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学综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综述(贵州省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101班)摘要: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对象,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早在1939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才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概述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中国景观生态学上的研究进展、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几个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而了解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国际;中国;研究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 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自80 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影响的科学。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环境影响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同时生物和人类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而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 特罗尔(C. Troll) 于1939 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从一开始,Troll 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 ,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 。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 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后来,Troll 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 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
生态学尺度及尺度推绎方法综述课件资料
生态学尺度及尺度推绎方法综述摘要:通过适宜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可以揭示和把握复杂的生态学规律,因此尺度问题日益受到生态学家的重视。
本文描述了生态学尺度及尺度推绎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尺度推绎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尺度推绎的方法和途径,分析了推绎结果的不确定性,并提出推绎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尺度;尺度推绎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家就注意到了尺度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尺度和尺度推绎的观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普遍深入到生态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其他的自然社会科学中对于尺度和尺度推绎的关注也有同样的趋势。
尺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适宜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来揭示和把握复杂的生态学规律。
1 尺度的概念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尺度概念进行了表述。
尺度指现象的时空范畴,尺度纬包括时间、空间和组织水平。
根据邬建国,广义地讲,尺度(scale)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前者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定义尺度,而后者则是根据所研究的过程或现象的特征来定义尺度。
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此外,组织尺度(organizational scale)是指在由生态学组织层次(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如种群尺度、景观尺度等)。
具体地说,生态尺度首先应该包括面积或时间间隔,即规模或幅度(extent),即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包括空间幅度和时间幅度。
其次是面积和时间间隔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最小面积和最短时间间隔,最小面积或最短时间间隔被称为粒度(grain)或分辨率(resolution)。
例如,野外测量生物量的取样时间间隔(如一个月或半个月取1次),某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模拟的时间间隔[6],是时间粒度的例子。
空间粒度如样方、像元。
地理学和地图学中的比例尺是分析尺度。
在生态学中,尺度的定义显然不同于比例尺。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
生态教育综述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
因此,生态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生态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保护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实践中,生态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面。
学校教育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中,生态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开展。
首先,生态教育可以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感知。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植树、种菜、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社会教育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媒体等平台来进行。
首先,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如环境讲座、展览等,让社会大众了解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关知识。
其次,社区可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如清洁环境、节约资源等,鼓励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此外,媒体的宣传也很重要,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渠道,向公众传递生态环境的信息。
总体而言,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保护能力。
生态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层
面来进行。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而社会教育则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平台来进行。
通过生态教育的实施,人们的环保意识将得到提高,环境保护行动也将得到积极推进。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接着介绍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随后,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探讨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国内外比较分析、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陈旧等,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
有必要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习惯,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全面发展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园自然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研究
幼儿园自然教育文献综述1. 引言在当今社会,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与自然的联系日益疏远。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是处于认知和感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自然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对自然的关爱与保护意识。
幼儿园自然教育备受重视,有关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2.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自然环境是幼儿学习、游戏、探索的天然场所,通过接触自然,幼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获得愉悦和充实的体验,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关爱与保护意识通过自然教育,幼儿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美丽,激发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3)促进幼儿的认知与感知发展自然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自然环境中孕育着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探索能力。
3.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1)提供自然环境幼儿园应该有一个开放且具有丰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包括花草树木、水池、草坪等,让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玩耍和探索。
(2)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如野外郊游、观察昆虫、种植小花园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自然的魅力,激发其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引入自然教育资源幼儿园可以引入一些自然教育资源,如自然教育图书、动植物标本、自然教育玩具等,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然教育,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
4.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评价对于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从幼儿的身心健康、自然保护意识、认知与感知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评价,多角度地全面了解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效果,并对其进行改进。
5. 结语幼儿园自然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公开课)综述
2、物种多样性原理
理论基础: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单一的樟子 松林被松毛 虫害死
食物链短而 单调,缺少 松毛虫、天 牛的天敌。
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珊 瑚礁维持的很好
阅读教材P110《资料分析》,思 考讨论: 1.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 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一旦?而珊 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 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 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 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生 态 工 程 所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
整体性原理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地球以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长久维持着众多 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奥秘就在于物质能 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 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 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P108资料分析2问题讨论
2. 你能举出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 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实例吗?
