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翻译观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要点一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能够让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接触彼此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和传播。
要点二
翻译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翻译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文化产品传播到更 广泛的受众,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与语言学、文 学、文化学等学科融合,拓展研
究领域和视角。
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 发展,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技术
应用和创新。
多元化与本土化
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翻译问题,以及本土化翻
译的理论和实践。
05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CHAPTER
翻译与文化传播
忠实与自由是相对的,译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和 异化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策略。
除了策略和技巧,译者还需要注意语 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出 现语法错误、语义模糊等问题。
翻译的技巧包括增词、减词、词类转 换、语序调整等,译者应熟练掌握这 些技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 风格。
现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功能学派
以德国功能学派为代表, 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 性,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 中的接受度和效果。
结构学派
以美国结构学派为代表, 注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 性。
解构学派
以法国解构学派为代表, 主张打破原文的结构和意 义,强调译文的创造性和 多元性。
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严复的信达雅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等论翻译

林语堂等论翻译


Nor can it be said truly that a pure-blooded Chinese could
ever quite disagree with Chuangtse's ideas. Taoism is not a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a, it is a deep, fundamental trait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of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oward society. It has depth, while Confucianism has only a practical sense of proportions; it enriches Chinese poetry and

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
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
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 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
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家所讨论过
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Lin Yutang's Introduction
Jesus was followed by St. Paul, Socrates by Plato, Confucius by Mencius, and Laotse by Chuangtse. In all four cases, the first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 通顺,指的是语言。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 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诘 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 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 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 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译文若求通顺 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 在此基础上,林语 堂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 句译 ” ,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 字译” 。 •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 句’ 为单位的学 者” 。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林语堂:“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 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 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 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 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 应如何的结论。 • 林语堂认为翻译心理问题其实是研究翻译标准的前提。译 者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先懂得原文作者的行 文心理,弄清楚原文作者下笔的目的,才能继续翻译。林 语堂非常重视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包括语 言层面,还包括对原文进行心理分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 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 Primarily the Allied task was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wo great nations with the decisiveness of single authority . • 原译:盟国的任务主要是以统一领导的果断性来使 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推荐译文:盟国的任务主要就是在一个统一的领导下 果断地使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这样,实词并没有变,地方也没有挪,但是结构有了 变化,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规范,便于读者抓住原文的精神 实质。这在翻译中就叫做“通顺” 。原来那个译文完全 是照搬原文的结构,体现的仍是英美人的思想方法和英语 的表达习惯(如用“统一领导”来修饰“果断性” ), 虽然译者自己感到很清楚,可是读者看了以后不明白作者 到底想说什么,这就是不通顺。

林语堂翻译理论赏析

林语堂翻译理论赏析
入阅读中文书籍,同时训练了考、释等问学方法。 由文化补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1927年,博士毕业后归国,补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他由文化补
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二)推崇西化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欲废传统向
西学,要欧化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生活方式、制度等均应仿效欧美, 甚至认为汉族是败类,可见其西化程度之深。
1946年威斯康辛贝鲁艾特大学校长授予林语堂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致 辞称其为“非官方的中国文化大使”。
Works
译作
Works
小说及散文杂文集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翻译理论 《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
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 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the rhythm
inherent in a poem dominates over rhymes.
翻译作品赏析
• 1.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 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耳。”(沈复《浮生六记》)
Introduction
独特的双语童子功
1895年10月,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农民牧师家庭 6岁时林语堂入了村办教会小学 10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 13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 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此学得更悦耳更道地的 英语;校藏五千余册书被他阅遍。西洋生活进而是西洋文 明对他具有潜移默化之效,更是一种理性的系统熏陶。
Introduction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新道家代表人物。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 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 《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 《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 《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 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 80岁。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鲁迅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直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详细描述
鲁迅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强调直译的重要性。他主张 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仅在意义上,还要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鲁迅认 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外国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
严复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03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总结词
文化差异是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不同语言的 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导致翻译时难以 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详细描述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尊重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直译加注 、意译等,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信息。
《林语堂等论翻译》ppt课件
目录
•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其他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 翻译理的翻译思想
整体观
林语堂强调翻译的整体性,认为 翻译应该从整体出发,把握原文 的主旨和风格,而不是局限于个
别词句。
文化交流
林语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的交流。他主张在翻译 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促进不同 文化的相互理解。
1 2 3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融合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 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 论体系。
语料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利用语料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实践进行大规 模分析和统计,为翻译理论提供更为实证和科学 的支持。
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翻译理论探索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文本类型和不同翻译目的的 翻译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 方法。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 例如, 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 其 “ 天地一剧场, 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 净 丑相轮替… … ” 的风格颇有“ 打油” 的意 味。 • 海涅《哀歌叙言》, 林语堂译为: “ 运气是个 跑街婆, 他不愿常留一处, 他把你头额一摩, 就跑到别人家去。”其韵味颇似中国民谣。 • 毫不奇怪, 他会将印象派大师毕加索的画如 此幽它一默: “ 远看象根肠, 近看蛋花汤, 原 来是太太, 哎呀我的娘! ”
在谈话风格上林语堂刻意保留原语风格中具有素朴特质的语料而将古老的圣典中的精英风格整合出通俗化白话化歌谣化或闲淡化的特色悠然自得之处颇似日常闲谈或人间小品例如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天地一剧场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的风格颇有打油海涅哀歌叙言林语堂译为
——美Leabharlann 译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海内 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当之无 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 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 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 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 云》等诸多作品,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 国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 伦比的贡献。
• “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 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 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1)词的 “句化美”
美译
2)语篇的 “复调美”
3) 文化的 “完形美”
• 词的“ 句化” 现象, 是指原语中单个的词 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我 们都知道,“ 单音节性” 是中国文学尤其 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的阅读习 惯却不以词或片断为美, 西方人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因此,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汉语中许多具有凝练意义的单个词, 在林语 堂的笔下都被“ 句化” 了。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摘要】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

