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桂枝加讲义附子汤

桂枝加讲义附子汤

(六)乳漏案 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0日诊。患者生三
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 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1-2次,至 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 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 月经减少,近2月未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缓。治拟温阳敛阴以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煅龙骨、煅牡砺 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服6剂, 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 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人参3克,9剂。乳漏停 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 症悉愈。(戴建林医案)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 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自守, 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 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淡,脉缓,阳虚 证见,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 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阳固阴藏, 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案
王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睾丸剧痛,
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
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20)
【方解】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功效】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
1、主症:恶风,汗漏不止,四肢微急,屈伸 不利,小便难。 2、副症:发热,脉浮或浮阳,而 且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 有阳亡之虞,急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 所幸一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三)阳虚寒凝腿痛案
丁某,男,成人,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厂工人。 1976年秋因两腿膝盖痛而就诊。患者腿痛一月,伸 屈不能自如,阴天下雨则加重,畏寒怕冷,出汗怕 风,口不渴,大便正常,小便色白,少而不畅,曾 在某医院吃过六剂独活寄生汤,无效。详细了解病 史,乃一月前因感冒吃发汗药,发汗过多而又受寒 引起。舌色淡有白苔,脉浮细。病情符合《伤寒论》 第20条,乃发汗过度而阳虚的病证,应用桂枝加附 子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 枣10枚、制附子9克,水煎服。患者服一剂后,显 著减轻,又服二剂而愈。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临床运用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临床运用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临床运用举隅王君琴【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9)006【总页数】3页(P45-46,48)【关键词】自汗;漏汗;顽固性湿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雷诺氏综合症;鼻炎【作者】王君琴【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 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该方具有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之功效,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应用在多种疾病,并且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举隅报道如下。

1 自汗、漏汗患者刘某,男,26岁,体态微胖,曾因某夏天贪凉久呆于空调屋达数月,此后出现自汗不止,易感冒,后背发凉,阵阵恶风,他自己的话比别人都怕冷,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予桂枝附子汤加减,处方如下:桂枝15 g,白芍20 g,甘草 10 g,大枣 12 g,制附子(先煎)15 g,桑叶 30 g,生龙骨 20 g,生牡蛎 20 g,黄芪 30 g,白术 15 g,生姜10 g,细辛6 g。

5剂后患者汗出恶风症状大为好转,继服10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汗漏不止,畏风,恶寒,属汗出日久导致阳虚,阳虚进一步加重卫表不固,正如《临证指南·汗》谓“阳虚自汗”也,辨证营卫失调、阳虚不固,正与桂枝加附子汤病机契合,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制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桑叶性味甘寒,《神农本草经》载其“除寒热,出汗”,清初名医傅青主誉之为“收汗之妙品”。

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共桑叶加强敛汗之力,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细辛加强助阳之力。

