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家

合集下载

西方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

西方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介绍夸美纽斯和卢梭思想)部分没做详述,请翻阅文献一夸美纽斯一简介夸美纽斯(捷克)1《大教学论》西方最早地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2基于泛智论,第一个提出统一的学校体系3重大功绩: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理论为基础,有巨大革新意义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5第一个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6《母语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7他第一个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二关于他的思想1民主主义思想2认为感觉:是教育的起点,《圣经》:知识的源泉三教育目的宗教目的: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目的:为人生服务(包括学问、德行、虔信)四教育作用1改造社会2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的作用3不同等级的人教育目的不同4教育对宗教有很大作用五适应自然原则(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1教育要服从“普遍秩序”2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进行教育六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1)普及教育: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又一指导原则2三个一切: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对象普及)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2)统一学制,分为四个阶段0 ------6岁婴儿期母语学校春季每个家庭6-----12岁儿童期国语学校夏季每个村落12---18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秋季每个城市18---24岁青年期大学和旅行冬季每个王国七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学年制:所有学校一年只有一次招生(秋季)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教育对象夸大,学生众多,学生之间可以互助)八论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激发学生主动原则3巩固性原则4量力性原则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九论道德教育1教育内容:智慧,勇敢,节制,公正,还纳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劳动教育2教育方法a:尽早开始正面教育b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c榜样d教诲与规则e择友F纪律十教育管理思想1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建立学校2主张设立--------督学3对校长职责做了一些规定(监督执行)二卢梭一简介1 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思想家,教育家2《爱弥尔》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的思想二论人的天性------性善论1把人的自然情感放第一位2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3人的天性包括:自爱心,怜悯心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1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2的教育:包括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3提及消极教育:教师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四自然教育目标:(培养的“自然人”)----1不受传统束缚,按本性发展2不依附于他人,自食其力,独立自主3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自己承担责任4体脑发达身体健康,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五自然教育原则1正确对待儿童2给儿童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作用六自然教育的实施0----2 婴儿期体育促进儿童身体健康11--12儿童期感官教育德育上:自然后果法12---15 青春期智育,劳动教育选择有用的知识让儿童学习、15—20 青年期德育主要进行德育七公民教育理论1反对培养国家公民,主张培养-----“自然人”2反对学校教育制度,主张家庭教育3反对对儿童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4反对封建制度,对资产阶级国家抱有很大希望。

外国近代 现代 当代教育家分类

外国近代 现代 当代教育家分类

外国近代现代当代教育家分类1. 近代教育家(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国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德国教育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 现代教育家(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意大利教育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

-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3. 当代教育家(20 世纪中期至今):-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美国教育学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的多种智能类型。

- 肯·罗宾逊(Ken Robinson):英国教育家,专注于创造力和教育创新,提倡培养创造力和个性化学习。

- 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美国教育家,创办了可汗学院,提供免费在线教育资源。

这只是一些外国教育家的分类示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教育家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近代西方九大教育家教育思想

近代西方九大教育家教育思想
主张发展和顺应自然,要适应儿童的兴趣和愿望 启发式教学
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讲授原理要通过实际事例 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 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学前教育:体育,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德育,游戏;
卢梭:婴儿期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儿童期掌握一些道德观念,青年期是必须学
教师应坚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国家应提高教师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谢谢观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认识心灵的科目(宗教与宗教教学),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自然科学与数学), 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科目(语言);
斯宾塞:1.生理学和解剖学是最重要的部分 2.逻辑学、数学等社会科学 3.心理学和
教育学 4.历史 5.文学和艺术;
乌申斯基:开设民族语、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课程;
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
教育 目的教育 方法教学 内容教学 原则
思想 基础
斯宾塞
第斯 多惠
一 教育目的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 第斯多惠 斯宾塞 乌申斯基 马克思
教育目的
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为永生做准备 培养“自然人”,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 教学方法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 第斯多惠 斯宾塞 乌申斯基 马克思
教学方法
分科教学(自然科学、艺术、语文) 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反对“积极教育”,主张“消极教育”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是“捷克兄弟会”16世纪初捷克出现的一种新教派,会员多为下层贫民。的成员,夸美纽斯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父母双亡,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二)论教科书
夸美纽斯始终注重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所编写的教科书《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流传广泛,影响极大。他认为,学校应当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科书的编写要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取材得当,注重实用;要使用国语编写教材,语言要简明扼要;幼儿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世界图解》一书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上述思想。这部书是他用国语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夸美纽斯亲自为该书绘制了二百多幅插图。该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二)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同上书,第102页。
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教育学人物——精选推荐

