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生态学读书笔记
生态学读书笔记第一篇:生态学读书笔记《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第三篇格局》读书笔记在本书第三篇中,作者分两章分别讲述了时间动态和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动态。
生态系统的波动包括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
在一年中所测得的生态系统过程很少能代表生态系统长期过程平均值。
许多生态系统过程,例如食植动物或病原体的爆发,对气候年际变化和生态系统内部动态的波动很敏感。
例如,同一个生态系统今年是碳源(碳源即是在碳循环中释放二氧化碳的库),下一年就可能变成了碳汇(即是在碳循环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库),也即是说同一生态系统今年是在释放二氧化碳,下一年就有可能变成吸收二氧化碳。
一个特定营养级的生产量能从受食物限制变为受捕食者限制,例如在一个单一的食物链中,兔捕食草,鹰捕食兔,对于兔而言,兔属于第二营养级,他的生产量会受草的多少限制也可能从受草限制变为受鹰的多少限制。
生态系统动态的一些年际变异反映了潜在的可预测过程,例如气候的周期变化。
气候和生态系统建模中出现的一项挑战是:充分的理解气候波动,以预测或解释他们对生态系统过程中年际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内部变化也在生态系统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年际波动。
对于长期变化来说,现在的生态系统过程同时取决于目前的环境和过去的事件。
遗留效应是以往事件的持续影响,他在广泛的事件尺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过程。
例如加州海岸的北美红杉个体能生存数千年,在新生代第三纪时,它们占据了北美西北大部分暖湿环境。
现在,它们的分布范围被限制在仅仅某些山谷地区,那里海岸的浓雾将夏天的干旱压力降至最低。
如果只考虑目前的环境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一现象。
当前生态系统的过程也对最近发生的变化产生响应。
如近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部分区域和北美东北部伐林造田,直至近期又恢复为森林。
同样,当前环境的遗留效应将对未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执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干扰是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长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干扰即是指影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以及造成资源可利用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的、时空上相对独立的事件。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作为一门学科,生态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补充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环境的变化过程。
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界与人类的大门。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基础生态学的重要性。
一、基础生态学的概念和意义基础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包括物种、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因素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基础生态学是整个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它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可以用于增进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能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学习和掌握基础生态学知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础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基础生态学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生态学概论、物种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1.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论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定义、历史、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生态学概论可以让我们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知识。
2. 物种生态学物种生态学主要研究不同物种的特点、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物种生态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与生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相同区域中多种生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群落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普通生态学之生物与环境》尚玉昌著翻开书的第一想法是:这本书对于生态学的定义会是什么呢?从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到1967年,Clarke 用图解说明了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生物环境我觉得这个图解对我们理解生态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很形象,生态学不仅仅只是研究生物和环境,更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但是,本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都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它不但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这个环境。
所谓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中心体,就比如校园里樱花园里的一株樱花树,除了这株樱花树外,周围的一切都称为环境,有生物的,如其他樱花树等;也有非生物的,如周围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环境也有大小之分,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周围二氧化碳浓度是最好的说明;而大环境则是指地区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可因其性质的不同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概括起来,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综合性:即每一个生态因子并不是独立地对某一生物起作用,而是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还有就是非等价性:即每一个生态银子的作用并不是等价的,它总有一个或两个起着主导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也就是某一生态因子对某一生物的影响是不可以用其他生态因子来替代的,但是有些生态因子可以互补;限制性: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也不一样。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生态学学习体会生态学学习体会大一很快就要结束,而生态学这门课也要随之结束,我总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回忆这学期的生态学,还是有很多感想的。
我感觉到我很幸运的选择了这门课,我记得我是在选课的最后几个小时选上的。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什么是生态学很不明白,主观的认为生态学就是关于自然环境、各种生物的学科,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听了杜老师的讲解后才知道生态学很广泛。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1.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2.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3.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可分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生态学等。
生态学还有四种原理,五种规律。
