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登飞来峰》
描写人生巅峰的诗句

1.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唐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唐许棠《登山》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原文: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4.南宋张栻《西园登山》
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
原文:
日光射崖冰雪色,风壑传响松龙吟。
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
5.南宋张栻《岳风雪未已决策登山用春风楼韵》
人言南山巅,烟云耸楼观。
俯瞰了坤倪,抑攀接天汉。
原文:
人言南山巅,烟云耸楼观。
俯瞰了坤倪,抑攀接天汉。
勇往愧未能,长吟湘水畔。
兹来渺遐思,风雪岂中断。
行行重行行,敢起自画叹。
我闻精神交,石裂冰可泮。
阴沴驱层霄,呆日丽旭旦。
决策君勿疑,此理或通贯。
大概是诗人“性本爱山丘”的缘故吧,自古以来,诗人都爱登山,登上山峰,赏景、览物之际,总会逸兴遄飞,感慨万端,留下许多优美壮丽的诗篇。
纵观古代登山诗,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所有的思想感情,都可以在登山之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

背景小链接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 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 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 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 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 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 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内心无比痛苦,因此独自一人来到附 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
一、知所登之地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 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其师郭隗(wěi)就是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 的第一位贤才。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 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幽州台又名“蓟(jì)北楼”。
二、绘所见之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人显得渺小,让人感到一丝凄凉,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三、感所抒之情
用“我从_______(词或句子)中读出了诗人 _______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背景小链接
小贴士:
“浮云”在古代诗歌 中,往往用来借代奸 邪小人,汉陆贾《新 语》:“邪臣蔽贤, 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 君主,后泛指小人当 道,社会一片黑暗。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这首七绝。这首诗是他初 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望岳》《登飞来峰》等描写山峰的古诗10首

《望岳》《登飞来峰》等描写山峰的古诗10首古人对于山峰的描写,常常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古诗以其精美的艺术表达,生动地描绘出了山峰的壮丽、高峻、神秘和美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望岳》《登飞来峰》等描写山峰的古诗。
一、《望岳》1. 白居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二、《江雪》2.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凉州词》3.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楼月,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望岳》4.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登鹳雀楼》5.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枫桥夜泊》6.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夜泊牛渚怀古》7. 杜甫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
古来汉扬客,不与秦人裙。
八、《春望》8.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九、《夜泊牛渚怀古》9. 杜甫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
古来汉扬客,不与秦人裙。
十、《登飞来峰》10. 杜甫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以上便是部分描写山峰的古诗,这些诗以其精美的语言和画面感的描绘,将山峰的壮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希望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山峰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由于上文已经列出了10首古诗,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来扩写这些诗歌,探索古诗中对山峰的描写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一、《望岳》白居易的《望岳》一诗,以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为揭开序幕,直接揭示了古人在面对山峰时的敬仰之情。
七下五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落红和春泥,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为 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表达诗人对新生命的
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虽 已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 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 强烈共鸣。
4.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 与“割”的妙处。
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 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的 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一 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 了。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
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 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诗歌大意: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 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 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 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 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 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 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 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 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 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 了《己亥杂诗》。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望岳》和《登飞来峰》一为五言律诗,一为七言绝句。
二者均为登高之作,皆为登高抒怀、志在报国的诗。
诗人创作背景不同,却都是因登临见到物的伟大而感到自己的伟大,呈现出自信无畏的胸襟和气魄,或将心中自有的豪迈借由登高抒发。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却朝气蓬勃,借由“望岳”生发出登临的愿望,展现出了目空一切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胸襟气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揭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道理。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浙江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也暗藏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学习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对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
3.学习目标分析①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②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③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4.学习重难点【重点】①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和意境。
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感受诗人。
【难点】比较阅读,以点带面,让学生理解登临诗中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要求学生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炼字赏析诗中之景,能讲出景物与诗人情感的联系,能结合背景理解诗人登高的原因,能讲出登临诗的特点,能用借景抒情的方法仿写登临诗。
二年级学习古代诗词学习望岳和登飞来峰等诗词

