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老庄(20041008)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哲思学意4天前我要分享内容提要: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

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会通中西学问,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力图寻找出中西哲学的对话机制。

在中国哲学史上,自从《老子》第一个提出“有”与“无”问题之后,古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问题展开探索。

西方哲学史是对一与多之间关系认识的发展史。

古希腊有的哲学家虽然也提出过“有”与“无”的问题,但声音微弱,早已被西方近代哲学理性的高歌猛进所湮没。

直到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之后,西方哲学家们才又重新思考和探索“有”与“无”的问题。

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存在哲学大师,敏锐地觉察到了从培根、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理性空前张扬的痼疾。

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在”的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以来就无人真懂,甚至无人真正想过,全部西方哲学史都把“在”的问题作为“在者”的问题处理,从而导致“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不仅从探索“有”与“无”开始,批判了理性哲学的主客二分式的世界观,创建了他的基本本体论和原始伦理学,而且对中国的老庄哲学有很深的情结和阐述。

我们探讨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关于“有”与“无”的对话,不仅可以把握他们在思想方式、终极实在观,以及如何认知实在等问题上的可相通之处,而且可以寻找到东西方哲学分化的逻辑起点,寻找到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唯理论与相对论、实体主义与虚无主义联系的桥梁。

一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曾试图追问“无”,认为这个问题向他“显示出某种异乎寻常的东西”,虽然“科学以一种高傲的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无’,把‘无’当作‘不有’的东西牺牲掉了”,[1]但是,“科学所抛弃的东西,科学就需要它”。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

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

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

[1]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

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

[2]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

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

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人”的思考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人”的思考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人”的思考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对“人”有深入的思考,两者之间存在异同。

他们都否弃了现成观念,没有从实体化和对象化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

但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老庄则以贵身论为原则,把人放入宽阔的道域之中,提出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契合自然之道。

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关系是中西哲学比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充满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海德格尔很早就开始关注东亚思想,其中对道家思想最感兴趣。

据莱因哈德·梅依考证,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通过德文译本熟知《庄子》的思想。

1946年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作,仔细研读并翻译了《老子》中的八章。

海德格尔把对“道”的思考整合入自己的思想当中。

他关于无、语言、人、物、技术等的思考都与道家思想有关,对道家核心文献的研究是他思想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存在许多相异之处,他们思维方式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脱去表象性思维方式,在原初的境域中讨论问题。

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对“人”的思考与老庄思想亦有同有异。

如他们对“人”的思考的背景是大不相同的:海德格尔所处的20世纪初期和中期是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西方面临形而上学的危机和传统的断裂;老庄虽然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之际,但中国古代的法象天地、三才相参的思维谱系没有中断。

一、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以此在为基础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本身,就要追问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

海德格尔在晚年接受的电视访谈中强调:“存在问题和对这一问题的展开恰恰以此在为前提,就是说,以人的本质规定为前提。

”[1](P7)他把人的存在规定为此在(Dasein),我们可以把这一提法看作是“解释学和现象学化了的人本身”[2](P92)。

此在问题的提出是由存在指引着的。

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者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对存在本身的遗忘。

“我们用‘是’,或‘存在着’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吗?没有。

海德格尔与老庄对生死的态度

海德格尔与老庄对生死的态度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生死观摘要:近代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喜爱研究中国古代道教思想,他在生死观、生存观等方面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在生死观与生存观上的相似性,探究了生死的关系以及生存的问题。

关键词:海德格尔,老庄,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也就是老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何为老庄思想,也就是老子和庄子的简称,他们的思想著作体系并成老庄思想、老庄哲学。

老庄思想由老子和庄子思想共建,老子思想具有强烈的思辨精神,庄子思想具有强烈的幻化色彩,但是二者同源一宗,在对于权术、人生的态度上都是高度的一致。

对于政治的态度老庄主张无为而治,对于生死的态度老庄重视死而轻视生,认为生与死是辩证相生的,对于生活提倡一种本真的态度。

和老庄思想有着相似性的外国学者就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对于后人影响深刻。

海德格尔很喜欢东亚思想,尤其对道家思想最感兴趣。

海德格尔把对“道”的思考整合入自己的思想当中。

他关于无、语言、人、物、技术等的思考都与道家思想有关,对道家核心文献的研究是他思想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他们思维方式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脱去表象性思维方式,在原初的境域中讨论问题。

