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22第二章2,自然构成要素(2012(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二章土地资源自然构成要素

第二章土地资源自然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2.2.2.4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 地五大类型。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 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模式
黏质土:小期短,耕作质量差
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肥 与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是理想的农业用地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的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衡量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其主要作用为: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提高养分的有效性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保蓄性和供给性能 刺激植物生长 清除某些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 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2土壤“体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也称为土体厚度或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土壤 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有效 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
多年植物:厚度100cm以上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可为农业利用。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与土地资源
➢ (1)气候决定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种植作 物的种类和品质。
➢ (2)气候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 (3)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 (4)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 (5)气候决定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 岩石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高低等 (基础工程造价一般占建筑总造价的20%~30%)。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气候与土地保护
降水与农田水利设施 降水与土地保护 风力与土地资源保护

第三节 地质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质地貌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多间接)
地质构造影响土壤分布进而影响农业种植方式 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和水土保持进而影响农业种植方 式


地质地貌对非农用地的影响
对水利设施的影响(保水力) 对其他工程施工的影响(承载力) 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对城市交通方式的影响

土壤对非农土地利用的影响(承载、生态功能)


土壤承载功能与工程项目建设 土壤的化学成分与建筑类型 土壤肥力与城市绿地建设

土壤保护(水土流失、质量下降、数量保护)
水质与土地保护 水灾与土地保护

水文与土地保护

第五节 植被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植被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植被是土地生产力的代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外部气候条件决定 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同时,植被又会反作用于其生长的环境,影响农 业种植方式。例如这一季生长的农作物可能有利于下季某农作物的生 长或制约另外某种农作物生长,平常讲的轮作就是植被对农业土地利 用影响的很好例子。另外,森林、草本植物还可通过落叶或植物自身 的死亡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良土壤。再次,一些植被有很 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区域气候的作用,有利于农业土地利 用。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气候(光、热、降水、风) 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形、地表物) 水文(地表水、地下水) 植被 土壤
第二节 气候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21第二章1,自然构成要素(2012-09)(备课)

土地资源学21第二章1,自然构成要素(2012-09)(备课)

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 区。 在这三大地带中又可以根据他们的温度条件的 差异,进一步将: 温带:寒温带、中温带与暖温带; 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 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与赤道热带; 青藏高寒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与高原 温带等。 具体各气候带的气候指标和所包括的地区可参 考下图:
大兴安岭北麓,即冻土层南界约1700℃,以南 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长城一线 约3500℃,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 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 约4500℃,该线以北可一年 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岭一线 约为6500℃,可一年二熟到一年 三熟; 河西走廊和北疆约2000℃~3500℃,南疆 3500℃以上,吐鲁番盆地可高达5300℃,青藏 高原低于2000℃。
五:土地资源土壤组成要素(土壤质地、土壤 厚度、土壤养分、土壤石灰质、可溶岩及PH值) 分析。
六: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纬向地带性、经向 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析。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
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大约为2000一3000km。 对流层 中间层 外逸层 对流层非常薄,不及整个大气层厚度的 1 %, 但它集中了整个大气圈 3 / 4 的质量和几乎全部 的水汽。因此对流层是大气圈中与生物和土地 利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次,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可以把对流层上界作为土地剖面的上界。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 要素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 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 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 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这章我们将依其主要自然构成要素 在土地资源特征形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讨 论,从而对土地资源这个复杂的综合体的 特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章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第二章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面坡度
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 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 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坡度
<3° 3°-7° 8°-15° 16°-25° 26°-35°
坡度类型
极缓坡 缓坡 中坡 微陡坡 陡坡
农业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 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 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 可农业或林业,必须采取工程与林业 水保措施 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 蚀
• 喀斯特地貌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球化学及水文特征分析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 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 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 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 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十六条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高山
平原和丘陵
低山
高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 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 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 有一定的作用。(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 黄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 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 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 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 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 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可编辑
6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太阳辐射
• (3)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 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叶绿体中有大量的叶绿素,会吸收蓝紫光。
可编辑
7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热量资源
衡量热量指标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1)温度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 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 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 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 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 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 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 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可编辑
1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 自然经济组合体。
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土壤。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技术。
可编辑
2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 气候 要素特征分析
§2土地资源的 地学 要素特征分析
§3土地资源的 水文 要素特征分析
可编辑
10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 热量资源
(2)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积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 度总和。日平均气温≧10℃是评价热量资源的基础。
(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 初霜期之间的天数。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 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小气候条件的有关。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课件

