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灯谜的历史范文
元宵节中的灯谜文化
元宵节中的灯谜文化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灯谜作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和智慧,成为了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灯谜的起源灯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
那个时候,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主要以观赏灯笼为主,人们将纸灯笼点亮并挂在殿堂前,以祈求吉祥。
在这些灯笼上,人们开始写下谜语,供其他人猜解,以增添趣味和互动。
这就是灯谜最早的形式。
灯谜的形式逐渐演化,历经了宋代、明代和清代的发展。
在宋代,灯谜的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涵盖历史、文学、地理和民间故事等方面。
在明代,灯谜开始在正月初二至十五期间展示,并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猜灯谜的传统习俗。
二、灯谜与元宵节的关系元宵节是猜灯谜最为盛行的时候。
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唱、舞、观赏灯笼,并参与猜灯谜的互动游戏。
灯谜题材的多样性为节日增添了神秘和趣味,使得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元宵节的灯谜通常融入了节日的特色,比如与月亮、团圆、家庭等紧密相关的主题。
同时,一些政治、军事、历史的事件也成为了灯谜的来源。
通过猜灯谜,人们可以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拉近与亲友的距离。
三、灯谜的类别与特点灯谜的类别繁多,可以按照字谜、词谜、句谜和图谜等分类。
其中,字谜是最基本的形式,采用一个字或多个字的音、形、义、意进行猜测。
词谜则是以成语、诗句、歌曲等固定词组为谜底。
句谜则以整个句子为猜谜的对象,主要测试对语言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图谜除了文字外还加入了图形等元素,更加考验猜谜者的综合能力。
灯谜的特点是形象简练,意味深远。
它们往往使用了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猜谜者通过联想和推理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同时,灯谜还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使得整体构思更加巧妙、富有想象力。
四、灯谜体现的价值灯谜虽然看似简单的娱乐活动,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灯谜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培养观察力、联想力和判断力。
传统韵味元宵灯谜
传统韵味元宵灯谜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猜灯谜。
元宵灯谜不仅富有趣味和智慧,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元宵灯谜的起源和发展,并解读几个经典的传统灯谜。
一、元宵灯谜的起源与发展元宵灯谜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
当时,人们在元宵节点燃灯火,挂灯笼,以庆祝新年。
为了增加节日的乐趣,人们开始在灯笼上写下谜语。
元宵灯谜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
每年元宵节,人们争相编写谜语,制作谜底,并在公共场所张贴灯谜。
大家互相猜谜,既寻求找出答案的快感,又展示自己的才华,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灯谜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活动,并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得到推广和发展。
古老的元宵灯谜不仅以文字形式存在,还和灯笼的形状和装饰相关。
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韵味,并成为元宵节独特的文化象征。
二、经典传统灯谜解读1. 仓惶一夜作何票,九曲回肠暗度河。
(谜底:人心思变)这个谜底暗示了人们的心思是很难捉摸的。
在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适应和变化。
2. 鱼在河底,活龙被褥之中藏。
(谜底:鱼龙混杂)这个谜底比喻了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提醒人们要保持警觉,不要被表面的平和所蒙蔽。
