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源起

合集下载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北方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些文化和历史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如马头琴、踏歌、长调唱等。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如袍、褐等。

2. 满族文化满族是中国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织锦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梨园戏”,是满族的传统戏曲形式。

此外,满族民间乐器如芦笙、三弦和管笛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3. 藏族文化藏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内容涵盖宗教、历史、文学、美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能代表藏族文化的是唐卡画和佛教文化。

此外,藏族的服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贡嘎藏袍、噶丹赞普服等。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1. 辽金元时期的三大民族政权在北方历史上的辽金元时期,辽、金、元三大民族政权相继在华北地区建立,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造就了璀璨的成就。

据史料记载,辽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辽代实行的“排华政策”导致了较大的民族矛盾。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北方政权。

元代则废除了世袭制度和科举制度,引进了蒙古的部落制度,也使得元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了强烈的异族特色。

2. 清代族群融合在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定边疆不断壮大国势,清朝采取了民族融合的政策,即旨在将汉族和少数民族均纳入清朝官方体系中,促进各民族的融和。

在此期间,清朝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例如战争和内讧等。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消失和丧失。

因此,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

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

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鲜卑起源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

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

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冲突,只能继续北迁。

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

《国语·晋语》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而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大会守护拜祭山川与神灵的火堆。

此篇以及其它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均证实“鲜卑”一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注】:《国语》卷十四,《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

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韦昭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鲜卑,东夷国。

燎,庭燎也》。

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曾讲,鲜卑来自东夷国。

有学者赞同这个说法,并进一步阐述“鲜卑是上古东夷大支系邾娄---重黎---祝融的后代”,更有史学家推测鲜卑先世可能是古老文献《竹书纪年》所录九夷中的白夷,属于东夷北支系统;联系《史记鲁周公世家》提到武庚的叛乱正是在东夷地区,鲜卑得以参与诸侯大会极有可能是出于周成王安抚东夷诸国的怀柔策略。

那么鲜卑族源究竟何处?就如同不能贸然说大河之水来自哪一条支流一样,考证鲜卑的根源在没有人类学和语言学强力支持的前提下,同样不能得到精确的判断。

我们只好凭借现有书籍资料进行推测。

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于滇池之滨、草原之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史,向这些蓝色文明史上的伟大传承者致敬。

第一章:远古时期在人类历史的远古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开始出现。

他们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在狩猎、采集、渔猎中谋生。

同时,他们还是祖先崇拜信仰的代表,尊奉大自然中的神灵,并且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另外,北方游牧民族也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族群之一,他们的青铜器形制简单,但内含极高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成吉思汗自1162年出生,1215年统一蒙古后,开始大举征战,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覆盖欧亚各洲的庞大帝国。

蒙古帝国对中国、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北方游牧民族树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第三章: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民族政权,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就是后金部落的族长。

他与其子皇太极一同实现了对华北地区的统治,正式开启了“清朝”时期。

在西部,清朝也进行了战略布局扩张,对外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包括与俄罗斯和喀尔喀部落的战争。

清朝对游牧民族社会的影响,尤为体现在奏乐、服饰、汉语普及等方面。

游牧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开始被汉人所接受。

第四章:现代蒙古20世纪初,蒙古成为了中国清朝最后的疆域之一,此后它终于在1921年崛起,构建了一个独立的蒙古国家。

现代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居住的国家,蒙古人依旧尊奉萨满教,狩猎、游牧是他们的传统文化。

现代的蒙古人正试图保护和维护他们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也积极融入全球化,走向世界。

结语: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伏跌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留下了极其耀眼的文明遗产。

不同于汉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历史和人文变迁仍在发生,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传承。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篇一: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读后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原理》,深有所感。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口原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且褒贬不一。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西方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其制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努力挖掘马尔萨斯的制度思想, 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口原理》,加深人们对制度问题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人口原理》的制度思考来谈一下我对马尔萨斯观理论的认识。

