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三讲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表9-1宣传的历史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表9-2宣传的概述考点三: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9.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二、简答题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2.公民新闻3.宣传者4.客观性报道5.新闻框架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
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
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
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
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区分“法制”与“法治”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1)“法制”“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作为动词,它的英⽂对应词组是rule by law ,即通过法律进⾏统治,主语是统治,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中国并不缺区分“法制”与“法治”世界上的两⼤法系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我国新闻⽴法的历史知情权“四权”理念隐私权隐匿权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体内容更正与答辩权分清“诽谤”与“侮辱” 新闻法应有的⼤体内容和结构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盾权利的普遍性与等级性的⽭盾我国新闻传播法⽬前难以出台的原因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盾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盾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政的⽭盾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新闻法治乏,秦始皇的时候就实现了。
(2)“法治”①“法治”的英⽂对应词是rule of law,是指⽤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不是依具体政治领导⼈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的更迭⽽轻易改变法律制度,“法治”是⼀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都在法的治理之下的意思。
②“法治”是“⼈治”的对⽴⾯,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独裁,强调⼈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存政举,⼈亡政息”的发⽣;它主张法律⾯前⼈⼈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可能出现“⼈治底下的法制”。
2.关于“法治”的法学解释(1)英国法学家戴雪对“法治”提出了三点解释:①除⾮明确违反国家⼀般法院以惯常⽅式所确⽴的法律,任何⼈不受惩罚,其⼈⾝或财产不受侵害。
②任何⼈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般法律,服从⼀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③个⼈的权利以⼀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
(2)英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在《法的权威》⼀书中提出了“法治”的⼋条原则:①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开的和明确的。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1.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受者晓其事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传者扬其理2.新闻: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宣传: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3.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4)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1.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2.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3.总结: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1.报告现实事物。
2.强烈时效要求。
3.可以公开传播4.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接受者的“不知”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
1.对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标准2.对读者: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黑非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黑非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一、名词解释1.《每日时报》答:《每日时报》(Daily Times)是尼日利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由拉各斯(当时尼国的首府)商会创办,现在尼政府拥有该报最大的股份,但商业性较强。
为西非第一大日报,发行量40多万份,有大量广告。
2.新闻体制答: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构成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包括新闻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机构运行原则与方针等,是社会调节和控制新闻传播的程式。
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新闻体制。
195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了W.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指出当时世界上存在4种新闻理论,即“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共产主义理论”。
这4种新闻理论描述了4种新闻体裁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学者对新闻体制的分类、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等进行了探索。
二、简答题简述东非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答:东非是指民主刚果以东的非洲中东部几个国家。
这几个国家最后的宗主国是英国,此前它们的宗主国主要是德国。
英国人在这里办的第一家报纸是1899年在现在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出版的《东非与乌干达邮报》。
黑非洲国家独立前最早出现的广播电台也在东非,即1927年由英国东非广播公司在内罗毕建立的短波电台。
东非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可以肯尼亚为代表。
(1)该国的报刊基本民营,拥有黑非洲除南非以外最大的民营报团群,并且向周边国家发行或在当地出版报刊。
现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大众化的报纸《民族日报》,20万份。
(2)历史最悠久是严肃报纸《旗帜报》(1902年创刊),发行量约8万份。
报纸的社会拥有量每千人17份,在东非居第一位。
(3)该国的广播电视除了国营的台外,1990年出现民营“肯尼亚电视网”,该广播电台较为活跃,有五套节目,使用6种语言对国内和周边广播。
肯尼亚大众媒介的受众,集中在首都内罗毕和海港蒙巴萨这两个较大的城市,其乡村地区尚相当落后。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八章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简答题1.简述拉美的新闻传播业的特点。
答:拉美的新闻传播业的特点如下:(1)报刊业发展缓慢16世纪和17世纪,仅在利马、墨西哥城分别出现过殖民当局“公报”性质的早期报刊;18世纪初,西班牙统治下的各殖民地才较为普遍地出现现代报刊;19世纪初,巴西才出现现代报刊。
虽然拉美多数国家在18世纪初出现现代报刊,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早的。
但由于殖民地国家的特征所限,这些国家的现代报刊发展极其缓慢。
(2)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在几个大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电视机家庭拥有率已经接近饱和。
墨西哥电视公司、巴西环球集团分别垄断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跨国卫星电视市场,成为世界级的卫星电视媒介集团和这两种语言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大输出集团。
(3)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拉美历史上被看作美国的后院,在新闻传播体制方面各国(除了古巴)大多效仿美国,报刊业完全是民营,广播电视业也是民营占绝对优势。
(4)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代表性报纸是《格拉玛报》,是古巴共产党的机关报,创刊于1965年10月。
其他报刊的结构与前苏联基本相同。
(5)西班牙语区与葡萄牙语区的差异两种语言虽然都属于印欧语系的拉丁语族,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政治历史传统多少有些差异,这也对拉美各国后来新闻政策的确立和稳定,无形中埋下了历史的因素。
2.拉美国家整体报刊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答:尽管拉美多数国家在18世纪初出现现代报刊,这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早的。
但这些国家现代报刊的发展却极其缓慢。
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宗主国对新闻文化的忽视,各殖民地实行的专制制度都严重地阻碍了新闻文化的流通。
(2)由于不鼓励欧洲人移民,这些国家的民众主体是以原来的印第安人、从非洲贩运来的黑人与少数欧洲人混血后裔为主。
少数来到拉美的欧洲人,大多数不是为了创业而来的移民,而是一些来做官的小贵族、来做买卖的商人,以及一些退役留下来的士兵。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真实)
第三章 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1.不同的领域或学科都讲真实 (1)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
