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_张路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作用研究夏卓英;陈芳;宋春雷;李建秋;周易勇【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07(031)001【摘要】沉积物磷负荷在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恢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释放受物理、化学与生物机制调节,而碱性磷酸酶催化有机磷的矿化,故当为促进沉积物磷循环的重要因素.本文讨论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在磷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五里湖疏浚与未疏浚区以及太湖、巢湖、龙感湖、东湖、月湖、龙阳湖、莲花湖等不同湖泊的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明显不同,这种空间异质性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相联系.此外,APA随沉积物的深度递减,或在中间与较深层次出现峰值,且具明显的季节性.上述事实以及APA对抑制剂的不同响应方式暗示酶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同工酶).苯丙氨酸(Phe)明显提高月湖与五里湖沉积物APA,沉积物与Phe相互作用并静置一天之后,生物可利用性磷(SRP)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再者,Phe可抑制月湖沉积物APA,沉积物与Phe相互作用并静置一天之后,SRP释放量无明显变化,溶解有机磷(DOP)的释放量则明显增加.因此,释放的SRP部分来自某些活跃的有机磷的酶促水解,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在内源磷的释放以及富营养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总页数】9页(P9-17)【作者】夏卓英;陈芳;宋春雷;李建秋;周易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X524【相关文献】1.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理化性质研究 [J], 孟凡德;姜霞;金相灿2.长江中下游部分城市岸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特征分布 [J], 孙玮玮;陈振楼;王东启;毕春娟;许世远;胡蓓蓓3.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J], 张路;范成新;朱广伟;王建军4.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布 [J], 郭亚新;宋春雷;刘云兵;李建秋;周易勇5.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进展及环境意义 [J], 忻旸;陈世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_张路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_张路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3): 263-270. E-mail: jlakes@©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张路, 范成新, 王建军, 陈宇炜, 姜加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摘 要: 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矩阵的统计分析手段, 对长江中下游湖群共18个湖泊的沉积物氮磷释放风险以及湖泊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氮磷形态以及其他相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分析. 草型和藻型湖泊的环境差异是造成氮磷释放风险的主要原因. 氮磷释放风险与铁磷、藻类可利用磷、总氮、总磷、上覆水氮磷含量、间隙水氮含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决定磷酸盐释放风险的主要形态磷是藻类可利用磷和铁磷, 其他形态磷或者含量较低或者不易被转化释放, 对磷酸盐释放风险影响较小. 有机磷含量对磷的释放风险没有直接决定作用, 但它与有机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键词: 沉积物; 氮磷; 营养盐形态; 释放风险; 湖泊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release risks of lake sediment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ZHANG Lu, FAN Chengxin, WANG Jianjun, CHEN Yuwei & JIANG Jiah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Abstract: Cluste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risks from sediments in 18 lake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relate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from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rlying waters. The ecological difference of macrophyte and algae dominated lakes wa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The release risks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iron-bound phosphorus (FeP), algae available phosphorus (AAP),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in sediment, the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overlying and pore waters, porosity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urficial sediment. The AAP and FeP was the main phosphorus forms deciding the phosphorus release risk and other forms were in less effect on it due to the lower contents or lower transformation ability. The sediment organic phosphorus wa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hosphorus release risks but remarkab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sediment.Keywords: Sedim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form; release risk; lake沉积物是湖泊及其流域中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归宿和蓄积库. 沉积物中蕴藏的营养盐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向上覆水体释放. 这种潜在释放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湖泊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 在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风险的研究中, 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的特性(包括其含量和地球化学形态)是影响沉积物中氮磷营养要素迁移、转化以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参数.长江中下游有许多由长江洪泛和自然演化形成的湖泊, 其中大于1km2的650多个湖泊中大部分属于浅水湖泊. 这些湖泊目前普遍受到了湖泊水质恶化, 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的影响, 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对浅水湖泊而言, 由于其更复杂的生态类型, 更加频繁的水土界面营养盐交换以及更易受动力作用的影响, 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和形态的差异对与水土界面交换和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影响机制更加复杂[1-2]. 虽然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 间隙水氮磷含量与潜在释放之间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3-7], 但仍然缺乏较*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64, 40730528)联合资助. 2006-10-26收稿;2007-12-24收修改稿. 张路, 男, 1975年生, 博士, 副研究员; E-mail: luzhang@.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64大量样本的系统综合分析. 本文从沉积物营养盐形态与释放风险之间关系的角度,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若干浅水湖泊进行了分类定量探讨, 尤其是对比了草、藻型两类湖泊之间释放风险的差异, 与目前仅为单一湖泊的相关研究相比, 更能揭示湖泊氮磷形态以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对营养盐释放风险的影响规律.1 湖泊背景及样点选择在长江中下游湖群选取18个不同环境类型、不同沉积物及水体营养盐负荷的湖泊(图1). 其中, 洞庭湖、鄱阳湖及洪湖的采样点在湖区中位置如图1所示, 由于这3个湖泊面积较大, 其样点仅代表采样湖区的情况. 其余湖泊的样点一般选择在湖泊中心区. 16个湖泊中, 共有6个湖泊(样点湖区)未见水草, 其中洞庭湖和鄱阳湖未见水草可能是由于采样点区域为砂性沉积物, 且水深较深, 水草无法生长所致. 而另外四个湖泊: 武山湖、八里湖、菜子湖和东湖也未见水草. 其余12个湖泊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草生长. 表1显示了这些研究湖泊的一些环境参数和采样点位置.表1 18个研究湖泊位置及基本状况*Tab. 1 Location and basic status of 18 analyzed lakes上覆水(mg/L)湖名 地点 东经 北纬 样点水深(m)透明度(cm )水草状况*PO 43- NH 4+西凉子湖湖北咸宁 29°55′31″ 114°07′52″ 1.3 130 1 0.021 0.568 保安湖 黄石大冶 30°17′22″ 114°43′20″ 2.1 200 1 0.002 0.129 洞庭湖 湖南岳阳 29°21′33″ 113°03′17″ 0.9 50 0 0.034 0.161 大官湖 宿松县 30°1′8″ 116°22′51″ 1.4 20 1 0.008 0.378 鄱阳湖 九江星子县29°26′30″ 116°2′21″ 3.2 50 0 0.007 0.157 鲁湖 咸宁北 30°13′50″ 114°10′59″ 2.1 85 1 0.008 0.174 梁子湖 湖北鄂州 30°14′9″ 114°36′57″ 2.0 160 1 0.010 0.449 泊湖 宿松县 30°10′33″ 116°22′45″ 2.0 30 1 0.007 0.190 洪湖 洪湖市区 29°45′53″ 113°22′37″ 1.5 150 1 0.008 0.235 石塘湖 安徽安庆 30°37′41.8″ 117°5′50.4″ 1.1 60 1 0.006 0.295 西武昌湖 安庆怀宁县30°15′36.7″ 116°4′47.8″ 1.1 60 1 0.004 0.397 策湖 黄冈地区 30°15′24″ 115°08′45″ 1.5 80 1 0.102 0.776 太白湖 宿松县 29°58′11″ 115°49′15″ 2.1 50 1 0.011 1.289 武山湖 黄冈地区 29°53′45″ 115°35′38″ 1.8 65 0 0.208 3.648 大冶湖 黄石大冶 30°5′39″ 114°59′34″ 1.0 70 1 0.028 0.582 八里湖 九江市郊 29°41′13″ 115°56′34″ 2.7 50 0 0.013 0.211 菜子湖 安徽桐城 30°50′9″ 117°2′ 7″ 1.0 15 0 0.017 0.438 东湖武汉市区30°33′16″ 114°23′38″ 3.8 80 00.037 0.734* 1表示样点附近肉眼可见水草; 0表示肉眼不可见水草.图1 长江中下游湖群及样点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sampling location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张 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52 研究方法2.1 沉积物释放实验对柱状沉积物进行原柱样控温培养, 获得沉积物的氮磷营养盐释放速率[8]. 释放速率flux 按下式计算[8]:n011a 1()()/n j-j-j flux V C C V C C S t =⎡⎤=−+−⋅⎢⎥⎣⎦∑其中, flux 为释放速度(mg/(m 2·d)); V 为柱中上覆水体积(L); C n 、C 0、C j -1为第n 次、0次(即初始)和j -1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 C a 为添加水样中的物质含量(mg/L); Vj -1为第j -1次采样体积(L); S 为柱样中水-沉积物接触面积(m 2); t 为释放时间(d). 所计算的NH 4+和PO 43-潜在释放均为3d 平均表观释放速率, 分别以小写参数符号的形式表示为nflux 和pflux (下同). 2.2 表层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参数沉积物释放实验结束后, 将沉积物柱样按1cm 厚度分层. 取10g 左右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以下分析: 形态磷[9]: 利用连续提取法, 对沉积物中的形态磷进行分级提取. 由于闭蓄态磷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参与磷的短时相的交换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虽进行了提取, 但数据相关分析时未予考虑. 因此主要考虑了如下五种形态磷: 铁结合态磷(fep , mg/kg)、可交换态磷(lp , mg/kg)、铝结合态磷(alp , mg/kg)、钙结合态磷(cap , mg/kg)、有机磷(orgp , mg/kg).对沉积物样品同时测定: 藻类可利用磷[10], 即利用碱性提取法, 对沉积物中可潜在供藻类利用的磷量(aap , mg/kg)进行分析. 利用强酸消解法测定沉积物中的总磷(tp , mg/kg)、总氮(tn , mg/kg); 用高温灼烧法测定有机质含量(以烧失量计, 表示为loi , %); 105℃下烘干法测定沉积物孔隙度(por , %). 2.3 上层间隙水生物地球化学参数将分层的表层沉积物样进行离心和过滤, 获取间隙水, 立即测定间隙水中酸碱度(ph ); 利用比色分析法测定溶解性磷酸盐(po4p )、溶解性氨态氮(nh4p ); 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1020A)同步测定了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有机碳(toc )和溶解性总无机碳(tic ). 2.4 湖泊水体基本参数湖水透明度(以透明度盘深度Secchi Depth 表示, sd , cm); 用比色分析法测定溶解性磷酸盐(po4w , mg/L)、溶解性氨态氮(nh4w , mg/L); 电导率仪测定水体中的电导率(ec , µs/cm). 另外, 考察了采样点有无水草(plant , 有水草赋值为1, 无水草赋值为0).3 结果3.1 营养盐及释放风险的地球化学参数聚类分析将18个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分为4类: 1)表层沉积物: lp , alp , cap, orgp , fep , aap , tp , tn , loi , por ; 2)上层间隙水: ph , po4p , nh4p , toc , tic ; 3)水土界面营养盐潜在释放: pflux , nflux ; 4)湖泊水体基本参数: sd , po4w , nh4w , ec , plant . 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出发, 这22个参数都是与营养盐在水土界面上的潜在释放风险和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形态和转化相关联的参数. 将参数值构建成一个22×18(参数×样点数)的矩阵, 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组间均值联接法, SPSS 10.0). 在聚类分析中, 未将采样点有无水草(plant )作为系统变量, 以排除该变量对聚类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图2)显示: 这18个湖可以分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两组(组1和组2), 而组2又可以分为较小差异的两组(组3和组4). 在对湖泊分组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进行讨论时我们发现, 组1的4个湖泊: 武山湖、八里湖、菜籽湖和东湖所在样点都未见水草生长. 在全部18个研究湖泊中, 未观察到有水草存在的湖泊共有6个(表1), 除了组1表示的4个无水生植被的湖泊外, 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采样点附近区域也未观察到水生植被. 但是, 考虑到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采样点没有水草可能与砂性底质和水深有关, 因此, 可以认为组1代表的是没有水草生长的藻型湖泊, 其显著特点是沉积物总磷和藻类可利用磷含量均较高, 属于高营养本底的湖泊. 而组2分为组3和组4, 其中组3有6个湖泊: 泊湖、大冶湖、太白湖、西凉子湖、鲁湖和洪湖, 组4有8个湖泊: 石塘湖、策湖、大官湖、鄱阳湖、梁子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3) 266湖、西武昌湖、保安湖、洞庭湖. 该组除洞庭湖和鄱阳湖未见水草外, 其余湖泊为草型湖泊, 且沉积物的营养本底较底.图2 组间均值联接聚类分析法系统树Fig.2 Systematic tree of between group linkage cluster analysis3.2 潜在释放与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氮磷含量氮磷潜在释放均以沉积物高氮磷营养本底的武山湖为最高, 同样该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氮磷含量也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沉积物的潜在释放导致该湖泊的上覆水溶解性氮磷含量在18个湖泊中最高(图3). 从图3中看出, 组1四个湖泊的沉积物总磷和总氮含量平均值为1187mg/kg和2286mg/kg. 