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我来回答你,一、从模具上判断。
二、从残留物上判断。
三、从器形上辨别。
四、从铬文上辨别。
五、从纹饰上辨认。
六、从锈蚀上辨别。
等方面去鉴定。
下面我就减单介绍一下这六种方法。
一、模具。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用陶范法铸成的。
后代未知此法,作伪都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因此,判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二、残留物。
商周青铜器由于块拼合,事实上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
当时的工匠普遍采用来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补范之间,提高铸造质量。
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可以见到的。
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
如果传世青铜上没有任何垫片痕迹,这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
三、器形。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形制也不一样。
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到汉代,流行时间颇长。
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
伪作青铜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四、铭文。
宋代以来,收藏家对青铜器的收集,偏重在铭文方面。
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
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
而从事在陶范上到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伪刻铭文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1、整器皆伪。
2、真器伪铬。
3、伪器真铭。
4、增刻、镶嵌伪铭。
5、腐蚀法。
等。
五、纹饰。
每一件青铜器的形制、铭文、花纹都要有统一的风格,都应该具备一个时代的特点。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决不可能出现商代殷墟时期的花绞:商代的兽面纹不能出现在西周中晚期兽蹄足鼎上,而窃曲纹、蟠龙纹一类的纹饰,也不可能出现在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
青铜器纹饰作伪的手法比较复杂,大体有下面几种:1、整器皆伪。
2、素面器上凿刻纹饰。
3丶增刻纹饰。
4、改到纹饰。
5、后加镶嵌物。
等。
六、锈蚀。
各个地区的铜器表层和铜锈很不相同。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一般说来,陕西出土的青铜器,表层保存得比较好,铜质分解不严重,铜锈变化不太复杂。
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
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的手段,伪造之器应运而生。
如今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利,更是伪造各朝各代的青铜器。
以下介绍4种伪造青铜器的类型,分述它们的造伪手法与辨别要点。
真器改造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
全器伪作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
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的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
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
以此种方式所做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其上造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制品,几乎能乱真。
但研究者们经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
(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
(3)伪作器多无垫片。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
真器作伪铭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之类,因为在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
陕西作伪者多在真器上刻铭,可能与该地多有素器出土有关。
清咸丰以后,同治、光绪降至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河北衡水与江苏苏州也皆有不少作伪铭好手。
乾隆以后在无铭真器上制作的假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伪刻铭文虽有所本,但字体、内容与真器器形时代不相合,或铭文自名与器类不相合,出现明显的错误。
如何鉴别真伪青铜器?
如何鉴别真伪青铜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购物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假货也做的越来越'真',要想买到自己想要的正品、真货,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辨别真假商品的知识技巧,让假货、水货、翻新货无处藏身!好了,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青铜器如何鉴别,好用而且方便,言归正传……进入主题。
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
“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地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
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
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
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
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
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
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
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
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
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正确区分青铜器的方法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铜铁合铸上看近代的考古发现新材料,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铸范种类上看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
