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学习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师出示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打一果实(花生)指名具体说说猜测思路。
(课件2)2、师点明:同学们揭开了这一谜底,其实,谜底就是谜面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课件3)3、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课件4)导语: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揭开这一谜底的,你们从中还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二、检查预习1、出示预习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决。
2、学生汇报,生补充,齐读有关内容。
归纳提出的问题:(1)山谷中有什么谜?(2)这山谷在哪里?(3)人们怎样揭开谜底的?(4)这个谜底是什么?(5)旅行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师:通过交流,同学们已基本上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读文章时,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样阅读的效果将更好。
三、精读第3、4、5、6节,揭示道理导语:再读一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1、学生质疑:旅行者说的话以及最后一节内容不懂。
2、师出示两位旅行者说的话。
(课件6)3、自由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联系第3节,自由讨论)4、师点拨:一位旅行者说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大雪中,其他杂树由于没有“弹性”不会弯曲,导致不能生存。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出示描写“雪松”的句子。
(课件7)师:大雪之中,雪松仍然挺拔,是什么原因?(生结合课前的了解,谈谈对雪松的认识)(1)自由朗读(2)你觉得这段话该怎么读?(3)其他学生评价(4)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点拨:正像这第二位旅行者所说:对于外界的压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最终的追求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4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1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二、学习2-3自然段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
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2、课件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原因)B、松的特性决定。
(自身原因)(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
(交流:弹性、弯曲、反弹、)4、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会弯曲)①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②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
)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③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④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板书:大雪中雪松弯曲生存⑤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⑥创设情境分层朗读:“听!北风在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谷景色,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山谷中的现象,引发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答心中的疑问;(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推理,解决山谷中的谜底;(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2. 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3. 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巩固生字词;2. 结合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记录;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3.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山谷谜底科学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谷的认知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5.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大自然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生字词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品质。
六、教学拓展:1. 课内拓展:(1)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感悟。
2. 课外拓展:(1)布置学生进行家庭探究活动,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5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络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从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开展”的深入含义。
学习既要敢于____,也要学会让步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一、积累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师:你读得很正确。
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大方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决。
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____的精神。
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活力,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考虑: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交流:〔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单讲解〕〔2〕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____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宏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活力,可它却仍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终究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场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照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3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一《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
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知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以退为进。
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复习导入、学文感知、拓展延长。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个什么谜?”作为新课的导入,接着让同学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同学思索并争论“这个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引导同学抓住松树特有的本事进行理解感悟,从而弄清为何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还有其它杂树的缘由,来揭开谜底。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理解感悟“启示”。
最终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训练,让同学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填空的练习。
“阅读是同学共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所以教学中我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通过共性化的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公平对话中引导同学在读中学,在读中重悟。
教学中,我努力为同学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忱;充分敬重同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同学张扬共性、激扬灵性服务。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育同学主动参加、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力量。
虽然教学中力求去贯彻落实这样的设计意图,但是在详细的操作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
同学主体参加课堂的热忱不够,思维不够活跃,读的训练还需要加强,理解“启示”时还要更紧密地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渗透对同学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二上课的气氛不是和活跃,但想想自己也没有给同学的机会活跃,导入课题,我直接提出问题:"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让同学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渎课文,给孩子一个充分读的时间,检查自读效果,我出示生字词检查,并让同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结果大家竟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于是乎我让同学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点注意学问点的教学了,这是失策,在逐段朗读课文的同时,我觉得同学的朗读有所欠缺,而且我本人也缺少那些上课的激情,同学虽然读了,但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好像并没有反映出自主朗读的味道来.但细想来,六班级的同学自主读课文,根据四步导读里读课文,表面上都做到了,但深层次的东西好像没有发掘出来,而且这也不是偶一朝一夕就能把同学应到胜利的,说到这里,偶也在那反省,教学这个东西,教无定法,但里面的精髓还是在于老师自己的挖掘,这节课也给我一个教训,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给同学一个充分自主的朗读空间,让同学真正的体会文本之美.盼望自己以后真正能够的能做到与文本,与同学,的发至内心的对话.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三《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山谷中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谜底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山谷中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特点。
2. 教学难点:(1)谜底背后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山谷环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寻找答案。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包括山谷图片、动植物图片等。
2. 视频资料:关于山谷景观、动植物的视频。
3.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谷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谷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谜底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3.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山谷中的动植物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谷的美丽和神秘。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3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4、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从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1、板书“谜”字。
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手指〕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局部构成。
3、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
〔板书:山谷中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1〕边读边画卅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面i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理解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拟:“摧”与“催”〔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活力。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足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弄清“谜面”1、这是____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老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和分享。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2. 词汇:山谷、谜底、探索、合作、分享等3. 句型:What is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 How do they solve it? 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
