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震论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3、村镇建筑抗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4、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5、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全文总字数:15701 字篇一: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摘要:抗震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原因就是在高层建筑中人口非常的密集,如果高层建筑物的混泥土建筑抗震性能相对薄弱,那么在发生地震自然灾害时,易发生坍塌状况,人们不能及时从中逃脱,那么不可想象的后果就会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和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从而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高层;抗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在建筑行业现在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度,近年来我国及其他的一些国家频频发生地震灾害。
我国对建筑行业的高层设计提出了关于抗震性的设计目标,根据我国的一些标准法则,要求设计目标要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情况。
高层的混凝土建筑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以实现其目标。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在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加强,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建筑物不会坍塌或者倾斜的情况,同时经过恰当的围护可以保持建筑物的使用,若遇小型的地震时整体结构能保持稳固不会损坏。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稳定性想要得到提高,在其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得影响,其要求也要做到刚柔并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能科学合理的受力,以强消弱弯的原则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方面上看,高层建筑的垂直荷载方向没有变化,而其高度越高就不能增长高层建筑的引起量,从而使建筑物的高度与弯矩是成二次方变化的,那就要求建筑的载荷要均匀分布。
根据较为专业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来说,高层建筑为悬臂垂直结构受水平与垂直荷载的影响,其混凝土结构会产生弯矩和极大的轴向力[1]。
高层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高层住宅建筑抗震设计论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层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高层住宅建筑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高层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它能够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损坏,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高层住宅建筑由于其高度较高、结构复杂,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更加复杂,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二、高层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设计应将整个建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2、规则性原则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应尽量规则、对称,避免出现过大的凹凸变化和偏心,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3、刚度和强度合理分布原则在设计中,应使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在竖向和水平方向上合理分布,避免出现薄弱层,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均匀受力。
4、多道防线原则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和剪力墙、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等,当第一道防线破坏后,后续防线能够继续抵抗地震作用。
三、高层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因素1、结构体系的选择常见的高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和适用范围。
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较好,但空间布置不够灵活;框架剪力墙结构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是高层住宅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
2、地震作用的计算地震作用的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有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
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简便,但对于复杂结构和不规则结构的计算结果可能不够准确;时程分析法则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震作用的时变特性,但计算工作量较大。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在突发地震时,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层建筑抗震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范文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比较常见,这类建筑有着较高的美观性,建筑结构多采用的是钢结构,高层建筑对抗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做好结构的优化工作,选择高强度的施工材料,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其次要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抗震设计工作,其关系着业主居住的安全性。
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高梁柱的承载能力,这可以避免地震等作用力对梁柱造成较大的破坏。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一些地震高发地带,设计需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结构的优化工作,保证建筑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与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结构严重变形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笔者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以及结构优化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
1.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还要合理确定施工的材料,施工材料要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建筑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另外,在高层建筑施工时,需尽量减少耗能情况,施工单位要多采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1.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1.2.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隧道抗震设计研讨论文[共五篇]
隧道抗震设计研讨论文[共五篇]第一篇:隧道抗震设计研讨论文北京地铁10号线车站的工程背景,引用相关文献提出的刚度折减理论,探索对结构损伤缺陷的简化描述;同时基于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其在不同运营阶段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
