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
讨论,得出结论:
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加强认识,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演示】
1、氯化钠溶于水的动画。
2、硝酸钾熔融状态下导电的视频。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及电离的定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从大屏幕上的照片,引导学生联想到运动饮料,指出其中的一种主要成份—电解质,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回答看到照片联想到的内容。
从奥运会中大家关注的镜头,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渡】学生已有的元素化合物分类的知识体系,结合刚才的实验和前面的学习,告诉学生,化学上还可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讨论总结出电解质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示】交流、研讨题目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哪一类物质?
观看大屏幕并思考。
通过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加深对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条件的理解,为引入电离的概念做好铺垫。
【讲述】电离的定义
【质疑】
1、电离需要通电的条件吗?
2、电离的结果是什么?
整理学案,巩固定义。
集体回答。
通过让学生参与要领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
【讲解】电离的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要领。
2、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
3、CO2的水溶能导电,但CO2是电解质吗?
完整版 电解质 教学设计
电解质一.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二.教学目的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四.知识分析(一)电解质的电离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现象结论解释NaCl晶体灯泡不亮不导电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Cl(熔融)灯泡亮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Cl溶液灯泡亮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1、电离:(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Ba(OH)2=Ba2++2OH-Fe2(SO4)3=2Fe3++3SO42-(NH4)2CO3=2NH4++CO32-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比较电解质非电解质含义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时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能否电离能不能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阴、阳离子分子物质类别酸、碱、盐等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举例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二氧化碳、甲烷(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含义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电离条件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全部部分溶质粒子种类阴阳离子分子和离子化合物种类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弱酸弱碱和水实例H2SO4Ba(OH)2NaClCH3COOHNH3H2O扩展: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CH3COOHCH3COO-+H+H2CO3HCO3-+H+HCO3-H++CO32-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NH3H2ONH4++OH-Fe(OH)3Fe3++3OH-练一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弱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A、KIB、乙醇C、氨水D、蔗糖E、HClOF、硫酸氢钠G、NH3H2OH、液氯I、CO2J、硝酸K、Na2O(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A、Al2(SO4)3=2Al3++3SO42-B、NH3H2O=NH4++OH-C、NaHCO3=Na++HCO32-D、H2SO4=2H++SO4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4)把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A、自来水B、L盐酸C、L醋酸D、LNH4Cl溶液答案:(1)AFJK;GE;BDI(2)C(3)C(4)BD小结: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2、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HClHNO3H2SO4强碱:NaOHKOHCa(OH)2Ba(OH)2盐:NaClK2SO4KClO3FeCl3金属氧化物:CaONa2O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H2O(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离子反应:(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电解质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对照课本自主学习填表
完成归纳总结
整理本节内容
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分类依据
电离程度
水溶液中存在微粒
电离表示方法
物质类别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性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异同: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异同:
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内容
基础性作业:
济南中学教师课时教案
日期:
课题
电解质
授课人
课程标准
了解电解质、电离的涵义,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涵义。
(2)会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
(3)能从微粒观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及相似现象抽象出电解质的概念,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2)通过酸、碱、盐的构成实质,加强对微粒观的认识。
3、酸只有溶于水时才能电离;碱、盐在溶于水或受热融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4、是否为电解质,和物质的溶解性无关
1、电解质: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2、非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
化物、NH3
独立完成
统一认识完善学案
【交流研讨】
【归纳总结】
完 成 学 案 成果汇报。
【过渡】
思考、讨论、汇报完善学案
【交流研讨】
小组交流汇报
【归纳总结】
【思考】
【归纳总结】
【深度思考】
【归纳总结】
【归纳·比较】
【总结提升】
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
电Hale Waihona Puke 质一定导电?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
离子反应——电解质 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离子反应——电解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3)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电解质水在疫情中的应用:补充水分,增强免疫力,维持电解质。
2、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解质呢?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用蒸馏水以及0.5摩尔每升的盐酸、醋酸溶液、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做导电性实验。
实验现象: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上的灯泡比较亮,而醋酸溶液和氨水上的灯泡较暗,蒸馏水上的灯泡则微微发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验二:直接把氯化钠、氧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我们会发现灯泡没有发亮,接着我们把它们加热到融化,再进行导电性实验,灯泡就可以发亮了,这说明了融化后的这些物质也是可以导电的。
三、解释电离的概念1、解释导电原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面两个实验中的这些物质为什么可以导电吗?预设:是因为它们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带电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第一个实验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因为等浓度的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所导致的。
2、举例说明电离的过程(1)氯化钠的形成师:钠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以后就变成了。
八电子的稳定结构,氯的最外层是七个电子,如果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八电子的稳定结构,那原子和氯原子相遇,那把自己最外层的电子给了氯,于是它们就都变成稳定的离子了。
这时它们带有相反的正负电荷,异性相吸,所以它们靠得很近,但也不能无限靠近,因为离得太近,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就会变大,所以它们就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和谐相处。
很多很多的离子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氯化钠固体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氯化钠固体中是存在离子体的,但是离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彼此相互束缚,所以无法自由移动,那么氯化钠固体就不导电。
《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电解质溶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定义与特征;-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
2. 教学内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和化学平衡。
3.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电解质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的行为差异;-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深化对电解质溶液的了解。
4. 教学评估方法- 课堂练: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题,检查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电解质溶液实验的报告,评估其对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授课、实验演示和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电解质溶液有了全面的了解。
课堂练和实验报告的评估方式,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对深入理解电解质溶液的过程和原理有所欠缺。
其次,实验演示的数量和难度可以进一步增加,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可以考虑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另外,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合作研究和思考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电解质教案
教学过程附:《电解质》(第一课时)学生学案:1、活动探究:结论:。
