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bc4b39ecc22bcd126ff0c3a.png)
第七章 第一节 • 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 自觉形态的文化。
• 2、政治文化
• • • 柏拉图的“心灵论”(理性、意念和情欲)。 亚里士多德的“本性论”。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分别对法国农民和德国农民 的政治心理趋向和特征即最高权力崇拜的心理作过深刻而 生动的分析。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 家民主政治困境。 • 阿尔蒙德和伏巴《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以沟通 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 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P6)。
第七章 第一节 • • 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开放的自我、 多元的价值取向、信任人类的环境并对之有信心、相对来 说不为焦虑所困扰。 (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 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3)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 (4)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 (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治 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取代臣属或狭隘地 方性的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第七章 第二节
• 五、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 • • • • • •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政治文化, 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实现政治文化在代 际的继承与变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 1、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2、学校。是进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社会组织。政党、政治团体、社会组织。专门与一般。 4、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 5、政治实践。 6、特定政治符合。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 另外:教会、工作场所、社区社群等都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知识点笔记摘抄(3篇)
![政治文化知识点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391a2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d.png)
第1篇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 定义:政治文化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总和。
2. 特点:- 社会性:政治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 普遍性:政治文化存在于各种政治活动中,是人们共同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
- 稳定性: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不易改变。
- 发展性:政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1. 政治意识:包括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决定着政治行为的方向。
2. 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情绪、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
它是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影响着政治行为的实施。
3. 政治行为:包括政治参与、政治选举、政治抗议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的实践。
4. 政治制度: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规则等。
它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是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行为的制度保障。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1. 维护政治稳定:政治文化通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遵守政治规则,维护政治秩序。
2. 促进政治发展:政治文化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道德支持。
3. 增强政治认同:政治文化通过强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保障政治公正:政治文化通过倡导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四、政治文化的类型1. 传统政治文化:以传统道德、宗教信仰、习俗等为特征,具有保守性、封闭性。
2. 现代政治文化:以民主、法治、人权等为特征,具有开放性、进步性。
3. 民族政治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4.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五、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1. 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从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变。
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七章 政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dc5747336c1eb91a375db1.png)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政治社会化概念的提出 政治社会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 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随着政 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 世纪 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兴起, 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才被 提出。 提出。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 年 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 发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 发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 对政治社会化作了专门的系统阐述。 对政治社会化作了专门的系统阐述。至60年代 年代 中期,它已发展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期,它已发展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 ) 过程。 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 ) 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的统一。 的统一。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家庭
前辈的世界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行为倾向、 前辈的世界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行为倾向、 无时不在影响着后辈。 无时不在影响着后辈。尤其是父母亲的政治态度和价 值倾向,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选择。 值倾向,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选择。 家庭生活的模式、 家庭生活的模式、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的社 会交往关系等,都会在儿童的心理上打下烙印, 会交往关系等,都会在儿童的心理上打下烙印,成为 他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地位的基础。 他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地位的基础。
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
从学术思想方面看, 从学术思想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的行为主义科学, 产生的行为主义科学,为更新政治学研究方 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 法,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七章 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1dadc11866fb84ae45c8db0.png)
宋人司马光称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 宋人司马光称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汉 宣帝曾将武帝以来的治国思想总结为: 汉家自有制度, 宣帝曾将武帝以来的治国思想总结为:“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 以霸王道杂之”。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在位期间 开创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世” 开创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世”-“贞观之治”。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以法、 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以法、道。 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 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其显著的特点就是 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 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在维护政治权力 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 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
提倡皇帝极欲:第一,极权欲: 提倡皇帝极欲:第一,极权欲:六合 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莫不臣者, 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莫不臣者, 日月所照,君临其上。第二,穷奢极欲: 日月所照,君临其上。第二,穷奢极欲: 秦二世的人生哲学是“ 秦二世的人生哲学是“彼贤人之有天下 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也,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挥霍无度。 挥霍无度。
一、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了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的建议,建元五 年,“立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 立五经博士” 说,儒家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汉武帝终于举起了“独尊儒 儒家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汉武帝终于举起了“ 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 儒学的尊君、 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正如司 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 马光所说,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 马光所说,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 其质” 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 其质”。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 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历代君主一再确认, 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历代君主一再确认,儒学始终 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政治学07 政治文化