与此相比较, 组3组4共14个湖泊沉积物的总磷和总氮含量平均值仅分别为625mg/kg和1122mg/kg. 由于沉积物中的氮磷首先要转化成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氮磷才能在浓度梯度或者动力作用下向上覆水方向移动, 形成潜在释放, 介于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的媒介-间隙水的含量就非常重要. 从结果看, 组1湖泊的间隙水中溶解性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4.23mg/kg和0.02mg/kg, 而组3和组4的湖泊为1.84mg/kg和0.02mg/kg. 由于组1湖泊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氮磷含量均高于组3和组4, 因此可以预计组1湖泊的氮磷潜在释放可能高于组3和组4. 实验结果证实了这样的猜测: 组1四个湖泊的磷酸盐和氨态氮的潜在释放速率平均为0.41mg/(m2·d)和13.2mg/(m2·d), 显著高于组3和组4的0.18mg/(m2·d)和3.33mg/(m2·d). 因此, 从这个结果可以直观地认为沉积物氮磷含量与氮磷潜在释放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3 湖泊磷释放与磷含量结果按聚类分析结果, 将18个湖泊分为三组. 图4显示了各湖泊组磷释放风险与沉积物中fep、aap、tp 以及间隙水磷po4p、上覆水磷po4w的比较结果. 四个藻型湖泊的磷释放通量高于组3和组4, 组3和组4的释放风险中值相近, 但组3各湖泊的释放风险差异大于组4. fep含量结果为组1>组3>组4, 但组1四个湖泊含量差异较大. aap和tp含量规律类似与fep. 但组1的数据分离度小于fep. 上覆水磷酸盐含量各组间差异并不显著, 但间隙水中磷酸盐含量表现为组1>组3 ≈组4.张 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7图3 氮磷潜在释放与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氮磷含量Fig.3 Potential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their contents in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lying coaters图4 三组不同湖泊磷释放潜力和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磷含量比较箱式图Fig.4 Comparison of potential release of phosphorus and contents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rlying watersN f l u x (m g /(m ·d )t n (m g /k g )n h 4p (m g /L )n h 4w (m g /L ) 武山菜籽泊太白鲁石塘大官梁子保安武山菜籽泊太白鲁石塘大官梁子保安2形态磷含量(m g /k g )磷含量(m g /L )磷含量(m g /L )2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684 讨论4.1 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参数的因子分析在进行相关分析前, 有必要对22项与潜在释放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因子分析, 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筛选出与沉积物潜在释放相关联的参数. 从理论上说, 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形态及相应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影响营养盐潜在释放的条件, 按照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形态磷进行分级提取后, 沉积物形态磷可以分为潜在释放的磷源: 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和有机磷难以利用的磷源: 钙磷等. 而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间隙水氮磷含量以及酸碱度和有无沉水植物等条件. 可能是影响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的因素.图5表示这些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在经主成分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和Kaiser 均一化,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提取主要因子后, 分为2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主成分2). 其中, 反映释放风险的nflux 和pflux 的两个参数与fep 、aap 、tn 、tp 、po4w 、nh4w 、nh4p 、por 和loi 在同一个主成分1中. 这11个参数构成了影响氮磷营养盐释放风险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参数. 从主成分1中可以看出, fep 和aap 提取的因子信息最大, 从统计角度出发, 可以认为这两个参数对该主成分的贡献最大, 而tn , tp , pflux 和nflux 提取的因子信息也较大, 说明这四个参数也是该主成分的重要组成信息. 而loi 、por 、po4w 、nh4w 、nh4p 对该主成分的构成也有一定的贡献, 但不起决定作用. 主成分2包含的参数信息, 如alp 、lp 、cap 和orgp 等与组1中磷释放风险的参数分属两个主成分, 可能说明了这些形态磷对磷的释放风险不起决定作用. 从主成分2中还能看出, 表征湖泊有无水草的特征参数plant 出现在该组中, 是否也说明了有无水草的生长与湖泊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风险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而主成分2中的ph 可能也说明水体酸碱度与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风险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同样的结论在太湖的梅梁湾和东太湖这两个湖区的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比较研究中得到[4]. 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报道认为间隙水酸碱度与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间存在联系[11], 但同样也有许多研究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12]. 主成分2中plant 和sd 、ph 具有较高的因子信息可能预示着水草可能对控制湖水透明度和酸碱度有一定的关联作用.图5 营养盐及释放风险生物地球化学参数主成分分析Fig.5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nutrients and their release risks主成分1主成分2张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9在进一步分析相关关系前, 对主成分分析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中的参数的公因子方差提取比例都超过了50%(除pflux和por), 且aap在主成分1中提取的公因子方差最高; 而主成分2的公因子方差提取比例均未超过50%. 这预示着相比主成分2, 主成分1的因子提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4.2沉积物磷形态与磷释放的相关分析已有研究表明, 影响磷潜在释放的形态磷主要是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和一部分有机磷. 前期研究[9]认为虽然可交换态磷和铝磷是容易释放或者容易转化成易释放磷的形态磷, 但是由于沉积物中这两个形态磷的含量很低, 不能决定磷的潜在释放. 而具有易转化性和较高含量的铁磷和一部分有机磷是决定沉积物间隙水磷酸盐含量以及磷释放的形态. 在这18个湖泊的研究中, 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虽然这18个湖泊具有不同的营养盐负荷、不同的环境类型, 但是可交换态磷和铝磷的含量均很低, 约比铁磷低2-3个数量级. 因此, 这些易转化的磷形态与磷释放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弱.考虑到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组1和组3、4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分析这些形态磷和潜在释放之间关系时, 主要考虑了组3和组4的14个湖泊, 相关分析结果仅考虑了这些有水草生长的湖泊.与磷的潜在释放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藻类可利用磷(aap), 皮尔逊相关系数r=0.78, 显著因子p=0.002, 属于极显著正相关. 由于铁结合态磷(fep), 也基本能反映aap的含量, 因此, 磷的潜在释放与fep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他的形态磷均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这个结论与太湖几个湖区得到的结论基本类似. 因此, 对于这些湖泊而言, 决定磷潜在释放的沉积物形态磷组分主要是铁磷, 用藻类可利用磷含量来指示磷潜在释放的量也具有较高可靠性.4.3沉积物氮磷形态与潜在释放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将聚类分析中构建的22×18的矩阵进行相关分析, 其中未将水草参数考虑在相关关系分析中. 从分析结果看(表2), 与磷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主要参数有nflux、fep、aap、tp、po4w和nh4w, 显著负相关的有toc、tic. 与氮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有aap、tp、tn, 极显著正相关的有nh4p、po4w、nh4w. 由于po4w和nh4w之间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所以氮的潜在释放与po4w有关, 但显然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po4w)高低不是决定氮的潜在释放的因素; 同样的, 与磷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nh4w也不能说明水体中溶解性氨氮(nh4w)是决定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 与此类似, 由于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和总氮(t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因此, 造成了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与这些参数间的表观相关性.从与沉积物氮磷的潜在释放相关的参数看, 主要是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决定的. 而铁结合态磷与磷潜在释放间相对较好的相关系数表明用铁结合态磷表征磷的潜在释放是比较合乎规律的, 其次是用aap来表征的藻类可利用磷. po4w与磷潜在释放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释放的结果. 可以推测, 如果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与沉积物的潜在释放相关, 那么这样的湖泊水体中的磷酸盐的来源可能与内源性磷关系更大, 而不是外源性磷.从表2还可以预示出: 钙结合态磷(cap)与其他参数均没有显著相关, 仅与电导率(ec)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钙结合态磷是非常不活跃的形态磷, 主要受热力学中的溶解沉淀平衡控制, 而磷酸钙的溶度积K sp为1.6×1044, 很难被溶解, 因此对间隙水、上覆水磷以及磷潜在释放的影响较小, 一般来说钙结合态磷主要表现出沉积埋藏的特性. 有机磷(orgp)与表征有机质含量的loi极显著正相关, 说明这两个参数表征的是有机污染而不是营养盐的污染. 类似的结论在太湖也被发现.间隙水的氨氮含量与氮的潜在释放极显著相关, 而间隙水磷的含量与潜在释放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是否预示着间隙水中氮的迁移转化更多的受浓度梯度的控制, 而磷在间隙水中的迁移并非只受浓度梯度的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磷矿化等地球化学过程可能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5 结论将氮磷释放风险及与之相关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氮磷形态、含量及其它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聚类分析, 认为湖泊环境类型的差异是造成这些因素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氮磷释放风险与铁磷、藻类可利用磷、总氮、总磷、上覆水氮磷含量、间隙水氮含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决定磷酸盐释放风险的主要形态磷是藻类可利用磷, 其次为铁磷. 沉积物中有机磷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70而其他形态磷或者含量较低或者不易被转化释放, 对磷酸盐释放风险影响较小.表2 沉积物氮磷形态与潜在释放特征参数相关关系* Tab. 2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potential release parametersp f l ux n f l ux f e pl pa l pc a p o r gp a a p t pt np o rl o ip he c n h 4p p o 4p t o ct i cs d p o 4wnfux .53 bfep .50 b.30lp-.04 -.05 -.12alp -.17 -.03 -.08 .84 acap -.14 -.38 -.31 .35. 02orgp -.29 .25 -.08 .49 b . 49 b . 32aap .45 b .41 b .87 a .13. 21 -. 28 . 08 tp .39 b .34 b .63 a . 48 b .58 b-. 14 . 37 . 88 atn .29 .41 b .80 a . 10 . 21 -. 14 . 16 . 94 a . 84 apor .23 .13 .14 . 09 . 13 . 18 . 38 . 28. 35. 28loi .02 .19 -.02 . 28 . 39 . 25 . 62a. 16. 33. 22. 80 aph -.32 -.10 -.23 . 21 . 18 . 06 . 18 -. 35-. 12-. 29-. 15-. 08ec-.07 .03 -.21 . 01 . 02 . 49 b . 24 -. 13-. 05. 06. 26. 46 b -. 05nh4p .31 .71 a -.04 -. 07 . 02 -. 09 . 19 . 19. 19. 24. 20. 33-. 19. 48 bpo4p -.04 .08 -.19 . 43 . 44 -. 18 . 03 -. 12. 06-. 08-. 29-. 14. 52b-. 19-. 15toc -.42 b -.35 -.22 . 13 . 03 . 36 -. 11-. 33-. 28-. 23-. 63a -. 45. 24. 31-. 11. 05tic -.42 b -.31 -.32 . 46 b. 23 . 36 . 07 -. 39-. 15-. 34-. 43-. 35. 57 b . 12-. 19. 33. 69 asd-.19 -.31 -.43 b. 08 . 11 . 46 . 16 -. 43-. 30-. 27. 16. 24. 21. 47 b -. 07. 04. 42 . 09po4w .45 b.69 a.01 . 22 . 09 . 16 . 24 . 25. 27. 28. 11. 26-. 11. 48 b. 84a. 03. 05 -. 01 -. 02 nh4w .55 b .66 a .07 . 06 . 10 -. 03 . 05 . 35. 33. 37. 29. 35-. 24. 50 b . 91a -. 08 -. 12 -. 23 -. 03 . 89 a *Pearson 双尾检验; a: 极显著相关p <0.01; b: 显著相关p <0.05; 符号说明见1.2. 6 参考文献[1] Wetzel RG. Limnology. Lake and River Ecosystems (Thi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625-627.[2] 范成新, 张 路, 秦伯强等.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 中国科学(D 辑), 2003, 33(8): 760-768. [3] 徐 清, 刘晓端, 王辉锋等. 密云水库沉积物内源磷负荷的研究. 中国科学(D 辑), 2005, 35(增Ⅰ): 281-287. [4] 张 路, 范成新, 王建军等.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环境科学, 2006, 27(8): 1537-1543.[5] 范成新, 杨龙元, 张 路.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湖泊科学, 2000, 12(4): 359-366. [6] 范成新, 张 路, 秦伯强等.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I.氨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湖泊科学, 2004, 16(1): 10-20.[7] 黄清辉, 王子健, 王东红等. 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磷吸附容量及其释放风险评估. 湖泊科学, 2004, 16(2): 97-104. [8] 范成新, 张 路, 杨龙元等. 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模拟. 海洋与湖沼, 2002, 33(4): 370-377.[9] 张 路, 范成新, 池俏俏等. 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磷形态分布研究. 地球化学, 2004, 33(4): 423-432. [10] 张 路, 范成新, 朱广伟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湖泊科学, 2006, 18(1): 36-42.[11] Xie LQ, Xie P, Tang HJ. Enhancement of dissolved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 lake water by Microcystis blooms-anenclosure experiment in a hyper-eutrophic, subtropical Chinese lak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03, 122: 391-399.[12] Gibson CE, Wang G, Foy RH et al . The importance of catchment and lake processes in the phosphorus budget of a large lake.Chemosphere , 2001, 42: 215-220.。