一、马尔萨斯的制度观制度,从最一般地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规则。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正式制度, 例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 例如风俗、习惯、惯例、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及实施机制。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制度就不断地被构建出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从维护私有制的立场出发,为攻击当时风行一时的社会改革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而写作的,彼此之间的论争,其实质就是制度之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人口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马尔萨斯看来,由于人口法则的作用,人类社会是不可改善的,自由平等的美好制度只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任何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改良达到美好社会形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会遇到巨大的不可克服的阻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对其初步的想法进行了整理,阐述了其人口法则的思想,认为人口法则是固定的,人类的任务在于寻找一种相对有的制度安排,而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全部人口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两个公理: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

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

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鲜卑族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

“鲜卑”一词的含义表达了古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主要介绍了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标签:鲜卑族;起源;发展简史鲜卑族兴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这个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

其中,拓跋鲜卑曾经横扫群雄,终结了十六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可以说这个强劲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个靓丽的身影!那么,“鲜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关于“鲜卑”一词的含义,在史学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是有的研究者认为“鲜卑”的谐音是“犀毗”或者“师比”,而“犀毗”在相关书籍上记载是指胡人衣服腰间挂着的带钩,这种带钩最早出现在东胡,战国时期传到赵国、楚国等周边国家。

但是持此种观点的研究学者受到了很多的抨击,有研究学者对此不敢苟同,他们认为这个胡人衣服上挂着的带钩的名称,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

第二种观点是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古代就叫鲜卑山,因此是因山得名,故名“鲜卑族”。

第三种观点是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族称是由他们的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

第四种观点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笔者个人也比较倾向的一种主要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鲜卑”在满语中对应的音节是“仨逼”,而“仨逼”在满语中的含义是吉祥如意;“鲜卑”在蒙古族语言中对应的音节是“斯波勒克”,而“斯波勒克”在蒙语中的含义是美好、吉兆、祥瑞。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伟大的民族,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民族。

室韦,是北方草原蒙古族的先民。

室韦,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森林”,用做族称,意为“林中人”。

室韦主体部分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

隋朝初年,室韦臣属于北方突厥汗国。

唐太宗时,唐朝灭了突厥汗,室韦就归附了唐朝。

唐朝灭亡以后,室韦开始向西迁移。

其中有一部叫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这一称呼在中国史文献中最早的记载,今天的蒙古族正是源于“蒙兀室韦”。

蒙兀室韦到漠北草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到12世纪时,已经形成30个部落,称为蒙古人。

在这些蒙古人部落周围,还有一些别的部落。

各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从12世纪到13世纪初,蒙古族铁木真贵州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先后打败了族内与自己抗衡的贵族,征服上草原上势力强盛的大部落和部落联盟,统一草原各部落。

1206的,全蒙古的贵族一致拥戴铁木真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起大蒙古国。

统一蒙古共同体形成后,立即以锐不可当之势冲上世界舞台。

成吉思汗和先后继承汗位的儿子窝阔台,孙子蒙哥,都全力率领精锐强悍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地,被称为“上帝之鞭”。

几十年时间,蒙古铁骑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城池,扫灭了一个又一个政权。

蒙古族征战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向西,先后建立起横扫欧亚大陆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打开了东西方陆路交通线。

二是挥师南下,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大理、南宋,最终统一中国。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内蒙古,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也孕育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永远的心灵家园。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内蒙古高原就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

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

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

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匈奴是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

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

这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禽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

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

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内蒙古草原文化体现了一切文化中通用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历史延续性等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56个民族。

其中,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涵盖了很多种族和文化,具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信仰、风俗等方面入手,探讨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历史背景北方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较为荒凉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导致汉族人口有限,因此原住民成为北方的主要民族。

最早的少数民族是战国时期的鲜卑族和燕云族等,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此外,在元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兴起了民族团结的思想,不少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民族,如达斡尔族、纳西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

