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合集下载

科学 非科学 标准

科学 非科学 标准

科学非科学标准
科学和非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们在人类认识世界、探
索真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标准。

首先,科学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知识体系,它追求客观、可验证和
可重复的结果。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实验设计,以确保得出的结论是可靠和有效的。

科学标准包括可观测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逻辑严谨性,这些标准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与科学相对的是非科学,非科学是指那些不符合科学标准的观点、理论或方法。

非科学可能是基于主观情感、信仰、传统或偶然经验,缺乏客观的证据和验证。

非科学的标准常常是模糊的、主观的和不可验证的,因此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主观情感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着科学和非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的选择。

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需要根据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和选择。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观点或方法是否符合客观的事实和证据,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验证。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观点或方法是否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和严密性,是否能够解释和预测现象。

最后,我们还需要思考观点或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是否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环境。

总之,科学和非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标准和
特点。

在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时,我们应该根据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和选择,以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为是客观、可靠和有效的。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但是我们无法把科学与非科学严格地区分为正确与错误。

所以,它是在不断地排除错误中实现的。

2. 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是我们无法严格地指出从事实到理论的道路;同时我们也无法把理论严格地还原为事实。

3. 科学中存在着假想的成分,如果没有假想,我们不能设想科学的进步。

两者的区分是从知识到方法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1)科学具有非常强的相对性,可检验性,可批评性,非常明显的进步性。

科学是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是真实的问题。

而非科学是指一些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即不能由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诸如鬼神、上帝、永动机等问题。

(2)当科学中存在错误时,可以通过批评来进步的,由批评性来理解科学的进步性。

而非科学不具有批评性,因而也不具有进步性。

(3)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相对的。

随着科学背景知识的变化和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非科学的问题也可能转变为科学问题。

因此,既要弄清科学同非科学的区别,又要了解两者的区别是历史的可变的。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4)文化现象论 从文化大背景去看,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 象是人类心智( 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 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
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仅是对科 学这一整体现象( 或活动) 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看来 科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 深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非科学
非科学是指广义的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观念, 包括
形而上学、宗教、神学、灵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它不具有或不 完全具有科学的特征。 非科学按其完备程度及其与科学密切的 程度可分为系统性非科学和非系统性非科学。 前者如形而上学 和宗教具有较完备或系统的知识体系, 也具有科学的部分特征 如理性和逻辑性, 与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既对立又统一, 既有促进科学的一面, 又有阻碍科学的一面。 后者如神学、灵 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特征, 其体系一般也 不完善, 远离科学而靠近愚昧, 与科学完全对立, 因而有必要做 区分。
(2)知识进化论 从认识的过程看, 科学是一种人类知识不断积累与深化而 获得规律的过程。日本世界大百科词典称“ 科学是认识的 一种形态, 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
起来的, 现在还在继续积累认识的成果, 即知识总体的总和 和连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
(3)反映论
从认识过程和结果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认识或反映。英国新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按在自然界的 秩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意义的认识。”
其三是格林鲍姆战略,即认知的可解释性。格林鲍姆坚持
“以自然科学为特色的那类认知可解释性”,这本质上把 理论的可接受性与基于归纳和演绎逻辑原则的严格的和详 尽的批判联系起来。 其四是亨普尔战略,即健全假设的标志。亨普尔列举科学 假设向往的东西,提出它们是加于科学理论选择的不精确 的限制。不用说,划界问题直接与科学的定义或科学性的 内涵有关:有了准确的、明晰的定义和内涵,就比较容易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一、什么是科学
1、对科学界定的困难
常识科学观对科学的界定:
系统化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真理,已被证实了的知识
——科学=真理?
2、科学等同于真理吗?
科学=真理:19世纪盛行
证实了的科学理论=真理,符合逻辑的科学=真理:20世纪20、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
能被证伪的科学理论=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就科学的进步、科学的成长而言,科学≠真理
在总体上肯定科学是真理的观点的局限性
难免含糊其词:科学理论是多层次的构成体
把成熟科学看作真理,会使人误认为目前的理论是最好的理论,无须反驳、验证
成熟科学的真理性只有相对于一定的科学共同体而言才较确定
结论:科学与真理无法等同
二、科学与非科学
1、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
1) 逻辑实证主义: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
2) 证伪主义:可证伪性标准
3) 历史主义:将划界问题转化为对理论的评价问题
4) 费耶阿本德:消解科学的划界
5) 萨迦德: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
2、可能的科学的标准:
1) 逻辑的标准(清晰界定的应用范围,自恰,简明)
2) 经验的标准(可检验性,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
历史的标准(能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数据,能与其他有效的平行理论相互兼容)
社会学的标准(能解决已知问题,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对新提出的概念做切实可行的定义)
——需商榷
3、对科学的界定:
存在方式: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发现过程: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
社会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建制(当代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

