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讲,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
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
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
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法律的不可为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
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
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权力制约分为
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
平正义。
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
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
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二是想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4)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
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
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
做一件事情,往往需
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
程
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案例分析法律思维(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思维是指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方法和法律逻辑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思维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合同纠纷的处理中,法律思维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合同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思维在其中的运用。
二、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货物交付后,甲公司应于10日内支付货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后,甲公司以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乙公司多次催要无果,遂将甲公司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事实的认定在合同纠纷中,首先需要明确法律事实。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合同内容合法有效。
货物交付后,甲公司有支付货款的义务。
2. 法律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按约定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3. 法律依据的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甲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具体来说,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并赔偿乙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
4. 法律思维的运用(1)法律逻辑的运用在本案中,甲公司以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货款,这一理由在法律逻辑上存在缺陷。
因为甲公司在合同签订前应尽到合理审慎的义务,对货物质量进行核实。
若甲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已知货物质量存在问题,仍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则甲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方法的运用在本案中,乙公司应采取以下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①收集证据:乙公司应收集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证据,如检验报告、鉴定结论等。
②请求法院判决:乙公司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货款及逾期付款利息,并赔偿损失。
③协商解决:在诉讼过程中,乙公司可与甲公司进行协商,争取达成和解协议。
四、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合同纠纷中,法律思维的运用至关重要。
法学六种基本思维
法学六种基本思维
以下是法学中六种基本思维方式的简要介绍:
1. 逻辑思维:法学中的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通过运用逻辑规则和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出结论。
2. 权利义务思维:法学关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权利是个人或团体享有的自由和利益,而义务是为了保障他人的权利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3. 规则思维:法律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法学思维强调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规则思维要求我们分析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和法律后果。
4. 公平正义思维:法学追求公平和正义,强调平等对待和公正裁决。
公平正义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法律问题时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权益,追求公平合理的结果。
5. 实证思维:法学中的实证思维要求我们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调查、研究和证据收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法律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结论。
6. 社会责任思维:法学不仅关注个人权利,还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社会责任思维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中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这些思维方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法学思考的基础。
通过培养和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案例中的法律思维(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思维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法律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核心,以法律价值为导向,以法律逻辑为手段,以解决法律问题为目标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案例中的法律思维。
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块土地,计划建设一栋高档住宅小区。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开发商发现该地块地下存在一条地下管线,经过调查,发现该管线属于某供电公司所有。
开发商为了顺利推进项目,与供电公司协商,希望供电公司迁移该管线。
然而,供电公司以迁移管线需要巨额投资为由,拒绝迁移。
开发商遂将供电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供电公司迁移管线,并承担迁移费用。
二、案例中的法律思维分析1. 法律规范的适用在案例中,开发商与供电公司之间的纠纷涉及多个法律规范。
