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七上语文)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4古代诗歌四首》市级一等奖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4古代诗歌四首》市级一等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学习欣赏古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 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诗歌.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领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3.品味赏析诗句, 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假设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答复〕诵读古代优秀诗歌, 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 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 听人说美味, 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 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 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活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营造学习气氛, 点燃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直接入题.二、初读诗歌, 了解诗歌体裁师: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 有四言诗, 有绝句, 有律诗, 有散曲. 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 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生答复〕预设《观沧海》是四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师:这几种诗歌体裁各有何特点?〔生讨论后, 师补充〕预设课件出示: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较宽,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诗歌四句一首, 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短小精粹.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六言绝句较为少见.律诗: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每二句成一联, 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 第三联为颈联, 第四联为尾联.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 每首能独立,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 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曲牌, 表示不同的谱式, 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三、学习《观沧海》〔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曹操〔155—220〕, 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 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公元207年, 八月, 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势力, 根本统一了北方;九月, 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借助资料和注解, 标注疑难字音.〔2〕生齐读诗歌, 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 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着, 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 星光璀璨, 好似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欣赏大海,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预设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两层的几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两个“假设〞字 ,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这一层的几句是想象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 是为合乐而加的, 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借助奇特的想象, 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突出沧海之阔大, 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 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诗言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 想象丰富, 语言夸张.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构成其诗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昌龄早年家贫, 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 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尉, 后来因事贬至岭南, 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 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东南地区漫游,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便题诗抒怀, 慰藉远方的友人.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资料和注解, 标注出疑难字音.〔2〕生齐读诗歌, 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柳絮已经落尽, 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 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 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预设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 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 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 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 不着悲哀之语, 而悲哀之意自现.〔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 , 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 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 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 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抚慰之情.【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与小学相衔接. 新增“知人论世〞的读诗技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文名句入手学习浅显的赏读方法, 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五、诵读诗歌, 体会韵律美师: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韵律, 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我们一起来反复诵读这四首诗歌.1.一读, 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 字正腔圆. 2.二读, 读出节奏师: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 五言诗一般按“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六言诗一般按“二二二〞的节奏朗读, 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那么, 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课件出示: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3.三读, 读出韵律古诗受对仗、对偶等修辞制约, 是讲究平仄的. 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平声声调漫长, 有绵延之感;仄声声调短促有力, 含顿挫之意. 诗句平仄相间, 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 使得音调多样而不单调, 抑扬顿挫, 婉转和谐.4.四读, 读出情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读出情感, 如《观沧海》应读出作者渴望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应读出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抚慰之情.【设计意图】“字有定音, 音分平仄.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读得准确了, 便于理解诗意, 从而发现并感受到诗歌古诗词声韵之美. 通过反复诵读,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 “神〞入其中, 进而还可以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六、布置作业1.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查阅资料, 了解剩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赏析诗句,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2.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 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二、学习《次北固山下》师:上节课, 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2〕师总结整理, 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王湾,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 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风格壮美, 意境开阔,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开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 舟行至北固山下, 目睹潮平岸阔, 残夜归雁, 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于是吟成了这首诗.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扫清字词障碍,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 与江岸齐平, 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土, 书信早已写好, 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 但还要乘舟向前,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 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一联, 历来被人称道, 它好在哪里?预设作者从炼字着眼,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2〕师总结整理, 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 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曾任江浙行省属官, 不久即跳出宦海, 退隐田园, 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有杂剧15种, 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 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 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 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因而郁郁不得志, 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旅途中, 他下了《天净沙·秋思》.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枯槁的藤、衰老的树, 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十八个字, 凝练而不简陋, 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 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2〕《天净沙·秋思》旨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预设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 难于表达的,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 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 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 用有形表现无形, 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设计意图】有意识持续引导学生理解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的读诗方法, 强化学生“知人论世〞赏读诗歌的意识.四、诵读诗歌师:学完最后的两首诗歌, 让我们根据上节课朗读前两首诗歌的经验, 一起来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1.一读, 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 字正腔圆.2.二读, 读出节奏〔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那么, 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课件出示: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3.三读, 读出韵律4.四读, 读出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感差异.五、拓展升华, 了解手法师:这四首古代诗歌, 诗人都是将眼前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结合起来, 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气氛, 这属于什么特点?结合四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预设《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 写的都是一些大的景象, 因此场面宏大, 表达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 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 寄情于景, 想象丰富,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 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然之景的根底上自然产生联想和想象, 提高综合感受力,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培养赏读诗歌的根本能力.六、布置作业1.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根据《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展开想象, 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150字左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 丰富积累.【板书设计】【设计亮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 重在理解诗歌大意, 在此根底上进行朗读和背诵, 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和艺术手法的学习涉及较少. 初中阶段那么要求在此根底上兼顾抽象思维的培养, 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兴趣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古代诗歌, 培养初步赏读诗歌的能力.本课是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古代诗歌, 所选的四首诗歌文质兼美. 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 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也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的热情, 本课设计对学生欣赏诗歌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学习诗歌时常提到的“意象〞“意境〞也少有提及. 设计中继承了小学阶段朗读和背诵的优良习惯,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 同时, 在教学中还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古代诗歌的常识, 如体裁、节奏和韵律等, 并竭力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情感与内涵有相对深层次的理解, 以期望学生能在现有的能力层级上, 最大限度地浸润于古典作品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素养提升】观沧海1.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 寓情于景, 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诗歌句句写景, 句句抒情, 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 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即对大海的感悟,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 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诗人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 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 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 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诗人写景, 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切合当时情境, 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 虽不着悲哀之语, 而悲哀之意自现.2.将客观事物人格化, 使抒情更强烈, 更深沉.通过把明月人格化, 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 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这样,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 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次北固山下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诗人放眼山川, 寄情山水, “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 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使情与景到达了和谐统一.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的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 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天净沙·秋思白描手法, 言简义丰.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 十八个字, 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词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 凝练而不简陋. 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 既不夸张, 也不用典, 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疑难探究】“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 请你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是怎样借助不同的手法来抒发雄心壮志的.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如“水何〞六句外表上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 实际上是在歌颂壮丽的山河, 流露出诗人热爱山河的感情. 目睹山河壮丽的景色, 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借助丰富的想象, 充分表达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 就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诗人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感情奔放.“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 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 请任选一个角度,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明月当作使者, 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借助奇特的想象, 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可以将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文学素养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
六、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所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首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对这四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3、通过把握意象的特点,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技巧。

