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相关法律法规81409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一、概述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规范医疗行业行为的重要工具,旨在保护患者的权益,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也维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法》是规范医师执业行为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资格认证、执业范围、执业规则、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约束,如禁止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对患者隐瞒病情等。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登记、命名、校验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符合国家卫生健康标准。
此外,该条例还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如提供医疗服务、接受监督等。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处理程序和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如报告医疗事故、配合调查等。
该条例有助于公正、公平地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意义1、保障患者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如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
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如接受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等。
2、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如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等。
3、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医疗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执业范围、培训和考核等。
同时,也保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如获得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等。
4、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业的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自律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指关于医疗行业和医疗服务的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旨在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内容:1.医疗机构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创立的第一部医疗机构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了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许可证制度和药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2.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我国为处理医疗事故所制定的关于医疗纠纷及赔偿处理的法律法规。
该办法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程序和赔偿责任等内容,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3.医疗器械管理法:《医疗器械管理法》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要求以及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保障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广告的发布和宣传的要求,以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7.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办法:《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办法》规定了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程序,以便及时解决医患之间的纠纷。
8.医疗费用管理办法:《医疗费用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费用的收费标准和管理要求,以保障医疗服务的合理价格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9.诊疗管理办法:《诊疗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诊疗管理要求,包括诊疗基本规范、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案的制定等内容,以提高诊疗质量和减少医疗风险。
10.医师管理办法:《医师管理办法》规定了医师的执业条件、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以及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内容,以规范医师执业行为和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
以上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内容,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维护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过,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疗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文档】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文档说明】详细了医疗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帮助从业人员准确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医疗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正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明确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益保障等内容。
2. 《执业医师法》:对于医师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包括医师资格的取得、医师职业道德准则、医师执业行为规范等。
3. 《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包括药品的分类、药品许可证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等。
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了规范,包括医疗器械的注册与备案、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管理等。
5.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处理和赔偿等程序和要求,保障患者的权益。
6. 《计划生育法》:规定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包括晚婚晚育、双独家庭的特殊规定等。
7. 《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包括传染病的报告、隔离和治疗等。
8. 《病毒性肝炎防治法》: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接种、传播途径的防控等。
9.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进行了规定,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登记、标识、储存和处置等。
10.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了全面管理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附件】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全文2. 《执业医师法》全文3. 《药品管理法》全文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全文5.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全文6. 《计划生育法》全文7. 《传染病防治法》全文8. 《病毒性肝炎防治法》全文9.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全文10. 《食品安全法》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1. 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医院、诊所、卫生院等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
医疗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疗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医疗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国务院《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1998年)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国务院《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务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05年)国务院《护士条例》(2008年)卫生部《解剖尸体规则》(1979年)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1988年)卫生部《性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年)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3年)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1999年)卫生部《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1999年)卫生部《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2002年)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年)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2002年)卫生部《医疗事故争议中尸检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办法》(2002年)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02年)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2004年)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05年)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医疗广告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年)卫生部《台湾地区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管理规定》(2009年)卫生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2010年)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二、管理方面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公安部、卫生部《关于维护医院秩序的联合通告》(1986年)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条例》(1982年)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荣誉称号暂行规定》(1991年)卫生部《医疗机构评审办法》(1995年)卫生部、外经贸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卫生部《卫生部业务主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2000年)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2004年)卫生部《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2004年)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2005年)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年)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年)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2006年)卫生部《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卫生部《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2010年)。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2024
引言概述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公正和合规性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本文将围绕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展开,旨在详细解析法律法规的内容和作用,以及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正文内容一、巩固和完善医疗机构管理法1.1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1.2监管措施的规范和强化1.3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合规管理1.4医疗机构的投资和合作制度1.5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二、规范药品管理2.1药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2.2药品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2.3药品质量检测与监督2.4药品流通管理2.5药品广告和宣传的规范三、加强医疗设备监管3.1医疗设备市场准入制度3.2医疗设备生产和经营管理3.3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和监督3.4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3.5医疗设备回收和处置四、完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4.1医疗纠纷预防和调解4.2医疗事故责任追究4.3医疗责任保险的设立和运行4.4医疗纠纷仲裁4.5医疗纠纷诉讼的规范五、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5.1医疗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推动5.2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5.3医疗数据的安全和保护5.4医疗信息共享和交流5.5医疗的发展及规范总结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规范医疗行业的发展、保护患者权益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医疗机构管理、药品管理、医疗设备监管、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相关的细节和规范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保障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医疗行业各参与者应深入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合规管理,共同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人民的用药权益,加强药品的管理和监督,
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它还规定了违反药品管理法的处罚措施。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人体器官捐献者和受体的合法权益,规范人
体器官移植活动的开展,防止人体器官的非法交易和滥用。
4.《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卫生部于2002年制定的法规,主要用于处
理医疗事故和争议。
它规定了医疗事故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医疗事故的分
类和等级、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医疗责任的认定和赔偿等内容。
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医疗纠纷
的处理公正性。
它规定了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和原则,明确了医疗机构和
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以上仅为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还有许多其他法律法规
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
