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现状
易栓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发病机制与病因
(一)发病机制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血管壁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 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炎 症因子等)。
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都可导致易 栓症的发生,通常主要因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 状态所致。
二、发病机制与病因
(二)病因
获得性易栓症主要发生于各种获得性疾病或具有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因促凝蛋白水平升高、抗凝蛋白水平下降、改变了炎症/自身免疫机制等 使血栓栓塞倾向增加。
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危险因素包括: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 恶性肿瘤、急性卒中、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肾病、高龄、肥胖、手术、 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多发性外伤、骨折等。
五、易栓症的长期管理遵循原则
(1)进行多学科评估,结合患者的易栓症病因、年龄、性别、合并症和 依从性,确定抗凝药物种类、剂量、用药途径、抗凝时程,探索个体化 防治方案,常用的抗凝药物如下:
五、易栓症的长期管理遵循原则
(2)VTE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对于是否需要延长、长期/终生抗凝预防, 应充分评估患者血栓复发风险和出血可能性,权衡风险和获益;如需要 延长、长期/终生抗凝,应定期、规律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D-二聚体、抗凝血参数(如抗FⅩa活性)、血栓影像学进行监测,评估 预防效果和出血风险。
2.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 多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包括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气促、心悸、晕厥等,严重时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三分之一的患者 可因右房压力高和卵圆孔再开放,产生右向左分流的矛盾性栓塞。慢性PE可 形成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确诊通常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 (CTPA),特殊情况下可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替代。
遗传性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朱倩婧;贺倩;袁宁潞;张冬雪;赵艳晖【摘要】近年研究发现妊娠期易栓症的发生呈增加趋势.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主要与凝血基因突变所致的蛋白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因子V Leiden(FVL)、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以及蛋白S(PS)、蛋白C(PC)和抗凝血酶(AT)缺乏等.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胎盘灌注不良,不良妊娠结局如子痫前期(PE)、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FGR)和习惯性流产等可能与此有关.但遗传性易栓症是否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直接因素以及预防性抗凝是否可以改善妊娠结局仍需进一步探讨.综述遗传性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估预防性抗凝的必要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9(046)004【总页数】5页(P417-421)【关键词】血栓栓塞;血栓形成倾向;妊娠结局;凝血酶原;抗凝药;治疗【作者】朱倩婧;贺倩;袁宁潞;张冬雪;赵艳晖【作者单位】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妊娠期间血容量逐渐增加,同时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导致凝血潜能增加、抗凝血活性降低和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1]。
这种血栓形成倾向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占主导地位。
妊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和维持足够的胎盘循环,胎盘绒毛、蜕膜和子宫螺旋动脉中血管功能病变以及继发性微血栓形成导致母体胎儿血液循环受损,进而可能引起产科并发症的发生[2]。
这种血栓形成倾向是否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习惯性流产或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绝对危险因素还存在争议。
遗传性易栓症相关抗凝因子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易栓症相关抗凝因子的研究进展朱锋【摘要】易栓症可定义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主要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两方面因素造成.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症.现就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抗凝因子进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缺陷的病理机制、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予以综述.同时,结合近年来相关国内外研究报道提出两个观点:①遗传性AT-Ⅲ、PC、PS 缺陷在东西方人群的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②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中存在联合缺陷.%Thrombophilia can be defined as increased tendency to thrombosis,mainly caused by 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anticoagulation system. Thrombophilia is categorized into genetic thrombophilia and acquired thrombophilia.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genetic thrombophilia factor for anticoagulant-related research, focusing on molecular biology level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laboratory tests of thrombin Ⅲ ( antithrombin Ⅲ, AT- Ⅲ ), and protein C( protein C, PC ), protein S( protein S, PS ) defects. Two point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rec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es are: ①Hereditary AT- Ⅲ, PC, PS deficien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 and west population may be quite different; ②patients with heredita ry thrombophilia defects have joint defect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2【总页数】3页(P213-215)【关键词】易栓症;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联合缺陷【作者】朱锋【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易栓症一词意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是1965年报道的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缺陷时提出的[1],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们认为是遗传性抗凝功能缺陷的专业名词。
血栓风险评估及个体化干预(遗传性易栓症风险基因检测)
F11
F11 两个SNP与F11活性升高相关
结果2:在DVT组,rs2289252 TT型患者,F11活性水平是CC型者的1.32倍(P<0.0001); rs2036914 CC型患者,F11活性水平是TT型者的1.35倍(P<0.0001)。
活 性 水 平
结论:F11 rs2289252C>T和rs2036914T>C突变增加凝血因子F11活性,而凝血因子F11活性升高是骨 折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预测因子。F11 rs2289252C>T和rs2036914T>C单核苷酸多态性 通过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水平进而影响骨折病人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纤维蛋白原即因子1)
clot (凝块) 13a
凝血与抗凝机制失 衡,血液高凝状态
Thrombosis/ hemostasis
血栓形成
纤溶酶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应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 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研究显示,血浆F11与Fg水平升高是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
凝血因子F11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级联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持内源性途径 和凝血级联反应的放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高水平凝血因子F11与静脉血 栓形成、脑血管事件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原因在于血浆凝血因子F11水平升高,活性增加,促进 凝血过程。
血栓风险(凝血因子F11异常风险) 及药物干预
血栓风险(凝血因子F1异常风险) 及药物干预 血栓风险(纤溶蛋白缺陷风险)及 药物干预
血栓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风 险)及药物干预
血栓风险(抗凝蛋白缺陷风险)及 药物干预
可考虑根据风险基因型的频率高低选择性的检测全部项目或部分项目;或分阶段检测。
2023广东省易栓症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广东省易栓症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完整版)广东省精准医学会血液分会出凝血青年专委会,广东省易栓症多学科专家共识编写组1、易栓症概述1.1 易栓症前言易栓症导致VTE的病理过程,仍可用经典血栓形成理论进行解释,其主要机制为VirChe)W三要素: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以及血液成分异常口,2]。
因此,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都可导致VTE 的发生,易栓症患者通常存在由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往往表现为更高的VTE发生倾向[2]。
现有研究表明,伴有遗传性凝血系统异常的患者在暴露于获得性危险因素中时,其发生VTE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凝血系统异常人群⑶。
对于无VTE个人史但有VTE家族史的血栓形成倾向女性,妊娠期间其VTE发生的风险会增加2~4倍,且与患病亲属的数量正相关[4]。
对于伴有先天性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缺陷的患者,其VTE风险增加5~50倍[5]0而对于伴有遗传性蛋白C缺陷以及(或)蛋白S缺陷的人群,其VTE发生风险增加6~11倍,且若同时伴有服用口服避孕药,VTE风险甚至可增至600倍⑹。
以上均说明了遗传性因素在易栓症的诊断以及VTE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尤其是高通量测序的发展,国内临床医生对遗传性易栓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为本病的诊治不断累积基础。
目前,在有明显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VTE患者中,即使多数指南认为易栓症的检测难以对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决策作出建设性的指导[7-9],但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检测速度的提升,未来可以向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个案诊疗细节的水平。
同时,VTE应重在预防、减少和避免PE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于不明原因的VTE患者,尤其是发病年龄较低的患者,应及时查找易栓病因,针对性干预,有利于患者早期规避获得性危险因素,降低遗传性与获得性危险因素叠加诱发VTE发生的风险。
儿童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进展
儿童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遗传性易栓症案例被报道,而目前国内对于此病治疗和预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儿童血栓形成是多因素的,包括多种遗传性血栓性疾病,而各种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同、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不同。
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典型表现。
尽管其基因突变的类型不同,但血栓的治疗是相对统一的。
早期识别易栓症和预防血栓症再发有助于提高危重患儿的生存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cases of children were reported,and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is not enough in China.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ildren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have not been unified. Thrombosis in children has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multifarious inherited disorders. Epidemiology of the disorders varies,as does the risk of thrombosis.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s the typical presentation. Treatment of thrombosis is relatively uniform,regardless of the underlying genetic risk fact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children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are beneficial to the survival rate.[Key words] Inherited thrombophilia;Children;Thrombus易栓症指易于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凝血因子、纤溶蛋白、抗凝蛋白等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具有获得性易栓因素而容易形成血栓的疾病或状态,不是指某种单一疾病[1]。
易栓症
静脉血栓史,且有阳性家族史。
需排除获得性AT缺乏:肝,肾疾病,DIC,药物,新生儿。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治疗:
AT-III浓缩物替代治疗 肝素 抗凝治疗
遗传性蛋白C缺乏
病因 发病机制
PC基因缺陷 PC缺乏或功能缺陷
遗传方式
发病率 占静脉血栓的百分率 常见血栓类型 常见部位 发病年龄 诱发因素 特殊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女性妊娠后期AT-Ⅲ明显降低,这是此时易发 血栓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老年血栓倾向与此有关。
获得性AT—Ⅲ缺乏,是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 见于肝脏疾病,外科手术后,DIC,应用肝素及血栓前期 和血栓性疾病;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 应用黄体酮等。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的诊断:
易栓症
1965年,Ege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 用了易栓症(Thrombophilia)一词,此后这一名词被广泛 用于有血栓倾向的患者。易栓症不同于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 态,是指患者存在易发生血栓的缺陷,这种缺陷可以是遗传 的,也可继发于某种疾病呈获得性。
易栓症的定义
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缺 陷或因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 栓栓塞的一类疾病。 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并不一定指疾病,可以是生理或病理状态
基因检测:蛋白C
测定PC的活性和含量
遗传性蛋白S缺乏
病因 发病机制 遗传方式 发病率 PS基因缺陷 PS缺乏或功能缺陷 常染色体显性 ?