4、借助写作背景,感悟诗人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教学难点】3、通过把握意象的特点,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技巧。

4、借助写作背景,感悟诗人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中国是诗的国度。

为激发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同学们的文化内涵,我校开设了“诗词博物馆”,在第一期的诗词展会上,策划展出《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代诗歌,现邀请我们班的同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展会中,帮助展会顺利开展。

1、资料员:认识古诗·积累常识2、朗读者:朗诵诗歌·理解诗意3、鉴赏师:描绘画面·品鉴诗句4、讲解员:知人论世·体悟情感请大家做好准备,参与到诗词展会中吧~二、认识古诗·积累常识诗词展会拟在入馆处设立两块展板,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以便前来参展的同学能够进一步认识古诗,积累常识。

现在请大家化身为资料员,查找资料,完成以下两块展板内容。

展板一古代诗歌分类展板二古代诗歌四首简介诗歌作者简介(朝代、字号,身份、代表作等)体裁《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等。

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绝句《次北固山下》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代表作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律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4 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齐读。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参考译文明确:(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明确: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3.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小学阶段你们已经学过很多诗歌了,大家都是“饱读诗书之士”了,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请你背出和春、夏、秋、冬有关的诗歌或诗句。

预设:A.春:《春晓》《咏柳》《惠崇春江晓景》B.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C.秋:《望洞庭》《山行》D.冬:《别董大》《江雪》过渡:大家的积累非常丰富,看来都是爱诗之人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四首诗歌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文常积累1.诗歌体裁活动设计——大家自由朗读诗歌,一起找不同:老师将四首诗歌全部展示在屏幕上,要求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找一找四首诗歌看起来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A.句数不同,有的多有的少;B.每句字数不同;C.诗句长短不同,有的整齐有的长短不一;D.诗歌题目也有长有短……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到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停顿规律(1)介绍诗歌停顿规律,播放情境诵读视频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停顿规律。

我们朗读古代诗歌时,要读出节奏。

四言诗的停顿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

七言诗一般则是“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天净沙•秋思》的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2、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及文学常识1. 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 一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 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向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 介绍“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向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宋词蜕变,构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

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 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

《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

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

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能够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

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范读,划出节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学习诗的韵律知识。

