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中航油案例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1、根据案例内容,请做出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会计分录1交易日:2013年10月中航油卖出200万桶石油看涨期权假设每份合约为1美元,到期日为2014年4月份,并约定期权执行价格为每桶35美元,此外公司须向交易商按合约价的10%支付期权保证金: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同时在表外按期权的名义本金额登记期权: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2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借:银行存款——美元 7000000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3期末日:2014年4月份期权到期,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纽约轻原油价格约为38美元/桶,对买入期权者有利,中航油需履行期权合约账面价值共亏损580万美元:借:交易损益 58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58000004中航油高层没有及时撤出市场,而是选择延期交割,并选择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增加5000万桶期货合约,假设合约的执行价格为45美元一桶: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银行存款——美元 05 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借:银行存款——美元 0贷:其他应收款——期货保证金 06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亿美元: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贷:银行存款——美元借:交易损益 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7至2004年12月份,中航油衍生产品合约被强行平仓,共亏损亿美元,中航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借:交易损益 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借: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贷:其他应付款 0资产负债表表外登记期权交易冲回: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2、试根据分录,分析中航油被市场逼入“破产”境地的过程11997年至2003年:中航油扭亏为盈阶段中航油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 1997 年的万美元迅速扩展至 2003 年时的超过 1 亿美元, 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2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进行空头投机,出售看涨期权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32003年10月至2014年第一季度:石油价格上涨,弃权面临到期亏损然而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在2014年4月,期权成交的时候,油价38美元/桶,而此时中航油将产生580万美元的亏损.此时公司应当进行平仓,及时撤出期权市场,由会计分录3可知此时中航油的亏损共计为580万美元,仍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42004年4月至2014年末:铤而走险,延期交割,增加交易量亏损对中航油来说,无疑是要在当期财务报表上抹黑,也将打破中航油超额利润回报的神话,因此中航油管理层决定铤而走险,以卖出更多的期权来获取收益,并填补保证金的窟窿.所以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陆续卖出大量石油看涨期权,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银行存款——美元 052014年10月至2015年:石油价格大涨,遭遇逼仓,中航油破产随着油价价格持续飞涨,中航油期权账面亏损持续以几何倍数加大,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亿美元.而这给中航油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接受的.陈久霖对期货交易的风险可能理解得并不深刻,但通过展期和无限开放头寸来掩饰账面亏损,这和巴林银行倒闭案的里森的办法是一样的,陈久霖甘冒风险,将错就错的思路在延续.既然坚信油价必然下跌,既然不愿意也没有胆量承认失败,既然投机之心尚存幻想最后能挣大钱.2004年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至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对手日本三井公司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亿美元.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折戟沉沙,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亿美元之巨.当风险乍露苗头时,其实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事后如果果断斩仓,亏损也最多1亿美元.而中航油以小搏大,通过不断出售看涨期权获取足够交易金,而伴随着疯涨的油价,这无疑是徒劳的,这无疑是巨害的.而在金融市场中,中航油这种疯狂的行为也无疑导致了被迫宣布破产,而以失败告终. 5闹剧终结:反思与感悟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提交针对中航油室友期权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2006年3月,中航油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通过重组方案,同年原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法庭处以万新元的罚款、4年3个月的监禁.轰动一时的“中航油”事件终于落下帷幕.“建立一个成功读企业需要长年的努力,而毁掉它,只需要几个错误的决定“从巴林事件再到中航油事件,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除了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要持有更谨慎的态度外,更避免因为人为失误而导致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现代化的公司应当培养更有责任心的CEO,且应该建立更专业独立的金融工具交易监督机制,以及由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落实更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交易机制.如今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企业的盲目行为大量存在.企业在面对新的金融环境,由于市场机制的缺失,产生了大量的企业的“赌徒”.也有企业因“赌”赢了而欣喜若狂,但从近年总体情况看,失大于得.面对亏损,如不能及时理性的规避,只会一步步被逼入产生中国的巴林银行案——中航油事件.而这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都是无法弥补的.3、请结合“期权”的属性,揭示中航油事件产生的原因一衍生金融工具——期权介绍1金融衍生品根据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期权和几者的综合.通俗地讲,衍生品的价值与收益取决于其他资产标的资产的价值,标的资产可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期货资产等.远期和期货都是指签订合约的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交割某项资产的协议,区别是后者多为标准化合约.掉期 / 互换合约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远期合约组合,比如利率互换可指合约一方将按固定利率产生利息的现金流与对手互换为按浮动利率产生利息的现金流.