文化特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十分丰富,独特而又多样。

他们热爱音乐和舞蹈,流传着各自的民族乐器和舞蹈形式,如满族的“长调子”、蒙古族的“呼麦”、回族的“马头琴”等。

此外,很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特色的服饰、建筑和民间艺术等文化形态。

例如,蒙古族的蓝色刺绣、藏族的地毯和唐卡、维吾尔族的瓦屋和祛病木、满族的木雕和竹编等文化都有其独特性。

信仰特征北方少数民族的信仰特征也十分独特。

其中,藏族、蒙古族、满族等的传统信仰是本土信仰,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回族、纳西族、壮族等则多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

如果说大宗教的信仰建筑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一些小宗教的信仰建筑和场所则十分神秘,如蒙古族神秘的萨满祖殿、满族的“摩崖碉楼”、回族的“清真寺”和藏族的“寺庙”等,这些信仰建筑也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风俗特征北方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中,都有着自己特色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蒙古族的“那达慕”节,人们会骑马比赛、饮食喝酒并且唱歌跳舞;在满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中,人们会聚集一起祭拜祖先,边吃饭边唱歌跳舞;在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中,人们则会快乐地煮食、赛马和看表演。

风俗习惯不同于典型的文化特征,但它确实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鲜卑族简介

鲜卑族简介
● 177年,东汉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 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 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
● 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 [21] ,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 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 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
● 216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鲜卑人乘虚据其旧地,进一步进入漠南,取 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中原。
鲜卑后世发展
● 三国时期 ●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 。 ● 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 ● 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 ● 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
● 北魏:前身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公元338年,首领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迈入奴隶主占有 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后被拓跋寔君杀死(公元已在377年),前秦乘势进军,最 终使代灭亡。 [33] 386年,拓跋什翼键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 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 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入朝,旋听汉人韩琮谋,起兵攻汉。
● 121年,鲜卑首领其至鞬叛汉。
● 123年,万氏尸逐鞮单于为鲜卑大人其至鞬将万余骑败于曼柏(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被杀千余 人,奥鞬日逐王战死。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自北魏代汉以来,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方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游牧民族。

他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强大的部族。

这个时期,一些北方民族比如鲜卑族、熟蕃、高句丽等成为了北方的主导力量。

这些北方民族凭借着其勇猛的战斗力量与出色的领导能力,很快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陆地霸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鲜卑族。

鲜卑族在北方民族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在那个时期,鲜卑族是最为强大的部族。

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广,可以影响到周围大片地区。

同时他们的历史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史书记载,鲜卑族最早的领袖是卤莫多。

他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统一了鲜卑地区的各个部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而后,鲜卑族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霸主。

北方的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战争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带来的文化影响。

在康熙年间,史学家郑燮将《经国大典》中的《正书》和《史书》合成了《历代通鉴辑》。

这部书于康熙三十二年正式问世。

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中国历史,逐年呈现出中国历史的脉络。

在《历代通鉴辑》中,鲜卑人的身影出现得很早。

比如在汉朝,匈奴、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守卫力量。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就已经开始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从北魏时期开始,北方的民族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影响和融合之后,北方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蒙古族、满族等。

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

他们不仅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其历史和文化本身也非常值得探究。

蒙古族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书记载,蒙古族最早的祖先是东胡人。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逐渐取代了东胡人的地位,成为了蒙古地区的新主导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试述乙弗部鲜卑的族源及早期活动

试述乙弗部鲜卑的族源及早期活动

试述乙弗部鲜卑的族源及早期活动俄琼卓玛【摘要】继匈奴之后,鲜卑民族便活跃在我国的北方草原上,经过不断地南下西迁,其中有很多部落发展壮大起来,并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起各自之政权.然而,有关这些部落的起源和迁徙状况,除了如拓跋、慕容等较大部落外,史书的记载总是较为简略不甚明确.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乙弗鲜卑;檀石槐鲜卑;部落联盟;族源【作者】俄琼卓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经历了秦汉的大一统之后,我国历史又进入到魏晋南北朝这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其中,在北方从刘渊建前赵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年)的130多年中,各少数民族不断南下西迁,在混战割据中建立了前赵、前秦、前燕、后秦、西秦、南凉、夏等诸多大小不同的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