3、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了本篇诗歌,知道《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那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物?大部分同学都下意识地认为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其实不是的。

三国时期是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才建立起来的,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希望大家都记住啦。

下面,我们正式走进今天的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二、预习介绍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并明确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

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观沧海》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借助乌桓的支持东山再起。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长途奔袭,大获全胜,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在今河北秦皇岛),观看沧海。

触景生情写下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2、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小组成员结合课内注释、通力合作查字典,完成任务。

(完成后,教师正音,强调一些重点字词并板书。

如碣、澹澹、竦峙、萧瑟、哉)提示学生:碣。

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ié,一个是yà。

在这里读jié,表示的意思是高大的岩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1.《登高》(唐代杜甫)2.《悯农》(唐代李绅)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4.《赤壁》(唐代杜甫)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1)《登高》(唐代杜甫)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

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组”;王国维更誉它为“纯是天籁”。

《天净沙·秋思》像是一幅山水画,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让一个游子和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样一幅图景之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苦酸楚之情。

这是在古今骚客大量的悲秋以及羁旅之作中堪称最好的一首,艺术感染力极强,既承袭了前人的悲秋情怀,又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和创新。

选编此散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手法,在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散曲比较陌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较薄弱,对于散曲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愁苦情感没有解读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该学段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有“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曲,能够背诵全曲,每个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每个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每个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通过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品析中,突破凄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主要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秋浦歌》、《夜泊牛渚怀古》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不同类型,风格各异,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四首诗歌,学生可能对诗歌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诗歌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2.针对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四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四首诗歌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自己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四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新课(一)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二)古代诗歌分类(三)学习《观沧海》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意象,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二、写作背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遨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朗读诗歌1、听诗歌音乐版2、学生自由歌唱3、全班齐诵。

四、翻译诗歌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亮堂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五、赏析诗歌1、“杨花”“子规啼”这两个意象有何作用?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哀。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

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明确:“明月”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谊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聚,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所写的赠诗,诗中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关怀与同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单元,选入了四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和《夜泊牛渚怀古》。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学,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中国古代诗歌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四首诗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诗歌背诵:在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市教案评比一等奖)教学目标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有这样一位诗人,民间评价:他,“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野心庞大,“拱天子以令诸侯”。

一战官渡,八十万大军尽归麾下,二战赤壁,败走华容,三分天下。

他,雄心不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被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他的父子三人都是汉末文坛巨擘,并称建安三曹。

宋人敖陶孙赞叹他的诗“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位豪气冲天千古英雄是谁呢?今天我们来领略他的气吞山河,哦不,气吞日月的壮阔胸怀和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二、教学新课观沧海目标导学一:预习交流了解古诗1.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属于乐府诗。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和《次北固山下》。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链、尾联,颔联、颈链要求对仗,如《次北固山下》。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可长短不一,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有曲牌名。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3、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4、字词疏通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老师配乐诵读表演。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评,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生动描述诗歌大意:(我)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目标导学三:研读诗句,品评欣赏1.整首诗分几层?各层大意和作用是什么?(一)登碣石观沧海。

点明立足点观察方位地点对象,点题、以“观”字统领全诗。

(二)描绘所见大海的的景象:波澜壮阔、山岛耸立、草木丰茂。

(实写)(三)想象日月星汉运行大海,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千的壮阔景象。

(虚写)(四)直抒胸臆,格式性结束句2.从写法,练字、意境内容、情感逐层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拨:“东, 临,观”等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作用?)教师示范:点明立足点观察方位地点对象,点题、以“观”字统领全诗。

临、观,动作描写,我们仿佛看到初战告捷,又踏上新的征程,豪情满怀的曹操指点江山,登山观海的勃勃英姿。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教师点拨:这几句刻画了哪些景物?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大海怎样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以及眼前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到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山岛耸立、草木丰茂、秋风萧瑟、波涛涌动,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生机力量等宏伟气象,这几句是实写,秋风萧瑟折射时势波诡云谲,曹操仍然山岛一样坚定倔强、像草木一样不屈秋风,充满向上的力量,像大海一样豪情涌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教师点拨: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特点?结合写作背景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怀吗?)想象,虚写、夸张、以海自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表现作者开阔的胸襟、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感情基调、乐府歌词的一般格式3.归纳这首诗的主题?填空描绘登山观海所见景物,勾勒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耸立、草木丰茂的概貌,想象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千的壮阔景象,以海自喻,表达作者开阔的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目标导学四:分析形象,体会特点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豪情满怀的曹操;他胸怀天下,他有大海一样胸怀,有波涛一样的豪情,他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伟大的抱负2.这首诗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语言风格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写景虚实结合、大处着笔、白描勾勒;以海自喻,借景抒情。