怎样辨别科学和非科学

怎样辨别科学和非科学

怎样辨别科学和非科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5.22—1744.5.30)这样纪念牛顿:Nature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God said,“letNewton be!”and all was light. Soon,everything returned back to the dark as allbe there…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世间充满光明。

不久,一切又回到黑暗,一如既往……•科学哲学本身就未完全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科学,因此其并未有效解决什么是科学的问题。

•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近代科学的数学和测量方法就是判定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

•未知因素唯一性、可演绎性、整体性和还原性可作为判定科学的形式标准。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之母,因科学的整体性要求,能否最终还原为牛顿力学,是判定一个理论或学科是否为完善的纯科学的还原标准。

一、科学哲学眼中的科学对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科学哲学家们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获得很多极有价值的发现,但在这样的研究框架内依然认识非常模糊和不完备,其原因在于科学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就非常模糊和不完备。

科学哲学家们过多地把讨论关注点放在如何才能获得可靠的科学结论、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等上面。

如: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其理论表述必须是“可证伪的”,从而可以用科学的“判决性实验”来对其进行检验。

而拉卡托斯认为“判决性实验”是不存在的,而且实际科学发展中,科学家们也不会只要遇到一个实验中的反例,就轻易地把一个科学理论给否决了,它会首先不断地以各种“特设性假说”而在理论内部获得消解。

因而他认为“更大的解释力”,甚至可以带来“惊人的预测能力”才是科学的标志。

科学的确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具有精确的预测能力,但如果把“惊人的预测能力”当作科学的标准是有严重问题的。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非自然科学不是非科学。 因为非自然科
学与自然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方法及目的上 有明显区别, 但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即研究对象均 是客观实在的不同运动形式, 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 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 正因为运动形式的不同, 才分为不同的科学形态。而非科学则不具有科学研究对象 的客观实在性这一本质特征, 其研究对象要么是虚构的, 要 么是臆造的, 要么是凭空想象的。 这一点必须澄清, 混同二 者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4)文化现象论 从文化大背景去看,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 象是人类心智( 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 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
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仅是对科 学这一整体现象( 或活动) 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看来 科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 深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2.狭义的科学
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为 非自然科学。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五点:

(1) 知识体系论 (2)探索活动论 (3)工具论
(4)约定论(5)信念论
这五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因而是不可取的。
总结
概言之, 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 探索性活动, 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它有其共同体、 结构和建制, 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 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 定理、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郭安廷 15207020 信管学院
目录 一.什么是科学 二.什么是非科学 三.两者的区分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看似简单,但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问题需要厘清,它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样,需要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进行审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

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

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

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

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

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

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

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影响:反科学行为可能导致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误解和误用,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PART THREE
实证:科学理论必须基于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重复的实验证据。
可重复验证:科学实验和观察结果必须能够被其他科学家独立地重 复和验证。
不断更新:科学理论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发 展和完善。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例:一些宗教信仰或民间传说可能包含反科学的观点,例如相信魔法或神秘力 量等。
PART FOUR
定义:将未经证实或无法证实的观点、信仰或实践视为科学理论或实践。
常见表现: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信仰或实践,如神秘主义、占卜、信仰疗法等。
认识误区:人们往往容易被一些表面看似科学的术语或现象所迷惑,将这些非科学内容误认 为是科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正确认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 反科学,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 立思考能力。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加强科 学教育和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 素养和创新能力。
汇报人:XX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定义:反科学是指反对实证依据、否定科学知识、不更新的观点或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特征:反科学通常缺乏科学证据支持,否定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并且不会随着科 学知识的更新而更新。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与伪科学的区别:反科学和伪科学都反对科学知识,但伪科学通常会采用一些虚 假的研究方法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反科学则不会。
反思。
添加标题
批判与反思的意义:对非 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 批判与反思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 质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 应用科学,推动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PART FIVE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标准关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不仅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涉及伪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以及大科学的难题。