目的是为了揭示地铁隧道在疲劳损伤积累作用下的抗震动力学机理,并为进一步合理地改进和优化地铁隧道等地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初始损伤缺陷的描述与长期累积效应表达根据相关的试验及文献研究,在长期的荷载及环境腐蚀等作用下,结构的劣化过程是由于诸如微裂缝、微孔洞等这样的初始损伤缺陷随运营时间的增加在不断发展,最后导致结构失效。
事实上,对于既有地铁隧道而言,引起结构初始损伤缺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始损伤缺陷的定义也是多方面的。
例如,可以定义为施工质量方面导致的初始缺陷、工后运营过程中由于沉降导致的初始缺陷以及受邻近或穿越施工影响带来的初始缺陷等等。
为了保证隧道结构在运营期间的安全,地铁隧道结构在长期运营动载作用下随时间的动力响应及初始缺陷的演变机理在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初始缺陷长期累积作用下结构的抗震动力学行为。
这里不妨采用前人文献试验研究,采用刚度折减理论来体现隧道结构衬砌初始缺陷及其在列车不同运营阶段的抗震动力特性。
力学模型与计算参数1工程背景本文以10号线双井车站由于列车振动所引起的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为研究背景。
10号线双井站为地下三层两跨(局部三跨)岛式站台车站,全长181.0m。
车站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地下二层为站厅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
车站南、北两段为地下三层明挖结构,中间段为地下一层暗挖结构。
在图1中可以看出,北侧三层结构与中间暗挖段及中间暗挖段与南侧三层结构之间均有宽20mm的变形缝。
由于变形缝的存在,因此,构想以变形缝为界,只考虑对双井站中间暗挖段结构衬砌进行动力响应分析。
此举目的在于,变形缝起着减振的作用,三段结构彼此振动影响不大;建立模型时能使计算单元的数量大大减少,即提高了计算运行速度,又能得到较理想的计算精度。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抗震设计论文【摘要】地震灾害涉及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类生活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题之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好坏是建筑物能否取得良好抗震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根据理论分析,选择的结构布置和合理的材料运用,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从而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
一、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1、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如果建筑物平面的布置较为复杂,质心与刚心不一致,将会加剧地震的作用影响力,增强破坏性。
所以,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应尽量保证质心和刚心重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
在同等地震环境下,建筑物使用的材料越好,其受到的地震作用力也相对较小;反之,建筑物就会遭到地震很大的作用力。
所以,在实际的建筑物的建设中,建议多采用隔断、板楼、维护墙等构件,广泛采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板、塑料板材等质轻的建筑材料,这将会有利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
建筑结构施工过程同施工材料共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3、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情况在地震中,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岩石断层、山体崩塌、地表滑坡等使得地表发生运动,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海啸、水灾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在造成建筑物破坏的诸多原因中,有些是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预防的。
所以,在选择建筑工地的位置之前,要进行详尽地勘探考察,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避开不利地段,挑选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点。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建筑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2、建筑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3、超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应用策略4、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策略探究5、谈建筑钢结构腐蚀分析及防护全文总字数:14865 字篇一: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工民建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增多,其施工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建筑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存在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限制了工民建建筑的发展。
因此需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加强施工管理,保障施工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解决对策新时期的到来为建筑工程行业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等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建筑单位的不重视,投入力度不足,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提高建筑企业的重视程度,参与到施工全过程当中,做好施工控制工作,保障施工质量,促进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工民建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控制力度不足: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单位并不重视全过程的施工控制工作,相关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管机制建设的并不完善,并不重视前期的准备阶段,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原材料的性能。
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单薄,专业素养并不高,难以及时发现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工程中存在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各个施工环节的衔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多是临时召集当地的或外来务工的农民,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脱产的培训,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水平不能及时更新,更不用说与时俱进,所以他们在建筑施工中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鲜有经验老成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抗震设计论文【摘要】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
引言: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1.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1.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1.3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1.4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1.5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我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现状2.1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地质地震的认识尚不够完善,对地震的成因,预测,防治研究不够深入,地震防治规范不够科学。