除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的实例外,农业活动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中,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蓝 婴病。1973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次出现幼儿高铁血 红蛋白症(蓝婴病)。其原因是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 过10 mg/L,这时过多的硝酸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色素 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为细胞和 组织运输足够的氧。患儿的临床症状是在口、手或脚等 部位出现时断时续的蓝色或淡紫色,呼吸困难、腹泻、 呕吐、抽搐,严重的会失去知觉,甚至死亡。硝酸盐来 源于点源污染,如下水道、畜禽养殖场等,或非点源污 染,如对农田、公园、草地等的施肥。
组织生态学理论综述
组织生态学理论综述摘要:组织生态学是在组织种群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企业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最早提出组织生态学的两位学者是Hannan和Freeman。
随着历史的发展组织生态学理论不断日渐完善形成了一套以组织设立理论、组织成长理论、组织死亡理论为主要理论观点的成熟学科。
并且对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发展历史;主要观点;意义一、组织生态学概述组织生态学是研究企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演化关系的科学,是在组织种群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组织生态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基本的理念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组织生态学理论用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生命历程,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组织个体的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从历史上看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最早主张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学者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Hannan和Freeman.Hannan和Freeman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组织种群生态学”是公认的组织生态学开山之作。
其认为在一个特定边界内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种群,同一个种群中的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构。
Carroll主编的《组织的生态模型》、Hannan和Freeman合著的《组织生态学》先后概括总结了自70年代中后10年间组织生态学发展的成果,早期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成果。
1990年Sin小编辑的《组织演化:新方向》提出了由生态向演化转变的思想,把组织生态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社会环境如何决定组织形态的产生与消亡率,组织的创建与死亡率,以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率进行调查”,对组织生态学的内涵做了调整,把组织转换看成为组织生态学分析的结果。
生态专业学生表现情况综述
生态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综述版式1:由生态教研室杨道德教授指导、范换等07级生态学生主要负责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获湖南省第三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荣誉称号,以08级生态班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社团道德银行获湖南省第一、二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荣誉称号,06级生态技术1班被授予湖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05级生态专业学生党支部获校“优秀学生党支部”称号,05级生态专业学生武志超获省优秀学生党员、省优秀毕业生,武志超等4人获湖南省优秀毕业生党员,唐超获湖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武志超湖南省“三好学生”,04级戴晓峰作品《湖南省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报告》和藩薛波、李柏勋、胡舜跃等人的《花粉破壁技术的探讨和花粉乳酸菌饮料研制》获得湖南省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戴晓峰的作品又获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全国三等奖,湖南省,05级生态1班获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等人获湖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06年获“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银奖,创业设计大赛中,我院陈哲等同学《九域轩——家门口的旅游胜地》获湖南省银奖;06级丛赫等生态班学生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张泉获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07级生态专业学生参加广西林改工作得到当地政府表扬,王振刚等49名获林改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中生态专业有彭梅花等9人一等奖、6人二等到奖、7人三等奖;连续5年生态专业毕业生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5%以上,远远高于校平均水平,其中02级和04级届均超过90% ;近五年累计校获国家奖学金5人,省政府奖学金4人,陶铸奖学金3人,甲等奖学金13人、乙等奖学金27人、校丙等奖学金40人;校优秀学生干部51人,优秀团干53人,优秀团员62人。
以实际录取情况为准,生态专业学生连续5年考研录取率情况统计: 31% 、 29% 、 35% 、 33% 、 37% 、以毕业生离校情况统计为准,生态专业学生连续5年毕业生英语四级过级率 79.1% 、 77.9% 、 82.2% 、 87.6% 、 89.7% ;连续5年的六级过级情况每年都在30%左右,2009年达高最高38.4%。
校园生态环境综述
杭州师范大学城市生态验报告课程名称:城市生态学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环境科学年级: 2011级*师:**姓名:黄会鹏李浩然时间: 2013年12月校园生态环境环科111 黄会鹏李浩然大学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校园环境是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应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别是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
使校园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实现校园的生态平衡,维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要求的校园生态环境。
学习了《城市生态学》之后,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的认识。
校园生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子系统,有其类似的环境结构。
1、校园生态评价1.1校园结构1.1.1校园人口结构我校下沙校区的人口数大概在1.2万左右,占地面积是782666.7平方米,平均每人占地面积是65平方米左右,平均每人的占地面积还是比较多的,但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运动场地,教学用地,绿化用地等,使得我校人口密度还是很大,实际人均占用量很少。
1.1.2校园基础设施在教学区中,我校有9座实验楼,5座教学楼,行政楼、信息楼和图书馆各1座;一个球类场地,两个运动场地,体育馆两座,主入口设在南面。
东、西、北边各设一个次出入口。
道路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
机动车沿双矩型咬合结构外周行驶。
教学科研轴与生态绿化景观轴均为非机动车道。
结合广场及生态绿化带还设有完整的休闲步道系统。
我校所有设施中,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量还是很少,只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
我校生活区所在道路能够充分满足其需求。
我校的基础设施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基本能满足全部人数的需求。
1.1.3校园环境校园内植被比较丰富,东西分布不均。
科研、实验等对水的污染严重,回收利用率很低,对污水没有处理而排放;空气污染主要有机动车量的污染,校园外污染而飘移到校园空气,对大气质量并未监测;校园噪声除机动车外,一般没有其他噪声,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1.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是从欧洲开始出现的。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 ander V on Humboldt)将“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域的总体”引入地理学当中并且提出了景观是地理学当中的中心问题。
