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司公司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doc
破产财产分配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财产分配是破产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财产分配的规定较为详细,本文将从破产财产分配的法律依据、分配原则、分配顺序、分配方式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破产财产分配的法律依据1.《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法》是我国关于破产财产分配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法对破产财产分配的原则、顺序、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企业破产法》中有关破产财产分配的规定进行了细化,明确了破产财产分配的具体操作。
三、破产财产分配的原则1.公平原则破产财产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即对所有债权人一视同仁,保证其合法权益。
2.效率原则破产财产分配应当遵循效率原则,即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破产财产分配的效率。
3.保护债权人利益原则破产财产分配应当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四、破产财产分配的顺序1.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破产费用包括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破产财产管理、变价和分配所需要的费用,以及为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支付的其他费用。
共益债务是指在破产程序中,为全体债权人利益而发生的债务。
2.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申请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3.税款税款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申请前所欠的税款。
4.普通债权普通债权是指在破产程序中,除上述债务以外的其他债权。
五、破产财产分配的方式1.现金分配现金分配是指将破产财产变现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债权人。
2.实物分配实物分配是指将破产财产中的实物资产分配给债权人。
3.折价分配折价分配是指将破产财产中的实物资产按照一定的折价比例分配给债权人。
企业破产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无法清偿或者资不抵债等原因,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算、重整或者和解的法律程序。
企业破产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国企业破产相关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破产法的基本原则1. 公平原则:企业破产法要求在破产程序中,对所有债权人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2. 保护债权人利益原则:企业破产法强调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债权人能够依法实现债权。
3. 依法保护债务人合法权益原则:企业破产法规定,在破产程序中,债务人合法权益应得到保护。
4. 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企业破产法要求破产程序应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 公开、公正、高效原则:企业破产法要求破产程序公开、公正、高效进行。
三、企业破产的适用范围1. 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2. 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3. 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四、企业破产的程序1. 破产申请: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2. 破产受理:人民法院收到破产申请后,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破产申请。
3. 破产宣告: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依法宣告企业破产。
4. 破产财产的接管:破产宣告后,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的财产。
5. 债权申报:债权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
6. 债权确认:管理人应当对债权人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确认债权。
7. 破产财产的变价和分配:管理人应当依法变卖破产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分配。
8. 破产程序的终结:破产财产分配完毕后,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终结破产程序。
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企业破产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的规定,企业破产适用于以下情况:1. 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2. 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企业破产程序包括破产申请、破产受理、破产宣告、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和解等环节。
二、企业破产的申请与受理1. 破产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七条的规定,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1)破产申请书;(2)债务人的基本情况;(3)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4)债务人的财产状况说明;(5)债务人的债权债务清单;(6)债务人的财产处置方案;(7)其他相关材料。
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1)破产申请书;(2)债权人的基本情况;(3)债权人的债权证明;(4)其他相关材料。
2. 破产受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自裁定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债务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
三、企业破产的宣告与清算1. 破产宣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应当宣告破产。
2. 破产清算(1)清算组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组成清算组。
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专业人员担任。
(2)清算组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清算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 编制破产财产清单;2. 召集债权人会议;3. 债权申报与审查;4. 债权人会议的召开与表决;5. 债权确认;6. 债权人分配;7. 清算终结报告。
(3)清算终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清算组在履行职责后,应当编制清算终结报告,并向人民法院提出清算终结申请。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

我国现⾏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我国现⾏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除了《中华⼈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第⼆⼗⼋条、第三⼗五条规定外,最⾼⼈民法院《贯彻〈破产法〉意见》第六⼗条、第六⼗五条和《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破产规定》)的第六⼗四条⾄条七⼗条也进⾏了详细规定。
通过对上述规定的归纳,破产财产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享有所有权以及国有企业被授予经营管理权的财产,均属于破产财产。