2、练习一:请判断下列两句话的正误: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3、练习二: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硝酸,规律:。
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规律:。
③硫酸铜,氯化钡,规律:。
4、小结收获:在知识方面,。
在技能方面,。
在过程方面,。
在方法方面;。
在情感方面,。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首先查看了山东科技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2005年8月第2版和2007年第3版,同时又参阅了初中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结合自己以前上课的体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上课的检验,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再加上同学校老师的评价,基本是成功的。
首先是概念的深度方面。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于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讲到多深合适呢?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电解质,它们溶于水后生成了其它物质,尽管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但不是它自己的电离。
还有就是一些难溶于水的电解质,学生很难理解,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学生不知道。
所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必修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些知识现在不讲。
在2005年的版本中,教材设计的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得出电离,然后推出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定义,最后归纳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2007年的版本中,教材是先通过导电实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再分析导电原因得出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在练习中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我采用新版教材的设计方法,突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重点。
为了减少从引入到展开概念的之间的太大的差距,我在引入的设计中把联想质疑的内容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加了比较氯化钠固体导电性的探究。
这样在整节课的思路有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解释导电性实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较散,而且难在概念教学的深度把握上要注意分寸,注意概念教学的螺旋上升,特别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概念的处理,只能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高一化学下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区别、判断方法等。
2.重点强调:强调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方法总结:总结解决强弱电解质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及其区别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以便能够准确判断不同物质的电解质性质。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如HCl与CH3COOH的对比,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并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加深理解。
4.情感升华: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与强弱电解质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加深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目的: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熟悉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成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强弱电解质判断的题目,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计算题:设计一些涉及电解质电离程度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高一化学电解质的教学。
电解质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物质的导电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能运用电解质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电解质的概念和特性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2)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了解电解质强弱的概念;(3)学会运用电解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反应、电解水等;(4)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判断,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5)能运用电解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类比和归纳方法,帮助学生总结电解质知识,形成知识体系;(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5)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通过电解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解质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5)教育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电解质的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引言电解质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电解质,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离子化特性以及溶解度等概念。
本文将针对电解质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电解质教学。
一、教学目标1. 认识电解质的概念:介绍电解质的定义以及它与非电解质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解质。
2. 理解电离和电离方程式: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电离过程,并且能够正确列写电离方程式。
3. 掌握电解质的分类:介绍常见的电解质分类,如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并能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4. 理解电解质的溶解度:通过实验和计算题目,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溶解度,并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a. 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能够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物质。
根据电离程度的不同,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b. 强电解质:指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如酸、碱、盐等。
c. 弱电解质:指只能部分电离的物质,如醋酸、氨水等。
2. 电解质的离子化过程a. 电离:电解质在溶液中通过溶剂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b. 电离方程式:正确写出电离方程式是学习电解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化学式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3. 电解质的溶解度a. 溶解度的概念:电解质的溶解度表示单位溶液中可以溶解的电解质的最高量。
b. 溶解度的计算:根据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液的浓度,可以进行相关计算,如计算溶液中电解质的离子浓度等。
三、教学方法1. 概念讲解法:通过口头讲解和板书,介绍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并进行相关的示例分析,提升学生的理解。
2.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电解质的溶解过程、电离过程以及电解质的导电性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计算题训练法:通过计算题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电解质的溶解度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电解质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电解质实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电解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电解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引言:本篇文档将针对人教版教材中电解质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电解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常见电解质的特点和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电解质相关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常见电解质的特点和应用。
2. 教学方法:(1) 情境引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和意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2) 示范讲解法:结合电解质的分类,用示意图和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3)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电解质的理解。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电解质特点和应用的研究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和电解质相关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电解质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电解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物质属于电解质?2. 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依据。
(2) 制作示意图并通过图示说明电解质的分类。
3. 实验探究(40分钟)(1) 设计实验:以酸碱溶液和电解质导电性实验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判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以及其是否属于电解质。
(2) 学生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整理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现象的原因。
4. 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电解质进行深入研究。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导电的基本原理2、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3、学会对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进行区分4、学会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导电的原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对比,归纳分析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导电的原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用图片“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解质【板书】电解质【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电解质溶液能导电,还有什么能导电?—金属、石墨。
