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设计十三篇教学文案,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中,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
教案一:《元宵节》活动内容:制作灯笼活动目标:通过亲手制作灯笼,了解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步骤:1.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重要意义。
2.教授制作灯笼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制作自己的灯笼。
3.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并加入适当的美术元素,丰富灯笼的造型。
4.完成灯笼后,让学生挂起自己的作品,欣赏元宵节的美好景色。
教案二:《清明节》活动内容:祭扫祖先活动目标:通过祭扫祖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活动步骤:1.讲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2.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祖坟、墓园等地祭扫祖先,重温故人的生平事迹,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在祭扫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祭祀物品。
教案三:《端午节》活动内容:包粽子活动目标:通过包粽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粽子制作过程的认识。
活动步骤:1.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介绍粽子制作的传统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并加入适当的创意元素。
3.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引导学生认真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品尝自己所制作的粽子,感受传统美食的美味。
教案四:《七夕节》活动内容:敲击古琴活动目标:通过教授古琴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教案
《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讨论中国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关系: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节庆的意义和诗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 选读诗歌作品:精选与传统节庆相关的著名诗歌作品,如唐代的《元日》和宋代的《清明》。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意象、比喻、对偶等,以及它们在表现传统节庆上的作用。
4. 学生作品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对传统节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
2. 介绍(10分钟):讲解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关系,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选读诗歌作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节庆氛围和情感。
4.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艺术和意义。
5. 学生作品创作(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传统节庆的理解,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6. 分享和讨论(15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就诗歌中表达的传统节庆观点展开讨论,促进交流和思考。
7.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传统节庆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作品的评价:根据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表现力,进行评价。
2. 学生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1. 制作诗歌展板: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关于传统节庆和诗歌的展板,展示诗歌作品、诗歌分析和学生作品等。
2. 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朗诵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在研究中的成果和进步。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简介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目标
- 通过阅读古诗词,学生将能够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意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准备
- 网络或图书馆中有关传统节日和古诗词的资源。
- 打印或复制相关的古诗词作品。
教学活动
活动一:介绍传统节日
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
2.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节日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活动二:阅读古诗词
1. 分发古诗词作品,包括描绘传统节日场景的作品。
2. 学生们独立阅读古诗词,并标记他们所能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活动三: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享他们所标记的关键词和句子。
2. 鼓励学生互相解释和讨论他们所读的古诗词的意义和象征。
活动四:整体讨论
1. 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2. 引导全班一起探讨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意义和象征。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词,描述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深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和理解。
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_模板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_模板“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作者/ 汪琼【适用年级】中、高年级。
【设计意图】日常教学,我们总是将古诗词定位于文学作品,从经典的意义进行学习、探讨。
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
比如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诗人都会吟诗作赋,像王安石的《元日》,就将过年的民俗用写实性的画面一幅幅呈现,具有其独特的风貌。
如果我们从民俗这个角度切人,节日诗词教学也会别开生面。
【教学目标】1.以各种方式熟读三首节日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寻找古诗词中的民俗,初步感知文学作品里的纪实功能。
3.在今、古的比较中了解传统习俗的来源与变迁,整理成小论文,渗透研究意识。
【教学过程】一、辨析“元”1.出示“元”的5种解释:(1)开始,第一;(2)为首的;(3)构成一个整体的;(4)朝代名;(5)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
师:想一想,《元日》中的“元”是哪一种解释?具体指农历哪一天?元旦呢?请找出与其他4种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2.从元日开始,按时间顺序回顾我国的传统佳节。
学生尝试诵一诵、背一背相关诗词。
3.师:古时的中国人究竟怎样过春节呢?我们先到《元日》中寻一寻,觅一觅。
二、读《元日》1.读通诗句,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2.利用注释,将《元日》译成一小段文章再交流。
3.师生和诗,体会一唱一和的乐趣。
4.借用《好日子》的曲调,师生表演唱《元日》,将古诗变成可想象的画面和可感受的氛围。
三、《元日》中的民俗1.从《元日》中寻觅古人过年的习俗(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猜一猜这些习俗的来历。
2.补充阅读材料(《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了解民俗的来历。
(语文教案)学生阅读时将自己觉得新奇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3.补充老舍《老北京的春节》片段,学生比较阅读。
4.完成表格。
师:这些诗作不仅文字美、画面美,还具有纪实功能。
四、诗词中的庆典出示《青玉案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小组合作学习提示:(1)借助注释把握诗词大意。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教案
目标
-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掌握古诗词中蕴含的节日意义
-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欣赏水平
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述
2. 古诗词中的春节意义
3. 古诗词中的清明节意义
4.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意义
5. 古诗词中的中秋节意义
6. 古诗词中的重阳节意义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互动问答
2. 听古诗词,分析探讨节日意义
3. 分组展示古诗词朗诵或书法作品
教学流程
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2. 分别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俗
3. 听取古诗词,了解其中的节日意义
4. 分组讨论和展示节日主题古诗词或书法作品
5. 总结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估
1. 学生古诗词配对测试
2. 学生节日主题诗词创作
3. 学生书写节日祝福语作品展示
教学资源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背景知识
- 中华古诗词文化教育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张强,2004年
