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特征、内容及其推进策略,以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包括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

在治理结构方面,强调大学自主办学、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原创性研究和跨学科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大学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推动大学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本文将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评估监督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大学得到全面贯彻。

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术权力的有效配置和运行。

是完善大学内部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大学内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摘要一、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含义当下,我国就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众多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某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如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化和片面性。

笔者认为,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大学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笔者比较支持的是理念支撑派。

制度和理念相互联系的,大学制度更多地是一种大学制度建设的理念,代表着大学制度设计的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须以现代大学理念为先导。

现代大学制度的选择和建立,从更深层次意义讲,就是对大学理念的一种选择,任何一种大学制度构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大学理念支撑,在我国现阶段,对现代大学制度诉求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对现代大学理念的诉求。

突破现实困境与现行大学制度的缺陷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动因。

换言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突破现行大学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是基于人们对现存大学的批判性认识,人们认识到现实中的大学组织架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或不尽人意的地方,认为这些不合理部分都需要革除,需要用一种新型的或全新的制度模式来替代。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体制缺陷的危害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应该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如下:1、现行高校等级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公平开展依照高校规模将高校划归到相应的行政等级,是致使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源;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方针,但《纲要》及稍后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均未提及淡化或取消高校行政等级的相关条例方案,据此,“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仍保留副部级、正厅级的行政等级,高校等级的划分直接区别了高校学生等级,违背了“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客观规律。

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年轻的、开放的,本身就是教育国 际化的产物;同时又是具备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 的办学机构和国家(事业)机构。她有着办学机构的一切 需求,也存在着国家机构的许多弊病。这是中国大学的现 实,也是所有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不能忽视的工作背景和 基础。
(三)如何评价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国的大学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中心,起到引领 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以自主知识产 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大学能提 供的支持与服务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距甚远。 2. 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构建成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 养体系。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 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 3. 中国大学作为‚学术圣殿‛、‚文明窗口‛的公 信力受到影响。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现象已经渗透到大学 内部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文化理念之中,损害了大学 的学风和社会的声誉,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现代意义上的以有控制的科学实验和严格的数学推 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能在中国土地上产生,其政 治、经济原因是轻视商业,生产力没有大规模发展;而社会 文化原因是轻视科技,认为都是‘雕虫小技’;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是崇尚儒家学术,传统的哲学思维是整体思维方式, 不善于做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成逻辑的推理,没有发展公理 式的几何和数学。‛ ——周光召
多年来,高校对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 一种表述、各自理解,形式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完整意义包含两个方 面,缺一不可。即: 一是,高校党委依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 工作; 二是,高校党委要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从法理上明确了: 1. 高校党委是公办高校的领导核心,高校党委会(常 委会)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 不少高校采用‚党政联席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 构。‚党政联席会议‛的成效取决于党政一把手的合作与默 契。但从会议机制上看,党委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往往 需要在调研、酝酿基础上充分讨论、共同决策。通常‚党政 联席会议‛议题既多又杂,该讨论的‚三重一大‛事项往往 不能深入,遇到强势的主要负责人,更容易使讨论走过场。 另一方面,对于具体行政事项,多数是一种‚选择‛,讨论 过于民主、琐碎,又会影响工作的效率,也不能体现发挥领 导班子每一个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 客观地讲,即便是参加会议的校领导是同一批人,但 ‚党政联席会议‛容易混淆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对不同性质 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方式,影响科学决策。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基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视角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基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视角