首先,根据《物权法》第39条的规定,供电公司对其所有的管线享有物权,但物权并非绝对,应当在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行使。
其次,根据《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最后,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因他人原因导致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在分析案例时,法律思维要求我们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确定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案中,供电公司作为管线所有权人,有权在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行使物权。
然而,开发商作为合同相对方,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供电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2. 法律价值的判断在案例中,法律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对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首先,公共利益是指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
本案中,供电管线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和公共利益。
其次,他人合法权益是指除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开发商的建设项目需要供电管线,若供电公司拒绝迁移,将影响开发商的合法权益。
法律思维知识点笔记总结
法律思维知识点笔记总结第一章法律思维的概念和特点1.1 法律思维的定义法律思维是指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是在法律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推理和思考,是从法律的角度和法律的要求出发,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法律思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思维方式,它对问题的把握和处理是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方法的。
1.2 法律思维的特点(1)逻辑性法律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求从事法律思维的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推理,让法律的逻辑关系和法律的要求来引导分析和判断。
(2)客观性法律思维要求从不带有个人偏见和情绪,要以客观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要以法律的规定和原理作为判断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3)系统性法律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影响。
(4)规范性法律思维是以法律的规范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它要求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要根据法律的要求和规定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1.3 法律思维的重要性(1)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的专业素养的体现,是法律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法律思维是处理法律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解决法律难题的必要条件。
(3)法律思维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关键,是法律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
(4)法律思维是维护法律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重要保障。
第二章法律思维的基本原理2.1 法律思维的基本原理(1)规范主义原则法律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和遵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一切的判断和处理都要以法律的要求和规定为依据。
(2)实效性原则法律思维要求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正确,更要注重实际操作上的有效,要通过法律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3)公平正义原则法律思维要求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目标。
(4)逻辑推理原则法律思维要求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来处理问题,不偏废,不岔道,要使推理过程严密合理。
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
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在当今社会,法律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因此,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法律问题。
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基础。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核心,理清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处理合同纠纷时,我们需要分析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了解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二、细致观察细致观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事实和细节,以便获取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我们需要对犯罪现场进行细致观察,收集证据,了解案发经过,以便判断犯罪行为和罪责。
三、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工具。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法律条文,了解其内涵和适用范围,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例如,在处理民事诉讼时,我们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款,从而为当事人提供合法的权益保护。
四、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法律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的法律规定,找出异同之处,以便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国家的贸易法规,了解各自的立法差异,从而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建议。
五、注重实践法律思维需要结合实践进行。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处理法律咨询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法律意见,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细致观察、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比较分析和注重实践是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法律问题,提供准确、合法的法律服务。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在法律领域更加得心应手。
法律思维的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乙两家系邻居,甲家与乙家相邻的房屋之间有一道墙,该墙已经存在了50多年。
近年来,甲家为了扩大房屋面积,擅自将乙家的土地占为己有,并在乙家土地上修建了房屋。
乙家多次与甲家协商解决纠纷,但甲家拒绝归还土地。
无奈之下,乙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家归还土地。