2. 《中华古诗词文化》,程玲,2010年。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方案设计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表达了古人的思想与情感,还包含了丰富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文化,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目标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熟悉并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 学会分析和解读古诗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元素;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概述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选取多首古诗,分析其中蕴含的节日与民俗元素,如:- 在《静夜思》中感受中秋节的团聚与思念之情;- 在《登鹳雀楼》中领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粽子文化;- 在《山居秋暝》中描绘重阳节的登高赏景与祭祖活动;- 在《春夜喜雨》中品味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春雨养育万物。
3. 进行综合阅读和讨论,以深化学生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理解。
4.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创作一篇与节日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等,引发学生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听取他们对古诗中节日与民俗元素的认识。
3. 学习古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选取的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节日与民俗元素。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元素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与体会。
5. 辅助材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古文资料和研究报告,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节日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知识。
6. 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与节日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古诗,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7. 作品分享:选取几篇学生写作,进行分享与点评,激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的发展。
8. 总结回顾: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化对节日与民俗文化的理解。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教案说课材料
总结语: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逢年过节的习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细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让我们多多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并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2)相关诗歌资料展示,引导学生课下探究。(投影4)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宵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端午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节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节
教学活动2
①引入学习:同学们,逢年过节,都会有一些民风民俗。例如:春节到了,我们要扫地掸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中秋节呢,则是吃月饼、赏月亮。可以说,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实在太丰富了,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要说上十天半个月也叙不完,道不尽。那么,
教学资源
音频、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投影1):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节日
确定:端午节
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诗歌提及到这些节日?
2、多媒体展示诗歌资料:(投影3)(以学生的欣赏、诵读为主)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类型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高一选修课、福州铜盘中学校本教材四、教学对象高一年段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五、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课外查找、积聚、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造成P.P.T.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
2、导入新课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久长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构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蔚为大观。
但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五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代表作”。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五文化不会有甚么打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以为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员刘魁立其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肃的磨练,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群众社会糊口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插手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古诗里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古诗里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端五即是》《寒食》《上元竹枝词》授课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三年级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人文主题,选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做有根的中国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和“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教学目标1.读通图书中的三首古诗,大致知晓诗文内容,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整合阅读,多角度了解我国节日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搜集有关节日习俗的资料,为展示活动和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怎么写清楚节日习俗的。
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的根。
它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和各地的风俗习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中国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都喜欢借助节日浓浓的文化氛围来寄托自己情谊和美好的愿望。
下面我们就来玩玩“读诗猜节日”这个游戏吧。
1.“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看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同学们都能借助诗句中的时间和一些风俗习惯,准确猜出相应的节日。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和传统节日来个约会吧!二、自由阅读悟法用法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元日、清明、重阳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体会到了诗人抓住传统节日的习俗,生动地再现了节日情景,还学会了抓住诗眼“暖”“欲断魂”“独”体会到了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语文主题丛书《文化久流传》中的《端五即是》《寒食》《上元竹枝词》三首古诗,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
2.同学们请先看自读提示一:自由诵读古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理解诗意。
3. 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大家就能有节奏的诵读三首古诗,真了不起。
古诗里的中国节教学设计
古诗里的中国节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孩子们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将古诗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古诗与中国节日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相关的古诗。
2.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能够朗读和背诵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4.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古诗表达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传统节日介绍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古诗选读选取与每个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供学生朗读和体会。
例如,春节可以选择《过年》、端午节可以选择《乌衣巷》、中秋节可以选择《静夜思》等。
教师可以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古诗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创作与节日相关的古诗。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词句或者诗句的开头,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合作演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诗,并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加入一些动作和道具,使演绎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合作演绎,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已经掌握的古诗,快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提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课堂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并寻找与古诗相关的元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查找资料,积极思考和交流。
