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有感为期两天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尾声。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总有一个词语萦绕耳边:整合。整合这个词来源于对王崧舟老师和孙双金老师的课。

首先,来谈一谈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

一、主题导入,明确目标

因《爱莲说》中有提及菊花和牡丹,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主题导入,明确目标上用的恰到好处。出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其二、刘禹锡的《赏牡丹》和白居易的《牡丹芳》,分别揭示了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及原因,体会到诗人的生活态度。这说明王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已经开始了对莲花、对作者的渲染和铺垫。其实做语文就是要有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我个人见解就是充分渗透中国的传统诗文、传统文化。在讲到作者的时候,完全靠学生预习来介绍,教师有的放矢,讲到诗人号“濂溪先生”的时候,再一次阐明诗人的生活态度,然后引到世人的评价上来,让学生及时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后文写莲花埋下伏笔,创造一种关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三条线就把课文分的细化、有层次。一目了然。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我们都知道,每堂课要达标检测,像《爱莲说》这篇课文就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达到如此效果呢?王老师做

了非常鲜明的示范——分条理。在三条线的指引下,我们再来看描写菊花、牡丹的句子,让学生分别找了三处,理清了菊花和牡丹的句子。重点来了:诗人对莲花的描写也有三处,先让学生理解莲之爱其实是君子之爱,紧接着老师提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诗人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莲花的品性?王老师不是单独的讲课,而是结合课后题来做,这一点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掌握和熟练运用。教师出示七个方面,对应七个品性,让学生根据句子,理解的句意,自主连线,把莲花与世人理解的透透彻彻,真是好!在讲每一种品性的时候,都出示对应的句子,让学生填空,不停地填空,每做一种品性,都加上一句新文本填空,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重复,其实不必刻意的去背诵,学生已经能熟读成诵了。真是棒!

四、回顾总结,深化主题

文本的主要内容讲完后,王老师并没有急于直接让学生说出诗人对莲花的感情与寄托,而是呈现出莲叶、莲藕与莲子。“为什么不写这些?”再一次把学生引到本课的情感目标上来,根据诗人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敬佩。深化主题环节向学生们展现了真实的诗人。王老师采用的是时间和实际事例相结合的方法来又一次突出表达了诗人的君子品性。时间节点很关键,分别是写此诗之前,写此诗之后和辞官后弥留之际,非常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如莲,莲如诗人,借物喻人,真是妙!

再来说一说孙双金老师的《敕勒歌》。他教学的亮点有很多,一是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由“初次见面多多关照”引出问题

“怎样关照我?”学生畅所欲言,引出齐河的美景再延伸到文本,采用观察的方法让孩子们说出看到了什么?紧接着播放腾格尔的《敕勒歌》,直接从视觉和听觉就把学生轻轻松松的带入了意境中。我们常说的激发兴趣环节,不是硬生生的把学生拽进去,而是自然而然的,润物无声的导入,并且是美的体验。二是短短的几句诗歌,在孙老师的解析,范读和歌唱中,让我们从内而外的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精美和生活美。三是达标环节。孙老师的达标设计的有难度,有梯度。一堂课的时间,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诗歌的背诵,还学会了仿写诗歌。

这是二年级学生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写出的诗歌,叫人佩服!

由于前几天刚听了我们学校金牌教师的《杨氏之子》,对比特别的鲜明。不是说内容上,而是指时间上。王老师的《爱莲说》让我明白的文言文的教法,孙老师的《敕勒歌》让我体会了教师的功底深厚,范读,解析,演唱,指导想象信手拈来,要想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还是有待学习、钻研、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反复累积,在不断打磨中成长!但都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按正常教学的话应该是两节课,如果放到实际课堂中,缩短它,应该有局促之感吧,如何整合到一堂课中,我现在还在思考的问题。

最后,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的安排,让我们这些平凡又普通的老师有了这样一次和大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感谢领导的良苦用心!再次感谢!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