事实上,当时大批内迁的北方民族所建政权不仅只有十六个,还有吐谷浑、代、西燕、仇池等政权,其中亦包括曾在青海湖滨,由乙弗①部落建立的乙弗勿敌国,其后人便以部落名为姓氏。

关于乙弗部,史籍中的相关记载总是寥寥几句,且记载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于其青海湖畔建立之政权。

而有关其族源,历来史家无不是通过散见于史书的只言片语来探索。

据目前所知,关于乙弗部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乙弗鲜卑应源于高句丽。

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10之乙弗条:“前燕有高句丽王乙弗利”,据《魏书·高句丽》记:“其玄孙乙弗利,利子钊,烈帝时与慕容氏相攻击。

”[1]晋元帝太兴二年(319)高句丽的国王乙弗利率兵多次进攻辽东地区,慕容廆派遣慕容翰与慕容仁前去讨伐,结果大败乙弗利。

在其求和后,慕容翰与慕容仁才退兵。

据此,林宝似以前燕时高句丽王乙弗利为乙弗氏。

近现代学者马长寿在其所著《乌桓与鲜卑》中指出:“赵肃、赵贵为乙弗氏,乙弗为高丽姓”。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起源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起源
回族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留居长安广州泉州等地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不断和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融合大约在明代正式形成
回族 公元 7 世纪末,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留居长安、广州、泉州 等地,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不断和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融合,大约在明代正式形成。
蒙古 源于约公元 7 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湖、鲜卑、契


斡 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公元 12 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 的族称。“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和)人和南疆绿洲的土著居民,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 融合而成。“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 满族,旧称满洲族,“满洲”在满语中是“吉祥”之意。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商周时的 肃慎,建立金朝的女真族是满族的直系祖先。(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金、清) 的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原文明。

他们主要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依靠放牧和狩猎为生。

最早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以猎人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牧民为主。

他们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演变1. 部落联盟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以部落为基础的联盟体系。

不同的部落之间通过婚姻、贸易和联盟等方式建立了联系。

这一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同时也开始发展农业。

2. 部落国家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部落国家。

这些部落国家通过不断扩张和征服其他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中原文明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3. 游牧帝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达到了鼎盛时期。

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帝国相继崛起。

这些游牧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其他部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四、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的影响1. 文化交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

游牧民族的文化对汉族的社会制度、服饰、音乐、戏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族文化也对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

2. 军事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中原进行征服和侵略。

他们以其出色的骑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游牧民族的征服也促使中原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

3. 经济贸易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了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通过马匹、牛羊等农产品的贸易,与中原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解开迷一样的民族----鲜卑

解开迷一样的民族----鲜卑

解开迷一样的民族----鲜卑摘要本文对鲜卑族做了探讨。

关键词东鲜卑北鲜卑西鲜卑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

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

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

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

“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

这就把探讨推进了一层。

至隋唐,后人为秦汉文献注释,提及“犀比”一词,张晏说:“鲜卑部落带、瑞兽名也”。

但我们今天仍不好把“鲜卑部落”与“瑞兽”和二为一。

考“鲜卑”与“乌桓”,同属东胡族。

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

所以很有考察国内阿系其他民族的必要。

事实上,这些民族不仅语源上一致,而且地域也贴近。

鲜卑族源于兴安岭,其语音应当介乎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的语音和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的语音之间。