总之,生态学的门类很多,知识也很丰富,我想紧紧靠这学期的选修课是不可能全弄明白的,这需要我们有一种兴趣,自己能够在课外阅读有关生态学的书籍、新闻、报刊等。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杜老师会让我们看一些有关本门课的视频,我感觉这种形式很不错,它使老师不用整节课一直讲,既可以让老师休息一会儿,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多好~在视频《绿色源头》中,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一些青海湖周围的一些生态状况。
当看到普氏原羚因为穿越铁丝网时被那些钢刺刮破肚子,肠子外露而死,尤其是那些照片时,我感到很震惊,很心痛。
那些铁丝网被我们认为是保护普氏原羚的,实则不是,它只是牧民为了保护自家的草场而建的。
就像吕植教授说的:“它的初衷并不是坏的,客观上确实给野生动物造成了伤害”。
而加悟还认为这种铁丝网“不仅是对普氏原羚伤害,对鸟类还有影响”,其他鸟类也经历过和普氏原羚差不多的遭遇。
人类在为了自己利益考虑时忽略了生态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
我在基础生态学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一些实际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在这个实习中,我有机会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物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参观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学习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调查工具和技术来评估物种多样性和数量。
我们收集了不同物种的标本,记录了它们的特征和栖息地。
通过这些实地观察和调查,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学习了物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我们使用了一些实验方法来研究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例如,我们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了一些微生物,并观察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速度。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了解了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并且了解到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影响。
在实习的最后几周,我们开展了一项小组研究项目,旨在调查一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某个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我们使用了一些调查方法,如线样方法和多样性指数计算,来评估该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
通过分析数据和基于我们的观察,我们得出了这个生态系统中该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的一些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来保护和管理这个生态系统。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学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生态学调查项目。
我也提高了我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写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实习让我更加热爱生态学,也激发了我继续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的愿望。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群体如何适应和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以下是基础生态学各章的小结: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指的是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种类个体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特征。
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包括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种群的生长和竞争等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是物种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能量流动、营养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5.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是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
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
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的不同章节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基础生态学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学的重要性,并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实习心得。
一、理论知识的巩固在实习中,我们重温了生态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同时还学习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能,如生物调查和采样技术。
我们还去野外进行了考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植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它们的分布、习性等信息。
这让我更深入了解到了生态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实践能力的提升生态学实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再次巩固,也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野外考察,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调查和采样技术,例如如何选择采样区域、如何正确使用设备等,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采样方案。
三、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实习中,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要密切配合,相互协助,完成野外考察和实验。
同时,我们还要和老师、指导员和同学们交流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从中寻求解决方案。
团队合作和沟通是实践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过实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这些基本技能。
四、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生态环境的危机。
我们的行动可能影响环境,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环境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呼吁大家一起为改善环境而努力。
总的来说,生态学实习不仅仅是在理论知识上的归纳和总结,更是实践中的探索和发现。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生态学实习还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了环保的责任意识。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5篇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5篇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基础生态学学习心得1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
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基础生态学篇1一、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
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
三、实习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6月5日到6月10日实习地点:霍山1.动员准备阶段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