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根本上没有得到开展,在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从其它看,西周时期青铜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和夏代青铜器的特征相似,如,在听声音上和青铜器的锈蚀上、以及青铜器的重量上,其辨伪的方法根本相同。
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根底上继续开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开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青铜礼器开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效劳的思想不断开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
青铜器辨伪百问
夏商周青铜器收藏辨伪百问当前,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人们希望知晓艺术品收藏的知识。
当前流行的艺术收藏品类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华,有几千年漫长历史而自成体系,涉及艺术品的发展概况、历代式样和纹饰特点、工艺、材质、流传情况、交易行情、辨伪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的集合,正是对艺术品进行辨伪断代的基础。
另外,我国艺术品的仿制和赝品已存在千年以上的历史,各种奇奇怪怪的‚作旧‛技巧层出不穷。
特别是艺术品收藏热兴起后,作伪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仿古作旧‛,更增加了艺术品辨伪的难度。
为了便于初学者对艺术品收藏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地了解,本博客将这本"古铜器收藏一百问"书推荐给广大网友欣赏借鉴,开阔眼界,其实这本书对本人也是收益非浅。
本书包括收藏方式、材料、工艺、历代式样和纹饰特点、收藏行情、真品赏析、辨伪规律等方面内容。
第一章古铜器收藏1古铜器收藏行情如何?答:目前青铜器的收藏,限于政策原因,流通渠道不畅。
因为三代彝器属于国家禁止流通的文物,所以目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的青铜器,是从国外回流的艺术藏品。
2004年9月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了16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其中一只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尊,高约29.8厘米,估价约为13O万美元。
曾是一位英国银行家的藏品。
2005年3月30日在美国纽约由佳士得公司拍卖一只商代晚期青铜大方鼎,估价60万至80万美元。
凡不受政策影响的精品铜器,价格都很好。
如有私家名款的精品铜炉,不是市场上的商品,而是官宦世家专门请人铸造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有款名和后记,不仅做工好,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也极高。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国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专场拍卖会,21个铜炉(其中15个是私款炉)拍出了一千多万元的天价,其中一个拍出182.6万元(含佣金)。
2005年1月9日,在北京红太阳拍卖公司迎春拍卖会上,一盏乾隆御用铜胎珐琅万福吉祥灯以6000万元的价格被买走。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从清末至民国的伪器,主要表现有如下特征:(1)整器作伪这种情形铸造成的伪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十分准确,但均有一定水平。
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来相似,但比原器1260克。
仿制伪器重于原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种情况,整器伪作的器形或铭文有所本,部分故意增添。
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
民国时期的北京王德山以人而益的形式为模本,铸伪人面益,但在益内加刻6字铭文,因为人面益真器无铭文,铸此伪器当然是奇货可居了。
王德山另外还仿制有“口父乙”果,其花纹、铭文都是刻的,非常逼真,此鼎的锈就是用醋、石灰、盐水调和颜色整体漫泡,然后埋人1米深的地下,过三四年后,自身便生出一层锈来。
这种锈底子发鸟,不亮。
据王德山讲这次仿造的不是一件鼎,而是一批鼎,其中大部分卖到了国外。
这是国内机构在收购流失海外的青铜器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整器作伪,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掌握其规律,也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山东潍县作坊伪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仿造陈介祺(篮斋)所藏的著名重器,使用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加上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潍县伪器器壁厚,器体普遍过重。
另外,用酸浸泡土掩的方法造成的铜锈,锈层浮薄,一望便知。
当时苏州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周梅谷作坊用失蜡法伪造的青铜器,技巧精湛,大大超过了潍县的水平。
其为品大多是冒牌殷墟出土的精丽风格的器物。
由于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受骗上当。
但苏州伪器也有它本身的弱点,只要掌握要领,容易揭露其伪装。
首先伪铸的青铜器没有像真器那样经过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形也未能如原器您之薄,因而伪器一般都厚干原器;再者,商周青铜器为块范拼合,为控制器的均匀,工匠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垫整在内外范之间。
[论文]青铜器鉴赏
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别的几点问题摘要:青铜器古称“吉金”,是我国夏商周三代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永恒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存下来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是研究这一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青铜器。
因而青铜器的鉴别也日益成为收藏界与文物界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青铜器分类仿造伪造。
一、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因而将青铜铸成的器物称为青铜器。
中国青铜时代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21世纪开始到公元5世纪止。