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依据的是不完善的理论。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现行的建筑抗震规范以“抗”为主.为了满足抗震的要求,往往受材料强度的制约,不得不对房屋高度作出限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范文一:浅谈房屋建筑的防震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变革,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豆腐渣工程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处在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地震带分布比较广,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很多人都是被埋在房屋废墟中而不幸遇难的。
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各地地震数普遍增多,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的耐震性和耐久性已成为设计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震;设计;结构1 引言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地震灾害不断发生,给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地震灾后的情况来看,增强房屋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损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房屋的抗震能力要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确保人们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
中国房地产事业发展速度飞快,各种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地而起。
那么现今的高层建筑,防震能力真的就这么差吗?日本发生了全球震惊的9.0级大地震,从震后东京铁塔的塔尖只是震斜了一些来看,只要完工后的建筑物达标,其防震能力是不会很差的。
经过计算,如果遇到日本相同的9.0级地震,一般柔性结构的建筑物会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的建筑物只会摇动30厘米。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知道,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
由此可见,只要建筑设计合理、材料优质、质量达标,房屋的防震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
2 我国房屋的建筑模式房屋的抗震能力强,将大大减轻地震对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我国从近年来的地震后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各个地震多发国经历的惨烈地震中,不断反思,强化研究工作,在房屋抗震设计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形势与政策:抗震救灾论文
72年前,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采访,从一些“细节”中发现老一辈共产党人有着一种伟大力量。
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斯诺称的这种“东方魔力”,正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并在关键时刻常常起到关键性作用。
72年后的今天,汶川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
如果斯诺灵魂有知,想必他会再次感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抗震救灾的伟力。
抗震救灾,见证了一个苍生至上、心系民众的伟大政党。
灾情发生后,总书记即号令全国抗震救灾,并作出大规模动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重大决策;温总理第一时间飞赴灾区,“不惜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余震中胡主席亲吻婴孩,废墟前温总理让道伤者,中南海共和国降旗志哀。
外电评论说,中国政府迅速有效应对灾害,珍视普通百姓的生命,体现了一个大国政府的责任感。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忠诚为人民谋福利,正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震救灾,见证了一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以最快速度奔赴一线,冲锋在前,临危不惧,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生命的呼唤和迹象,哪里就有他们的坚持。
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劳动者,也争先恐后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中,他们急灾区群众所急,想灾区群众所需,解灾区群众所难,锻造了一大批时代尖兵和英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而这些尖兵、英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基石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抗震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内涵:一是大爱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种大爱精神不仅表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也表现在全国这个抗震救灾的大后方。
几乎13亿国民都调动了起来,都参与了进去,这种大爱精神都是出自内心的,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建筑抗震论文世界第一高楼建筑抗震论文学生:师震学号:08100106日期:2012年4月18——哈利法塔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动土时间:2004年9月21日封顶时间:2009年10月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用途:综合建筑层数:168层结构形式:组合结构抗震能力:6.3级地震造价:70亿美元占地面积:34.4公顷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工人:1.2万名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坐标位置:25°11'49.00"N55°16'26.92"E1、建筑设防分类和标准所以迪拜塔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世界的最高建筑,它是为了体现世界的最高愿望。
当前正在建造的上层建筑,在2007年的夏天已经达到了135层。
这个建筑最后的高度是一个“非常严守的秘密”。
如果在中国实施此建筑应按甲类标准执行。
2.地震的影响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确定这个钢筋混凝结构的设计师根据ACI318-02(美国混凝土协会)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
迪拜市政局(DM)指定迪拜为一个UBC97加速度为2a的地震区(地震因数Z=0.15和土壤剖面)。
地震分析包括一个特制的反应谱分析。
典型的地震荷载不是支配整个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的设计。
地震荷载控制着钢筋混凝土平台建筑和钢架塔的设计。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建筑抗震论文世界第一高楼建筑抗震论文学生:师震学号:08100106日期:2012年4月18——哈利法塔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动土时间:2004年9月21日封顶时间:2009年10月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用途:综合建筑层数:168层结构形式:组合结构抗震能力:6.3级地震造价:70亿美元占地面积:34.4公顷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工人:1.2万名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坐标位置:25°11'49.00"N55°16'26.92"E1、建筑设防分类和标准所以迪拜塔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世界的最高建筑,它是为了体现世界的最高愿望。
当前正在建造的上层建筑,在2007年的夏天已经达到了135层。
这个建筑最后的高度是一个“非常严守的秘密”。
如果在中国实施此建筑应按甲类标准执行。
2.地震的影响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确定这个钢筋混凝结构的设计师根据ACI318-02(美国混凝土协会)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
