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佳城市规模
• 最佳城市规模是城市化过程 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 题。以聚集经济理论为理论 基础。 • 阿朗索(1964)的成本—收 益分析:当城市规模造成一 旦超过一定的限度,负外部 性就增大。当城市聚集效益 一外部成本最大时,城市规 模经济的转折点就是最价城 市规模,在理论上存在一个 最优的城市规模。
• 城市合理规模:对于价值观反应和基于成本论的分析。 柏拉图(Plato):5040人 舒马赫( E. Schumacher ):<50万人 金德尔伯格(Kinallelerger) :200—300万人
• 实际上,产业革命后的经济型城市的规模,是由社会经 济发展和城市区位因素决定的,其根本原因是城市的经 济特性。这一特性主要在于城市的集聚经济,而集聚经 济的本质经济现象就是规模经济。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
城市化成熟期
城市化中期
1979年,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 ( Ray.M.Northam) 发现的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城市化预备期
城市化初期
城市化的S型曲线
• 城市化初期:缓慢增长,经济活动以 农业为主,一产占大多数比重; • 城市化中期:30%左右开始加速,非 农经济活动增加,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 城市化后期:70%左右,加速阶段结 束,增长趋缓,曲线趋于平缓。
城市经济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魏成 博士 副教授 weicheng@scut.edu.cn 381156148@qq.com
企业集聚导致城市的形成 (集聚经济)
1、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06讲)
2、劳动力:城市化与城市规模(07讲)
07讲 城市化与城市规模
城市化及其发展 城市规模 最佳城市规模 大城市的形成
成 本 收 益 AC AB
城市人口规模 平均成本曲线(AC) 平均收益曲线(AB)
集聚经济与城市规模
决定成本与效益曲线的现实因素:
• 1、城市区位:决定城市资源可获得性和城市 的通达性。 • 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容量的支撑基础。 • 3、城市内部布局:影响城市外在成本和通勤 成本。
39
最佳城市规模
51.67
51.79
城镇人口比重
非农人口比重
农民工:一个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词语
• •
约束在户籍制度与集体用地等“候鸟式”城市工人 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城市福利(教育、医疗、文化设施)
城市化与工业化促进的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企业生产与产品消费的主体 城市人口集聚度:城市规模,城市规模 有大有小,原因?
郊区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集中
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约250年时间: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3%; 2008年50%。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60~1850 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100年) 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 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瓦特发明蒸汽机——致 使英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2)1851~1950 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100年) 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到1950年, 世 界城市化率28.4%, 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51.8%。 (3)1951 年~本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 二战以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从而加 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世界城市化水平2000年左右达到50%。
32
中国城镇的规模体系
• 对中国284个地级市(2011年底)市区的常住人口(含半年以 上暂住人口),从2000年到2010年的人口演变进行分析,按: (1)按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2)按规模大小——特大 城市、大城市、及中小城市;(3)城市等级——直辖市、副省 级城市、省会城市、其它地级市;分别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及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 资料来源:五普、六普普查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40
最佳城市规模
1976年,巴顿发表《城市经济学》一书,汇总了1970年代以前 不同学者从城市行政管理角度得出的城市最优规模(表1):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认可的最佳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从不同视角出发所看待的城市规模,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佳城市规模
• 亨德森(Henderson,J.V,1974)认为城市最佳 规模取决于职能的结论。
集聚经济与城市规模
• 聚集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 规模愈大愈好。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即 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扩大外在的 不经济,明显地增加生产和流通费用,造成 环境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 终导致聚集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负效益。 • 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聚集存在一个合理 的“度”,也就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
集聚经济与城市规模
• 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城市地租,包括城市规模的私 人成本(场地成本、通勤成本)和城市规模的公共成 本(社会成本和集聚成本)。 • 通过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分析,当集聚利益等于集聚 成本时,就会形成一个平衡点,这就是城市的适度规 模。即:由一定的城市投入要素比例限定的城市人口 规模所体现的成本,与城市的总产出效益相等。 • 城市的合理规模: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城 市经济要素的合理组合,从而带来最好的适合经济效 益的空间。
专栏:英国城市人口 比重在1931年已达 78%,到1959年也只 有78.5%,近30年只 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半)城市化
没有人口的地域集中,统计 口径变更;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பைடு நூலகம்点
①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又 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② 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 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到75%,人口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
(%)60 50 40 30 20 10 0
世界三次城市化浪潮
注:中国城市化率70%和印度城市化率50%的时间点为估算。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引自仇保兴.2007。
城市化率50%拐点?
• 随着城市化率超过50%,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 展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普及最快,城市辐 射力最强(高佩义,2004)。 与此同时,城市化率50%也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 不断的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的关键点,集 中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即以公平为导向的 社会活动与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 数理模型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这一观点:当城市 化水平达到饱和值的50%时,城市化速度达到极 限,并且以此为分界点,此前加速此后减速(陈 彦光.等,2006)。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 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1)城市的数目和人口不断的增加的过程,乡村 的人口在减少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 的孤立转变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 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的不同概念解释
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规范,城市化是人类 生活方式由乡村转为城市的过程。 经济学研究生产活动,认为城市化是地区 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的过程。 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认为除包括人口与 经济的集中与转换外,城市化更是一个地 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城市数量的增加和 城市地域的扩大两方面。


典型国家城市化率50%的时代背景
资料来源:李璐颖(2013)。
案例:美国的城市化
美国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 1800~1930 城市化迅速,城市人口由6% 上升到56%,传统的港口城市让位于工业 城市(130年增长50个百分点)。 • 1931~1950 经历萧条与战争,城市化缓 慢,城市人口由56%上升到59%。 • 1951之后 城市化不快不慢,之后逐渐放 缓,稳定在75%。
(2) 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即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 较 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 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比之城市 人口比重指标, 更具科学性。
人口比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计算。 其次,城市人口定义的不同也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人口 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质量。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 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Step2萧条期 Step1港 口城市 到工业 城市
Step3二战后
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
工业革命促使了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远离东海岸的 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和洛杉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 推动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 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2000年,小城镇与城市双重推动的城市化 阶段。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从沿海向内 地全面展开。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 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3)2000年以来,新的发展阶段,以特大城市为主的 城市群开始涌现。2010年城镇化率达50%。
为了克服其局限性,在分析城市化问题时,还 辅以其它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如城市人口增长动 态,城市数量的增长情况,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及 人口增长动态等。
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影响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 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 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 动力就业。
城市化动力机制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19世纪的工业革 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 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 上的反应。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地位下降。但是,从世 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 然存在,工业化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工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大都市区 巨大城市带
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演变与城市经济的发 展有密切的关系
城市规模
• 城市规模的外延和内涵。外延,通常是 指城市人口多少、城区面积大小和城市 经济总量(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占地面 积、人均GDP);内涵,主要是指城 市的结构、功能和素质,城市吸引力和 辐射力。 • 狭义的城市规模(经济学视角)主要指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 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测度
(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即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该指标简单明了, 为各学科普遍接受, 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中国城市化水平
50% 32年增长32个百分点
18%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
1.4 城市化
广东城市化水平演变
不同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17.40 21.18 29.98 23.65 31.18 36.80 30.00 39.30 55.00 60.70 6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