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知识要点(1)
毛概八至十二章重点
![毛概八至十二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8e61a116fc700aba68fc5d.png)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 P145不完全内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依据,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在经济调节中都有各自的优势,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们可以和各种社会制度结合起来,并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地位: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确立依据和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依据:1)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的主要物质条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为前提的2)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坚持(两条原则):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机遇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机遇:经济增长虽然放慢,但经济规模决定的事急增量依然可观,大消费、大市场的“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显现。
毛概课本各章节总结
![毛概课本各章节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0537720975f46526d3e12a.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5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总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ba6f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a.png)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主要是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基
本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等问题。
以下是本人对该章节的重点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外来压迫和民族剥削,解决土地问题和建立民主
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基本变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独立和发展,打破了旧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即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计划经济为主导。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以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现代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强调生产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以人为本,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3.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主创新,不搞封闭和依赖。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区别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实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毛概重点8—13章
![毛概重点8—13章](https://img.taocdn.com/s3/m/f45464dc84254b35eefd3462.png)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注意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5、考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6、为什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
B: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C:外资企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与社会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注意:按劳分配实行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环境下!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2)按资本要素分配(3)按管理和知识产权要素分配。
9、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正确认识“先富”、“后富”的关系(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10、创新型国家: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个坚持+三个转变)P20712、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3、为什么要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1)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2)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毛概第8到12章考试重点(本人整理知识压缩版)
![毛概第8到12章考试重点(本人整理知识压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4c2a9d69dc5022aaea00e6.png)
毛概第8到12章考试重点(14、15无重点)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一,提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三,提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3.为什么要提高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 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4.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积极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要素。
4.怎么去创新?①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②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学年度大三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
![~学年度大三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b607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8.png)
~学年度大三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学年度大三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作者:————————————————————————————————日期:209~10学年度大三第一学期毛概考试重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来源:王浩祯的日志为了让大家省去繁杂的整理工作,我用三天时间,把上周五毛概课所划重点一一总结如下,希望同学们分享给其他同学。
如有缺漏之处希望大家及时指出,我会及时反馈。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毛概复习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了解)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在实践上为发展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
2、1979年,邓小平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4、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992年5月29日,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6、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f840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3.png)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第八章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规律的章节。
本文将对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等。
毛概第八章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矛盾。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应当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也是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
阶级斗争是哲学的基础,生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必须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同时推动生产斗争的不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毛概第八章所强调的重点。
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是一篇系统总结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重要章节。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为读者对毛泽东思想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第2篇示例:毛概第八章是一本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书籍,其内容主要涉及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b19c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a.png)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第8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原则,具体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内容。
本文将对第8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条件下,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则是主要的反动力量。
因此,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通过农村武装斗争,形成农村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毛泽东强调土地革命是农民革命的基础,必须实现土地制度的彻底革命。
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鼓励广大农民起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接着,毛泽东提出实行农村合作化,将小农经济逐步发展成集体经济,并通过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他提出了“四大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通过统一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进程。
四、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要批判传统的封建文化,倡导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精神,提倡大众化的教育,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五、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指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强调要善于运用经验主义和理论的结合,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打破敌人“进攻只能阵地战”的思想,实行积极进攻。
毛概各章所有重点【范本模板】
![毛概各章所有重点【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9ae84e3f78a6529657d533b.png)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
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毛概 第八章。
![毛概 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c9a90ff78a6529647d5332.png)
0第1章: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着”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或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论,祖国完全统一论党建理论等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2章: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3章: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答: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7.(论述题)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4章: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三个方面(1).经济(2)政治.(3)文化9.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课后题答案8-12章简版
![毛概课后题答案8-12章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7053ff551810a6f5248696.png)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理论意义: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意义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重点归纳思维导图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重点归纳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f361e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8.png)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重点归纳思维导图一、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理论1.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革命的动力和任务–动力: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推翻封建主义压迫、推翻官僚资本主义压迫3.革命的两个阶段和两个任务–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人民统一战线–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人民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革命联合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阶级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社会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3.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革命的战略:两个阶段的革命–革命的策略:武装夺取政权4.革命的领导核心和动员群众–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工农联盟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力量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任务–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任务:完成全国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阶级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社会基础: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3.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建设–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战略–革命任务:消灭剥削、消灭资产阶级法权–革命战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战线为基础四、知识点重点总结毛概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别对应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通过人民统一战线来实现革命的胜利。
毛概(8-15章)主要考试内容归纳
![毛概(8-15章)主要考试内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db9955d48d7c1c709a1451d.png)
---------------------------------------------------------------最新资料推荐------------------------------------------------------ 毛概(8-15章)主要考试内容归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章)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在企业劳动者的地位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劳1 / 24动者,他们必然要行使管理企业,当家作主的权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P185)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P187)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013版毛概8-12章重点归纳整理
![2013版毛概8-12章重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5ed827bd64783e08122b0f.png)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设计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5、单选:(1)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3)2007年,十七大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4)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辨析:(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d85ca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5.png)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特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指向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在创新中发展。
•问题导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全面思考: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统筹,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全面进步和全面协调相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践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毛概重点(八—十二章)
![毛概重点(八—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0e69e21a5e9856a561260e5.png)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答: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真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答: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5、改善党的领导应该怎么做?答: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性质。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6、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7、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答: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十四章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毛概8~12章
![毛概8~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2f51f8f90f76c660371a00.png)
按劳分配的收入”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1、两种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
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只能是公有制;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非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
2、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这一条要坚持不动摇。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只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它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3、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按劳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优先的原则,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市场因素的影响,忽视效率。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
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非市场因素,忽视公平。
4、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
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分配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人的),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
此外,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反映的生产关系也不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有人认为,从动态和长远的观点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将来某一天会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地位互换呢?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1 )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毛概8-12
![毛概8-12](https://img.taocdn.com/s3/m/fd9aa469f5335a8102d220c1.png)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对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0ece4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0.png)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1.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超过自己生活必需品消耗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劳动者被剥削的根源。
2.剥削的实质:剥削是指资本家占有并支配无产阶级(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是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性矛盾。
剥削的实质是劳动者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
3.剩余劳动时间的作用: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除了为满足自身生活必需品而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还需要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基础,它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劳动过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5.价值规律的限制:尽管资本家可以通过剩余价值增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剥削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限制,即商品的价值必须要有相应的需求才能实现价值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其次,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要与劳动力的交换价值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6.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这种做法是通过控制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并对劳动者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的。
7.剩余劳动时间的缩短:劳动者通过斗争争取缩短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剩余劳动时间。
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以及进行集体斗争等方式,劳动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福利。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剥削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产生着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性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中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知识要点
说明:《知识要点》供同学们复习时梳理知识线索使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考试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内容。
第八章第一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理解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4.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依据
5.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6.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7.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原因
8.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必要性
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10.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11.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八章第二节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4.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条原则
5.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八章第三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5.文化强国的内涵及建设途径
第八章第四节
1.和谐社会的内涵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
3.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第五节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内容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途径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举措
第九章
1.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习近平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
第十章
1.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2.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3.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7.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1.为什么说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2.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新时期爱国统一展现的实质、内容和基本任务
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5.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6.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
7.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8.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9.如何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