湖泊与河流沉积物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

湖泊与河流沉积物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

湖泊与河流沉积物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1. 湖泊与河流是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还对周围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湖泊与河流的水质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其中磷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湖泊与河流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沉积物。

2. 沉积物是湖泊与河流中重要的磷储存库,其中有机质的分解是导致磷释放的重要驱动力。

有机质是指湖泊与河流底部的有机物质,例如植物残体、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在湖泊与河流中的沉积物。

这些有机质的分解会释放出磷,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3. 有机质的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湖泊与河流的有机质会被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产生溶解性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物质。

这些产物会改变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而影响磷的释放。

有机质的分解还会影响湖泊与河流的氧化还原环境,导致磷的释放。

另外,底泥中的铁、锰等元素也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并影响着磷的释放。

4. 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对于湖泊与河流的水质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机制,可以更好地预测湖泊与河流磷的释放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对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进行研究,也为更好地保护水体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湖泊与河流水质的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学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水质管理和保护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湖泊与河流沉积物有机质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了解到这一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有机质的分解驱动磷释放的机制研究对于湖泊与河流的水质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讨。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

过 夜 ,所用 药 品均 为 分析 纯 。
13 分 析 方 法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样 品采 集 .
长 江 中下游 6个 浅 水湖泊 ,利用 柱装 采 样器 采 集表 层 1 m 沉 积 物样 品 ,共 1 0c 3个 。其 中太湖 采
基 金项 目 :国家 重点基 础 研究 发展 规划 项 目 ( 0 2 / I34) 2 0 C3 2 0 d
湖泊上覆水体磷浓度的重要因素p。特别是在外源 l
污染 得到控 制 的条 件下 ,作 为 内源 的沉 积 物磷 释放 对上覆水体的磷浓度有重要影响 。沉积物组成特 】 征 是 影响其 释 放磷 的重 要 因素 ,但 不 同研 究者 在针 对 不 同 的研 究 地点 ,得 到 的结 论 并不 完 全相 同 。研 究表明沉积物磷释放受其铁 、 铝氧化物含量影响显 著【,也 有研 究发 现 沉积 物有 机 质 能够 与铁 铝 等金 5 】 属 离 子发 生络 合 , 而限制 沉 积物 的磷 释放 【 另 进 o ; 有研 究认 为 沉 积 物 中有 机 碳 和 碳 酸 钙 含量 对 磷 释 放 也 有重 要影 响 L J长江 中下 游地 区是我 国浅 水 湖 8。 泊分 布最 为集 中的 区域 ,也是 我 国 富营养 化湖 泊 的 主要分布 区域【 。目前对该地 区湖泊沉积物磷的释 J 川
长 江 中下游 浅 水 湖 泊 沉 积 物 磷 释 放 动 力 学
金 丹越 ,王圣 瑞 ,步青云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 / 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 1 ; 0 02
2 .天津 航道 勘察 设计 研究 院 ,天津 30 4 002
摘要 :在室 内模拟条件下 ,通过沉积物磷 释放动力学实验 ,研究 _长汀 中下游浅 水湖 泊 1 厂 3个沉 积物的磷释放动力学特征 , 并分析 丫沉积物组成特 对磷 释放 动力学的影响 , 果表明 : 1 指数动 力学模 型可以很好地拟合长汀 中下游浅水 湖泊 沉积 结 ( ) 物磷释放动力学特征 ,前 2 0 h为怏反应 ,磷 释放速度较大 ,随后进入慢反应 ,逐渐达 到最 大释放最 ;( 2)沉积物磷 释放动 力学特征 其组成有关 ,其 中_ 卜总氮 、总磷和有机质含最呈 著正相关 , 沙粒含量呈 著负相关 ,而 粘粒 含最没有 达到 著水平 ,与 Ol nP( . to.-Na O , H 8 s . 0 1 HC 3p . e 5o L 5提取 的磷 )和易解吸态磷 ( D R P)含量达极 著正相关水平 ;( 可 以 3) 根据总磷和有效磷含量来 比较 和预 测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特征 , 且根据有效磷 含最可以得到 比根据总磷含 帚更 可靠 的结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范成新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4(24)3
【摘要】研究了长江中下游2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水相磷含量等水质特征.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绝大部分湖泊的沉积物中90%以上的磷是以生物较难利用的形态存在的,活性磷所占比例很小.而在严重污染的城市湖泊中,活性磷含量则可以占到总磷的35%以上.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的高低与总磷含量并不一致.水草的存在对水相磷含量及沉积物中磷的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水相磷的含量与沉积物中交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铁磷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水体营养盐含量及浅水湖泊生态类型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总页数】8页(P381-388)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磷;水体污染;环境保护;连续提取法;富营养化;生态系统【作者】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范成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
【相关文献】
1.城市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J], 李璜;徐颖;朱明珠;方盛荣
2.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 [J], 黎睿;王圣瑞;肖尚斌;焦立新;刘文斌;倪兆奎
3.长江中下游典型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与铁的耦合关系 [J], 龚梦丹;金增锋;王燕;林娟;丁士明
4.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 [J], 张路;范成新;王建军;陈宇炜;姜加虎
5.镧改性膨润土对浅水湖泊水体磷浓度和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J], 甘磊;钟萍;苏玲;刘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三个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三个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三个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张斌亮;张昱;杨敏;黄清辉;刘敏【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04(24)4【摘要】以长江中下游太湖、巢湖和龙感湖等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0~1cm)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沉积物对湖水中磷的吸附特性,并探讨了沉积物表面特性和化学组分等因素对磷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作用主要发生在快吸附过程的前1~2h之内;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基本符合修正后的Langmuir型等温方程,不同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本底磷吸附量(QNAP)以及磷饱和吸附量(Qmax)差别显著,与采样点所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同时,沉积物的饱和吸附量与比表面积、活性铁、铝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 92,0 98,0 78和0 96;活性铁、铝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也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颗粒物Zeta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总页数】6页(P595-600)【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特征;活性;富营养化【作者】张斌亮;张昱;杨敏;黄清辉;刘敏【作者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育部城市环境动态过程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相关文献】1.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吸附等温线和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 [J], 庞燕;金相灿;王圣瑞;孟凡德;周小宁2.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 [J], 王娟;王圣瑞;金相灿;朱书全3.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J], 王圣瑞;金相灿;赵海超;庞燕;周小宁;楚建周4.小型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李松贵;向速林;张旭;付成钢;吴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水体中都出现了氮磷污染问题。

因为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而过多的氮磷元素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细菌滋生、藻类水华等现象,不仅让水体变得混浊臭臭的,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避免水体受到氮磷污染,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在沉积物中的氮磷元素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存在的形态。

氮和磷元素在水体中主要以有机形态(如蛋白质、核酸等)和无机形态(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存在。

其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在水体中的占比较大,而有机氮和有机磷则主要存在于沉积物中。

在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可交换态、还原态和稳定态。

可交换态是指氮磷元素与沉积物颗粒表面吸附作用较弱,可以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形态。

可交换态氮主要存在于铵态和硝态两种形式。

当外界环境中含有丰富的氮源时,可交换态氮会迅速释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变得混浊浑浊。

有时,这种现象甚至会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水华。

可交换态磷主要存在于磷酸盐的形式,它与水体中其他物质相比,较容易被吸附到颗粒表面上。

还原态是指氮磷元素处于低价态或还原化合物中的形态。

它们与可交换态相比,吸附能力更强,难以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还原态氮主要以氨态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由于还原态氮并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难以转化为其他形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也非常大。

还原态磷则主要以微生物耗氧作用产生的铁锰磷酸盐形式存在。

稳定态是指氮磷元素与沉积物颗粒结合较为牢固的形态。

它们与可交换态和还原态相比,吸附能力更强,难以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稳定态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在水体中很难转化为其他形态。

稳定态磷则主要以钙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释放速度较慢,对水体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了解了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我们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下如何去除其中的污染物。