这些财产⼤体包括四类:(1)有形财产,如⼚房、机器设备、运输⼯具、原材料、产成品和办公⽤品等;(2)⽆形财产,如⼟地使⽤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特许权等;(3)货币和有价证券;(4)投资权益,如破产企业在其他公司中享有股权。
(⼆)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依据《中华⼈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第⼆⼗四条和第⼆⼗六条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清算组可以进⾏必要的民事活动,并有权决定继续履⾏破产企业未履⾏的合同,通过清算组的⾏为所取得的财产本⾝属法⼈资本增值的结果,构成法⼈财产的组成部分,这类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具体包括以下⼏种情况:(1)因破产企业的债务⼈的清偿和财产持有⼈的交还⽽取得的财产。
这部分财产在取得以前仅仅是破产企业的帐⾯财产,不具有可分配性,经清偿或交还后,成为可分配的现实财产。
因此,从可分配财产的⾓度讲,由这些原因取得的财产可以视作破产财产的新增加部分。
(2)因未履⾏合同的继续履⾏⽽取得的财产。
由于这种合同是双务合同,破产财产在接受给付时有相应的对待给付,⽽且这种对待给付⼀般是等价性质的。
因⽽,这部分新取得的财产不是价值形态上的财产增加,⽽是实物形态上的财产增加。
从实物形态的⾓度讲,这可以视作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的收⼊。
(3)由破产企业享有的投资权益所产⽣的收益,如公司股份的年终分红,在合资企业中的获得的利润分配。
破产财产变现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财产变现是指破产管理人依法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处置,将其转化为现金或其他财产形式,以清偿破产债务人的债务。
破产财产变现是破产程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和破产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财产变现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破产财产变现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破产财产的范围1.破产财产的定义破产财产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申请受理时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不动产、动产、债权、知识产权等。
2.破产财产的范围(1)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包括破产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
(2)破产企业的投资权益:包括破产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投资、股权等。
(3)破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包括破产企业的债权、应收款项等。
(4)破产企业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5)破产企业的其他财产:包括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采矿权等。
三、破产财产变现的程序1.破产财产变现的申请(1)破产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财产变现申请。
(2)人民法院审查破产财产变现申请,决定是否批准。
2.破产财产变现的评估(1)破产管理人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
(2)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和方法,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3.破产财产变现的拍卖(1)破产管理人根据评估报告,确定破产财产的拍卖底价。
(2)破产管理人发布拍卖公告,邀请竞买人参加拍卖。
(3)竞买人按照拍卖公告的要求,参与竞拍。
(4)拍卖成交后,破产管理人依法办理财产过户手续。
4.破产财产变现的清偿(1)破产管理人根据破产财产变现所得,优先清偿破产债务人的债务。
(2)破产财产变现所得不足以清偿破产债务的,按照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四、破产财产变现的法律规定1.破产财产变现的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破产财产变现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破产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效率原则:破产财产变现应当提高效率,尽快完成破产财产变现。
公司破产法律规定民法典下的企业破产制度

公司破产法律规定民法典下的企业破产制度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与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困境。
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以及促进破产程序的有序进行,我国民法典下设立了企业破产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企业破产的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五编《破产》专门规定了企业破产的制度。
该编主要包括了企业破产的条件、破产程序、破产财产的处理等方面内容。
企业破产制度的法律依据为民法典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四条至第九十一条。
三、企业破产的条件1.清偿能力丧失企业破产的首要条件是清偿能力的丧失。
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的负债总额已超过其全部资产。
当企业利润无法覆盖债务发生时,就认为企业已满足了破产条件。
2.破产申请除了满足清偿能力丧失的条件外,企业破产还需由事实上的破产债务人或其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破产申请。
在破产申请中,破产债务人需提供相应的破产证据,并接受法院的审查。
四、企业破产的程序1.破产申请受理一旦破产申请被人民法院受理,法院将依法组织裁判庭进行审查,并发出破产受理决定。
该决定标志着企业破产程序的正式启动。
2.破产管理根据破产受理决定,法院将指定破产管理人对破产企业进行管理。
破产管理人将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保管、清理和处置等工作,以保障破产债权人的权益。
3.债权人会议破产程序中,法院会组织债权人会议,以听取债权人的意见并决定破产财产的处理方式。
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将成为破产程序的重要依据。
4.清算或重整在债权人会议的决议下,可以决定对企业进行清算或重整。
清算是指将破产企业的财产变现,并按照破产法规定的顺序偿还债权人的债权。
重整则是指通过重组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组织结构等,使企业恢复经营并偿还债权。
五、破产财产的处理破产程序中,破产财产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破产财产的处理方式包括清偿、清算或重整。
清偿是指破产企业依法偿还债权人的债权。
清算是将破产企业的财产变现,按照法定顺序偿还债权人的债权。
企业破产清算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企业破产清算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经营,经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清算、变现、分配,以偿还债务的法律程序。
企业破产清算法律制度是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企业破产清算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产案件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1.破产申请(1)债务人申请破产:债务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3)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裁定受理。
2.破产宣告(1)人民法院裁定宣告债务人破产。
(2)债务人、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
3.破产财产的确定(1)债务人全部财产为破产财产。
(2)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知识产权、合同权利等权利为破产财产。
4.破产财产的变现(1)破产管理人应当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理、评估、变现。
(2)破产管理人应当优先偿还债务人的债务。
5.破产财产的分配(1)破产管理人应当根据破产财产的变现情况,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2)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应当优先偿还债务人的债务。