期权合约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决定是否在未来一定的时间、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的协议.买入标的资产的期权合约称为看涨期权,卖出标的资产的期权合约称为看跌期权.在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中,期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受到金融财务专家的青睐,其交易量由 2003 年到 2007 年实现了% 的增长率.期权的特点是:买方可将最大的损失额度锁定为期权费,而收益却是无限的.期权的买方付出期权费换得未来的自主决定权,期权的卖方获得期权费补偿所必须承担的不确定性风险.2期权交易机制保证金交易制度.期权与期货交易都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小博大的机会.在期权交易中,经纪人要求承担无限风险的期权卖出方开立保证金账户,最初存入的资金叫初始保证金,金额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到,通常与标的资产价格有关.同时期权清算公司设置了维持保证金额度,并进行逐日清算,将每天交易结束时按照标的资产市价计算的损益反映在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上,此时就没有杠杆作用了,按照盈亏全额实现现金流的转移.当保证金余额低于维持保证金额度时,投资者会收到保证金催付的通知,如果投资者不能按时弥补保证金缺口,将被清算公司强行平仓部分合约,直到满足维持保证金水平为止.3期权的功能将衍生金融工具作用主要分为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运用风险投机获得收益两种.投机:应用期权的投机功能,投机者的策略通常是低买高卖,构建衍生品风险敞口,其甘愿承担较大的风险,是因为市场可能符合其预期走势,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这符合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因此,当他们预期市场繁荣的时候就会构建多头头寸.比如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当预期市场低迷的时候持有空头头寸. 套期保值:应用期权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者的策略通常是在所拥有或即将拥有的标的资产存在价格变动的风险时,在衍生品市场进行反向的抵消风险操作.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并没有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只是风险与收益在投资者中的再分摊与再分配,如果想获得投机收益,就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中航油案例,分析其一年多的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和风险意识,而凭侥幸的投机心态运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得到的教训将是惨痛的.二中航油事件产生原因中航油作为国际市场上的采购者,应该规避采购成本上升的风险,因此套期保值策略很简单,就是避免油价上涨导致损失.但是中航油大胆地动用自有资金进行期权投机交易,过程如下:第一,2003年二、三季度,此阶段中航油预期石油价格将上涨,因此在第二季度买入到期日为第三季度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既依靠看涨期权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因为看跌期权的买方没有行权而赚得了期权费.第二,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预期石油价格将下跌,因此建立了空头头寸,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为即将发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接近期权行权日时,损失巨大.中航油为了避免此损益的实现,采取了更激进的投机策略———第一次挪盘,买入先前卖出的看涨期权将其平仓,同时不执行先前买入的看跌期权.由于油价上涨,而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较低,因此期权价格远远高于在2003年卖出时的价格.为了弥补平仓发生的现金损失,中航油卖出更多执行价格更高的看涨期权.第三,2004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挪盘,买入先前卖出的看涨期权平仓,为了弥补资金损失,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头寸进一步放大.2004年6月,中航油接到了保证金催付通知.第四,2004年第三季度,重复先前策略进行第三次挪盘.在这愈演愈烈的期权投机过程中,国际油价从不到30美元涨到50多美元每桶.依照中航油挪盘历程,采用虚拟数据说明风险和亏损数倍放大的过程,最终期权合约敞口数量扩大.后来,中航油无力支付巨额保证金向集团求助,并于10月日隐瞒了巨亏真相,出售中航油股权.后为避免拖垮集团公司,决定将全部盘位进行斩仓,实现损失亿美元.中航油于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停牌重组.至此,巨亏事件落下帷幕.回顾中航油事件,可以看到造成中航油事件的原因很多.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美元以上就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 200万桶, 在油价50美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亿美元.期权分做多期权和做空期权.两者都可以买卖.因为到期市场价不会跌到0,但是可以涨到无限,所以卖出做多期权比卖出做空期权风险更大.中航油就是选中了风险最大的期权交易.看涨期权的买方损失最高限额为权利金,而收益可以放大到很多倍,而卖方相反,收益最高限额为权利金,而风险和损失是无法预测的,无担保期权合约出售当中蕴含着有限的最大收益和无限的损失.所以,一般为了套期保值交易者才会卖出看涨期权,也就是手中已有标的物资产来保证将来执行期权.看跌期权的买方同样损失最大是权利金,而卖方风险是不固定的,但是由于商品价格下降是有限度的,最低是零,而价格上涨在理论上是没有界限的,所以四种交易方式相比,风险最大的就是卖出看涨期权.然而,中航油正是进行了风险最高的衍生品交易——卖出看涨期权,而且是在风险大于场内交易的OTC市场上进行的,并且没有采取其他的套期保值措施.在一个月内从每桶45美元一路卖空到55美元,经过几次补仓之后,数量达到5 000万桶,而中航油旗下的91家机构每年仅需要500万桶,中航油的操作无疑已经是赤裸裸的投机.当石油价格涨到了每桶55美元,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大量未平仓和约需要的保证金,才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交易中的巨大损失.期权交易属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一种,它作为一种权利最大特点是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他的风险是继承了金融衍生产品的部分特性.中航油在期权交易中,期权购买方支付了期权费便能够拥有在规定时间内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也可以不行权.而期权出售方在收取买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便承担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买方要求履行合约的义务,但无权利.也就是说作为这次看涨期权的卖方,由此可知,中航油的获利是一定的,亏损却是无穷.另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风险极大.金融衍生产品有财务杠杆作用,因为只需要保证金便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为基础,为此面临信用风险,也就是投机相对于套期保值所面临的更多的是违约等信用风险.