海德格尔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存在之说、死亡观以及时间观等等,在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全程中,不存在那种异质性断裂式的“转向”,但始终发生着惊心动魄的思想搏杀和构境论意义上的深渊化,不时的,最常发生的是不断返回到初始,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点也是思之原点。

下面从海德格尔与老庄对生死态度的看法分别进行分析。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是“有死的”,所以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无”的问题,只有完全的“无”——死亡才能真正唤起人生存的意义。

因此,海德格尔说,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

“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刚一降生,人就老得足以去死。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

《庄子》与海德格尔共论“泰然让之”庄子与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代表,一个是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二者在时空上相隔遥远。

但是,他们因谈论同一个话题而相互走近。

这一个话题就是人对物的态度。

人应该对物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泰然让之”,即人让物如其所是地存在。

从遮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去蔽。

从表诠的角度来说,“泰然让之”是人对物性的显现。

人在显现物性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人性。

因此,“泰然让之”归根结底是让人和物返回各自的本性。

这就规定了庄子与海德格尔从本性出发来论“泰然让之”的思想道路。

不过,由于庄子与海德格尔处在不同的地域与时代,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与语言。

这就导致他们论“泰然让之”的差异。

我们所要追问的正是他们之间有何差异,以及我们又与他们之间有何差异。

一、庄子论“泰然让之”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泰然让之”一词,但是表达了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如果我们把“泰然让之”理解为“顺其自然”,那么庄子的思想就是关于“泰然让之”的思想。

这是因为“自然”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彭富春认为:“自然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义。

它的一个意义是自然界。

它是矿物、植物和动物所构成的整体。

作为一个特别的动物,人甚至也包括于其中。

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一个事物就是自己,是自己所是的样子。

因此,自然就是自己的本性。

”在庄子思想中,自然界的名字代指天下万物,而自然则指代自然而然和本性所是的样子。

于是,作为“顺其自然”的“泰然让之”就意味着顺应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

“顺”和“让”同在一个语言家族之中,共属“无为”的血脉传承。

但是,庄子的“无为”不是死寂一般的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无有妄为。

在这个意义上,“顺”和“让”就是“无为”的基本样式。

依此缘故,“无为”便表现为“泰然让之”。

“无为”首先是道的“泰然让之”。

当道法自然的时候,它就表现出无为的特征。

道的无为具体化为天地的无为,而天地的无为导致了万物的化生。

白天看星星海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从海德格尔“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ﻭ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

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

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ﻭ“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s)。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

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

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

[1]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

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

[2]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

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

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维方式的比较与沟通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维方式的比较与沟通

对 “ 西 ” 行 了 详 细 的 区 分 。他 首 先 区 分 了 “ 理 论 的 东 东 进 前
西 ” 理 论 的 东 西 ” “ 理 论 的 东 西 ” 被 进 一 步 区 分 为 和“ 。 前 又
他认 为 哲 学思 考 不 能 离 开 E常 生 活 世 界 . 通 过 对 “ 题 体 l 他 问