占静脉血栓的百分率 约5~13%
血栓类型 常见部位 以静脉血栓为多见。动脉血栓少见(约23%) 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肾静脉、脾静脉、肠系膜静脉 等,30%发生肺栓塞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易栓症是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倾向的病理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
易栓症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能影响子宫-胎盘循环,导致胎盘微血栓形成,从而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在汉族人群中,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见病因是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乏;遗传性易栓症是血栓栓塞性疾病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对胎盘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协同促成作用。
•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可导致复发性流产、不明原因死胎、早发子痫前期和胎盘功能不良,增加围产期血栓栓塞风险。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易栓症,对于有血栓形成或血栓病史孕产妇的抗凝治疗没有争议。
目前APS的治疗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失败者称为难治性APS,其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中;遗传性易栓症指标异常且有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胎盘源性疾病的抗凝预防或治疗决策还存在争议。
一、易栓症分类由于妊娠孕妇的血浆凝血因子增加、抗凝活性下降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使血液在妊娠期及产褥早期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合并易栓症时,发生血栓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
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40%~60%归因于遗传因素[2],妊娠期间发生VTE的患者,约半数具有遗传性易栓症[3]。
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
(一)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导致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
常见病因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凝血因子ⅤLeiden(factor Ⅴ Leiden,FVL)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其他病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基因多态性等。
ACOG实践简报:妊娠期遗传性易栓症
ACOG实践简报:妊娠期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以及怀孕的不良结局有关。
然而,当前用于指导筛查和管理这些妊娠状况的证据并不充分。
本文主要目的是回顾常见易栓症及其与母体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提出筛查适应证以及妊娠期间的管理建议。
经修订,本临床指南为易栓症患者的评估建议、更新关于预防女性孕期和产后遗传性易栓症的共识指南、讨论SOAP新发布的血栓预防和产科轴索麻醉注意事项提供更多信息。
临床注意事项和建议1.易栓症的评估适用于哪些人?筛查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仅适用于当结果会影响管理决策的情况,不适用于治疗其他风险因素。
以下情况可考虑对遗传性易栓症进行靶向评估:a. 有静脉血栓栓塞史,有或没有复发的危险因素,且之前没有做过易栓症检测。
在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基于下面的因素,未经治疗孕妇的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有所不同:先前的栓塞是否与复发风险因素(如妊娠、雌激素包括避孕药)或不复发的风险因素(如骨折、手术、长期固定)有关(4.5% vs.2.7%;RR 1.71;CI 95%,1.0 - 2.8)。
遗传性易栓症的风险增加程度取决于易栓症的类型(表1)。
b. 直系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存在高风险的遗传性易栓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测试会影响管理,那么考虑对已知的易栓症这个采用针对性检测。
在其他情况下,易栓症的检测不常规推荐。
具体而言,有胎儿丢失史或不良妊娠结局的妇女包括胎盘早剥、子痫前期,或胎儿生长受限,不推荐遗传性易栓症的筛查,因为目前尚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证明产前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可预防易栓症的复发,且尚未建立该因果关系。
尽管不推荐进行遗传性易栓症的检测,但是在复发性流产或死胎的情况下需考虑检测抗凝脂综合症的获得性抗体。
2.有静脉血栓栓塞史且先前未行易栓症检测的女性应推荐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测?对于有静脉血栓栓塞史的女性,推荐的遗传性易栓症筛查测试应该包括LeidenV因子突变(FVL);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抗凝血酶;S蛋白和C蛋白不足(表2)。
易栓症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0.18.027综述与讲座易栓症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邢盈㊀温立娜㊀张佳㊀李海燕㊀马静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编号:20190533)作者单位:050000㊀石家庄市ꎬ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通讯作者:张佳ꎬ050000㊀石家庄市ꎬ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ꎻE ̄mail:onesfn@163.com㊀㊀ʌ摘要ɔ㊀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疾病ꎬ其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ꎬ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ꎬ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妊娠期血液异常高凝状态及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异常密切相关ꎮ本文通过分析易栓症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ꎬ以期能够及早地预测㊁治疗及改善母婴不良妊娠结局ꎮʌ关键词ɔ㊀子痫前期ꎻ易栓症ꎻ子宫动脉搏动指数ꎻ不良妊娠结局ʌ中图分类号ɔ㊀R714.245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002-7386(2020)18-2837-05Researchprogressonthecorrelationbetweenthrombophiliaaswellasuterinearterialpulsatilityindexandadversepregnancyoutcomesofpatientswithpreeclampsia㊀XINGYingꎬWENLinaꎬZHANGJiaꎬetal.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ꎬ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ꎬHebeiꎬShijiazhuang050000ꎬChinaʌAbstractɔ㊀Preeclampsiaisaspecificdiseaseofpregnancyꎬwhichi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incidenceofmaternalandinfantadversepregnancyoutcomes.Howeverꎬthepathogenesisofpreeclampsiaisstillunclearꎬwhichmayberelatedtoabnormalhypercoagulabilityofbloodduringpregnancyandabnormalbloodflowspectrumofuterineartery.Inordertopredictꎬtreatandimprovematernalandinfantadversepregnancyoutcomesꎬthisarticle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rombophiliaaswellasuterinearterypulsatilityindexandadversepregnancyoutcomes.ʌKeywordsɔ㊀preeclampsiaꎻthrombophiliaꎻuterinearterypulsatilityindexꎻadversepregnancyoutcomes㊀㊀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疾病ꎬ子痫前期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ꎬ主要有子痫㊁HELLP综合征㊁胎盘早剥㊁早产㊁胎儿宫内生长受限㊁小于胎龄儿和宫内胎儿死亡等ꎮ然而关于子痫前期导致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ꎮ表明可能与妊娠期血液异常高凝状态及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异常密切相关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ꎬ旨在通过分析易栓症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ꎮ以期通过及早的干预和治疗ꎬ改善母婴不良妊娠结局ꎮ1㊀易栓症与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㊀㊀易栓症是指由于抗凝蛋白㊁凝血因子㊁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ꎬ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病理状态[1]ꎮ易栓症的发病因素主要分为遗传性及获得性ꎮ遗传性易栓症是指增加血栓形成倾向的先天性疾病ꎬ是由参与凝血的一个或多个因子的结构或数量异常引起的ꎬ临床表现为血凝增加ꎮ而获得性易栓症是后天出现的疾病ꎮ其中ꎬ遗传性易栓症危险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ꎬ如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㊁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㊁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和天然抗凝剂的缺乏ꎬ如蛋白C缺乏㊁蛋白S缺乏及抗凝血酶缺乏ꎻ而获得性易栓症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