这方面的技术也是比较多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生物还原法、吸附法和沉淀法等。

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

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

第 35 卷 第 1 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Vol.35,No.1 2022 年 1 月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an.,2022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刘 昔1,邓兆林3,张 露2,谢婷婷1,王学雷2,杨 超2,厉恩华2,王 智2*1.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102.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13. 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湖北荆州 433200摘要:为研究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内源营养盐释放规律,在不同季节对洪湖13个沉积物采样点进行调查,并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原位采集沉积物开展静态模拟释放试验. 结果表明:①洪湖沉积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4 407.4 mg/kg 和1 421.0 mg/kg,内源污染严重;②洪湖沉积物污染可能是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在5 d的静态释放模拟试验中,夏季上覆水中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升高1.467和0.042 mg/L,冬季分别升高0.224和0.036 mg/L;③洪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夏季洪湖沉积物总氮、总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33.9和4.0 mg/(m2·d),冬季分别为32.1和3.4 mg/(m2·d);④根据试验结果估算,洪湖沉积物氮的释放潜力为3 500~14 000 t/a,磷的释放潜力为350~400 t/a. 研究显示,在控制流域外源污染输入和减少湖区面源污染的同时,应从根本上改善洪湖水质并重塑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科学指导下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在洪湖开展受污染沉积物的修复工作.关键词: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氮磷释放中图分类号:X52文章编号:1001-6929(2022)01-0080-09文献标志码:A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9.22Sediment Endogenous Pollution an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hu LakeLIU Xi1,DENG Zhaolin3,ZHANG Lu2,XIE Tingting1,WANG Xuelei2,YANG Chao2,LI Enhua2,WANG Zhi2*1.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Yangtze R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Minist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uhan 430010, China2. Key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Hubei, Innovation Academy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61, China3. Honghu Wetland Natural Reserve Administration, Jingzhou 433200,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release from the sediments in Honghu Lake, 13 sedimen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static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in-situ column sediment sampl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n Honghu sediments were 19%, 4,407.4 mg/kg and 1,421.0 mg/kg,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endogenous pollution of Honghu Lake c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5-day static release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N and TP in the overlying water increased by 1.467 and 0.042 mg/L in summer, and 0.224 and 0.036 mg/L in winter. The average release rates of TN and TP from sediments were 133.9 and 4.0 mg/(m2·d) in summer, and 32.1 and 3.4 mg/(m2·d) in winter,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N release potential from sediments in Honghu Lake was calculated to be 3,500-14,000 t/a, and P release potential was 350-400 t/a. Therefore, while controlling the input of external pollution and reducing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 sediments in the highly polluted area should be restored under scientific guidance.Keywords:Honghu Lake;sediment;endogenous pollu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收稿日期:2021-06-29 修订日期:2021-09-17作者简介:刘昔(1994-),男,湖北洪湖人,liuxi162@.*责任作者,王智(1983-),男,湖北罗田人,研究员,博士,博导,主要从事湿地生态与环境效应研究,zwa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601545,41671512);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项目(No.2018369)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601545,41671512);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2018369)沉积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氮磷营养元素的重要储存载体,也是水生动植物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的重要媒介[1]. 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赋存等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如水文水动力过程、外源污染负荷输入、湿地水环境演化等[2]. 随着湖泊外源污染物输入的增加及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沉积物中营养物质不断累积,可能发展为湖泊内源污染的主导因子[3-4]. 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湖泊沉积物中氮磷营养元素可以通过扩散、对流、再悬浮等过程释放到上覆水体,从而引发湖泊污染[5-6]. 有研究[7]表明,在外源污染负荷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湖泊沉积物中的氮磷向其上覆水体的释放可能成为湖泊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流域外源营养盐污染负荷的控制,沉积物内源磷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程度呈增大趋势[8]. 因此,准确估算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强度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沉积物和上覆水的营养盐交换是判断湖泊沉积物具有“汇”或“源”作用的重要标志,研究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特征对于全面开展风险评价工作至关重要[9]. 目前,常用的湖泊内源污染定量估算方法主要有质量衡算法、孔隙水扩散模型和柱状芯样模拟法3种[10]. 其中,质量衡算法可以粗略地对封闭湖泊内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但在计算外源输入复杂的湖泊时误差较大[11];孔隙水扩散模型法需要的参数较多且研究过程复杂,在实际中很难得到应用[12];而柱状芯样模拟法通过原位获取湖泊沉积物,很大程度上模拟了湖泊沉积物营养盐的原位释放规律,其应用最为广泛[13-14]. 王斌等[15]通过现场监测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茜坑水库沉积物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的平均释放速率为7.36 mg/(m2·d),总磷的平均释放速率为2.20 mg/(m2·d);张茜等[16]通过室内沉积物-上覆水释放模拟试验对漳泽水库沉积物中氮磷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水温和溶解氧浓度对氮磷释放具有显著影响;裴佳瑶等[17]在雁鸣湖关于沉积物内源营养盐释放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释放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减小.km2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泊,面积约350 ,是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主要的调蓄型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典型的浅水湖泊,具有防洪调蓄、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18]. 2016年,洪湖遭受特大洪水,导致水生植物大面积死亡及周边冲击性污染负荷汇入湖内,加之上游污染物的持续输入,水质显著下降,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威胁.目前,洪湖围网养殖拆除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基本上恢复了围网养殖前的景观格局,但长期、大面积的围网养殖可能导致洪湖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9-20].近年来洪湖水质波动明显,关于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负荷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 该研究通过柱状芯样法,考虑到温度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选取不同季节的洪湖沉积物进行模拟试验,探讨洪湖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时空差异、影响因素及与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相关关系. 基于洪湖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区域性特征,该研究可为洪湖湿地开展沉积物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洪湖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下游,地理坐标为113°12′E~113°26′E、29°49′N~29°58′N,水域范围东西长约23.4 km,南北宽约20.8 km,岸线总长度约104.5 km[21]. 分别于2020年7月2日(夏季)和2020年12月24日(冬季)在洪湖不同采样区域原位采集13根柱状沉积物样,沉积物厚度不少于25 cm 且两次采样点位置完全相同(见图1). 采样完成后,保留柱状管内上覆水,密封遮光垂直放置带回实验室. 同时,为研究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于2020年7月采样时另采集了一份沉积物样品用于理化指标的测定.野外调查时用PSC-1/40彼得森采泥器(面积1/40 m2,丹麦KC-Denmark公司)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深度约25 cm),每个采样点重复采集样品3次,然后取混合样装入密封袋带回实验室. 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避光通风处风干、磨碎、过孔径0.15 mm筛,用于沉积物样品分析.1.2试验设计与样品分析在实验室内将各柱状管内的上覆水用虹吸法抽到同一容器中,然后向容器中加入同期取得的洪湖水样,得到约20 L洪湖全湖水体混合样,经过滤后得到试验原水样,即刻取原水样保存并作为初始模拟状态. 最后,将试验原水用虹吸法沿内壁小心滴注到各柱状管,蔽光存放,开始沉积物氮磷的静态释放模拟试验,试验装置示意见图2. 柱状管内壁直径为5.6 cm,初始状态下每根柱状管内加入试验原水样1 L,每次试验取用水样体积为50 mL,并在取样结束后向柱状管内补充等体积的原混合水样. 为减少取样过程对沉积物的扰动,采用移液管取表层沉积物上25 cm第 1 期刘 昔等: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81处上覆水并在取样结束后沿内壁缓慢补充上覆水. 洪湖沉积物营养盐的静态释放试验共计取样4次,分别于注入原水样后24、48、72和120 h 进行取样,测试指标包括总氮和总磷. 第一次模拟试验时间段为2020年7月3−8日,该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为32.3 ℃;第二次模拟试验时间为2020年12月25−30日,该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为4.9 ℃.图 2 模拟试验装置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simulation experiment为探究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与水体及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的相关性,于2020年7月采样时使用EXO2水质仪(YSI, USA)对采样点的水温、pH 、电导率、叶绿素a 、溶解氧等指标进行即时测定,同时对该次采样各柱状管内上覆水中氮磷浓度进行测定.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用烧失重法测定;总氮浓度采用HJ 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浓度采用GB/T 1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3 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温度是影响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重要因素[22],因此分别选择高温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进行模拟试验.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速率的计算方法[23-24]如下:式中:M 为释放速率,mg/(m 2·d);V 为上覆水体积,L ;C n 、C 0、C i−1分别为第n 次、初始状态下和第i−1次采样时监测指标的浓度,mg/L ;V i−1为第i−1次的取样体积,L ;S 为柱状管中沉积物和上覆水的接触面积,m 2;t 为释放时间,d. 考虑到氨氮和硝氮之间的相互转化及不同价态磷之间的相互转化,计算时采用的是总氮和总磷的含量.1.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进行空间插值,探讨氮磷含量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时空分布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沉积物氮磷释放影响因素[25]. 数据采用SPSS 19.0、ArcGIS 10.4、R 语言和Origin 8.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2 结果与讨论2.1 洪湖沉积物污染分布特征在过去20余年,洪湖受到长期、高强度的围网养殖人类活动影响,沉积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26]. 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特征如图3所示. 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9%,变化范围在11%~26%之间,表明洪湖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图 1 洪湖的地理区位及采样点的分布情况Fig.1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in Honghu Lake82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丰富,肥力较高. 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载体,是沉积物中的一种自然胶体,也是评判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7]. 洪湖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在3 329.9~6 045.6 mg/kg 之间,平均值为4 407.4 mg/kg ,其中,S09采样点(西南部)和S12采样点(东北部)较高;总磷含量在896.9~2 950.5 mg/kg 之间,平均值为1 421.0 mg/kg ,总磷含量最高的是S01采样点(蓝田河口冲积扇尾屿),其次为S02采样点(汉沙河口).图 3 洪湖积物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特征Fig.3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surfacesediments of Honghu Lake我国9个典型湖泊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污染情况[28]如表1所示. 与国内其他湖泊相比较,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洪湖有机质含量在报道的9个湖泊中是最高的,与杞麓湖(19%)持平;总氮含量仅次于杞麓湖(5 825.6 mg/kg )和泸沽湖(4 772.6 mg/kg ),在报道的9个湖泊中排名第三位;总磷含量仅次于泸沽湖(1 576.8 mg/kg )和五大连池(1 580.8 mg/kg ),在报道的9个湖泊中排名第三位. 因此,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在国内湖泊中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与洪湖长期的围网养殖历程有关[29].虽然洪湖围网养殖已于2016年底全部拆除完成,但通过对洪湖沉积物物理化学的分析发现,围网养殖活动对洪湖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很大一部分营养元素沉降到了湖泊底泥中. 伴随着风浪对湖泊的扰动,沉积物中的氮磷会重新释放到湖泊水体中,同时部分有机质成分也会经过矿化作用释放出大量氮磷元素,并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30]. 在以往对洪湖的研究中,学者们常将重点放在洪湖水质的变化及外源污染的防治上,而忽略了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对湖泊水质造成的影响[31].2.2 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特征洪湖沉积物氮磷的静态释放模拟试验分别于2020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进行,每次试验共计5 d ,取样4次. 在2020年7月,初始状态下试验原水中总氮浓度为2.816 mg/L ,总磷浓度为第 1 期刘 昔等: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830.018 mg/L ;在2020年12月,初始状态下试验原水中总氮浓度为2.189 mg/L ,总磷浓度为0.022 mg/L ,试验周期内柱状管内上覆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如图4所示. 在5 d 的模拟试验时间内,夏季试验柱状管内上覆水中总氮平均浓度升高1.467 mg/L ,总磷平均浓度升高0.042 mg/L ;冬季试验柱状管内上覆水中总氮平均浓度升高0.224 mg/L ,总磷平均浓度升高0.036mg/L. 由此推测: ①夏季氮磷的释放潜力显著高于冬季(浓度变化大),温度变化可能是影响沉积物氮磷释放的重要因素;②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中氮磷浓度增加,沉积物污染可能是洪湖水环境中氮磷的重要来源之一.2.3 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洪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2020年7月(夏季)洪湖沉积物中总氮的平均释放速率为133.9 mg/(m 2·d),变化范围在98.0~159.0 mg/(m 2·d)之间,所有水域的沉积物均为氮元素污染的源,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小港水域;而2020年12月(冬季)洪湖沉积物中总氮的平均释放速率为32.1 mg/(m 2·d),变化范围在−31.5~116.3 mg/(m 2·d)之间,部分水域沉积物成为了总氮的汇,值得关注的是,小港水域(夏季最大的源)在冬季成为了洪湖氮元素最大的汇;2020年7月(夏季)洪湖沉积物中总磷的表 1 中国9个典型湖泊沉积物污染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pollution innine Chinese typical lakes湖泊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mg/kg )总磷含量/(mg/kg )洪湖19 4 407.4 1 421.0巢湖7 2 045.9 1 071.8青海湖7 2 269.1519.8杞麓湖19 5 825.6849.7程海7 2 290.8631.3泸沽湖16 4 772.6 1 576.8乌梁素海5 2 194.7712.1呼伦湖8 1 176.5742.4镜泊湖10 2 850.1 1 171.7五大连池173 287.21 580.8注:除洪湖外,其余湖泊数据来自文献[28].注:图中彩色圆点表示实测值.图 4 模拟试验柱状管内上覆水中氮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Fig.4 Temporal vari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overlying water in simulated experimental device84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平均释放速率为4.0 mg/(m 2·d),蓝田水域沉积物中总磷的释放速率远大于其他水域;2020年12月(冬季)洪湖沉积物中总磷的平均释放速率为3.4 mg/(m 2·d),全湖水域沉积物均为磷元素污染的源.总体来看,洪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在夏季高于冬季,说明高温促进了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 首先,温度升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生物活性,如生物反硝化作用会促进沉积物中氮的释放;其次,温度升高会促进沉积物的有机矿化作用,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呈现出还原状态,进而使部分与金属离子结合的磷酸根离子释放;最后,矿化过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钙结合态磷的释放也相应加快[32]. 以2020年7月洪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速率为例,与同期滇池和太湖沉积物氮磷释放对比发现,洪湖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速率低于滇池〔平均值为163.1 mg/(m 2·d),最大值为190.9 mg/(m 2·d)〕[7],但高于东太湖〔平均值为42.2 mg/(m 2·d),最大值为60.6mg/(m 2·d)〕[12,33];同样地,洪湖沉积物中总磷的释放速图 5 洪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Fig.5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rate of Honghu Lake第 1 期刘 昔等: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85率低于滇池,但与东太湖持平,滇池和东太湖中总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4.9和3.4 mg/(m 2·d). 按照该试验结果的理想状态进行估算,洪湖底泥中总磷的释放潜力为350~400 t/a ,总氮的释放潜力为3 500~14 000 t/a ,与外源营养盐的输入总量相当甚至略高,洪湖沉积物污染可能是导致洪湖水质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4].