国外一学者对此作了一番考定,与“鲜卑”对应的音节,满语是“仨毕”,蒙语是“斯波勒克”,都可对译成古音“鲜卑”,其蒙满语的含义都是“祥瑞、吉兆、美好”;当然,细说起来,鲜卑语更应当近于蒙语的含义。

由此断定:“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

“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意向。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拓跋鲜卑的起源与迁徙

拓跋鲜卑的起源与迁徙

拓跋鲜卑的起源与迁徙作者:苑小雪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9期摘要:拓跋鲜卑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曾在中原建立起了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北魏。

但由于相关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的匮乏,使得我们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族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历史等知之甚少。

而随着位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的发现,学术界普遍认定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正是以嘎仙洞为主的大兴安岭地区。

而后,拓跋鲜卑就由嘎仙洞迁出,先后到达大泽和匈奴故地,并且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可以说,拓跋鲜卑的迁徙发展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拓跋鲜卑;起源;迁徙;嘎仙洞;石室祝文拓跋鲜卑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今天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根据史料记载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是北方幽荒之地,并且在历史上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徙。

根据史料及考古的相关发现证明,学术界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拓跋鲜卑是由大兴安岭北部出发,期间经过两次大的迁徙到达匈奴故地。

此时拓跋鲜卑的力量已经很强大。

而后,在经过了十六国时的战乱后,最后拓跋鲜卑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魏国,定都在了盛乐。

接下来的时间里,拓跋鲜卑相继平定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将都城相继迁到了平成和洛阳,直至最后建立了北魏王朝。

北魏又称拓跋魏,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被北方的游牧民族于中原建立的政权,它的建立对于我国北方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民族,对于它的起源我们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在史学界里,有关于它的说法始终是众说纷纭。

随着位于大兴安岭嘎仙洞的发现,其神秘的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本文依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相关史料,以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为例,为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及其迁徙的相关内容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有关鲜卑族起源与发展的简要介绍:起源:鲜卑族起源于东亚草原地区,他们是游牧民族的一支。

根据学者的研究,鲜卑族最早可能来自今天的蒙古高原和东北亚地区。

在公元3世纪初,他们开始向南迁徙,进入了中国东北地区。

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鲜卑族有时表现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有时则作为各个朝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魏(公元386年-534年)建立后,鲜卑族统治者领导下的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的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政权。

此后几个世纪,鲜卑族与汉族、其他游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复杂多样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格局。

分裂和消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内部发生了分裂并面临来自其他民族的压力。

到了6世纪末,鲜卑族的统一政权瓦解,分裂为多个小王国。

后来,这些小王国相继被隋朝和唐朝所并吞,鲜卑族的政治势力逐渐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鲜卑族的部分后裔可能成为了辽朝、金朝和女真族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鲜卑族起源于东亚草原地区,经历了在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起伏。

他们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游牧民族之一,对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 源起一、序1.中原与四夷中国古代史,一直以中原(大约是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是所谓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

对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自周就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合称“四夷”。

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统称,商代称为羌或氐羌。

南蛮则是对南部(早起指江南,后期指岭南)部落的称呼。

北狄是对居于漠南北方人群称呼。

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均以中原是正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一直被认为是蛮夷,即非我族类,虽然事实上三皇五帝也发端于“古夷人”(但与突厥、东胡、通古斯等不同源),古夷人走出部落文明定居中原进入农业文明后,才逐渐形成了中原人(汉之后称汉人)。

历史上中原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发展相伴的,不管是相斗还是相融,尤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纠缠最甚,从秦汉抗击匈奴、到西晋五胡乱华、到鲜卑建立北朝、到隋唐(都有鲜卑血统)抗击突厥、到北宋与辽对峙、到南宋联金灭辽、到元灭宋金西夏、到明抗击瓦剌、到后金灭明建清。

虽然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中原经济的发展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经济力不等同于战斗力,相反一直垂涎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此消彼长,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辽、金占中原半壁,元、满一统中原。