3. 二十四节气来,人似归鸟又如何? (谜底:岁岁平安)这个谜底寓意着每个人都期望在每一个节气中平安度过,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传统灯谜的解读不仅考验思辨能力,还给人们带来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它们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
三、元宵灯谜的现代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元宵灯谜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化。
在现代,人们开始探索将灯谜和新的媒介相结合,如网络和手机应用程序。
这为参与元宵灯谜活动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外,现代元宵灯谜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
例如,人们会编写与环保、科技发展等相关的谜底,以提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
中国古代谜语故事
中国古代谜语故事中国古代谜语故事篇1明朝的江南才子文征明和祝枝山,不但是丹青妙手,而且是谜坛名家。
一年元宵节,祝枝山和文征明一同到苏州玄妙观赏灯猜谜。
二人走到文虎厅,只见一张桌子上放着只鸟笼,笼中有一只啁啁啾啾鸣叫的花鸟,笼子旁边放着一百文铜钱,注明“射衙门术语一句”。
才思敏捷的文征明,手疾眼快,将铜钱揣入怀中,然后开笼让鸟飞去。
站在一旁的制谜者含笑点头,连声称赞:“高手,高手!”中国古代谜语故事篇2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猜谜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娱乐。
当时的文人相聚,经常以猜谜为游戏,连皇帝也经常和群臣一起猜谜取乐。
有一次,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大家都向文帝进酒,文帝越喝越高兴。
过了一会儿,文帝醉眼朦胧地对群臣说:“朕这里有一谜,谁先猜出,有赏。
”接着,文帝口占一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文帝的谜语一说出,群臣都认真地思索起来。
不大一会儿,接连几个人说出几个谜底,文帝都摇头否定了。
这时,彭城的王勰站起来说:“是不是个‘习(習)’字?”文帝高兴地点点头,命手下人给了王勰一份厚赏。
过后,王勰给大家解释说:“三三横,两两纵,正好是个‘羽’字。
金钟是酒杯,酒杯也叫‘大白’。
‘羽’加‘白’即为谜底‘習’字呀!”大家这才明白过来。
中国古代谜语故事篇3宋徽宗赵佶,酷爱绘画,工花鸟。
在位时广为搜集历代名人书画墨宝,并亲自掌管宣和画院,经常考察宫廷画师的画技。
有一天,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画比赛。
由于花之“香”气难用形象表现于画面,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独有一青年画师奇思巧构,欣然命笔。
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 妙! 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
把无形花‘香’,有形地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众画师一听,莫不叹服,皆自愧不如。
结果,这幅笔精墨妙、构思奇巧的丹青妙作被选进内宫精裱镶挂。
你知道那年轻画师画的是什么谜底:画的是蜜蜂围着马蹄飞。
历史谜语故事(1)
历史谜语故事(1)谜语故事(一)1. 猜谜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谜语,他的大臣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制谜和猜谜的能手。
君臣二人经常对诗猜谜为戏。
一年元宵节,乾隆主持宫中举行的灯谜晚会。
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会场的当门上: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这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谜联,要求打二字。
这一下不但把满朝文武及宫廷嫔妃都难住了,就连一向自认为善于猜谜的乾隆皇帝站在对联前面想了好久也猜不出来。
最后只得请纪晓岚自己出来解释。
纪晓岚解释说:在五色之中黑、白、红、黄都不是,是什么?乾隆立刻说:“当然是青色了。
”纪晓岚又问:“狐狸猫狗这几个字相同的地方在哪里?自然是'犬’旁了。
”说到这里,乾隆便说:“不用你再说,这下一联的字我也猜着了。
”原来这副对联隐的是“猜谜”二字,大家听了,无不赞叹称妙!2. 庄姬鱼龙谏楚王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谏,反而听信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把国家弄得日益衰危,最后客死在秦国。