因此,在对洪湖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时,应当统筹协调流域上中下游污染防治,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切实改善流域内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四湖总干渠);同时应当加强洪湖湖区的管理与生态恢复,减少洪湖周边污染物向湖区的排放,在科学指导下修复污染严重的沉积物并逐步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提升洪湖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功能性[35].2.4 沉积物中氮磷释放加速率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洪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与水体、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的空间相关性,由图6可见,洪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速率与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空间一致性不显著(P >0.05),相关系数较低,可能原因是洪湖属于浅水型湖泊,受风浪影响较大,水动力过程复杂,导致水体中氮磷发生迁移转化;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速率与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呈显著相关(P <0.05),说明受污染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氮磷释放潜力,是湖泊水体氮磷的主要内源污染来源.图 6 洪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速率与水体、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Fig.6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nutrient release rate and its content in water or sediment of Honghu Lake自2016年底洪湖围网完全拆除后,近年来洪湖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34],一方面是2016年大洪水对洪湖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另一方面是洪湖在长期的围网养殖过程中,不仅破坏了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同时过量营养元素的投放导致了湖泊富营养化和底泥恶化,20余年来过度的围网养殖给洪湖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彻底恢复洪湖生态环境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3 结论与展望a )洪湖沉积物受污染情况严重,与国内其他湖泊相比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 洪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9%,在相比较的9个湖泊中排名第一位;总氮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 407.4和1 421.0 mg/kg ,在相比较的9个湖泊中均排名第三位.b )沉积物内源污染导致洪湖上覆水中氮磷浓度升高. 在5 d 的沉积物氮磷释放模拟试验中,夏季上覆水中总氮平均浓度升高1.467 mg/L ,总磷平均浓度升高0.042 mg/L ;冬季上覆水中总氮平均浓度升高0.224 mg/L ,总磷平均浓度升高0.036 mg/L.c )受长期的围网养殖影响,内源污染控制是洪湖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 按照该研究模拟试验结果的理想状态估算,洪湖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潜力为3 500~14 000 t/a ,总磷的释放潜力为350~400 t/a ,解决内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86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d )该研究通过室内原位模拟试验揭示了洪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但是未对区域水文过程和生物因素影响进行研究.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深入探讨水文过程和不同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作用机理与机制.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杨洋,刘其根,胡忠军,等. 太湖流域沉积物碳氮磷分布与污染评价[J ].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2):3057-3064.YANG Y ,LIU Q G ,HU Z J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pollution evaluation of sediment in Taihu Lake Basin [J ].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4,34(12):3057-3064.[ 1 ]王圣瑞.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氮磷生物地球化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2 ]任焕莲, 刘娜, 梁雯琴.基于化学条件下静态释放模拟研究太行湖底泥TP 分布特征[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0,18(2):38-46.REN H L, LIU N, LIANG W Q.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phosphorus in sediment of Taihang Lake and simulation of static release under chemical conditions [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20,18(2):38-46.[ 3 ]黄威, 刘星, 赵丽, 等.岱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特征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9):2094-2102.HUANG W, LIU X, ZHAO L, et al.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 from Daihai Lake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0,33(9):2094-2102.[ 4 ]杜奕衡, 刘成, 陈开宁, 等.白洋淀沉积物氮磷赋存特征及其内源负荷[J ].湖泊科学,2018,30(6):1537-1551.DU Y H, LIUC, CHEN K N, et al.Occurrence and internal loading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of Lake Baiyangdian [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8,30(6):1537-1551.[ 5 ]LIU C, SHAO S G, SHEN Q S, et al.Effects of riverine suspendedparticulate matter on the post-dredging increase in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211:165-172.[ 6 ]李宝, 丁士明, 范成新, 等.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估算[J ].环境科学,2008,29(1):114-120.LI B, DING S M, FAN C X, et al.Estimation of releasing fluxes of sedim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Fubao Bay in Dianchi Lak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29(1):114-120.[ 7 ]焦立新,赵海超,王圣瑞,等. 2010年洱海全湖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J ].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5):534-539.JIAO L X ,ZHAO H C , WANG S R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loading in Erhai Lake in 2010[J ].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26(5):534-539.[ 8 ]周子振,黄廷林,章武首,等. 柘林水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分层对水质的影响[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48(2):93-99.ZHOU Z Z ,HUANG T L ,ZHANG W S, et al. Pollution sources[ 9 ]and the stratification effects on water quality of Zhelin Reservoir [J ].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48(2):93-99.范中亚, 王文才, 蒋锦刚, 等.华阳河湖群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及控制策略[J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1170-1178.FAN Z Y, WANG W C, JIANG J G, et al.Risk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internal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in Huayang lakes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0,33(5):1170-1178.[10]黄绍基, 赵海洲, 方满萍.质量衡算模型计算太湖底泥磷的交换量[J ].环境科学,1992,13(1):83-84.HUANG S J, ZHAO H Z, FANG M P.Sediment-water exchange capacity of total phosphorus in Taihu Lake calculated by mass budget mode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2,13(1):83-84.[11]张路,范成新,王建军,等.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J ]. 环境科学,2006, 27(8):1537-1543.ZHANG L ,FAN C X ,WANG J J ,et al. Space-time dependent variances of ammonia and phosphorus flux o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Lake Taihu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27(8):1537-1543.[12]BOERS P C M, VAN HESE O.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peatysediments of the Loosdrecht Lakes (the Netherlands)[J ].Water Research ,1988,22(3):355-363.[13]范成新, 张路, 杨龙元, 等.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模拟[J ].海洋与湖沼,2002,33(4):370-378.FAN C X, ZHANG L, YANG L Y, et al.Simulation of internal loading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 lake [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02,33(4):370-378.[14]王斌, 黄廷林, 陈凡, 等. 亚热带分层型水库夏季水质特征及沉积物内源污染影响研究[J ]. 中国环境科学, 2021. doi:10.19674/ki.issn 1000-6923.20210510.006.WANG B, HUANG T L, CHEN F, et al. Study on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s endogenous pollution of subtropical stratified reservoir in summer [J ].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1. doi:10.19674/ki.issn 1000-6923.20210510.006.[15]张茜, 冯民权, 郝晓燕.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7-11.ZHANG Q, FENG M Q, HAO X Y.Study on effect of overlying water environment on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of sediment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2020,42(1):7-11.[16]裴佳瑶, 冯民权.环境因子对雁鸣湖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12):3447-3459.PEI J Y, FENG M Q.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the sediment of the Yanming Lak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14(12):3447-3459.[17]厉恩华, 杨超, 蔡晓斌, 等.洪湖湿地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对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3):623-635.LI E H, YANG C, CAI X B, et al.Plant diversity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Honghu wetland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21,30(3):623-635.[18]ZHANG T ,BAN X , WANG X L ,et al. Analysis of nutrient[19]第 1 期刘 昔等:洪湖沉积物内源污染及其氮磷释放特征87transport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in Honghu Lake ,China by us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575:418-428.张莹莹, 蔡晓斌, 杨超, 等.1974—2017年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 ].湖泊科学,2019,31(1):171-182.ZHANG Y Y, CAI X B, YANG C, et al.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Honghu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n recent 40 years [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9,31(1):171-182.[20]姜刘志, 王学雷, 厉恩华, 等.生态恢复前后的洪湖水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 ].湿地科学,2012,10(2):188-193.JIANG L Z, WANG X L, LI E H, et al.Water qualit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Honghu Lake before and af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J ].Wetland Science ,2012,10(2):188-193.[21]范成新, 张路, 秦伯强, 等.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 1. 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J ].湖泊科学,2004,16(1):10-20.FAN C X, ZHANG L, QIN B Q, et al.Migration mechanism of biogenic elements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o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f Lake Taihu: Ⅰ.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ammonium release rates and its source and sink fluxes [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 ,2004,16(1):10-20.[22]卢俊平, 贾永芹, 张晓晶, 等.上覆水环境变化对底泥释氮强度影响模拟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10):924-929.LU J P, JIA Y Q, ZHANG X J, et al.Simulation study on influence of change of overlying water environment on nitrogen release intensity of sediment [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8,34(10):924-929.[23]许佟,高凡,郭家选,等. 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氮磷释放潜力的模拟研究[J ]. 北京农学院学报,2020,35(4):115-120.XU T ,GAOF ,GUO J X ,et al. Si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release potential of endogen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J ].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2020, 35(4):115-120.[24]LIU X, WANG X L, ZHANG L, et al.Impact of land use on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human health risks in a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 in Central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28(2):1712-1724.[25]刘永九, 黄素珍, 张璐, 等.洪湖国际重要湿地沉积物磷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风险[J ].环境科学,2021,42(7):3198-3205.[26]LIU Y J, HUANG S Z, ZHANG L,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release risk in sediments of Honghu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wetland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42(7):3198-3205.王永华, 钱少猛, 徐南妮, 等.巢湖东区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及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22-26.WANG Y H, QIAN S M, XU N N,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s and evaluation in sediment in the east area of Chaohu Lake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17(6):22-26.[27]霍守亮. 中国湖泊沉积物污染[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28]孟建人. 洪湖围网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 ]. 武汉: 湖北大学, 2019.[29]马金玉, 王文才, 罗千里, 等.黄大湖沉积物营养盐分布及来源解析[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1,11(4):678-685.MA J Y, WANG W C, LUO Q L, et al.Distribution and source analysis of nutrients in sediments of Huangda Lak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21,11(4):678-685.[30]王思梦. 洪湖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D ]. 武汉: 湖北大学, 2018.[31]王志齐, 刘新星, 姚志宏, 等.丹江口水库氮磷内源释放对比[J ].环境科学,2019,40(11):4953-4961.WANG Z Q, LIU X X, YAO Z H, et al.Endogenous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40(11):4953-4961.[32]范成新,张路,包先明, 等.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J ]. 湖泊科学,2006,18(3):207-217.FAN C X ,ZHANGL , BAO X M ,et al. Migration mechanism of biogenic elements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o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f Lake Taihu: Ⅱ. chemical thermodynamic mechanism of phosphorus release and its source-sink transition [J ].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6,18(3):207-217.[33]刘昔. 基于流域尺度水环境污染特征的洪湖湿地演化及稳态转化研究[D ].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34]范成新,刘敏,王圣瑞, 等. 近20年来我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4): 346-374.FAN C X ,LIU M ,WANG S R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ediment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 [J ].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21,36(4):346-374.[35](责任编辑:方 利)88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
n to e n h s h r o msa d r lt dg o h mia a a t r r m e i n s p r tr n v ry n t r . ee oo i a i g n a dp o p o usf r n eae e c e c l r me e s o s d me t , o ewa e s do e l i g wa es Th c lg c l r p f a d fee eofma r p y ea d ag ed mi ae a e st e man r a o f h if r n eof ir g n a d p o p o usr la e Th i rnc c o h t n la o n td lk s wa h i e s n o ed fe e c to e n h s h r e e s . e t n
r l s s s ee lc r l e t te rn b u dp o p ou ( e ) a a al l p o p o u ( AP ,oa nt g n(N)ttl e ae i r wel o ea dwi o - o n h s h rs F P , l e v i be h s h r s A ) tt i o e T ,oa e rk w t hh i g a a l r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L k c. a e i 湖泊科 学)2 0 ,03:6 —7 S ( , 0 8 2 ()2 32 0 h p/ wwj k s r. — i j ks ils c n t :w ,a e. g Emal l e@nga. . t / l o :a ac  ̄ 0 8 y o ra o L k cecs 2 0 J un lf aeSine b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解释 了总变异的 5 . 2 5 %. 通过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结果推测 , 在恢复湖泊水生植被 的实践过程 中, 相 对于底泥 , 对 上覆水 光照条件进行
控制可能更加迫切.
关键词 : 沉水植物群落 ; 生 态 化 学计 量 学 ; 长 江 中下 游 湖 泊 ; 底泥 ; 上覆 水
Co m mu n i t y l e v e l s t o i c h i o me t r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u b me r g e d ma c r o p h y t e s a n d t h e i r i n f l u —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mi d - l o we r Ya n g t z e l a k e s