经历1500年,大体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相始终。
中国青铜器早期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山东岳石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辽宁下家店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早期青铜制品。
其中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饰品,人们已掌握冶炼,翻模制法,雕刻铸造青铜器的一整套工艺技术中期青铜器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西周则以陕西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
此时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青铜冶炼技术达到高峰。
商代中期已具备大多数器种,并开始出现铭文。
商晚期的铜器种类丰富,盛行装饰繁缛的花纹,铭文字数见多,西周晚期仍继承晚商传统。
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为青铜文化晚期,这时开始铸造大量青铜币。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出土大量铸铸青铜货币的铜范。
春秋晚期至战国,铜器装饰普遍采用错金银、鎏金、镶嵌、针刻等新工艺,纹饰也日益简单化。
战国晚期日用器增多,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皿的造型特征和各类器的发展演变情况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青铜器鉴别的重要方面。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一、形制辨伪一个鉴别者的头脑里,储存了众多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铜器的图像。
当鉴别某一件铜器时,自然而然首先将它与储存库的图像进行对照,看它与哪件铜器图像相近似。
这时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是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储存库的图像。
换言之,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来没见过。
二是与储存库的某一图像接近。
第一种情况包括两种可能。
或者是发现了以前所没有发现的新的形制的铜器,那是值得庆贺的。
例如早先认为附耳鼎出现在西周中期,当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附耳鼎时,不免让人又惊又喜。
或者是一件拼凑起来的伪器,作伪者用几件旧铜器中的残片按自己的想象拼成一件新器,或者将真器的某一部分改造,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制作一件从未有过的形状奇特的铜器。
对于内行来说,很容易看出破绽,而一般的收藏者则容易上当。
他们对每一类青铜器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误以为是某某时代的器物而加以收购。
或者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件稀有的器物,产生新奇感,不再仔细观察。
物以稀为贵,作伪者以形制奇异而吸引人,来迎合收藏者的心理。
《西清古鉴》载有蟠夔鼎,它是将颅的上半截甑添加三足而成。
兽耳尊则是在倒置的车銮之柄上加两耳及口沿。
或者将锌于倒置,据掉虎纽,加上两耳,既可以伪作壶,也可以伪作尊。
由于是拼凑或改造的,锌于无论如何变化,其腔体与尊和壶还是有较大区别。
同时添加的部分如三足、两耳,它的成分含量不可能与原器一致,因此反映出来的地子、锈色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觯的特点是像酒杯,口沿是圆形的,不像爵有流口,形体不大,稍修长。
用手直接持执,而没有鋈。
但故宫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却有流口有凿,显然不对头。
再仔细看,原来是将爵的流口和錾安在觯上的。
一般的觯可能卖不出好价。
作伪者于是将其改头换面,以新奇来招徕顾客。
有的用古壶盖作肚,用旧鼎耳作耳,用碎器片焊足,作成鼎。
也有在学的口部另安一个流,冒充新器。
明明是方内戈,却又加了一个曲内,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是用铜镜来改作成商周器物。
铜镜好找且便宜,改制后的铜器价格要翻十几倍以上。
青铜器辨伪
青铜器辨伪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由于在造型和纹饰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铭文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仿古之作。
到了汉代更有专门研究青铜器铭文的人。
宋代以后,复制、仿造古代青铜器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青铜器的复制、仿造与不道德的作伪应予以区别,复制和仿造是对古文化的尊重和仰慕,它和蓄意作伪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青铜器的辩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目前可以从铸造技术、器形、铭文、纹饰、锈蚀等几个方面来辨别。
[青铜器的铸造辨伪] 在青铜器铸造方面的辨伪可分为以下四点:1、范线。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用这种方法的青铜器,在器的表面一定有块范拼合的痕迹,也就是范线。
有的器物素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修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或腹的下部,就会留下明显的范线,而作伪者不知缘由,往往把该有范线的地方,处理得非常平整,这正是作伪的破绽之处。
有的用石蜡或翻砂的方法伪造青铜器,那就更没有范线可找了。
2、重量。
新铸之器一般都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品或仿制品的特点。
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青铜器埋藏在地下二千多年,经过长期缓慢的腐蚀过程,有发气量,使器物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
而伪器没有经过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未能如原器之薄,这两个因素叠加进来,伪器就明显地重于原器。
3、垫片。
青铜器由于块范的拼合,事实上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在内、外范之间若销有不平衡,就会造成器壁的厚薄不匀或产生重大的铸造缺陷。
因此当时的工匠普遍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外范之间,使之保持稳定和均匀,在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内壁上都可以见到遗留的垫片。
它的排列也很有规律,但作伪者由于不了解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垫片。
4、范土。
陶范的范士,在一般青铜器的隐蔽处都会保留一些,如鼎耳内和三足凹陷处,簋、壶等器的圈足内。
范士通常有红、灰两色。
黑色的范士一般来说是翻砂的迹象。
因为翻砂时,泥土中要放入适量的石墨和有机物,经炭化土便呈现黑色。
论青铜范铸学鉴定古代青铜器