抗磷脂综合征㊁妊娠和产褥期㊁恶性肿瘤㊁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治疗㊁创伤及围手术期㊁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㊁长时间制动及年龄等[2]ꎮ不论何种易栓症ꎬ妊娠期均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ꎬ包括孕早期流产(复发性流产)和晚期的胎盘血管异常介导的相关问题(死胎㊁胎儿生长受限㊁胎盘早剥㊁子痫前期㊁子痫等)ꎮ在获得性的易栓症中ꎬ抗磷脂综合征是导致妊娠不良结局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ꎮ㊀㊀正常妊娠时ꎬ为了预防分娩过程中大量出血ꎬ从妊娠早期到产后12周ꎬ机体的凝血系统会发生一些变化ꎮ妊娠期的高凝状态是由于改变了凝血过程的3个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㊁增加促凝的活性和降低纤溶的活性[3]ꎮ妊娠期的变化增加了对活性蛋白C的抵抗并且使蛋白S的活性降低ꎮ此外ꎬ孕妇血清中Ⅰ㊁Ⅶ㊁Ⅷ㊁Ⅸ㊁Ⅹ㊁Ⅻ和血友病因子水平较高ꎬ纤溶抑制剂活性也较高ꎮ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妊娠过程中发生的ꎮ因此ꎬ在妊娠后期ꎬ凝血活性几乎是未孕女性的2倍ꎬ但在正常分娩时ꎬ这些变化都是自限性的[3]ꎮ这些变化被解释为妊娠过程中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ꎬ特别是随妊娠进展雌激素水平的增加ꎮ血小板数量低是由于血液稀释ꎬ同样也因为细胞体积的增加而导致血小板在外周破坏增多ꎮ在妊娠后期ꎬ血小板的数量波动在80000~150000个/mm3ꎮ关于促凝的活性ꎬ妊娠晚期孕妇和未孕女性相比较血浆中纤维蛋白原㊁血友病因子Ⅹ㊁Ⅻ㊁Ⅷ水平增加了200%ꎮⅦ在妊娠末期测得的值最高ꎮ因子Ⅱ㊁Ⅴ和Ⅸ在妊娠前3个月的开始有轻微的增加ꎬ然后它们的值趋于稳定ꎮ凝血因子Ⅺ是惟一一个没有明确数值的ꎬ有些研究支持其妊娠期是升高的ꎬ另一些研究显示妊娠期其值是降低的[3]ꎮ妊娠期抗凝血酶Ⅲ仍在正常范围ꎬ但对活化的蛋白C的抗性增强并且使蛋白S的活性降低[3]ꎮ纤溶酶活性低的特点是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2(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s1and ̄2ꎬPAI ̄1andPAI ̄2)水平显著升高ꎮ因此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ꎬt ̄PA)的活性在妊娠期间下降[3]ꎮ内皮细胞释放PAI ̄1ꎬ胎盘释放PAI ̄2ꎬ且PAI ̄2仅存在于妊娠期女性的血浆中ꎮ胎盘重量与PAI ̄2水平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ꎮ凝血酶活性纤溶抑制剂在妊娠晚期的值略高ꎮ为除外妊娠的影响ꎬ不建议在分娩3个月内及哺乳期女性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ꎬ由于这些改变ꎬ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ꎮ同时ꎬ由于纤溶作用的改变ꎬD ̄二聚体值增加ꎬ使得该参数难以用于排除孕妇静脉血栓栓塞[3]ꎮ㊀㊀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是遗传性易栓症中最常见的类型ꎬ它是由于因子Ⅴ的基因改良突变ꎬ该变体对蛋白C有天然抗性ꎮ因此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的存在就意味着高凝状态[4]ꎮ杂合子形式(1个等位基因的突变)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了3~8倍ꎬ而2个拷贝(纯合子模式)增加了80倍的风险ꎮ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血栓作用最常见的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ꎬDVT)ꎬ其次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ꎮ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ꎬ其存在的后果是凝血酶原表达水平增加了133%ꎬ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纯合子模式)ꎬ这种突变会导致静脉血栓事件发生风险增加2~4倍ꎬ而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为1%~4%[4]ꎮ抗凝血酶的缺乏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高危因素ꎬ尤其是纯合子类型[5]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Ⅰ型是遗传缺陷导致的正常抗凝血酶数量异常ꎻⅡ型是由于蛋白表达异常引起的抗凝血酶定性表达异常ꎮ抗凝血酶的缺乏意味着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了7倍ꎬ尽管使用抗凝治疗ꎬ每年复发的风险也约为2.7%[4]ꎮ与抗凝血酶缺乏相似ꎬ蛋白C缺乏也分为定量和定性遗传缺陷ꎬ这两种类型对临床的影响没有差异ꎬ普通人群中蛋白C缺乏的发生率大概在0.2%[4]ꎮ蛋白C缺乏的血栓形成风险通常增加7倍以上ꎮ蛋白S缺陷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是蛋白S总量的减少ꎬ主要是由于合成减少ꎻⅡ型是蛋白S活性降低ꎻⅢ型是游离的蛋白S水平的降低ꎬ但其活性是正常的[5]ꎮ到目前为止ꎬ已经发现了70多种不同的突变ꎮ蛋白S缺乏的发生率目前不清楚ꎬ因为其没有标准的检测方法[4]ꎮ它可使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8.5倍[4]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种促凝状态ꎬ它与动脉血栓时间的发生有关[4]ꎮ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由蛋氨酸甲基化产生的天然氨基酸ꎬ其在体内积聚是由于生成转化过程不正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需低水平的维生素B6㊁B12或叶酸参与)或酶的遗传修饰异常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两种突变对临床意义较大:最常见的C677T突变与酶活性降低有关ꎬ从而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ꎬ另一种是A1298C突变ꎬ它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较轻ꎮ并不是所有人都发展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ꎬ虽然这些突变确实损害了同型半胱氨酸的调节ꎬ但适当得摄入叶酸可以弥补这一缺陷[5]ꎮ㊀㊀易栓症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为发生了定性或定量的异常ꎬ从而使其处于高凝状态ꎬ这也是导致早发型子痫前期的诱因ꎮ正常生理状态下ꎬ凝血与抗凝血处于动态平衡ꎬ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过程的自我控制与调节ꎮ从正常妊娠中期开始出现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降低ꎬ至足月分娩时达高峰ꎬ形成妊娠生理性高凝状态ꎮ在易栓症前提下ꎬ血液浓缩㊁血液凝固的活化状态ꎬ抗凝相对不足ꎬ呈现类似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液改变ꎮ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ꎬ其体内抗磷脂抗体可以与细胞膜上的磷脂结合ꎬ从而激活内皮细胞ꎬ使胎盘或补体系统激活ꎬ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ꎬ产生促炎物质ꎬ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ꎬ造成小动脉痉挛ꎬ进一步促成了子痫前期的发生[6]ꎮ㊀㊀Dluski等[7]研究表明ꎬ通正常对照组相比ꎬ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主要包括APC ̄Rꎬ蛋白S缺乏ꎬ蛋白C缺乏)发生不良妊娠的概率更高ꎮWu等[8]研究发现ꎬ所有类型的易栓症都增加患子痫前期的风险ꎬ其中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风险最高ꎻ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是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ꎻ胎儿生长受限的高危因素包括狼疮抗凝物㊁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ꎬ但无统计学意义ꎻ妊娠早期的流产更容易发生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ꎻ妊娠最大的风险是蛋白S的缺失ꎮSaid等[9]通过对230名澳大利亚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评估不良妊娠结局与遗传性易栓症之间的关系ꎬ同样指出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显著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率ꎮLykke等[10]在大型丹麦国家的出生队列研究中评估了遗传性易栓症和胎儿生长受限ꎬ重度子痫前期及胎盘早剥的关系: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增加了胎儿生长受限ꎬ重度子痫前期及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ꎻ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和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关系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ꎬMTHFR)和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密切相关ꎮLenz等[11]报告了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栓症在2组孕妇中的发生率:一组是妊娠并发症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ꎬ另一组为正常对照组ꎬFVLꎬMTHFRꎬPTMꎬPAI ̄1ꎬATⅢꎬPCꎬPSꎬLACꎬ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微球蛋白I抗体ꎬ试验组81.2%存在遗传性易栓症ꎬ而对照组为52%ꎻ试验组有15.8%存在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ꎬ对照组为7.8%ꎻ试验组5.9%存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ꎬ对照组为2.9%ꎻ试验组21.8%存在蛋白S缺乏ꎬ对照组为11.8%ꎻ试验组19.8%存在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MTHFR)ꎬ对照组为9.8%ꎻ其中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㊁MTHFR及蛋白S的缺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ꎬ易栓症是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增高了2~10倍ꎮ㊀㊀皇家妇产科学院指南不推荐对患有遗传性易栓症和妊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女性进行抗血栓治疗以防止流产ꎬ但是他们推荐对遗传性易栓症引起对的孕中期的胎儿丢失进行肝素治疗[5]ꎮ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指南还是建议只在两种情况下筛查遗传性易栓症: (1)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ꎬ而血栓栓塞病史与一过性危险因素有关ꎻ(2)有一级亲属病有高危血栓形成倾向的患ꎬ其他的情况ꎬ像是复发性流产或胎盘早剥ꎬ不常规进行易栓症的筛查[12]ꎮSokol等[13]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不建议常规行遗传性易栓症的检测ꎬ即使发现有易栓症缺陷ꎬ也不建议在孕期行抗血栓治疗ꎻ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者ꎬ不管有无易栓症的存在ꎬ都应该从孕中期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ꎻ对于发生过妊娠晚期并发症的患者ꎬ不建议在妊娠期进行遗传性易栓症检测或抗血栓预防ꎻ对于行辅助生殖失败的女性ꎬ不建议进行常规对遗传性易栓症进行检测或血栓预防ꎮ患有遗传性易栓症的的孕妇是否建议使用抗凝治疗ꎬ这取决于遗传性血栓性血友病的类型和相关风险ꎬ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14]ꎮ即使华法林㊁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不会在母乳中蓄积ꎬ也不会对胎儿产生抗凝血作用ꎬ根据风险 ̄效益比ꎬ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㊁达尔特帕林)是妊娠期预防的首选药物[12]ꎮ建议在妊娠的前3个月开始使用肝素进行预防性治疗ꎬ并在分娩前停用(在分娩开始时或计划剖宫产前)[14]ꎮ分娩结束ꎬ在注射普通肝素后4~6hꎬ低分子肝素后6~12h凝血功能开始恢复[4]ꎮ㊀㊀对于以静脉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ꎬ建议一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ꎬ后期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长时间抗凝治疗ꎬINR维持在2~3ꎮ经长时间抗凝治疗后ꎬ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ꎮ当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失败时ꎬ可加大药物剂量ꎬ使INR调至3~4ꎻ可添加小剂量的阿司匹林ꎬ羟氯喹或者是他汀类ꎻ更换抗凝药物ꎬ如低分子肝素[15]ꎮ对于狼疮抗凝物ꎬ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微球蛋白强阳性的患者ꎬ在预防复发性血栓形成方面ꎬ直接口服抗凝血剂效果低于维生素K拮抗剂[16]ꎮ㊀㊀总而言之ꎬ对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ꎬ计划妊娠的女性ꎬ应做好易栓症的筛查及后续抗凝治疗ꎬ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尤其重要ꎻ对已经妊娠的女性ꎬ做好孕期的监测及抗凝治疗ꎬ以改善易栓症引发的不良妊娠结局ꎮ2㊀易栓症胎盘病理改变㊀㊀胎盘是由低阻力血管组成的高度血管性器官ꎬ因而推测胎盘血管内凝块的形成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㊁宫内生长受限等是合理的ꎮ然而ꎬ在任何生物模型中ꎬ胎盘环境中存在代偿机制以抵消血栓形成前状态ꎬ这些机制包括annexinV(对预防绒毛间血栓形成至关重要)㊁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㊁血栓调节蛋白和前列环素[17]ꎮ然而ꎬ当促凝因子压倒抗凝系统时ꎬ胎盘血栓形成的风险就此上升ꎮ母体体内存在的这种易栓状态可能破坏这种微妙的平衡ꎬ增强血栓形成和胎儿死亡的风险ꎮ虽然高凝状态常被认为是胎盘介导不良事件的原因ꎬ但抗凝治疗试验并不支持这一理论ꎮ胎盘血栓形成可能只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整体病理生理机制之一ꎮ㊀㊀正常的妊娠的维持赖于母体 ̄胎盘 ̄胎儿三者之间充足的血运ꎬ而易栓症患者ꎬ其体内异常的凝血因子ꎬ加重了妊娠女性的高凝状态ꎬ进而导致胎盘血运出现障碍ꎬ胎盘组织出现血栓形成倾向ꎬ从而引起胎盘绒毛间隙纤维蛋白的沉积㊁胎盘血管血栓形成ꎬ蜕膜血管纤维素样坏死ꎬ胎盘灌注量下降ꎬ从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ꎮ㊀㊀妊娠期易栓症的胎盘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血液异常高凝状态ꎬ微血栓形成ꎬ母体的血流灌注不足ꎬ进而引起绒毛间隙缺氧ꎬ而严重的长期灌注不足可导致远端绒毛发育不全㊁胎儿氧摄取量减少㊁绒毛间隙氧自由基蓄积等ꎮ上述过程加速了凋亡与合体滋养细胞的转归ꎬ合体结节增加并最终脱落进入母体循环ꎬ进而引起母体循环中系统性内皮损伤ꎬ导致母体血循环障碍ꎬ引起胎盘出现梗死㊁绒毛周围大量纤维蛋白沉积㊁绒毛膜下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ꎮ有研究报道ꎬ易栓症患者发生单一或多发胎盘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72%和44%ꎬ而正常妊娠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4%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ꎮ㊀㊀易栓症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胎儿血管血栓形成ꎬ胎儿血管栓塞ꎬ绒毛坏死等ꎮ胎儿血管血栓分为闭塞性和非闭塞性两种ꎬ闭塞性血栓对胎儿危害更严重ꎬ而非闭塞性的胎儿血栓性血管病变在干绒毛或胎儿面的血管中表现为附壁血栓㊁内膜垫等ꎬ附壁血栓远较闭塞性血栓多见ꎮ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54例胎盘病理有胎儿血栓性血管病变与100例无该病变的孕妇的临床资料ꎬ发现存在胎儿血栓性血管病变的病例中ꎬ妊娠期并发症ꎬ包括妊娠期高血压㊁子痫前期㊁急产㊁剖宫产㊁胎儿宫内生长受限㊁死胎㊁胎心率异常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升高[19]ꎮ㊀㊀虽然妊娠期易栓症胎盘病理改变缺乏特征性ꎬ但目前而言ꎬ胎盘病理研究支持该疾病所伴发的胎盘病变多由母体血管闭塞和绒毛灌注不足所致ꎮ因此ꎬ对胎盘病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识别易栓症和了解易栓症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ꎮ3㊀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㊀㊀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滋养细胞侵袭能力降低ꎬ子宫螺旋动脉及子宫动脉不能发生相应转变ꎬ最终导致血管处于高阻低排的状态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的评估子宫动脉血流情况的方法ꎬ其工作原理是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ꎬ声波从探测器发送到血管中的红细胞并反射到探测器上ꎮ在大多数研究中ꎬ超声检测的指数包括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ꎬRI)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ꎬPI)ꎮ关于子宫动脉的血流量与胎儿宫内状态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ꎬ这反映了PI在妊娠末期下降趋势的重要性ꎮ有研究表明ꎬ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arterypulsatilityindexꎬUtA ̄PI)水平高有助于我们对不良围产期结局进行预测[20]ꎮ㊀㊀Valiño等[20]对30~34周的30780例单胎妊娠进行了研究ꎬ以评估妊娠30~34周的高UtA ̄PI对每个围产期结局的预测ꎬ发现在妊娠30~34周ꎬ高UtA ̄PI可以很好地预测不良围产期结局(在妊娠结局导致小于胎龄发生时)ꎬ然而ꎬ在不存在小于胎龄的情况下ꎬ其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不良结局ꎮHofstaetter等[21]对110例没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进行研究ꎬ发现UtA评分的增加与不良结局风险的增加有关ꎬ此外ꎬ他们还得出结论ꎬ子宫动脉单侧切迹同单侧高PI值相比ꎬ能更好得对围产期妊娠结局进行预测ꎮ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ꎬ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患者ꎬ具有单侧或者双侧舒张早期切迹持续存在的情况[22]ꎮ在妊娠18~20周后ꎬ在除外胎盘附着位置影响的前提下ꎬ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仍未消失ꎬ提示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ꎬ且双侧切迹的预测价值较单侧高[23]ꎮ因此ꎬ双侧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的存在为PIH患者ꎬ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ꎬ这与王雅韵等[24]的研究结论一致ꎮRatiu等[25]通过对1472例妊娠中期19~22周单胎妊娠进行回顾性研究ꎬ发现当患者子宫动脉出现双侧切迹ꎬ小于胎龄儿ꎬ胎儿生长受限ꎬ出生后1㊁5min阿普加评分低ꎬ高剖宫产率ꎬ早产ꎬ胎盘功能不良和胎盘早剥等发生率明显升高ꎮ㊀㊀Gomez ̄Roig等[26]等对156名有合并症的孕妇及344名无合并症的孕妇研究发现ꎬUtA ̄PI单独测定用作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效果较差ꎬ同时指出ꎬUtA ̄PI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growthfactorꎬPIGF)水平的测定可用于早期诊断妊娠晚期由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与子痫前期引起的不良围产期结局ꎮZarean等[27]通过对100妊娠30~34周的孕妇进行研究ꎬ以评估UtA ̄PI在预测不良围产期结局中的诊断价值ꎬ高UtA ̄PI组较低UtA ̄PI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ꎬ通过ROC曲线分析的结果表明ꎬ在预测不良围产期结果时ꎬUta ̄PI的诊断价值的评估表明ꎬ该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7.5%和73.3%ꎬ因此ꎬ高UtA ̄PI作为鉴别不良围产期结局的诊断标准ꎬ不具备统计学意义ꎮ而Gomez ̄Roig等[26]研究结果表明ꎬ在妊娠晚期ꎬUtA ̄PI和血清PIGF都能够预测由于子痫前期或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导致的不良围产期结局ꎬ基于UtA ̄PI与PIGF的关系ꎬ即PIGF导致妊娠期间血管的重铸ꎬ反过来亦可导致胎盘血管形成受阻ꎬ同样证实UtA ̄PI和PIGF都能够独立得预测不良妊娠结局ꎬ在平均UtA ̄PI的基础上添加PlGF的测定ꎬ对于预测不良围产期结局没有任何益处ꎮ㊀㊀因此ꎬ总体而言ꎬ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血指标PIꎬ似乎可以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ꎬ尤其是对于子痫前期所致的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的意义ꎬ为临床进行及时治疗干预ꎬ有积极意义ꎮ然而ꎬ将UtA ̄PI作为首选的预测指标ꎬ有待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Al ̄BadriAꎬSpyropoulosAC.Treatmentandlong ̄termmanagementofvenousthromboembolism.ClinLabMedꎬ2014ꎬ34:519 ̄536.2㊀GalambosiPJꎬUlanderVMꎬKaajaRJ.Theincidenceandriskfactorsofrecurrentvenousthromboembolismduringpregnancy.ThrombResꎬ2014ꎬ134:240 ̄245.3㊀ThorntonPꎬDouglasJ.Coagulationinpregnancy.BestPractResClinObstetGynaecolꎬ2010ꎬ24:339 ̄352.4㊀HotoleanuC.Geneticriskfactorsinvenousthromboembolism.AdvExpMedBiolꎬ2017ꎬ906:253 ̄272.5㊀TrascaLFꎬPatrascuNꎬBrujaRꎬetal.Therapeuticimplicationsofinheritedthrombophiliainpregnancy.AmJTherꎬ2019ꎬ26:e364 ̄364e374.6㊀GjorgjievskiNꎬDzekova ̄VidimliskiP.Primaryantiphospholipidsyndromeinahemodialysispatientwithrecurrentthrombosisofarteriovenousfistulas.JBrasNefrolꎬ2019ꎬ42:259 ̄263.7㊀DiuskiDꎬMierzyńskiRꎬPoniedzialek ̄CzajkowskaEꎬetal.Adversepregnancyoutcomesandinheritedthrombophilia.JPerinatMedꎬ2018ꎬ46:411 ̄417.8㊀WuOꎬRobertsonLꎬTwaddleSꎬetal.Screeningforthrombophiliainhigh ̄risksituations:systematicreviewandcost ̄effectivenessanalysis.TheThrombosis:RiskandEconomicAssessmentofThrombophiliaScreening(TREATS)study.HealthTechnolAssessꎬ2006ꎬ10:1 ̄110.9㊀SaidJMꎬHigginsJRꎬMosesEKꎬetal.Inheritedthrombophiliasandadversepregnancyoutcomes:acase ̄controlstudyinanAustralianpopulation.ActaObstetGynecolScandꎬ2012ꎬ91:250 ̄255.10㊀LykkeJAꎬBareLAꎬOlsenJꎬetal.Thrombophiliasandadversepregnancyoutcomes:resultsfromthedanishnationalbirthcohort.JThrombHaemostꎬ2012ꎬ10:1320 ̄1325.11㊀LenzBꎬSamardzijaMꎬDrenjancevicDꎬetal.Theinvestigationofhereditaryandacquiredthrombophiliariskfactorsinthedevelopmentofcomplicationsinpregnancyincroatianwomen.JMaternFetalNeonatalMedꎬ2016ꎬ29:264 ̄269.12㊀ACOGPracticeBulletinNo.197:InheritedThrombophiliasinPregnan ̄cy:Correction.ObstetGynecolꎬ2018ꎬ132:1069.13㊀SokolJꎬKubiszPꎬStaskoJ.Commenton:Inheritedthrombophiliaandpregnancycomplications:shouldwetest.SeminThrombHemostꎬ2020ꎬ46:501.14㊀WalshJMꎬMaloneFD.Reducingtherisk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pregnancy ̄Thesafemotherhoodinitiativethromboembolismbundle.SeminPerinatolꎬ2016ꎬ40:93 ̄95.15㊀ChaturvediSꎬMcCraeKR.Diagnosisandmanagementoftheantiphospholipidsyndrome.BloodRevꎬ2017ꎬ31:406 ̄417.16㊀MartinelliIꎬAbbattistaMꎬBucciarelliPꎬetal.RecurrentthrombosisinpatientswithantiphospholipidantibodiestreatedwithvitaminKantagonistsorrivaroxaban.Haematologicaꎬ2018ꎬ103:e315 ̄e317.17㊀LeafRKꎬConnorsJM.Theroleofanticoagulantsinthepreventionofpregnancycomplications.ClinApplThrombHemostꎬ2017ꎬ23:116 ̄123.18㊀ManyAꎬSchreiberLꎬRosnerSꎬetal.Pathologicfeaturesoftheplacentainwomenwithseverepregnancycomplicationsandthrombophilia.ObstetGynecolꎬ2001ꎬ98:1041 ̄1044.19㊀LepaisLꎬGaillot ̄DurandLꎬBoutitieFꎬetal.Fetalthromboticvasculopathyisassociatedwiththromboemboliceventsandadverseperinataloutcomebutnotwithneurologiccomplications:aretrospectivecohortstudyof54caseswitha3 ̄yearfollow ̄upofchildren.Placentaꎬ2014ꎬ35:611 ̄617.20㊀ValiñoNꎬGiuntaGꎬGalloDMꎬetal.Uterinearterypulsatilityindexat30 ̄34weeks gestationinthepredictionofadverseperinataloutcome.UltrasoundObstetGynecolꎬ2016ꎬ47:308 ̄315.21㊀HofstaetterCꎬDubielMꎬGudmundssonSꎬetal.UterinearterycolorDopplerassistedvelocimetryandperinataloutcome.ActaObstetGynecolScandꎬ1996ꎬ75:612 ̄619.22㊀Axt ̄FliednerRꎬSchwarzeAꎬNellesIꎬetal.ThevalueofuterinearteryDopplerultrasoundinthepredictionofseverecomplicationsinariskpopulation.ArchGynecolObstetꎬ2005ꎬ271:53 ̄58.23㊀田宁ꎬ于松.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的研究进展.新乡医学院学报ꎬ2014ꎬ31:766 ̄768.24㊀王雅韵ꎬ苏海砾ꎬ拓胜军ꎬ等.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不良结局中的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ꎬ2017ꎬ28:268 ̄272.25㊀RatiuDꎬHide ̄MoserKꎬMorgensternBꎬetal.Dopplerindicesandnotchingassessmentofuterinearterybetweenthe19thand22ndweekofpregnancyinthepredictionofpregnancyoutcome.InVivoꎬ2019ꎬ33:2199 ̄2204.26㊀Gomez ̄RoigMDꎬMazaricoEꎬSabriaJꎬetal.Useofplacentalgrowthfactoranduterinearterydopplerpulsatilityindexinpregnanciesinvolvingintrauterinefetalgrowthrestrictionorpreeclampsiatopredictperinataloutcomes.GynecolObstetInvestꎬ2015ꎬ80:99 ̄105.27㊀ZareanEꎬShabaniniaS.Theassessmentofassociationbetweenuterinearterypulsatilityindexat30 ̄34week sgestationandadverseperinataloutcome.AdvBiomedResꎬ2018ꎬ7:111.(收稿日期:2020-03-03)(上接2836页)38㊀罗小红ꎬ周娟ꎬ洪学志ꎬ等.青蒿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ꎬ2017ꎬ37:2451 ̄2455.39㊀林东.青蒿琥酯干预下Th17/Treg细胞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脾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桂林医学院ꎬ2015.40㊀吴茜.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ꎬ2018ꎬ6:177 ̄178.41㊀曹性玲ꎬ麻海娟ꎬ喻思ꎬ等.佛甲草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赣南医学院学报ꎬ2014ꎬ34:329 ̄331.42㊀宋永周ꎬ关健ꎬ李明ꎬ等.姜黄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ꎬ2016ꎬ32:188 ̄191.43㊀杨欣ꎬ王乐.桔梗提取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现代食品科技ꎬ2020ꎬ36:22 ̄27.44㊀沈晓飞.翼首草提取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及其机制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ꎬ2011.45㊀孔令宇ꎬ王文娟ꎬ席錾.百里醌对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ꎬ2014ꎬ26:1483 ̄1487.46㊀史栋梁ꎬ史桂荣.酸樱桃种子提取物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ꎬ2015ꎬ25:20 ̄25.47㊀任伟亮ꎬ焦永伟ꎬ张健ꎬ等.黄芪总黄酮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9ꎬ54:603 ̄606.48㊀石磊ꎬ王建杰ꎬ周成福.丹皮酚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炎5 ̄羟色氨酸及白介素族的影响.中国生化药物杂志ꎬ2016ꎬ36:25 ̄28.49㊀苏培培.类风湿性关节炎共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20ꎬ30:87 ̄88.50㊀刘丽莹ꎬ麦泳仪.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ꎬ2020ꎬ7:195.51㊀柳玉佳ꎬ王莘智ꎬ旷惠桃ꎬ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㊁证素分布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20ꎬ43:79 ̄83.(收稿日期:2020-03-10)。
易栓症
1965年,Ege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用了易栓症(Thrombophilia)一词,此后这一名词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倾向的患者。
易栓症不同于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是指患者存在易发生血栓的缺陷,这种缺陷可以是遗传的,也可继发于某种疾病呈获得性。
前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有血栓家族史,反复的血栓形成,年轻时(<45岁)发生血栓,轻微激惹即可发生血栓,患者存在难以治疗的血栓病;而获得性易栓症可见于肝病、肾病综合征及红斑狼疮等。
1 临床分类零星报道。
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14%~0.5%,主要引起静脉血栓。