哲学家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传媒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类型化 传播者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新闻真实 礼仪化权势的选择标准使得传媒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 传媒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造成对事实的误读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体制性失实 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记者报道科学事实与科学研究的性质存在天然差异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请记者用理性来审视事实警惕科学新闻背后可能站着的利益集团 四种情形中要特别警惕科学假新闻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建立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新闻真实(2)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与感受的真实。
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小说、故事片等),一类:要求感情的真实(诗歌、散文等)。
(3)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便是指这种情形。
(4)司法要求真实,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非常严格的真实要求。
在司法上,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
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2.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记者的叙述与事实必须完全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1)新闻毕竟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某篇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
(2)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记者在报道的时候,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大体差不多,受众就会认为报道是真实的,这是新闻真实与司法关于事实真实要求的不同点。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圣才出品】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一、概念题1.喉舌论答:喉舌论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是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喉舌,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
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
早在19世纪初,资产阶级报人都纷纷以国民的耳目喉舌自居。
马克思也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
将报刊的职能定性于与政治的关系,肇始于这篇文章。
2.多元功能答:多元功能,又称多样性功能,新闻机构从事的主要活动是传播活动,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传播活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业的功能是多样的。
对于新闻业的功能,代表性的观点有:①拉斯威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②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施拉姆与波特的“三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实行、麻醉精神)。
我国学者主要从新闻媒介的角度对其社会功能做出概括: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
3.基本功能答:基本功能,是指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职能。
在中国的环境中,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中,传播新闻、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是最基本的功能。
传播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公共舆论机构;传播者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监测者、瞭望者。
因而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测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
传播者通过报道新闻的方式,营造一种信息环境,使新闻收受者的观念、态度甚至行为方式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强化或转变,这就是舆论引导。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圣才出品】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一、概念题1.素质答:素质,通常是指构成一个人的基本品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
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
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人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
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高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三个方面。
2.新闻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
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道德,是指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
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新闻职业道德由两部分组成: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3.新闻传播职业规范[人大2011年研]答:新闻传播职业规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
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
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0讲+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一、概念题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
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
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
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考点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见表4-4)表4-4新闻客观性的意义4.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中山大学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大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2.新闻的倾向性(山东师大2015年研)3.客观主义理论(聊城大学201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理论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
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
本书参考大量新闻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第一章新闻与宣传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价值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单元关于“新闻传播业”的理论第一章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出版自由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1.新闻理论的起点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
新闻理论十讲
这本书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线索。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本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新 闻传播学界和非新闻专业人士以及新闻业界人士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 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 用这些理论的策略和技巧。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重要
新闻理论十讲
概念
教材
深入
以往
新闻
理论
陈力 探讨
课程
理论
专业
报道
实践
作为
进行丹在2008年由复旦大学社的一本著作,该书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 基础课程和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在本书中,陈力丹对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 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了开放式的体例结构,避免了以往教材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在内容方面,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 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 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陈力丹还对新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的目录分析表明,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体例,而 且具有新颖的内容和观点。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同时 也为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概念题
1.新闻的真实性[湘潭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
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