论青铜范铸学鉴定古代青铜器摘要:传统的眼学鉴定青铜器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其断定真伪的依据和表达的语言具有主观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现在的伪作技术的高超,常使得传统的经验和眼力难以分辨。
但无论什么时期的青铜器,其制作的工艺技术特征是确定的,这种特征客观存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运用青铜范铸学的知识和理论我们可以对青铜器的真伪和年代做出判别,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青铜器科学鉴定青铜范铸学序言全国各地的文博部门,都有征集流散文物、接受社会捐赠的职责,同时还担负有对外进行文物鉴定的义务,其中不乏青铜文物。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有真器被鉴定成假器,而赝品当成真器的事情发生;在一些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中,也确实存有一些有争议的器物。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尚缺乏青铜文物鉴定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方法。
目前,青铜器的鉴定大多基于传统眼学。
传统眼学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而经验则来自对青铜器型制、外观和表面锈蚀状况知识的积累。
应当承认,这种方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青铜器的鉴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近年来仿造、复制技术的提高,客观地讲,单靠传统眼学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难度越来越大。
另外,传统眼学由于主要凭经验来判断,给出的鉴定报告往往会有一些难以正确理解或不确定的语言,如对一件铜器判伪,常常会以器物型制不对、纹饰力度不够、花纹、铭文不清爽、锈浮没入骨、皮色、锈色不对路、铭文字形不对、纹笔死板、纹饰呆滞等等的表述;而对同一件器物,又会因各人对文物的了解,以及各人的见解不同而各异,个人主观因素占有较大比例。
有些说辞无法量化亦无法准确表达含义,以致鉴定专家众说纷纭,难以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常常会出现资历老、影响大的人就说了算的现象。
因此,建立科学、客观的鉴定青铜器的理论与方法势在必行。
一、青铜器鉴定的几个误区青铜器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依赖器物的型制、表面锈蚀状况、铭文以及铜质等,若遇到从未见过的器形,经常会被定为“臆造品”,其依据是墓葬或遗址未出过这种器形。
青铜器“赝品”或源于春秋时期汉武帝也曾被仿品骗过
青铜器“赝品”或源于春秋时期汉武帝也曾被仿品骗过▲北宋大晟钟刮去绿锈后的红斑不自然。
现代仿春秋青铜圆鼎底部,范线故意而作,过于规整。
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青铜器的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
其实,从春秋开始,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青铜器的仿古与造假现象。
我们请青铜器鉴定专家张颂斌先生讲解青铜器仿制与作伪的历程。
春秋时伪品鲁国制造假“谗鼎”从文献上看,青铜器的仿制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张颂斌说,据《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
’鲁人曰:'真也。
’……”春秋时,鲁国珍藏着一只名为“谗”的鼎,这只谗鼎在列国诸侯中名声很大。
有一次齐国发兵讨伐鲁国,索取谗鼎。
鲁君舍不得谗鼎,可又不敢得罪齐国,就把谗鼎藏了起来,派人送去一只仿制的赝鼎。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鲁国为了对付强大的齐国的勒索,已对珍贵的青铜器进行了仿制,后世遂以“谗鼎”代指“假冒之物”。
张颂斌说,当然,大家需要区分的一点是,上述的造假是出于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目的,严格地讲,与现今以营利为目的造假有着本质区别。
汉代仿品造假骗过汉武帝西汉距商周时已相隔十几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汉代人对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的了解已有很大局限。
“到了汉代,一旦商周青铜器重见天日,往往以为是祥瑞的征兆。
”张颂斌说。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
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
秋,马牛渥洼水中。
作《宝鼎》、《天马》之歌。
”不过,有人怀疑此鼎是汉文帝时的作伪老手新垣平(上大夫)为献媚文帝而埋下的伪器,到了武帝时代才被发现。
武帝不辨真伪,以为是周鼎,于是把年号改为“元鼎”,以资纪念。
可见,当时就有为讨好皇上而进行青铜器作伪的事情。
据记载,就是这位新垣平,叫人在一只玉杯上刻上“人主延寿”四个字,诡称是仙人送给汉文帝的。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法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法玉儒于成1.铸造辨伪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
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
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范痕。
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
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
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
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
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
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鉴别和修补分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鉴别和修补分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
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
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
青铜器青铜器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
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
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
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
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
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
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
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