要:以长江中下游 l 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 , 分析群落水平 下沉水植物碳 ( c ) 、 氮( N) 、 磷( P ) 的化学计量特征
及其影响 因素. 结果显示 , 沉水植 物群落 c含量平均为 3 8 6 . 9 3  ̄ 2 5 . 8 O m g / g , 范 围为 3 1 5 . 9 8 ~ 4 4 1 . 9 7 mg / g , N和 P含量 的平 均值分别为 2 6 . 1 0  ̄ 4 . 8 4和 2 . 6 4 + 0 . 9 9 m g / g , 范 围分别为 1 3 . 7 5 ~ 4 0 . 8 9和 1 . O 1 ~5 . 9 2 m g /g . 与物种水平研究 相比, 群落水平 下沉水植物 C、 N、 P化学计量 特征变异 系数较小 , 内稳定性更强 . 群落 c含量与 P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 而与 N含量不相 关, 这说 明 c元素与 N和 P之 间的耦合关系并不一致 ; N: P比与 P含量之间具有极显 著的负相关关 系, 但 与 N含量不相 关, 说 明沉水植物群落 P含量 的变异对 N: P比起主导作用. 冗余分析表 明, 环境 因子解释 了沉水植物群 落化学计量特征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的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的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的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氮气和一氧化二氮,能将氮素永久地移出,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脱氮途径。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且湖泊富营养化比例高达85.9%,研究其湖泊沉积物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对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影响沉积物脱氮途径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非生物因素,包括可用的温度、氮源、碳源以及环境的溶氧量等;二是生物因素,包括沉水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

