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丢失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专栏作家余丰慧认为,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

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

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类客户存款的一般操作手法是,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需要资金,银行信贷员让第三方中介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买通柜台工作人员把储户存款存进银行后转账到企业账户上,三方利润分成。一旦企业还不出钱来,储户的钱就没了。

银行工作人员被买通后,与外面人员互相勾结,通过伪造存单欺瞒,储户往往在存钱进指定银行的同时,不知不觉“被签署”了转账给陌生企业的单据。

银行柜台里面的人,给你一张假存单,开的网银u盾都不给你,网银直接转账转掉了。

做这个业务的时候他已经在给你做下一个业务了,因为让你输很多密码,你都不知道输了多少密码,名字也签掉,你也不知道签的是什么,你只知道这是银行不会骗你,信誉是保障的。

最终企业还不上资金后,甚至老板跑路了,你去银行取钱时,账户已经空无分文。不过,转账手续表面上都是合法的,甚至密码也是储户自己当初输入的,还有协议放在那里。

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角色,第一个是储户自己。

储户是受高息贴息诱饵吸引,当时就能够拿到百分之十几的贴息,心里美滋滋的,忘了风险隐患,让签什么协议就签,让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贪图贪财的高息贴息心理,是存款不翼而飞隐患的祸种。

从社会资金掮客以及银行外勤信贷员与银行柜台柜员内外勾结,目的在于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这两类人员是涉嫌诈骗犯罪的主角。这种内外勾结行为这几年在银行屡屡发生。就目前银行5道甚至更多的监管制度操作防线来看,只要是内外勾结作案,这些防线就会迅速坍塌,很容易被攻破。

银行绝对难辞其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银行把这类案件推到其一般员工身上,还是找其他理由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推诿罢了。

首先,要反思其制度为何不堪一击,如此容易被突破。其次,信贷员与柜员内外勾结行为,本身就暴露出银行在员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巨大问题。

最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几年存款资金竞争近乎到了疯狂地步。

几乎都开始违规揽存、违规吸收客户资金。手段越发升级了,由过去提高利率的高息揽存到现在公然月底购买存款即现场贴息揽存。给内部员工和外部社会上的资金掮客提供了可乘之机。促使储户存款被移到银行账外经营甚至不翼而飞失踪风险频现。

商业银行高息、贴息违规揽存是客户存款失踪风险的主要酿造者。

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这几年银行高息贴息非法吸收存款现象如此严重,监管部门去哪里了?监管制度为何形同虚设呢?正是监管部门在监管上的失职渎职行为才预埋了存款失踪风险。

司法部门必须迅速介入各地频现的客户存款失踪案件,尽快抓捕内外勾结涉嫌犯罪分子,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商业银行要立即进行内部排查。排查业务风险点和内部员工;排查制度落实漏洞;尽快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处理责任人。并根据司法部门对案件责任划分,弥补客户资金损失。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迅速对商业银行存款类金融风险进行现场检查监管,处理一批违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迅速弥补监管漏洞。

广大客户一定不要被对高息贴息诱饵诱惑包括民间高利贷高息借贷,深刻认识其中的风险。不要糊里糊涂签订协议,更不要稀里糊涂输入密码。只要不贪图便宜,一门心思谋取高息,就不会被骗上当。

我国储蓄率高达50%以上,全球第一,存款尤其储蓄存款在我国金融生态体系

中起着决定作用,处于基础地位;而从历史逻辑过程看,金融生态被存款约束及趋势性依赖的格局不可能改变。因此,对于“存款丢失”现象,尤其在“存款丢失”

过程中,所具有的“积累性、隐藏性和传染性”特征,带来冲击金融生态基础的风险与危害,万不可低估、麻痹和懈怠。

就在杭州联合银行42名客户近1亿“存款丢失”事件持续发酵时(国有商业

银行亦被牵扯其中),又接连爆出江苏、云南、湖南、重庆和安徽等地,亦存在“存款丢失”现象,甚至出现“假银行”存续近两年,市场无人监管的“黑天鹅”事件。另据报道,相关人员称,“存款丢失”只是个案,从已发现的“存款丢失”数额来看,占商业银行存款总量微乎其微,不足以影响金融安全与稳定。笔者认为,我国储蓄率高达50%以上,全球第一,存款尤其储蓄存款在我国金融生态体系中起着

决定作用,处于基础地位;而从历史逻辑过程看,金融生态被存款约束及趋势性依赖的格局不可能改变。因此,对于“存款丢失”现象,尤其在“存款丢失”过程中,所具有的“积累性、隐藏性和传染性”特征,带来冲击金融生态基础的风险与危害,万不可低估、麻痹和懈怠。

分析“存款丢失”的过程,往往是账内业务与账外操纵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存款丢失”处于易于发生、难以控制的积累状态中。杭州联合银行个别员工,只需

诱导存款人二次输入密码,就轻而易举完成了从账内业务到账外操纵的性质蜕变。存款人手中虽持有存款凭证,甚至还拿到了从银行端打印出的“对账单”,以为是存款,而实际上已游离出银行账务体系,成为账外和漏失资产,成了“鸳鸯”存单。这说明,商业银行对于“存款丢失”现象,无论是静态对象还是动态过程,缺少判断和管控的有效手段。这形成了积累趋势下的一个金融风险“无底洞”:我国金融体系中,究竟有多少游离账内业务的“假存款”?究竟有多少账外操纵存款方式?现在给出肯定结论,恐怕为时还早,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作出客观判断和理性回答。

“存款丢失”往往是合法形式与违法行为混杂在一起,这就使得“存款丢失”变

得更具隐藏性甚至欺骗性。一方面,犯罪分子始终利用了商业银行金字招牌的平台及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任,以合法形式掩饰,完成存款“搬家”且持续“拆东墙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