那他们的导电原理相同吗?【学生回答】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叙述】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板书】一、物质的导电性【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实验1:对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结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导电,原因:实验2:对NaOH固体、NaCl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结论:NaOH晶体、NaCl晶体导电,原因:实验3 :对蔗糖固体及其溶液、酒精和酒精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结论:蔗糖固体及其溶液、酒精和酒精溶液导电,原因:【教师活动】通过实验的现象,及多媒体动画分析,引导学生对导电的原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有无离子,离子能否自由移动。
【叙述】像HCl、NaOH、NaCl这样,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板书】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叙述】所以像化合物中的酸、碱、盐以及活泼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电解质。
高中化学_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刚升入高一不久的新生,经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溶液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已经做过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溶液中是有离子存在,只是对于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溶液是如何导电,为什么能够导电的认识不是非常清楚。
对于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学习者是枣庄市滕州一中的学生,学生素质较好,基础较好,但是科学探究能力还较弱,而电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动画模拟、模型、图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并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
效果分析1.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采用恰当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优化生态课堂。
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并重,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台阶,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最终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成功体验。
这样的课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示,并且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益。
2.借助台阶探究问题,注重了概念的输入和输出,很好的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建立概念,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
同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发生对象、条件、过程和结果,注重凸显了概念的功能价值,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液体电解质教案
初中化学液体电解质教案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电解质的性质和作用;
2. 掌握液体电解质的分类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两个碗、电池、铜板、锌板、导线;
2. 实验物质:酒精、盐水、葡萄糖水溶液;
3. 课件:液体电解质的介绍和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并说明液体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
1. 实验一:将盐水倒入一个碗中,将电池的两极分别与铜板和锌板相连,浸入盐水中。
观察电池的变化并记录。
2. 实验二:将酒精和葡萄糖水溶液倒入另一个碗中,并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
观察电池的变化并记录。
三、实验总结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液体电解质的性质和作用,并分享实验心得。
四、深化拓展
教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电解质的分类和应用,并带领学生思考液体电解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液体电解质进行简要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反馈: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及时反馈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和思考。
注:液体电解质教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补充。
电解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特征;2.熟悉常见电解质的离子组成和电离方程式;3.掌握描写电离程度的指标和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4.掌握电解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和特征;2.离子组成和电离方程式;3.描写电离程度的指标和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4.电解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导入】将一杯水分成两杯,一杯加入少量食盐搅拌溶解,另一杯加入砂糖搅拌溶解,观察两杯液体的差异,引起学生思考和好奇。
【引入】1.通过学生发现的现象,导入电解质的概念。
解释水和食盐混合产生了电解质的溶液,而水和砂糖混合仍然是纯净的水。
2.解释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示范电离和离子的示意图。
3.提问:什么样的物质可以被称为电解质?电解质有什么特征和性质?【展开】1.教师板书“电解质”二字,让学生进行联想和猜测,导入概念的定义。
2.向学生介绍电解质的分类方法:按照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按照离子数目可分为一价电解质、二价电解质等。
3.按照电离方程式,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电离方程式(如HCl、NaCl、CaCl2等),并与之前导入的食盐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电离方程式的含义。
4.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找到与电解质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小组讨论。
【拓展】2.引导学生进行电离程度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
3.继续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找到的电解质应用场景,并向全班汇报。
【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归纳学生发言,总结电解质的特征、分类和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查阅资料,选择一种电解质,深入了解其应用、电离方程式和电离程度。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对于电解质概念、特征和应用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质量。
教案精选:高中化学《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中化学《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中化学《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HCl气体、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 、Hg 、NH3 、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二节。
整个第二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上一节课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入今天的学习,通过做实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抽
象的概念,以此来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的能力,通过层层的设问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复习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概念。
(2)、预习第2节电解质,重点联系课本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与思考。
2.教师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学案。
(2)、相关演示实验器材及药品。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2.2电解质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①“或”是指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和”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②对象都是化合物
2、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电解质: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水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绝大部分有机物、非金属有机物(SO2、CO2、SO3)
①Cu、稀盐酸、NaCl晶体(电解质)导电电解质
不一定
②BaSO4、CaCO3、HCl 均为电解质不导电
不一定
③SO3、CO2 均为非电解质本身不能导电的物质不是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解于水或者受热融化时,能够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来表示NaCl= Na++Cl-
注意:①NaHSO4 = Na++ H++ SO4 2-
②NaHSO3 = Na++ HSO3 -
③NaHCO3 = Na+ + HCO3-
副板书设计:
单质
纯净物电解质
物质化合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
HCl、NaOH、NaCl 溶于水导电
NaOH、NaCl 受热熔融导电电解质
HCl受热熔融
酒精、蔗糖溶于水
受热熔融不导电非电解质
SO3+H2O=H2SO4
八、【教学反思】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和要学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由于熟悉并有条理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了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比较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和积极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懂也很难掌握,通过做实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概念。
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侧重点的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不断的思考问题,并积极的回答,使整节的学习氛围浓厚。
本节课的缺点:较少联系我们实际生活的例子,为解答学生的问题时不够全面,方程式的书写不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