3.古诗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理解解读后,用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古诗的美感。
让学生跟读和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4.创作古诗教师给学生一些创作的启示,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可以分组或个人进行创作,然后互相分享和欣赏。
《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教案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教案介绍这份教案是关于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的教学材料。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究古代诗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代诗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 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分类。
2. 研究古代诗词中描写传统节日的作品,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3. 研究古代诗词中描写节日俗和庆祝活动的作品,并了解其中的传统仪式和俗。
4. 分析古代诗词中传统节日的特点和风格,探讨诗词与节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介绍: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3. 研究:研究古代诗词中描写传统节日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节日的庆祝活动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词中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和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策划一个诗词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强调诗词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达,评价他们对古代诗词中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诗词表达能力。
-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评价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 通过学生的诗词展览和展示效果,评价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能力。
扩展活动- 安排学生参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并写下感受与体验。
-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创作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作品。
- 邀请专家学者或文化工作者到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参考资料- 《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教材- 中国古代诗词选集。
古诗中的节日文化教案
古诗中的节日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和相关习俗。
2.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节日情感和文化内涵。
3. 掌握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历史文化知识: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2. 文学知识:古诗欣赏、鉴赏技巧。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分析古诗中描写节日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重要习俗。
2. 列举一首古诗作为示范:《静夜思》(李白)。
【阅读欣赏】1. 逐句解读《静夜思》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节日元素和文化内涵。
2. 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古诗,并分析其中的节日元素和情感表达。
【诗歌创作】1. 指导学生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或中秋节为题材,创作一首短诗。
提示:可以借鉴古诗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小组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描写节日的手法和意象。
2. 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全班共同讨论,扩展对于古诗节日文化的理解。
【课堂演讲】1. 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关于节日的古诗,进行演讲。
2. 演讲内容包括对古诗的解读和分析、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
【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剧场表演,以古诗中的节日场景为背景,展示古代中国的节日习俗和文化。
2. 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古人的节日情感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表演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撰写的节日诗和演讲稿的内容与表达能力。
3. 对于古诗节日文化的理解、鉴赏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者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节日文化和古诗创作。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相关古诗和文学作品,增加对于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广度。
《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教案教案: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教案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象征;3.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带有传统节日元素的图片(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在家中庆祝传统节日的情境和感受。
第二步: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20分钟)1.提示学生思考,在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是否有描写传统节日的场景和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描写,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描写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来引导讨论。
第三步: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象征(30分钟)1.学习分析一些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象征;2.教师选择一部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描写),与学生一起阅读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3.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描写,并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学生创作(3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传统节日描写,写一篇关于这个节日的作文;2.引导学生注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感染力;3.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文改编成短小故事、诗歌或者演讲稿等形式。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和分享;2.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由于每个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描写的理解和欣赏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提供多样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学生创作环节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自信心。
3.在展示和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体现》教案
《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体现》教案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体现教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研究诗词,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介绍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研究选取与各个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包括作者、朝代和背景等信息
3. 分析诗词中对传统节日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4. 研究背诵和朗读选定的诗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乐引入传统节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传统节日的背景、由来和重要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3. 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传统节日的诗词研究。
4. 研究诗词:学生在小组内研究选定的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的背景信息,并分析诗词中对传统节日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5.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提问。
6. 背诵朗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展示给全班同学。