被 区 分 为 对 象 性 的 形 式 逻 辑 的东 西 ( 起 因 于 “ 世 界 的 东 它 前 西 ” 和 客 体 性 的 东 西 ( 起 因 于 “ 界 性 质 的 东 西 ” 。 从 这 ) 它 世 ) 种 划 分 来 看 , 们 平 时 把 握 的对 象 性 和客 体 性 质 的 东 西 下 面 我 还有更深的“ ” 根 。追 “ ” 过 程 , 是 体 验 日常 生 活 的 过 根 的 就
象 学方 法追 问哲 学的 无 前 提 性 边界 。老 子 继 承 礼 文 明 法 象 天地 三 才相 参 的 思 维 模 式 , 出有 无 统 一 的 道 论 和 “ 提 正
言若 反 ” 言观 , 启 了对 终 极 性 问题 的深 入 思 考 。庄 子 继 承 道 论 , 怀 疑 方 法 和 两行 刻 划 “自然 ” 思 维 方 式 , 语 开 用 的 把
性 结 构 。这 不 是 理 论 体 系 的 构 造 , 是 面 向 实 际 生 命 的 沉 而
思 , 有 相 当 的严 格 性 , 种 严 格 性 在 于 现 象 学 是 由 其 自身 具 这 来保 证 的 ;一切 原 则 之 原则 : 一 种 原 初 给 予 的 直 观 都 是 认 “ 每 识 的合 法 源 泉 , 直 观 中 原 初 地 ( 以说 是 在 其 机 体 的 现 实 在 可
度 。 弃 原 来 所 有 的 立 场 , 其 本 然 地 直 观 事 物 。海 德 格 尔 放 如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_人_的思考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_人_的思考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人 ”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 的思考
!夏绍熙 李志友
“人 ” 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对 有深入的思考, 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他们都否弃了现成观念, 没有从实体化和 对象化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但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 并以此在为基础, 从此在身上追 问存在的意义; 而老庄则以贵身论为原则, 把人放入宽阔的道域之中, 提出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契合自然之 道。 ! 关键词 " 存在; 此在; 自然之道; 海德格尔; 老庄 ! 中图分类号 " #$%&’ $( , #))* 安 ! 文献标识码 " + (),,0 ) ! 文章编号 " %,,( - $%./ ,1 - ,,&1 - ,( (%0., — ) 2 陕西西 夏绍熙 , 男,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思想史; (%0&1 — ) (江西宜春 李志友 , 男,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 1%,,&0 )
“人 ” 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 的思考
!" # 《 $ 老子》 第 %& 章 ’ 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 修身应效法自然、 无
依据当下的情形快速行动, 这种反应像镜子一样返照出
!& # 《 $ 庄子・应帝王 》 “至人用心若镜, ” 真实。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身 ” “天长地久, 私无为, 过于执著就会失去 这个根本。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 私。”

庄子和海德格尔

庄子和海德格尔

庄子美学思想在现代中西美学思想逆转中的意义在考察中西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竞倒过来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逆转。

最鲜明的表现是,一些西方现代美学流派竟抛弃了他们历来所强调的那种重理性分析、重逻辑推理、重循环论证的审美传统,而向以庄子为代表的强调审美创造的主体表现,强调审美的理直观、重顿梧、重体验、重感受的中国传统美学接近和靠拢。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美学思想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比较,来说明这种逆转现象的具体表现,并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中西美学思想逆转中的意义。

一、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一个诞生于公元前战国时期的中国,一个倔起于公元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欧德国。

然而,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时空距离相当遥远的哲学家,却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何其相似的美学思想。

在对他俩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番比较后,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而又令人深思的东西。

(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是一种人生观本体论。

“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

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体。

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所以他在《田子方》中借老子的口进一步指出“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实现对于“美”的观照,便能进入至美至乐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成为高度自由的人。

在这里,庄子把“美”和“道”相提并论,都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庄子在《养生主》一文中描述了庙丁解牛的审美创造之后,借文惠君的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老庄哲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海德格尔对老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并试图通过对老庄哲学的理解与发展来回答现代人存在的问题。

其中,“白天看星星”被认为是海德格尔对老庄哲学的一种读解,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解读“白天看星星”。

在德语中,“看”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外在的视觉感知,另一种是内在的洞察和领悟。

海德格尔认为,老庄所强调的“无为而治”、从容不迫的态度,正是一种超越日常表面现象的洞察和领悟。

“白天看星星”则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到超越日常的真理和本质。

其次,海德格尔将“白天看星星”与他的“存在与时间”思想联系起来。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强调了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认为存在者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存在者的基础和背景。

而“白天看星星”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存在的洞察,可以达到对存在的意义和本质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白天看星星”成为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和时间的存在体验。