“景观生态学”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arl Troll在1939年提出来的,表示景观是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中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稀缺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出现,如何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即以土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其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在德国、荷兰、原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Veldhoven举行,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正式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1]。
自从国际景观生态协会成立以后,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多次在欧洲举行,其中第二次世界大会和第三次世界大会分别于1991年在加拿大Ottawa和1995年在法国Toulouse召开,反应出近年来世界规模的学术交流更加的活跃[3]。
1987年,由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创办的国际性杂志《Landscape Ecology》,很好的推动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的交流和探讨。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关于景观生态学的书籍不断地出现,Forman在1981年到1983间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些许概念,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6~8]。
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书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有: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Naveh和Lieberman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由zonnveld与Forman 一起编写的《变化着的景观一生态学透视》;Turner和Gardner主要编写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数量化学方法》;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等,这些著作不仅相对集中的表述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9]。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综述
・信息与评论・ 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综述① 陈霞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生态革命的一个流派,它旨在引起哲学上的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范式转移。
深生态学根源于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缪尔(John Muir)、劳伦斯(D.H. Lawrence)、杰斐斯 (Robinson Jeffers)、赫胥黎(Aldous Huxley)等人的生态思考和社会批评。
其代表人物有天主教神学家贝瑞(Thomas Berry)、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 Naess)、塞辛斯(George Sessions)、麦克劳格林(Andrew McLaughlin)、斯尼德(Gary Snyder)、拉卡佩勒(Dolores LaChapelle)、卡利科特(J. Baird Callicott)等。
深生态学是相对于浅生态学(Shallow Ecology)而提出的。
浅生态学只是修正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对环境不利的方面;深生态学在最深层的本质上则是精神性的,它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生态问题的传统看法很肤浅,坚持自然有其内在价值,自然的健康应成为首要的关注。
②深生态学的主要特征是提问的深度、要求深刻的社会变革,希望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入自然,倡导建立生态型社会以满足人的诸如爱、安全、亲近自然、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等基本需要。
③克拉克(John Clark)、塞辛斯、德沃尔(Devall)、拉卡佩勒等学者认为西方宗教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塞辛斯认为西方宗教以激进的方式脱离了荒野自然,日益变得以人为中心④。
美国哲学家怀特(Lynn White)指出基督教是环境破坏的首要原因,基督教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对人的提升导致了对自然的掠夺、对科技的滥用。
基督教对历史的直线理解导致了对无止境的增长的信仰。
所以,危机的根源来自于宗教,更多的科技无法克服生态危机,除非我们找到一种新的宗教或重新思考我们现有的宗教传统。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5篇)44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5篇)444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是五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
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这篇综述总结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文章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资源有限、技术不足、利益冲突等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改变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该综述总结了各国制定和执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措施和经验。
文章指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保障。
各国在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保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加强执法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3.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这篇综述总结了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需加强信息共享、技术转让和经验交流。
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与经济发展":该综述总结了市场化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章指出,市场化机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和惩罚企业和个人,以促进环保行为。
然而,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5. "公众参与与生态环境保护":这篇综述总结了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公众参与是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各国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共同推动环保的力量。
水域生态学综述
水域生态学综述题目:浅谈海南岛红树林学院:海洋学院专业:水产养殖姓名:陈圣丰学号:07408010年级:07级研究生浅谈海南岛红树林前言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于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报道说海南岛是中国红树种类最多,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现有红树林面积1.4万hm2的33%,种类占世界红树林种类的42.7%在中国乃至世界红树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海南岛由于其四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保护红树林对于改善海岸的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树林种类分布及特点1 分布区域海南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河口港湾的滩涂上,即北部的琼山市、南部的三亚市和西部的儋州市等10个市县,其中集中分布于琼山市、文昌市、澄迈县、儋州市和三亚市等五市县,占全岛红树林面积的98.5%,尤为集中分布于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全岛红树林面积的44.51%和39.75%,合计占全岛的84.26%。