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
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
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
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
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
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
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
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
青铜器的辨伪4——失蜡法的伪造和范铸法的伪造
青铜器的辨伪4——失蜡法的伪造和范铸法的伪造关于铜器伪造,确实有的高手能够伪造得难以识破。
通常呢,用真器作为模范在此基础上失蜡法铸成。
这种办法其实效率挺高的,类似于目前科技界比较流行的3D打印。
既然是以真器为底本,形制上当然是不错的,再加上假锈的制作,足以以假乱真,这种确实比较难以判断。
如要辨认,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伪器比原器重,主要在于伪器没有埋藏地下的千百年的腐蚀,所以沉甸甸的。
这种伪器轻不了。
二、用失蜡法作假,不是范铸法,铜器表面就没有范线。
一般情况确实是这样,但是需要提防的是范线也不是不能造的。
上图的竖线就是范线三、伪造物没有垫片。
范铸法有内外两个范,中间需要留空间浇注铜水。
那么,固定内外范、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需要一个碎铜片作为垫片。
当然也有造假者会制作一个垫片装点门面,此时就要从分布方式来判断。
商朝青铜器腹底垫片不超过三个,西周腹底垫片一般多于三个,呈均匀分布。
春秋战国时器壁较为单薄的情况垫片使用比较多。
那么垫片怎么看呢,现在往往用X光透视机来观察。
当然垫片也可以伪造,考验的是造假者的技术水平。
四、锈迹方面,真锈的色泽层次不一,用指甲抠不容易脱落,用金属工具则成片成块脱落。
假锈不结实容易发白,指甲就很轻易地抠掉,总之就是不坚硬,用硝酸、氨水很容易去除假锈露出黄铜色泽。
说白了拿块布也能擦掉,使之色泽晶莹,擦拭的时候会有浓厚铜腥味,这就是化学药水的味道。
五、范铸法所造之器,严密、光泽度高,失蜡法所造之物,没那么严密,器物表面有点坑坑洼洼的,想象范铸法真器和失蜡法伪器,就像细嫩肌肤和胡渣麻子脸的区别,就有那感觉了。
如果不是用真器作为模范,可能使用范铸法来伪造,则还要关注以下方面:六、铭文方面,商周器都是阴文,凹下去的。
汉代以后才有阳文,凸起来的。
所以如果是凸起来的阳文,断不是商周器。
表达第一人称的时候,容庚先生说金文一般多用“我”字,很少用“吾”字。
七、形制与纹饰对不上,主要是年代的情况不符合。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1、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失蜡工艺在我国青铜时代是不存在的【2】,“三代”青铜器皆由传统范铸技术铸造。
因此,器物上都会留下范线、范缝等范铸工艺固有的特征。
但是,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所制做的纹饰、产生的范线、范缝等工艺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无论。
器物表面有缝线,不等于就是范缝,亦不等于就是范铸法造。
鉴定青铜器的真伪,首先要了解范铸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在战国及其以前,范铸技术包括了石范、陶范及铜范铸造。
石范主要用于铸造一些小型生产工具,铜范主要用于铸钱,而礼器、兵器等青铜器之大宗则基本上由陶范铸造。
因此,在此我们只讨论陶范铸造青铜礼器的基本工艺特征。
谈到范铸法,一般自然会联想到青铜器表面的范缝及垫片,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古代青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的痕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
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范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的时期范模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须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该有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
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
那么,哪个部位该有范缝,哪个部位不该有范缝?这些完全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多种方式,但规律是十分明确的。
例如,同样是一个圆形鼎,商代圆形鼎与战国圆形鼎的范缝,绝大多数不会在同一部位。
前者的范缝应该是从口沿通过腹部至足外侧一条直线到底,而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外侧的范缝与腹部不贯通。
这就是科学地宏观鉴定青铜器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不同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所在。
下面就一些标准器的实例,运用青铜范铸学的方法论具体阐述。
现代高仿青铜器的制作及辨伪
据《韩非子·说林》中记载,春秋时期,古人就开始仿造青铜器。
由于历代社会遗风及仿古牟取暴利的原因,各个时代都有一些能工巧匠费尽心机,仿制前期青铜器。
尤其在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商人纷纷来华抢购古物,使青铜器的价格日益昂贵[1]。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从古玩中牟取暴利之风在我国愈演愈烈。
80年代后期,一些投机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青铜器的复仿作伪,使青铜器的复仿品达到了用肉眼无法辨伪的地步。
辨别青铜器的真伪是文物鉴定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笔者在博物馆从事修复及青铜器复仿工作15年,根据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高仿地区同行们技术手段的研究,就青铜器高仿精品的制作方法进行一些介绍,并对高仿青铜器的辨伪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一、仿古历史回顾北宋中期,复古之风兴盛。
宋徽宗赵佶尤其崇古好古,虽然连年战争,铜料奇缺,但宫廷大量仿制古铜器,毫不吝惜铜料[2],因此宋代王俅著《啸堂集古录》,赵希鹄著《洞天清录集》都有古铜彝器辨伪说。
这是中国最早记载青铜器辨伪的史料。
民国以前历代所仿制的青铜器,大部分已相当精美逼真了,但缺乏古器固有的韵味,神韵不足。
仿制铜器从底子及锈色来看,一般无亮底子,无硬锈,若有锈也是薄薄的一层,显得浮薄,且色调单一,不似商周铜器上的锈坚硬自然。
至民国后期北京民间铜器制作名师张文普(又名张济卿,人称小古铜张),根据松木擦漆的道理,使用酒精泡漆皮制成漆皮汁,再调和颜色的方法作假锈,这种方法改进了做旧技术,但做出的锈浮薄松软,底子皮色发泅透油,不及真底子明亮有光泽。
张文普的师弟王德山又发明了用漆底磨光和点土喷锈的方法做假锈、假底子。
虽然做得很逼真,但经不起水蒸火烤。
从制作方法来看,仿制器大部分无铸痕、无范痕、无红灰范土,即使有伪造的范土,也不如铸烧的范土坚硬,铸造的器形也不如真器规范[3]。
二、高仿青铜器制作方法一件完美的青铜器高仿制品,它的外形、纹饰、铜质、铸痕、锈色,程。