严格说,元、清时期中原都是被外族统治的,只不过满族统治者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得比较好,所以在把元和清都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看待上,对清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元。

2.中国人的来历关于中国人(包括中原人和少数民族)的来历,应该也是源自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世界人种同源说)。

在贴吧看到一种说法,即从中亚分三路向东迁徙而来。

一部分经向东到黄河流域,形成汉藏部落;一部分向东南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进入中国南部、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形成百越部落。

一部分向东北途经现在长城以北,一直到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沿途留下了突厥、蒙古(?存疑)、通古斯三大部落。

一说而已,附录的说法似乎更具科学性。

原先总以为匈奴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先祖,因为他们最早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秦汉),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

突厥、东胡、肃慎反而可能是更古老的民族,只不过他们起初远在阿尔泰山或大兴安岭,离中原更远、所以更晚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中。

相反,匈奴人可能和中原人更有渊源。

二、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历史上驰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延绵至今。

留下印记的名字很多,但究其根源可归为五大族: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吐蕃。

1.匈奴部分:匈奴、敕勒匈奴人可能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夏后氏即大禹。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xūn yù,即匈奴)带其父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

匈奴是秦汉时期的称谓,在此之前有很多其他叫法。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不过也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

由於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此外,原生活于贝加尔地区的敕勒人(又称铁勒、丁零、高车),据说也是匈奴人的后裔。

铁勒诸部之一的回纥在北朝后期依附于突厥,后联合唐朝消灭东突厥建立成立回纥汗国。

而突厥人,也有人认为是匈奴人的后裔。

还有东鲜卑的宇文部也是鲜卑融合匈奴残部而成。

2. 东胡部分:鲜卑、契丹、蒙古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关于东胡的起源,文献记载简略且混乱。

学界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东胡之先为屠何说。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

”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的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

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

第二,东胡之先为山戎说。

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中说:“东胡春秋时为山戎,入战国后统称为东胡。

”主此说者认为东胡之名始见于战国。

然据《逸周书》东胡之称周初已出现,《山海经》记载东胡出现于史的时间也不晚至战国,《史记匈奴列传》及《逸周书》更将东胡与山戎并列,因此,东胡与山戎应为并列的两族。

山戎在今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破山戎后,东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开破东胡,东胡北却千里,复退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山戎可能有入东胡者,但不说明山戎为东胡之先。

第三,东胡之先为土方说:这个说法是近年才提出的。

但土方的确切方位尚难以定论,亦无更多证明土方是东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为一说留以备考。

从考古上看,东胡一族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

所以,按前面中国先人迁徙的说法,东胡很可能是从中亚向东北方向迁徙的一支、定居在今(内)蒙古高原至东北平原即大兴安岭两侧草原的部分。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至乌桓山(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和鲜卑山(方位无考),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存疑?)。

因受匈奴奴役,所以乌桓和鲜卑的风俗均与匈奴多有相似。

公元2世纪,匈奴衰败后,东胡的鲜卑占据了匈奴领地,雄踞塞北。

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活跃于北方。

鲜卑有六部,拓跋部、慕容部、段部、宇文部、秃发部、乞伏部。

慕容部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

拓跋部则先后建立代国和北魏,北魏更是一统北方,建立北朝。

宇文部被慕容部所灭。

段部占据幽冀与后赵和慕容燕长年征战,后被慕容所败。

秃发部建南凉。

乞伏部建立西秦。

而慕容部的一支西迁阴山,成为吐谷浑部,并建立吐谷浑汗国。

而同一时期称霸漠北柔然则是与拓跋部同源(但地位低下)的鲜卑别支。

柔然与北魏连年争斗,却在555年被突厥所灭,之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西伯利亚的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人的祖先。