2 红树林的种类我国现有红树植物的种类有卤蕨(Acrostichum aureum)尖叶卤蕨(A. Speciosum)柱果木榄(Bruguiera cylindrica)木榄(B.gymnorrhiza)海莲(B. Sexangula)尖瓣海莲(B. Sexangula var.)角果木(Ceriops tagal)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 Stylosa)红茄冬(R. Mucronata)小花老鼠勒(Acanthus ebractearas )老鼠勒(A. ilicifolius)厦门老鼠勒(A.xiamenensis)红榄李(Lumnitzra littorea)榄李(L. racem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水椰(Nypa fruticans)瓶花木(Scyphiphor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海桑(S. Caseolaris)海南海桑(S. hainanensis)大叶海桑(S. Ovata)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综述
尽管学术界有所争议,但普遍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于1976年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以台湾地区最早。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优质的生态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也促使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日趋兴盛。
多年来,学者们围绕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尽管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为不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愈发深刻。
1.国外学者的观点。
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Eggleston,J.)认为生态学研究不仅要关注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也要关注环境中资源、人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维持与分布情况。
而教育生态学则要研究个体对学校的反应,同时也要研究个体、社会对学校教育供应的需求。
埃格尔斯顿在其著作《学校生态学》中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研究教育的资源分布,并把结论集中到教育资源的生态分布以及对这些资源反应的生态分布这两大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为了了解国外学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并从中找到何谓真正的教育生态学研究的答案。
范国睿选取了三个国外的典型研究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①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②埃格尔斯顿对教育生态中的因子———教育资源分布的研究;③克雷明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宏观研究。
他发现,尽管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都始终忠实于“综合、联系、平衡”的生态学精神。
其实,这恰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如对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对学校生态环境和对课堂生态环境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是着眼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
其次,对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因子(如教育资源)的研究,以及把教育当成一个复杂的、有层次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并研究该系统中各因子是如何协调一致的紧密联系的,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生态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生态教学研究综述摘要:生态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
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该理念的研究状况,分析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的本质特征、具体学科的运用和构建模式的文章,研究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课堂生态;研究现状;构建模式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育生态学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课堂教学生态作为教育生态学的微观领域,随着新课改的展开,此理念也被人们愈加重视。
生态课堂被看作是教育的又一种追求。
课堂应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和深化。
(1)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有所发展,努力达成此目标,生态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
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生态研究状况出发,整理分析关于其特征、模式和具体学科的运用的研究,进而看到课堂教学生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状况西方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沃勒(Waller,W.)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提出了“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这是“生态学”一词第一次在教育研究中正式运用。
到60年代,英国学者阿什比比较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后,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的《公共教育》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并予以单独论述。
与此同时,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以教育资源分布为主旨的《学校生态学》。
1979年,布朗弗布伦纳在两篇论文基础上出版专著《人类发展生态学》,成为后来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假设。
(2)课堂生态作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微观领域,国外对其的研究主要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堂生态两方面,以后者更为多数。
在研究课堂环境的观点上,认为课堂生态体现在课堂活动的主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联,多伊尔和庞德认为,“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从而,他们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
《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孙芙蓉,谢利民,2006年)在对课堂生态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其内容、对象及其方法等方面。
沃克等对教师的生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Ross,Rhonda.P 建议从生态的视角出发,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私人的空间,在这里,“生态”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的尊重;Van Lier,Leo认为学习时要关注互动的过程,“生态”则体现了动态、互动的意思。
(3)另外还有观点认为从生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是要求用一个多维的视角研究课堂。
这些皆是从生态学的不同层面,包括生态的理论、方法、涉及的对象特点等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
从国外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生态课堂的关注较早,将课堂生态作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微观领域,并且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加以研究。
将课堂生态分为主体人与客体环境的关系研究;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内容、方法、对象上的研究。
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将生态学的理念、观点、思想、方法创造性的运用于课堂生态研究之中。
(二)国内研究状况国内相对于国外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台湾对其的研究较之大陆也更早、更丰富些。
6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著成《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
20世纪80年代,李聪明著《教育生态学导论》,指出人类思考方式需要从“发展经济”转换到“注重生态”,对教育学的研究推入新的高潮。