二年级学习古代诗词学习望岳和登飞来峰等诗词二年级学习古代诗词——学习《望岳》和《登飞来峰》等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古代诗词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开始接触并学习一些古代诗词,其中包括《望岳》和《登飞来峰》等诗词。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他以崇山峻岭著名。
这首诗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通过学习《望岳》,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深深的乡愁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登飞来峰》,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他在这首诗中描述了登上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到的心灵愉悦。
这首诗词以其简洁明快的文风和生动形象的描绘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第一步,朗读。
我们可以首先朗读诗词,注意诗句的节奏感和押韵。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步,理解诗意。
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去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望岳》中,我们可以想象舒展的山川和广袤的大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步,品味诗句。
古代诗词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我们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挑选出一些富有意蕴的诗句进行品味和思考。
通过品味诗句,我们可以培养对文学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第四步,创作。
在学习古代诗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些小诗或者词曲。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还可以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学习《望岳》和《登飞来峰》等诗词,我们的语文水平将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我们的学习旅程能够像登上飞来峰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古诗-望岳-登飞来峰

山峰的名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飞来峰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不畏:不怕。
浮云:飘浮的云朵。
最高层:最高的地方。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01
句子解析
02
句子解析
"望岳"是诗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敬仰。
03
"不畏浮云遮望眼"表达了作者不畏困难,不被外界干扰的决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现了作者站在高处,俯瞰众山的豪情壮志。
启发创作灵感
古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培养审美情趣
对后世的影响
代表作品
这两首诗代表了古诗的巅峰之作,展示了古代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思想境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典之作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地位
《登飞来峰》则是杜甫在游览飞来峰时所作,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
02
诗意解析
指望着泰山。岳,高大的山。
望岳
诗人将飞来峰比喻为险峻的屏障,表达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03
02
01
表现手法
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诗人攀登人生高峰的必经之路。
飞来峰
代表着人生的迷茫和不确定性,但也暗示着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云雾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望岳》《登飞来峰》《独坐敬亭山》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望岳》《登飞来峰》《独坐敬亭山》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成为文人抒怀的一种途径。
这组诗中共同使用了“①”的意象,意蕴丰富:《望岳》中其缭绕山间,诗人望之,感到②,不禁产生了登山的渴望;《登飞来峰》用其借代奸邪小人,用典直抒胸臆,表现作者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独坐敬亭山》中其无伴且慢慢飘离,读之,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③。
12.古代文人万般诸事皆可抒怀,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一项是()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答案】11.云心胸激荡孤独、无奈12.A【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主旨。
结合《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可知,这三首诗中共同使用了“云”的意象;《望岳》中的“曾云”,“曾”同“层”,重叠。
“曾云”即“层云”,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独坐敬亭山》中的“孤云”是指天上孤单的白云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孤独和无奈。
据此概括作答。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
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了作者时逢战乱对离散亲人、兄弟的担忧。
同时战乱一家堪忧而千家堪忧,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故选A。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点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三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和《登飞来峰》。
先说说《登幽州台歌》吧,那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望着天地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心里那叫一个感慨啊!就好像咱有时候站在山顶,看着茫茫大地,心里也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诗啊,简单几句话,却把那种孤独、那种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全给抖搂出来了。
你说妙不妙?再看《望岳》,哎呀呀,杜甫那可是豪情万丈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瞧瞧这气魄!他就像是一个要征服高山的勇士,一心想着登上山顶,把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
这就好比咱在生活中,有个远大的目标,然后憋着劲儿地往前冲,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巅峰呢!还有《登飞来峰》,王安石站在飞来峰上,那感觉,就像是他能把整个世界都看透了似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多么自信,多么有底气啊!就好像咱有时候觉得自己看穿了一些事情,心里那个得意啊!这三首诗有啥相同点呢?它们不都是诗人登高望远之后的感慨嘛!都通过登高这个事儿,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情感。
但它们又各有各的不同。
陈子昂更多的是孤独和思考,杜甫是豪情壮志,王安石呢,则是自信和豁达。
你说这像不像咱身边的人?有的人可能比较内敛,心里想得多;有的人呢,特别有冲劲儿,啥都不怕;还有的人,特别自信,觉得自己啥都能行。
这诗里的情感和咱的生活多像啊!咱平时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想法吗?有时候会觉得孤单,有时候会特别有斗志,有时候又会很自信。
这三首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影子。
所以啊,咱读诗可不能光读字面意思,得往深了想想。
想想诗人为啥要这么写,想想咱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
这样读诗,那才有意思呢!不是吗?这三首诗,就是三颗璀璨的星星,在古诗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5-19-《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