这两类因素对脱氮途径的调控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近端控制,即环境因子直接且实时影响微生物氮循环的相关酶活性;二是远端控制,即环境因子通过影响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来影响相关酶活性,这个过程作用时间较近端控制长。

尺度效应在生态学研究中尤其重要,而流域土地利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域尺度野外调查、单个典型湖泊案例研究以及室内受控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沉积物脱氮途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长江中下游22个湖泊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沉积物反硝化能力及其功能基因丰度、水质、沉积物理化性质、沉水植被,并据此分析了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湖泊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沉积物的反硝化作用相应的呈现出显著空间变化。

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水质是影响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路径分析的结果揭示,水质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同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直接影响强于间接影响。

生物因子(相关微生物和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并不能解释湖泊沉积物的反硝化能力。

因此,长江中下游湖泊中,非生物环境因子是沉积物脱氮途径的主要影响因素。

2.长江中下游10个代表性湖泊中,超富营养湖泊沉积物的硝化作用略高于富营养和中富营养湖泊。

硝化作用速率与水质、沉积物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对沉积物硝化作用有间接影响,沉积物总氮含量可以解释其间接影响的55-60%。

东湖、汤逊湖和梁子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对磷释放的影响

东湖、汤逊湖和梁子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对磷释放的影响

要分布区,对维持 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 的意义 。本文选取长江 中游富营养化程度不 同 的 3个湖泊 ,东湖 、汤逊湖和梁子湖作为研究对 象, 分析了沉积物的磷形态和不 同 p H条件下湖泊 沉积 物磷 释放 特 征 的差异 性 ,探讨 了沉积 物理 化 性质 与磷 释放 之 间 的关 系 , 旨在 为湖 泊水 环境 评 价 和管理 等提供 参考 依据 。
摘要 :文章采用淡水沉积物 中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 S MT ) 研究 了东湖 、汤逊湖 和梁子湖沉积物 中磷的形态分布 ,并 比较 了不 同p H条 件下沉积 物磷 释放特征 的差异性 。 结果表 明 : 东湖沉积物总磷 质量分数最高 , 平均值 1 . 2 3 2 m g ・ g ~, 其次为汤逊湖( O . 7 6 2 mg ・ g 。 ) ,梁子湖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最低( 0 . 5 7 2 mg - g 。 ) ;3 个湖泊上覆水 总磷质量浓度也表现出类 似的变化规律 ,线性相关 性分析显示上覆水 中总磷质量浓度与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 显著 正相关 。 东湖和梁子湖沉积物总磷 中无机磷 和有机磷所 占比例 较接 近 , 汤逊湖无机磷所 占比例远低 于有机磷 。不同湖泊之间磷形态的分 布并 没有一定 的规律性 ,湖泊 的地理分布 以及人为 因素可能是造成磷形态差异 的主要 因素 。当 p H为 2 . 0 ~ 7 . 0时 , 3 个湖泊沉积物 中溶解性活性磷( s R P ) 释放 量均呈先增加后减 小的趋势 ;当 p H为 7 . 0 — 1 2 . 0时 ,S R P释放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 明,S R P的释放与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无显著相 关l 生。方 差分 析结 果显示 3个湖泊沉积物在黏粒和粉粒组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P > 0 . 1 ) ,表 明实验样品的粒径组 成不是造成 各个湖泊间磷 释放 差异 的原 因。不同 p H条件下 ,S R P释放量与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 ;酸性环境下 ,S R P释放量 与酸式磷 ( HC 1 。 P ) 的相关 性优 于碱式磷( Na O H. P ) ,碱性环境 下则 刚好相反 。 关键词 :沉积物 ;总磷 ;p H;磷 释放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等[8] 在 Ruttenberg 提出的沉积物磷分级提取方法[9] 的基础上 ,将土壤中磷的分级提取方法融合
进去 ,使磷的形态意义更加明确. 本研究采用李悦等[8] 的方法 ,并略作改动. 具体改动点为 :1)
为更好地避免因风干等过程引起的形态变化 ,采用新鲜沉积物直接进行磷的形态分析 ,而非采
用风干沉积物样 ;2) 由于步骤过于繁琐 ,且在前期对太湖 、巢湖 、龙感湖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
Fractionation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and its relation with soluble
phosphorus contents in shallow lake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 China
解连续提取法的精度 ,对洞庭湖 (水体总磷含量最高) 沉积物样品各分析了 4 个平行样. 就分级
提取的磷的形态意义而言 ,一般来说 ,闭蓄态磷主要是紧密包裹在铁 、铝等矿物颗粒中的磷 ,较
难释放 ;碎屑钙磷主要是包含在沉积物中的原生矿物颗粒中的一部分磷 ,一般也较难为生物利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期
朱广伟等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383
用 ;自生钙磷主要是沉积物中的由于生物作用沉积 、固结的颗粒磷 ,如羟基磷灰石等 ,这部分磷 一般也较难被生物利用 ;有机磷主要是沉积物中各种动 、植物残体 、腐殖质类有机物中含有的 磷 ,只有在有机物矿化以后才能被释放出来 ,也相对较难被生物利用. 交换态磷 、铝磷 、铁磷则 相对较易释放而为生物所利用几种形态 ,本研究称这 3 种形态为“活性磷”.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源—汇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源—汇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源—汇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杨赵【摘要】沉积物中氮磷是湖泊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内源污染日益受到重视.相对湖泊上覆水而言,沉积物既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源,存在源-汇转换现象.文章就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氮磷元素形态、生物及风浪等因素对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模拟研究较多,野外原位研究较少;单项因子研究较多,多因子交互作用研究较少,研究结果不能有效指导内源治理.【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7(036)0z1【总页数】5页(P16-19,29)【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内源;氮磷释放;源-汇【作者】杨赵【作者单位】云南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近年来富营养化湖泊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湖泊水质并未明显好转,使得内源问题日益凸显。

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实践中,一般认为当外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将成为上覆水氮磷主要的来源。

湖泊内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

一方面进入湖泊的污染物随泥沙沉积于水体底部形成沉积物,是湖泊及其流域中营养盐及其它污染物的重要归宿和蓄积库,成为湖泊污染物的汇。

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蕴藏的营养盐可以向上覆水体释放,成为内源。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湖泊在一年中至少经历一次沉积物的源-汇转换过程[1]。

源-汇转换现象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影响因素进行小结,以期为科学有效地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提供参考。

沉积物潜在释放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湖泊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

在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风险的研究中,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其含量和地球化学形态)是影响沉积物中氮磷营养要素迁移、转化以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参数,同时沉积物蓄积的氮磷等养分元素向上覆水释放还受生物(藻类、水草、底栖动物)和水文气象因子的影响[2]。

湖泊沉积物氮污染及其释放风险研究

湖泊沉积物氮污染及其释放风险研究

2021年第5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9期 · 115 · 湖泊沉积物氮污染及其释放风险研究路丁(科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江苏南京210046)[摘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公认的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底泥氮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对底泥氮的分级研究、氮的吸附性质研究、以及氮的释放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对底泥氮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体;底泥;氮污染;释放风险[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5-0115-02The Research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Lake Sediments and Its Release RiskLu Ding(Technology Center of Ke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he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has been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the pollution of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s is one of major reasons for eutroph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raction, adsorption, and release risk of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e hope that it may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the sediments.Keywords: water;sediment;nitrogen pollution;release risk1 研究概况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产生,如影响景观,恶臭味散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优势种改变,可利用水资源大量减少等。

长江流域2020年7月洪水防御环境价值评估

长江流域2020年7月洪水防御环境价值评估

2021年1月水利水电快报EWRHI第42卷第1期引用格式:林莉,吴志广,潘雄,等.长江流域2020年7月洪水防御环境价值评估[J].水利水电快报,2021,42(1 ):8丨-85.长江流域2020年7月洪水防御环境价值评估林郝1,其惠户2,潘潍1,翟夂亮1(1.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 2.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以往在评估长江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效益时,通常从经济角度,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去分析,很少关注防洪在减少城镇、农田淹没进而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等方面所带来的环境价值:2020年7月,在长江上、中游水库群配合三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下,长江3次编号洪水对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大为减轻:对此次洪水进行了还原计算,分析其超额洪量,初步估算此次调度可能减少进入水体的氮磷污染物负荷总量,评估其环境价值,为科学合理地评估防洪减灾的价值提供依据关键词:环境价值;联合防洪调度;洪水还原;蓄滞洪区;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X171.I 文献标志码:A D01:10.15974/ki.slsdk!).2021.01.015文章编号:1006 -0081 (2021)01-0081-05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持续高强度、极端性降 雨,并由此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大洪水。

2020年6~8月,长江流域累计面 均雨量636 mm,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三成多,其中,中游干流偏多近八成,下游干流偏多七成,汉江中 下游、岷沱江偏多五成左右。

仅7月份,长江干流先 后发生3次编号洪水。

在江西,赣北和赣中部地区 的降雨总量达到常年的3倍以上,7月12日,鄱阳湖 标志性星子站水位已达22.74 m,超1998年水位 (22.52 m),鄱阳湖发生流域性超历史大洪水。

长江 中下游干流监利至大通江段洪峰水位列有实测记 录以来的第2~5位;马鞍山至镇江江段潮位超历史 记录;莲花塘水位34.59 m,超过保证水位0.19 m;汉 口站最高28.77 m,居历史第4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研究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研究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全国重要的沉积地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磷(P)对于该地区植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此地区磷的迁移特征和分布情况,本文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室内实验和室外调查,对该地区沉积物中磷形态进行了实际的野外和室内研究。

磷是可在生物链中转化的重要营养元素,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形态,其中以植物可利用的磷为主要形态,主要形式有有机磷和无机磷。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检测和分析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并对土壤磷的迁移形态、存在形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磷形态,本研究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实施了野外调查,从沉积物中提取实际样品,并运输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磷形态检测方法,实验水平采用AOAC、ISO、GB、DIN等标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低浓度的有机磷和无机磷;采用氯化法检测有机磷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无机磷含量要高于有机磷含量,无机磷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而有机磷则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且有机磷是最重要的磷形态,有机磷含量越高,对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中pH值和温度与沉积物中的磷形态有关,pH值高的情况下有机磷形态易分解,有机磷的活性较低;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磷的分解和形态转换,无机磷在高温条件下也易溶解。

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无机磷和有机磷有所不同,无机磷含量高于有机磷;同时,环境因子中的pH和温度也会影响磷的含量。