中航油的追加的总额为11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同,若以50美元一桶的价格计算则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中航油每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由此可见,中航油此次的行为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而中航油所从事的卖出看涨期权风险极大,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一般期权的卖出方通常都会在现货市场或者其他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关的对冲操作,规避标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但是中航油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实际上,在中航油卖出期权之后不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在其巨亏平仓之后,石油价格就大幅回落.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性,杠杆性虽能带来大额的盈利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亏损.原油期权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原生金融产品的价格为基础,在交易时不必交纳标的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需支付较少的保证金,但在交割时候却要承担100%的盈亏,而这种交易容易因为价格剧烈波动产生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的亏损状况来看,从刚开始亏损的 580 多万美元到后面的亿美元变可见亏损的迅速膨胀.三事件思考1出发点错误作为油品贸易为主业的中航油,不应该有利用衍生品投机交易赚取收益的贪念.如果以套期保值为出发点,企业不需要对市场有任何预期,只要能防止不利损失即可.套保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亏损了,但可以被现货市场的盈利所抵消,端正出发点就能正确理解盈亏.2缺乏对衍生品交易的了解中航油竟然选择了无限风险的卖出期权进行投机交易,而且大得惊人.就算是做市商,不得不卖出大量期权维持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头寸敞口.3长时间暴露敞口信息中航油坚持错误的投资策略,而且期权越卖到期日越长,这将信息完全暴露给了那些机构投资者.比如,贷款给中航油进行挪盘操作的投行也正是期权交易中的交易对手,同时还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对决经验的国际对冲基金.可想而知,他们在这次事件中赚得了多大的好处.以上都是从期权本身的属性带来的高风险方面来分析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人为的投机操作期权以及赌徒心态不正当卖出期权也是造成中航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中航油自身来看,由于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5美元,期权价格:1美元/桶基于本案例假设,当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与期权费之和,该合约即发生亏损,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而中航油恰恰发生了误判,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阶段卖出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随之中航油选择的是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所以才招致了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来看,中航油参与的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纸面交易.该市场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也无法监管.一般而言,场外交易的风险比场内交易大,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还是存在流动性风险,处理风险时比较困难.并且中航油这次交易的对手多为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这一流动性较差而信息极其透明的市场上,中航油所持仓位与方向,以及其后续资金实力完全暴露在这些老牌金融机构面前,毫无隐蔽性可言.这就决定了中航油很容易遭到国外机构的狙击围剿,这从中航油仓位变动与石油价格走势完全看得出来,逼空中航油成功,石油价格回落.正是由于缺少专业期货投资机构的掩护,作为投资者的中航油直接暴露在对冲基金面前,遭到国外机构的狙击.再者,从石油期货来看,石油产品已经超越了其一般的商品属性,作为战略物资,当今被赋予了很强的金融货币功能,许多大型机构通过石油期货市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保值增值.当金融货币属性突出时,部分库存已不是满足正常生产经营之用,而是作为存货而存在,供求决定规律作用削弱,这方面中航油显然没有充分把握石油期货的特征.。
中航油事件分析
陈久霖-个人简介
1961年10月20日出生,前中国 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兼总裁,2004年11月 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致巨额 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 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 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 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加坡服 刑1035天后,2009年1月20日 刑满出狱。
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 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 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 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
Page 5
陈久霖-生平经历
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 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 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 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 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 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
Page 8
事件回顾(1)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 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 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 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 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中航油事件分析
2004年11月20日晚,一条爆炸式的新闻传 出,震惊了国内外市场:在新加坡上市的航 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Lid,以下 简称中航油)发布公告表示,该公司正在寻 求法院保护使自己免受债权人起诉,此前公 司出现了5.5亿美元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亏损。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案例:中航油事件
• •