6.破产终结(1)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破产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终结破产程序。
(2)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四、企业破产清算的法律责任1.债务人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债务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企业破产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债务人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企业破产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企业申请破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是指企业因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由破产管理人接管企业财产,对企业债务进行清理、分配的一种法律程序。
企业申请破产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申请破产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企业申请破产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企业申请破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2. 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以下是对上述条件的详细解释:(1)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指企业到期债务未能按时履行还款义务,包括本金、利息、滞纳金等。
(2)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指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
(3)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指企业虽有一定资产,但无法通过合理经营、资产处置等方式清偿债务。
三、企业申请破产的程序企业申请破产,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1. 企业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申请;2.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产申请;3. 人民法院裁定宣告企业破产;4. 破产程序启动,破产管理人接管企业财产;5. 破产管理人组织债权人会议,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理、分配;6. 债权人会议通过破产财产分配方案;7. 破产程序终结,企业注销登记。
以下是对上述程序的详细解释:1. 企业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申请:企业应当向企业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据材料。
2.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破产申请:人民法院对破产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依法受理。
3. 人民法院裁定宣告企业破产: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依法裁定宣告企业破产。
4. 破产程序启动,破产管理人接管企业财产: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负责接管企业财产,组织破产财产的清理、分配。
5. 破产管理人组织债权人会议,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理、分配:破产管理人应当组织债权人会议,讨论破产财产的清理、分配方案。
公司破产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破产是指因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依照法律规定,经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对其全部资产进行清算,以偿还债务的法律程序。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公司破产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二、破产申请与受理1. 破产申请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债务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申请书;(2)债权证明材料;(3)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证明材料。
2. 破产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自裁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债务人,并公告破产受理。
债务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三、破产管理人1. 管理人的任命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指定管理人。
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破产清算组、破产清算所或者具有破产清算资格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机构担任。
2. 管理人的职责管理人应当依法履行下列职责:(1)接管债务人财产;(2)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3)调查债务人债务状况;(4)调查债务人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状况;(5)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6)执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7)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四、破产债权与债务1. 破产债权破产债权是指破产程序开始前,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债务人财产的债权。
破产债权分为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和无财产担保的债权。
2. 破产债务破产债务是指债务人因破产程序产生的债务。
破产债务包括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和破产债权。
五、破产财产的分配1. 破产财产的界定破产财产是指债务人财产在破产程序中应当用于清偿破产债务的财产。
破产财产包括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破产程序中取得的财产、破产程序中追回的财产等。
2. 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如下:(1)破产费用;(2)共益债务;(3)有财产担保的债权;(4)无财产担保的债权。
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企业破产的法律。
该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企业破产的条件1. 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企业破产的首要条件是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
这里的“资产”包括企业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知识产权等;“到期债务”是指企业在破产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形成的、到期未偿还的债务。
2. 债务人请求破产:债务人可以自行申请破产,也可以由债权人申请破产。
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应当提供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证据。
3. 债务人具备破产能力:债务人具备破产能力,即债务人符合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且具备破产程序的启动条件。
三、破产申请与受理1. 破产申请:债务人或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申请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申请人及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2)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事实;(3)债权人的债权数额、有无担保等;(4)申请人的请求及理由。