二、法律思维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物权关系、合同关系和侵权关系。
甲乙两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属于物权关系中的相邻关系。
甲家擅自占用乙家土地修建房屋,侵犯了乙家的物权,构成侵权行为。
2. 法律事实分析甲家擅自占用乙家土地修建房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物权法》第78条的规定,相邻权利人之间因通行、排水、采光、通风、建造建筑物等相邻关系发生纠纷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法律责任分析甲家擅自占用乙家土地修建房屋,侵犯了乙家的物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侵害物权的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家擅自占用乙家土地修建房屋,侵犯了乙家的物权,构成侵权行为。
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判决甲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拆除擅自修建的房屋,并赔偿乙家因此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法律思维在认定事实方面的应用本案中,法院在认定事实方面,充分考虑了甲乙两家之间的土地纠纷,以及甲家擅自占用乙家土地修建房屋的事实。
法院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认定甲家的行为侵犯了乙家的物权,从而判决甲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法律思维在适用法律方面的应用本案中,法院在适用法律方面,严格遵循了《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对甲家的侵权行为进行了认定。
法院根据《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判决甲家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
3. 法律思维在解决纠纷方面的应用本案中,法院通过法律思维,明确了甲乙两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并依法作出了判决。
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是
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法律思维是指以法律为核心,运用法律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具有法律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法律逻辑思维、法律规范思维、法律事实思维和法律价值思维。
首先,法律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法律逻辑思维强调对法律条文的准确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案件的因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
其次,法律规范思维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要牢记法律的规范性和约束力,遵循法律的规定和精神,不偏离法律的轨道。
法律规范思维强调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把握法律的底线,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再次,法律事实思维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要客观公正地审视事实,搜集证据,了解案情,确保对事实的准确把握。
法律事实思维强调对案件事实的全面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法律价值思维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在分析问题时,要注重法律的社会效果和价值取向,考虑法律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法律价值思维强调对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帮助人们在法律实践中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法律逻辑思维、法律规范思维、法律事实思维和法律价值思维。
这些内容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素养。
在法律实践中,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俗易懂的法律思维案例(3篇)
第1篇导语:在生活中,邻里纠纷是常见的现象。
面对此类纠纷,我们该如何运用法律思维来化解呢?本文将以一起看似简单的邻里纠纷为例,为大家阐述如何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一、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先生是邻居,两家相隔一堵墙。
近日,张先生在自家的墙上安装了一台空调外机,但由于空调外机较大,导致李先生家采光受到影响。
李先生对此十分不满,认为张先生侵犯了自己的采光权,于是双方发生了纠纷。
二、法律分析1. 采光权采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在居住、工作、生产场所内,获得适当自然光线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不得侵犯相邻权。
本案中,张先生在自家墙上安装空调外机,导致李先生家采光受到影响,侵犯了李先生的采光权。
2. 相邻权相邻权是指相邻不动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相邻权包括采光权、通风权、通行权等。
本案中,张先生和李先生是相邻关系,张先生在自家墙上安装空调外机,侵犯了李先生的采光权,构成相邻权纠纷。
三、法律思维化解纠纷1. 主动沟通,了解事实在处理邻里纠纷时,首先要主动与对方沟通,了解纠纷的起因和事实。
张先生和李先生在发现纠纷后,应主动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立场。
2. 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方案了解事实后,双方可以运用法律知识,寻找解决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张先生应采取措施,减少对李先生采光权的影响。
3. 请求调解或诉讼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请求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案例分析在本案中,张先生在自家墙上安装空调外机,侵犯了李先生的采光权。
根据法律思维,双方应采取以下措施:1. 张先生应主动与李先生沟通,说明安装空调外机的必要性,并承诺采取措施减少对李先生采光权的影响。
2. 李先生可以要求张先生在空调外机上安装遮挡物,减少对采光的影响。
3. 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请求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的思维名词解释
法律的思维名词解释一、背景介绍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
而要理解和运用法律,就需要掌握其中的思维方式和相关概念。
本文将对法律的思维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和应用。
二、法律的思维方式1. 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理社会的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约束力和公正性,要求个人和机构在行为上遵守法律规定,同时追求合理的法律制度和程序。
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尊重法律,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和冲突,确保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2. 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一种通过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法律思维中,个体行为被法律所规定和限制,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成为了行为的准绳。
法律思维强调对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的认同,要求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审视和解决问题。