7. 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传统节日在诗词中的体现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研究表现,评价他们的诗词分析能力和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背诵和朗读表现,考察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诗歌朗诵技巧。
扩展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其他传统节日的诗词,进一步探究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参考资料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屈原《离骚》。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更展现了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文化。
如何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呢?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古诗中的节日与民俗文化描绘的教学设计。
【引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1. 能够理解和朗读古诗中描绘节日与民俗的内容;2. 能够理解节日和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3. 能够通过朗读诗歌,表现出节日与民俗的情感;4. 能够选择适当的古诗,自主创作与某一节日或民俗相关的诗歌。
【主体部分】教学流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节日或民俗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Step 2:呈现(10分钟)教师从古诗中选择与节日或民俗相关的几首诗歌,通过学生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情感表达。
Step 3:探究(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描绘节日与民俗的内容,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深入讨论:1. 诗歌中描绘的节日或民俗是哪个?有哪些特点?2.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3. 节日和民俗在古诗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讨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学生对节日和民俗的感知。
Step 4:综合(20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个人形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自主研读和欣赏,然后选择其中描绘的节日或民俗,用诗歌的形式创作一首相关的诗歌。
学生可以参考古诗中的表达方式、韵律、节奏等要素,同时结合自己对节日或民俗的理解与感悟,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Step 5: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展示和分享,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或展示诗歌手抄本的方式呈现。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收获和体验。
《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日题材》教案
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日题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日题材的特点和背景知识。
2.掌握几首代表性的古典诗词作品,能够理解和朗读。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兴趣,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解释传统节日的概念和意义。
介绍中国的几个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日题材。
选择几首古典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围绕传统节日题材进行详细解析。
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节日意义和历史背景等要素。
3.学习和理解古典诗词作品。
教授几首古典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现场问答或PPT展示,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2.正文:第一节:介绍中国的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风俗习惯。
第二节:引入几首古典诗词作品,讲解其中蕴含的传统节日题材。
第三节:分组学习,学生分析和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活动:学生小组展示自己对一首古典诗词作品的理解和演绎方式。
举办传统节日相关手工制作或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节日食物或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游戏。
4.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传统节日题材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对诗词作品的理解程度。
2.作品评价:评判学生设计的手工制作或展示的诗词演绎是否准确、有创意。
3.学习反思:学生对所学传统节日题材和古典诗词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PPT展示:介绍传统节日的背景资料、古典诗词作品等。
2.书籍和文献:供学生参考诗词原文和相关解析。
3.传统节日相关道具和食材:用于展示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增进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感知。
2.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古典诗词作品,以传统节日为题材。
3.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重要节日和相关文化。
传统节日诗歌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 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熟悉的节日。
2. 提问:你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吗?二、新课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查阅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习俗等。
2.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选择的节日,分享查阅到的资料。
3.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介绍,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诗歌学习1. 教师出示一首与所选节日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等,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总结诗歌的赏析方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赏析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还记得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诗歌创作1. 教师出示一首与所选节日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新的诗歌。
2.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思路,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诗歌作品,强调诗歌的意境、情感等方面。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 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古典文学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教案
《古典文学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教案古典文学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教案简介这份教案致力于介绍古典文学中的传统节日主题。
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传统节日,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与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传统节日主题,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扩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主题;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主题的表现形式;3. 理解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主题在这部分,学生将研究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传统节日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传统节日主题的表现形式学生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主题的表现形式,如节日的庆祝活动、食物、服饰等。
3. 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学生将探讨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团圆、吉祥、感恩等。
4. 文学作品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欣赏学生将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其中融入传统节日主题的描写与情节。
教学步骤1. 引入传统节日主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2. 分组讨论不同传统节日主题的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观点;3. 阅读指定文学作品片段,分析其中的传统节日主题表现形式;4. 通过小组或个人演讲形式,展示对文学作品中传统节日主题的理解和感受;5. 探讨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6. 结合学生自身经历或创作,通过写作或绘画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主题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古代文学作品片段,包括对传统节日主题的描写;2. 与传统节日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3. 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的评估表格。
