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讲稿--2017年1月高三地理学科研讨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顶层设计智慧引领备考
——对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高中新课程实施与新课程课标卷高考已有多年。每位教师在经历多年新课程与新高考后,都会有所总结、有所反思。尤其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更应该提高对考试考题的认识高度,因为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高三复习备考行为,进而,影响高三复习备考的质量。做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不要仅仅满足在能担任上,更大的责任是能够胜任。而胜任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并赴之于有Array效的行为中。做到领的“准”,导的“正”,
使学生的思维有延展,能力有提升。以下
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全国课标卷高考地理试题在考什
么?
●为什么这样考?还会怎样考?
●这届学生的基础如何?与高考能
力要求相差有多大?
●指导教师怎样做更有价值?更有
效?
这些问题是当前做为高三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就这些问题,通过三方面与各位教师汇报交流与研讨。
(一)搞好初评,摸清底数
进入高三很多地方和学校联合会统一安排摸底考试。“摸底”顾名思义,就是要摸清这届学生的底数。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从而为第一阶段的复习备考的起点、难度、进度等定位安排提供参考与依据,也便于宏观对各校考生、考试情况有所掌握,并实施有效调控与管理。
摸底考试地理试题的设计,依据考纲,紧扣课标,联系实际,并考虑现阶段学生的水平。主要考查一般性的地理能力,即主要为获取信息、读图定位,运用信息、分析推理,思考现实、明辨事理。并注重图文结合、动静结合、时空结合、中外结合。难度不要太大,体现地理选材的鲜活和接地气特点。尽可能做到“见题、见卷、见思想;正人、正气、正能量”。
(二)研读试题,明晰测向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文综卷(Ⅰ)(Ⅱ)两套试卷地理试题考核内容(见下表)。
【题例】(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文综卷Ⅰ地理综合题,是一道创新性题目,也是一道难题。)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
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图8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
答案及评分:(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解析及评价:(1)海拔高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和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夏季获太阳辐射量多,夏季地表温度高,冻土层易融化。
(2)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甲地冻土层厚度变化大,永久冻土厚度较小,地基土频繁的冻融不稳。甲地等温线分布较密集,说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
(3)冬季高原面上气温低,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气态物质在此段冷凝转化成液态流回蒸发段。夏季高原面气温较高,冷凝段温度高于蒸发段,蒸发段物质气化。依图可知热棒倾斜设置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另外,也可增加热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对地层温度的调节作用更强。
37题,以图文结合、图图组合的形式呈现信息。选取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青藏铁路为背景材料,以攻克在冻土层上施工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领会“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工程创新思路,认识和理解“热棒”新技术工作原理,重新整合已经学习过的区域自然地理知识和热量原理,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解决源于现实的工程问题,以此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环境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其问题“串”蕴含着思维“链”,回应问题是一个“知地识象析因究理”的过程。此题既有基础性,又有综合性与延展性。不过题目的阅读量与难度偏大。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地理命题已经由知识型测量转化到能力型测量,更加注重考查继续学习的潜能,突出以学科知识及现实案例为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结构,体现学科价值与地理思维特点。“出活题,考能力”到“能力立意”,反映了由经验型命题向科研型命题的发展变化,地理命题实践日趋科学、规范、完善。谈到试题立意,我认为能力立意与知识立意区别在于测评目标的结构上。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强调在命题理念上要体现从学习能力测试评价学生;在试卷框架结构上要突出全面的能力因素、多元化的能力层次结构和合理的难度分布;在命题构思上坚持用地理基本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强调思维能力点的设计,淡化烦琐的过于抽象的狭义内容;在试卷设计上要突出创新题型,开发、拓展已有题型的功能,发挥各种题型的组合功能。
年年考,年年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基于不同区域的有关地理的材料是鲜活的、是联系实际的,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呈现题目的信息有文字的、数字的和图像的;在选择题与综合题中的题目数量、设问角度及难度各异。
年年考,年年有相同,相同之处在于:试题命制是以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为依据的,考核目标为不超出课标要求的各项地理学习能力;阅读与理解各种信息材料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解答问题的有力支撑;所占考核内容的比例与分值基本稳定。
2016年的地理试题,仍然要涉及自然与人文地理及区域发展的基本知识,研讨城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问题。还会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试题设计上坚持以鲜活的图文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侧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