![政治学07 政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5fdb3788e9951e79b892799.png)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不是社会成员简单的学习、 获得已有政治文化,或社会用已有政治文化 培养、训练其成员,塑造其政治人格的过程; 而是社会成员能动地学习获取政治文化的过 程,即社会成员会因综合社会条件所形成的 个性差异,有选择的接受社会政治文化,形 成特定的政治行为与政治人格特征。同时社 会化也会不断适应其发展变化,继承和发展 着原有的政治文化,并以此培养、训练其成 员,塑造其政治人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 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1.维系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顺利运
行
2.规范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 3.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改革 4.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 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书 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是 现代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实践比起其他政治社会化的途 径,具有根本的意义 人们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政 治心理和思想,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 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 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 特征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3b329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b.png)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信仰的集合。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往往也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历史性。
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政治文化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和文化,在这方面印度、中国、美国、日本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中,宗教、价值观、道德理念和民族心理等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政治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媒体传播等因素也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非常大。
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制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政治文化就显得截然不同。
中国的政治文化奉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这种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的中国。
相反,在印度,宗教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印度人认为宗教与政治不可分割。
这种思想使得印度的政治文化显得非常复杂和深奥。
美国的政治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思想。
美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国家自身的象征和文化基础。
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风貌。
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注重组织和纪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日本国内的政治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日本的国际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文化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这方面,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就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形成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民主制度。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拥有集体主义、集权、或者是宏观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专制制度。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d8e7a26f1aff00bfd51e46.png)
第七章政治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政治文化和政
治社会化的涵义,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 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建设。
第七章 政治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王惠岩教授认为“政 治文化既应该包括在政 治生活中起着潜在作用 的社会政治心理因素, 同时还应该包括在政治 生活中对人们政治行为 起着规范和支配作用的 政治思想”
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是政 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 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 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 的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 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 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 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1.较早的关于政治文化的典型研究:
➢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 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
➢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论法的精神》
韦
尔
伯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专门领域始于20世 纪50年代。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 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 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 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 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 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的提出(历史背景)
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0 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 尔蒙德。其后便成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 域。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c92cc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e.png)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一、政治文化基本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形成并具有特定意义的、特定方式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所依赖的文化系统。
政治文化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既受制度、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精神的影响。
政治文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并滋养国民思想,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则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现实的约束和影响。
政治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和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和共同信仰的涵盖。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沉淀下来的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在民族凝聚、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2.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政治文化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出多样性。
因此,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是其重要特征。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包含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基本的核心价值和信念不会轻易改变。
4.政治文化具有引导性。
政治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作用,它对社会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影响个人和集体的政治行为。
这也说明政治文化在政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操纵性。
三、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习惯。
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传统的积淀。
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2.政治制度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生成也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促进不同的政治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
3.社会发展的推动。
政治文化的生成还与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1fdc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a.png)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政治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政治参与文化、政治社会化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规范等内容。
其次,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变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
其中,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政治文化存在着差异;稳定性是指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不会轻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变动性是指政治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对独立性是指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其他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再次,政治文化的作用。