太子横继承了王位,即楚顷襄王。
他继续宠信子兰、靳尚这些奸佞,把屈原流放到江南,使屈原忧愤投汨罗江而死,忠谏之士都感到没有办法劝说国王来挽回楚国的危局。
有个经常侍奉在顷襄王身旁的庄姬,为人忠贞而机智,她对楚国的这种局面也十分担忧。
在一次宴会上,她巧妙地对顷襄王说: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
顷襄王听了不明白,要她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
庄姬说:“君王在远离国都五百里的地方,只知眼前享乐,而不思祸患将起,好比大鱼失水。
君王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太子,好比有龙无尾。
国家没有坚强的辅弼,必然要衰亡。
国家将要出现祸乱,就像墙欲内崩一样,可是君王却毫不注意,一味地沉迷于欢乐而不知悔改,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要灭亡的呀!”顷襄王听了,感到她讲得很有道理,不但没有对她发脾气,还表扬了她,表示接受她的意见,奋发图强。
中秋灯谜的历史_作文1100字_中秋节作文_
中秋灯谜的历史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灯谜是什么以及灯谜的历史
灯谜是什么以及灯谜的历史灯谜是什么以及灯谜的历史灯谜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相当深厚的底蕴和知识可供学习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灯谜是什么以及灯谜的历史,欢迎阅读。
谜语、灯谜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之外的又一种文学样式。
是中华文化的特产。
可以说:没有汉文字就不存在灯谜。
灯谜是我国人民训练思维和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也是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很强的娱乐项目。
目前,灯谜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学样式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引入灯谜,与2005年的楹联一样,增加了晚会的文化底蕴,以民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物阜民丰的地方特色以及全民族大团圆“天地人和万事兴”的喜庆气氛,但一部分灯谜作品不够严谨,过于粗糙,有的甚至连谜都不是。
作为一个对灯谜稍有了解的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我的同学我有必要给予知识上的补充和对真正的灯谜艺术的讲解,否则受教育者情何以堪,理何以明?一旦像对联一样引进为新题型呢?那么,究竟什么是灯谜?灯谜是运用汉字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笔划部首的.象形离合,音、形、义的变化等特点,令谜底或谜面的某些或全部文字产生别解,从而使谜面和谜底之间达到相互扣合的一种文字游戏。
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文义别解”。
所谓“别解”,即有别于词语本义的解释。
由于“别解”才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某些词语、事物、名称吻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妙趣。
例如“自己”猜一字,谜底不是“我”;不是“吾”、“俺”、“咱”而是“体(拆成“本人”和谜面扣合)。
再如“清明前一日”猜一节令,谜底不能猜作“寒食节”,而要猜作“元旦”。
谜面分两段,前三字“清明前”别解为“清、明两个朝代之前,从而推断出“元”(作“元朝”解),后二字“一日”拼合成“旦”字,因此谜底是“元旦”。
再来反观春晚所说的灯谜。
如“出水芙蓉”猜花名“莲花”、“热河边上好乘凉”猜景点名“避暑山庄”这类属于问答当迷,索然无味。
王安石灯谜的典故
王安石灯谜的典故
相传,王安石在前往京城赶考的路上正巧有一姓马的富贵人家正在通过猜灯谜对对联招亲。
只见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
王安石看这字面如此简单,于是自告奋勇,对那家伙计说他能对上,简单容易。
可是当那伙计去禀报的时候,王安石对着灯笼想了半天也想不到好的下联,等马家主人和小姐出来的时候,王安石已经离开了。
王安石到了京城顺利的通过了各种考试,最后主考官想面试一下他的应变能力,于是指着衙门前树立的飞虎旗出上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让他对下联。
这时王安石想起:“这不就是我在路上看到的灯笼对联的完美搭配吗?”,就脱口而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惊奇不已,惊叹道:“少年俊才!少年俊才啊!”