2. 破产受理: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破产申请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破产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不予受理。
四、破产财产与破产债权1. 破产财产:破产财产是指企业破产时,依法应当用于清偿债务的财产。
破产财产包括:(1)债务人拥有的全部财产;(2)债务人享有的债权;(3)债务人享有的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
2. 破产债权:破产债权是指债务人破产时,债权人依法享有的、可以参与破产财产分配的债权。
破产债权包括:(1)有财产担保的债权;(2)无财产担保的债权;(3)债务人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
五、破产程序1. 破产宣告: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应当宣告破产。
2. 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指依法对企业破产财产进行清算,以清偿债务的程序。
破产清算分为两个阶段:破产清算组成立和破产财产分配。
公司法对破产的法律规定(3篇)

破产管理人应当对企业财产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
3. 变卖企业财产
破产管理人应当依法变卖企业财产,所得款项用于清偿债务。
4. 清偿债务
破产管理人应当优先清偿有担保的债权,然后按照法定顺序清偿无担保的债权。
五、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是指企业在破产程序中,通过调整债务结构、改善经营状况,实现企业复兴的过程。破产重整包括以下内容:
1. 重整申请
企业因破产原因出现,但具备重整条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
2. 重整计划
重整计划是企业为恢复经营能力,实现企业复兴而制定的计划。重整计划应当包括调整债务结构、改善经营状况等内容。
3. 重整实施
重整计划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后,企业应当按照重整计划执行。
4. 重整成功
企业在重整期间,如果能够按照重整计划执行,恢复经营能力,则重整成功。
一、破产的定义
破产,是指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对其全部资产进行清算,偿还债务的行为。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破产分为两种形式: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
二、破产申请
1. 破产申请的条件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的情形包括:
(1)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
(2)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情形包括:
(1)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
(2)债务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2. 破产申请的提交
破产申请应当向债务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交。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破产申请书;
(2)有关债务人的主体资格证明;
一、破产的定义
公司破产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破产是指企业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等原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对其全部资产进行清算的行为。
在我国,公司破产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对公司破产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法律人士提供参考。
二、公司破产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破产法》是我国公司破产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破产申请、破产受理、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清算等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是我国规范公司组织和行为的基本法律,其中涉及公司破产的相关规定,如公司解散、清算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对公司破产后的合同履行、债权债务处理等作出了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担保法》对公司破产中的担保权益处理作出了规定。
三、公司破产的法定条件1.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这是公司破产的基本条件。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意味着其无力履行债务,需要通过破产程序进行债务清偿。
2. 债务人资不抵债债务人资不抵债,即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其全部债务。
这是判断公司是否破产的重要标准。
3. 债务人无清偿能力债务人无清偿能力,是指债务人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通过自身的经营或资产变现来清偿债务。
四、公司破产的程序1. 破产申请破产申请是公司破产程序的起点。
债务人或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申请应附具有关证据材料。
2. 破产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通知债务人、债权人,并指定破产管理人。
3. 破产财产的清理破产管理人负责对债务人财产进行清理,包括债权债务的确认、破产财产的变现等。
4. 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财产分配是破产程序的核心环节。
破产财产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2)清偿有财产担保的债权;(3)清偿无财产担保的债权。
企业构成破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是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债务负担过重等原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经法定程序宣告终止其法人资格,由法院指定管理人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处理,以偿还债务的法律制度。
破产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企业构成破产的法律规定,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二、破产的定义与适用范围1. 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破产是指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形。
2. 适用范围《破产法》适用于以下企业:(1)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组织;(3)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三、企业构成破产的条件1. 债务到期企业构成破产的首要条件是债务到期。
债务到期是指企业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但未能履行。
2. 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企业构成破产的第二个条件是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
3. 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企业构成破产的第三个条件是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是指企业无法通过合理的方式、时间偿还债务。
四、破产申请与受理1. 破产申请企业构成破产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申请可以由以下主体提出:(1)债务人;(2)债权人;(3)依法对企业负有清算责任的其他主体。
2. 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对破产申请进行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1)破产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2)债务人是否具有破产能力;(3)债务人是否具备破产申请的实质条件。