大陆对其的相关研究直到1990年才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吴鼎富教授出版了我国大陆第一本合著的《教育生态学》,1992年任凯、白燕撰写了我国第二本《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出版了第三本《教育生态学》。
关于课堂生态学的研究国内还没有专著,大部分观点是在书中某一章节或论文中体现。
在方炳林的《生态环境与教育》第五章第四节中,其中谈到了包括教室座位、教师态度、心理环境、同学关系等对教学的影响。
范国睿在其著作《教育生态学》中从教室物理环境、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和班级规模三方面论述了课堂生态环境。
还有文章是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角度阐述课堂教学生态观,如《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杨冬梅)、《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何象)等。
另外也有强调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视角来看生态课堂,如《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上)》,《构建绿色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严柏海)。
目前国内对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主题也被人们越加关注。
笔者在“独秀”搜索关于该类的“图书”,发现在2001--2011年间,2003--2005年发现最为迅速,2004年达到了最高峰,2007--2009年一直在快速发展。
“独秀”上的“期刊”显示,1981--2001年是没有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的文章,而2004--2010显示的是急剧上升的趋势,这与“图书”也是相对应的,证明人们对“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越来越多,当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期刊上的搜索结果显示,以“教学生态”为篇名的文章始于1984年,以“课堂生态”为篇名的论文始于1985年,以“课堂教学生态”为篇名的文章也是产生于1985年,这充分证明中国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是较晚展开的。
以“生态课堂”为主题词在期刊网上以1990--2000年为时间段的搜索的文章只有7篇。
同样以“生态课堂”为主题词在期刊网上以2000--2011年为时间段搜索的文章有116篇。
从国内对生态课堂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刚刚起步,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还没有专著出现只是在某些书中作为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在期刊网上的搜索表明在新课改之后,我国教育研究者对生态课堂的关注明显增多,研究成果也显著提高。
二、研究内容(一)基本内涵、特征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是对这一术语做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界定。
单从“生态”这一名词来看,“生”表示有生命、生存、成长,“态”则意味着样子、状态,“生态”一词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而“生态”放在课堂教学中,是指课堂中有生命的个体,即教师和学生,还有课堂环境之间的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的状态。
关于此种解释的文章在《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黄大龙,钱爱萍)、《“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周士勤)均有体现。
课堂教学生态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一种局面,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本身具有哪些特征呢?这也是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般的观点认为其存在的特性有:整体性、协变性、多样性和共生性。
整体性在前面的内涵中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前者可体现在教材与教师讲授方式、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新旧教材,在教师采取讲授式或者新型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整节课随着这三方面的不同组合搭配必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的多少、好坏,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协变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亦即一方的情感体现都会影响另一方的状态,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协调的手势辅助更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反之,学生的消极回应对教师的教学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共生性反映在师生之间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得到共同的发展,而不是一方的存在与发展以另一方的利益牺牲为代价,二者体现的是互利共生的局面。
以上关于特征的解读可见《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李森)、《“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周士勤)。
另外,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特征的研究存有不同的观点认识。
如王兴华著的《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总结特征为:社会性、客观实在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杜亚丽和陈旭远著的《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认为存在的特征有: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管月飞著的《论生态课堂及其建构》归结特征包含上述的开放性、多样性、整体性,增加了自组织性和生成性,这也是杜召凤著的《生态课堂的构建》所秉持的观点。
从以上对于课堂教学生态内涵和特征文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内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生态学来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生态点。
生态学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教学中师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生物环境是一个大的链条,囊括的事物纷繁多样,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因此,生态教学则体现出了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共生性的统一。
另外,生态教学本身具有人文的特质,故也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培养,呼应当代课改的教学理念(二)生态课堂理论研究的具体运用生态课堂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为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国内外研究者都有较成熟的观点。
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以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课堂理念在各具体学科中的充分运用。
一方面,这里主要有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学科科目的运用。
例如,语文、地理、数学、思想政治、英语、化学、物理、生物、艺术等科目。
具体的文章主要有以下:1、生态课堂:生命的绿舟——小学语文“对话式板块教学”探索,曹永明;2、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朱国伟;胡雅燕;顾晓东;3、数学生态课堂:内涵、价值与生成,潘晓明;4、自为·集约·适度·和谐——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朱秋红;5、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视角下的外语课堂教学,黄影妮;6、生态化学——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沈世红;7、论物理课堂生态与物理生态课堂,吴建忠;8、生态化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欧艳梅;9、花鼓灯艺术与生态化课堂的建构,陈德琥。
另一方面是生态课堂理念在高等教育各学科的运用。
例如,思想政治、大学英语等科目。
具体文章有如下:1、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生态,孟庆楠;2、研究生英语课堂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孙志楠;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王晓红。
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多数文章是将生态课堂的理念、方法、研究成果创造性的运用于基础教育的具体的科目之中,并针对具体科目的具体特点和所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