借贷: 2003年7月18日,中国航油与10家国际银行签署 了1.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协议。 • 而这就是中航油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资金主力。 用借来的钱,在高风险的OTC市场,进行高风险的 期权交易,中航油简直将游戏玩到了极限,稍有闪 失,资金链接不上,便会导致崩盘。 • 果然,因国际油价的猛涨,引爆了危机。 • 爆仓:指帐户亏损额已超过帐户内原有保证金, 即帐户内保证金为零,甚至为负,交易所有权对帐 户内所持有仓单强制平仓。
危机处理(续)
• 面对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面,中国航油集团管理层开始向主管机关国家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汇报请示。国资委对中国航油集团有意救助的想法 进行了研究,最初国资委一度认可救助方案,据称已向外管局申请了数 亿美元的保证金额度,但最终还是又否定了这一想法,认为不应对单个 企业违规操作导致的风险进行无原则救助,企业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时,国资委还阻止了国内另一家国有企业试图以先出资后入股的方式 “救助中航油(新加坡)挺过难关”的非常规做法。一度经批准的数亿美 元保证金也始终没有汇出。中航油(新加坡)的资金链最后终于断裂。 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高层仍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 可以相对减少损失的斩仓时机被一再错过。11月25日,高调的三季度财 报公布后13天,公司的实际亏损已经达到3.81亿美元,相比1.45亿的净资 产已经形成了技术性破产。 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当地股市停牌。翌日,公司正式 向市场公告实际亏损3.9亿美元、潜在亏损1.6亿美元的消息。净资产不 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总计亏损5.5亿美元而严重资不抵债, 随即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8日凌晨1时,CEO陈久霖被新 加坡警方羁押。次日,陈获保释。
不要将金融杠杆利用到极致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 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 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 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 上新加波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思考
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
、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 下的“陷阱”。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 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 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 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 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 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 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22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中航油案例分析
陈久霖经济成就
• CAO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陈久霖带着一名助手和21.9万美元来到新加坡,接管CAO。•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上新加坡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2.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机构的控制,在全公司范围内树立法治观念,增强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不能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要有专业化、独立、可以跨越几级向上司直接汇报的交易现场监督者。
XXX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汇报人:XXX汇报时间:XXX年XXX月XXX日
目 录
CONTENTS
事件背景
事件回顾
事件分析
总结与启示
•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AO)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CNAF)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航油供应与贸易、其它油品贸易和油品相关实业投资。•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CAO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 但在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CAO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
第二阶段:风险扩大
•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至2004年3月28日,公司的潜在亏损额为580万美元。2004年4月,陈久霖首次得知公司交易员期权投机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此时他面临三种选择:1.斩仓;2.让期权合同自动到期;3.展期。而他选择了更激进的投机策略——继续展期,即买入先前卖出的看涨期权将其平仓,同时不执行先前买入的看跌期权。为了弥补平仓的现金损失,CAO卖出执行价格更高的看涨期权,加大做空量。•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至2004年6月,公司的潜在亏损额増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决定再次展期,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并加大做空量。• 2004年三季度,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至2004年10月10日,公司的潜在亏损额已高达1.8亿美元。CAO卖出的看涨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是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的三倍多。持续不断地补充保证金几乎耗掉了CAO所有的可用资金,包括原计划安排用于战略投资的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方案: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1)通过公加强母公司的自律和提高对海外公司的控制和监管水平是成功走出 去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海外子公司出现问题时母公司要明察秋毫,及时监 控并按章办事,决不能一错再错,将仅有的挽救良机断送。 开企业的财务信息, 加强银行和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2)激励机制本身并不能阻止经营者侵害所有者利益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的
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