此外,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但又与自然有着不同的根源和本质。

“白天看星星”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照和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的本质。

这种观照是一种超越人类主观意识的洞察,可以使人们超越自身的存在境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绝对存在的,并可以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海德格尔将这种思想与他的“宇宙发生论”相联系,并提出了“对道的询问”这个概念。

他认为,通过对道的询问,人们可以达到对世界和存在的洞察和领悟。

“白天看星星”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观照,人们可以感悟到道的存在和作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和超越。

最后,海德格尔通过对老庄哲学的读解,试图回应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忙碌和浮躁所支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白天看星星”成为一种回归自然和内省的方式。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似性分析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似性分析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似性分析老庄哲学论文(热门10篇)之第十篇摘要:海德格尔在研究哲学思想时参考了老庄思想, 使得海德格尔在讨论生死观、生存观等方面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在生死观与生存观上的相似性, 探究了生死的关系以及生存的问题。

关键词:海德格尔,老庄,生死观,生存观西方新锐哲学思想的发端往往是建立在对于哲学传统的突破与背离之上, 海德格尔便是其中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与西方传统本源化思维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 在西方近代哲学界影响深刻。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刻, 突出体现在先秦时期, 而当时的老庄思想以其思辨、翩然、不羁和幻化的色彩成为了这个万紫千红的哲学世界里的佼佼者。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譬如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 存在的意义的探讨上。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 生平事迹丰富, 褒贬不一, 其哲学思想对于后人影响很深刻, 主要表现在对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影响上。

他很早就开始关注东亚思想, 尤其对道家思想最感兴趣。

据莱因哈德-梅依考证, 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通过德文译本熟知《庄子》的思想。

1946年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作, 仔细研读并翻译了《老子》中的八章。

海德格尔把对"道";的思考整合入自己的思想当中。

他关于无、语言、人、物、技术等的思考都与道家思想有关, 对道家核心文献的研究是他思想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思维方式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脱去表象性思维方式, 在原初的境域中讨论问题。

海德格尔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存在之说、死亡观以及时间观等等, 在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全程中, 不存在那种异质性断裂式的"转向";, 但始终发生着惊心动魄的思想搏杀和构境论意义上的深渊化, 不时的, 最常发生的是不断返回到初始, 在这个意义上,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点也是思之原点。

海德格尔与老庄人学思想比较浅析

海德格尔与老庄人学思想比较浅析

海德格尔与老庄人学思想比较浅析作者:奚敬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与老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暂不究海德格尔的思想受老庄多大影响,“道”跟“存在”有多大关系,仅仅比较二者人学思想的异同。

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分析,探析存在,提出人要“诗意的栖息”。

老庄所代表的“天道”思想倾向与“天人合一”。

人的栖居所要具备诗意,也就是需要得到神性的青睐度量。

诗意来自于人的栖居,也就是人的生存境域,也就是生存的最本源的体验当中。

在这点上,同老庄的“神人”、“真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认为人应该退一步来思考存在本身,都应该通过本源性或者源始性朴素生存着的人来发现“道”或者“存在”。

关键词:此在存在道作者简介:奚敬辉,1984年出生,男,汉族,籍贯江西余江,汕头大学在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一、海德格尔与老庄对传统人学的批判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形而上学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中心,它深植于西方哲学中。

在海德格尔之前的尼采也曾想克服形而上学,也就是要克服哲学传统中的理性方法。

海德格尔在写他的《存在与时间》时,认为克尔凯郭尔更重要,但后来他认为尼采更重要,他因此出了《尼采》十卷本。

尼采的中心思想是权力意志。

海德格尔要克服形而上学,尼采要克服理性传统,但海德格尔又要克服尼采,这样就越来越彻底。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是主体性的形而上学,人的主体在中心。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人并不重要,存在才是中心。

人类中心论是和传统西方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退开一步来思考存在本身。

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克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上,由于主体(人)成为中心,所以存在被推开,人像皇帝那样坐着。