全方共奏助阳止汗之功。

2 顽固性湿疹患者薛某,女,63岁,患慢性湿疹10余年,以腹部、双下肢大片皮疹为主,伴瘙痒无度,数年间服汤剂无数,症状鲜有好转,近2年靠服抗过敏药维持,最近抗过敏药也较差,以皮肤皮疹伴重度瘙痒为主,苦不堪言,再次寻求草药治疗,已服他医7剂不效,余查处方仍是一派清热解毒利湿之剂,追问病史,患者极度怕冷伴自汗,常常颜面周身大汗淋漓,口中和,二便调,舌淡苔白略水滑,脉沉细,予桂枝加附子汤合苓桂剂化裁,处方如下:桂枝 15 g,白芍 20 g,生姜 15 g,大枣 15 g,制附子(先煎)15 g,茯苓 30 g,白术 15 g,乌梢蛇 12 g,防风15 g,地肤子 30 g,白鲜皮30 g,黄芪 30 g,巴戟天15 g,淫羊藿15 g,甘草12 g。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周前 因发热 等症 , 在某 中医 院就 诊 , 服用 中西 药 ( 具 体 不 详) 后 汗 出热 退 。现 症 : 全 身出汗量小而微 , 以胸 口为
甚, 伴恶 风 , 抚 之 皮 肤 湿润 而 冷 , 膝 盖怕 冷 。虽是 盛 夏 ,
性 征发 育 者 , 约占 5 ; 月 经 来 潮 后 继之 又 停 经 3个 周 期 者称 为继 发 性 闭经 , 约占 9 5 ¨ 1 ] 。笔者 在 临 证 中喜
按: 中医 认 为 , 经 常 日间汗 出不 止 , 活 动 之 后 更 甚
为 闭经 。治 则温 肾益气 , 补 血通 经 。处 方 : 当归 1 0 g , 自 芍1 0 g , 川芎 1 0 g , 人参 6 , 桂枝 1 0 g , 牡 丹皮 1 0 g , 生 甘 草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麦冬 1 5 g , 生杜仲 1 5 g , 川 续 断 2 0 g , 生黄 芪 3 0 g , 红花 6 g , 桑椹 l O g , 吴茱 萸 1 5 g 。7 剂, 水煎 服 , 每 日 1剂 。经加 减 治 疗 1月余 , 月 经来 潮 ,
桂枝 1 0 g , 白芍 1 0 g , 大枣 6 枚, 炙 甘草 2 0 g , 生 姜 3片 , 制 附子 1 0 g 。4剂 , 水煎 服 。 2 0 1 4年 8月 5 日二 诊 。患 者 自述 服 第 一 剂 药 后 , 便 感 觉全 身如 暖 流般在 流 动 , 颇为舒服 , 汗 出减 少 , 4剂 药后 患者 多汗 之症 已彻 底痊 愈 。
方药 应 用 中圈民阍 疗珐
CHI NA’ S NATUR0 P ATH Oc t .201 5 . Vol 23 No 10
温 经 汤 加减 治 疗 闭经 验 案一 则 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疗 自汗 1 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调和营卫,固表扶阳。
主治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少而不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于治疗表虚漏汗,顽固性盗汗,窦性心动过缓,小儿虚脱,乙型肝炎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表虚漏汗:应用本方:桂枝7g,9-15g,炙甘草6g,大枣8枚,生姜6g,黑附子9-15g。日1剂水煎服。治疗表虚漏汗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25岁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疼、关节不利、恶寒及小便短涩症状。结果:全部患者服药1剂后出汗均开始减少,其中服1剂汗止38例,服2剂汗止44例,服3剂汗止9例,服4剂汗止3例,治愈率为100%。
5. 利尿:桂枝有利尿作用。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 详细出处参考:/yao/fangji/201002/38854.html
药理作用 主要有强心,扩血管,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利尿等作用。
1.对心血管作用:附子有扩张血管,强心作用。桂枝也有扩张血管作用。 惊厥:桂枝、芍药有镇静作用。桂枝、芍药、生姜、甘草有抗惊厥作用。
4.抗炎:芍药、甘草、附子有抗炎作用。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一)
讲课提纲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附子汤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②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 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③及禁忌。(臣亿等 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 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 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 耳。)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病机分析
基本病机:汗后营气损伤,不荣则痛。 身疼痛:营血不足,筋脉失养; 脉沉迟:营虚血少,脉道无以充盈。
桂枝加附子汤
现代应用
1.漏汗证: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 2.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上肢-加羌活、姜黄; 下肢-加独活、牛膝; 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 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 3.尿频、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等。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方桂枝加附子汤【方剂名】桂枝加附子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二枚(3枚),附子一枚(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主治】主治伤寒表阳虚弱,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盗汗、慢性鼻炎、疼痛、室性早搏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1.盗汗(个案):患者证系心阳不足,卫气虚弱一以本方加枣仁、五味子治疗。

3剂后复诊,盗汗显减,再进3剂原方,盗汗止,心悸除,食欲增进:瞩其按上方为丸,连服2周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盗汗一直未发。

(《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1期)2.慢性鼻炎: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120例。

中药治疗前4日停用西医抗组胺药和鼻喷雾剂。

1个疗程为15日,治疗2个疗程:与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甲封闭治疗120例对照。

1个疗程为5次。

显效标准: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

结果:显效67例,有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3%。

(《陕西中医》2013年第2期)3.疼痛:以本方加减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性疼痛30例,与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芬必得治疗30例对照。