高校管理体 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 的现代大 学制度,成为推 动我 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的题中之义。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根基
( )现代大学制度 的内涵 一 全面、科学地理解和理清现代 大学制度的 内涵是我们践 行现代 大学制度 的前提 。关于现代 大学制度的概念 ,学术界 迄 今为止尚无给 出一个 公认的权 威定义,当前我们通常所提 到的现 代大学制度 ,只是一些 相对于传统计划经济而言 的, 适 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 的大学制度的总称 。现代大学制度在 “ 实践 中具有两个基本 方面,即界定学校与政府 的关系和 由 大学 的学术 内行 实行学术 自治 。”具体在我 国, “ 现代 大学 的核心 是在 政府 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 向社会 ,依法 自主办 学 ,实行 民主管理。”笔者认为 目前就我 国而 言,现代 大学 制度是指 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高等 教育 发展 需要相适
科 学的 大学制 度是 建 设有 中国特 色 高水平 大学 的根 本 保 证 。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高 等教育 取 得 了巨大 的进步 和 发展 ,创造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 的不断发
展 ,高 等 院校 管 理 的 体制 问题 和 局 限也 逐 渐 显 现 出来 , 阻 碍 了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 快 速 发 展 。 因此 ,在 新 形 势 下探 讨 和 践 行 的宽松 环 境 、保 持 学术 自主性 、 原创 和 多样 性 。
( )行政权 力泛化,大学管理 的 “ 一 科层化”色彩浓厚 大 学 内部行 政权力 泛化 ,大 学管理 的 “ 科层 化 ”色彩 过于浓厚 ,实际工作 中行 政权 力直接干 预或取代学术权力发 语权的现象仍然存在 。行政权 力对 学术事务介入过多 ,忽视 了学者对学术事 务的管理,学术权力在大学 的地位没有得 到 充分显现 。究其 原因可能是出于体制的惯性 ,人们在现 实工 作 中仍 习惯 于用 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管理大学 ,按 照行 政机构 的组 织结构来设计大学 的内部组织 ;按行政组 织的方 式对校 、院、系进行权力分配 ,并 同时赋予其相应 的行政级 别 , 从 而 确 立 管 理 中相 应 的隶 属 和 服 从 关 系 。 大 学 中 的 学 术 组织 ( 如学术委员会 、教授委 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师 职 务 评 审 委 员 会 等 )或 者 泛 化 为行 政组 织 , 行 使 某 种 行 政 职 能;或者作为 “ 虚位 ”组织 ,学术权 力在大学中往往难 以发 挥实际的作用,这直接导致 了学术权力的弱化。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

收稿日期:2012-11-01作者简介:方晓辉(1976-),男,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管理研究;姜超,绥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方晓辉姜超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概括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然后从重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制定和落实大学章程、完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重塑大学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把握的核心要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核心要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116-05(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2011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两年来各试点院校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形式,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制定学校章程、完善教授治学、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是,现代大学制度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1.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第一,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

目前在关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上教育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1810年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办学指导思想,这被视为现代大学共性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

我们之所以把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是因为洪堡在柏林大学推行了新的办学理念,即大学不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对新知识的探索作为办学目标,这一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上,因此,一般把“科研功能”引入大∗∗∗第33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3月Vol.33No.3J 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Mar .2013116. All Rights Reserved.学作为现代大学创立的标志。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02
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
学术自由原则
尊重学术研究自由
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保护他们的学 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倡导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辩 论,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民主管理原则
师生参与决策
建立健全师生参与决策的机制,保障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提高 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推进产教融合和创新创 业教育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 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 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 竞争力。
THANKSLeabharlann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目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
意义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 动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
重要性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 量。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和历史
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进行 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历史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始 于清朝末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 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适当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职责等,确保大学具有合法的地位和运行方式。

2. 独立的学术自治:大学应具有学术自治的权力,即对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决策具有自主权,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干扰。

这种自治应通过内部制度来实现,比如学术委员会、教职员工参与决策等。

3. 学术自由和开放:大学应保护学术自由,即师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开展研究。

此外,大学也应开放接受各种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4.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应既注重教学又注重科研,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大学应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研究动态。

5. 高质量的教育:大学应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此,大学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注重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评估等环节。

6.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大学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这包括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7.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大学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多样化的学科专业。

相应的,也要为不同学科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

8. 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大学应与社会和地方紧密结合,为社会和地方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这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承担社会服务项目、设立产学研结合的基地等方式实现。

9. 公正和透明的评价机制:大学应建立公正和透明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涵盖教学、科研、社会贡献等方面,为师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上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的一些方面,具体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一、前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当前,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大学治理机制的建设,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制度运行水平,必须加强大学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大学治理结构的创新和完善。

二、问题分析现阶段,大学在管理和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管理不规范、产学研结合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和改革。