迪拜市政局(DM)指定迪拜为一个UBC97加速度为2a的地震区(地震因数Z=0.15和土壤剖面)。
地震分析包括一个特制的反应谱分析。
典型的地震荷载不是支配整个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的设计。
地震荷载控制着钢筋混凝土平台建筑和钢架塔的设计。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我国抗震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抗震发展历史论文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自古以来地震便是我国国土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不断深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抗震传统和技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努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地震的认识和抗震技术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20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地震防治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1950年代起,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地震防治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了完整的地震监测和预报网络,推进了城市和农村的地震防护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同时,抗震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也不断推动抗震防护工程的发展。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国积极展开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有效减少了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当前,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和抗震工程技术仍在不断发展。
我国地震局正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科研人员也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抗震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我国抗震事业的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地震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抗震工程技术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地震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抗震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抗震科技研究的发展。
在国际上,中国也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地震协调与合作机制,通过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分享我国在地震科学研究和抗震工程技术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还加强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了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和抗震自救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公众介绍地震知识,传播地震预警信息,推广抗震自救技能,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和自救能力,从而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亡。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提高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技术水平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性能关系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和谐氛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防震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防震相关论文范文一:浅析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研究【摘要】在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应用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预期的性能目标,由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功能,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期内,在遭遇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总的损失达到最小。
本文从建筑防震的概述入手,分析了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现状,并分析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要点,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一、前言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
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仅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算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
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非是脱离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方法,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入手,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论文
各个国家关于抗震设防结构的简述摘要: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历史上全国除个别省份外,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
关键词:抗震级别抗震意识新材料城市生命线管理机制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标准引言: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因此抗震设计非常重要,目前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抗震规范,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以弥补自身的抗震设计体系的不足。
日本的抗震设防经验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带,地震发生频繁。
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8级以上地震有10%发生在日本及其邻近区域。
因此日本尤其重视预防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1. 提高建筑物抗震级别:日本议会于1995年12月通过了关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法令,规定特定建筑物的所有者(学校、医院、电影院、商店、办公室和其他3层以上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人员聚集场所)必须进行地震防范检查,如果有必要则进行地震加固。
在1993年钏路近海地震和1994年北海道东北近海地震之后经过加固的桥梁、木质和水泥建筑物和防液化处理的地基,在2003年9月十胜近海地震中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充分显示了加固的效果。
:2. 提升灾害法律地位:近年来,日本政府修订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提高并加强政府灾害管理指挥部功能和操作水平,放宽由首相领导的灾害应急指挥部的启动条件以及建立现场灾难指挥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
(土研1602 代彦辉 662085213084)
地震是地壳板块构造急剧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城市,地震破坏尤为强烈。