PPT学习交流
39
地带性分布特性
• 土壤纬度地带性规律:海洋性土壤群系 列
• 土壤经度地带性规律:大陆性土壤群系 列
• 土壤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性土壤群系 类
• 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PPT学习交流
40
我国土壤生态
• 中国——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 • 每年流失土壤总量: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 • 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 • 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黑土层:0.3厘米到1厘米; • 50年代黑土层:60厘米到70厘米,现在:20到30厘米; • 按目前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被将在40
• 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47%)、 散射辐射。
•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照长度、 光照质量。
PPT学习交流
5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平均感 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PPT学习交流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投资;城镇土地 理想坡度0.3-2 ;主干道坡度<4 ;次干道坡 度<6 .
PPT学习交流
24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PPT学习交流
25
地表岩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地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 沉积物(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
PPT学习交流
29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2.2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 表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以及风化物质 的性状等方面。地表的岩性、矿物质组 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此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水 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 组成
2.4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 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 史自然题。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 性质及生产能力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 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
其生产力的高低。
1)土壤剖面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 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 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 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
2.1.3 降水
③地形与降水
在降水中一般可以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 形雨等三种类型。锋面雨与对流雨往往与大区气 候有关,但地形雨则不然。
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条 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 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 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 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 的影响。
(2)潜水在其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大 气降水的补给
(3)承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的入渗补给,有时也可获得相邻含水层 的越层补给。
2.3.2 地下水
3.地下水的水质与矿化度
地下水的水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在区域的土地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物理 性质考虑的较少,一般仅是温度、气温、 导向性和放射性等,而重点是分析其化学 成分。
地下水矿化度系指地下水中含有各种阴阳离子的 总量。常用1升水中含有可溶性盐的克数来表示, 其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与地表水一致,地下咸水主 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集体土地使用权:指使用农民集体土地 的使用者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 享有使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负有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土地自然要素区位、 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 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是 土地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位置与 交通位置的形成有影响;包含两层含义: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 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协调论 ----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
的保护协调起来;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联合国粮食及 农业组织(FAO)1993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根据土壤的质地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砂质土: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 保水和储水性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 旱威胁;优点: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黏质土:孔径细小;毛管孔隙多;透水、通气性差; 优点:蓄水、保水性强;保肥性能好;热容量大;温 度变化慢;黏质土不易耕作、适耕期短、耕作质量差;
25cm; 一般农作物最佳耕作层厚度:20cm左右;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2. 植被生态要素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环境部分主要包括 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
3. 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 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个稳定的植被组成,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1.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穿透大气 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 热量资源
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都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也是土地资 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的热量来源。
3. 降水资源
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与降水对应的水分运动是蒸 发,它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水是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1.2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1.1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1.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 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局势。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山地与丘陵 (2)平原
3.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随时空变化差异大, 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 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2020/7/27东→西,由南→北,由低→高。
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2800-3300 3000-3300
2200-3000 1400-2200 1000-1400
太阳辐射总量 主要分布区
(千卡/cm2.年)
160-200
西藏、新疆、青海、宁夏 、甘肃
140-160
内蒙、宁夏南部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 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 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 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 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光照条件对水 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
➢ 光照条件对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均有重要的
202要内容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 方面。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2.1.1.1光照强度(照度)
➢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μ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为 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02土地资源学2014(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014) (1)

