号可以直接引起细胞的生理反应,多数信号必须先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然后通过膜上的信号转换系统,转变为细胞内信号,进而实现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功能,实现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电磁场与细胞作用的初始位点是细胞膜,随后触发的一切反应都由细胞膜介导,细胞膜上的细胞信号系统在介导电磁场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4电磁场对自由基的影响自由基的寿命非常短暂,并且具有较高的活性,可以在生物分子之间高速碰撞直至和周围环境重新组合。

磁场可以改变自由基的旋转状态,进而可能会改变其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会改变自由基与周围生物分子之间高速碰撞的特点。

研究发现,微波频率可以通过施加极化松弛机制对于自由基进行作用,进而改变自由基可能的化学反应。

因为自由基具有极短的寿命,在高频( f>105Hz)电磁场作用下自由基所受的影响较小,而在低频电磁场作用下,自由基对于外加电磁场的应答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与自由基的荷质比以及外加电磁场的特性密切相关。

3 电磁场对生物组织的影响[4]3,1电磁场对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影响生物组织也具有介电色散的特性,其色散的特性是指由于电偶极子或者偶电层介电弛豫所造成的介电损耗特性。

生物组织电磁特性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静电场的情况下,生物组织的介电常数是固定的,而实际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场大都是时变场,所以需要进一步考察在时变场环境下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

随着外场频率的增加,人体皮肤的电导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当然。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电磁特性也有所不同,例如手掌部位由于存在着丰富的汗腺而具有较高的介电率。

3.2电磁场对生物组织导电特性的影响人体组织的导电特性是其重要的电磁性质之一,对于皮肤组织导电特性的研究较多,但是对生物体内部组织导电特性的研究比较困难,尤其是开展在体测量更为困难。

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组织的介电常数较高,但是随着频率变化,其变化范围较小,同时也发现良性肿瘤乳腺组织的介电常数与含水量较高的正常乳腺组织的介电特性相似。

众多的研究结论均表明,随着外加电磁场频率的升高,生物组织的导电特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在高频范围内( f>105Hz),生物组织的电导率随着频率的升高而迅速升高。

3.3电磁场对生物组织磁特性的影响生物组织的磁性可通过外加电磁场使之磁化来进行测量。

绝大部分生物组织会表现出微弱的抗磁性,组成生物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有多个电子轨道,电子在围绕电子轨道绕核运动的同时会作自旋运动,这种自旋运动将会产生相应的磁矩。

当生物分子处于外加电磁场中时,磁矩就会受到电磁场的作用,进而会由于发生取向的改变而表现出磁特性,但有些含有过渡族金属(Fe Co Cu等)离子或颗粒的生物组织处于电磁场中会表现出顺磁性。

与电学特性相比,生物组织的磁学特性更为复杂。

较多生物,如家鸽鲑鱼趋磁细菌以及人等,体内都含有磁颗粒,其中家鸽体内的磁颗粒可用于辨别方向。

另外,人体内由于外界入侵的磁颗粒也会使组织表现出磁性(如铁矿石粉末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可以产生肺磁,神经、肌肉等组织活动时电传导也可以产生磁场) 。

探测生物组织磁特性一般使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vity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ID)在磁屏蔽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进行,SQUID可用于颅脑手术前病灶的精确定位,也可用于神经药物作用的测定等方面。

研究认为,许多鸟类可以感受地磁场并被无线电波干扰,另外还发现鸟类可能是利用眼睛系统的感光色素来感应地磁场,进而实现其辨别方向的功能。

因而磁感受的生物学发生机制及其信号传导通路是当前电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4 电磁辐射危害举例4.1电脑辐射调查表明长期操作电脑的职业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职业女性的概率高出43%。

研究人员用雌性白鼠在电磁场中进行模拟实验,不久发现白鼠的乳腺发出肿癌,其成长的速度与磁场强度有关。

其原因是高强度的电磁场射线辐射会减少女性大脑松果体内激素的产生,迫使体内雌性激素排放速度加快,最终导致乳房组织细胞发生分裂,从而诱发乳腺癌。

此外电脑显示器辐射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

这是因为眼睛水分多,血管少,不易散热,在长时间的电磁辐射下易产生浑浊,严重可能导致白内障。

4.2手机辐射人们在接听手机时,手机天线直接对着人的脑部辐射电磁波,20%以上的辐射功率都将被大脑吸收。

研究表明,长期的辐射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对大脑造成危害,甚至可形成癌变。

利用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目前产生新式杀伤性武器,当电子束以光速或者接近光速通过等离子体时会产生出定向微波能量,比大功率雷达用的微波功率高几个等级。

如果对波束加以会聚,研制出杀伤性武器,可造成人心颤心力衰竭神经系统混乱直至死亡。

5 针对常见辐射的防护措施[5]5.1针对电脑辐射在电路设计上,减少数字电路、环路面积,使相互引线尽可能短,使用线路滤波器保持良好接地;在结构设计,上要解决通风、散热、操作和显示器的需要而留的缝隙问题;经常在机房工作的人员可以穿电磁波辐射屏蔽服。

电脑的摆放位置很重要。

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侧面,屏幕的正面辐射最弱。

减少电脑的使用和待机时间以减少辐射累积。

电脑屏幕表面存在大量的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

因此使用电脑后应及时洗脸洗手。

5.2针对手机辐射在接听手机时尽可能使用免提或者用话筒和耳机将手机远离头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