海德格尔在古希腊哲学中看到,一开始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是以存在为中心。

现代社会已经被人工构造现实所刻画,由人的主体性来构造现实,这就涉及遗忘存在的历史。

人们把握的世界只是复本,而复本和原本是不一样的,复本是可以不断被复制的。

超越与分别海德格尔和老庄对形而上学思考范式的比较

超越与分别海德格尔和老庄对形而上学思考范式的比较

2000年3月巍南师范大学学捏(人文桂会辩举鞭)‰,猢薷26卷辩2期j蹦mdd‰d删‰豫冁越l抽瑚s时(H删fie8删s积越s秭蛳。

皓聪ib㈣)v01.26 No2超越与分别——海德格尔和老庄对形而上学思考范式的比较余日昌(南衷太学释学系,江苏毒京2100CO)摘要:海耱藉家、老子和斑子对越耱形而上学的思考,牧谜独避,个性鲜瓣,颓其建耩哲学史上里程碑之风范。

然而,他们思考至终檄,殊途同归。

此必然乎?果必然,则必然性中.一定共有冀鬈辨静底菝积思维瓣搂式。

关键词:海德格尔;老子;庄子;超越;形而上学:分别;思考范式中图分懿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盼笳”(20∞)∞。

螂摊咕德国近代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向中国古代先秦的思想家老子与庄子,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身处不蘑豹哲学瓣代,餐对超越形露上学静愚考,却都袭瑰舀“遥闼”叛教最终攘驻撬念往定义而盥达“境界”这两个共性。

中嚣吉代先秦,学分六家。

漫、撬势照学,都以力剖形丽上学范畴鸯据接。

搬独日老子继提出形而上学的玄冥生生之“道”本体之詹一又以“京之又玄”破此“玄牝”之邋。

这种对“玄之又玄”的追闽在方向一E恰恰与海德格尔相反。

海德格尔草瀚基础存在论中,“存在”被设定为认识运渤背后ig个有待被认识的“本质”,丽铎体作为“存在者”被认为是真理遮蔽形式。

基于他那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倾向,认知至海疆连续建翔瓣方式,避入了客箨静“投赣蠹部”,并无蔽建黪蒎,器占获承静对霹与空阕,获丽达到对客体真诚否定或消解,使“存在”自己显现出来。

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

其起步是婊据形瑟上学魅“对象挂”程式惠客体追闻,扶第二步趁,则是连续造反身遣闽主体鑫己。

静悉的存柱者被动态的存在所取代,被主体“解蔽”而攫现出它的本质成真理,这就是海德格尔所滑的“上警”状态。

最终,原属形而t学范畴的认识主体,因为没有栩对固定的客体以对,从丽失去髓鞠或嚣断力价蕴;琢来被主俸福对辩客俸,也因为不断被遗闻所击薇丽失去实存的价值。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1)(精)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1)(精)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1)〔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

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

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

[1]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

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

[2]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

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

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

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也?”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天道。 衷心地向您致意!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47年10月9日 写于小屋
PPT文档演模板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陈鼓应: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
萧师毅: 谁能安定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
海德格尔: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
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 发出光明?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 尔与老庄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7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存在与时间》 《论真理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本源》 《林中路》 《尼采》
PPT文档演模板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一、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因缘” 二、“知其白,守其黑” 三、白天看星星
PPT文档演模板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庄子》
1、马丁·布伯根据Lionel Giles的英译本修订汇编 于1910出版德文版《庄子》 2、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文版节译本《庄 子》出版于1912年。
PPT文档演模板
西方哲学智慧17海德格尔与老庄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
海德格尔: 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在黑暗之中。
PPT文档演模板