之后在回家的路上,他又用老飞虎旗的对联对应了走马灯的对联,并娶了马家美丽的女儿。
据说,王安石结婚那天,正是他进士及第之日。
王安石当即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双喜”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元宵节古代灯谜故事
元宵节古代灯谜故事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开始流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品尝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庆祝春节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
古代的元宵节,人们也会在街头巷尾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以示庆祝。
据传,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而猜灯谜则是南宋时期才出现的。
在古代,灯谜并不是简单的猜谜游戏,而是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读书人会把精美的灯谜作品挂在灯笼上,让人们欣赏、猜测。
这些灯谜作品不仅富有智慧,而且寓意深刻,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有一个著名的古代元宵节灯谜故事,发生在唐朝。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猜灯谜,每年元宵节都会出一些灯谜让大臣们猜。
有一次,他出了一个很难的灯谜,让大臣们猜了很久都没能猜出来。
最后,一个名叫东方朔的大臣猜了出来,让唐太宗大为惊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元宵节灯谜并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展示才智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和喜爱。
总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是庆祝这个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古代的元宵节灯谜不仅富有智慧和趣味性,而且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三年级作文元宵灯谜的历史与发展
元宵灯谜的历史与发展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
在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灯笼,赏花灯,吃汤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猜灯谜。
元宵猜灯谜从古代开始,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相传,汉代的时候,诗人刘备有一次晚上在寺庙里散步,他发现灯笼上挂着许多谜语,他非常喜欢,于是就开始猜灯谜。
自那时起,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历史上的元宵猜灯谜非常有意思,他们的谜面通常是以汉字的形式出现,需要猜测其中的意思。
例如,有一道谜面是:“人们在猜灯谜”——谜底就是“人”。
还有一道经典谜面是:“白天是一只鹿,黑夜是两只鹿,明状、登高、解石”——谜底是“月”。
除了传统的猜谜活动外,元宵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我们家每年元宵节都会去参加社区里的灯会活动。
灯会上,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灯笼,有猴子,有兔子,还有中国古代的绘画。
有的灯笼还会托举着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和神仙。
我最喜欢的是一盏造型特别的灯笼,形状像一个七彩的泡泡。
这个灯笼是由许多小小的彩灯组装而成,非常美丽。
在灯会上,我们还可以品尝各种各样美味的汤圆。
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形状是圆圆的,好像月亮一样。
有的汤圆是香甜的花生馅儿,有的是鲜美的豆沙馅儿,还有的是豆沙和花生的混合。
每一颗汤圆都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元宵节对于我来说,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节日,还代表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个细节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过猜灯谜、赏花灯和吃汤圆,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元宵灯谜的历史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独特的形式和艺术特点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智慧的研究。
每年的元宵节,我都迫不及待地参与到猜灯谜的活动中,通过思考和探索,我可以培养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同时,元宵节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我传递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启示。
元宵节,让我们放下繁忙的生活,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佳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屈原祠元宵节猜灯谜作文
屈原祠元宵节猜灯谜作文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的由来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
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
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
”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
所以就叫“灯谜”。
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智猜灯谜的情景。
中国灯谜发展历程
中国灯谜发展历程中国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灯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最早的中国灯谜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人民会用竹片、薄纸等材料制作谜语,点燃蜡烛或油灯,燃烧时透过竹片或薄纸,将谜语逐字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种形式的灯谜被称为“竹帛谜”,代表着中国最早的灯谜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谜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在唐代,灯谜逐渐成为大型灯会活动的一部分,并被用作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此时的灯谜除了简单的猜谜之外,还注重谜底与时事、历史、文化等的联系,不仅考验参与者的智力,也能增进人们的知识。
宋代是中国灯谜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的灯谜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富有创意。
在此期间,灯谜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灯谜猜谜比赛也是随处可见。