三、法律思维的相关名词1. 平等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具有特殊权力或特权。
平等原则要求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不受人身因素的干扰,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尊严。
2. 公正公正是法律的核心价值,指的是法律在处理纠纷和冲突时要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公正要求法律的实施不受利益集团或特殊群体的影响,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和权利的平等保护。
3.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原则之一,指的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追求社会整体福祉和共同利益。
公共利益要求法律依法调整和平衡各方权益,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4. 合理性合理性是法律思维中重要的标准之一,指的是法律规定和行为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
合理性要求法律规定具有合理的目的和手段,法律行为具有合理的理由和效果。
5. 理性理性是法律思维中的重要特点,指的是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理性要求对法律规则和原则进行理性认识,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解决法律问题,避免情绪和偏见的干扰。
四、法律思维的实际应用1. 法律专业法律专业是指学习和研究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学科。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1.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法律意识,即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
法律意识是法律思维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考虑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2.逻辑思维:法律思维方式借助逻辑思维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逻辑思维要求思考的全面性、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形成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离不开对法律的知识和理解。
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理性判断。
4.形式严谨:法律思维方式要求思维过程的形式严谨,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它要求借助具体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判断。
5.敏锐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敏感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敏感性,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并分析具有法律意义的问题。
通过法律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做出合理、合法的决策和行为。
6.问题导向: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解决来实现法律的目标和要求。
7.综合性:法律思维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理论和方法,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维分析和问题解决。
它需要考虑法律原则、法律规定、法律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
8.双重逻辑:法律思维方式要求同时运用规范逻辑和实证逻辑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规范逻辑是运用法律规定和原则进行推理和判断,而实证逻辑则是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
9.利益平衡:法律思维方式注重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要求在处理问题时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通过权衡和平衡来达到合理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10.反思性:法律思维方式鼓励持续学习和思考,注重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反思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法律思维能力,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法律思维培养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法律思维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理性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运用法律的知识和逻辑进行判断和分析。
本文将通过一起交通事故案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法律思维。
二、案例描述某日,我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一辆行驶中的轿车在转弯时,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车辆损坏。
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对责任认定产生了分歧。
轿车驾驶员认为,事故发生时,他已按照交通规则减速慢行,转弯时也注意了周围情况,没有违反交通法规。
而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则认为,轿车驾驶员在转弯时没有确保安全,导致事故发生。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原则的应用在分析这起交通事故时,首先应当遵循的是法律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机动车在转弯时应当减速慢行,并注意观察交通情况,确保安全。
因此,从法律原则的角度来看,轿车驾驶员在转弯时应当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2. 法律知识的运用接下来,我们需要运用法律知识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这意味着,如果轿车驾驶员能够证明自己在事故中没有过错,那么他只需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3. 法律逻辑的推理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还应当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推理。
例如,轿车驾驶员是否在转弯时确实减速慢行,是否确实注意了周围情况,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证据来证明的。
如果轿车驾驶员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在事故中没有过错,那么他就有可能免除或者减轻赔偿责任。
四、法律思维的培养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培养法律思维的方法: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要培养法律思维,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进行思考和判断。
法律思维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思维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思维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法律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甲与嫌疑人乙因琐事发生争执,乙持刀将甲刺伤。
案发后,乙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在审理过程中,乙的辩护律师提出乙有自首情节,请求从轻处罚。