商周青铜器辨伪
商周青铜器辨伪商周青铜器辨伪商周时期,翻开了中国青铜器艺术史上的光辉一页。
尤其是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象征而来到了高峰。
青铜器每件都无价之宝,为历代收藏家们所醉心,许多骨董绘争相仿古作伪。
如何分辨这些仿古作伪的铜器,是个重要的标题。
应付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可从昔人铸造的要领鉴别其真伪。
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数是用陶质的块范铸造的,以是又可从各地出土的一些镞(zú)、刀、(jiǎ)、鼎、鬲(lì)、爵等的青铜器陶范和泥芯来阐述。
将内外范合在一起,留出浇铸口,敷泥将外边加固。
在浇铸前对陶范要举行预热,来到烧结的温度,能使浇铸时铜液熟练。
待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取出内范,再举行打磨加工等。
其后,失蜡法在我国青铜器的铸造中开始应用。
以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局部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
其后的仿造者,只能用失蜡的要领铸造。
由于仿制,只认真器物的外形,很多人并不知道昔人铸造的一些原理和要领。
以是,要确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真伪,可以从陶范法铸造入手,这是个重要的要领。
辨认陶范铸造的青铜器,完结是看铜器上是否有块范合对的范痕。
在商周时期,任何一件青铜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肯定的规格,随着时期的进取,合范的要领也会有所转变。
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是很难做到天衣无缝的。
有的铜器纹饰未几,表层素面较多,会有合范块的痕迹。
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否有“线”。
所谓范线,是陶范在拼对适时,因细小的错位所呈现出来的痕迹,铸造时铜液会从细窄的罅隙间溢出,冷却后而留有扉茬,这即是范痕。
其后的仿造者不清楚这一缘由,时常把范线合上的痕迹做得出众平缓,这正是作伪的罅隙之处,以是它是分辨商周青铜器真伪的重要本领之一。
铜器铭文辨伪青铜器上的铭文,有较高的史书价值,以是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被古董贩子重视,他们可以应用它赚很多的钱。
商周铜器的铭文,寻常都是铸造的,字体匀称,大小深浅一概。
青铜器的真伪鉴别
青铜器的真伪鉴别一、青铜器作伪的几种表现<作品>青铜器</作品>作伪由来已很久了,伪作的青铜器作伪方法,历来情况很复杂,是多种多样的,这给今天辨别铜器真伪带来了很多困难。
作假铜器的人许多都有各自的高超技能,作伪方法十分保密而不外传。
他们不惜采用种种的恶劣手法,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为了牟取暴利。
这些古董商人的作法,给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代文化。
但从追求古代铸造技术,尽善尽美地保持古代青铜器的风格特点上看,对于古老的技术不失传而有所继承上看,它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今天了解青铜器作伪的种种情况,无疑对辨伪有着很大的意义,对提高辨伪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将伪作青铜器的伪作方法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种,青铜器物整体是伪铸的,包括器体、其上的花纹和<作品>铭文</作品>,等等。
伪作者常利用真铜器翻模来铸造新铜器,如清末山东潍县贾人作伪铜器时,常仿收藏家陈簋斋所收藏的铜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春秋时代的伪陈侯鼎,推测即潍县造的。
有的伪作者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旧时常仿《博古图》一书内的鸟兽尊,以投国外人所好,故以往流传至国外的一些青铜鸟兽尊,其中有的是假器。
笔者近日在给北京市文物商店鉴定铜器时,曾见到一件明代仿商周时的一件铜<作品>簋</作品>,器内底还有“齐侯作”字样,也是伪铭。
假的青铜器造好后,外表的铜地与锈色很重要,这方面处理得好更易骗人。
作假锈斑主要方法有:一是将做好的假器埋于地下,待二三年后取出,以使其生锈。
二是用化学方法伪作铜色与锈斑。
“例如有用石膏粉、血玉髓十五分加适量的酒精调为糊状,以涂于新器上,约二十四小时后,刷去其已干的粉末,再取氯化铵四分、重酒石酸钾一分、醋二十分,制成溶液,于其热时涂于器物上,干后其外观实如出土器物。
”第二种,铜器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作的“捣撤货”。
青铜器辨伪
青铜器辨伪指的就是辨识一件件具体的传世品青铜器的真伪,即它们是真的古代青铜器,还是后世为牟利而制作的伪品。
这是对传世品青铜器进行鉴定收藏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品不同,传世品中混杂有大量的伪品。
为了进行辨伪,首先就要了解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和伪器的基本情况。
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与鉴赏的重要文物,公私竞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因此,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制作伪品以牟取暴利。
根据前辈青铜器专家容庚先生等的研究,从宋代迄今千余年来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
宋代的伪器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
例如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16著录的封比干墓铜盘就是伪器。
明代伪造情况,如高濂《论新铸伪造》(《遵生八牋》14?5)所云:“近日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处伪造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而花纹款识悉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
但以古器相形,则迥然别矣。
虽云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虽妆点美观,而器质自恶。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
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
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
据容庚先生研究,乾隆皇帝命臣下编纂的著录皇室藏器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四书中,共收录有铭文的青铜器1176件(有铭文的铜镜不包括在内),其中伪器317件,可疑者137件,共计490件,占总数的41%强。
第三阶段,道光至清末。
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此时作伪者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
这种作伪风气始于西安,以号称“凤眼张”的张二铭最为有名。
第四阶段,民国初期。
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
北京、苏州、西安等地更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