02土地资源学2014(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014) (1)
12
(一)光照资源
• 1.太阳辐射(4)太阳辐射的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 日变化:白天:低→高→低 夜晚:为零。 • 年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
中国光合年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一、气候要素概述
(二)光照资源 2. 光照指标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 气候要素。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 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9
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2800-3300 3000-3300 2200-3000 1400-2200 1000-1400 太阳辐射总量 (千卡/cm2.年) 160-200 140-160 120-140 100-120 80-100
主要分布区
西藏、新疆、青海 、宁夏、甘肃 内蒙、宁夏南部 山东、河南、东北 等地 湖北、湖南、两广 等地 贵州、四川
(1)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其单 位是勒克斯,也可用日照时数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太阳 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 强度。
15
一、气候要素概述 (二)光照资源 2. 光照指标 (1)光照强度 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表示,全国各地年 均变化于1200~3400h之间,日照时数因地理位置、季 节、天空状况等的变化而变化,而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分 布有相似的趋势。 。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 南→北,低→高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 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 光照;而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 需要弱光照条件。日照时数的地区差异为植物的区域 分布奠定了基础。

土地构成要素

土地构成要素

土地构成要素
22
æ 地面坡度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 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 建筑工程投资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 17°不宜机耕。
B、对建设用地:影响建筑工程投资,地面平坦, 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 则投资增大。
土地构成要素
23
æ 地面坡度
只能用于林业,极易产生滑坡、崩塌。
土地构成要素
24
æ 地面坡度——不同坡度与城镇土地利用
坡度(%) 土地类型 对土地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0.3
低平地
地势低,排水不良,需机耕提升提升排水
0.3~2
平地
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楞自然布置
2~5 5~10 10~25 25~50
平坡地 缓坡地 中坡地 陡坡地
29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构成要素
13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1.3 降水
➢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 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地球上的水资 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 降水决定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影响着地下水的成分、 数量和分布。
➢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 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古侵蚀面或沉积面 部分保持平坦,其 余部分崎岖
貌 丘陵 多数<500m 轻度上升 流水侵蚀为主 宽谷低岭,,或聚类 Nhomakorabea或散