2组均予控制血糖:1个疗程均为2周,观察2个疗程。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强度变化。

疗效评定以疼痛程度减轻2度以上即为显效。

结果: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河北中医》2008年第5期)4.室性早搏(个案):本方加味治疗:患者证属阳虚自汗。

予以本方。

三诊,患者自觉冷汗止,身体轻松,自行再服原方4剂,心悸消失。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新中医》2002年第5期)5.更年期综合征:以本方加减治疗52例,与更年安片治疗42例对照。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恶风原是太阳中风之证,再提“其人恶风”说明恶风程度
版社,
2009:
1165

较前加重,一则为太阳病后表邪未解,二则为过汗伤阳、
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58

实则发汗太过,伤及 阳 气,导 致 卫 外 不 固 所 致. 发 汗 不
[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M]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

1 方药组成 桂枝三两(去切)
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六味,
破八片)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2 方药配伍 «伤寒杂病论»组方严谨,用药少而精.
多数人认为桂枝加附 子 汤 是 由 桂 枝 汤 加 一 味 炮 附 子 而
J]

难”.阳气虚不能温 煦,阴 津 伤 不 能 濡 润,致 筋 脉 失 养,
研究,
2018,
10(
5):
142

144

两虚 之 证,阴 虚 膀 胱 津 少,则 小 便 少 而 不 畅,故 “小 便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6,
16(
4):
291

295

故见“四支微急,难以屈伸”.是证虽有阳虚阴亏的双重
特色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Oc
t
2019,Vo
l
27No
20
皮脂溢性皮炎属于中 医“白 屑 风”范 畴,病 因 与 感 受 风、
湿、热、虫等外邪有关.«外 科 正 宗»曰:“白 屑 风 多 生 于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处方来源】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桂枝汤均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药物组成】麻黄5g制附子3g细辛3g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组方依据】素体阳虚,起居不慎,外感风寒,邪在肌表,则身热恶寒;风寒为患则热轻寒重;寒遏阳气,不达四末,则头痛身痛,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腠理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则恶风,汗出,发热,鼻鸣干呕。

故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汤二方合用,以温阳解表、调和营卫,为阳虚、表虚,邪入不深之病证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麻黄能发越人体阳气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麻黄可增强解表散寒之力用芍药益阴敛营,桂枝、芍药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细辛助阳散寒止痛;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与细辛、附子合用还可增强助阳散寒温肾之功;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与生姜相合,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又能调和诸药。

二方合用能奏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头痛发热,身热恶寒,热轻寒重,身痛肢冷,汗出恶风;或倦怠嗜卧,鼻鸣干呕、舌淡,苔白,脉浮等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1.感冒临床多用于素体阳虚之人,虽患感冒但仅恶寒,无发热感,头痛发热微热汗出恶风,倦怠乏力,嗜卧,舌淡,苔薄白,脉浮为此合方用药指征。

2,三叉神经痛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数秒钟后消失,可伴面肌痉挛,触及面颊、口角、舌等处即引发,有时出现面部轻度疼、触觉减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或细为用此合方指征。

3,坐骨神经痛临床以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在咳嗽时疼痛加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病侧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沿坐骨神经走行区有压痛点,西卡征阳性,舌质暗红,苔白,脉沉为用药指征。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举隅
方 药 应 用 中国民间疗法
CHj NA’ S NATUROP ATHY De 20 1 c 0 Vol 1 No 12 8