五、破产程序1. 管理人指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指定管理人。
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或者人民法院指定,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清理、分配等工作。
2. 债权申报债权人应当依法申报债权。
债权申报应当包括债权金额、债权性质、担保情况等内容。
破产资产处置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资产处置是指在企业破产过程中,对破产企业拥有的财产进行清理、评估、变现和分配的过程。
破产资产处置是破产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企业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明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破产资产处置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破产资产的范围1. 破产财产破产财产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时,依法属于破产企业所有的财产。
破产财产包括:(1)破产企业所有的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动产和不动产;(2)破产企业享有的债权;(3)破产企业享有的知识产权、股权、投资权益等无形资产;(4)破产企业享有的对外投资、投资收益、对外担保等权益;(5)破产企业依法享有的其他财产权益。
2. 非破产财产非破产财产是指不属于破产企业所有的财产,包括:(1)破产企业破产宣告前一年内无偿转让、以明显不合理价格交易、放弃债权等行为所取得的财产;(2)破产企业破产宣告前一年内对他人进行债务清偿、抵销等行为所取得的财产;(3)破产企业破产宣告前六个月内,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股东等利用职权、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所取得的财产;(4)破产企业破产宣告前六个月内,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股东等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隐匿、转移、变卖等行为所取得的财产;(5)破产企业破产宣告前六个月内,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股东等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损害的其他行为所取得的财产。
三、破产资产处置的程序1. 破产财产的评估破产财产的评估是指对破产财产的价值进行估算。
破产财产的评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公开、公正、公平;(2)独立、客观、科学;(3)合理、合规、合法。
破产财产的评估可以由破产企业自行委托评估机构进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评估机构进行。
2. 破产财产的变现破产财产的变现是指将破产财产以适当的方式转换为货币资金。
公司破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公司破产是指因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进入破产程序,通过债务清偿、资产重组等方式,解决债务危机,保护债权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公司破产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条件和责任,旨在确保破产程序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二、破产原因1. 财务状况恶化: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2. 债务重组失败:公司债权人请求法院进行债务重组,但重组失败。
3.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如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三、破产申请与受理1. 破产申请:债务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债权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 受理条件:破产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3. 受理期限: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破产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四、破产财产1. 破产财产的范围:债务人财产、债权人财产、债务人持有的他人财产等。
2. 破产财产的清理:破产管理人应当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理,明确财产权属。
3. 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财产分配按照法定顺序进行,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共益债务,然后清偿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
五、破产程序1. 破产宣告: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债务人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作出破产宣告裁定。
2. 破产管理:破产宣告后,人民法院应当指定破产管理人,负责破产事务。
3. 破产重整:破产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重整期间,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继续经营。
4. 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失败或破产重整计划未获批准的,破产管理人应当进行破产清算。
六、债权人权益保护1. 债权申报:债权人应当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向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
2. 债权确认:破产管理人应当对债权人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确认债权。
3. 债权清偿:破产财产分配时,债权人按照债权确认的顺序和比例受偿。
七、破产法律责任1. 债务人责任:债务人应当依法履行破产义务,不得逃避债务。
破产财产处置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破产财产处置是指在破产程序中,对债务人财产进行清理、变价和分配的行为。
破产财产处置是破产程序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利益和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财产处置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下将从破产财产的范围、变价和分配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破产财产的范围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破产财产的范围包括:1.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股权等财产权益。
2.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交易、放弃债权等行为无效,追回的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3.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4.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组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后,依法追回的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5.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组在破产程序中追回的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6.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组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取得的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三、破产财产的变价破产财产的变价是指将破产财产转化为货币或其他可变价物的行为。
破产财产的变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破产财产的变价应当公开进行,保证各方当事人公平竞争,确保破产财产的价值最大化。