此时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作伪者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造假青铜器相似度达9成(图)-拍卖预展鉴定
仿古作伪青铜器的最后环节是销售,一般由 制作地向外放射性流动,先涌向经济发达地区, 再向小城镇流动。吴荣清说,这些人在广州、北 京、上海、郑州等国内各大古玩市场都有专柜。 “你需要什么样铜器,他们都能满足,可在全国
调货,做到了„以销定产‟。”同时,造假技术在
不断更新,铜器鉴定也要与时俱进,要了解其仿
吴荣清说,现在仿古铜器更为逼真。这些仿 品是“三结合”的杰作,既以传统的工艺为基础, 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又以先进仪器辅佐,“相 似度可达真品的 90%,仅凭这 10%差距可作为辨 别真伪的依据”。一般翻模采用硫化硅橡胶、铸
造采用失蜡法,做旧采用“电解作皮”、“化学作
锈”等。
床,又匆匆忙忙去上班。中午同样玩电脑玩到没时间杀鱼。那条
三类铜锈是可疑的,如“疙瘩锈”,锈色深浅不 一,呈较均匀的小块状,施于器物之某一部位, 多为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树脂所做的假锈,多 呈此状;“粉绿色锈”,此锈多为浮锈,是急于求 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单一锈色”,真
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坚硬而有光泽。凡
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
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
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 拙粗矮。宋代以后仿、伪器大增,比真器重。 二是看皮壳、辨锈色。真锈是经数千年自然 形成的,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深沉致
密,有金属光泽。铜锈一般可分几层,在贴骨处
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有
床,又匆匆忙忙去上班。中午同样玩电脑玩到没时间杀鱼。那条
造的基本规律,懂得真品与赝品的本质区别,再 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辨明真伪就不难了。 辨别青铜器真伪有五招 先看外观再闻味道听声音 吴荣清还介绍了 5 种青铜器真伪的鉴别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新朋友点击上方“龙腾古玩城”一键关注分别回复:“古玩|书画|青铜器|金银器|漆器|佛像|瓷器|青花瓷|景德镇瓷|建盏|景泰蓝|紫砂壶|古玉|玉器|清代玉器|玉雕|古珠|玉石|翡翠|和田玉|绿松石|南红|天珠|琥珀|蜜蜡|手串|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崖柏|菩提|金刚菩提|凤眼菩提”可进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1、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失蜡工艺在我国青铜时代是不存在的【2】,“三代”青铜器皆由传统范铸技术铸造。
因此,器物上都会留下范线、范缝等范铸工艺固有的特征。
但是,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所制做的纹饰、产生的范线、范缝等工艺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无论。
器物表面有缝线,不等于就是范缝,亦不等于就是范铸法造。
鉴定青铜器的真伪,首先要了解范铸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在战国及其以前,范铸技术包括了石范、陶范及铜范铸造。
石范主要用于铸造一些小型生产工具,铜范主要用于铸钱,而礼器、兵器等青铜器之大宗则基本上由陶范铸造。
因此,在此我们只讨论陶范铸造青铜礼器的基本工艺特征。
谈到范铸法,一般自然会联想到青铜器表面的范缝及垫片,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古代青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的痕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
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范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的时期范模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须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该有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
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
那么,哪个部位该有范缝,哪个部位不该有范缝?这些完全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多种方式,但规律是十分明确的。
例如,同样是一个圆形鼎,商代圆形鼎与战国圆形鼎的范缝,绝大多数不会在同一部位。
前者的范缝应该是从口沿通过腹部至足外侧一条直线到底,而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外侧的范缝与腹部不贯通。
这就是科学地宏观鉴定青铜器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不同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所在。
下面就一些标准器的实例,运用青铜范铸学的方法论具体阐述。
2、商至西周铜器的范铸规律青铜礼器的整铸与分铸,基本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界线。
西周及其以前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为整体铸造,只有极少量的附件为插件或铆件,如套有圆环的鋬等。
西周以后直至青铜时代结束,这之间绝大多数礼器采用了分型铸造及铸后焊接技术。
当然也有少数是整铸的,如越式鼎的腹与足为整铸。
因此,越式鼎不在讨论范围内。
下面分别以圆形及方形青铜器的铸造加以说明。
在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上呈现外范的范缝,其特征应当是从口沿经腹部与足贯通到底的特征。
一般而言,正圆形器如鼎、鬲、斝等其模大多为三分法【3】。
制作时只做出一个120度的模,造3块120度的外范合成的整器,铸后其范缝都留在了每个足外侧面的正中心。
但是,如果两足之间的腹部中心具备两边有阴槽纹饰的扉棱,则必须从扉棱厚度的中心再分型制模。
因此,120度的一个模就必须改成60度的左右两个模。
也就是说,凡在两足之间的腹部具有阴槽纹饰扉棱的圆形器,必会留下6条范缝痕迹。
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腹下有芯与腹下无芯的问题。
如圆形青铜斝、鬲都是腹下无芯的。
即三足之间的空腔不需另外做芯,制范时外范自带了全部腹底的型,也称自带芯。
当3块范对合后,范缝是从腹底的正中心分开的。
因此,斝、鬲的范缝都是从腹底正中心分向足内侧的正中心。
而圆形青铜鼎则不同,其铸制方式有腹下自带芯与腹下不带芯两种。
所谓自带芯,即是与斝、鬲完全相同的工艺,其范缝的特征也完全相同。
所谓不带芯,是指外范范面的两个边只包括了足的一部分型腔,范面的中间部位没有包括腹底的型。
当3块范对合后,中心会形成一个圆形空腔。
因此,必须在3块范之间夹一个泥芯,才能铸出足之间的空腔与腹底的外面。
按上这个泥芯后,就会在外范与泥芯之间产生出一个圆形的腹底范缝。
