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活动型”教学

方式调查报告

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08数学班

学号:200812201143

姓名:杨朝梅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实施调查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其中“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生活则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交往。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儿童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现在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现在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跟大的挑战,要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学习到真实的东西,去享受学习的过程,让而通过真正的参与进入更生活化的内容中。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以道德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我们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要去探索的新知。所以我确认““活动型”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施”为教育科研课题,努力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施方式。

二、调查实施策略

1、确定调查对象

我选择了 [主要是海口市个小学的老师及其相关学生(抽取一些班级)]

2、确定调查的内容

(1)调查进行“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

(2)调查了以“活动型”上课方式学生及其老师的感受。

(3)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3、调查方式

(1)访谈调查法

采用访谈老师和学生的方式,对小学品德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学生的感受做一些对比性考察,得出更真实的数据信息。

(2)文献调查法

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见习经验,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储备。(3)案例调查法

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分析,去小学课堂中具体体验。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优有劣,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习到很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型”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儿童真正参与进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有以下一些途径去实现“活动型”教学。

1、创设有趣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模拟可以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2、问题的发现,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内化、升华。

引导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思维情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内化、升华。

3、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体验。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学习、生活、实践”三合一。如在教学《浓浓乡土情》这一主题时,老师先把学生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如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借阅有关图书、音像资料、结合身边生活实例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较多的体验、了解、思维、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体验。

4、师生的对话,是引发学生真情流露

教育是一种对话,有师生间的对话,也有学生间的对话,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营造主体间平等、宽容、和谐的对话氛围,面对面的舒适的交流环境,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对方自由的交往与碰撞。如这教学《从看电视说起》时,老师围绕课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讨论。课堂上老师都是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一起分析讨论,一同谈体会。了解学生中是否和小波一样的烦劳,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对自己在家中看电视的态度。一块儿说心里话。课堂上,教师远离了“权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谈体会→说心里话”这样民主、和谐、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中,教师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引发学生真情的流露,从而走近了学生,伴着学生走进了教材,从中悟出“知道父母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看电视的原因。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5、走出学校课堂,拓展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时间性。为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如在教学《56个民族是一家》时,老师注重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猜一猜:“我”是哪个民族的,为什么我们班只有两个壮族少数民族的学生?找一找:文中自己及文中小朋友的家乡在哪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民族多;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民族的特征。通过与文本对话,;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由机械记忆变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祖国版图,还大致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民族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