三、法律思维案例分析1. 法律思维的基本原则法律思维是指在法律实践中,以法律为依据,以法律规范为准则,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法性原则:以法律为依据,遵循法律规定,确保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2)公正性原则:公正处理案件,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客观性原则:客观分析案件事实,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2. 案例中法律思维的应用(1)合法性原则在本案中,法院审理过程中,首先审查了乙的自首情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乙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规定,具有从轻处罚的情节。
(2)公正性原则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乙的自首情节,对其从轻处罚。
同时,法院还关注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3)客观性原则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客观分析了案件事实,充分考虑了乙的犯罪情节、自首情节以及被害人的诉求等因素,最终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3. 案例启示(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法律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
(2)注重法律适用,确保案件审理的合法性在审理案件时,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保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3)关注案件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在审理案件时,要关注案件的公正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反映法律思维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思维是人们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所应具备的一种理性、客观、严谨的思考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思维的应用贯穿于各类纠纷的解决过程中。
本文将以张先生与邻居李女士纠纷案为例,探讨法律思维在纠纷解决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女士是同一小区的邻居,两家相邻。
张先生在自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阳光房,李女士认为此举侵犯了她的采光权。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升级。
李女士向物业管理处投诉,物业管理处调解无果后,李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思维在纠纷解决中的应用1. 事实认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首先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以证明各自的主张。
张先生提供了阳光房的建设手续和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证明其搭建阳光房合法。
李女士则提供了采光受损的相关证据,如照片、测量数据等。
法律思维要求法官在认定事实时,应遵循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
法官在审查证据时,既要考虑张先生的合法权益,也要关注李女士的采光权。
最终,法官综合双方提供的证据,认定张先生搭建阳光房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未侵犯李女士的采光权。
2. 法律适用在事实认定的基础上,法官需要适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判决。
本案中,法官主要考虑了以下法律条款:(1)物权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集体、个人依法享有物权。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物权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房屋、土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充分考虑了以上法律条款,并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作出如下判决:(1)驳回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2)张先生应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3. 争议解决本案中,张先生和李女士的纠纷源于相邻关系。
在法律思维指导下,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注重调解,力求双方达成和解。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你听过法律思维吗?你知道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吗?简单的讲,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法律思维的含义,一起看看什么是法律思维吧。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钟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钟表坏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师看到钟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
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
在目前我国法学界有关法律思维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甚至在正规法学教材中也很难找到这种提法。
但是在法治背景下研究法律思维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法律职业者对自身工作方法的反思,更是凸显法治自身张力的积极尝试。
从逻辑角度而言,法律思维因“法律”一词作定语而应归于思维这个属概念,法律思维离不开思维的一般规定性。
因此,要界定法律思维的概念,首先应该从考察普遍意义上的思维入手。
思维作为人脑的特有机能和人类特有活动,众多学科如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以其为对象开展科学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和学术语境的差异,思维不可避免地具有多义的特征。
法律思维的含义法律思维在法理学意义上的定义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思维,它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件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包括: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的一切行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求实的以寻求利益为目的的思维方法。
法律思维是什么意思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
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②,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
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法律思维的特点是什么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种通过法律的逻辑和原则去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特质,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阐述。
第一,法律思维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
法律思维要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程序,从而使得推理和判断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法律思维是一种前后有序的思维过程,需要清晰地列举出问题的关键要素,进行逐步的分析和推理,使得结果具有说服力。