2.效率原则:破产财产的变价应当高效进行,以尽快实现破产财产的价值。
3.合法原则:破产财产的变价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破产财产的变价方式主要包括:1.拍卖:破产财产的拍卖应当依法进行,由破产清算组委托拍卖机构组织实施。
2.协议转让:破产财产的协议转让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由破产清算组与受让人协商确定转让价格。
3.作价偿还:破产财产的作价偿还是指破产清算组根据破产财产的价值,将部分破产财产直接偿还给债权人。
4.折价转让:破产财产的折价转让是指破产清算组在破产财产价值下降的情况下,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将破产财产转让给债权人。
四、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财产的分配是指将破产财产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行为。
破产财产的分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破产财产的分配应当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债权人。
公司破产的条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破产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无法清偿等原因,经法定程序宣告破产,从而终止其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
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规定的角度,探讨公司破产的条件。
二、公司破产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三、公司破产的条件1.企业资不抵债《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依照本法规定宣告破产。
”这里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和“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即为破产的条件。
2.企业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债务无法清偿是指企业在法定期限内无法履行到期债务,包括但不限于借款、应付账款、应付款项等。
当企业无法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无法继续经营。
当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且无法通过重组、重整等方式恢复经营时,可以申请破产。
4.企业违反法律规定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如涉及欺诈、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经查实后,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宣告企业破产。
5.企业破产申请企业破产申请是指债务人或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要求宣告企业破产。
破产申请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申请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申请人有权提出破产申请;(3)申请人提供的企业破产材料真实、完整;(4)申请人符合法定程序。
四、破产程序1.破产申请与受理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应当通知债务人、债权人及有关单位。
2.债权人会议债权人会议是破产程序中的重要环节,由债权人组成。
债权人会议的职责是:(1)审查债务人提供的破产财产清册;(2)决定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3)对债务人进行清算;(4)监督破产程序的进行。
破产资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资产是指在破产程序中,债务人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知识产权等。
破产资产的法律规定对于保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破产程序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破产资产的定义、法律规定、管理、分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破产资产的定义破产资产是指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后,由破产管理人依法接管、管理、处分和分配的财产。
破产资产包括以下几类:1. 财产:债务人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投资权益等。
2. 债权:债务人作为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包括金钱债权、有价证券债权、知识产权债权等。
3. 知识产权:债务人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4. 其他权利:债务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如租赁权、抵押权等。
三、破产资产的法律规定1. 破产申请前1年内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
2. 债务人放弃其未到期的债权或者放弃债权担保,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
3. 债务人放弃自己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或者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等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
4. 债务人对其债务人进行的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
5. 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债务人财产进行保全或者执行。
6. 债务人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7. 债务人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拍卖或者变卖。
8. 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债务人财产进行评估。
9. 债务人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分割。
10. 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债务人财产进行管理、处分和分配。
四、破产资产的管理1. 管理人应当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对债务人拥有的动产、不动产、债权、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查。
破产清算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清算是指在企业或个人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依法对其资产进行清算,以偿还债务的法律程序。
破产清算法律规定了破产清算的程序、主体、法律效力等内容,旨在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破产清算法律规定。
二、破产清算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三、破产清算的适用范围1.企业破产清算: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
2.个人破产清算:包括自然人的破产清算。
四、破产清算的主体1.债务人:包括企业债务人和个人债务人。
2.债权人:包括有债权请求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3.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负责破产清算事务的人员或机构。
4.人民法院:负责受理破产申请、审理破产案件。
五、破产清算的程序1.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1)债务人或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通知债务人,债务人对申请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
2.破产财产的接管与管理(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指定破产管理人接管债务人财产。
(2)破产管理人应当对债务人财产进行盘点、清理,并编制财产清单。
3.债权申报与审查(1)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申报债权。