基础生态学实习心得前言基础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物群落和物种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学习基础生态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基础生态学的过程中,实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让我们亲身体验生态系统,还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群落的构成和物种相互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态学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我在基础生态学实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实习地点和时间我参加的基础生态学实习地点是一片森林公园和一个湿地保护区,实习时间为一个星期。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实习内容:生物群落调查生物群落调查是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生物群落调查中,我们需要记录下某一片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并且要评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生物群落调查,我们了解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习性,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系统野外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生态系统野外探索,直接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在其中寻找生物的迹象,例如:踪迹、痕迹,观察小型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等等。
通过野外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发现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变化。
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来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
例如,通过对生物群落的带土和植被进行限制性切割,模拟真实环境下生物种群和植物物种在环境变化下的变化。
这样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互动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基础生态学实习,我有了很多收获。
首先,我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实习中,我实际体验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规律,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
其次,我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升,例如对物种进行识别、记录、绘图等。
最后,在实习中,我体会到了调查数据的重要性,数据分析和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心得体会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基础生态学--复习笔记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生物群落演替(succession),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
所以说: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
(3)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4)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又进而影响着群落特性。
(5)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1. 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萍、满江红及一些藻类植物;沉水植物阶段: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物;浮叶根生植物阶段:莲、睡莲等;直立水生植物阶段:芦苇、香蒲、泽泻等;湿生草本植物阶段:莎草科和禾本科中一些湿生植物;木本植物阶段2. 旱生演替系列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顶极理论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3种: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假说。
1单元顶极论 (monoclimax hypothesis)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之为气候顶极群落2. 多元顶极论 (polyclimax theory)由英国Tansley(1954)提出。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绪论+生物与环境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scale):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被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最小因子+最大因子,都具有限制影响。
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对最小因子定律的发展。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
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
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生态学读书笔记
书名/文章名书简介主要观点个人观点数据支撑作者出版社/期刊出版日期《设计结合自然》尹恩·轮诺克斯·麦克哈格(美)著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观点一:对“人类主宰”的世界观进行了批判——1.流行的价值观把一切都人格化,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重的形象,很多人相信世界上只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只不过是衬托人类活动的背景。
2.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态度不同: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的。
在麦克哈格的眼里,城市发展对自然的侵袭是人类自我意识和征服欲的膨胀,并且这种意识主要存在于西方世界。
他从宗教的角度剖析了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简单说来,西方宗教赋予人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西方的文化和对自然的态度以人为主强调人的地位;而东方的哲学相信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我认为麦克哈格的这个观点有一定依据,尤其是对日本民族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
尽管作者只举出日本这个民族的造园技术上的结合自然,但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甚至,日本在对自然的领悟远远超于中国。
这个国家对仅有的土地和资源怀有深刻的珍惜和理解,因此他们在于自然相处时会非常在意自然,维持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高生产力和美好的农业,以及用仅有的土地养活了众多人口,并且把对自然的珍惜深深融入了一代代人的心中,从最日常的垃圾分类、珍惜食物到城市里保留神社和绿地等等,都体现了日本小心经营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中国在这一点上还是没有做到极致,“蜀山兀,阿房出”还是能看到中国儒家思想对君权对人对自然的尊卑等级之分。
从这个角度想,是不是自然资源更匮乏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对自然的尊重和自身的醒悟呢?P25-37观点二:尊重自然和生态学的规律,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入到规划条例中去,能预防和避免很多灾害;相反,如果违背这些规律,人类行为往往会加剧灾害。
《基础生态学》总结
《基础生态学》总结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动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变化。
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
如繁殖、换毛与换羽、迁徙、昆虫滞育。
植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