到了明清时期,灯谜活动则更加盛行,人们乐于参与其中,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灯谜文化。
在现代社会,灯谜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等新型媒介也开始应用于灯谜的制作和展示中。
此外,灯谜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文字谜语,还有图形、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谜题。
灯谜的活动也开始由传统的固定场地转移到各个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进行,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灯谜带来的乐趣。
中国灯谜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灯谜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智力游戏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通过猜谜,人们不仅可以增加智力,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历史、文化等知识。
中国灯谜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智慧的飞跃和文化的繁荣。
总而言之,中国灯谜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凭借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从最早的竹帛谜到现代的多媒体灯谜,从简单的谜语到复杂的谜底,中国灯谜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灯谜都是一种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娱乐方式,也是人们赏灯和品味文化的一种方式。
元宵节迷灯谜的作文
元宵节迷灯谜的作文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动荡年代。
相传,东汉末年,苏武牧羊时被突厥所俘。
苏武带着乡音便于传递信息的原则,以黄书形式将信息偷偷带回国内。
信息中告诫称:“元宵节后,北方突厥人必入侵我国”,迫于这一情况,政府主管为了及时告知边塞使节,遂在每年的元宵节后,烧灯以示警告,从此也便形成了中国的元宵节,后期在此基础上,大家又共同加入了元宵节中各种庆祝活动。
元宵节也就成为了一个圆满圆时、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日子。
猜灯谜的活动也是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灯谜活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灯谜。
猜谜游戏逐渐成为了元宵节的最佳娱乐项目。
灯谜是通过一种诗歌、曲艺、绘画等形式提示,要求观众猜中与谜底相接的字词或者歌曲。
猜灯谜需要观众机智、灵活、反应迅速,寓教于乐,培养思维能力,被称为“智商的盛宴”。
灯谜的种类繁多,有“对仗谜”、“绕口令谜”、“字谜”、“物谜”、“地名人名谜”等等。
比如:谜曰“春花秋实”答案是橙子;谜曰“大禹治水”答案是望。
而我喜欢最喜欢的一种灯谜是“绕口令谜”。
因为绕口令谜融入了民间说唱的技艺,它拥有优美的韵律、咏史唱诗的意趣以及艺术的表现力。
比如:谜曰“周公吐胆”答案是“簇”,谜曰“山药煮白米饭”答案是“糈”。
绕口令谜又分为叠词类和对仗类。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猜灯谜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增加知识面,还能够在游戏中增进亲情、友情,让家人、朋友更加团结快乐。
而在元宵节当晚,人们会点亮各色各样的灯笼,花灯,大街小巷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灯谜游戏的舞台也随之展开,游人们聚集在一起,踩着元宵,猜灯谜,互相交流,互相竞猜。
当猜对灯谜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整个游戏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特质。
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也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通过猜谜活动,人们不仅可以娱乐身心,也能锻炼智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灯谜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灯谜元宵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欢聚一堂、燃灯思故乡的时刻。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元宵灯谜活动了。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农历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观赏花灯、品尝汤圆,同时也会玩灯谜猜谜的游戏。
灯谜作为元宵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其活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
下面我们将从灯谜的历史起源、形式特点、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元宵灯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灯谜是以解翼治民治国的谜语形式呈现的。
而最早的灯谜是写在木牌上,悬挂在灯笼上,引得众人纷纷前来猜解。
这种活动逐渐风靡起来,成为元宵节的一大特色。
其次,元宵灯谜的形式特点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灯谜形式有字谜、诗谜、对联谜等。
字谜是将谜底隐藏在几个字中,通过一定的线索和提示,让人们猜出谜底。
诗谜是将谜底写成古诗的形式,让人们从文字中寻找谜底的线索。
对联谜则是通过对联的联句之间的联系,让人们猜测出正确的答案。
除了这些经典形式,还有迷宫谜、成语谜等形式,增加了灯谜活动的趣味性。
再次,元宵灯谜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持其魅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灯谜活动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
传统的手写灯谜慢慢被印刷灯谜取代,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等渠道,灯谜活动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此外,现代的灯谜活动往往会融入时事、科技等元素,以更加贴近时代的特点,使猜灯谜活动更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
总结起来,元宵灯谜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形式特点的多样性和灯谜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使其魅力与时俱进,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相信在未来,元宵灯谜活动还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乐趣继续流传下去,为人们营造更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灯谜的历史50字
《灯谜的历史》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灯谜的历史,可有意思啦!灯谜这玩意儿,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呢。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开始玩灯谜啦。