理性批判与人文关怀——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与思考

理性批判与人文关怀——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与思考

理性批判与人文关怀——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与
思考
陈淑萍
【期刊名称】《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6)003
【摘要】海德格尔哲学与老庄哲学有两个契合点:即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尽管两位哲人对批判各有偏颇,但两种批判的意旨在于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诗意的栖居".在理性日益膨胀的今天,探讨两位哲人的思想,对于我们以和谐社会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极富现实性的意义.
【总页数】3页(P80-81,84)
【作者】陈淑萍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
【相关文献】
1.海德格尔与老庄思维方式的比较与沟通 [J], 夏绍熙
2.超越与分别--海德格尔和老庄对形而上学思考范式的比较 [J], 余日昌
3.理性批判与人文关怀--老庄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话 [J], 姚成元
4.论海德格尔与老庄对"人"的思考 [J], 夏绍熙;李志友
5.“有”“无”之间的哲学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 [J], 张羽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 秋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 大宗师》
=尚未解蔽的遮蔽状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 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 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老子· 第二十八章》
Geheimnis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
中’〔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
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 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原则》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 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 星。
海德格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 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 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 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 不新成。
存在=Sein 此在=Dasein =Sein ist da =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
“在世界中存在”
In–der–Welt–Sein To be in the world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存在 --可能性 --自由 --选择 --责任
Wege--nicht Werke 道路,而非著作。 海德格尔
衷心地向您致意!
您的: 马丁· 海德格尔 1947年10月9日 写于小屋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陈鼓应: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 萧师毅: 谁能安定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 海德格尔: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 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 发出光明?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洁和清澈(Lauterkeit)。
然而,它递给我 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 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荷尔德林:《怀念》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
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也就是说,去防止那
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 (28章,V· 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 v·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 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白天看星星
南海之帝为儵(shu),北海之帝为忽,中 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 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应帝王》
知其白,守其黑。
海德格尔与老庄
人文学院哲学系
张志伟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存在与时间》 《论真理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本源》 《林中路》 《尼采》
一、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因缘‛ 二、‚知其白,守其黑‛ 三、白天看星星
一、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因缘‛
Hale Waihona Puke 老子《道德经》

《老子· 第十五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15章
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给萧师毅的短信:
萧先生: 我时常想念您,并希望我们能尽早恢复我们的谈话,我思考您给我写下的引文(Spruch):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 “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天道。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 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 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 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也?‛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知其白,守其黑
表象: vorstellen
vor+stellen。 vor-在……前面 stellen:放、置、摆。 “将某种东西摆在面前树立为对象”。
真 理
真理:aletheia--a+letheia,解蔽、无蔽 无蔽=真理
遮蔽=非真理
但非真理不=谬误或假相
=还没有得到澄明或者揭示的源始境域
“知其白”的目的是“守其黑”,而不是使“黑”变成 “白”。“道”是“黑”,是隐匿者,说出来的“道”是 “白”,是显现者。“道”不是不能说,不说就永远不知道
什么是“道”。但是仅仅是说也不能知道什么是“道”。我
们只能通过说而接近“道”,不过最好也就是生活在“道” 的“近旁”。
知其白,守其黑
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在黑暗之中。
《庄子》
1、马丁· 布伯根据Lionel Giles的英译本修订汇编
于1910出版德文版《庄子》 2、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文版节译本《庄 子》出版于1912年。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 海德格尔: 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在黑暗之中。
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 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 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 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 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其 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 光明(Licht)缺失。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 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


1、John Chalmers,英文,1868。 2、Reinhold v· Plänckner,德文,1870。 3、Victor v· Strauss,德文,1870。 4、F· Balfour,英文,1884。 H· 5、C· Harlez,法文,1891。 de 6、James Legge,英文,1891。 7、Paul Carus,英文,1898。 8、Joseph Kohler,德文,1908。 9、Lionel Giles,英文,1909。 10、Julius Grill,德文,1910。 11,Richard Wilhelm,德文,1911。
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 Geheimnis(神秘),词干是heim,在德语中是“家”的意思。海 德格尔的言外之意是,那在我们看来是处于黑暗之中遮蔽状态的神秘的 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海德格尔另一个著名的概念unheimlich被译作“无家可归”,听起 来很好听,但不确切。应该是“不在(un)家(heim)”的意思。
陈鼓应: 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近? 萧师毅: 谁能鼓动寂静,而逐渐带给它生气? 海德格尔: 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存在(Sein,Being)
存在:Being-to be Sein-zu sein 存在=去存在 =生成的境域 =生生不已的源泉
此在(Dase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