1. 学校管理不规范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些规章制度松散、效果不理想、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偏差,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效果。

同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权力集中、缺乏民主参与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2. 产学研结合难度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3. 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缺乏具备优秀学术水平和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三、试点实施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实施方案:1. 建立规范化的大学治理机制大学应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加强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学校中力量的分散化,增加校务委员会和学生会等议会的民主参与和监督力度,推进学校决策和投资管理的透明化。

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内部审计等工作,形成宽松但又有约束的学校管理模式。

2.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合作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学校应该加强对产业和市场的了解,构建校企对接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企业和地方政府与学校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学校应设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基金,以资助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的衔接。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评估,完善教师聘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优秀教师参加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究。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governance,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

大学治理,它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眼前的一堆资料,心中构思着这个方案的大概。

一、背景与目标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治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在治理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这个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旨在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治理之路。

1.1背景分析1.学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行政化倾向明显。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尚未理顺,学术氛围受到影响。

1.2目标设定1.建立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2.优化学校内部权力配置,提高治理效率。

3.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

二、改革措施2.1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1.1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建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由校长、副校长、各学院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1.2强化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进行监督和指导。

同时,学术委员会要独立于行政体系,保障学术自由。

2.1.3建立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学校层面设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学院层面设立院务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教职工大会等机构。

通过校院两级治理,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督。

2.2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2.2.1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调机制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要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共同参与学校治理。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对接,争取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2.2.2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作者:唐海燕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03期我国大学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准确把握现代大学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轨,现代大学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大学的基本功能从培养人才转变到培养人。

“培养人才”强调大学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某种为社会服务的技能,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培养人”则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人本身的发展。

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大学不能完全拘泥于为现实社会所用,因为大学承担着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这种使命要求大学要相对“超脱”。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著名学者提出,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大学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保持大学的独立性和对现实进行审视和批判的能力是大学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因此,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正如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言:21世纪的大学要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领导能力、毅力、社会意识、热情等所有成功所必需的社会和个人品质。

与此对应,很多专家学者强调本科阶段要淡化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要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来培养,而不能单纯地作为一个专门性的人才来培养。

2.大学的学术活动始终适应大学的发展环境,大学始终在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调整发展战略目标。

大学一直处在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大学的课程安排、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科研项目等学术活动和合理调整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作者:刘向兵陈蓝蓝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9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发展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源于西方,传统上认为是以“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为特征的西方大学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和知识的依赖日益提高,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的大学不仅仅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界定的,而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考量,以现代化的制度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套维持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

在这套规则体系中,从内部要求大学的普遍价值得到维持和发展,从外部要求大学的组织运行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顺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普适价值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诞生在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价值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而逐步形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其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中国特色。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普遍共识,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融入中国特色。

1.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尽管每个国家因为政治、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个国家的大学都会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制度的国家特色维护并不会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大学的普适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

一、重大背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

2. 人才竞争的加剧。

世界大国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竞争,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提高人才竞争实力的必要举措。

3.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仍然存在着城乡教育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有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仍显得落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差距。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领域1. 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实力的提升,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效力。

2. 校企合作。

现代大学制度更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国际化。

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承担国际职责。

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4. 质量评估。

教育质量的评估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常态化、全方位的评估,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和反馈。

三、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措施1. 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政府应该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2. 加强管理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科学合理、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支撑运作,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创新,灵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制度和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

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

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

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互动。

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

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

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

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原则、路径与重点

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原则、路径与重点

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原则、路径与重点崔艳丽【摘要】:回顾现代大学制度从概念形成到上升为政府政策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以下特征:原则上世界通例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路径上自上而下为主导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内容上以大学‚去行政化‛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世界通例;中国特色;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去行政化;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最初是我国大学界在对大学发展历史进行反思和国际比较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诉求和实践需要,近十余年来,它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学界和政府的双重关注。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科学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被提上了政策日程;随即,教育部部署展开初步试点工作,使现代大学制度从理论范畴和一些大学的零散探索正式上升为一项政府政策。