教育学人物——精选推荐

教育学人物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是欧洲(古希腊)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6、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7、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8、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

9、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普通教育学》规范教学的形成,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教育体系,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儿童中心主义。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12、1903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1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1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世界公认十大教育家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有哪些

世界公认十大教育家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有哪些

世界公认十大教育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也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学问的学者。

他主张因材施教,主张人人受教育,对中国和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2.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古今哲学家影响深远。

他主张培养人的德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他也强烈支持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强壮。

3. 柏拉图柏拉图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身后的新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认为女性和男性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培养。

4.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他现在对很多学科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

他有他的造诣,有很多名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5. 福禄培尔福禄贝尔是世界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现代教育的鼻祖。

他主张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自然发展,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他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十大教育家之一。

6. 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

他提倡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知识的教育经验,在思想界影响很大。

他是近代非常提倡的教育方法,也是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7.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年轻时从事教育行业,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他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他的作品都是关于如何培养真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良、好学、有上进心的好人。

他是当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8. 昆体良昆体良是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

他以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全心全意对待没有天赋的孩子,以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9.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是西方教育的创始人,现代教育之父。

他主要强调学的东西要对生活有用,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他秉承巩固的原则,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世界十大教育家之一。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体系科学的教育学著作。

一、赫尔巴特生平概述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西北部普鲁士王国的奥尔登堡,父亲为当地法官,母亲是一位富有智慧和教养的女性。

自幼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的赫尔巴特,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早熟才能引起了教师们的惊异,13岁时,他就写出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可见赫尔巴特运用哲学创立教育科学的种子,此时就已深埋。

1794年,18岁的赫尔巴特进入当时德国的哲学中心——耶拿大学学习法学,但他对法学不感兴趣,完全被哲学所吸引,于是跟随费希特学习哲学。

毕业之后,按照母亲的意见,赫尔巴特在瑞士一个贵族家庭担任了三年的家庭教师,这段经历使他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为其以后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800年,他回到奥尔登堡,在一位不来梅的议员朋友施密特的帮助下,去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学工作。

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不忘研究与写作,随着思想的日趋成熟,他开始在当时声望很高的学术杂志《格庭根学术指南》上发表论文。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了被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

1809年,科尼斯堡大学邀请赫尔巴特去接任该校的康德哲学教席,他欣然应允,在此度过了25年,这期间他积极参加国家教育改革,创办教学论研究所、实验学校等,到达了学术生涯的高峰。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 教育心理学化1797年,21岁的赫尔巴特完成了耶拿大学的学业,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给三个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当家庭教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赫尔巴特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赫尔巴特的生平简介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1805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

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

“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education)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

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

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

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

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

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

“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

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

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

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

外国教育学家一览

外国教育学家一览

外国教育学家一览【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

他聚徒讲学,常踯躅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向他请教的人讨论各种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

先后私人讲学20多年。

主张培养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完美道德的人。

因此,他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教育理论问题。

他在辩论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索,寻求结论。

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来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

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

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收徒讲学。

他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

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

教育的主要对象“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

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7-17岁进国立初等学校;18-20岁受专门训练;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等。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家