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像的成分。
2.具体真实
答:具体真实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
就新闻传播的实际运作来看,具体报道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实的报道。
在实际传播活动中,具体报道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生活的整体面貌。
整体面貌的情况将直接依赖于具体报道。
但新闻报道整体真实的要求,使其对具体事实的选择要考虑它与整体的关系,具体真实将对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产生影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新闻报道的真实。
3.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
整体真实针对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的事实对象,而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
整体真实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具体报道的整体真实。
中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某家具体新闻媒体也可以称为个体新闻媒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作的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
宏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新闻媒体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4.炒新闻
答:炒新闻是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就是炒新闻。
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其中有的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
5.“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
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
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6.新闻失实
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它是以客观的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的,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7.“新新闻主义”
答: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主张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新闻报道,新闻中可以虚构、可以小说化。
新新闻主义认为,“记者与作家的混合是新闻学的新哲学,主观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只有进行真正的艺术概括,用艺术方法写新闻才能高于事实”。
但新新闻主义的观点受到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的怀疑,被认为对新闻和文学都有失尊严。
8.新闻的过程形态
答:新闻的过程形态是指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考察新闻形态的演变,即从新闻的本源开始到新闻的收受结束,看在一个传播周期中新闻有无形态的变化,如果有,变化是什么。
9.传播形态的新闻
答: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新闻。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对本源形态新闻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再现,或者说是对自然性新闻信息的人工记录。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本源态新闻经过传播者编码化、符号化的精神产物。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武大2006年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
答:(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
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
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
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象的成分。
(2)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①细节真实,指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符合客观事实。
②关系真实,指对新闻事实的描述在整体与联系(如局部与整体、环境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上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③逻辑真实,指对新闻素材的组合与解释必须合乎事实本身的逻辑,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本末倒置。
2.简述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
[中国传媒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5研]
相关试题:(1)试论虚假新闻表现形式、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人大2011年研)(2)试论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其防治。
(中南大学2007年研)
答:(1)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①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②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③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a.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
b.由于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
c.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
d.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④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a.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b.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c.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d.事件媒介化。
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将事件媒体化;
e.暖昧的“真实”。
⑤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a.言过其实,总是把要报道的东西说得十全十美,明明只有七分、八分,却要把它说成十分,或者十二分;
b.夸大拔高,就是溢美溢恶,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c.万能表态,只要上面一有什么号召,新闻记者就把先进人物搬到报纸上来表态,没干过的事,也安到他头上;
d.未做先报,会还没有开,事情还没有做,记者、通讯员就把稿子写好了,而且描绘得有声有色;
e.捕风捉影,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像煞有介事地描绘上了;
f.导演作假,过去新闻照片搞摆布的特别多,现在拍摄电视新闻也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是本来没有这个新闻,就导演出一条新闻;
g.统一口径,不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按照领导的需要来“统一口径”,有组织地造假;h.真假不分,新闻文体必须是真人真事。
但是有的同志把真人换成假名,掺进许多假事,弄得真假难分;
i.纯属编造,根本没有的事却被编造得活灵活现,把新闻当作文艺作品来写。
甚至在被评为“好新闻”的作品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作品。
g.颠倒黑白,明明是犯罪分子,却还把他说成是先进分子,甚至把死人说成是活人。
⑥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⑦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2)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①从思想上看,要深刻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
新闻行业要形成广大从业者认同的伦理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
②从制度上看,要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出笼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及时澄清有关事实真相。
新闻报道总是随着事件的暴露、发展、变化、结果而同步进行的,事件发展了,报道也就随之变动,只有从有关事件的全部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出对事件的完整认识。
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所涉及的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特别是权威部门,就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不实传闻,纠正视听偏差,保障社会舆论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③从新闻行业、组织队伍方面看,要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切实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在职业伦理建设的内涵上要大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与养成。
促使新闻从业者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专业准则,逐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与修正过程的共同协商机制,让新闻从业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并认同新闻伦理准则。
虚假新闻问题主要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范畴,主要依靠道德伦理来规范。
除非虚假新闻触犯法律,在此意义上,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主要还是要靠新闻单位的自律与新闻行业的自律,特别是新闻行业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