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进一步完善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医疗卫生法律规定(3篇)
第1篇摘要医疗卫生法律是规范医疗卫生领域行为的重要法律体系,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维护医疗卫生秩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医疗卫生法律的基本概念、主要法律法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医疗卫生法律的基本概念医疗卫生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卫生规章、医疗卫生政策以及医疗卫生道德规范等。
医疗卫生法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法律性:医疗卫生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普遍约束力。
2. 社会性:医疗卫生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
3. 技术性:医疗卫生法律涉及医学、生物学、卫生学等专业知识。
4. 实践性:医疗卫生法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医疗卫生主要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我国医疗卫生法律体系的基础,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卫生法》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法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秩序的维护、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和疫情报告等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进行了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进行了规范,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医疗机构的设立、登记、执业、管理等进行了规定,保障医疗机构依法执业。
7.《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护士条例》对护士的执业、管理、培训、考核等进行了规定,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设立、管理、检测等进行了规定,保障临床实验室的规范运行。
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医疗行业是关乎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为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和公平,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以下是对医疗行业中一些重要法律法规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这部法律规定了医师的资格认定、执业注册、执业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医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按照规定进行注册,才能合法行医。
在执业过程中,医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保护患者的隐私,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等。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也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法规之一。
它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开展诊疗活动。
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是针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制定的法规。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对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赔偿等问题,该条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于医疗行业中的药品管理至关重要。
它涵盖了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
药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严格遵守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在使用药品时,也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范了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健康,因此,该条例对医疗器械的注册、生产许可、经营许可、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的防治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等方面的制度。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在讲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之前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规那么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律有5部,行政法规有8部,部门规章有15部这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它包括:《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相关法律发规一、《执业医师法》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
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他的第二十三条指出: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名称][文档名称][日期][公司名称](以下简称“甲方”)与[合作方名称](以下简称“乙方”)在进行医疗相关业务合作时,遵循以下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为便于双方共同合作,详细了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供双方参考。
一、医疗机构管理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二、医师执业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许可暂行办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三、人体器官移植和供体管理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管理规定》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技术管理办法》四、药品管理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GSP规范》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五、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置管理办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六、疫苗管理法律法规1. 《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 《疫苗管理法》3. 《传染病防治法》4.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七、医疗纠纷解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调解仲裁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八、医疗保险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例》九、保密条款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办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管理: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管理。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知识讲解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知识讲解
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保障法律法规。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进行讲解。
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这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法律,
规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权利与义务,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要求等内容。
2.《医疗机构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包
括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质量管理、收费标准等。
4.《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报告制度、处
置措施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5.《食品安全法》:该法规定了食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等方
面的要求,包括食品的标识、检验、抽检等内容。
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责任划分、赔偿方式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等内容。
二、医疗保障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医疗保险法》:该法规定了社会医疗保险的
组织和管理机构、参保人员范围、保险待遇和基金管理等内容。
以上提到的法律法规仅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
相关法规如健康促进法、护理法等。
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
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人民健康权益、规范医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从业人员和患者都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指与医疗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医疗人员的行为规范、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要求、患者权益保护以及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
1. 医师行为规范:医疗领域最重要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部职业认定和职业资格注册管理办法》。
这些法规规定了医师的职业责任、执业资格和行为准则,包括诊疗的专业性、医患关系的合法性和亲和性等。
2. 医疗机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基本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等级、设立和运营要求,包括了人员配备、医疗设备和医疗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 患者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患者的权利和投诉渠道。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患者权益保护法》也起到了维护患者权益的重要作用。
4. 药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管理的基本法规,规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特定药品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等。
5. 医疗器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要求,包括了设备注册、日常维护和安全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6. 私人信息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规,其中包括了医疗领域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保障患者个人隐私权利。
7. 疫情防控法规:疫情时期,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各地区相关的疫情防控措施等法规发布,以规范和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总之,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到医疗人员的行为规范、医疗机构管理、患者权益保护、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私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指与医疗健康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法律文件。
这些相关文件起着维护医生、护士、医疗机构、患者等各方利益的重要作用。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机构管理指的是对医疗机构的设立、运营、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管。
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法》、《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管理办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法》于1994年颁布,是我国医疗体系的基本法律,对医疗机构的分类、规划建设、人员配备、行政审批、执业许可、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该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的设立要取得行政许可,未取得许可的不得从事医疗活动。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是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的前提条件,该许可的建立及管理,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是否具有从事医疗活动的资格。
医疗行为规范医疗行为规范指的是对医疗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执业医师管理规定》、《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于1999年颁布,是我国医师职业行为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职业职责、执业管理、专业技术标准、医疗纪律和荣誉等内容,并明确规定医师应该遵循诚实守信、保守医疗机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等行为准则。
医疗保险管理医疗保险管理指的是对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实施、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险法》、《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险法》于1998年颁布,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我国医疗保险的基本目标、结构和实施程序,以及对参保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规定,明确规定医疗保险参保人应该充分利用医疗保险资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防止虚假和滥用医疗保险资源的行为。
医疗事故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指的是对医疗事故的调查、赔偿、惩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工作的合法合规。
本文将就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是我国医疗领域的基本法律,包含了医疗机构的管理、医务人员的执业、疾病和卫生监测等内容。
根据该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水平,依法开展医疗活动。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医疗事故的处罚和赔偿规定。
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配合《卫生法》制定的具体法规,对医疗机构的具体管理进行规范。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设置标准和条件、质量管理要求等内容。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开展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管理经验,熟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针对医疗事故的法规,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处理和赔偿程序。