2. 难点:句型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山谷、谜底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问题引导:What is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 让学生猜测和思考。
2. 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词汇学习:(1)教师出示词汇,学生跟读和记忆。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流。
4. 句型练习:(1)教师出示句型,学生跟读和模仿。
(2)学生分组进行句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教师给出讨论话题:How do they solve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型。
(2)写一篇关于《山谷中的谜底》的短文,用自己的话表达。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解决的难题和经验。
(2)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谜底,进行探索和研究。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如山谷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山谷中的谜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山谷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等科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山谷中的谜底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探究山谷中的谜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创新程度等。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及其意义。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3)学生进行生字词填空、造句等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山谷中的谜底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谜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疑问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山谷中的谜底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综合表现: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测试成绩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全面评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山谷中的谜底》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山谷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眼前人和事,感恩生活。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的学习,既有优势也有挑战。优势在于,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探索谜底类的文章具有浓厚的兴趣;挑战在于,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可能会给他们的理解带来困难。
4.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总结方法、分享经验等途径,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
3.在探索谜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复杂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例如,“谜底”一词在课文中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倒装句式增强语气等。
3.教师通过提问、讲解、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山谷之谜背后的哲理。
c.教师点评,总结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提高。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
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
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
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
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
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
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2、交流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
《山谷中的谜底》语文公开课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题思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顽强。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学习课文表达技巧,积累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山谷中的谜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谈谈对山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山谷特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顽强。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山谷之谜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实践,运用课文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山谷之谜对你的启示是什么?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2.以“山谷中的谜底”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1.对于课文中的难点,要耐心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
2.在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作业要注重质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生字词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生字词。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山谷中的谜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谷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注意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谷的认知和印象。
(3)简介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答案。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山谷中的谜底。
2. 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山谷景色画。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山谷的短文。
3. 调查周围环境,谈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 生字词测试:通过听写或默写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3、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的深化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通过辩论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2、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的深化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重温谜面1、上课开场,先请大家回忆一下,____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出示谜。
齐读一下。
2、直到1983年的冬天,这个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
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去感受,去领悟——〔齐读:山谷中的谜底〕二、感悟雪松〔一〕解读谜底1、找寻谜底:〔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这两个旅行者发现的谜底是什么?用“——”划出。
开场!〔2〕出示谜底:一起读,从这一谜底中,你能找到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吗?〔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个本领,很好,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个原因。
〕2、感受雪大:〔1〕、东坡雪大,这个雪大到什么程度呢?请你读第三自然段的前3句话。
〔2〕、读着这些文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出示:纷纷扬扬、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狂风暴雪〕谁来读好这些词。
〔评价:这是零星小雪、这是中雪,让风雪来得再猛烈些!哦,你来!好一个狂风暴雪!〕女生一起读,男生一起来!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似乎感受到了东坡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3〕、过渡:雪大雪小只是一个自然原因,造成这一景观的原因还有什么呢?〔雪松有个本领〕。
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能在狂风暴雪中生存下去呢?3、初读,感悟本领:〔1〕文中是怎么描绘的?〔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本领。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中的自然环境和谜底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1课:谜底的出现1. 导入:展示山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谷的特点。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探讨谜底: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谜底的可能性。
第2课:山谷的自然环境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特点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山谷的自然环境。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谜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谷的自然环境与谜底的关系。
第3课:探索山谷的秘密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自然环境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探索山谷的过程。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总结谜底: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山谷的秘密。
第4课:山谷中的生态平衡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秘密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山谷中的生态平衡。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探讨谜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山谷中的生态平衡与谜底的关系。
第5课:保护山谷环境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中的生态平衡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保护山谷环境的重要性。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保护山谷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3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进展”。
因此在逆境和压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引导同学理解其次个旅行者的话和最终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好像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点,我当时也抓了好几个点子。
比如说,从讲谜语开头,但又感觉千篇一律了,没有新意;也曾想过先出示图片,展现山谷那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再由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后进行质疑,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谜底,可是对于图片的制作,我又犯难了;后来,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启发,我想到用“柯南、福尔摩斯这两位人尽皆知的名侦探”导入,一方面调动同学的乐观性,让同学知道读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借读书引出今日要读的文章题目,再以此导入第一自然段,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同学自己去探究、发觉,进而绽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在这儿我采纳了直观教学法, 让同学亲眼见证雪松和杂树在积雪重压下的不同反应,犹如身临其境,感受颇深,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让同学反复地读,在读中悟,不仅积累了语言,也能够加深理解。