而这圆形范缝必须要与每个足两边直立起的范缝对接,才是商代之西周时期圆形鼎夹泥芯工艺的范缝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圆形3足的礼器上,一般不会超出以上两种情况。
以上所述只是对常见尺寸的圆形有三足器而言,特大的分型就更多,有四分法甚至六分法,这里就不再提及了。
图1 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的5个青铜方鼎之一商至西周时期铸造的方形青铜鼎,其分型制模的原理与圆形器是相同的,在能够少分的前提下,不可能多分。
图1为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蕲春县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制造的5个青铜方鼎【4】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青铜鼎口沿下面至中心扉棱之间的空带上有一残留的范缝,扉棱有3个面。
上述提到,凡扉棱两边具有阴槽纹饰的,则必须从扉棱的中心分型制模。
因此,此方鼎的中心会留下范缝,尽管经过了打磨加工,但这条缝还是可以看到痕迹。
这是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范铸法中分型制模的必然结果,也是范铸法在这一历史阶段内的规律及基本特征。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青铜鼎一般为整铸,制模时只有将足与腹部设计到同一个模面上,才可能实现整铸。
这就限制了范面不可能平直,必须在腹部下面拐弯。
商中期以后,大多拐进青铜鼎足的半径处分型。
图2为同一遗址出土的另一个方鼎腹部的底面。
我们可以看到,腹底的范缝是分在每个圆形足的半径处,即90度。
制模时如果再多分度数,制范后范面就无法脱模了。
如果少分度数,4个足之间的泥芯的4个角上足的型也无法脱得出。
铸造具有圆足的方鼎,必须如此分型制模。
所以,从腹底边沿至范缝的距离,大多等于圆足的半径。
图2 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另一个青铜方鼎的底部从这方鼎的腹外底面,就可看出其模具的分型方式是属于商代中期以后的分型制模方式。
二里冈期方鼎的分型面稍靠外些,但也必须与足上的缝线贯通。
西周以后,仍在使用这种方式制模。
3、商至西周铜器的纹饰规律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处在摸索阶段,大多使用了范面压塑纹饰技术及范面堆塑泥条纹饰技术。
所谓纹饰压塑技术,是指在无纹饰的模上制范后,在没有纹饰的范面上压塑出各种纹饰的工艺。
商代早期二里冈铜器的表面纹饰,多数采用了这种技术。
图3 盘龙城出土商早期斝腹部的一组纹饰图3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斝【5】腹部的一组纹饰。
我们可以看到其明显的特征:其一,纹饰高出斝腹表面的基准面。
其二,以中间兽面鼻梁为中心比较两边的纹饰,会发现左右对称性明显差。
其三,纹饰区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的表面光洁度相同。
其四,纹饰区的地张,与纹饰区以外部位为一个基准面。
这四个特征说明此纹饰是采用范面压塑工艺制做的:纹饰不对称说明了手工压塑操作的不准确性。
由于制范时范面用的是同一种面料,没有被压塑的部位即是地张。
因此,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相同,而纹饰皆高出斝腹基准面。
这是商早期阳文纹饰的普遍制作方法,区别只是纹饰有宽有窄;还有用管状工具直接在范表面压塑小圆圈的工艺也较常见。
以上是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概况。
商中期以后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有所发展,开始在模上塑造了一部分凸起的纹饰。
翻出范后,再在范面上呈凹下去的纹饰面上粘贴细泥条,形成铸件表面凸起的阳纹纹饰表面带细线阴槽纹的视觉效果。
这类纹饰的制作方法始于商代中期。
西周以后,出现在模上将全部纹饰堆塑到位。
制出范后,范面上已具备了全部纹饰的工艺。
所谓堆塑泥条技术,是指在无纹的范面用粘贴泥条的方式制作纹饰的技术。
将泥条以纹饰的形式粘贴到范面,浇铸时,泥条占据了铜液的空间。
铸后掏出泥条料,即成各种阴槽纹饰。
现举一例在有纹的模上制范后,再在范面粘贴细泥条的实物例证。
这种纹饰也具有几个特征:其一,纹饰区主纹以外大多被地纹填满,地纹呈阳纹。
其二,地纹及主纹都属在模上制范后的自带纹【6】。
其三,在凸起的主纹上,一般会有细线阴纹。
其四,以扉棱为中心,两边的细线阴纹对称性较差。
图4 河南省洛阳市北窑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铜方鼎的局部图4为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铜方鼎【7】的局部。
我们可以看到,青铜鼎主纹以外布满了地纹,主纹上有较细的阴槽纹饰。
关于范面纹饰是模上自带还是范面操作的鉴别方法,请参看《论中国古代的青铜范铸技术》一文,其中有详细解释。
4、商至西周青铜礼器的芯痕所谓芯痕,是指在两块范之间夹的泥芯浇铸后产生的痕迹。
一般商至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中的容器大多具有鋬,如簋、斝、爵等或一个鋬或多个鋬。
鋬的型在模上是无孔的,制范后如果不安置泥芯,浇铸后的鋬与腹之间就不会有孔。
为使鋬与腹之间有孔,须在范面安置泥芯。
因此,浇铸后就会留下芯痕。
商至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鋬大多与腹部为整铸。
凡与腹部整铸的鋬,大多会在鋬与腹之间留下芯痕。
在图5中,左图为商代的一个青铜角【8】的鋬部。
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青铜鋬的上下两头与腹部交接处,有一条自上而下类似范缝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芯痕。
芯痕以外为腹部的纹饰区,芯痕内无纹饰而有铭文。
右图为商代的青铜爵【9】,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铜鋬与青铜爵腹部的交接处两边,都有明确的芯痕。
图5 商代青铜角与青铜爵的鋬部对比图如这样的芯痕,在商至西周有鋬的青铜礼器上十分普遍。
因此,在有鋬的青铜礼器上芯痕也较普遍。
但并非绝对,如商周青铜爵中有的鋬部芯痕处应有铭文的,却改成了纹饰。
这是由于在泥芯的浇铸面上做了纹饰,而没作铭文。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芯痕范围内的纹饰与两边的不一致。
此爵鋬部的芯痕属于既未作铭文又未作纹饰的泥芯。
这样的例子,在商至西周的铜器上时常能够见到。
有无芯痕,要看鋬的形态及腹部形态而定。
如果器形为方形,腹部相对平坦,自带芯【10】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在鋬内的腹部留下芯痕或纹饰。
如果为圆形器,鋬的形态也是圆形,器的腹部则为凸面,就可以从鋬的中心分别制出左右两块范,制范时就可以自带芯,合范时不需要夹芯。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鋬的内外中心留下一道范缝。
鋬外中心的范缝可能会被打磨掉,但里面的范缝一般会留下痕迹。
其特征是在鋬内的宽度中间,有一道范缝。
这里所举芯痕问题,皆属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春秋以后与此工艺截然不同了。
5、春秋以后铜器的范铸规律春秋以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多数礼器的铸造改为分型铸造和铸后连接(插、铆、焊等)。
铸造方式与西周及其以前截然不同,其范缝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了。
所谓分型铸造,是指将一件礼器的型体分开来设计制造,即分别制模、分别制范与分别铸造成散件,然后经过修整加工后,再组合成整器。
如制造一件青铜敦,敦有上下2腹、4个鋬及6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