此外,有机磷的存在形式和分解过程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植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源头污染,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本研究也发现,磷形态分布受沉积物粒度组成、温度、pH等多种环境因子影响,沉积物中无机磷与有机磷的比例和分布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3): 263-270. E-mail: jlakes@©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张路, 范成新, 王建军, 陈宇炜, 姜加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摘 要: 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矩阵的统计分析手段, 对长江中下游湖群共18个湖泊的沉积物氮磷释放风险以及湖泊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氮磷形态以及其他相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分析. 草型和藻型湖泊的环境差异是造成氮磷释放风险的主要原因. 氮磷释放风险与铁磷、藻类可利用磷、总氮、总磷、上覆水氮磷含量、间隙水氮含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决定磷酸盐释放风险的主要形态磷是藻类可利用磷和铁磷, 其他形态磷或者含量较低或者不易被转化释放, 对磷酸盐释放风险影响较小. 有机磷含量对磷的释放风险没有直接决定作用, 但它与有机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键词: 沉积物; 氮磷; 营养盐形态; 释放风险; 湖泊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release risks of lake sediment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ZHANG Lu, FAN Chengxin, WANG Jianjun, CHEN Yuwei & JIANG Jiah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Abstract: Cluste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risks from sediments in 18 lake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relate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from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rlying waters. The ecological difference of macrophyte and algae dominated lakes wa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The release risks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iron-bound phosphorus (FeP), algae available phosphorus (AAP),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in sediment, the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overlying and pore waters, porosity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urficial sediment. The AAP and FeP was the main phosphorus forms deciding the phosphorus release risk and other forms were in less effect on it due to the lower contents or lower transformation ability. The sediment organic phosphorus wa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hosphorus release risks but remarkab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sediment.Keywords: Sedim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form; release risk; lake沉积物是湖泊及其流域中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归宿和蓄积库. 沉积物中蕴藏的营养盐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向上覆水体释放. 这种潜在释放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湖泊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 在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风险的研究中, 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的特性(包括其含量和地球化学形态)是影响沉积物中氮磷营养要素迁移、转化以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参数.长江中下游有许多由长江洪泛和自然演化形成的湖泊, 其中大于1km2的650多个湖泊中大部分属于浅水湖泊. 这些湖泊目前普遍受到了湖泊水质恶化, 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的影响, 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对浅水湖泊而言, 由于其更复杂的生态类型, 更加频繁的水土界面营养盐交换以及更易受动力作用的影响, 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和形态的差异对与水土界面交换和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影响机制更加复杂[1-2]. 虽然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 间隙水氮磷含量与潜在释放之间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3-7], 但仍然缺乏较*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64, 40730528)联合资助. 2006-10-26收稿;2007-12-24收修改稿. 张路, 男, 1975年生, 博士, 副研究员; E-mail: luzhang@.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64大量样本的系统综合分析. 本文从沉积物营养盐形态与释放风险之间关系的角度,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若干浅水湖泊进行了分类定量探讨, 尤其是对比了草、藻型两类湖泊之间释放风险的差异, 与目前仅为单一湖泊的相关研究相比, 更能揭示湖泊氮磷形态以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对营养盐释放风险的影响规律.1 湖泊背景及样点选择在长江中下游湖群选取18个不同环境类型、不同沉积物及水体营养盐负荷的湖泊(图1). 其中, 洞庭湖、鄱阳湖及洪湖的采样点在湖区中位置如图1所示, 由于这3个湖泊面积较大, 其样点仅代表采样湖区的情况. 其余湖泊的样点一般选择在湖泊中心区. 16个湖泊中, 共有6个湖泊(样点湖区)未见水草, 其中洞庭湖和鄱阳湖未见水草可能是由于采样点区域为砂性沉积物, 且水深较深, 水草无法生长所致. 而另外四个湖泊: 武山湖、八里湖、菜子湖和东湖也未见水草. 其余12个湖泊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草生长. 表1显示了这些研究湖泊的一些环境参数和采样点位置.表1 18个研究湖泊位置及基本状况*Tab. 1 Location and basic status of 18 analyzed lakes上覆水(mg/L)湖名 地点 东经 北纬 样点水深(m)透明度(cm )水草状况*PO 43- NH 4+西凉子湖湖北咸宁 29°55′31″ 114°07′52″ 1.3 130 1 0.021 0.568 保安湖 黄石大冶 30°17′22″ 114°43′20″ 2.1 200 1 0.002 0.129 洞庭湖 湖南岳阳 29°21′33″ 113°03′17″ 0.9 50 0 0.034 0.161 大官湖 宿松县 30°1′8″ 116°22′51″ 1.4 20 1 0.008 0.378 鄱阳湖 九江星子县29°26′30″ 116°2′21″ 3.2 50 0 0.007 0.157 鲁湖 咸宁北 30°13′50″ 114°10′59″ 2.1 85 1 0.008 0.174 梁子湖 湖北鄂州 30°14′9″ 114°36′57″ 2.0 160 1 0.010 0.449 泊湖 宿松县 30°10′33″ 116°22′45″ 2.0 30 1 0.007 0.190 洪湖 洪湖市区 29°45′53″ 113°22′37″ 1.5 150 1 0.008 0.235 石塘湖 安徽安庆 30°37′41.8″ 117°5′50.4″ 1.1 60 1 0.006 0.295 西武昌湖 安庆怀宁县30°15′36.7″ 116°4′47.8″ 1.1 60 1 0.004 0.397 策湖 黄冈地区 30°15′24″ 115°08′45″ 1.5 80 1 0.102 0.776 太白湖 宿松县 29°58′11″ 115°49′15″ 2.1 50 1 0.011 1.289 武山湖 黄冈地区 29°53′45″ 115°35′38″ 1.8 65 0 0.208 3.648 大冶湖 黄石大冶 30°5′39″ 114°59′34″ 1.0 70 1 0.028 0.582 八里湖 九江市郊 29°41′13″ 115°56′34″ 2.7 50 0 0.013 0.211 菜子湖 安徽桐城 30°50′9″ 117°2′ 7″ 1.0 15 0 0.017 0.438 东湖武汉市区30°33′16″ 114°23′38″ 3.8 80 00.037 0.734* 1表示样点附近肉眼可见水草; 0表示肉眼不可见水草.图1 长江中下游湖群及样点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sampling location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张 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52 研究方法2.1 沉积物释放实验对柱状沉积物进行原柱样控温培养, 获得沉积物的氮磷营养盐释放速率[8]. 释放速率flux 按下式计算[8]:n011a 1()()/n j-j-j flux V C C V C C S t =⎡⎤=−+−⋅⎢⎥⎣⎦∑其中, flux 为释放速度(mg/(m 2·d)); V 为柱中上覆水体积(L); C n 、C 0、C j -1为第n 次、0次(即初始)和j -1次采样时某物质含量(mg/L); C a 为添加水样中的物质含量(mg/L); Vj -1为第j -1次采样体积(L); S 为柱样中水-沉积物接触面积(m 2); t 为释放时间(d). 所计算的NH 4+和PO 43-潜在释放均为3d 平均表观释放速率, 分别以小写参数符号的形式表示为nflux 和pflux (下同). 2.2 表层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参数沉积物释放实验结束后, 将沉积物柱样按1cm 厚度分层. 取10g 左右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以下分析: 形态磷[9]: 利用连续提取法, 对沉积物中的形态磷进行分级提取. 由于闭蓄态磷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参与磷的短时相的交换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虽进行了提取, 但数据相关分析时未予考虑. 因此主要考虑了如下五种形态磷: 铁结合态磷(fep , mg/kg)、可交换态磷(lp , mg/kg)、铝结合态磷(alp , mg/kg)、钙结合态磷(cap , mg/kg)、有机磷(orgp , mg/kg).对沉积物样品同时测定: 藻类可利用磷[10], 即利用碱性提取法, 对沉积物中可潜在供藻类利用的磷量(aap , mg/kg)进行分析. 利用强酸消解法测定沉积物中的总磷(tp , mg/kg)、总氮(tn , mg/kg); 用高温灼烧法测定有机质含量(以烧失量计, 表示为loi , %); 105℃下烘干法测定沉积物孔隙度(por , %). 2.3 上层间隙水生物地球化学参数将分层的表层沉积物样进行离心和过滤, 获取间隙水, 立即测定间隙水中酸碱度(ph ); 利用比色分析法测定溶解性磷酸盐(po4p )、溶解性氨态氮(nh4p ); 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1020A)同步测定了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有机碳(toc )和溶解性总无机碳(tic ). 2.4 湖泊水体基本参数湖水透明度(以透明度盘深度Secchi Depth 表示, sd , cm); 用比色分析法测定溶解性磷酸盐(po4w , mg/L)、溶解性氨态氮(nh4w , mg/L); 电导率仪测定水体中的电导率(ec , µs/cm). 另外, 考察了采样点有无水草(plant , 有水草赋值为1, 无水草赋值为0).3 结果3.1 营养盐及释放风险的地球化学参数聚类分析将18个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分为4类: 1)表层沉积物: lp , alp , cap, orgp , fep , aap , tp , tn , loi , por ; 2)上层间隙水: ph , po4p , nh4p , toc , tic ; 3)水土界面营养盐潜在释放: pflux , nflux ; 4)湖泊水体基本参数: sd , po4w , nh4w , ec , plant . 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出发, 这22个参数都是与营养盐在水土界面上的潜在释放风险和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形态和转化相关联的参数. 将参数值构建成一个22×18(参数×样点数)的矩阵, 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组间均值联接法, SPSS 10.0). 在聚类分析中, 未将采样点有无水草(plant )作为系统变量, 以排除该变量对聚类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图2)显示: 这18个湖可以分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两组(组1和组2), 而组2又可以分为较小差异的两组(组3和组4). 在对湖泊分组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进行讨论时我们发现, 组1的4个湖泊: 武山湖、八里湖、菜籽湖和东湖所在样点都未见水草生长. 在全部18个研究湖泊中, 未观察到有水草存在的湖泊共有6个(表1), 除了组1表示的4个无水生植被的湖泊外, 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采样点附近区域也未观察到水生植被. 但是, 考虑到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采样点没有水草可能与砂性底质和水深有关, 因此, 可以认为组1代表的是没有水草生长的藻型湖泊, 其显著特点是沉积物总磷和藻类可利用磷含量均较高, 属于高营养本底的湖泊. 而组2分为组3和组4, 其中组3有6个湖泊: 泊湖、大冶湖、太白湖、西凉子湖、鲁湖和洪湖, 组4有8个湖泊: 石塘湖、策湖、大官湖、鄱阳湖、梁子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3) 266湖、西武昌湖、保安湖、洞庭湖. 该组除洞庭湖和鄱阳湖未见水草外, 其余湖泊为草型湖泊, 且沉积物的营养本底较底.图2 组间均值联接聚类分析法系统树Fig.2 Systematic tree of between group linkage cluster analysis3.2 潜在释放与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氮磷含量氮磷潜在释放均以沉积物高氮磷营养本底的武山湖为最高, 同样该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氮磷含量也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沉积物的潜在释放导致该湖泊的上覆水溶解性氮磷含量在18个湖泊中最高(图3). 从图3中看出, 组1四个湖泊的沉积物总磷和总氮含量平均值为1187mg/kg和2286mg/kg. 与此相比较, 组3组4共14个湖泊沉积物的总磷和总氮含量平均值仅分别为625mg/kg和1122mg/kg. 由于沉积物中的氮磷首先要转化成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氮磷才能在浓度梯度或者动力作用下向上覆水方向移动, 形成潜在释放, 介于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的媒介-间隙水的含量就非常重要. 从结果看, 组1湖泊的间隙水中溶解性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4.23mg/kg和0.02mg/kg, 而组3和组4的湖泊为1.84mg/kg和0.02mg/kg. 由于组1湖泊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氮磷含量均高于组3和组4, 因此可以预计组1湖泊的氮磷潜在释放可能高于组3和组4. 实验结果证实了这样的猜测: 组1四个湖泊的磷酸盐和氨态氮的潜在释放速率平均为0.41mg/(m2·d)和13.2mg/(m2·d), 显著高于组3和组4的0.18mg/(m2·d)和3.33mg/(m2·d). 因此, 从这个结果可以直观地认为沉积物氮磷含量与氮磷潜在释放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3 湖泊磷释放与磷含量结果按聚类分析结果, 将18个湖泊分为三组. 图4显示了各湖泊组磷释放风险与沉积物中fep、aap、tp 以及间隙水磷po4p、上覆水磷po4w的比较结果. 四个藻型湖泊的磷释放通量高于组3和组4, 组3和组4的释放风险中值相近, 但组3各湖泊的释放风险差异大于组4. fep含量结果为组1>组3>组4, 但组1四个湖泊含量差异较大. aap和tp含量规律类似与fep. 但组1的数据分离度小于fep. 上覆水磷酸盐含量各组间差异并不显著, 但间隙水中磷酸盐含量表现为组1>组3 ≈组4.张 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7图3 氮磷潜在释放与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氮磷含量Fig.3 Potential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their contents in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lying coaters图4 三组不同湖泊磷释放潜力和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磷含量比较箱式图Fig.4 Comparison of potential release of phosphorus and contents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pore waters and overlying watersN f l u x (m g /(m ·d )t n (m g /k g )n h 4p (m g /L )n h 4w (m g /L ) 武山菜籽泊太白鲁石塘大官梁子保安武山菜籽泊太白鲁石塘大官梁子保安2形态磷含量(m g /k g )磷含量(m g /L )磷含量(m g /L )2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684 讨论4.1 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参数的因子分析在进行相关分析前, 有必要对22项与潜在释放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因子分析, 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筛选出与沉积物潜在释放相关联的参数. 从理论上说, 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形态及相应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影响营养盐潜在释放的条件, 按照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形态磷进行分级提取后, 沉积物形态磷可以分为潜在释放的磷源: 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和有机磷难以利用的磷源: 钙磷等. 而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间隙水氮磷含量以及酸碱度和有无沉水植物等条件. 可能是影响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的因素.图5表示这些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在经主成分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和Kaiser 均一化,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提取主要因子后, 分为2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主成分2). 其中, 反映释放风险的nflux 和pflux 的两个参数与fep 、aap 、tn 、tp 、po4w 、nh4w 、nh4p 、por 和loi 在同一个主成分1中. 这11个参数构成了影响氮磷营养盐释放风险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参数. 从主成分1中可以看出, fep 和aap 提取的因子信息最大, 从统计角度出发, 可以认为这两个参数对该主成分的贡献最大, 而tn , tp , pflux 和nflux 提取的因子信息也较大, 说明这四个参数也是该主成分的重要组成信息. 而loi 、por 、po4w 、nh4w 、nh4p 对该主成分的构成也有一定的贡献, 但不起决定作用. 主成分2包含的参数信息, 如alp 、lp 、cap 和orgp 等与组1中磷释放风险的参数分属两个主成分, 可能说明了这些形态磷对磷的释放风险不起决定作用. 从主成分2中还能看出, 表征湖泊有无水草的特征参数plant 出现在该组中, 是否也说明了有无水草的生长与湖泊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风险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而主成分2中的ph 可能也说明水体酸碱度与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风险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同样的结论在太湖的梅梁湾和东太湖这两个湖区的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比较研究中得到[4]. 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报道认为间隙水酸碱度与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间存在联系[11], 但同样也有许多研究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12]. 主成分2中plant 和sd 、ph 具有较高的因子信息可能预示着水草可能对控制湖水透明度和酸碱度有一定的关联作用.图5 营养盐及释放风险生物地球化学参数主成分分析Fig.5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nutrients and their release risks主成分1主成分2张路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氮磷形态与释放风险关系269在进一步分析相关关系前, 对主成分分析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中的参数的公因子方差提取比例都超过了50%(除pflux和por), 且aap在主成分1中提取的公因子方差最高; 而主成分2的公因子方差提取比例均未超过50%. 这预示着相比主成分2, 主成分1的因子提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4.2沉积物磷形态与磷释放的相关分析已有研究表明, 影响磷潜在释放的形态磷主要是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和一部分有机磷. 前期研究[9]认为虽然可交换态磷和铝磷是容易释放或者容易转化成易释放磷的形态磷, 但是由于沉积物中这两个形态磷的含量很低, 不能决定磷的潜在释放. 而具有易转化性和较高含量的铁磷和一部分有机磷是决定沉积物间隙水磷酸盐含量以及磷释放的形态. 在这18个湖泊的研究中, 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虽然这18个湖泊具有不同的营养盐负荷、不同的环境类型, 但是可交换态磷和铝磷的含量均很低, 约比铁磷低2-3个数量级. 因此, 这些易转化的磷形态与磷释放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弱.考虑到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组1和组3、4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分析这些形态磷和潜在释放之间关系时, 主要考虑了组3和组4的14个湖泊, 相关分析结果仅考虑了这些有水草生长的湖泊.与磷的潜在释放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藻类可利用磷(aap), 皮尔逊相关系数r=0.78, 显著因子p=0.002, 属于极显著正相关. 由于铁结合态磷(fep), 也基本能反映aap的含量, 因此, 磷的潜在释放与fep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他的形态磷均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这个结论与太湖几个湖区得到的结论基本类似. 因此, 对于这些湖泊而言, 决定磷潜在释放的沉积物形态磷组分主要是铁磷, 用藻类可利用磷含量来指示磷潜在释放的量也具有较高可靠性.4.3沉积物氮磷形态与潜在释放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将聚类分析中构建的22×18的矩阵进行相关分析, 其中未将水草参数考虑在相关关系分析中. 从分析结果看(表2), 与磷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主要参数有nflux、fep、aap、tp、po4w和nh4w, 显著负相关的有toc、tic. 与氮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有aap、tp、tn, 极显著正相关的有nh4p、po4w、nh4w. 由于po4w和nh4w之间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所以氮的潜在释放与po4w有关, 但显然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po4w)高低不是决定氮的潜在释放的因素; 同样的, 与磷的潜在释放显著正相关的nh4w也不能说明水体中溶解性氨氮(nh4w)是决定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 与此类似, 由于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和总氮(t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因此, 造成了沉积物氮磷潜在释放与这些参数间的表观相关性.从与沉积物氮磷的潜在释放相关的参数看, 主要是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决定的. 而铁结合态磷与磷潜在释放间相对较好的相关系数表明用铁结合态磷表征磷的潜在释放是比较合乎规律的, 其次是用aap来表征的藻类可利用磷. po4w与磷潜在释放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释放的结果. 可以推测, 如果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与沉积物的潜在释放相关, 那么这样的湖泊水体中的磷酸盐的来源可能与内源性磷关系更大, 而不是外源性磷.从表2还可以预示出: 钙结合态磷(cap)与其他参数均没有显著相关, 仅与电导率(ec)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钙结合态磷是非常不活跃的形态磷, 主要受热力学中的溶解沉淀平衡控制, 而磷酸钙的溶度积K sp为1.6×1044, 很难被溶解, 因此对间隙水、上覆水磷以及磷潜在释放的影响较小, 一般来说钙结合态磷主要表现出沉积埋藏的特性. 有机磷(orgp)与表征有机质含量的loi极显著正相关, 说明这两个参数表征的是有机污染而不是营养盐的污染. 类似的结论在太湖也被发现.间隙水的氨氮含量与氮的潜在释放极显著相关, 而间隙水磷的含量与潜在释放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是否预示着间隙水中氮的迁移转化更多的受浓度梯度的控制, 而磷在间隙水中的迁移并非只受浓度梯度的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磷矿化等地球化学过程可能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5 结论将氮磷释放风险及与之相关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氮磷形态、含量及其它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聚类分析, 认为湖泊环境类型的差异是造成这些因素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氮磷释放风险与铁磷、藻类可利用磷、总氮、总磷、上覆水氮磷含量、间隙水氮含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决定磷酸盐释放风险的主要形态磷是藻类可利用磷, 其次为铁磷. 沉积物中有机磷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J. Lake Sci .(湖泊科学), 2008, 20(3)270而其他形态磷或者含量较低或者不易被转化释放, 对磷酸盐释放风险影响较小.表2 沉积物氮磷形态与潜在释放特征参数相关关系* Tab. 2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ms and potential release parametersp f l ux n f l ux f e pl pa l pc a p o r gp a a p t pt np o rl o ip he c n h 4p p o 4p t o ct i cs d p o 4wnfux .53 bfep .50 b.30lp-.04 -.05 -.12alp -.17 -.03 -.08 .84 acap -.14 -.38 -.31 .35. 02orgp -.29 .25 -.08 .49 b . 49 b . 32aap .45 b .41 b .87 a .13. 21 -. 28 . 08 tp .39 b .34 b .63 a . 48 b .58 b-. 14 . 37 . 88 atn .29 .41 b .80 a . 10 . 21 -. 14 . 16 . 94 a . 84 apor .23 .13 .14 . 09 . 13 . 18 . 38 . 28. 35. 28loi .02 .19 -.02 . 28 . 39 . 25 . 62a. 16. 33. 22. 80 aph -.32 -.10 -.23 . 21 . 18 . 06 . 18 -. 35-. 12-. 29-. 15-. 08ec-.07 .03 -.21 . 01 . 02 . 49 b . 24 -. 13-. 05. 06. 26. 46 b -. 05nh4p .31 .71 a -.04 -. 07 . 02 -. 09 . 19 . 19. 19. 24. 20. 33-. 19. 48 bpo4p -.04 .08 -.19 . 43 . 44 -. 18 . 03 -. 12. 06-. 08-. 29-. 14. 52b-. 19-. 15toc -.42 b -.35 -.22 . 13 . 03 . 36 -. 11-. 33-. 28-. 23-. 63a -. 45. 24. 31-. 11. 05tic -.42 b -.31 -.32 . 46 b. 23 . 36 . 07 -. 39-. 15-. 34-. 43-. 35. 57 b . 12-. 19. 33. 69 asd-.19 -.31 -.43 b. 08 . 11 . 46 . 16 -. 43-. 30-. 27. 16. 24. 21. 47 b -. 07. 04. 42 . 09po4w .45 b.69 a.01 . 22 . 09 . 16 . 24 . 25. 27. 28. 11. 26-. 11. 48 b. 84a. 03. 05 -. 01 -. 02 nh4w .55 b .66 a .07 . 06 . 10 -. 03 . 05 . 35. 33. 37. 29. 35-. 24. 50 b . 91a -. 08 -. 12 -. 23 -. 03 . 89 a *Pearson 双尾检验; a: 极显著相关p <0.01; b: 显著相关p <0.05; 符号说明见1.2. 6 参考文献[1] Wetzel RG. Limnology. Lake and River Ecosystems (Thi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625-627.[2] 范成新, 张 路, 秦伯强等.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 中国科学(D 辑), 2003, 33(8): 760-768. [3] 徐 清, 刘晓端, 王辉锋等. 密云水库沉积物内源磷负荷的研究. 中国科学(D 辑), 2005, 35(增Ⅰ): 281-287. [4] 张 路, 范成新, 王建军等. 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环境科学, 2006, 27(8): 1537-1543.[5] 范成新, 杨龙元, 张 路.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湖泊科学, 2000, 12(4): 359-366. [6] 范成新, 张 路, 秦伯强等.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I.氨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湖泊科学, 2004, 16(1): 10-20.[7] 黄清辉, 王子健, 王东红等. 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磷吸附容量及其释放风险评估. 湖泊科学, 2004, 16(2): 97-104. [8] 范成新, 张 路, 杨龙元等. 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模拟. 海洋与湖沼, 2002, 33(4): 370-377.[9] 张 路, 范成新, 池俏俏等. 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磷形态分布研究. 地球化学, 2004, 33(4): 423-432. [10] 张 路, 范成新, 朱广伟等.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湖泊科学, 2006, 18(1): 36-42.[11] Xie LQ, Xie P, Tang HJ. Enhancement of dissolved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 lake water by Microcystis blooms-anenclosure experiment in a hyper-eutrophic, subtropical Chinese lak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03, 122: 391-399.[12] Gibson CE, Wang G, Foy RH et al . The importance of catchment and lake processes in the phosphorus budget of a large lake.Chemosphere , 2001, 42: 215-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