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因过失或违规行为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死亡的情况。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包括医疗过失的界定、临床常见的医疗事故类型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四、《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是针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注册、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医疗器械是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治疗和护理时使用的器具、设备和材料。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制度、注册审批程序、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选用和使用医疗器械时,必须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
五、《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是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方式,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5、有关注册事宜:
■ (1)取得医师资格的 ,要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 (2)注册后必须按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 执业范围、执业。
6、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 ,不予注册
■ (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 (2) 因受刑事处罚 , 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
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 (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 , 自处罚之日
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8、<<执业医师法〉 >>医师权利的规定
■ ( 1)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 ,进行医学诊查 、 疾病调查 、医学处置 , 出具相应的医学证 明文件 ,选择合理的医疗 、预防 、保健方 案。
■ ( 2 )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 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 条件。
■ 1、国家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 2、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一经发出 ,不得退
换。 ■ 3、 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必
须经常考察本单位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 。发 现不良反应及时按程序上报。
八、《侵权责任法》相关内容:
■ 1、侵权行为的分类: 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 为
■ (2001年12月6日)
■ 7、《侵权责任法》
■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 会议通过)
法规及规章: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2002年4月4日国务院颁布, 同年9月1日起实施)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1997年2月26日国务院颁布)
3、《护士管理条例》
四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课件优选全文
8/18/2024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9
(二)医师行为规范
第七条 严格遵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单位内部规定的医 师执业等级权限,不违规临床应用新的医疗技术。
第八条 严格遵守药物和医疗技术临床试验有关规定,进行实验性 临床医疗,应充分保障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维护患者合法 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 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8/18/2024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5
第四条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认真践行医 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带头控烟,自觉维护行 业形象。
第一条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 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 健康服务。
第二条 遵纪守法,依法执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 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第三条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
8/18/2024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1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
(一)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 不良后果的;
(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 疗意外的;
(三)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 不良后果的;
(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十三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一、医疗机构管理法1. 实施范围: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
2. 目的:规范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服务质量等,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3. 主要内容:a) 医疗机构的分类和等级划分;b) 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c) 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要求;d) 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e) 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等。
二、卫生法1. 实施范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卫生健康领域。
2. 目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卫生权益,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
3. 主要内容:a)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b) 卫生环境和职业卫生的保护要求;c)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d) 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管理要求;e)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要求等。
三、药品管理法1. 实施范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
2. 目的:确保药品的质量、有效性和安全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权益。
3. 主要内容:a) 药品的注册和审批制度;b) 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规定;c) 药品质量控制标准和检验要求;d)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制度;e) 药品价格监管措施等。
【附件】1. 医疗机构管理法全文2. 卫生法全文3. 药品管理法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组织或设施,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2. 卫生环境:指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空气、水源、食品等。
3. 食品安全:指食品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4. 药品注册:指药品生产企业向相关药品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5. 药品不良反应:指使用药品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包括药物过敏、药物相互作用等。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建立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可能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进行场地规划,合理分配职责,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流程和规范化操作。
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是指调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的概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医疗事故处理、医疗侵权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的概述1. 法律依据我国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 调整范围医疗事相关法律规定调整范围主要包括:(1)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设立、执业、监管等;(2)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医疗事故的处理;(4)医疗侵权责任;(5)医疗损害赔偿;(6)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
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1. 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1)权利医疗机构有权依法开展诊疗活动,享有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合法权益;有权对违反医疗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有权要求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病史资料。
(2)义务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诊疗规范;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尊重患者隐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2. 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1)权利医务人员有权依法开展诊疗活动,享有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合法权益;有权要求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病史资料;有权对违反医疗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
(2)义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隐私;对患者负责,确保医疗安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及时处理医疗事故。
四、医疗事故处理1. 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医疗形势特点:规范、紧张、竞争、严峻、法治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法律观念的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病人的利益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护理安全。
涉及卫生方面的法律共十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涉及卫生方面的行政法规二十四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
我们应掌握以下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第四条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五条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第六条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第七条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第八条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第九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第十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第十一条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三十三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③ 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在医疗活动中,患者可享有以下权利:患者有知道自己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的知情权;有获得及时诊治的治疗权;有治疗方案的选择权;有隐私保护权;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申诉权(《条例》第十一条等)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解释。
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 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护士条例》颁布日期:2008年1月23日实施日期:2008年5月12日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七条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在中、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 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 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三)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3 年内提出。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 年。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允许下列人员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一)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二)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护士。
在教学、综合医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的人员应当在护士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是2004 年12 月1 日。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_ 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补液。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由报告人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五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六十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三章第十六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执业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三十二条未经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第三十九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单位应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管理。
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麻醉药品。
医疗单位要有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处方保存三年备查。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米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应分类统一处理。
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十四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