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人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

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朵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吉蒂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

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马克思说,根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爱情对于女人而言具有一种远比男人重要的意义,一种等同于她生命的意义,而女性也因此可以不惜代价付出全部。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安娜对待爱情的态度很真诚很纯粹,也很极端。没有爱情的时候,生活里只有儿子和社交,遭遇爱情后就只有爱情了。随着安娜越来越沉迷和偏执,渥伦斯基也开始感到疲倦,因此安娜的焦虑与日俱增。安娜卧轨自杀前,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但这时她的潜意识清晰地浮现出来了:“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使我们分离的原因”,“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越来越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越来越想疏远我。……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尽管安娜有过片刻的理智和清醒,但是爱情之火烧到尽头,死亡已经不可避免。

2.婚姻角度(家庭)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婚姻强调的是感情契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他同时还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次历史性的失败使得女性在婚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明确指出:“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小说一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已经预先承认了世界的这种本然状态。安娜的悲哀在于她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性:一个自己追求她向往的灵魂的完全自由,“我呼吸,我恋爱,我不会为此感到后悔”;而另一个自己则活在现实生活里,爱儿子、爱家、爱丈夫、爱她的社交圈所赋予她的一切才华、美德和魅力。在她因产褥热生命垂危时对卡列宁所做的真诚忏悔:“我依然是原来的我,但我身上有另一个我,我害怕她。那个女人不是我。现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完完全全真实的我。”这两个其实都是她自

己,她都无法摆脱,又无法共存,并且越来越尖锐地对立,一会儿幸福如入天堂,一会儿罪恶如坠地狱,越来越让她感到痛苦和无望。

3.宗教(道德)角度安娜作为柳立克贵族后裔,从小生活在宗教色彩浓厚的俄国上流社会,同时也受到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熏陶,让她在感情上执着追求爱情,在道德上把追求爱情幸福与犯罪堕落等同,“我是一个坏女人,我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一边憎恶扼杀她活力的丈夫,一边又对他怀有沉重的负罪感,甚至在病危之时对他产生了忏悔之情。她不停地做噩梦,梦见两个粗野的男人“同时对她滥施抚爱”。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突破神圣基督所赋予的婚姻关系——这在一个宗教者认为应受到惩罚的。安娜既是可爱的、富有生气的,同时也是罪恶的,但却是“纯洁”的罪恶。托尔斯泰说:“我选用这个题词,正如我曾解释过的,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思想:人们所做的坏事有其痛苦的后果,这不来自于人,而来自于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托尔斯泰虽然不相信社会上所流行的宗教信仰,但是对于安娜违背宗教教义的婚外恋也不赞同。安娜的死是托尔斯泰刻意安排的,由此我们体味到托尔斯泰内心的痛苦、矛盾与挣扎。

4.男女两性人生追求差异小说有两条主线:安娜追求爱情,最终失去爱情甚至更多;列文追求人生的意义,最后终于获得幸福。

安娜与列文性格相似,那就是追求真诚的生活。在列文眼里,安娜除了高雅、聪慧、美丽迷人以外,还无比真诚,她不愿隐藏自己的苦楚。而列文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愿剥削压榨佃户,不愿因为自身是贵族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但安娜跟列文有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人生的追求不同。安娜是忠于内心的,而非道德准则。她对卡利宁造成巨大伤害,以及她最终决定报复渥伦斯基,都基于这一点。跟安娜同样真实的列文,只因追求的东西不同,最终的命运跟安娜迥然不同。安娜无疑是想为欲望而活着的,而列文却是坚定地要为灵魂而活。

5.男性视角小说叙述了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托尔斯泰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婚姻伦理道德的思考。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安娜,有一个吉蒂。安娜是浪漫的情人,吉蒂是理想的妻子。托尔斯泰一方面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抗议那个束缚人性的社会压抑人的天性和生气;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安娜虽然那么美丽、勇敢聪慧,但如果违背了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必然要走向毁灭的。

6.女性视角现代心理学指出,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格角色应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生命层次,作为一个人要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健康、蓬勃向上、昂扬、充满力量;其次是社会层次,作为存在的社会个体,时代的观念、风尚,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即应受到社会的选择;再次是异性审美层次,人类世界的两性,都应受到异性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不同,但应是平等的。一个完整的人格角色应受到这三个力的制约。”然而这种理想的人格角色在传统女性中没有出现过。

女性,其生命力的层次被抑制,从精神到肉体都被弱化。强壮的生命力不是传统女性美的标准,这种为男性欣悦而形成的古代女性美的意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从这点看,女性美是作为一种可观赏性的价值存在的,而并非女性本身所固有的价值。

当安娜无畏地向丈夫卡列宁宣告决裂之后,卡列宁写信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她,并且附上寄去的钱,安娜读信后虽感到无比的愤怒与屈辱,但她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是在吃别人的面包,她羞愧,但她需要,她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关心自己能在何种程度上博得渥伦斯基的喜爱和在何种程度上补偿他为她所牺牲的一切”。她为了爱情没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