我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每逢元宵节,大家都会挂出各种各样的灯笼。
有一年,有个聪明的秀才,在自己家的灯笼上挂了一个谜语:“一口吃掉多半截(打一字)”。
好多人围在那儿想啊想,可就是猜不出来。
最后,还是一个小孩子想到了答案,是“名”字。
大家都夸这孩子聪明,那场面可热闹了。
再说说后来,灯谜变得越来越流行。
在唐朝的时候,皇宫里也会举办灯谜会。
皇帝和大臣们一起猜谜,可有趣了。
有一次,皇帝出了一个谜语:“红红果子棍上挂,外裹糖儿滋味佳(打一食品)”。
大臣们都开动脑筋,最后一个妃子猜出来是“冰糖葫芦”,皇帝高兴得不得了。
到了宋朝,灯谜就更普遍啦。
街上到处都是猜灯谜的摊位,人们挤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猜着。
有个叫阿强的小伙子,因为猜灯谜赢了好多奖品,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灯谜依然深受大家的喜欢。
同学们,灯谜的历史是不是很有趣呀?《灯谜的历史》小伙伴们,咱们来聊聊灯谜的历史。
灯谜的起源很早很早啦。
听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些类似灯谜的谜语出现。
我给你们讲一个,有个人出了个谜语:“山上还有山(打一字)”,让别人猜,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
到了汉朝,灯谜的形式慢慢多了起来。
有一年元宵节,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人们在灯笼上写上谜语。
有个谜语是“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打一身体器官)”,好多人都猜是“手”,但其实是“脚”,是不是很有趣?唐朝的时候,灯谜更加丰富多样。
有个大诗人李白也喜欢猜灯谜。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灯谜:“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他一下子就猜出来是“鱼”,周围的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灯谜在各种节日和活动中都能看到。
小伙伴们,灯谜是不是很有意思?《灯谜的历史》同学们,咱们一起了解灯谜的历史。
灯谜这东西,从古时候就开始陪伴着我们。
关于灯谜的历史
关于灯谜的历史导语:灯谜是我国谜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特有的瑰丽奇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灯谜发展的历史吧!灯谜的历史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
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
三国时代,猜谜盛行。
在宋代出现了灯谜。
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汉族民间十分流行。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
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
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
(中秋节)灯谜历史
灯谜历史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灯谜的故事
灯谜的故事有关灯谜的故事(精选16篇)谜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无法把谜语的发明权落实到某一个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谜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灯谜的故事篇1【县令拍错马屁】从前有位七品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的春联与众不同,只见那:上联: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额:先斩后奏县官心想:此户如此气魄,定是朝廷大官,于是赶紧备一份厚礼,叩门拜访。
县官问主人:“贵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职?”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自称兄弟三人皆是穷苦小民。
县官一愣,忙问:“那门口贴的对联?...”主人答道:“啊,原来如此。
”他接着解释说:“要说那幅对联,倒是一点不假。
”于是将自己三兄弟的职业陈述番。
县官听后,方知自己拍错马屁,只好丢下礼物,扫兴而去。
你能猜出这平民三兄弟各是什么职业吗?灯谜的故事篇2【穷少年过年】从前有位花花公子名叫金志鹏,从小好吃懒做,嫖赌逍遥。
父亲死后,恶性不改,很快就把遗产花个一干二净,成个穷少爷。
一年除夕,这穷少年过年连夜米也没有。
于是他自嘲地写副对子:“行节俭事,过淡泊年”,贴于门口。
是夜,舅父买两斤肉,背十斤米过来,见门前春联,感慨成端,便对外甥说:“你这对联的头上,还应各加一个字!”说完挥笔写一副门联。
穷少年一看,羞愧不已,从此改邪归正,自力谋生,成个回头浪子。
你知道那好心舅父在对联头上各加一个什么字吗?灯谜的故事篇3【“看家虎”】相传某年元宵,汴市百城书店门口谜灯上悬有一“尔”字,射【三字经】句二。
谜条注明:“中者以狐腿皮裘一件相赠。
”有位常猜谜的老学究见后笑着说:“此乃店老板之‘看家虎’也,恐无人能射。
”有位研究谜道多年的落魄举人说:“不见得。
”说罢返身而去。
那举人回到收屋,连续三夜对灯苦思,不时查对【三字经】仍不得其解。
你能猜出这谜底吗?灯谜的故事篇4【秘方】杭州吴山,有一术士在大街上摆摊,出售秘法三条:一是持家必发;二是饮酒不醉;三是生虱断根。
精选范文之灯谜历史
灯谜历史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书画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商代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此消彼长为两个方向。
一类记叙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五种逐步形成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儒者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民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小喇叭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种的关于月饼纪载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文学家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摄制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概念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饼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其内。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古尔邦节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灯谜的历史故事
灯谜的历史故事灯谜的历史故事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
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
下面我们来看看灯谜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灯谜的历史故事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