大地震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是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尤其对城市震害的预防及其对策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类型。
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震级表示,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烈度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属于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区,因此如何做好结构抗震和减震控制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将抗震设计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抗震的计算理论经历了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计算方法有底部剪力法、阵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及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等。
结构设计方法也经历了刚性结构体系、柔性结构体系、延性结构体系和结构振动控制过程的演变,抗震方法更加成熟主要有结构自控、隔振控制、消能减振、主动控制。
传统的抗震结构主要是靠结构本身构件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思想实在满足强度、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即延性设计的思路。
通过控制柱的剪跨比、轴压比,剪力墙的抗剪强度,来满足抗震需求。
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主要应用于高烈度地区,对结构振动有特殊要求的房屋和严重影响灾后抗震救灾的建筑物中。
隔震层常由隔震支座、消能元件和抗风装置等组成,通常设置在建筑物基础顶面,也可设置在建筑物中下部或顶部。
隔震类型主要有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滑移隔震、混合隔震,叠层橡胶支座隔震主要是利用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配合其他抗风装置和阻尼装置形成隔震体系,滑移隔震主要是通过钢摩擦滑板、石墨、聚四氟乙烯板、弹性滑移支座、直线轨道式滑移支座、摩擦摆支座配合其他抗风装置和阻尼装置形成隔震体系,混合隔震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和滑移隔震结合使用,是高层建筑隔震的主流技术。
在进行隔震设计时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及为抵抗风荷载提供初始刚度的消能(限位)部件,隔震支座与消能减震部件组成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
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40%。
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措施。
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应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板。
现浇板厚度不宜小于140mm;配筋现浇面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隔震支座上方的纵、横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面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隔震技术充分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伴随着大直径隔震支座的生产能力的提高,高层隔震的应用会越来越广。
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中附加消能装置,给结构增加阻尼,通过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输入上部结构的大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是一种主动的、科学的和经济的设计方法。
消能的措施有通过能量消散机构和附加重量机构等形式。
能量消散机构主要是通过摩擦型、粘弹型构件消耗地震能量,附加重量机构主要是通过TMD、TLD等构件调整结构的频率实现。
TMD子结构的质量
主要是固体质量,它在调频减震过程中,发挥类似阻尼器的消能减震作用,故把子结构称为“调频质量阻尼器”。
子结构可支承在结构上,也可悬吊在结构上。
TLD子结构的质量主要是储存在某种容器中的液体质量,调频减震作用是通过容器中液体振荡产生的动压力和粘性阻尼耗能来实现的,类似阻尼器的消振作用,这种子结构称为“调频液体阻尼器”。
TMD、TLD能有效衰减结构的振动反应,范围比较广泛,既能用于地震减震,也能用于风、海浪、机器振动或环境振动等各种振动冲击或振动干扰的减振,并且采用外加子结构进行动力调频,无须对主结构采取传统的加强措施(加大断面、加多配筋、加强刚度、加设构件等),这对旧有结构的减震改良是特别有意义的。
但是在进行TMD、TLD消能减震设计时应考虑多个振型的结构减震控制,可考虑适当增大子结构的阻尼或装设多个子结构。
对于一个子结构,其调频目标是控制主结构的某阶振型。
如果主结构有多阶振型,则子结构对那些比被控制振型较高的振型仍有减震作用,而对那些比被控制振型较低阶的振型,有时有减振作用,有时却是增振放大作用,所以对于某个子结构而言,应该尽量以控制主结构的低阶振型为目标,即基本振型或某低阶振型。
因此,对于某个子结构而言,应该尽量以控制主结构的低阶振型为目标,即基本振型或某低阶振型。
结构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能源(计算机控制系统或智能材料),在结构物受激励振动过程中,瞬时施加控制力或瞬时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以迅速衰减和控制结构震动反应的一种减震技术。
按照主动控制的利用程度可分为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等类型。
按控制手段分为施加外力控制型、改变结构参数型、智能材料自控型等类型。
由于主动控制力的施加,改变了结构体系的阻尼、刚度和激励荷载。
如果选用合型的控制算法,确定最优的控制力,则可以达到衰减和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这就是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减震控制的基本机理。
主动控制算法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
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提出多种算法,主要有:经典线性最优控制(Yang,1975)、瞬时最优控制( Yang,1992 )、改进瞬时最优控制(阎维明、周福霖、谭乎,1996)、模态控制(Martin and Soong,1976)等,并且还在不断发展。
此种方法减震效果好、适应性广、经济性好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减震的有效性、控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时滞问题、能量输入问题、经济性问题、系统装置的日常维护问题等问题。
虽然主功控制系统存在上述多种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出了主动控制本质上的优越性,代表着结构减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各国学者正在人力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逐
步把该项技术推向更成熟的应用阶段。
在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后发现近几年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作为地震工程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基本思想将逐渐进入设计标准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尽管近年来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输入地震动以及结构自身的特性,但二者都是不确定性的,因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只能是一概率的评估。
结构自身的随机性相对于地震动的随机性无疑要小得多,这样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可归属为非线性随机振动分析的范畴。
尽管随机振动理论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不能提供一种便于工程应用的非线性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二是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总的来说还处于概念性的讨论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离实际应用和形成抗震设计规范还有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