有学者考据“室韦”是“鲜卑”的同词异译。

但另一种说法是,契丹源自东部鲜卑宇文部的残余、与库莫奚同源。

这种说法在《魏书》和《后汉书》中均有记载。

宇文部是鲜卑六部之一,但其风俗、语言与鲜卑其他部落迥异,比如宇文部髡头,而其他部落则多为索头,所以宇文部很可能是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北迁后留守的匈奴残部融入鲜卑而成。

宇文部与拓跋部交好,但与慕容部是对头,最后被慕容部击败溃散,一部分融入了北朝,一部分成为库莫奚,还有一部分成为了契丹。

室韦人在中唐以后被称为“鞑靼(dá dá)”, 是蒙古人的祖先。

但“鞑靼”后来成为俄国对亚欧大陆各国使用突厥语各族的统称,现代则用来指称在欧洲曾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分突厥和蒙古民族及其后裔。

3. 突厥部分:突厥突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古突厥人之先祖传说的汉文资料,迄今只见到四种,即《周书·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载第一、二、三种,《酉阳杂俎》载第四种。

诸说的大意分别是:一,某部落被邻国所灭,只剩下一个失去双足的十岁小孩。

母狼将他养大,并与之交合、生育后代。

嗣后,在高昌之北的山穴中繁衍出突厥阿史那氏族。

二,突厥之先为平凉杂胡,后因北魏太武帝灭沮渠氏,遂逃难至金山(即阿尔泰山),充当柔然的铁工,从而发展为突厥族。

三,突厥之先居于漠北的索国,乃狼所生。

其后代娶冬神、夏神之女,所生的子孙之一阿史那被推为首领,遂繁衍成强大的突厥王族。

四,突厥之先祖曰射摩,与阿史德窟西的海神女相爱,每天傍晚入海与海神女幽会,历经数十年。

后因射不中神异的金角白鹿而滥杀无辜,遂与海神女缘绝。

第四个传说字数描述得最为具体,神话色彩也最浓重。

仔细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突厥先祖每晚入海与情人相会的故事,显然是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古代神话中太阳神暮归大海会"新娘"的故事翻版。

2.突厥先祖"射摩"之名,当是借自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之名;射摩之情人海神女"舍利"之名,则当是借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之名。

舍利的"海神女"身份,亦当辗转来自希腊的女海神。

3.突厥先祖传说中的金角白鹿,有可能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也有可能相当于月亮女神的座骑。

而有关鹿的这类故事,都能在希腊、闪族、雅利安等族的民间传说中见到。

鉴于这则突厥先祖传说,从基本结构到细节描写,都体现出阿尔泰山(古突厥人建立强大汗国之前的居地)以西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成份,因此可以推测,突厥人在建国之前,很可能与西方各族有过长期的交往,即他们可能曾在遥远的西方(里海周边地区)生活过漫长的时日。

也有说法突厥是匈奴后裔,因为风俗有相似之处,但突厥出现在中国史料中已经是北朝时期了,所以即使不是与匈奴同源、但经过数百年与匈奴的杂居,具有相似特征也不足为奇。

但至少,突厥是更具西方(中亚)特征的民族。

4. 通古斯部分:女真、满洲“通古斯-满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

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通古斯的一部分原地演进成肃慎人,一部分南迁环渤海与当地百越融合成为东夷。

周灭商后,貊(东夷中通古斯血统最浓的一支)自山东半岛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成为秽貊(wèi mò)人,战国以后先后出现的秽貊新族又有夫余、高句骊。

肃慎在汉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称为“勿(mò)吉”,隋唐则称“靺鞨”(分五部,史有记载的是黑水部和粟末部,后者曾建立渤海国后被辽所灭),辽时称为“女真”(女真,是契丹人对肃慎的读音)。

辽称霸时版图包括现东北全部、内蒙东部和外蒙南部以及燕云十六州,靺鞨黑水部和粟末部残余部分被纳入辽籍,称为熟女真,其余未加入辽籍的称为生女真(也接受辽的统治,主要是黑水部),后来灭辽的金人就是生女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