回顾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的提出到相关政策的出台,考察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原则、路径和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如下特征。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世界通例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从产生至今,大学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它并不一开始就是现代的,现代大学是大学进化的新阶段。

之所以称之为现代,是因为大学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被合称为现代大学制度,即学术的独立性、学术为国家服务的精神以及学术的‚法‛治原则(即按学术内在规律治理学术的原则)。

这些现代性尽管继承自西方大学,但它们是大学之所以成为现代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如遗传基因一样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具有普世价值和普遍意义的。

1虽经数年的争论和探讨,学界仍然没有形成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明确定义,但学者一般都认同它应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学),它们是大学与社会利益相关群体及内部诸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复杂性日增的现代社会中各国大学运行发展的机制性保障,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特征。

构建中国式现代大学制度:四项权力的重新定位问题

构建中国式现代大学制度:四项权力的重新定位问题

中 国 古 代 高 等 教 育 是 宗 教 和 政 治 的 “ 女 ” 现 代 又 增 加 婢 , 了一 个 伺 候 对 象 — — 西 学 , 称 “ 重 婢 女 ” “ 女 ” , 故 三 。 婢 者 缺乏 自由的权 利 、 立 的 职责 和作 为存 在 依据 的权 力也 。 独 历 史 上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形 成 了 对 政 教 合 一 的 儒 教 和
后 , 表层 结 构 被 系 统 清 除 , “ 化大 革 命 ” 期 , 深 其 至 文 时 其 层结 构 , 基 本价 值 观 , 仁 、 、 级 观念 、 崇权 威 、 即 如 和 等 尊 家 族 观念 、 本 位思 想 等 亦受 到 猛烈 冲击 。然 而 , 何 社会 官 任
都必 须 有 基 本 的 价 值体 系 和 相 应 的基 本 规 范 才 能存 在 .
清 、 界 定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应 然 和 实 然 的 四 项 基 本 权 力
品 质 . 拥 有 三 重 依 附性 。 高 等 学校 的 自主 权 . 须 落 实 只 必 到 办 学 主 体 和 求 学 主 体 的 手 中 。 此 , 必 要 从 历 史 的 和 为 有
比 较 的 角度 对 学 校 内 外 的 四 种 应 然 和 实 然 的 权 力 ( 责 、 含 权 、 的 对 应 关 系 ) 新 进 行 梳 理 、 定 , 重 新 定 位 。 只 利 重 界 并 有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的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才 有 可 能 消 除 “ 政 泛 治 化 ” 历 史 影 响 、 泛 经 济 化 ” 潜 在 趋 势 . 有 可 能 改 的 “ 的 才 善 中 国高等教 育在 国际知识 体 系中被 长期 “ 缘 化 ” 被 边 的
统 治 文化 的 儒教 体 系 . 直 不 断受 到 攻 击 . 新 中国成 立 一 在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由来及内涵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现代大学制 度的建立有三个关系: 一是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 实行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尊 重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教职工代表 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三是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探索建立董事会或者 理事会的制度。


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主任: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 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 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 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

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到当前高校:
1.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 2.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 3.高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


4.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 化倾向严重。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就 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 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 续公开征求意见

(三)现代大学制度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 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 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由来及内涵