之 龙 胆 泻 肝 汤 加 减 治 疗 难 以 取 效 者 , 用 温 胆 汤 加 味 治 改
疗 多 可取效 。
诊 脉 时突然 发病 , 腿腓 肠 肌 鼓 如 拳 头 , 山穴 明显 凹 左 承 陷, 五指 不规 则地 叉 开 呈 鸡 爪状 。病 人 咬牙 抱 腿 直 叫 。
汗 太过 导致卫 阻虚漏 汗不 止所设 。经 多年 临床 观察 , 该
方不 单 治津液 耗伤 出现 的小 便 难 、 肢微 急 等症 , 运 四 如
用得 当还可治 疗 多种病 症 , 效 确切 , 疗 现举 例报 道如 下 。
手 脚 抽 筋
重用 姜 、 、 桂 附温 阳散寒 ; 术 、 苍 草豆蔻 燥脾 除湿 , 湿祛 阳 回筋 自舒 。最后用 鹿茸 猪蹄 血 肉之 品滋 筋养 肉 , 阳固 壮 本 。这 就是《 内经 》 说 的“ ( 气 存 内, ( ) 可 所 正 阳) 邪 寒 不
1 g 剪 碎 ) 煲猪蹄 5只 , 服 1周 , 0( , 分 以善 其 后 。半 年 后
桂 枝加 附子 汤 临床应 用 举 隅
霍 香
( 苏省 盐 城 市 亭 湖 区 天 乙 堂 大 药 房 , 2 0 3 江 245)
病 人蹬 门致谢 , 再未 复发 。 称
按: 腓肠 肌痉 挛俗 称腿 肚子 转筋 。临床上 以 中老 年
日复诊 : 转筋 次数 、 程度 明显 好转 , 量增 加 , 转薄 白, 食 苔 脉 沉细 。前 方变苍 术 为 5 , gபைடு நூலகம்附子 2 g 酒 炒 白芍 4 g 甘 0, 0,

经方应用四——桂枝加附子汤

经方应用四——桂枝加附子汤

经方应用四——桂枝加附子汤
四、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太甚,致使连续汗出的
阳虚漏汗症,其人出现恶风、小便难,四肢略见拘急,难以
正常屈伸。

方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加附子以温经扶阳。


使阳复津回,表固汗止。

现代用治流感、白细胞减少症、自
汗症、妇女阳虚崩带等病兼见汗出不只,恶风者,以营卫不
睦,卫虚不固为辩证重点者。

案 7、阳虚漏汗:
雷某,男, 42 岁, 2007 年 6 月 21 日诊。

患者向来体健, 3 天前劳苦受凉后感身痛、头痛、发热发冷,自服安乃近 2 片,克感敏冲剂 2 包,感冒通 2 片,服后大汗淋漓,并感身冷头晕,自以为体健,未予治疗。

3 天后感汗
出身冷加重,且头晕欲倒,急来就诊。

诊见患者面色咣白,
四肢冷,浑身盗汗淋漓,衣服尽湿,不时呕恶欲吐,四肢拘
急,小便量少而不畅,舌质淡苔白,脉迟而无力。

诊为表证
过汗,阴阳两伤,阳伤较甚之阳虚漏汗证。

治以调解营卫,
扶阳固表。

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12g,白芍 12g,炙甘草 10g,生姜 12g,大枣 7 个,附
片10g,山萸肉 30g,龙骨 30g(打坏先煎),牡蛎 30g(打坏先煎),半夏 15g。

水煎服。

2 剂。

服 1 剂汗敛身暖, 2 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为表证过汗而见漏汗不只,头晕身冷、肢凉拘急,与本条症状病机符合,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一投而中。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邹城市中医院 黄玉强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2019/4/2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
加 加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 补阳敛汗
桂 枝 配 白
姜 枣 草
加葛根 加黄芪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黄芪汤
加麻黄→葛根汤,治中风兼经输证, 下利证。
变解表为宣通阳气,排泄水湿,治
芍↓
黄汗病,汗出不透,腰以上必汗出,
2019/4/2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36
刘氏则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证,
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 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 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至营卫调和 之后,再加黄芪更能发挥黄芪实表作用,防止 复发,可谓经验之谈〔6〕。陈氏从“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理论出发结合本方调和营卫之功, 再加益气固表之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疗局 限性多汗症(又称节段性多汗证)亦取得奇效
2019/4/28
桂枝二越婢一 微发其汗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3
桂 加姜 加赤芍 桂枝加芍药汤 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枝 配 白 芍 :
枣草↓ 桂枝 汤
加饴糖 加大黄
小建中汤
变解表法为补中法, 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桂枝加大黄汤 兼泻实

收 一 散
加人参重 新加汤 用生姜
变益气和血法
; 加黄芪大枣生姜 黄芪桂枝五物 通阳行痹
2019/4/2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17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 而言。
2019/4/2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18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 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汤加附子组成。

