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似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精确度的意义。

2、能准确的说出精确位。

3、按要求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重点:

按要求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难点:

一个数的后面有单位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精确度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阐明:近似数是相对于准确数而言的。

(二)明确什么是近似数,什么是准确数。

1、填空

二、我们班级的人数是人,其中女生的人数是人,男生的人数是人。(2)量一量这一册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厘米,宽度约是厘米。

师:这里的我班人数就是准确数,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就是近似数。

2、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

3、辨一辨,答一答,下列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⑴一小时有60分。⑵绿化队今年植树约2万棵。

⑶小明到书店买了10本书。⑷一次数学测验中,有2人得100分。

⑸某区在校中学生近75万人。⑹七年级二班有56人。

4、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近似数。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1,对于参加同一个会议的人数,有两种报道:“会议秘书处宣布,参加今天会议的有513人”。这里数字513确切地反映了实际人数,它是一个准确数,另一种报道说:“约有500人参加了今天的会议”,500这个数只是接近实

际人数,但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是一个近似数。

例2,宇宙现在的年龄约为200亿年,长江长约为6300千年,圆周率π约为3.14,这些都是近似数

(三)精确度

1、师:精确度——表示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下面我们以采用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取近似数来说明精确度问题。

π≈3 (精确到位)

π≈3.1 ( 精确到0.1,或叫精确到位)

π≈3.14 (精确到 ,或叫精确到百分位。)

π≈3.142 (精确到,或叫精确到,)

π≈3.1416(精确到或叫精确到位。)

2、练一练。

例1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270.18(精确到个位) (2)0.0376(精确到0.001)

(3)27.04(精确到0.1)(4)0.518(精确到0.01)

3、进一步明确精确度问题。

1.8和1.80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练习提升。

例2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100.17 (2) 0.185 (3) 42.3万(4)960万

注:这里要重点点拨后面带单位的及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精确度问题。同时,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A、精确度:精确到XX位或精确到小数点后XX位。

B、给一个近似数,正确指出精确到哪一位。

C、几点注意:

a、两个近似数1.8与1.80表示的精确程度不一样。

b、一个近似数后面有单位的,精确度由还原后的数字的末位数字所在数位决定。

c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的精确度,同样由还原后的数字的末位数字所在数位决定。

(五) 随堂检测

一、填空:

1、18.07 精确到位.

2、0.003809 精确到位.

3、8.6 万精确到位.

4、近似数86.350 精确到 .

二、判断:

1、3.008是精确到百分位的数. ( )

2、近似数3.80和近似数3.8 的精确度相同. ( )

3、近似数0.090360精确到百分位. ( )

4、近似数1.60和1.600的大小相同。()

课后反思:

1、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改中积极倡导的。但合作学习一定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自主就没有合作;合作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合作的效果。

2、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应用才能知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和整合。所以,自主探究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方法是在应用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自主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和检测。

3、“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自主学习习惯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创新、发现、表现提供相应的平台,使之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的

学习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人教版教材编排的比较简单、笼统,需要教师拓展的知识比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5、数学知识的层次性、连续性、衔接性决定了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