若给科学以严格而准确的定义,或正确回答并界定上述问题,需对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些必要的介绍、说明及评判。

(1)逻辑经验主义,20世纪出,英国哲学家勃兰特•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 1970)等提出:以可证实性来分析科学理论;以归纳逻辑来表征科学理论。

并以这两个特征,作为对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唯一界定。

(2)批判理性主义,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年)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所有理性知识或科学理论,不必经受实(经)验确证性的检验,而必须符合可证伪性的标准。

如何理解证伪理论的标准?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实例:关于“羊全都是白色的”命题,不论牵来多少只白羊,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正确命题,而只要牵来一只黑羊来,就能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命题。

另一个事例非常有趣:太阳总是随着鸡叫而升起,按照归纳逻辑推理,不是太阳升起引发鸡叫,便是鸡叫引发太阳升起,若把鸡脖子扭断来证伪,则两者都不能成立。

因而单凭实证性归纳逻辑,不能保证不出错,而可证伪性演绎逻辑,不会出现这类的问题。

(3)历史主义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涌现出诸多的历史主义学派。

它既要求可重复、可检验性;也要求符合历史的进程,以及理论的进步性;还要求比先驱理论,具有超量的经验和知识内容,以及对于未来的可预见性功能。

例如,牛顿力学理论是科学,因为它既满足可检验性,又比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理论,具有“超量内容”及先进性。

又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科学,因为它满足可检验性,又比牛顿理论广义,并且具有先进性。

在理论和知识体系中,所述的科学的划界标准,同时也是非科学的界定标准。

也就是说,凡不满足所述的定界标准的就是非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本质的理解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体系。

它以客观事实和可重复性为基础,通过不断积累和验证来逐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相。

科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科学研究基于客观事实,不受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客观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分析。

•可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果需要经过实验证实,才能被认可和接受。

科学家通过设计实验和重复观察来验证理论和假设,确保其可靠性和可信度。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即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科学家通过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应该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这种可重复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2.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科学具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论,与非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一些区别:2.1.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和假设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通过实验证实或推理进行反驳。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的有效性,如果实验证明假设是错误的,科学家会放弃或修正这个假设。

非科学的观念和信仰往往不具备可证伪性,无法通过实验证明或反驳。

2.2. 逻辑合理性科学理论和推理应该具有逻辑合理性,即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推理和论证方法应该是合理和有效的。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得出结论,这些过程应该是逻辑上连贯和合理的。

非科学的观念和理论往往缺乏逻辑合理性,依赖于主观感受或无法解释的原理。

2.3.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即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科学家通过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应该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非科学的观念和理论往往不具备可重复性,无法通过实验证实或验证。

2.4. 知识的进步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知识体系,科学家通过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积累和更新知识。

科学的知识是可以被修正和改进的,新的发现和实验结果可以推翻旧的理论和假设。

非科学的观念和信仰往往固执和守旧,不接受新的证据和观点。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与中医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与中医

目录
一家之言
中医 科学
非科学
Company Logo
药柜里中西药争吵之开始篇
中哥,你觉得什么是科 学?
孤陋寡闻了吧!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科学 的描述: 1. 导致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 2. 源于科学发现的具体知识 3. 在某些科学发现后,人们所能做的新事情或者正在做的新事 情,简单的说,就是技术。 也有人说,广义的科学包括研究整个世界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种学科;狭义的科学则是指自然科学。 还有人说科学是„„(此处省略n个字)
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 响于人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治疗及预防的科学。(中医是历史长河中得以实践证明的科学)
Company Logo
来个例子吧。 中药的毒副作用究竟有多大?英国禁用复方芦荟胶囊,因 为查出汞含量超标11万倍。你们反驳说,内含朱砂,单测汞含 量当然高,但朱砂是硫化汞,其作用和毒性不同于纯汞?可是 你们有证据吗?又如龙胆泻肝丸,木通,马兜铃,到底什么剂 量,多长疗程可引起肾中毒?至今未见报告。这就是中药毒副 作用家底不清。中医还有多少有待考究的?这样能够称得上科 学吗? (从实例分析)
额......
Company Logo
我们的观点——中医
在传统与现实碰撞下, 中医所面临的二难选择不过 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进程。 中医并没有病入膏肓,要从 更新的视角去看到, 中医有 其鲜活的生命力!它有科学 的部分,也有待探究的非科 学成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我们应发扬而不 是怀疑它。中医定会在未来 发挥更大作用,与西医一道 救死扶伤。
(睡去)……
Company Logo
药柜里中西药争吵之导火索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在科学、伪科学、非科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划分标准。