政治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促进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可以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公民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实践能力;可以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政治文化的培育。
政治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治文化宣传,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学校应加强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家庭应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社会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共同促进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涉及到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作用和培育等多个方面。
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化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902d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1.png)
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化知识点在政治学领域中,政治文化与社会化是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研究政治体制以及国家政权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政治文化和社会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的在政治上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和习俗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
政治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
1.1 政治文化的要素政治文化的要素包括价值观念、信仰、态度和习俗等方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的基本认知和评价标准。
信仰指的是人们对于政治神圣性或权威性的承认和尊重。
态度是指人们对于政治行为和制度的情感倾向,可以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
习俗则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传统。
1.2 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在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政治文化可以塑造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民族认同,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凝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政治文化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和社会化过程,人们逐渐接受并内化了政治文化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最后,政治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和参与程度,在政治选举和公民参与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在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和适应来获取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在政治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政治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人成为公民和政治参与者的过程。
2.1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和群体社会化。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社会的环境,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孩子逐渐形成了对政治的认知和态度。
教育系统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和课程设置,学生接受到了系统的政治知识和价值观念。
媒体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人们对于政治事件和政治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ppt 36页)
![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ppt 36页)](https://img.taocdn.com/s3/m/6cf710d4f121dd36a22d823a.png)
•
——政治信仰
•
——政治理论
• (3)政治价值观
•
案例 西奥多.罗斯福
• (4)政治意识形态
• ——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 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 特定的权威解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 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 ——以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和 经济的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 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l Culture) (中文 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 1989年。)
•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 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 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 程所促成。
• 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 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 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 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 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 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4)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互相 融合、共存,在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从 而具有普遍的、相似的特性,在世界范围 内就体现为政治文化的世界性。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 1、政治文化的结构
• (1)政治心理
•
——政治认知
•
——政治情感
•
——政治动机
•
——政治态度
• (2)政治思想
•
——政治理想
• 地域型政治文化 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 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由于社会成 员被封闭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 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 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 活。这种较为原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部落 酋长、宗教巫师的统治相匹配。
【高校与高等教育】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
![【高校与高等教育】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https://img.taocdn.com/s3/m/b1b9842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a.png)
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1️⃣ 政治学原理概览政治学原理作为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其一到十章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等多个方面。
本自检自测旨在帮助学习者系统回顾并检验对政治学原理各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自检自测内容详解第一章:政治学导论核心概念:理解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政治体系等基本概念。
自测要点:能够阐述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意义。
第二章:政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脉络:梳理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中世纪神权政治观,近代启蒙思想,现代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的发展。
自测要点:能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第三章:政治体系体系构成:国家、政府、政党、政治社团等政治实体的功能与作用。
自测要点:掌握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政治制度制度类型:君主制、共和制、独裁制、民主制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比较。
自测要点:能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优缺点,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政治权力权力分配:国家权力、政府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的划分与制衡。
自测要点:理解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原理,分析权力滥用与腐败的根源。
第六章:政治过程过程分析:政治决策、政治执行、政治监督等环节的运行机制。
自测要点:能描述政治过程的主要阶段,分析影响政治过程的关键因素。
第七章:政治文化文化特征: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模式等。
自测要点:理解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八章:政治参与参与方式:选举、投票、游行示威、政治社团活动等。
自测要点:分析政治参与的意义、条件及限制。
第九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际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
自测要点: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分析国际政治事件的原因与影响。
第十章:政治学的新发展新兴领域:全球政治、网络政治、环境政治、女性主义政治等。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8fc4b5ce2f0066f53322ff.png)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初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整理
![初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81ea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9.png)
初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整理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民众、个人等在政治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文明的总和。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知识点和重要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和含义1. 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制度和特定政治环境下,人们由于生活在同一政治地域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政治思想观念、政治价值追求和政治行为方式的总和。
2. 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域的人民在政治上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是国家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和功能1. 特征:(1)传承性:政治文化具有承前启后、传承不断的特点,代代相传。