第二,法律思维关注公正和公平。
法律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公正和公平,法律思维也同样如此。
在进行法律思维时,人们需要从公正和公平的角度出发,遵循法律规则和原则,以确保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法律思维强调规范性和约束性。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和约束,要求人们在思维和行为中遵守法律的要求和规定。
法律思维需要人们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法律规则引入到思考的过程中,以达到合法、合理和合规的目的。
第四,法律思维具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法律思维要求人们能够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对事实和法律规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法律思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法律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和评估,以确定合理和公正的结果。
第五,法律思维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
法律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各种利益的平衡,因此法律思维需要人们具备综合和整体的思考能力。
法律思维不仅要关注问题本身,还要考虑其背后的法律原则、历史、社会和伦理等因素,从而做出全面和综合的判断。
第六,法律思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法律的应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复杂和多变的情况,这就需要法律思维具备灵活和适应的能力。
法律思维需要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和决策,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要考虑到法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第七,法律思维强调正义和合理性。
法律是为了维护正义和合理性而存在的,法律思维也是以此为出发点。
法律思维要求人们从正义和合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法律的原则和价值观,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和合理的待遇。
法律思维方法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思维是法律工作者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它强调逻辑严谨、证据充分、程序正当和公平正义。
法律思维方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法律程序和法律精神,提高法律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法律思维方法在案件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A,因涉嫌侵犯某知名品牌B的商标权,被B公司起诉至法院。
A公司认为其产品与B公司的商标并不相似,且没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拒绝赔偿。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A公司提出了以下抗辩:1. A公司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其商标并不相似;2. A公司没有进行虚假宣传,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3. B公司的商标权已经超过保护期限。
三、法律思维方法分析1.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法律思维方法的核心,它要求法律工作者在处理案件时,必须遵循逻辑推理的原则,确保结论的合理性。
(1)A公司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其商标并不相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要求A公司提供证据证明其产品的外观设计与B公司的商标不相似。
A公司提供了产品图片、设计图纸等相关证据,法院经过比对,认定A公司产品的外观设计与B公司的商标确实不相似。
这一结论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则,因为如果外观设计相似,消费者容易产生混淆,导致误认。
(2)A公司没有进行虚假宣传,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在审理过程中,B公司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A公司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了与B公司商标相似的标识,误导消费者。
A公司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其行为属于正常宣传。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要求A公司提供证据证明其行为没有误导消费者。
A公司提供了宣传资料、销售记录等相关证据,法院经过比对,认定A公司的行为没有误导消费者。
这一结论同样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则,因为如果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容易产生混淆,导致误认。
2. 证据分析法证据分析法是法律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法律工作者在处理案件时,必须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确保案件事实的准确性。
培养法律思维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思维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在当今法治社会中,培养法律思维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某企业合同纠纷案为例,探讨如何培养法律思维。
二、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乙公司支付货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发货,但乙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货款。
甲公司多次催收无果,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思维在案件分析中的应用(1)明确法律关系在分析案件时,首先要明确法律关系。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买卖合同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分析合同条款在明确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合同条款。
本案中,合同条款主要包括货物质量、数量、价格、交付方式、付款期限等。
甲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数量也符合要求,但乙公司未按约定支付货款。
(3)寻找法律依据在分析合同条款后,寻找相关法律依据。
本案中,甲公司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六条、第一百零七条等规定,要求乙公司支付货款。
2. 法律思维在案件解决中的应用(1)调解在案件解决过程中,甲公司可尝试与乙公司进行调解。
调解是一种灵活、高效的解决争议方式,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诉讼如果调解不成,甲公司可选择诉讼途径解决争议。
在诉讼过程中,甲公司应充分运用法律思维,围绕合同条款、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辩论,争取胜诉。
(3)执行在判决生效后,甲公司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