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植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芽叶具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树皮坚厚。
②生理上细胞内自由水相对含量减少,束缚水相对含量增加;胞质内糖等保护物质含量增加;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增加。
③行为上脱落酸含量增加,生长素、赤霉素含量减少。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满足贝格曼定律(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体相对表面积减小,使单位体重热散失减小。
)和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肢体中动静脉血管几何排列。
②生理上增加体内的产热量;降低身体终端温度;产生糖类、脂肪、色素。
③行为上休眠、迁徙和集群。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有鳞片和密绒毛过滤阳光;体呈白色反射阳光;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使辐射减少一半。
②生理上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蒸腾作用。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毛皮隔热;热窗散热。
②生理上适当的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波动。
③行为上昼伏夜出、穴居和夏眠。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维持水分与盐分平衡:淡水鱼:属于高渗性。
①当鱼呼吸时,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
②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排出大量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③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生态学,听起来好像是那种高深莫测、充满了复杂术语和理论的学科。
但当我真正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它其实就像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周围世界的种种奇妙和有趣。
先来说说我在公园里的一次观察经历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到附近的公园去放松一下,顺便也看看能不能从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发现一些基础生态学的奥秘。
一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
草地上的草儿们长得参差不齐,有的高高瘦瘦,像是在努力展示自己的挺拔身姿;有的则矮矮胖胖,看起来憨态可掬。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些小草。
发现它们的叶片有的宽,有的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的深绿,有的浅绿。
我想,这大概就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吧。
草地上还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别提多好看了。
那些小小的花瓣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花瓣边缘带着细微的褶皱,就像姑娘裙摆上的花边;有的花瓣则光滑平整,摸起来滑溜溜的。
我注意到,有些花朵吸引了好多蜜蜂和蝴蝶。
蜜蜂们在花丛中忙碌地穿梭着,它们的小翅膀扇动得飞快,发出嗡嗡的声音。
蝴蝶呢,则优雅地在花朵间翩翩起舞,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我在想,它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选美比赛,比一比谁能找到最甜美的花蜜。
再往前走,是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那些小鱼可机灵了,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像是在开会商量着什么;一会儿又四散开来,快速地游向远处。
我发现有些小鱼身上有着漂亮的条纹,有的则是单一的颜色。
池塘边还趴着几只青蛙,它们鼓着大大的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猎物。
突然,一只青蛙猛地伸出舌头,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只小飞虫,然后满足地吞咽下去。
我忍不住笑了,心想这青蛙可真是个厉害的猎手。
池塘里还有不少的水草,它们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有的水草长长的,像绿色的丝带;有的则是短短的,像一个个小绒球。
在水草之间,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螺蛳,它们缓慢地移动着,身后留下一道细细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普通生态学之生物与环境》尚玉昌著翻开书的第一想法是:这本书对于生态学的定义会是什么呢?从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到1967年,Clarke 用图解说明了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生物环境我觉得这个图解对我们理解生态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很形象,生态学不仅仅只是研究生物和环境,更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但是,本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都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它不但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这个环境。
所谓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中心体,就比如校园里樱花园里的一株樱花树,除了这株樱花树外,周围的一切都称为环境,有生物的,如其他樱花树等;也有非生物的,如周围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环境也有大小之分,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周围二氧化碳浓度是最好的说明;而大环境则是指地区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可因其性质的不同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概括起来,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综合性:即每一个生态因子并不是独立地对某一生物起作用,而是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还有就是非等价性:即每一个生态银子的作用并不是等价的,它总有一个或两个起着主导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也就是某一生态因子对某一生物的影响是不可以用其他生态因子来替代的,但是有些生态因子可以互补;限制性: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也不一样。
生物对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即在我们教材中提到的生态福,同一种生态因子对不同的生物,生态福不同,不同的生态因子对同一种生物的生态福也不一样,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特点。
当生物的生活条件不在某一生态因子范围内时,对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死亡;但是生态福又可以通过驯化而得到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这本书解释得比较多,驯化和休眠及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生态福是影响了生物的分布,但是由于竞争和捕食的存在,生物并不是生活在它们最适生态因子的条件下,而是生存在竞争较小的地方;我的理解是某生物的最适生态因子条件下,另一种或其他几种生物在这里争夺营养物质、能量的能力比它强,或者对它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这样,在这里生存对它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而它在另一处生存,这边的生态因子对它来说并不是最适的,可它能够忍受,而其他的耐受力没有它强或者完全不能够忍受,在这里生存,大部分或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它利用,它在这里生存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提到生态福,也应该涉及到限制因子,其实就是最小生态因子,也就是说某一生物生存的地方,限制它长得好、长得壮的生态因子并不是最多的那一个,反而是最少的那一个。