(2)时代性:政治文化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
(3)多样性:政治文化具有多种形式和表现,不同地域、民族、群体有不同的政治文化。
2. 功能:(1)认同功能:政治文化能够增进民众对国家、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塑造功能:政治文化能够塑造公民的政治行为和政治道德观念。
(3)整合功能:政治文化能够整合各个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1. 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思维方式。
2. 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对政治事件、政治制度和政治人物的态度和看法。
3. 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于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4.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并产生政治影响的行为。
5.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政治事务,行使政治权利。
四、政治文化的培养与传承1. 教育培养:通过教育体系,学校课程和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政治文化的培养与传承。
2. 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加强政治文化的传递和感染。
3. 个人努力:个人应注重自身政治素养的培养,主动学习和了解政治文化知识。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PPT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d9297cf90f76c661371a9e.png)
第七章政治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政治文化和政
治社会化的涵义,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 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建设。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是政 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 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 的态度、信仰、情感,具体 的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 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 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 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课本p201):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 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 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 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第一节 文化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的提出(历史背景)
现代政治科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产生于20 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 尔蒙德。其后便成为政治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 域。
第九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 民族在特定时期流 行的一套政治态度、 信仰和感情”。
第九章政治文化
4.政治文化的四层含义 第一,政治文化的主体,它同政治活动的主体
是相一致的。既包括团体,也包括个体,既可 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政治社团和其他团体。 阶级是政治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角色,也是政治 文化的最为主要的承载者。
第二,政治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与 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四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5e2a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4.png)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四版第一章:政治学的发展和基本理论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国家、政府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现代,政治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如政治权力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行为理论等。
第二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府、政权等,这些概念是理解政治学的基础。
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纵断面研究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国家和政权国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领土、人民、主权等特征。
而政权是国家的权力机构,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
国家和政权的关系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理解国家政治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国家执政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它包括宪法、政府机构、选举制度等。
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对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政治学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政治行为的表现。
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对于民主政治的运行和政府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治学对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六章: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权力的来源、运行和制约等方面。
政治决策则是政治权力的表现,它涉及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政治学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的决策模式和效果。
第七章: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它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公民政治意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它对于民主政治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对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和政治社会化的机制和过程。
政治政治文化
![政治政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a5ac0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5.png)
政治政治文化政治政治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政治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政治既是一种权力运行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手段,而文化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艺术创作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政治政治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政治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政治文化的内涵较为广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政治维度政治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方式,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法规和决策实践,实现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和引导。
政治政治文化在政治维度上,关注政治实践对文化的引导和塑造,以及政治权力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 文化维度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价值观念、习俗、信仰、语言、艺术等方面。
政治政治文化在文化维度上,关注政治实践与文化认同、文化独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相互影响政治政治文化强调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政治的权力运行、政治制度的构建都受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而政治实践又可以通过法律、教育和宣传等手段来塑造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二、政治政治文化的重要性政治政治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 维护社会稳定政治政治文化强调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塑造一种政治文化的共识和认同,可以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可能性。
一个具有稳定政治政治文化的社会,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保持社会秩序。
2. 培养公民素质政治政治文化对公民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具有影响。
政治实践的塑造和引导,可以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和整体社会进步。
3. 促进文化发展政治政治文化既关注政治实践对文化的影响,也强调文化发展对政治实践的支撑。
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与进步,需要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支持,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需要政治实践的尊重和保护。
三、政治政治文化的实践探索政治政治文化的强调,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计划学时 4 授课章节第七章政治文化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阐述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学生:1、深入了解政治文化得内涵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得内涵及其途径2、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特征与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政治文化得内涵与特征,政治社会化得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得基本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互动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1、什么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2.什么就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得途径有哪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七章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得涵义与功能❖一、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得一种政治态度、信仰与情感,就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得投射形式。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韩非“凡治天下,心因民情”,孟德斯鸠《论法得精神》)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hardware)与“软件”(soft-ware)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与结构化得政治组织、机构与规则,可以说就是政治体系得“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 得东西则就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1、文化得含义广义得“文化”:可被理解为“人文化”,即英文中得“文明” (civilization)得概念。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把“文化”与“自然”相区别,未经“人文化”过程得客观世界被瞧作就是“自然”,即自己然也;经“人文化”处理以后所形成得世界被称作就是“文化”得世界或“文明”得世界。