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 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 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CAO20%的股份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 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其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 、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 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大量“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2004 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价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 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按当时的持仓量,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 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最终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 请破产保护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
中国航油案例分析
母公司财务部门应加强对海外企业财 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对海外企业 实施财务监管,定期对海外企业财务 会计工作进行检查,对违反国家和驻 在国(地区)有关规定的行为,及时 纠正并严肃处理。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主要内容
1
中航油事件回顾
2
从中航油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3
海外企业风险管理
4
由中航油引发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陈久霖简介
北京大学 东方学本科 主修越南语 兼修英语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硕士学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陈久霖辉煌的历史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 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 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陈久霖带着一名助 手和21.9万美元来到新加坡,接管中航油集 团所属海外子公司。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国有企业应强调国家作为出资者对企业的 绝对控制权,以资本控制为纽带加强董 事会、监事会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地位
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手 段,重点加强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
将风险管理框架的完善与否作为国家考核 企业和领导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全面推行
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中航油事件作为一个国 企监管不到位和公司内 部治理混乱的案例,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 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改 进国有资产监管,提高 公司的治理水平,避免 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公 司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 同大多数中国海外上市公司一样,中航油 有一个漂亮的公司治理结构,各种治理机 关基本没有缺失;也有一个“符合国际惯例” 的风险防范机制,聘请了世界上最大的安 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制定了《风险管理手 册》及《财务管理手册》。但是,中航油 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却失效了。这警示 我们: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行” 之有效才是真正的有效,而我们的制度恰 恰处在执行失效或无效上。
案例十八: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
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航油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
中国国资委表示,中国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时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此次事件之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成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2003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案例7-中航油事件分析
事件回顾(1)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 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 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 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 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1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 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随之增加。
陈久霖-个人简介
1961年10月20日出生,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2004 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 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 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 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 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 加坡服刑1035天后,2009 年1月20日刑满出狱。
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 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 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 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久油 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 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8.06亿元(东 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赔付后的 合约浮亏仍高达161亿元(东航62亿元,中航68亿元,中 远31亿元)。截至2008年底,合约市值92亿元,浮动净 亏199亿元。而且中航已将2.4亿美元信用证交付美林公司 ,作为对其合约负市值的担保。
中国铁建 汇兑损失
华翔微电 衍生品投资
碧桂园 衍生品亏损
国泰航空 燃油对冲合约
中信泰富 外汇合约
9.61亿 2.71亿元 19.39亿元 3.2亿 6000万 2.5亿美元 28亿 147亿港元
中航油事件分析
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
美原油期货连续图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思考:中航油为何不买入看跌期权?