教学评估1. 参与小组讨论和演讲的表现评估;2. 对传统节日主题表现的写作或绘画作品评估;3. 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能力的评估。
教学延伸学生可通过自主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发现更多传统节日主题,并通过创作、演讲或写作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与表达。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
节日诗词中的民俗活动课教学设计文案十三篇章节一:引言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俗活动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在节日的日子里,民俗活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带给了我们欢乐和感动。
在诗词中,也常常出现节日和民俗活动的描绘和歌颂,体现了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情感。
本文将结合诗词和民俗活动,设计一些新颖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章节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寒食节的后一天。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在祭扫过程中,我们会烧纸钱、焚香祭拜,而在诗词中,也经常反映出这两种形式。
课堂设计:清明节的祭拜仪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清明节祭拜的流程。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感受到祭拜的流程和氛围。
在活动的最后,要求学生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思念。
章节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踏青等。
在这个节日里,端午节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课堂设计:包粽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亲手包制端午节粽子,体验到制作粽子的乐趣。
而在课程设计中,也可以邀请当地的粽子制作高手来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章节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中秋节与农业息息相关。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更是独具特色,如赏月、吃月饼等。
课堂设计:赏月和猜灯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亲眼观赏到中秋节的皓月和猜灯谜的过程,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和背诵诗词,以更深入的了解中秋节的民俗活动。
章节五: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中,春节的民俗活动也非常独特。
课堂设计:年夜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春节年夜饭的氛围,了解春节的美食文化。
同时,也可以通过理解诗词内容和意义,以更深入的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章节六: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民俗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从诗句中体会民间节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从诗句中体会民间节庆从诗句中体会民间节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相关的民俗文化。
2.掌握表达节日人文之美和节日传统与文化的语言能力。
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节日情感,领悟诗歌表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教学策略:1.通过观看视频、图书等艺术形象直观了解节日文化和民间习俗。
2.通过网上搜索资料和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传统节日历史文化背景。
3.通过回忆和写作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专业诗歌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技巧,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观看视频或阅读相关图书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究和分享。
2.学生通过阅读《诗经》中的诗歌,领悟汉族传统节日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节日的相关诗歌。
3.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与节日和民间习俗有关的诗歌,拓展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4.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和欣赏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欢乐和收获。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鼓励。
课堂互动:1.观看视频或阅读图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民间文化和节日庆祝方式的看法。
2.分组讨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和节日习俗,并从诗歌中寻找表达节日情感的线索。
3.学生自由创作与节日和民间习俗有关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
4.组织学生对阅读的诗歌进行口头朗读和理解,并提出相应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是一次以诗歌为媒介,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活动。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学生在阅读、讨论、创作和欣赏中获取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和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营养。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了文化传承,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该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学习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类型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高一选修课、福州铜盘中学校本教材四、教学对象高一年段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五、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课外查找、积累、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作成P.P.T.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
2、导入新课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加入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一)传统节日——春节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师解说】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明·叶颙《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传统节日——元宵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解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 3、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词曲——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春秋]介子推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解说】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唐·韩翃(hóng,音红)《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师解说】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四)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老臣伍子胥•源于纪念东汉时期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源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古越族图腾祭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传统节日——中秋节•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可见,中秋是个收获与享受的节日。
而中秋节又是浪漫而感伤的,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来说说——•板书列举如下:•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水调歌头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解说】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本诗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还有一首诗《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六)传统节日——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
请看杜甫的诗歌——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
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
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和现实的艰难苦厄对诗人的折磨,反映出诗人由过去的舒适心情转入当前的忧郁顿挫。
4、思考和讨论表现在诗歌、词曲中的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意义等,尝试着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着自己得出结论,并把结论同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总结本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国又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历代骚人墨客吟咏这些节日,因此,保存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大量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等作品,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