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二节。整个第二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上一节课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入今天的学习,通过做实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抽
象的概念,以此来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的能力,通过层层的设问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复习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概念。
(2)、预习第2节电解质,重点联系课本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与思考。
2.教师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学案。
(2)、相关演示实验器材及药品。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2.2电解质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①“或”是指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和”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②对象都是化合物
2、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电解质: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水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绝大部分有机物、非金属有机物(SO2、CO2、SO3)
①Cu、稀盐酸、NaCl晶体(电解质)导电电解质
不一定
②BaSO4、CaCO3、HCl 均为电解质不导电
不一定
③SO3、CO2 均为非电解质本身不能导电的物质不是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解于水或者受热融化时,能够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来表示NaCl= Na++Cl-
注意:①NaHSO4 = Na++ H++ SO4 2-
②NaHSO3 = Na++ HSO3 -
③NaHCO3 = Na+ + HCO3-
副板书设计:
单质
纯净物电解质
物质化合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
HCl、NaOH、NaCl 溶于水导电
NaOH、NaCl 受热熔融导电电解质
HCl受热熔融
酒精、蔗糖溶于水
受热熔融不导电非电解质
SO3+H2O=H2SO4
八、【教学反思】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和要学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由于熟悉并有条理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了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比较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和积极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懂也很难掌握,通过做实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侧重点的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不断的思考问题,并积极的回答,使整节的学习氛围浓厚。
本节课的缺点:较少联系我们实际生活的例子,为解答学生的问题时不够全面,方程式的书写不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