课堂上,对于重点段落,我要求同学自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尝,让同学通过朗读与文本、进行沟通, 品尝人生哲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侧重于课堂要给多个同学体验、参加的机会,要敬重同学的共性化理解,要给同学自主学习的空间,果真同学的收获共性、精彩、全面。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通过两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重点的把握,对于难点的理解,都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三、板书设计:(北)特殊的风向10(西坡)山(东坡)长谷只雪小——满中有——雪大:积长期观察杂的雪树谜松——本领大:弯曲反弹细致观察底苍翠挺拔落有所发现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生存和发展(南)四、作业设计、安排1、课内:生字描红、抄写词语。
2、课外:搜集有关揭开自然之谜的故事和文章。
读了课文后想到了哪些名言、俗语,写下来。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并揭示课题1、板书“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谜可以指谜语,有时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
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等。
(强调“谜”是言字旁)2、板书“底”,再让学生说说对“谜底”的理解。
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神奇的自然界中就有许多人类一时还无法了解真相的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山谷中的谜底。
(板书“山谷中的’”)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学生质疑。
(预设:山谷在哪里?山谷中有什么样的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怎样揭开的?)二、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自己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几个问题?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生词的意思,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商量一下,实在不能解决的词语准备质疑。
3、交流并检查课文的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指读,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质疑,并讨论解决词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了?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明白的?指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通情况,结合进行正音,指导学生读顺部分句子。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阅读《山谷中的谜底》,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1. 理解故事中寓意,联系实际生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山谷中的谜底》故事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故事文本。
2. 搜集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引出本课主题。
2. 故事讲解:讲解《山谷中的谜底》故事情节,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与用法。
3. 生字词学习: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带领大家学习生字词。
4. 故事讨论: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中寓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6. 写作练习: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请学生课后向家人分享故事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 拓展作业:调查周围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陕西省商南县赵川希望小学:赵芳教案背景《山谷中的谜底》是是苏教版12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
文中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揭示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教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教材分析:《山谷中的谜底》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
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2、初步领会在逆境中,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的让步的道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方法:对比法,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一、渗透性导入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果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的话,那就成了一个个的迷。
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智者运用他们的智慧,勇敢地探索,终于揭开了许多谜底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启迪,领悟真理!2、今天,就让我们背上智慧的行囊,带上我们敏锐的双眼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出发,跟着两位旅行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揭开——《山谷中的谜底》(揭题)二、复习谈话,揭示谜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有着一个什么迷?(观看视屏)2、过渡:这个谜后来怎样揭开的?谜底是什么?他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4、思考交流,研究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那么东坡的其他树为什么不能生长呢?(2)好好读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从哪里体会到的?( “满天飞舞”“不一会儿”“厚厚的” )(4)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种大雪纷飞的景象读出来吗?(5)引读:正因为东坡的雪大,环境恶劣,所以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的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过渡:那么,雪松的本领是什么呢?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1、雪松有什么本领,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在课文中找找、画画、读读。
2、出示有关雪松本领的语句:(1)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把你认为能体现得字词用圆点标下来。
(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保持)(2)问: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弯曲的?(引导学生认识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3)再大声朗读这几句话,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雪松的特性!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来为我们刻画雪松独有的身姿。
3、雪松还有独特之处吗?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让我们读读句子,把你最欣赏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短语,也可以是标点符号。
(2)同桌交流:说说令你惊叹、佩服的地方反复地积说明:风雪之大,来势凶猛反复地弯说明:不停地承受风雪反复地落说明:由于适当的弯曲,“退让”策略取得了成功;反复地弹说明:不屈不挠的精神(3)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弯是为了让雪更好的滑落,减轻压力,创造反弹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柘、柏、女贞等树在恶劣环境下为什么不能生存,就是缺少这种生存技能。
(4)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练习朗读(5)是啊,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他仍然不屈不挠,昂头抖落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之中。
你愿意做这样的一棵充满智慧的雪松吗,一起来读一读。
三、引领感悟,能屈能伸1、许多人都曾尝试过要揭开这个谜底,但都没有成功。
现在,这两位旅行者确实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他们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此时,你心情怎样?(指读第四自然段中一个旅行者的话)2、善于思考的人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往往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请阅读第五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再读一读,有哪两种对待压力的方法?作者使用什么词将两种方法连接起来的?为什么?(降低难度,理解适时的弯曲和遇事就屈服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出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3、从这位旅行者的感慨中,你有没有收获呢?(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我们首先不是弯曲而是抗争,要尽最大能力去承受,去挑战,但是当困难大到你无法承受的地步,就要学会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以求反弹机会。
)4、你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学生举例说说一说。
5、所以我们说,: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朗读)5、引导学生想象说话:雪松身上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想到了以前学过的课文? (学生举例)6、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如“屈蠖求伸”(板),蠖是一种虫名,叫尺蠖,它行进的方式很特别,先使得身体弯曲,然后求的伸长,比喻以退为进的思想。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语?(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四、总结全文,联系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还聆听了两位旅游者的人生感悟,知道了无论是谁,面对压力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的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的发展,让我们再一次记住我们今天所得到的启示: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齐读)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更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1.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兴趣作业:观察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谜:东坡只有雪松西坡长满杂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因)谜底:雪松有特殊的“本领”(弯曲→反弹)启示: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反思:《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文章前半局部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偏重写实;后半局部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同学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
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是教学的难点。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三点:1、以读促悟,突出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
“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有感情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2、突破难点,悟出道理文中的启示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下几点来突破难点:首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边读边想,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具体理解“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活实际,课外延伸突破难点。
3. 教学环节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谜”入手,在揭开谜底的基础上揭示启示,再联系生活实际的前提下理解哲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