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家

一、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1632-1704)
(一)生平 1.求学生涯 身世孤单,终生不婚 1647 西敏寺公学 1652 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 2.教学经验 牛津大学任教,喜研究植物花卉 1666 结识政界显要Lord Shaffesbury伯爵 担任其私人医生和家庭教师
3.有关洛克的其它
• 卢梭的这一“回归自然”的主张带来了儿童观、教 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 革命。
4. 自然教育的实施
•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 是不同的: (1)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的养育 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2-12岁),称为“理性的睡眠期”,主要 是进行感觉教育,采用“自然后果法”; (3)少年期(12-15岁),这是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 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学习自然科学;在行动或活动中 学习; (4)青年期(15-20岁),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爱情和性教育,成为自然人。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
2、思想基础
• 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涉及政治、法律、 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这些著作虽然内容 不同,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 思想体系。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 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
(二)《爱弥儿》简介
• 概况:《爱弥尔——论教育》 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 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 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 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 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 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 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 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 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 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 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不是积极的,而 是消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国内外教育家概述

国内外教育家概述

国内外教育家概述❈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五四运动之后,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活动。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主张实行手脑并用的教育,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陈鹤琴:(1892—1982)中国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理论体系。

他创建的“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纲领,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教之父”。

❈张雪门:(1891—1973)中国幼儿教育家。

张雪门致力于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儿教育60年,始终坚持在幼稚园、幼稚师范最基层的岗位上。

他的研究从幼稚园课程入手,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对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雪门与陈鹤琴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幼教界的“南陈北张”。

❈张宗麟:是中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

张宗麟毕业与东南大学教育系,曾师从陶行知、陈鹤琴学习教育,后协助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曾任南京鼓楼幼稚园教师、晓庄师范指导员、教导主任、福建集美乡村师范校长等职。

他还创办了《幼稚教育》月刊,发起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等。

他指出课程乃是指幼儿“在幼稚园的一切活动”,他的实验研究成果和理论论著在中国幼教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西方近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西方近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西方近代教育家思想总结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教育家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位西方近代教育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其中包括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和约翰·杜威。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论人类理解的限度》和《关于教育》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天性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理性自主的个体。

他主张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在他看来,人类是一个“白板”,教育是在上面书写的过程。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前提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身经验来获得知识。

洛克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是一项整体任务”,意思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和家庭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个体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仅涉及学术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品德、社交和道德的发展。

此外,洛克还提出了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并强调教育是一个对人类自由和幸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爱弥儿》和《爱弥儿教育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梭的教育观点与洛克有些不同,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天性和需要来设计,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他认为,儿童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由来学习,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独特个性。

卢梭提倡“对话式教育”,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感官经验,相信教育应该注重生活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此外,卢梭主张从小将儿童与自然相联系,接触大自然的美和真实,将其作为他们教育的一部分。

约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民主与教育》和《专门问题性与统一综合性》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1)康德论教育康德是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18世纪德国重要的教育家,代表作《论教育》,其教育思想如下:①论教育与人的关系第一,康德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第二,同时,康德认为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要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第三,与卢梭的比较* 相同点:都推崇人性,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不同点: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要用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卢梭则认为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让儿童顺应自然,进而适应自然的发展。

②论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

着眼于婴儿的饮食和抚育;管束。

着眼于抑制儿童的野性,防止兽性超越人性;训导。

身体的训导,着眼于各种身体的能力,包括感官能力的发展以心理的训导;管束和训导又被称为“广义的体育”;道德陶冶。

着眼于各种智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又称“实际教育”。

③论道德教育第一,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既要注意儿童自然而自由地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第二,道德教育的方法:管束。

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动物冲动性的支配;训导。

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达到自律,从而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宗教教育。

康德不反对宗教教育,但认为应该放在道德教育之后。

评价:康德的教育思想是裴斯泰洛齐认识论和感官训练的来源,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统觉论的基础。

(2)费希特论教育费希特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和《论学者的使命》,其教育思想如下:①国民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作用: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目的:造就合格的国民,即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个性完善的人、身心协调与平衡发展的人。