《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望岳>和<登飞来峰>的异同》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说说《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诗哈。
你看哈,这两首诗都跟爬山有关呢。
就说我那次去爬山吧,那山可真是高啊,我吭哧吭哧地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的。
就跟《望岳》里写的似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当时也想着啥时候能爬到山顶,看看那壮丽的景色呀。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瞅瞅那儿,对啥都觉得新鲜。
那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就像人生的路一样,有起有伏。
而《登飞来峰》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让我想起我在山顶的时候,那感觉真的是太棒啦!感觉啥烦恼都没有了,啥浮云都挡不住我的视线。
站在山顶上,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脸,那叫一个爽啊!
这两首诗呢,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写出了爬山的那种感觉,那种对高处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的地方呢,《望岳》更侧重于描写山的雄伟壮观,而《登飞来峰》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追求高远的心境。
哎呀,不管怎么说,这两首诗都让我对爬山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更加喜欢爬山这项活动啦!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去爬更多的山,感受更多的美好!嘿嘿!。
关于登山的诗词豪迈

关于登山的诗词豪迈
登山诗词中,豪迈之情往往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对挑战的勇敢面对以及对胜利的渴望。
以下是一些表达登山豪迈情怀的诗词。
1.《望岳》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山顶,俯瞰众山的豪迈壮志。
2.《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宴席场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豪迈追求。
3.《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诗人描绘了自己不畏艰难,远足登山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豪迈。
4.《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不畏浮云遮挡,自信身处最高层的豪迈情怀。
5.《登山》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攀登,身临高处,俯瞰世界的豪迈景象。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兄弟登高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词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和体验,表达了诗人们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挑战的勇敢面对。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我从______(诗句), 我读到了一个______诗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境任务
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 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 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 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
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登飞来峰
拍摄画面三: 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山上古塔 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 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信心。
。
在飞来峰,我将用远镜头拍出“飞
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飞
【拍摄技巧提示】 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平拍......
示例: 在泰山,我将用远镜头拍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中泰山横跨齐鲁、雄伟青翠的画面。
拍摄画面一: 赏析: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
登幽州台歌
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
陈子昂
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
秀丽。
“割”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
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
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
在泰山, 我将用近镜头拍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中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画面。
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升
《望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

《望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
古诗词赏析(10分)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1.【甲】诗描绘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分)
22.【乙】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分)
23.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
(3分)
24.【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答案: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21.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每空l分,共2分)
22.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分)
23.“钟“是聚集的意思。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关之情。
(修辞、内容、情感各占1分,共3分)
24.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
(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世界的壮志豪情。
(3)诗歌朗读与欣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涉及教材章节如下:
1.《登幽州台歌》: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2.《望岳》: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杜甫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之涣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朗读与解析;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君 笔书
比
风尧 如破
稷
俗舜 有万
与
淳上 神卷
契
。, 。,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 、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 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 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 ,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
它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组探究
请同学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赏析《望岳》:
壹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杜甫笔下的泰山体现出了哪些特点? 贰 从哪个角度“望”? 叁 杜甫在《望岳》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虚写
意蕴深沉
感悟哲理
找出两首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结合学习生活实际 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对对碰
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怀大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却一生颠沛流离
他向往功名,却始终仕途蹭蹬,穷 困潦倒
他生逢盛世,却在中年经历大唐王 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 圣”……
他是?
背景知识
杜甫
背景知识
泰山
它雄踞于中国东部,东临渤海,背 靠黄河
它位列五岳,虽非最高,却被称为 “五岳之尊”
历代帝王都以登临这座山举行“封 禅”为至高荣誉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 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 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对比赏析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 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 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 游途中所作。
作者简介
狂 。
“
放 荡
齐
赵
间
,
裘
马
颇
清
一会 览当 众凌 山绝 小顶
再致 下读
窃
望统 编 教
材
七
年
级
下
岳
册 第 2 0 课
学习目标
1、声情并茂读诗,学会“知人论世”。 2、咬文嚼字品诗,学会“对比鉴赏”。 3、读思结合悟诗,学会“领悟哲理”。
目录
CONTENTS
壹贰叁肆
诵
知
对
领
读
人
比
悟
品
论
鉴
哲
味
世
赏
理
诵读品味
一个人,一座山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陶渊明需要有南山,让他享受“采菊东 篱下”的悠然,李白需要有庐山,让他 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苏轼 也需要庐山,让他体会“只缘身在此山 中”的哲理……
齐岱 鲁宗 青青夫 未如 了何
阴造 阳化 割割钟钟 昏神 晓秀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
荡 胸 生 曾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创作背景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 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 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 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 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 者暮年。
版
迎
六 年 级
语
文
课
指
件 P P
T
模
导板
品读《登飞来峰》并比较和《望岳》的异同 建议:可以在所处角度、写法和抒发情感上去比较异同。
望岳 山下仰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气魄雄壮
对比赏析
登飞来峰 登顶俯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