(2)破产管理人应当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确认债权。
4.破产财产的变价与分配(1)破产管理人应当对破产财产进行变价,以清偿债务。
(2)破产财产的分配按照债权比例进行。
5.破产清算终结(1)破产财产分配完毕,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2)债务人被宣告破产的,其法人资格消灭。
六、破产清算的法律效力1.债务人不得单独或者与他人串通逃避债务。
2.债务人不得擅自处分破产财产。
3.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不当行为。
破产财产拍卖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破产财产拍卖是指在破产程序中,为了实现破产债权人的利益,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公开拍卖的一种方式。
破产财产拍卖是破产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债权人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将详细阐述破产财产拍卖的法律规定。
二、破产财产拍卖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三、破产财产拍卖的范围破产财产拍卖的范围包括:1.破产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财产;2.破产企业的债权;3.破产企业的知识产权;4.破产企业的合同权利;5.其他可拍卖的财产。
四、破产财产拍卖的程序1.启动拍卖程序(1)破产申请被受理后,破产管理人应当及时编制破产财产清单,确定需要拍卖的财产;(2)破产管理人应当向债权人会议报告拍卖财产的情况,并听取债权人会议的意见;(3)债权人会议对破产财产拍卖提出异议的,破产管理人应当及时处理。
2.公告拍卖信息(1)破产管理人应当将拍卖财产的情况、拍卖时间、地点、方式等事项进行公告;(2)公告应当在至少两种报纸上刊登,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发布。
3.组织拍卖(1)破产管理人应当组织拍卖,拍卖可以采用公开拍卖、密封拍卖等方式;(2)拍卖过程中,破产管理人应当保证拍卖的公正、公平、公开。
4.拍卖成交(1)拍卖成交后,破产管理人应当与买受人签订拍卖成交确认书;(2)破产管理人应当将拍卖成交情况报告人民法院。
5.拍卖款项的分配(1)拍卖款项应当优先用于支付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2)拍卖款项的分配方案应当经债权人会议通过,并报人民法院裁定。
五、破产财产拍卖的法律责任1.破产管理人未按照规定组织拍卖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拍卖过程中,破产管理人、拍卖师、拍卖机构等违反《拍卖法》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买受人未按照约定支付拍卖款项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4.破产财产拍卖过程中,涉及虚假拍卖、串通拍卖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司企业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贯彻〈破产法〉意见》第六十条、第六十五条和《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破产规定》)的第六十四条至条七十条也进行了详细规定。
通过对上述规定的归纳,破产财产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 ;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享有所有权以及国有企业被授予经营管理权的财产,均属于破产财产。
这些财产大体包括四类:(1)有形财产,如厂房、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产成品和办公用品等;(2)无形财产,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特许权等;(3)货币和有价证券;(4)投资权益,如破产企业在其他公司中享有股权。
; ;(二)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清算组可以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并有权决定继续履行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通过清算组的行为所取得的财产本身属法人资本增值的结果,构成法人财产的组成部分,这类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因破产企业的债务人的清偿和财产持有人的交还而取得的财产。
这部分财产在取得以前仅仅是破产企业的帐面财产,不具有可分配性,经清偿或交还后,成为可分配的现实财产。
因此,从可分配财产的角度讲,由这些原因取得的财产可以视作破产财产的新增加部分。
(2)因未履行合同的继续履行而取得的财产。
由于这种合同是双务合同,破产财产在接受给付时有相应的对待给付,而且这种对待给付一般是等价性质的。
因而,这部分新取得的财产不是价值形态上的财产增加,而是实物形态上的财产增加。
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这可以视作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的收入。
(3)由破产企业享有的投资权益所产生的收益,如公司股份的年终分红,在合资企业中的获得的利润分配。
(4)破产财产所生的孳息,如房租、银行利息。
(5)清算期间继续营业的收益,应注意的是破产宣告后,破产企业在有利于破产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营业,由此增加的营业所得就应归入破产财产。
(6)基于其他合法原因而取得的财产,如因他人侵犯破产企业的专利权而获得的赔偿。
; ;(三)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 ;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1)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物权,除上述已涉及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外,还有矿业权、占有权、抵押权和留置权等。
(2)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合同债权,如对销售客户拖欠的货款以及因其违约行为所产生的违约金、赔偿金的请求权。
(3)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票据权利,如破产企业作为票据持票人所享有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4)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股东权。
股东权是一种复合权利,主要包括收益权和表决权。
(5)破产企业享有的知识产权。
(6)破产企业的开办人注册资金投入不足的,应当由开办人予以补足,补足部分属于破产财产。
(7)因错误执行破产企业,执行回转后的财产应列入破产财产。
(8)破产企业依法取得代位求偿权的,依该代位求偿权享有的债权应列入破产财产。
(9)破产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未到期的债权视为已到期的债权,并列入破产财产,但应当扣除未到期的利息。
(10)权利人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抵押物、留置物和出质物或优先偿付被担保债权剩余的抵押物、留置物和出质物,这些财产也应并入破产财产。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之检讨与重构-诉讼调解,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和协调下,自愿平等协商,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调解,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和协调下,以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进行协商,形成合意,从而终结诉讼的活动。
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调解最常用于民事诉讼,并且是民事审判的一大原则,而在公法诉讼中却被限制使用。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行政诉讼除了赔偿诉讼之外,原则上不适用调解,而赔偿诉讼也只是“可以”适用调解。
这种“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则也已成为了我国行政诉讼的一项制度。
但是,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结案的案件,这类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出现,并且早已形成了一种法官和当事人心照不宣的,被社会所默许的行政诉讼“准调解”机制。
一、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