这些标准涉及实证性、理论的系统性、开放性、数据的可重复性以及预测性等方面。

实证性实证性是指一个理论或观点能否被独立验证。

在科学领域,实证性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种实证过程使得科学具有了可证实的特点。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实证性,其理论无法通过独立验证来证明其正确性。

理论的系统性理论的系统性是指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在科学领域,一个成熟的理论应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一个理论或学术体系是否愿意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检验。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秉持开放的态度,欢迎其他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质疑,这种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开放性,其理论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不愿意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检验。

数据的可重复性数据的可重复性是指一个实验或观察结果是否可以被其他研究者独立复制。

在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够被广泛认可。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数据的可重复性,其结果可能存在不可复制的问题。

预测性预测性是指一个理论或模型是否具有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能力。

在科学领域,一个成熟的理论应该具有预测性,能够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并被实际结果所验证。

相反,伪科学往往缺乏预测性,其理论无法对未来事件做出有效的预测。

综上所述,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实证性、理论的系统性、开放性、数据的可重复性和预测性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和区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科学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学科的集合体。

科学是一系列的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构成的有机整体。

认识科学首先要知道,科学遵从的基本观点。

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可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探索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能够解释和预见等等。

非科学是指科学之外的事物和问题。

这个没有统一的概念和定义。

非科学只能宽泛的理解为科学之外的事物。

比如说社会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等,在科学范畴之外的学科、事物、观点、问题等等统统都属于非科学。

伪科学是在科学产生之后形成的。

简单的认为就是借用科学的名义,宣扬一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不严谨、不真实等等的理论和说法。

伪科学通常会带有一定的世俗的目的性。

常见的伪科学有没有依据的断言、不可验证的结论、不符合逻辑的判断、以偏概全的断定等等。

辨别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通常会用到的方法,首先就是证据,科学通常是依据证据、数据等得出的系统结论;非科学通常是不涉及大量证据,而多用描写描述的方式;伪科学则是假借证据、错误使用证据来支撑一个谬误的结论。

其次是常规逻辑,科学通常符合常规逻辑;伪科学则常常利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来蛊惑受众,吸引眼球。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对于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反科学的讨论一直未停歇,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了一时间内反科学与伪科学等现象也不绝于耳。

对我们来说,弄清它们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对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及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积极意义。

1、科学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的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科学有客观具体性,即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物质运动,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

2、科学具有社会性,即所有的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在人类社会中接受检验,并为整个社会服务。

3、科学具有严谨性,要求得到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认识的过程是系统而明晰的,逻辑结构严密。

4、科学具有范围局限性,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5、科学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于科学发展本身的条件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原则上应该具有可观测性,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实践的验证。

2、非科学非科学不是科学,但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与科学基本特征相比,非科学的特征与其相反,或者只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般而言,凡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条件的,统称为非科学。

非科学中的许多理论体系往往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占星术、炼金术、巫术、中医等就曾积极地推动过近代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伦理学、宗教则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基石不可或缺的一环。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客观事实的问题。

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以及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结果,以便在将来的实验中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非科学的定义。

非科学是一种以理论或情感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它不依赖于实验,而是依赖于主观的认识,以及古老的传统和信仰。

它的目的是给人以某种意义上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实践的,而非科学是理论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实验和观察所界定的。

其次,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定量的,而非科学是定性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准确度和精确度所界定的。

最后,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直接观察的,而非科学是间接观察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所界定的。

以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的浅析。

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实践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界定。