这是当然的了,例如,沙漠里生长的植物,它们最缺的是什么?是水,水就成了它们长好、长壮的阻碍;又例如沉水植物,它们最需要的是氧气,水对它们来说太多了,说到这里,我倒觉得限制因子不只是最小的那一个吧!我觉得应该还可以是最对的那一个,因为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有上限也有下限,少了对该生物的生长有限制作用,多了对该生物的生长同样也有限制作用,比如说重金属对某些植物来说,适量的时候会促进该植物的生长,可是多了就会抑制该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生态福有上限也有下限,我觉得在生态福两端的都可以说是该生物的限制性因子。
大自然中的生物真是太聪明了,它们也有灵性,它们懂得趋利避害,它们会择地而生,择时而出,让人觉得着实的可爱!限制因子并不会成为它们的致命因子,它们会见招支招,像我上面举的例子,对于沉水植物来说,氧气是其限制因子,那好,它不怕,因为它有一系列应招的办法,有的根从水里冒出来,不怕呼吸不到水面上的新鲜空气,有的维管束退化形成一系列的通气组织。
而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水限制我长壮,不怕,我把根生长得长一点,到深部去吸收更深层的水分,我同时又不让水分轻易的散失,多点防护措施:角质层加厚,形成孔下室,长出表皮毛等等一系列的保水机制。
不会跑也不会动的植物都能这样的聪明,更何况是活蹦乱跳的动物呢?它们通过它们的行为使它们的生态福大大的扩大了,本书在这里讲到了“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这是教材中没有单独提出来的。
这里讲到了有些生物借助于内稳态的机制对外界条件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使其生态福大大地扩大,比如恒温动物,它们会依靠它们体内特殊的机制来调节它们的体温,所以一年四季它们的体温都保持相对的恒定,这样它们对温度这个生态因子的生态福就大大的扩大了,它们就用不着冬眠或夏眠了。
就算是非内稳态生物,它们也会通过它们的行为来调节它们的体温,以保证它们体内酶的活性而使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两栖类最为多见,它们还有冬眠现象。
在这里,我觉得书中一句话说得很好: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事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以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不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
作用于生物的生态因子有非生物的也有生物的,这本书将几个最直接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因子单独成章来进行讲解,很是详细首先是生物与气候,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气候决定着生物能获得多少热量和多少水分,而且影响着植物所能捕获的太阳能的多少,从而直接控制着植物的分布和数量,这章有提到大气候和小气候,对于大气候,书中具体讲解了气温和气团的全球循环和洋流以及全球的降雨格局,这是我们教材没有提到的。
小气候是对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生活在大气候下的小气候中,小气候决定着生物实际的生存条件。
同样的小气候条件也可以在很小的规模上出现南北坡,如树木、建筑物的南北面。
在山谷中也有明显的小气候变化,这里昼夜温差较大,经常有霜,就是由于霜的存在常会使这里生长的植物与附近的山上的植物不一样。
生物与光,这在我们用的教材中式融入了能量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来讲的。
光是电磁波,这在我们高中物理中学过,其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nm,其中人眼可见的波长为380~760nm之间,这我们也知道,可生物与光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光对生物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和作用中光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充分利用光能,智慧的生物有的是法子,如一个森林中,植物利用分层以便充分地利用光能,高大的乔灌层利用它们浓密的枝叶尽可能地将光能捕获,而不小心“逃掉”的可利用的光,还有下层的灌草层如饥似渴地等待着呢!光还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有些动物由于它们不喜欢太多光照甚至是不喜欢光照,所以它们选择晚上出来活动,而有些动物则相反,它们喜光,所以它们选择白天活动,这就有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
光使动植物有光周期现象,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
但是光对生物的影响不仅是有利的,如太阳紫外光辐射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幸好大部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
但还是有少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对植物产生影响,这种辐射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强,但是使我觉得惊叹的是,植物总是有办法使自己不受伤害,它们通过进化对紫外线辐射产生了一系列的防护适应,通过表皮细胞吸收掉辐射物质,使紫外线辐射不能进入叶内。
生物与温度,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高温、低温对生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且越极端这种伤害就会越大。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对极端温度还是有办法应对的,要是低温的话,植物会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以及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其冰点,以至于不易形成冰晶而对其产生致命的损伤。
高温的话,植物可以考旺盛的蒸腾作用使其周围的温度并不会太高,以及折叠叶片,减少对光的吸收;还有事叶片革质发亮以反射光等等。
生物与温度这一章还讲到了有效积温法则,它的主要概念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阶段发育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这有点类似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不仅需要适应一定的温度幅度,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量,使得极端温度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越往两极,生物种类越少。
生物与水,水是生命的摇篮,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生存的又一重要的生态因子,可以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全球各个地方的降水量都不相同,甚至相差甚大,但不管是哪里,地球上每个地方都被不同的生物占领着,海洋、高山、平地、荒漠甚至是悬崖,在这些地方,它们有了一系列适应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结构。
例如干旱地区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发达,叶片角质层厚等等。
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有一系列调节渗透压的机制等。
生物与土壤,在我没有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就想,土壤中影响生物的无非就是含水量、Ph值、矿质营养、以及土壤的透气程度和温度嘛!当我仔细翻看后,确实是这些因素,还有就是土壤质地和结构。
这本书将生物与营养物质列为单独的一章来讲,我觉得是多余的,因为生物与土壤这一章中已经涉及到营养物质了,再单独成章太罗嗦了。
气候、光、温度、水、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非等价性的,也是不可替代和互补的,并存在一定的耐受范围,即生态福。
也正是这些生态因子周期性地相互作用于生物使生物有了固有的活动节律:昼夜节律与生物钟、临界日照长度与季节反应、潮汐等。
但是这些都只是非生物生态因子,还有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更为激烈。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同其他生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肉食动物要吃植食动物,植食动物要靠消费植物为生,而在营自由生活的动植物体内外还寄生着很多的寄生生物等等。
这本书第十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讲的是种间关系:共生、共栖、寄生、植食、捕食、竞争、抗生、互抗和中性等。
看着书中用语言描绘的各种例子,使你不觉看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的画面:森林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危机四伏。
宽广草原上,一从长得浓郁的小草在早晨的阳光的照耀下,挺立在这片宽广的草原上得意洋洋地俯视着周围的矮得可怜的小草,似在做着胜利的手势,周围的露珠还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前方传来牧马人的赶马声,一群马儿边走边肯着地上葱郁的草,才不一会儿工夫,这边这从浓郁的小草已是面目全非,周围才冒出个头的小草很是得意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