四、培养法律思维的启示1. 学习法律知识要培养法律思维,首先要学习法律知识。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法律原则和精神,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 注重法律实践法律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通过参与法律实践,如模拟法庭、实习、代理案件等,可以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思维讲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在分析问题、处理事务时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法律人遵循法律的逻辑和原则,以法律为准绳,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思维的角度,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探讨法律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张某交通肇事案基本案情:张某驾驶一辆轿车在夜间行驶过程中,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前方行人李某,造成李某重伤。
事故发生后,张某逃逸,后被警方抓获。
法律分析:(1)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张某逃逸行为加重了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某在事故发生后逃逸,属于犯罪后逃逸,依法应从重处罚。
法律思维分析:(1)张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2)张某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 案例二:王某侵犯著作权案基本案情:王某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其个人网站上发表他人作品,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法律思维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案例名称:张某诉李某侵权纠纷案基本案情: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李某在自家房屋后面搭建了一个阳光房,该阳光房距离张某房屋仅有1米左右的距离。
张某认为李某的阳光房侵犯了自己的采光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拆除阳光房。
三、法律思维分析1. 事实认定(1)原告张某主张李某的阳光房侵犯了自己的采光权。
采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从阳光照射中获取利益的权利。
根据《物权法》第70条规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和相邻关系,损害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因此,张某的采光权受到法律保护。
(2)被告李某辩称,阳光房并未侵犯张某的采光权,且在建造阳光房前已与张某协商一致。
然而,根据现场勘查和邻居证言,阳光房确实影响了张某的采光。
2. 法律适用(1)根据《物权法》第70条的规定,李某在建造阳光房时,应当尊重张某的采光权。
李某未能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故其行为构成侵权。
(2)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李某的行为给张某的采光权造成了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案件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在建造阳光房时,未充分考虑张某的采光权,其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根据《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判决李某拆除阳光房,并赔偿张某因此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启示1. 法律思维在事实认定中的重要性本案中,法院通过对事实的全面审查,准确认定了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采光权。
这表明,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充分调查取证,确保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2. 法律思维在法律适用中的重要性本案中,法院正确适用了《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依法维护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法律思维的问题,作为一个法律人,当别人问你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时候,你说,哦,我是学法律的,那么,你是从那些方面来显示你是学法律的呢?我想很重要的是因为在分析问题时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法律思维,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法律思维呢?法律思维是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这样说可能太抽象,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前一阶段厦门的PX事件抄得很热,引起的反响也很大,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拿过来分析,就可以很好的解析法律思维。
关于是否要建PX厂至少反映了公共决策的四种思维方式,即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和法律思维。
政治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政治上的利弊权衡的因素,一个人选择政治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解决面临问题,要考虑的因素无法统计,但核心因素是政治上的利弊权衡。
政治家考虑的是利弊,政治家要负实际的政治责任,厦门市政府就PX事件所考虑的是在厦门建PX厂后所可能带来的利弊,经过权衡,它认为弊大于利,它就叫停了。
这中间可能很复杂,问题也很多,但基本的逻辑还是利弊权衡。
经济思维关注的是以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作为核心因素来考虑。
如何用同样成本来获得更大收益,是经济思维要考虑的核心因素。
厦门市政府一开始决定建这个PX厂,当初最基本的考虑无疑还是收益,确实,但就经济方面而言,PX项目的建设会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并会极大缓解就业压力。
单就这点,我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实体都不会无动于衷。
第三种思维方式是道德思维。
如果一个人选择用道德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考虑道德上的善恶评价。
PX厂的建立无疑会带来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事关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每个老百姓心里可能都会有一杆称,但凡对生活质量有点要求的,都会觉得在市区建pX厂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进而都首先会在道德上谴责这种行为,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厦门市民把内心的不满转化为一种的抗议行动。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法律思维。
与上面的几种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就是合法性思考,以合法性为前提来分析问题。
当然,这样思维是有特定语境的,这个语境就是在一个法治社会作为一名法律人该如何以法律思考问题,明辨是非。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以相应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为背景,以法律概念和法律语言为思维分析工具与载体,在相对稳定的具有职业同质性的法律态度与法律立场上,通过具体运用特定的法律方法与技术,对法律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与处理的专门化的认识与思维活动及其过程。
就上面分析的事件而言,法律思维最根本的就是它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其审批、建设的程序是否合法等等。
有时候,这些思维方式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单纯靠法律思维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还涉及道德,政治等。