吾师指出本方使用要点如下:本证病位在表,以卫阳虚失于固摄为主,有无表邪皆可,有表邪可解,无表邪可和。

该方的临证突出表现有二:一为汗出,为卫虚失摄,营阴外泄之征;二是恶风寒,系卫阳不足,失于温煦之象;二者同时并见,是使用本方之标的。

本方一能和营卫,二能扶卫阳,但以温为主,补力不足,故对卫阳虚弱明显者,应加用温补卫气卫阳之品,如黄芪、巴戟之品等。

本方重在扶卫和营,以治本为法,对汗多者,应加入收涩止汗之品,如牡蛎、五味子、浮小麦、麻黄根等,标本同治,疗效方捷。

现略举验案如下。

外感汗出不解案黄某某,女,64岁,2018年4月3日初诊。

主诉:汗出畏寒2月余。

患者2月前因“淋雨”后出现头痛、汗出、鼻流清涕等症状,自行服“姜汤”后头痛止,但出现畏寒、怕冷、周身汗出不解,故来求诊。

刻下:身困,气短,纳差,畏寒,汗出,喜暖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减,药取: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炮附子9g (先煎),黄芪20g,五味子12g,牡蛎30g (先煎),连翘12g,浮小麦20g,麻黄根12g,山楂2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4月10日二诊:药后诸症减轻,舌脉同前。

于上方基础上,加巴戟天9g。

再进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守方加减化裁前后调422020.08 No.23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患者素体阳虚,反复感冒日久,营卫失调,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腠理开泄,阳虚失温,故而恶风、怕冷、汗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肌体失养,故而身困乏力;肾阳亏虚,昼日膀胱气化不利,故昼日尿少,夜晚阴盛,肾失固摄,故夜晚尿反多;舌质淡,苔白,脉沉亦为阳气不足之征。

故治以解肌温阳,调和营卫,方用桂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经扶阳,固表止汗;加黄可透散郁热,现代药理学亦证明连翘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杜仲、桑寄生、巴戟天。

桂枝加附子汤化裁临证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化裁临证举隅
枝 汤 : 枝 1 、 桂 5g 白芍 1 、 姜 1 、 枣 1 、 甘 草 1 。 5g 生 5g 大 0g 炙 0g 嘱 其 饮 汤 后 , 热 粥 , 被 发 汗 。 1 后 , 者 全 身 出 汗 , 汗 啜 蒙 剂 患 大
例 3 女 ,9岁 , 0 9年 l : 4 20 0月 1 来 诊 。 患 者 诉 乳 腺 增 71 3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化 裁 临 证 举 隅
黄 素结 , 敬娇娇 ( 州 中 医药大 学第一 临床 医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广 10 6
[ 键 词 ] 桂 枝 加 附子 汤 ; 冒 ; 性 咽 炎 ; 年 期 综 合 征 关 感 慢 更 [ 图 分 类 号 ] R 5 .5 中 25 0 [ 献标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 10 文 0 8—84 (0 0 2 89 2 1 )4—37 0 0 3— 1
1 g大 枣 1 、 附 子 1 、 龙 骨 3 、 牡 蛎 3 、 茱 萸 5 、 0g 制 5g 煅 0g 煅 0g 山 2 、 苓 1 。3剂 后 诸 证 皆除 。 Og茯 5g [ ]其人 因 患 伤 寒 而 以桂 枝 汤 解 肌 发 表 , 其 素 日体 按 但
弱 , 阳不 足 , 导 致 大 汗 淋 漓 , 随 汗 脱 , 卫 而 阳 以致 卫 气 更 虚 , 故 出 现 上 半 身 自汗 ; 为 心 之 液 , 出 过 多 , 阳 受 损 , 心 悸 、 汗 汗 心 故
生 十 多 年 , 期 服 用 鱼 腥 草 、 耳 草 、 公 英 等 偏 方 无 效 。 刻 长 猫 蒲
淋 漓 , 1余 证 皆 除 。但 2d , 到 1 o 次3 后 每 4:0后 , 患者 上半 身 不 自主 流汗 , 心 悸 、 满 、 伴 胸 头晕 , 便 后 自觉 阴痛 , 小 脉濡 , 尺 无 两 力 , 淡 苔 腻微 黄 。 虑其 先 前 发 汗 过 多 , 损 心 液 , 阳 受 损 , 舌 耗 心

