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4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故都文化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山行》、《枫桥夜泊》等。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秋天的故都,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等。
(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都的秋”与一般的秋天有什么不同?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秋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
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文学作品,如《故都的秋》、《故都的风味》等。
3.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2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故都的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秋季故都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2.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2. 故都秋天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风光,并引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好奇和想象。
2. 学习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如红叶、秋菊、秋天的果实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景物的颜色、形状和变化;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景物,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3. 学习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秋天的庆典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气氛;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处人文景观,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4. 解读秋天的文学作品:a.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并解读其中秋天的意象和情感;b. 学生阅读一篇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中的意义;c.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d. 老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总结:老师对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进展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表达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以故都秋天的一处景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它的观察和感受;2.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考虑秋天的美丽,积累更多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2024年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为后
章的结构和思路。
续的探究做好准备。
2024/2/2
18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态度。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南北秋天的差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眷恋之情。
2024/2/2
20
05
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
2024/2/2
21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词语积累与运用
挑选课文中的生词、难词进行解 释和造句,如“萧瑟”、“落寞 ”等,让学生掌握其含义并学会
正确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 课文作者、出处、文体等基本文
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句子仿写与赏析
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 仿写并进行赏析,如“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以此提升学生的语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天和故乡的感受,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
19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景象,或者创 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秋天的情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秋声赋 》、《秋思》等,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的秋韵。
2024/2/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024/2/2
22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训练
2024/2/2
课文内容复述
01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段落大意概括
02
要求学生概括出课文中每个段落的大意,以此训练学生的信息
提取和整合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3)能够解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3)通过研究、探究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保持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 分析并描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3. 解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故都的秋》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故都的秋》,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入《故都的秋》这篇课文。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经典诗句。
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绘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并讨论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4.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秋天的象征意义、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等。
5.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经典诗句、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等)。
6. 课后作业(1)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3)深入研究作者及其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目标: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文本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故都的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故都的秋》的特性和重要性。
2.对于作业2,我会评价学生对秋天感受的描述是否真实、生动,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他们在写作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3.对于作业3,我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我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给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怀念。
3.请简要概括《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答案:《故都的秋》主要描绘了秋天故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怀念和对秋天的喜爱。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反馈中,我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会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尽量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板书设计
1.《故都的秋》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简介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2.《故都的秋》文本分析
-作品结构划分
-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成绩优异者,他们对语文学科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层次为中等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方面有待提高;第三层次为成绩较差者,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弱。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我们之前学过毛泽东写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是写秋的生机与壮美;杜甫笔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在借秋感叹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
不难发现,不同的人眼里的秋景不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他在写到“故都的秋景”时是在赞秋还是悲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引入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导入,拉近学生和该篇课文的距离,在导入的时候抛出这节课的主问题,教学目标明晰。
二、赏秋景之美检查课前阅读预习成果:1.作者选取了故都秋的哪些景物?生:驯鸽、槐树、牵牛花、秋草……2.如果让你为这些景物图命名,你可以将这些景物概括为哪些画面?师示范:第3段:破屋秋景图生交流明确:第4段:槐树落蕊图;第5段:秋蝉残鸣图;第610段:秋雨闲人图;第11段:秋树果实图3.这五幅秋景图,即这些景物又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尝试用原文回答。
明确:第一自然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概括:清静悲凉4.追问:那么这五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又是如何体现这种“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呢?请默读课文311段,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回答(教师提示可以从色彩、声音等角度分析)①从颜色上看:碧绿的天色、蓝白紫黑的牵牛花和淡黄微绿的秋枣,它们的颜色都是冷色调的,冷色调的东西往往给人以“凄清”之感;②从声音上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叫声和都市闲人的对话,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所以都表现了“宁静”的特点;③从数量上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突出了“少”;而落蕊是满地的,秋雨带来的是很深的凉意,这里有“多”的意思。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题《故都的秋》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写景抒情散文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并实际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理解写景抒情散文中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设的景情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领略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本文重点分析这五幅画面中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的特点以及营造的意境,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郁达夫笔下具有“悲凉美”的秋天的独特审美情趣。
教辅手段多媒体PPT学法指导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郁达夫的文章时说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郁达夫的文章风格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画面美。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还有画一样的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画面可观可感的散文《故都的秋》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很容易抓出文中的五幅秋景图。
让学生整体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清净悲凉”,初步感知画面特点。
(二)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笔下“秋"的意境,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三)情境任务简单设问:这些秋景在作者看来有怎样的特点?(展示秋景画面)但是静态的画面肯定没有动态的镜头画面那么灵动和细腻。
恰逢.....情境任务郁达夫纪念馆的负责人想把《故都的秋》一文中五幅经典的秋景图拍摄制作成五个短视频。
任务:各小组任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图景确定拍摄内容和角度(如俯仰、远近、视听、动静、色彩等),然后描述动态镜头,说出通过这个画面你想让观众体会到怎样的秋味。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让学生领会文章以情驭作文吧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一、导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豪迈壮丽……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音;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颜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状。
共同走进《故都的秋》体会秋味。
二、解题故都的秋:秋点出描写的内容,故都表现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因此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三、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名作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等。
郁达夫1922年和郭沫若、陈方武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来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以排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
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并且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当中的思想感情。
四、鉴赏分析(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易错字词驯鸽落蕊椭圆平仄颓废歧韵(二)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秋天的特征(三)文本解读(用分组诵读法)课文共14个自然段,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故都的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秋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如何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作者的语言表达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秋天描绘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故都北京秋天的同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郁达夫的笔触,写一段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教师可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整体与局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段落大意逐步过渡到全文主旨的把握。
-针对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秋天的感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人教版《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所表现的美感。
(3)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所表现的美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正确运用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一些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都的秋》,巩固所学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小练笔。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学习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三)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总起(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三)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
如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四)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分析:作家为什么对于北平秋天内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
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
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五)本文题目是“故园之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即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形”与“神”的结合即清、静、悲凉。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学习“自读提示”,要求学生明确两点:1.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内容及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将下列句子划线)。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讨论题目的含义。
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明确: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第3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和在画面之中。
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
画面中的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课堂教学设计Ⅱ一、教学目标(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写于______年。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
3.本文开头分别写出了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北国之秋______;江南之秋_ _____。
通过这不同感受,表达作者______的感情。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声,同样给人以幽静感觉,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说4题是用微弱的音响反衬幽静,则更幽静的话,那么“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就是用疏落的形象反衬悲凉,则更悲凉。
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处就在______。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文集》,1934年。
(共8分,各2分)2.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寂的冷落之感。
(10分)3.“清、静、悲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北平之秋的向往、眷恋。
(共12分,各4分)4.只有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弱的声音,所以给人以幽静的感觉。
(10分)5.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10分)(四)疑难讨论。
1.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
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