但对于法律人来说要把法律思维当作基准性思维。
所谓基准性思维,就是以法律思维为前提,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在合法性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为何对于法律人来说要把法律思维当作基准性思维呢,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的立足点都是把问题作为法律问题提出的。
那么,很自然地我们会问道,怎么理解合法性,法律思维又该如何进行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我看来,关键是要有一颗红心、五手准备。
这一颗红心就是法律思维应当以什么作为思考问题的线索,五手准备就是处理好五种关系:第一种是合法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合法性和客观性矛盾时要排序,看谁优先考虑。
第二种是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关系如何处理。
如果发生矛盾如何处理。
第三,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的关系。
第四,普遍正义和个案正义的关系,如果发生矛盾如何处理。
第五,理由和结论的关系。
一案有好多结论,如何选择最佳结论。
下面我们来逐一进行讨论。
法律思维到底该如何展开,其展开的逻辑线索是什么,这应该是法律思维中最重要的规则。
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分析做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换句话说,权利义务分析应该是一条贯串始终的红线。
什么时候离开这条线索去考虑问题,你就可能作出一个不正确的判决。
可以说,法律思维就是权利义务分析。
法律问题就是权利义务问题,合法性思考就是通过权利义务的分析对各种行为,利益,请求,期待做出合法性评价。
为什么说权利义务的分析是法律思维的逻辑展开呢?我想这是通过对下面的五种关系的分析具体体现出来的。
在权利义务分析时有一些思维陷阱必须避开,否则容易缺乏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推导不出来。
有四个最常见的陷阱,应举例子才能说清,这里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种是把道德上的权利义务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混为一谈,即逻辑混淆的陷阱。
不能把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混为一谈。
许多中国法官道德情怀过于强烈,甚至认为判决越符合道德越好,这是人治时代的思维,不是现代法治思维的标准。
法治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被强迫去做法律没要求的事,不管道德上怎么要求。
法官不能要求当事人去做法律没要求的事,否则比法还大。
法官要讲道德,但是有限制的,过分就不好,有限就是在合法性范围内讲道德。
第二种错误是把法律上不同的权利义务混为一谈。
法律的逻辑不是单线条的,实体法有实体法的逻辑,程序法有程序法的逻辑,公法有公法的逻辑,私法有私法的逻辑。
这类错误是一种逻辑错位的陷阱。
第三种错误是在权利义务不确定的情况下急于寻求法律结论。
客观事实不确定不影响下结论,但权利义务不确定就不能下结论了。
法律思维的线索就是权利义务分析,线索要是中断了,就不能前进了,否则就掉进陷阱了。
第四种错误是,在遗漏了某项相关权利义务的情况下,过早进行法律推理。
法官首先检索当事人的各项权利义务后再进行推理,不要没弄清各项权利义务的情况下就急于推理。
第四种陷阱就叫逻辑理由偏颇的陷阱。
第一种关系分析:合法性优先于客观性。
什么叫合法性?从法律思维角度考虑合法性,指裁判的结论与法律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
结论按法律的逻辑能推导出才叫有合法性。
裁判结论按法律的思维方式能推出来。
客观性指裁判结论与案件的外在客观事实具有一致性。
最理想是裁判结论既合法又客观,但很难在所有个案做到这点,因为合法性与客观性发生矛盾是必然的,不发生矛盾是偶然的。
我的裁判结论合法又客观,能做到这点靠很多偶然性因素, 如果遇到矛盾,牺牲客观性,不能让裁判结论与法律逻辑矛盾。
多年我们强调实事求是原则,这是不对的。
这是司法浪漫主义,其特点就是,目的良好,但把哲学道德原则简单搬到司法领域,居然提出法院让人民满意的错误口号,违反司法规律。
首先法院只为特定人民服务,人民在未进入司法程序之前,不能为他们服务。
这是司法被动性特点。
法院通过减损一部分人利益,来增进另一部分人利益。
法院追求的目标不是人民满意,而是应该经得起人民的信任。
人民不满意,但却信任法院,法院不是讨好老百姓。
法院应被允许作出不被公众欢迎的判决。
把实事求是绝对化,不好,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原则。
在认知领域,实事求是一个有效的原则,一旦离开了认知领域,实事求是原则就不一定有效,必须反实事求是。
如它的第一点要求是未查明真相,不能下结论。
第二点要求是无条件尊重客观事实,只要查明真相,你下的结论就必须与真相一致。
第三点,不能以虚拟的事实为依据下结论。
第四点,真相未查明,认识活动不能停止。
法律思维有如下与实事求是相反的规则:有条件尊重客观事实。
法庭是合法才有效,没按正当程序做出结论,可能得不到法庭承认。
什么叫司法权,司法权是在法律上认定事实,并作出终局结论的权利。
注意,司法的最大特点是在法律上认定事实,而不是就事实认定事实。
如果就事实认定事实,那任何能证明有罪的证据都应该承认啊,怎么能给予排除作无罪判决呢?对此,美国的法官所给的解释是我们是在法律上认定事实,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就事实认定实事。
法律思维是合法性思维,我站在合法性角度来审查一切,合法性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任何人都必须匍匐在合法性面前。
我站在合法性的高度来审查一切,审查时如果客观事实像登飞机没过安检门一样,过不去了,那我就不承认,现代司法实际上给法官一种特权,即可以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特权。
什么情况下不尊重呢,当客观事实经不起合法性审查的时候。
这显然违反实事求是,但这时候必须违反实事求是,那才叫公正。
如果你迎合了实事求是,那就违反了法律的逻辑。
而法官只有一个上帝必须服从,这个上帝就是合法性,合法性高于一切,其他的东西要不要服从是有条件的,合法性要不要服从是无条件的。
也就说其他的东西该不该服从得看合法性的脸色,合法性让法官服从就得服从,合法性告诉法官该实事求是了,你就实事求是。
合法性告诉你,你别实事求是,客观事实你也别承认,那我们就不实事求是。
这就是法律思维的特点。
现代司法的第三条规则与实事求是的第三个基本要求又是具有很大的相反性。
实事求是告诉我们不能以虚拟的事实来下结论,而现代司法的规则则是要求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甚至必须以虚拟的事实为依据。
这是现代司法的特点。
可以这样说,现代司法同古代司法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司法高度的依赖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搞不清楚,它的司法机构就没有能力公平的有效的解决纠纷。
当然,现代司法也不是不重视客观事实,但是它已经发展出一套技术,这套技术就是能够在客观事实没搞清楚的时候也公平有效的解决纠纷,甚至有时候干脆客观事实是什么都不搞了,不去调查。
越古老的司法对客观事实的依赖程度越大。
所以发展到今天,虚拟事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司法技术,以至于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法院,任何一个合议庭,在审理任何一个案件时都或多或少的要使用一些虚拟事实的技术,来公平有效的解决纠纷。
这种虚拟事实的技术,最主要的就是两种:第一种叫法律推定,法律推定实际上是一种虚拟事实技术。
在这我要附带的说一句,有好多学者,经常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什么概念呢,就是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
有些文章和教科书在这两个概念之间搞得很混乱。
什么就事实推定啊?很简单,事实推定是从已知实事中推论出未知事实,事实推定是发现客观事实的一种技术。
法律推定呢是虚拟事实的技术,两个完全不一样。
事实推定,在司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但是它不是司法里面特有的,在生活的任何领域都有事实推定,连幼儿园三岁的小孩都会。
比如一个小孩,他爸爸经常加班很晚才回家有一天她妈妈带他去看电影回来,他远远看见家里灯亮着,他会说:“爸爸会来了。
”这就是事实推定,从灯亮这直接推定他爸爸回来了。
那么法律推定呢,则是司法领域特有的一种虚拟事实的技术,不是发现客观事实的技术。
什么是就法律推定?法律推定就是不问客观事实是否存在,在法律上至直接规定这客观事实已经存在的一种硬性规定。
换句话说不管这事有没有,不管小孩他爸爸回没回家,法律上直接就规定他爸爸回家了。
这种法律推定呢,又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可以证伪的法律推定,也叫允许反驳的法律推定,允许抗辩的法律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