低山 500~1000m 成山较早 流水侵蚀和化学 有山脉形态,但分
比 较
山 地
中山 高山

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

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空间位置, 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 动对象之一。
土地资源概念
三、土地资源结构
耕地资源 后备耕地资源 林地资源 草地资源 内陆水域沼泽
土地资源是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包括建议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 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 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三、土地资源结构
耕地资源 后备耕地资源 林地资源 草地资源 内陆水域沼泽
1)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和提供人类 生息的空间场所。土地自然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农业 土地的基本特征。
退出
第二章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自然结构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地概念 土地资源概念 土地资源属性
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土地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一直处在动态 变化当中,各土地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并不断的进行着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信息交流而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利用土地 资源时要具有综合的观点,维持土地生态平衡,保护土地资源。土 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生长在土地上的农作物可以不断的生长, 收获,和再生长,再收获。土壤中养分和水分可以不断的被植物吸 收,消耗和得到降水,灌溉及施肥的补充。土地系统中的能量也不 断的进行输出和输入,因此,土地肥力可以得到周期性的恢复,从 而保证土地的生产能力会下降。 3)土地资源的时间变化性。 地球上的土地都是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其他过程中在特定的 地质时期,作为自然形成的土地鄙必然具有不断演变的特征。 4)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水质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季节变 化明显,随着时空变化差异较大,东南沿海向 西北大陆,水矿化度(易溶盐类)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可由东部的30mg/L到西部的近数万 mg/L。水中的HCO3-、Ca2+、Mg2+变化较小,而 SO42-、Cl-、Na++K+则逐渐增加;东部多属重碳 酸盐钙质水,向西逐渐变为氯化物钠质水(咸 水湖、盐湖)。冰川融水矿化度低、硬度小, 是西部干旱区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和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包括: 地表水、地下水
它不仅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且 是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 等水体的水分,也称陆地水。
1.河流 河流是地面流水不断汇集的结果。从水文方 面可以分为常年性河流与间歇性河流,前者 多在湿润区,后者在干旱区;
3.冰川 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的高山地带,依冰 体温度可分为冷冰川和暖冰川。后者在我国很 少,但因其消融强度高,故对土地利用作用大, 依其分布地带又可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 川,前者多为冷冰川,后者多为暖冰川。
4.沼泽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其地表经常过 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主要生长着湿生植物或 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 积累。 高纬度的冷湿地区主要是泥炭沼泽,如我 国大小兴安岭的沟谷和三江平原等地;潜育沼 泽多分面于中低纬的高湿地区,如长江中下游、 东北、华北等地,分布相对集中。依其发育阶 段,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泽, 前者处于富营养阶段,后者处于贫营养阶段 .
(二)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河川径流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 100km2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条,径流总量约2.7 万亿 m3;外流水域约占总水量的 2/3 ,内流水 域占1/3;径流补给中,雨水约占 60%~80%, 地区不同,变幅较大. 我国现代冰川面积约5.7万km2,总储水量近 3.0万亿m3,年融水量约504.6亿m3;全国天然 湖泊在 1km2以上的有 2800 多个,总面积 8.0 万 km2;沼泽总面积约为 11.0万km2,其中大部分 为可开垦的荒地.
(一)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 1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按其埋藏状况,可分为三 种类型(图2—3): (1)包气带水。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地下 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 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是大气水、地表水与地下重力水相互 转化的过渡带。包气带水是指存在于包气带中的地下 水,主要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土壤水对成土作用及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对土地资源的性质与利用影响较大。上层滞水是积聚 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 最接近地表.一般水量不大,旱季常常枯竭,且容易 遭受污染。
(2) 潜水。是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 上的重力水。潜水水位、水量、水质常常因气候的改 变而改变。潜水广泛分布于第四纪疏松沉积物中,对 土壤性质有明显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的低洼处,当潜水位埋藏较浅时, 可能使近地表层长期处于水分饱和、过饱和状态而形 成沼泽现象。而当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时,由于水分大 量蒸发,把水中盐分留在土壤中,会造成盐渍化。在 平原地区积极开发潜水,不仅能增加可用水源,还可 以使地下水位降低,进而达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积 极效果。 潜水按含水介质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可溶岩类溶隙潜水和基岩山区裂隙潜水。前二者一般 水量较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而后者水量一般不 丰富,但在缺水山区是重要的供水水源。
2.湖泊 是土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经常充满水的 陆上洼地,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 为作用的综合体。我国湖泊总面积 1134.15 万 hm2,湖水的来源有雨水、地面流水、地下水、 冰融水及古代海洋残留水等。
按其水质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 前者分布于外流区,多是河流作用的直接 产物,是某一巨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调蓄洪水、发展农、渔等重要作用; 咸水湖和盐湖多分布于内陆干旱区,一个 湖泊多自成一个小流域,成为盆地水系的尾闾。 当补给困难时,湖水则不断浓缩,湖面逐渐萎 缩,直至干涸成盐湖; 按分布地带不同可有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 之分,从而也形成我国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二 大湖群。
二、地下水 地下水可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个 方面。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首先要考虑 上层潜水,它是供水、排水和影响区域土地质 量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水量、水质和 埋深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它直接决定着地下 水供给的保证率,使用范围与开发成本,一般 说来,水量愈丰实,供应保证率越高。
从河床类型上可分为下切性河流、地上 性河流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地上、半地下河 流,山区、丘陵区多为下切性河流,平原区 则后二者较较多; 从河流补给类型上分,则可分为雨水补 给型、冰雪补给型和地下水补给型,它们往 往不能截然分开。
雨水补给是我国河流最普遍补给的水源,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雨水补 给一般占河流年径流的60%~80%,北方和西北 地区渐少。融雪补给包括流域内季节性积雪融 化以后对河流的补给和高山地区多年冰雪融化 后的补给,前者多见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和高山 区。地下水补给是河川可靠而经常的来源,冬 季和其它干旱季节所占比例更大。
我国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春季春汛或平水、枯水期,此时的北方 由于冰雪融化,河流水位上涨,水量增加形成 春汛,其中以东北的河流显著;此时由于南方 的春雨旱,径流迅速增加,径流量也大;但华 北、西北地区春旱严重,河流大多处于枯水期。 二是夏季洪水期,夏季是我国河流径流量最 丰富的季节,大多数河流都出现夏季洪水期。 三是秋季平水期,秋季是我国河流径流普遍 减退的时期,是由夏季洪水过渡到冬季枯水之 间的平水期。 四是冬季枯水期,冬季是我国大部分河流最 枯竭的季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小河常断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