1.3 蛋白S(PS)缺陷症1984年Comp等首次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曾报道一个家族。
主要引起静脉血栓。
1.4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1978年Aoki报道首例,我国尚未见报道。
1.5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可分为无症状、有出血症状和(或)血栓形成三种,目前我国尚无报道。
1.6 抗APC(APC-R)1993年Dahlback报道,将活化的蛋白C(APC)加到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中不能使其APTT延长称之为APC-Resistance。
后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患者的因子V结构异常,首先报道的是因子V重链A2的506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因而APC不能裂解因子V发挥抗凝作用。
对因子V这种点突变称为因子V Leiden;近年又报道了306位精氨酸被取代,称为因子V Cambridge。
我国正常人和静脉血栓患者的APC-R阳性率与西方国家相近,正常人为3%~6%,但基因研究显示至今仅有2例FV Leiden。
1.7 凝血酶原G20210A 1996年Poort等首先在一静脉血栓家族中发现,其凝血酶原基因3′未翻译区发生突变,87%的患者有凝血酶原升高(高于正常的115%),但是凝血酶原也有不增高者。
西方国家报道,本症在正常人中有1%~2%的阳性率,我国报道均为阴性结果。
1.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代谢的中间产物,它可经转硫途径成为胱硫醚或经过再甲基化途径成为蛋氨酸。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Microsoft Word 文档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周建军,胡娅莉摘要:易栓症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
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
易栓症患者如果没有血栓栓塞家族史,一般不需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易栓症患者发生血栓时是否延长抗凝时间需要通过评估复发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处理。
关键词:易栓症;妊娠;抗凝治疗;遗传性;获得性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志码:CAbstract:Thrombophiliacanbedefinedasaninher- itedoracquiredtendencytovenousthromboembo-lism.Prophylacticanticoagulationisnotrecommen- dedtothrombophiliapatientswithoutfamilyhistoryofthromboembolism.Adecisionastotheoverallbene- fitofextendedanticoagulationintheindividualpa- tientrequiresassessmentoftheriskofrecurrencein theabsenceoftreatmentvsthebleedingriskassoci- atedwithprolongedanticoagulation.Keywords:thrombophilia;pregnancy;ant icoagula-tion;inherited;acquired易栓症(thrombophilia)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
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
1 易栓症的发生机制造成易栓状态的因素可能是遗传性的,获得性的,或两者同时存在。
1〃1 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抗凝蛋白缺乏、凝血因子缺陷、纤溶蛋白缺陷或代谢缺陷等引起的易栓状态[1]。
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㊃综㊀㊀述㊃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Advances in Research on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Hereditary thrombophilia程晓文(CHENG Xiao-wen),闻才李(WEN Cai-li),张㊀慧(ZHANG Hui)(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201199;The Central Hospital of Minhang District,Shanghai,201199,China)关键词:㊀遗传性易栓症;危险因素;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图分类号]R364.1+5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C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10)01-0174-03㊀㊀易栓症指的是由凝血因子㊁抗凝蛋白㊁纤溶蛋白等遗传性因素㊁或者是获得性缺陷㊁或者是获得性危险因素等引发的血栓栓塞的疾病或者是血栓栓塞的状态㊂易栓症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㊂遗传性易栓症则指的是由于患者机体内存在某种基因缺陷导致与其相应的蛋白含量减少或者异常所致㊂获得性易栓症则指的是极易引起血栓的一组疾病以及极易发生血栓的危险状态㊂由于遗传性易栓症的危险因素存在着极其明显的种族差异,我们中国人的易感因素主要以蛋白C的缺乏和蛋白S的缺乏为主㊂易栓症主要涉及静脉系统:包括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1]㊂本文就遗传性易栓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㊂1㊀蛋白C缺乏蛋白C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其主要由肝脏合成,蛋白C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㊂在大多患者的机体内,蛋白C的缺乏是由于杂合子的突变所造成的,有数据显示,我国遗传性易栓症的家族中有6%的家族出现了蛋白C的杂合子突变,其中有3%的患者出现了首次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健康个体的占比只有0.2%~0.3%㊂临床上将蛋白C的缺乏分成Ⅰ型和Ⅱ型,Ⅰ型蛋白C缺乏症指的是蛋白C的活性以及抗原量均明显降低,其占蛋白C缺乏症总数的75%以上;Ⅱ型蛋白C缺乏症指的是蛋白C的活性降低,但是抗原量处在正常的状态,占蛋白C缺乏症总数的24%左右,目前,相关的文献中已经300多种突变,其主要发病患者为西方人群,关于亚洲人群的研究还比较少㊂大量的文献研究均提示,蛋白C基因(PROC)的突变与种族的不同密切相关[2]㊂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关于蛋白C基因突变和蛋白C缺陷症能够引起栓塞的表现相关的报道比较少,且蛋白C缺陷症的杂合子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只有0.29%㊂2㊀蛋白S缺乏蛋白S也是由人体肝脏所合成的一种依赖维生素K因子,人类基因组中包含2个PS基因,分别是有活性的PROS1和PROS2,PROS1基因组DNA全长为80kb,其中又包括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㊂而PROS1和PROS2基因中外显子与内含子之间分别有着97%和95.4%的同源性[3]㊂PROS2是个甲基,但是其在循环中的蛋白S均属于PROS1基因的产物㊂蛋白S缺乏症早在30多年前就有人报道过,根据机体血浆中总蛋白S的活性㊁抗原含量㊁游离蛋白S的活性以及抗原含量的水平将其分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型,即Ⅰ型㊁Ⅱ型和Ⅲ型,Ⅰ型蛋白S缺乏症指的是机体血浆中的总蛋白S及游离蛋白S的抗原量以及活性均明显降低的病症;Ⅱ型蛋白S缺乏症指的是机体血浆中的总蛋白S及游离蛋白S的活性均明显降低,但是抗原量均在正常的范围内的一种病症;Ⅲ型蛋白S缺乏症指的是机体血浆中的游离蛋白S的活及抗原量均明显降低,但是总蛋白S的抗原量在正常的范围内的一种病症㊂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蛋白S缺乏症为Ⅰ型和Ⅱ型,其占蛋白S缺乏症总数的95%左右㊂有研究数据显示,蛋白S缺乏症在欧洲人群中的发生率不到0.5%,而在特定的栓塞患者中只有2%~12%的发病率㊂目前,临床上检出的蛋白S缺乏症比蛋白C缺乏症更加普遍㊂3㊀抗凝血酶缺乏抗凝血酶是一种生理抗凝剂,其主要也是由肝脏合成,但是与蛋白C和蛋白S不同的是,抗凝血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中的一员,抗凝血酶基因(SERPINCI)位于染色体1 q23.1~23.9,只有13.5kb大小,其中含有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㊂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是由基因突变所引起,临床上将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分成了Ⅰ型和Ⅱ型,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指的是由抗凝血酶蛋白合成减少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抗凝血酶抗原含量及活㊃471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20Vol26No1㊀性均明显降低;Ⅱ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指的是由抗凝血酶的结构发生了异常所导致,患者主要表现为机体内抗凝血酶抗原活性降低,但是抗凝血酶抗原含量在正常的范围内㊂有数据显示,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2~0.2%之间,但是在有栓塞疾病史的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1%~ 