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

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引言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

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

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

林语堂及翻译

林语堂及翻译
“明珠暗投”之意不谋而合。译者借用英语中现成 的俗语来翻译,在不损害原文含义的情况下使读者 易于理解,且倍感亲切。
17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14
保留原语文化
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沈复《浮生六记》)
“Even if you should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 I
said, “I shall never marry again. Besid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句中“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但林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 言功底,选了“play about”和“sparkle”生动地体现 原文的“字神”,特别是“play about”采用拟人的手 法,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风生袖底”,而且还暗示了 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上可以看出林先生虽然反对 “字译”,但他为了忠实于原著者并不反对对于单字的 锤炼
通顺作为第二条标准,同时也是忠实的 第四层含义,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 谓。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 根据中文心理。
而关于“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于用 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 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11
“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 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 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 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快哉》 《东坡诗文选》 《幽梦影》 《板桥家书》 《老子的智慧》 《浮生六记》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林语堂《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评析——兼论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与翻译批评

林语堂《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评析——兼论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与翻译批评

林语堂《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评析——兼论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与翻译批评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 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 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 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 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 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 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是不 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 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 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 漫长的人生路。
走近林语堂
MTI16级李玉梅
一、先生其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 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但 他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一书中。
我们的看法
1. 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忘记林语堂的译学 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 全“归化”。诚然, 译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 化”, 虽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 的———文化的交流。 2. 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 即主张译文以源语或源语作者为归宿, 放弃寻找异语中的对等 文化 5) (芸) 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Lin Yutang)
———She stitched a tack around the waist and covered it with a short jacket (Shirley MD2Black )
《浮生六记》中翻译补偿 文外补偿( 注释) ,即文化缺省部分在文内直译, 同时以 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1) 芸谓华夫人日: “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said Yü to Mrs.Hua. n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ü anming. .(Lin Yutang )
2) 清明日, 先生春祭扫墓, 挈余同游。
On the Ch’ingming festival, my tutor was going to visit his ancestral grave and brought me along. A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any unfixed date somewhere rou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pring months. On this day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pay their visit to their ancestral tombs in the country.
“翻译是一门艺术” 第一个提出应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
翻译的标准:
第一是忠实标准
“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第二是通顺标准
译者以句为单位,详细体会其意义,再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
第三是美的标准
《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翻译赏析
文内补偿: 即文内意译, 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不借助注释。
3) 腐不敢强, 瓜可掩鼻略尝, 入咽知其美; 此犹无盐貌丑 而德美也。 I won’t compel you to eat stinking bean- curd, but cucumber is really very nice, if you hold your breath while eating. You will see when you have tasted it yourself. It is like WuYien, an ugly but virtuous woman of old. .(Lin Yutang ) “无盐”, 无盐为中国古代相传 的贤良淑德的女子, 虽其容貌丑 陋
4) 是时风和日丽, 遍地黄金, 青衫红袖,越迁度陌, 蝶蜂乱 飞, 令人不饮自醉。
The sun was beautiful and the breeze was gentle. While the yellow rape flowers in the field looked like a stretch of gold, with gaily dress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ng by the ricefields and bees and butterflies flitting to and fro- a sight which could make one drunk without any liquor. .(Lin Yutang ) “黄金”指的是微风吹落的花瓣 “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 “红袖”:女子,女人,侍女;侍读的女子子所穿之服 例中“青衫”和“红袖”是一种转喻
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的约束,人们意识 敏感、保守。有关性的话题长期以来被当作禁忌。 “卧”是委婉语,林语堂用lie in bed 恰如其分,,它和西式夹克 毫无相似之处
6)
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 因亦随之早起。
———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 , I could no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 , and so got up myself ,too , 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Lin Yutang ) ———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 as soon as she did. (Shirley MD2Blac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