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
• 有不少人认为,中航油应该买入看跌期权,因为他不看 涨,就意味着看跌。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的区 别之一在于:买入看跌期权一般认为未来价格会有较大 的下跌;而卖出看涨期权认为未来价格不会有大的上涨。 在本案中,即便买入5200万桶看跌期权,也一样亏损, 只不过作为买方风险不会进一步扩大。
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 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
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
二、亏损真相
1
2 3
违规入市 判断失误 越陷越深
3
二、亏损真相
(一)违规入市
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 “背对背”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 家卖家的对应服务,从中赚取佣金。在此情况 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太大风险。但是 ,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交易员 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对 此,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直到2004年3 月出现大亏损之前,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 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给管理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PPT课件
3、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 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 直至被逼仓。
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由安永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 防流动、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的独断专行,该机制完全没有启 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却忘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那么就有 必要加强对企业高层决策权的有效监控,保障风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启示和教训
1
企业的投机心理
2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3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4
风险监控形同虚设
1、企业的投机心理
套期保值是企业用于规避价格风险的一种工具,可以达到减小 公司风险敞口的要求,但很多企业在做套期保值的同时涉及一些投 机交易,将原本用以规避风向的协议变成了加大风险的交易,从此 偏离套保初衷,最后也就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 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 体企业。
• 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 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 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 闻。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2004年1季度—2004 年10月
2004年12月1日
石油期权 交易开始
油价飙升, 公司巨亏
公司采取 措施
公司破产
中航油重 新洗牌
2003年下半年
2004年10月—2004年 11月25日
2005年2月—2006年
01 违规入市
违规分析 02 判断错误
03 越陷越深
违规入市
•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 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 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 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 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
四、关于“中航油”事件的思考
问题1 国有大型企业高管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方案:清晰产权关系,明确政府职能
必须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与此同时,重视产权的自由交易和转让,建立活跃的产权交易市场, 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重新配置企业产权。明确了产权关系,同时也就明确了政 府的职能。 由政府任命的方式无法保证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因此,必须建立由企业家经营企业的 制度,建立企业家市场,以竞争的方式选择企业经营者,并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绩效的考核体系,从而 保证企业家通过竞争成为企业的经营者。
监督机制下,他增加了经营者因自己的短期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从而减少了 类似行为的发生,在分配方式上,经营者的待遇构成比重应由工资向长期奖励 (如分配股权)倾斜,这样的分配制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作用,从而抵制经营者 的短期行为。
问题3
国资委对于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是否仍是空 ?
事后,国资委首次确认并公布第一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让社会监督。一方面,是努力做大 做强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 ; 而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防止企业经 营大起大落 。亡羊补牢,尤未晚矣。2014年12月13日下午,谈到近日引发轩然大波的中航油 事件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脸色严峻,“公司治理结构和风控体制将是2005年国企改革的重点 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最近做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
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投融资决策包括对外收购股权、日常业务运作尤其是涉及期货等高风险业 务 、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 等 ,要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风险的识别 、监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
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Βιβλιοθήκη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1.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 革。 2.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 和控制目标。 3.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 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二、设计有效的控制活动
1.人员控制。一是职责分离。 二是工作流程。三是票据与记 录控制。四是资产接触与记录 使用。五是绩效考评。
内控制度
2.信息控制系统。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1、应当建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 计机构。 2、抓好内部控制评审。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 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被迫 进行部分斩仓。至11月8日,公司继续斩仓,亏损增加到2.32亿 美元。 11月25日,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 的逼仓,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 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 地。 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停牌。次日,公司终止了所有 期权交易,正式向市场公告了已亏3.94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 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中航油事件终于浮出水面。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中航油亏损的辛酸之路
提前配售15%的股 票,所得1.08亿 美元贷款 04年10月 资金周转失 灵,账面亏 损1.8亿
呈报交易 和账面亏损
不断遭遇逼仓,实 际亏损达3.8亿美元
无力支付高涨 的保证金
04年1、2季度
油价攀升, 延期交割
中航油
12.1日宣布破产
亏损 5.5亿美元
03年下半年
购买“看涨期权”, 出售“看跌期权”
3、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财管一班
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1 2 3 4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事件回顾
由中航油引发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结与启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
•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 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 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 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 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 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 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 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 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 市场的明星。
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 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 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 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 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 加到3000万美元。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 (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根据 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 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 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 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 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200万桶石油, 开始期权交易
陈久霖简介
北京大学 东方学本科 主修越南语 兼修英语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硕士学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陈久霖辉煌的历史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 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 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陈久霖带着一名助 手和21.9万美元来到新加坡,接管中航油集 团所属海外子公司。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 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 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 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 上新加波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思考
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
、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 下的“陷阱”。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 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 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