2%㊂一般情况下,由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引起的栓塞比蛋白S缺乏症㊁蛋白C缺乏症所引起的栓塞更加严重㊂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凝血酶基因突变的报道在逐年增多,周建军[4]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一般人群中发生抗凝血酶缺陷的几率为0.18%,而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发生几率为1.1%,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对风险为5.0㊂4㊀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抗活化蛋白C现象凝血因子V是一种糖蛋白,其也主要由肝脏产生,其编码基因位于1q23染色体上㊂凝血因子V基因中的第1691位核苷酸位置G-A发生突变后就会导致氨基酸序列上出现Arg506-Glu,此时机体内的凝血因子V会抵抗活化蛋白C的裂解,此种变异的凝血因子V被称为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㊂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最常见的一个危险因素,有研究人员发现,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在高加索人群中比较常见,在美国及欧洲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8%,但是在我们亚洲㊁非洲等人群中则比较少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也有着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地域差异[5]㊂尤其在我们中国人群中极其少见㊂5㊀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凝血酶原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单链糖蛋白,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11p11~q12区,长为21kb,包含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以及下游3ᶄ端非编码区㊂凝血酶原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水解进而形成纤维蛋白㊂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有外国学者报道过,关于凝血酶原基因3ᶄ端未转录区20210位核苷酸G-A的变异情况,其发现,这种核苷酸G-A的变异与机体血浆中凝血酶原的含量增多有关,同时,这种基因突变还会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2.8倍之多㊂近年来,有研究表明,FⅡG20210A变异与种族㊁地区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㊂如在俄罗斯等白种人群中,凝血酶原20210A等位基因杂合子的发生率高达1%~7%,而在非白种人群中,凝血酶原20210A 等位基因杂合子的发生率不到0.01%㊂有研究人员对100例静脉血栓患者和100例健康者均进行了凝血酶原基因20210A 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发现突变的个体存在,由此可见,凝血酶原20210A等位基因突变的情况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低[6]㊂6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突变㊀㊀一般情况下,当机体出现先天性的蛋氨酸代谢紊乱后,其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就会明显升高,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过正常值的95%时,即17.25μmol/L时就将此称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对患者血管内皮造成损伤,还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对蛋白C的活性进行抑制,其也是通过这些机制促进了血栓的形成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中的C677T纯合子基因突变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中的C677T纯合子基因突变还会促使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5倍以上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中基因的杂合突变的发生率也会随着人群种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波动,有数据显示,最低为2%,最高为54.5%㊂尤其在高加索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T基因的变异尤其常见,仅仅是纯合子携带者就占了总人数的10%左右㊂有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选取了41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和34名健康者,对其均进行调查后发现,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并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使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相对危险增加了2.44倍之多[7]㊂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我国,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㊂7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血管紧张素Ⅱ对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是通过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1的水平而实现的㊂早在1998年,外国学者报道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我国人肺血栓栓塞程度有关,并且DD型基因型个体肺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此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中的D等位基因发挥出的是隐性作用[8]㊂8㊀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突变有研究数据显示,P1511L㊁C-399T㊁C536T等均属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这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突变均是导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㊂尹黎[9]等人在研究中选取了36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对其均进行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发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中的基因T287-C㊁C-399T多态性的出现可能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㊂9㊀脂蛋白a(LPa)水平的升高脂蛋白a是一种大分子复合脂蛋白,其是载脂蛋白a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形成的一种脂蛋白,会对纤维酶原与细胞表面的结合进行抑制,一方面减少了纤溶酶的生成,另一方面还对凝血块的溶解进行了抑制,对血栓的形成和栓塞等疾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㊂有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机体中的脂蛋白a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较,㊃571㊃㊀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1期明显升高㊂且尤其是儿童机体中脂蛋白a水平的升高(大于30 mg/dl)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和自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有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史的儿童,其机体内脂蛋白a 的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史的儿童,并且脂蛋白a水平升高的儿童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升高了7.2倍之多[10]㊂因此发现,机体中脂蛋白a水平的升高(大于30mg/dl)也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㊂10 血型因素关于血型与血栓栓塞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早在1963年的时候就有学者进行了报道,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非O型血是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非O型血人群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比O型血人群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增高了2 ~4倍㊂这可能是因为非O型血人群机体中凝血因子Ⅷ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有关㊂总之,随着临床上易栓症患者的逐年增多,人们对易栓症危险性的认识也逐渐提高㊂但是实际上不同的人种㊁不同的地区,易栓症患者基因缺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㊂目前,我国在易栓症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对中国人群进行遗传性易栓症的危险因素还希望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㊂参考文献[1]㊀朱㊀锋.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2]㊀ARACHCHILLAGE DR J,MAKRIS M R.Inherited Throm-bophilia and Pregnancy Complications:Should We Test?[J].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19,45(5).[3]㊀王㊀凯,孙国平,陈先辉,等.应用iTRAQ技术对遗传性易栓症患者血清的蛋白组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5(09):32-34.[4]㊀周建军,胡娅莉.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05):332-335. [5]㊀连㊀岩,王谢桐.遗传性易栓症的妊娠期筛查与抗凝治疗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07):678-684.[6]㊀孟㊀洁.活血化瘀法干预易栓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一个遗传性易栓症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7]㊀孟景晔,彭武建,骆子义,等.全外显子测序检测一个遗传性易栓症家系的致病基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25(04):42-44.[8]㊀CHIASAKUL T D,JESUS E T,JIAYI,C Y,et al.InheritedThrombophilia and the Risk of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9,8(19).[9]㊀尹㊀黎,李㊀歌,沈㊀健,等.遗传性易栓症筛查及相关基因检测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7(06): 606-611.[10]RUIZ-ARGELLES GUILLERMO ment on:InheritedThrombophilia and Pregnancy Complications:Should We Test?[J].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19,45(5).(收稿日期:2019-11-20)﹏﹏﹏﹏﹏﹏﹏﹏﹏﹏﹏﹏﹏﹏﹏﹏﹏﹏﹏﹏﹏﹏﹏﹏﹏﹏﹏﹏﹏﹏﹏﹏﹏﹏﹏﹏﹏﹏﹏﹏﹏﹏﹏﹏﹏﹏﹏﹏(上接第173页)参考文献[1]㊀梁莉娟,醋爱英,杨欣萍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计划单的制订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5):1351-1355.[2]㊀张丽敏,李新省,王海燕等.健康信念教育对肝癌介入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0):3180-3182.[3]㊀单文刚,饶建华,成旭昱等.低分子肝素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5(5):593-596.[4]㊀丁宏霞.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安徽医学,2017,38(7):935-937.[5]㊀廖㊀方,杨平华,张宝华等.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16,24(2):126-129.[6]㊀杨秋英.集束化护理在脊柱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6):33-34.(收稿日期:2019-06-20)㊃671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20Vol26No1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性易栓症的研究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前言(一)