②国民教育的实践第一,实施主体:政府。

政府应该广泛设立国民学校,提供宽敞的校舍和充足的经费;第二,实施内容:完整的国民教育应包括全民教育与全面教育;第三,实施途径: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费希特认为智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理智训练发展理性,从而最终促进道德的发展;第四,教学方法:费希特反对机械背诵,要求改行一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新方法,以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目的。

外国近代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外国近代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2、关于德育 (1)德育的目的: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爱自己的亲人、邻居,力求为 人们做好事,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自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德育的内容: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内容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如 果人能够爱上帝,他就会爱所有的人,裴斯泰洛齐虽然反对有仪式的宗教, 但他承认自然宗教,并且把它当作最高尚的道德。他在号召博爱和人道的 同时,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培养儿童反对社会不公平的精神。
二、关于和谐发展教育
1、关于体育和劳动教育 (1)体育的目的:裴斯泰洛齐指出人的每一种天赋能力本身都有要 求活动的倾向,这是体育的基础。通过对身体的操练,发展和增进儿 童的一切身体能力,即身体的力量和技巧,这是体育的目的。
(2)体育的基础:儿童喜欢活动的自然愿望--生理上发展的自然规律 --这种愿望能使儿童去游戏。(这是以游戏为中心的进行教育的理论 根据)
学前教育简史
本节课重点
• part 1 复习 • part 2 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 part3 总结与作业
外国近代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 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受《爱弥儿》 的影响较大,坚信自然教育是帮助人们 大开眼界的道路。
后又在布格多夫、伊佛东创办学院,进行简化教学实验。认为 1、儿童的能力由练习而发达以至于强壮; 2、凡教育及教学均当以直观实物为基础; 3、教育的进行及教材的排列,当以儿童的精神、自然的行为为准; 4、凡为教学,当注意数目、形式和词语三个基本要素。
他根据这一原理,改进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近代 初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 她的子女》等。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着丛书之中;一、论教育适应自然一直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自觉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一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二论教科书他的名着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论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着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婴儿期的教育二2~12岁的教育三12~15岁的教育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五、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一、论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着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二、论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坚实性原则;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三、论教师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六、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赞科夫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 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 的人。 • 他认为,“自然人”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他是 能独立自主的人;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 人都是平等的;第三,他是自由的人,他无所不宜、 无所不能;第四,他还是自食其力的人。 • 卢梭的“自然人”是与专制国家的“公民”相对立 的概念,但并不与“社会人”完全对立。
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这些著作虽然内容 不同,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 思想体系。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 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
(二)《爱弥儿》简介
• 概况:《爱弥尔——论教育》 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 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
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
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家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 十月革命
• 洛克(1632——1704)英 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 家、教育思想家。教育著 作《教育漫话》。他的绅 士教育理论是概括并深化 了当时先进的大资产阶级 的教育经验而提出来的, 富有现实性和实际意义, 因而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 深远的影响,成为资产阶 级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新 的里程碑。
著,其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上 引起了伟大的革命。 • 当然,《爱弥尔》一书所反映的卢梭的教育思 想还具有一些不足。
(三)论人的天性
1.性善论
• 在卢梭关于人的天性的理论中,与教育 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 • 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 社会性,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 虽然过着一种动物的生活,但他们是 “高贵的野人”,互不欺压。人类之所 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人们战胜了 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用自然的 一些技能,组成社会,继而有了私有财 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 了不平等的顶点。可见,自然是善的, 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一、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1632-1704)
(一)生平 1.求学生涯 身世孤单,终生不婚 1647 西敏寺公学 1652 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 2.教学经验 牛津大学任教,喜研究植物花卉 1666 结识政界显要Lord Shaffesbury伯爵 担任其私人医生和家庭教师
3.有关洛克的其它
•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 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 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 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 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不是积极的,而 是消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 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 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隐居与决裂 1756-1762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隐居于巴黎 近郊森林,创作出一系列著名作品,如《新爱洛伊丝》、
《社会契约论》(政治论著)、《爱弥尔》(教育哲理小说)
等。 • 其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 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2、思想基础
• 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涉及政治、法律、
5.对自然主义教育的评价