我国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高居不下。
据统计,1995年至2002年,全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均高于30%.[①]在这些撤诉案件中,大量是由法院出面“动员”或“劝说”,在被告行政机关与原告“协商互让”基础上,或由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获人民法院准许结案。
为了规避行政诉讼法不适用调解的规定,法院内部通常称之为“协调”。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面是立法在义正严词地禁止调解,一面却是司法实践中法官的“明知故犯”。
二、造成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现状的原因。
实践中存在调解的具体原因可分析如下:第一、司法权弱于行政权,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现象严重。
法官不敢下判,行政机关不愿败诉,原告不敢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
第二、调解一直是人民法院处理民商事纠纷案件的有效途径,它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脱胎于《民事诉讼法》,各级法院在探索行政审判改革方式时,可能较多地试行了这一方式。
第三、我国行政赔偿诉讼肯定了可以适用调解,实践中可能推动了调解在适用中的拓展和各方对采纳调解更多的接受。
三、改革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障碍。
1、理论障碍——传统理论对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的制约。
我国在制订《行政诉讼法》之初之所以将调解划入禁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理由。
(1)公权力不可处分。
传统理论认为,行政权是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只有行使国家权力的职责,而无权自由处分国家权力。
“行政机关的职权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职责,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②]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人们认为调解是行政机关对国家权力进行交易和出让。
(2)公共利益不可出让。
由于行政权的行使往往涉及到公共利益,所以许多人认为如果允许行政机关把法律授予自己的权力与相对人作交易,必然意味着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被出卖,出让公权必然损害公共利益。
(3)行政审判的任务。
认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任务,是根据事实和法律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法者予以维护,不合法者予以撤销,判断合法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法律,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不存在中间状态,无调解之余地。
因此,人民法院不应进行调解,而应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的判决。
2、现实障碍——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了我国行政诉讼立法与行政审判实践的矛盾。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正是这种立法上的明确规定,使得我国法院行政审判人员对于“调解”二字显得讳莫如深。
(二)对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所存在的障碍的反思。
1、公权力是否绝对不允许处分?公权力由于往往涉及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说,确实不应当被随意处分,但以公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为由,认为其绝对不容许处分,未免过于刚性地、抽象化地理解公权力尤其是现代行政权了。
2、处分行政权是否与依法行政相矛盾?在现代行政国家中,处分权并不就是自由裁量权,但后者确实是前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自由裁量权并不必然等于肆意专横与反复无常。
因此,行政机关行使处分权并不与依法行政相矛盾。
3、立法的时代局限性。
无疑,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结案的规定,体现了立法初衷对“民告官”案中处于弱势的原告方的关怀及对法院职能的期待,但世易时移,立法上的种种局限也在逐渐暴露。
行政权作为一种国家行政机关执行、适用法律的活动,无论是在行政执法还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均享有行为自主权。
通过双方协商与沟通达成的合意效果不见得比法院的判决效果差。
(三)我国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的基础。
1、理论基础。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行政争议的一些“准调解”机制的相关规定。
我国在立法上已经肯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阶段的自主权。
如《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是否准许。
再如《行政处罚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上述规定实际上赋予了我国行政审判的“准调解”权。
(2)调解或“准调解”机制在我国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和作用。
调解机制在我国民商事诉讼中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曾被誉为“东方经验”,其作用毋庸质疑,调解率还一度成为法院考核法官业绩的标准之一。
在刑事诉讼中,我国也吸纳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诉辩交易”的产生使得刑事案件适用调解成为现实。
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同属于公法案件,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一样都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如果国家权力绝对不允许处分的话,”诉辩交易”如何能被允许?2、现实基础。
(1)我国行政诉讼中高撤诉率背后的现实。
《行政诉讼法》实施至今,大量的行政案件通过原告撤诉而得以了结,行政诉讼的撤诉率常年居高临下。
在我国行政审判中,法官不愿审、不敢判,被告行政机关怯于败诉,不愿跟原告争个是非曲直,弱势一方的原告如履薄冰、委曲求全。
各方为争取理性的回旋余地,形成了一个妥协处理的方式——“协调”处理。
这种“协调”处理实质上是没有调解书的调解。
[③]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调解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2)域外关于行政诉讼调解机制的一些先进理论和实践。
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政诉讼制度,大都设置了诉讼和解制度。
如德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④]英美法系采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行政案件,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适用于解决行政争议。
[⑤]在行政诉讼中,原被告之间实力悬殊,自然和解可能难以保障双方平等协商。
被告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对原告施加压力,威逼或诱惑原告达成合意。
因此,双方合意还需要必要的引导和沟通,缺乏法官介入的和解可能影响双方合意的成功率。
因此,在行政诉讼中,选择设置调解制度更具有合理性。
四、我国行政诉讼调解机制的改革和立法构想。
(一)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性质。
我国法院调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种诉讼活动,是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当事人讲解法律、政策和进行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审判人员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指挥和监督整个调解过程,且调解与审理融为一体,具有审理性质;其二是一种结案方式。
正是调解这种职权性和审理性与行政审判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行政诉讼中调解与我国非诉讼调解、民事诉讼调解以及刑事诉讼中“诉辩交易”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