所以,广义得理解,文化就就是“人文化”得过程与结果,它体现为“人得生活方式”,反映了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得生存方式,包括在“人文化”改造过程中所形成得一切物质得与非物质得“产品”。
由上可见,从广义得文化或文明得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得“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得关系:处于最表层得“物质技术”就是最容易变动得,而处于最深层得“社会心理”就是最不容易变动、最稳定。
狭义得“文化”:被理解为精神或精神产品,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表述:“文化就是一个复杂得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所积淀形成得对自然与社会得精神反映,即所谓得“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2、政治文化得含义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得精神范畴,它就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与政治问题得态度、信念、情绪与价值得总体倾向。
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得建立、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得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得一个举足轻重得学术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非常近期得概念,它得提出不过就是20世纪50年代得事情。
但就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与政治变迁得心理因素。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得《论法得精神》与《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得《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与《论美国得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瞧作政治文化研究得典型案例。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得诸种主观因素。
阿尔蒙德----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开拓者与奠基人。
在以后得研究中,阿尔蒙德与维巴(韦伯)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得手段,系统研究与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与墨西哥五国国民得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得经典之作。
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她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得比较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得支持。
政治学家从不同得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作了定义。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得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与感情,它由本民族得历史与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在阿尔蒙德定义得基础上,派伊认为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系统中存在得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得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与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维巴(韦伯)在分析政治文化得构成与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得一系列信念、符号与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得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得主观意向。
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得解释,总得来瞧有两派观点(教材P200): 教材综合中西学者观点,给出得关于政治文化得定义: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领域得精神现象,就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得人们在长期得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得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或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政治文化得这一定义,包含如下要点:第一,政治文化得主体就是一定社会中得成员第二,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得基础,就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得经济基础与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得上层建筑。
第三,政治文化得形成就是一个长期得积累过程。
第四,政治文化就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
3、政治文化研究得内容(P202)一、对政治文化传统得研究二、对现实政治思想得研究三、对公民政治态度得研究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得研究六、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得研究二、政治文化得特征(P205)(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得阶级性(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得稳定性(三)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政治文化得构成要素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与任何一个社会得政治文化都由各种因素构成。
从最抽象得意义来说,一种政治文化可概括为政治心理倾向与政治价值取向两大层面,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得心理—价值结构。
(一)政治心理政治心理通常指一定阶级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与政治态度得总与。
政治心理一般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归属得各种社会群体中,当它外显于人们得政治行为时,才能被觉察与对其作出综合判断。
通常所说“人心思治”、“人心浮动”,指得就就是人们得社会政治心理趋向与态势。
1、政治认知就是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得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就是从长期得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得,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得政治实践得经验积累。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得行为方式得基础。
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人们对政治体系不同得认识:中国古代曾有过“天人合一”得政治观;中世纪西欧曾有过君权神授得观念;18世纪得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当代西方世界通行得天赋人权政治观,这些均属于政治文化中认知性成分差异。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也千差万别:有得就是自然权利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人民主权占主导地位;有得就是宗教教义占主导地位……。
政治文化中得认知性成分,表明一个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与构成它得个体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这种认识包括政治形势、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得、政治手段、政治关系等,人们运用推理、判断、记忆、想象等方法来扩大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活动得认识。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得基础。
2、政治情感就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得一种直观得情绪反应。
就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得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得亲疏之感、信疑之感。
政治情感形成得基础就是日积月累得意识与经验得积淀,带有极大得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得选择偏好。
政治情感有两个心理层面:第一,较低层次得政治情绪即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与需求得满足程度而产生得暂时性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得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与消极、否定得情绪体验(如沮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
政治情绪带有较多得生理性与原始性,具有波动性大、不甚稳定、不易控制得特点。
第二,较高层次得政治感情即政治主体在对政治关系得认知过程中产生得一种复杂而稳定得心理体验。
如对领袖与英雄得敬仰之情、对祖国与民族得热爱之情、对空洞政治说教得冷漠之情。
政治感情就是一种高级得精神活动,具有持续、稳定、较有理性、易于自我控制得特点。
3、政治动机即人们为满足政治需要、达到政治目标或特定政治目得采取政治行为得心理动因,表现为政治期望、政治兴趣、政治抱负、政治理想等。
政治动机产生得原因比较复杂,对阶级而言,政治需要、政治利益就是直接得动因,而经济利益、经济需要就是根本原因。
对个人来讲,面对同一个政治行为对象,如参加共产党或某项政治参与,其动机可能有差异,这就是因为人们得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胆识、政治气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政治动机有定质、定势作用,而在上述各方面每个人存在着个性上得差异,难以一概而论。
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得角度来说,阶级、政党、个人得政治动机得端正或调整,取决于政治意识形态得正确指导,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得正确引导,还要经过社会实践得检验。
4、政治态度即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行为客体(政治体系、政治机构、政治事件、政治事务、政治关系)总体上一贯得、局部上随机变量得对待与反映倾向。
政治态度从倾向性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支持、反对、不介入。
支持与反对都属于参与型,不介入则属于非参与型。
政治态度得定势,受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习俗、政治动机得综合影响与制约。
政治态度不仅与政治心理结构得其她因素相关,而且政治文化结构范围内得各层次因素都与之发生联系。
可以说,在政治态度上集中了全部政治文化结构得内在作用机制。
从上述基本因素瞧,政治心理倾向层面有较多直观、感情成分与潜在得隐性得特点,且比较复杂。
它得形成就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系列心理活动得结果,通过政治实践对现实得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得一种心理反应,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传播政治文化得过程得产物,有着一种历史得继承性。
它得内容具有阶级属性,社会成员得心理活动必然要受制于一定得阶级意志与利益,同时她们又就是在民族文化得氛围中成长,受到传统得民族文得久远影响,所以政治心理倾向中带有民族性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