科学和非科学在当今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和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2007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中间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非科学、伪科学随着“科学”这一名词诞生而一起呱呱坠地。

而这“三兄弟”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太多多变迁——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生产技术——使人们在“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三者之间徘徊。

可能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这三者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把它们三者的异同剖析透彻,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结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真理和谬误就像科学和伪科学一样,都是不停发展而且相互转化的。

按照上面的阐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异同,那么接下来我的阐述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了。

但我觉得如果本文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在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进程中贡献出一点绵薄之力,那么这篇文章就还是有意义的。

下面,我首先介绍科学的含义和特点,并辅以一些事例,让大家对于科学这个名词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然后我将举出一些非科学的例子,并总结非科学的特点。

对于伪科学,我们如法炮制。

在文章的最后,我将全面的论述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三者之间的异同。

首先介绍科学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一段话:“……如果说,科学是人类攀登文明高峰的见证,那么,科学家则是在神秘莫测的科学王国中披荆棘的探险者。

马克思曾经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喻成地狱的入口处,对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凭借着科学探险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伟大真理海洋的沙滩上寻觅那晶莹的孵石,向人类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这句话写出了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不管是试验观测到后来总结的,还是主观的推理——至今没有被推翻。

人们把这些崇高的人所发现的真理(至少目前是真理),尊称为“科学”,我认为这是科学最古朴的定义,当然,如大家所见,它并不完备。

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概念辨析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进而对其剖析,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随之而产生的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等严重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那么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呢?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没有功利性、有可证伪性。

科学不等于技术,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非科学——不是科学,但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

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

但是,如果它们被当成科学来发展和应用,那么最终会损害这些被当成科学的非科学自身。

反科学——认为科学有邪恶的一面。

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态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科学一定会是人类进步吗?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

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科技的进步人类丧失了很多能力等等,这都应该是人们重新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哲学思想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划界标准:
1. 实证性:科学必须是基于实证证据的,而非科学则可能是基于信仰、主观感受或者完全没有证据的。

2.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经由重复实验而得到验证,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办法或者无法重复的。

3. 可证伪性:科学研究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必须存在某些测试或者数据可以证明其是错误的。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无法被证伪或者没有明确定义的测试方法。

4. 理论框架:科学通常会有某种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体系,可以解释现象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这样的理论框架或者其理论框架无法被证伪。

5. 社会认可:科学通常会被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而非科学则可能只是个别人或特定社群所接受。

这些划界标准都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交叉和互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判断某个研究是否属于科学范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摘要:介绍了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阐述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这一词经常被大家提及。

但是科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却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经常将科学与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混为一谈。

这不仅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引起了混乱,比如关于是否废除中医的大论战。

因此,必须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加以研究,划分两者的界限。

科学是怎么定义的呢?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里说:“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里说:“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其实科学定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难以划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在二者之间怎样划界,这个问题曾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他们在反复思索、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证实标准。

这个标准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

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唯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

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科学教案和不是科学教案一样吗

科学教案和不是科学教案一样吗

科学教案和不是科学教案一样吗科学教案和非科学教案的区别教案标题:科学教案和非科学教案一样吗引言: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科学教案和非科学教案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案和非科学教案的不同之处,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便教师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科学教案。

一、科学教案的特点:1. 目标明确:科学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和实践技能。

2. 实践性强:科学教案应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探究性教学:科学教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知识结构合理:科学教案应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5. 多样化评价:科学教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和概念图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非科学教案的特点:1. 目标模糊:非科学教案可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和预期结果的理解不清。

2. 实践性不足:非科学教案可能忽视实践操作和实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科学知识的机会。

3. 传授性教学:非科学教案可能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4. 知识结构混乱:非科学教案可能缺乏科学知识的逻辑组织,导致学习过程的断层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

5. 单一评价方式:非科学教案可能只采用一种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不同能力和学习风格的综合评价。

建议和指导:1.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被评估。

2. 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验:科学教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科学教案应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思维能力。

4. 组织知识结构合理:科学教案应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摘要:介绍了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阐述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这一词经常被大家提及。

但是科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却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经常将科学与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混为一谈。