1965年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 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先提出 tromobophilia 易栓(tromobophilia)一词,意为 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通常将易栓 症分成两大类: 遗传性和获得性。事 实上,易栓症的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归 类互有交叉。
3 遗传性PC缺陷症 遗传性 缺陷症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位于 2q13~14。根据PC的活性及抗原量测定, 可将本病分为2型。I 型: PC的活性及抗原 量均降低; II 型: PC的活性降低而抗原量 正常,显然是PC的结构异常。 国内曾报道一个家族性PC缺陷症,在30例 成员中检出4例PC活性低于50%的患者。
7 总结
此外,遗传性HC-II 缺陷症、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 血症、遗传性PAI-1增多症、遗传性高富组氨酸血 症、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遗传学缺陷也与 血栓形成有关。联合型遗传缺陷,其血栓发生率远 高于单一缺陷者。 通常情况下,仅存在1种血栓危险因素一般不引起 静脉血栓,但多种血栓危险因素并存时,无论是遗 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状态并存,还是几种遗传 性易栓症或几种获得性易栓状态并存,静脉血栓形 成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
1 凝血因子Ⅴ 1691G/A突变 凝血因子Ⅴ 突变
1994年荷兰Leiden大学研究人员发 现(称之为FV Leiden) ,凝血因 1 691 (G A) 子Ⅴ基因1 691位点突变(G→A), 使506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 称为FVL(或FVR506Q),使APC 对凝血因子Ⅴ的灭活作用明显减弱而 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活化蛋白C抵抗 (APC-R) 活化蛋白 抵抗
这种凝血因子Ⅴ对APC的不反应或反 应降低称为APC抵抗(APC-R)。 APC-R APC-R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破坏体 内凝血和抗凝平衡,抗凝作用减弱, 从而使血栓发病风险增加。
FV Leiden
国外研究表明FVL是高加索人VTE最常见的 危险因素。然而影响白种人群静脉血栓形成 和肺血栓栓塞的主要遗传缺陷FVL突变在非 洲、亚洲、美洲、大洋洲人群中均很少见, 说明基因分布频率与种族关系极为密切。 FVL携带者随年龄的增长, VTE年发病率从 0.061% ( 30~44 岁)增长到0.76% (60 岁以上)。
遗传性PC缺陷症 遗传性 缺陷症
PC缺陷症患者除表现为复发性DVT外,还 常表现为暴发性紫癜、出血性皮肤坏死,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 是纯合子患者,杂合子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 率较低,且常有较明确的诱因。
4 遗传性PS缺陷症 遗传性 缺陷症
遗传性PS缺陷症于1984年首次报道 以来,目前全球报道不下400个家族。 47 国内报道一个有血栓倾向家族的47 名成员中,检出9例PS缺陷症。本病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位 于3p11.1~11.2。
遗传性PS缺陷症 遗传性 缺陷症
本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约65%表现为DVT,部分患者可发 35% 现腹腔疾病; 35%表现有浅静脉血 栓形成,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脾静脉、 肠系膜动静脉以及脑矢状窦等部位血 栓形成,PS缺陷症患者动脉系统血 栓发生率为23%。
5 遗传性AT缺陷症 遗传性 缺陷症
中国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中国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叶酸缺乏 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缺乏是高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之一,而MTHFR基因 677T多态性只是引起叶酸缺乏的遗传因素 而已。但中国人群MTHFR基因C677T基因 型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VTE与普通人群 中MTHFR基因C677T纯合子频率均为 58% ,PE和对照组中MTHFR基因C677T 纯合子频率分别为56.7%和55.2%。
亚甲基四氢叶酸酯还原酶 (MTHFR)突变 突变
MTHFR 677T是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基因变异型的一种,亚甲基四 氢叶酸还原酶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起重 要作用,MTHFR 677T基因携带者常有 轻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在高加索人群中,MTHFR 677T变异型 很常见,纯合子携带者就占总人群的 10%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仅轻微升高, 因此, 对血栓危险性的影响很难估测。
前言(四)
VTE 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有V 因子 Leiden(factor-Ⅴ Leiden, FVL) C (PC) S 变异、蛋白C (PC)缺乏、蛋白S (PS) 缺乏、G20210A基因变异、抗凝血 酶缺乏、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是 基因缺陷导致相应蛋白减少和(或)质 量异常所致, 可通过基因分析和(或) 蛋白活性水平测定明确。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先天性蛋氨酸代谢 紊乱造成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超过正 常值的95%(正常值:17.25µmol/L)。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VTE的机理与组 织因子的表达增加、抗凝过程的削弱、凝 血酶活性的加强、凝血因子Ⅴ活性的增加、 纤维蛋白溶解电位的损坏、血管的损伤及 内皮功能障碍有关。
凝血酶原20210A
凝血酶原20210A突变在高加索人群中相 当常见,检出率达2%~6% ,而在亚洲 各国人群中,除个别报道外,检出率几乎 为0。凝血酶原20210A携带者血栓危险 性升高约3倍,在西方静脉血栓患者中检 出率约为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ⅡG 20210A 突变在中国人中非常少见,它 并非静脉血栓症或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 中国人群深静脉血 栓形成患者中3种遗传缺陷发生率的 26.4% 35.7% 总和为26.4%~35.7% ,明显高于 西方人群。 PC和PS缺乏是中国人群中重要的静 脉血栓症的危险因素, 而抗凝血酶 缺失与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并无显著关 联。
6 遗传性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HC血症 , ) 血症
2 凝血酶原G20210A(FⅡ 凝血酶原 Ⅱ G20210A)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FⅡG20210A突变是比FVL相对较弱 的VTE危险因素。出现血栓症临床症 状的FⅡG20210A基因携带者多伴 随继发因素(口服避孕药、妊娠、手 术、创伤)和高龄因素。研究发现, 去除其它遗传因素影响后,与F ⅡG20210A突变关联的静脉血栓症 患者是对照组的314倍。
前言(二)
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易栓症不是单一疾 病, 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 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 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 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
前言(三)
血栓遗传倾向是遗传原因造成的高凝 状态。易栓症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 (venous 但一般常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 栓塞,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同一疾病 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 遗传基因位于1q23~25。 在PC系统有缺陷的人群中,静脉血 栓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8倍。 本病主要表现为容易发生静脉系统血 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静脉,特别易 发生于妊娠期,与其他类型易栓症相 比,本症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高。
遗传性AT缺陷症 遗传性 缺Fra bibliotek症8 意义
大多情况下,遗传性易栓症是在获得性易栓 状态下发生血栓事件。 因此进一步探索遗传性危险因素与易栓症的 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 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祝老师们、同道们身心健康! 祝老师们、同道们身心健康! 事业辉煌!发达! 事业辉煌!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