张应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意义在于: 通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外部关系,以保证 大学的文化地位,从而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其文 化传承及文化创造的职责”
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把握的核心要素
方 面 取 得 了 显 著 进 展 。但 是 ,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与 国 共性 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 征。我们 之所 以把柏林
家政 治体 制 、经济制 度 和历史 文化传 统 紧密相 大学作为现代大学 的起 源 , 是 因为洪堡在柏林大
连 。如何结合 我 国国情 和高等教育发展实 际 , 构 学 推行 了新 的办 学 理 念 。 即大 学 不 再 以传 统 知 识 建 具 有 中 国特 色 和 世 界 一 流 水 平 的 现 代 大 学 制 传授为主要 目标 , 而是把对新 知识的探索作为办 度. 这 是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高 等 教 育 领 导 者 和 管 理 者 学 目标 。 这 一办学 理念 具体 体现在 “ 教 学 与 科 学
方 晓辉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姜 超
辽 宁沈 阳 1 1 0 1 2 2 )
摘 要 : 建设 中国特 色现代 大学制度是《 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与发展规 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 ) 提
出的重要任务 , 文章首先概括 了现代 大学制度的 内涵 , 然后从 重构政府 与大学的关 系、 制定和 落实大 学章程 、 完善 大学 内部 管理体制 、 重塑大学文化 内涵等 四个方面 , 对建设 中国特 色现代 大学制度应该
才的基地 。 2 .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界 定
学 自治 的特点 , 决不 能简单 的把 大学作 为其下属 机构 。那么 , 目前 最 紧 迫 的是 国 家 要 从 制 度 上 重
所谓 大学制度 。 主 要 是 指 大 学 管 理 与 运 行 的 新制定 政府对 大学 的管理 权限 , 改变政府 对大学 各 种 规 则 体 系 ,是 以 大 学 的 学 术 性 本 质 为 基 础 、 管得 过 多 、 过 细 的局 面 , 这样 既可 以提 高政 府 的

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大学则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

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阵地,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我国成功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重点措施等方面,详细探讨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和意义。

一、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大学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培养模式陈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术研究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2024年,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决定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二、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具体目标如下:1.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加强学术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 加强社会服务。

大学应与社会紧密联系,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推动社会进步。

5. 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来我国学习和工作。

三、重点措施:1. 改革招生制度。

取消传统的高考制度,引入综合评价制度。

通过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选拔适合的学生进入大学。

2.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评价指标,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改革教学模式。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线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考试祝福语】《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完善 __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和任务。

但是,对什么是 __现代大学制度、 __现代大学制度的“ __”是什么、__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是什么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人们鲜有深入涉及和系统回答。

如果不解决上述基本理论问题,在建设和完善 __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就会导致思想理论上的混乱和改革实践中的偏差,也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就不能取得预期的建设结果。

因此,有必要就 __现代大学制度的有关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要理解 __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西方学者较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广泛使用“现代大学制度”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持续研究。

大学制度就是关于大学管理或治理所形成的管理或治理框架、规则体系和制度安排。

应该说,无论中外,有了大学就产生了相应的大学制度。

在大学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存在大学制度,无论这种大学制度是大学演变自然形成的还是在政府和社会干预下形成的。

在西方,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

中世纪大学滋生和确立了大学独立、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开始了大学的制度化过程。

大学通过比较完善的制度逐步建构成为一种定型化的、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形成了一种“行会型”大学制度。

在德国的“第二次大学革命”中,柏林大学基于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创造了一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学术社团型”大学制度。

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创造了一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型”大学制度。

这种大学制度经过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的“现代大学”、克拉克·科尔所称的“多元化巨型大学”、伯顿·克拉克定义的“创业型大学”等大学理念的冲突和融合之后,传统大学逐步演化为“现代大学”,大学制度也相应步入现代大学制度阶段。

我国近现代大学是世界现代化过程“冲击—反应”的产物。

通过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延请西方教习、开办洋务学堂、移植和借鉴西方大学理念和制度等来建立近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制度先后经历了学习和借鉴欧洲国家大学制度以及美国大学制度的过程。

从 __至1978年的30年间,在经历了“苏联模式”和解放区高等教育模式(大学制度)的激烈冲撞之后,形成了一种政治和教育高度融合的“革命化大学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重新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大学制度,开始探索 __现代大学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所指的是特定时期的大学制度。

它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学逐步进入社会的中心并产生众多利益相关者之后,面对复杂的大学内外部关系和矛盾而形成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以及指向未来的趋势。

从历史演进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制度在中世纪大学萌芽后,在保持大学传统、应对环境变化、响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经历近千年的磨合和调适,“进化”到现代所形成的大学制度。

我们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以区别于在此之前的大学制度。

一般说来,现代大学制度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宏观方面或者高等教育体制方面,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二是微观方面或者说大学自身层面,主要涉及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其核心是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 __前部长周济同志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报告中的论述具有代表性,即“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目前,要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有几个关键性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一,现代大学制度并非目前的、西方国家的大学制度。