11.28桂枝加附子汤汤

11.28桂枝加附子汤汤
一枚大概4.7g (3枚一两) 7.5g(半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00ml)。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西汉:一两13.8g 东汉:一两15.625g
《伤寒论》“辩可发汗病 脉证并治第十六” 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zeze然, 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清楚地指 出,汗要周遍,使手脚都见到汗,要出小汗, 微汗,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加 盖衣被保温发汗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两 个小时左右。如果做到这三点,才较汗出透了, 才可以达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胆巴,也俗称卤水,其 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镁、 氯化钠和金属离子。
临床上常见的附子: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熟附子、淡附片 生附子:洗净,晒干 盐附子:较大附子,胆巴、盐、水混合后浸泡、沥干水后, 再浸,连续3天,捞起,暴晒。 白附片:中等的附子,胆巴,清水浸泡7天,煮约1小时, 捞出放清水浸泡,剥皮,再清水浸泡,晒至卷角,再晒或 烘至全干。 黑顺片:小个的附子,胆巴泡,放入锅里煮,清水浸泡, 不剥皮,捞出用红糖浸染呈黄黑色,蒸晒干或烘干。 熟附子:中等的附子,经胆巴水浸、煮、水漂、去皮及根 下端部分,切横片,经蒸、烘(晒)至全干即成。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泡,至盐分漂尽为度,与甘草、 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除去甘草、黑豆,烘(晒)。
思考三
*李士懋《平脉辨证 经方时方案解》
伤寒论里面阳虚者禁汗,为什么这个 方是阳虚还用桂枝将息法发汗呢?
柯琴说本证是离中阳虚,不能敛液,当用桂枝汤补心之阳, 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坎中阳虚,不能制水,必加附 子以固肾之阳,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
桂枝汤主要以温补心阳,附子温补肾阳为主。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
姚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1(018)002
【摘要】@@ 桂枝加附子汤出目<伤寒论>,由桂枝、日芍、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温经复阳之功效.<伤寒论>认为该方适宜寒伤阳气以强调扶阳,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据此,笔者将此方加味用于治疗由阳虚所致的各种杂证,收效颇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88)
【作者】姚兰
【作者单位】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张掖,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9.61;R289.63
【相关文献】
1.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举隅 [J], 霍香
2.桂枝加附子汤合参附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评分及心绞痛持续时间的影响[J], 商丹;彭飞
3.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J], 李灵辉;张喜奎
4.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J], 李灵辉
5.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验案3则 [J], 齐建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李明珠,男,60岁,后背和左侧上肢发凉2年余,加重7天。

曾在某医院做心电图,双肺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并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

昨天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和解热镇痛药无效。

于2011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患者自述后背靠衣物时症状可缓解,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后背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最易感受风寒。

今为寒邪所伤,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背部得不到温煦,故发凉,恶寒。

背部阳气阻遏不能通达左侧上肢,故上肢发凉恶寒。

患者年事已高,气血虚弱不能驱邪外出,故经久不愈。

辨证为:风寒外束,阳气闭阻。

治则: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生姜三片,大枣10枚,制附子15克(先煎)
服两付后症状明显好转,白天已不发凉,只在晚上感觉发凉。

晚上阴盛阳衰,患者阳气未复,不能制阴,故晚上发凉。

加重温阳药用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20克(先煎),生姜5片,大枣20枚,葛根10克。

再服四剂,症状完全消失。

方义:
黄芪益气助患者驱邪外出。

桂枝甘草辛甘通阳、鼓舞卫阳、使被遏的卫阳宣通。

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

大枣甘平、顾护胃气。

芍药酸微寒,和营敛阴,以防辛散太过。

葛根升阳生津以濡养经脉。

附子温阳固表,阳回津复,背部及左上肢筋脉得以温煦濡养。

全方共奏,散寒通络,阳复寒去,则诸症自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