• 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 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 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 •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杜威等一批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 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同时也影响了各国初等教育的实践,如 德国巴西多的“泛爱学校”。 • 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 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 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 系统的书本知识。
•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 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 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 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 能指引人弃恶从善。不过良心虽人人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 良心难以起作用。要使良心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离 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 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
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 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爱弥儿》内容结构
第一章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 爱弥儿 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 儿童自然发展。 卢梭把自己描写成 第二章论述了对 2-12岁的儿 一 一个理想的教师, 童进行感官教育。 人类的婴儿期 又把爱弥儿描写为 第三章论述了对 12-15岁 理想的学生,叙述 二 第四章论述了对 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了爱弥儿从出生到 爱弥儿的童年期 15-20 岁的青年进 20 岁成长和受教 三 行德育教育。 育的全过程,从中 第五章论述了女子 爱弥儿的少年期 阐述了他的 “ 自 的教育及男女青年 然教育 ” 思想。 四 的爱情教育。 爱弥儿的青年期 五 爱弥儿的婚姻
学科,主张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绅士的将来发展需要,
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
• 智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他强调应通过多样 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其 次,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要求教学,尽量联系实际学习。第四,发挥学 习的主动性。
• 恩格斯说洛克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法国,阿尔卑斯山下的美丽小城安纳西(Annecy ) 卢梭在此度过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那短暂的时间 里,我享受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和纯洁、完美的幸福。”
• •
巴黎成名 1749年,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 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加了法国狄昂学会的征文并 获得了首奖。卢梭的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 强烈,卢梭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3.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 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应 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 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 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 展,即所谓的“消极教育”。 • 卢梭的这一“回归自然”的主张带来了儿童观、教 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 革命。
• 在德育过程中,洛克尤其重
视培养青年绅士具有良好的 礼仪。
对体罚。
• (3)智育 •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 育的地位。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 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 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 从这个思想出发,洛克在论述智育问题时,首先把道 德放在知识之上,认为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是德行。其 次,在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时,洛克更重 视绅士的智力培养。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
2.哲学观
1)白板说
• 反对天赋观念的说法 • 认为人一出生心灵如同一张白板,没有任何 记号,也没有任何观念。 • 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从经 验中得来的。
洛克的哲学观
并 列
感性阶段 2)经验论 经验来源 外部经验(苹果) 理性 阶段 内部经验(思维、推理、反省) 把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看做是并列的两种来源 陷入二重经验论的境地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欢畅的童年及少年
•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漂泊与慰藉
16岁起出逃流浪,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来维持生活,饱尝人间苦难, 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其间结识了华伦夫人,并在她家度过了8年的 宁静、甜蜜的生活,醉心于山间乡村的的美丽景色,勤奋自学各门学 科,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三)绅士教育理论
• 绅士
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所 需要的统治阶层的人物,既是资 产阶级化的贵族,也是贵族化的 资产阶级。 • 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 影响 3)结合教学经验,写成《教育漫 话》
• 1、论教育的作用 • 作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 作用。 • 洛克认为英国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 • 2.论教育的目的 • 与此相适应,洛克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通 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
二、让-雅克· 卢梭(法国1712-1778)
让 · 雅克 · 卢梭 (1712——1778),法国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文学家。 18世纪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 主政体之父”。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新 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 等。
• 卢梭的“性善论”与宗教的“原罪说”是针锋相对的,充满 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 4.对自然主义教育的评价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 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也就 是自然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方 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 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 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相配合, 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问”。
• 洛克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和需要来探讨教育问题的,明确提出:英国教
育的目的就是把新兴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有德行、有用、能干的 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