在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上,有一种从时间和区域意义上来理解的观点。

从时间意义上看,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现代大学”的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学都可以称之为“现代大学”,因而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当前已有的大学制度。

从区域意义上理解,认为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和大学系统比较发达,现代大学制度就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制度。

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的一种制度安排,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大学制度安排,因而有不同的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意指“大学制度”的“现代版”,其核心概念是“大学制度”而非“现代大学”。

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并非“现代大学”制度,不是关于“现代大学”的制度,不是当前的“大学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确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先进的大学制度,但大学的制度安排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国家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现代大学制度是就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制度而言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各个国家都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说,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的大学制度。

第二,现代大学制度具有指向未来的理想特性。

现代大学制度中的“现代”(modern)一词,既具有时间意义,又具有价值意义。

就单纯的时间概念讲,中西方对“现代”一词的理解是不同的。

中国把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称为近现代史,西方国家(欧洲国家)则把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称为现代史。

其实,历史分期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节点的确定。

中西方对“现代”起点的不同确定,以及以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事件作为标志,本身就说明“现代”一词是兼具时间性和价值性的。

正如“传统”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一样,“现代”也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它们都具有价值特性,并且与未来直接关联。

我们今天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在过去它就是那个时期的“现代”;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在未来它就是“传统”。

如此看来,单纯从时间意义上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实质性意义,现代大学制度呈现状态性与过程性兼具的特点。

正如“现代化”具有追求发展和进步、表现人类美好追求的价值意义一样,现代大学制度也是一个具有价值特性的概念,具有追求完善、指向未来的理想的大学制度的意义。

第三,现代大学制度是普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大学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世界性性格”的机构。

在现代社会,虽然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存在重大差异,各国也建立了不尽相同的大学管理制度和高等教育体系,但大学在基本性质和理想追求上却具有高度一致性——大学是学术和文化机构,是文化传承和知识生产机构,是教育和人才培养机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治校成为各国大学坚守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国家大学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以及不断加强的大学国际化趋势,使各国大学更具相似性、共同性和国际性,形成共同的理念、制度和价值追求。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大学文化、大学制度正在超越地域限制和 __壁垒,形成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大学制度的全球流动。

在大学发展史上,大学制度、大学模式、大学理念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中国的大学制度建设就受到了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我国当前的大学制度和模式中看到苏联模式的影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就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德国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

而美国结合本土实际和经验创造的威斯康星思想和大学制度,在二战以后风靡全球,各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无不受其影响。

这就是说,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中形成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在全球流动和发展的趋势。

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普适性的表现。

但是,大学制度又是一国对自身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系统做所的一种制度安排。

大学制度安排与国家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高度相关。

在现代,特别是国家全面介入高等教育和大学之后,大学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影响。

大学制度因此表现出鲜明的国别特色而具有多样性。

第四,现代大学制度仍在发展变化中。

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当前的现代大学制度仍然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这种发展,是在遵循大学传统和应对变革的张力中进行的。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大学的理念和制度都在进行调整。

现代大学制度当前正在经历的变化,从外部来讲主要有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调整。

随着大学社会作用不断加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和影响,大学也越来越通过应对和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来获得社会资源和财政资源,这就给大学自主、大学自治的理念和制度带来了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大学的组织形态和社会角色也在变化,如多元化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官产学研联合体、全球高等教育超级联盟、数字化校园甚至数字大学、大学公司或公司大学等新型大学形式的出现,给大学的理念和制度带来强烈冲击。

从大学内部管理和治理来讲,随着大学与 __的日益广泛和紧密,以及大学社会职能的多样化,特别是社会问责制引入高等教育系统后,过去松散的大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教授治校”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的发展要求。

大学开始调整内部组织构架和管理行为,大学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迅速分离,行政系统和行政权力逐渐强化,学术组织(学部、院系)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更加复杂,大学日益表现出行政权力主导的特点,甚至出现了大学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来管理大学的现象。

就大学与大学的关系来看,由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各国大学系统越来越形成适应多元化社会需要的分流、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院校功能体系,不同类型、不同服务面向、不同适应性的多样化院校体系已经形成。

__现代大学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大学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