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寒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身外行人,但见秋草如茵。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诗歌简介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柳永的《江雪》和唐代元稹的《寒食》。
这三首诗歌都是古代文人对风景、自然的描写与抒情。
二、诗歌解读1. 《寒食》《寒食》这首诗描述的是人们过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观看到秋草如茵,但却不知道身外行人的情况。
这首诗歌通过对孤寂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2. 《江雪》《江雪》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老翁一个人坐在江边钓鱼,而心中却感慨万千的情景。
作者通过写雪、写山、写河、写翁等手法,将孤寂、寂静、空虚的心境渲染得非常浓烈,最终抒发出自己的感受,传递出对人生的隐忧。
3.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描绘的是登高望远的情景。
诗歌中的鹳雀楼象征高远,作者通过爬上鹳雀楼,目光所及处的美景,来表达人的欲望与追求。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文化内涵,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致的感性体验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古诗有哪些作品?•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为什么?2. 阅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意图,注意理解古代文人的语言和思想。
•在理解的基础上,唱歌并背诵。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4. 绘画制作活动根据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构造和美学特点,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4古诗三首第1课时:研究《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研究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XXX,诗人XXX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XXX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研究,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XXX”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实在,这每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XXX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触感染?你能把这感触感染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点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育人目标: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3首古诗。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策略教授法、朗诵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教学难点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单元导读,“方法”引航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
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
2. 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
3. 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
关注、回顾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学环节二、精讲研读,认识方法1.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
3.读懂诗题。
4.读好诗文。
5.理解诗意。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6. 指名读,齐读。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古诗《咏鹅》、《晨曦》和《小松鼠》。
2.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及意义,理解古诗结构和语言特点。
3.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三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
2.学生对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中的抒情描写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对中文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一段描写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鹅进行简单的感性认识和表达。
2. 学习《咏鹅》(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咏鹅》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抒情描写。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咏鹅》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描述和描写,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3. 学习《晨曦》(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晨曦》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语言表达和词汇掌握。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晨曦》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感觉,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4. 学习《小松鼠》(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小松鼠》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动态描述和行文结构。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小松鼠》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描写的形象和动态,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通过总结加强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朗读-背诵-理解”为主,辅以导入和总结环节。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
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
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读出节奏。
4. 借助注释,了解诗
意。
5.圈画出描写秋天的
景物。
读古诗,试着
运用多种方
法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提
高学生理解
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思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案【教材分析】“诗中有画”,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
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的《望洞庭》都可谓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有所不同。
《望天门山》开头两句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山的奇险。
后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人的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一个“出”字,让人身临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的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
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更觉意味隽永。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后两句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其中,“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
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
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望洞庭》这首诗则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不陌生,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力的拘束,使得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亦”等7个生字。
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开火车读准生字,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5.观察课文插图,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并圈画出来。结合课件图片,理解词语。
6.欣赏图片,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的感受。说说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7.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诵读。
1.学生在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时,可借助图片,在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推荐一人描述画面。
4.把自己想象成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5.自由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再在全班汇报。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了解学情。
2.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可以看出来。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3.独立进行背诵。同桌互相检查。
1.引导学生有对比阅读的意识,发现共同点。
2.体会情感时,引导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进行感悟,如《山行》中表达了作者喜爱枫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赠刘景文》中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中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2.小组交流。
3.感悟第一、二句。
4.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5.出示第三、四句,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
6.指导朗读。
1.默读古诗,自己借助插图和注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画面内容,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
五、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多音字:挑。指导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送、挑。
3.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1.交流自己怎样识记生字,读好多音字“挑”,练习扩词、造句。
2.认读生字,观察范字。
3.交流写字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4.同学之间进行恰当评价,取长补短。
4.检查朗读,指导读好停顿。重点指导“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
5.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景物,相机指导理解“荷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6.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感受“橙黄橘绿时”的色彩美及丰收美。
7.配乐指导朗读。
1.齐读诗题,口头给“赠”组词。认读“刘”。
2.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苏轼的资料或诗词。
2.对于“寒、残、橙”这些生字,教师强调易错笔画,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揭示诗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回忆描写秋天的诗句。
2.板书诗题——夜书所见,质疑诗题。
3.交流资料及写作背景。
1.欣赏图片,谈感受。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
1.重点理解“石径、斜、坐、红于、霜叶、白云生处”这些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时,不要求学生逐字逐词翻译,要注意通过诗句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物。
三、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用时:12分钟)
1.板书诗题——赠刘景文,学习“赠”“刘”。
2.简介诗人资料。
3.组织学生自读,按要求自学生字。
3.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时,请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
四、背诵古诗,对比阅读(用时:7分钟)
1.整体回顾《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2.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说一说: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背诵积累。
1.齐读三首古诗。
2.通过理解感悟,能够明确这三首古诗都是写秋天的,从“寒山”
2.指导朗读时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师生交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
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寒、斜、赠、残、橙”。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1.认真倾听教师范读。
2.给古诗划分节奏,自由朗读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可引导学生恰当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读诗的要领。从而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细读感悟,领悟诗情(用时:12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指导自学。
的画面?
教学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生字的实际情况,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教师做重点提示,强调“送”的笔顺,强调“挑”中的“兆”的笔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搜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理解诗题,认识诗人(用时:3分钟)
1.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山行》,感受诗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组织学生赛读古诗,检查字音朗读是否正确。教师相机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4.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然后汇报学习成果,讲解、点拨诗意。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怎么样。
6.指导朗读。
2.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补充。
学生在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时,教师适时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相关诗句中蕴含着的“悲秋”之情,让学生了解古诗中一般用“秋”这一悲凉环境做思乡的衬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用时:6分钟)
4.监督学生练写。
5.书写评议。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自己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1.认读生字时,要强调“霜、橙”是翘舌音,“赠、残”是平舌音。
3.板书诗题——山行。
4.请学生读诗题,猜想诗题的意思。
5.补充杜牧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诗人。
1.背诵古诗,同桌赛读。
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3.齐读诗题。
4.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5.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教师可以介绍《山行》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七言绝句,最为后人传颂”。
1.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径”和“斜”的。
4.结合书下注释、看插图来理解古诗,说一说读懂了哪一句诗,如果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5.看图,交流想象山中秋景,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想象诗中美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山中景色迷人,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