这不仅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引起了混乱,比如关于是否废除中医的大论战。

因此,必须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加以研究,划分两者的界限。

科学是怎么定义的呢?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里说:“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里说:“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其实科学定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难以划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在二者之间怎样划界,这个问题曾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他们在反复思索、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证实标准。

这个标准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

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唯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

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证实的可能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按照传统的实证主义,证实通常是指一种完全的证实,从逻辑和经验上都要求作出确凿的证明。

然而这种严格的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由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一切知识、命题
只有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一个好的科学定律或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

也就是说,能够被证伪的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

也就是说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或理论不能用经验证实,而只能用经验证伪。

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第三是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过于严格,绝对,从而简单化,将很多科学命题排除于科学之外;但是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又过于模糊,没有对科学与非科学做出实质性的划分。

库恩提出了范式论划界思想,认为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的标准正式有无范式。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但是,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其次是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不存在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话的绝对普遍的标准,而且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是因为“科学到处被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所丰富”,科学中有非科学的因素,非科学中也有科学的因素,很多以前被认定为是非科学的神话可能会发展成为今天的科学。

但这带有否定划界标准和划界问题的意义,否定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和界限的含义,是无法被普遍接受的。

第四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萨加德提出了多元标准。

多元标准包括: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研究者关心与竞争有关的理论评价;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随时间而进步。

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学。

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划界标准的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相当模糊。

另外,邦格提出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是否具有可检验性是科学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非科学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

经验科学接受经验的检验,形式科学接受意义分析的检验,但是任何形而上学、宗教、文学、艺术或诗歌都不接受这样的检验。

2.是否具有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
科学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对科学中的任何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结果,都持某种有理由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自我审度、自我挑剔、自我批判的过程。

正是科学家们不断地对科学中以往已有的理论、假说甚至所宣称的“实验事实”作严格的批判、审度和修正,才使得科学能不断地愈来愈趋向于真理,消除错误,使科学本身不断地得到发展。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和任何宗教迷信、教条主义、权威崇拜不相容的。

任何宗教都不可能鼓励自己的信徒对自己的宗教或教义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相反,总是通过种种神学说教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或对教义进行盲目崇拜。

任何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某种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教条主义意识形态,也都总是竭力用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之变成某种精神的牢笼。

它只许人们对它“坚信”,不许对它有任何动摇,更不许对之作理性的怀疑或批判,否则就可被视为违反“天条”,是可以因此而治罪的。

科学中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与任何提倡个人迷信、权威崇拜的做法不相容的。

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拒绝任何个人迷信或权威崇拜,而任何的个人迷信和权威崇拜则总是要扼杀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张扬,它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

科学的可检验性与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是一致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检验性要求可以看做是科学的理性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所蕴涵的一个要求,但是,可检验性却又是科学区别于其他非科学的意识形式的最根本的特点。

3.是否具有进步性
科学的进步性是科学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科学的进步性是与科学的可检验性以及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

科学正是通过它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自我怀疑和批判,促进自身不断进步的。

这就使科学的发展与任何宗教或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显著不同。

宗教或教条主义学说要求死守它的教义或教条,甚至可以喊出要求它的教义或教条“万岁”的口号。

而科学却总是通过自觉地自我检验、怀疑和批判自己以往的理论以及其他成果,用更加进步的理论、方法、仪器甚至实验成果去取而代之。

从这个意义上,当然,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总是以“毁弃”自己的过去的形式而发展的。

这种发展的形式也使得它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形式很不相同。

文学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积累、积淀而不断地丰富起来,但很难说它后来的成果(艺术产品)一定比它几百年以前,甚至一两千年以前的前辈的成果有了多么明显的进步。


如,我们很难说今天的某个雕塑家的作品一定比古希腊留存下来的维纳斯雕像更加“进步”,也不能说今天的某个大剧作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更“进步”,同样,我们也不能说现今的某个音乐家的作品比一两百年前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或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更进步。

绘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某个画家的作品比几百年前的达·芬奇的名作更进步。

但是科学却不同,它是明显地进步着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近代科学比古代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8世纪的科学比17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19世纪的科学比18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20世纪的科学又比19世纪的科学是大大地进步了。

科学的这种以“毁弃”过去为特点的明显的进步方式,确实是科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对今后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因此还需要更深刻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