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的时候,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
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
"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把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
所以就叫"灯谜"。
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的精彩儿童故事五则
灯谜的精彩儿童故事五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文义谜大概要算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阴隐语了。
它也被认为是开了灯谜即文义谜之先河。
曹娥纪念碑建于浙江省上虞市。
它记录了东汉时一个名叫曹娥的孝女投河寻找父亲的故事。
曹娥的父亲是曹旭。
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的职业应该是巫师。
在向海神献祭的过程中,曹旭不小心掉进水里死了,没有尸体。
他14岁的女儿曹娥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
她在河边哭了17天,然后跳进河里去找她的父亲。
五天后,她父亲和女儿的尸体互相拥抱,一起浮出水面。
上虞县长被曹娥的孝道感动了,于是命令他的弟子写一篇文章来记录此事,并把这块石头作为纪念碑。
碑文生动动人,令人叹为观止。
蔡文吉的父亲蔡勇去过上虞。
当他经过曹娥纪念碑时,天已经黑了。
蔡勇用手逐字读着碑文。
读完后,他用八个字来表达他对这座纪念碑的评价:“黄丝、年轻女子、孙子和灰泥”。
这八个字刻在纪念碑的背面,但没有人理解它的意思。
这个谜语是由三国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曹操和杨修触发的。
据南朝刘义庆的《曹娥碑》记载:曹操曾在曹娥碑下走过,发现碑后有“黄丝、少妇、孙子、臼”八字。
曹操对杨秀说:“你能解决吗?”杨秀说:“我能解决。
”曹操说:“先别说了,让我想想。
”又走了三十英里后,曹操说:“我已经弄明白了。
”然后他们把猜测的答案写在纸上。
杨秀说,“黄绸”指的是彩色丝织物,它们被组合成厥字。
年轻女子是女孩,能猜出精彩的字符;孙子是女儿的儿子,能猜出好的字符;砂浆是一种盛放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品的工具,每天都会收到辛辣的东西,因此被称为“收到辛辣的东西”“用繁体中文。
所以答案很好。
”看曹操在纸上写的答案,他们和杨秀一样。
曹操不得不感叹自己的才华离杨秀的才干只有三十英里远,“我不如清,但我觉得自己有三十英里远。
”这“绝妙好辞”四字,蔡邕是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
但他不明说,却用了八个字的谜面巧妙地隐含四个字的谜底。
并且最先创造了:“曹娥体”这种离合字谜的方法,这是中华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灯谜的历史范文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诗情画意说“月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
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就总体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
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
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
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
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
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
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
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
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
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
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
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
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
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
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
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
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
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
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
”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
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
月亮中的兔子与民俗兔子上月宫: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
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
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
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
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
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
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好玩的“兔儿爷”: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
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
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
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
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古城北京的产物。
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
《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
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射木兔和食兔肝: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同样是兔子,却有完全迥异的习俗。
在我国一千年前的辽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东胡,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
因为契丹人以游牧为生,对兔子一类小动物既不以为奇,也不作为神物崇拜,只是一种狩猎对象而已。
从这点出发,他们也产生了和兔子有关的娱乐和饮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别有风趣也具有浓郁的北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