语言:(预设学生回答: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肯定学生从景物和情感两方面分析从而得出)苍凉(景)慷慨(情)目标导学五:背诵名篇,结识名家你知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谁的诗句吗?课外阅读网络曹操其人其事,写一篇《千古英雄(或“诗豪”)曹操颁奖词》100-200字左右。

搜集曹操诗作两首品读欣赏并背诵。

《三国演义》人物颁奖词:1、最忠义奖:关羽颁奖词:他大义凛然,以国为重,以利为轻。

金钱美女面前不动心,高官厚禄前不动摇。

一生谨记“忠义”两字。

具体事例:在官渡之战前,被曹操俘虏。

曹操爱惜他是个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

封他为汉寿亭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和美女。

可关羽不为所动,甚至在每次吃饭前总要朝着东南向刘备拜上三拜。

2、最神机妙算奖:诸葛亮颁奖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惊人的智慧为刘备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一篇《出师表》情真意切,感动多少后来人!具体事例:草船借箭中,他不仅算准了天气,更算准了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狡诈多疑,谈笑中轻松完成不可达成的任务。

一出“空城计”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吓退,更彰显其智慧与胆量。

3、最智勇双全奖:周瑜颁奖词:他是旷古奇才,是将士和百姓的楷模,是东吴的骄傲!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传奇的一生。

具体事例:杰出的智慧与谋略在赤壁一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高瞻远瞩,极力主战,抓住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联合起来,以区区三万人战胜了曹操八十万大军,留下了军事上的一个传奇。

4、最勇敢奖:赵云颁奖词:他是当之无愧的虎将,一杆银枪勇救幼主,飒爽英姿羡煞多少人!具体事例:长坂坡一战,他为救幼主与两位夫人,单枪匹马杀入重围,三进三出,斩敌破阵,先后斩杀曹将五十四员,直杀得曹军鬼哭狼嚎、闻风丧胆。

七十高龄仍能力斩五将,连曹操也称赞:“真虎将也!”5、最仁义奖:刘备颁奖词:一代仁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为匡复汉室,巧妙联吴,共抗曹操。

具体事例:在遭曹操追杀时,他没有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不忍抛弃一个子民,坚持带领几万百姓艰难撤离,最后造成阿斗丢失、糜夫人投井而死的结果。

其爱护百姓之心真切感人。

6、最忠厚奖:鲁肃颁奖词:忠厚老实的典范!一生敬才、爱才,与诸葛亮惺惺相惜的背后是对天下局势的正确判断。

具体事例:在草船借箭时,帮助诸葛亮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信守承诺对周瑜只字未提。

他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一生都不遗余力维护孙刘联合抗曹,使三国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7、最骁勇奖:吕布颁奖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是战神的化身,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是当之无愧的“飞将军”。

具体事例:方天画戟使得出神入化,射箭百发百中。

在虎牢关,刘备、张飞、关羽三人联手,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更一人独斗曹操六员大将。

一百五十步外,一箭射中画戟小枝,吓退十万精兵。

8、最孝顺奖:徐庶颁奖词: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一言不发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他对母亲的孝顺,对曹操的痛恨。

具体事例: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屡立奇功。

曹操让人挟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降,孝顺的徐庶中计。

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发誓终生不为曹操设一条计策。

9、最美丽奖:貂蝉颁奖词:虽是弱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

为拯救汉朝,用她的美丽、智慧、胆量谱写了一曲人间绝唱!具体事例:她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美人计,使董卓最终丧于吕布之手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把握大意导入:他的诗,色彩浓烈,情感真实;他的人,叛逆不羁,豪迈奔放。

形容他为“天才”,那是绰绰有余的。

如出水芙蓉般的诗句,如高山般屹立的情感,永远明朗,活泼,隽永。

他酒中著诗,著出盛唐经典;他用手中之笔,刺出心中高昂的理想锦绣;他作诗成仙,饮酒成乐,用诗抒发他高扬亢奋的精神,用诗实现他自身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