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5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维新教育教育的渐次推进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⑴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⑵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
●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第三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二.清末的留学教育(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这种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
他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严复:八股取士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二)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启超:“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严复: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严复:“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康有为:“定宪法以出政治,明格致以兴艺学。
”湖南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学政江标都倾向维新,在谭嗣同的推动下,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其它●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8年陈芝昌在广州创办的“时敏学堂”等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维新人物图片
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 严 复
严复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 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 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 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教育家。
维新人物图片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 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 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 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 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 方面。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如初小 由乡镇设立,高小由州县(及大镇)设立,中学由府(大州
)设立,高等学校在省城设立,最高学府设在京城同时鼓励私 人办学(限于小学),也是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 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 惩学生的各项制度。毕业考试由地方官会同学堂监督(校长) 和教员主持,各类毕业生分别赋予相应的科举出身,如通儒院 毕业生按翰林升阶,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士出身,高等学堂 毕业生作为举人出身,中学毕业生奖以(国子监)拔贡、优贡、 岁贡,高小毕业生作为(府、州、县学)生员,即秀才出身。 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比照同级普通学堂给予毕业生科举出身。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章程以中国男女之辨甚谨 为理由,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
二、教育主张
(一)全面学习西学 1、从“西文”、“西艺”到 “西政”、“西史”等领域; 2、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学》 陈炽:《庸书内外篇· 自序》 (二)改革科举考试 1、批评科举制与学习西学有 所冲突; 2、但是保留科举制度形态, 甚至在他们设计的近代学制中 还考虑到与科举制接轨。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废八股考试,改 试策论,等学校 普遍开设后,再 废科举
1
创办学校,改变 传统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 培养新型人才
2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 他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 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于1904年 1月 (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清政府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 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 学务大臣。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 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 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 巡视京外学务。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 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 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 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四、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 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朝廷下 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 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 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 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了解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及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学制出台的前奏;
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1897 年12 月16 日, 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 设经济特科, 为废八股和科举打开了突破 口。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第一次提出废八 股的要求。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 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 《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 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 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 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 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 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 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 治病良方。
三、维新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Leabharlann 制度 (三)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 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 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 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 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 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 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 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 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第十一讲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癸卯学制”的
癸卯学制的颁布,为新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依 据。新式学堂不断涌现,旧式的官学和书院普遍改为 新式学堂,私塾也开始进行改良,对旧教书先生进行 国文、算术、体操等科目的培训,使其能开设简易小 学应开设的课程。到1909年,全国已有各省小学已有 5万多所,学生超过百万人;中学460所,学生4万多 人。高等学堂127所,师范学堂514所,各种实业学堂 254所。可见,学制的颁行,使各级各类学校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
“尚公”、 “尚实”、 “尚 武”
针对中国之弊端:“私、弱、虚” 尚公:爱国如家、视人如己 尚实:学以致用,培养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下 益民生、上裨国计。 尚武:养成守纪律、养威重、刚健耐苦的体格。 与《奏定学堂章程》立学宗旨一样,典型的中 体西用。
总结
20世纪的最初十年,也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十 年,是中国教育由绵延数千年的古代传统教育 被近代教育所取代的时期。尽管这个时期过于 姗姗来迟,而且仍然保留了封建教育的许多阵 地,但是毕竟建立起近代学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新的课程、教学和管理制度,从而在中国教育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不过,封建专制的清 王朝不可能使教育全面走向近代化,这一过程 要到后来的民国时期才最终完成。
返回
三、改革教育行政
1905年在中央建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 教育的行政机构。1906年在各省建立提 学使司,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专 管各地方教育事务。从而形成了从中央 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国子监
学部旧址
返回
四、厘订教育宗旨
《奏定学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 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 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付 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是中国 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 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 、“尊孔”、 “尚公”、 “尚实”、 “尚武”的教育宗旨。 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
第十一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癸卯学制”的
封建性 生搬硬套日本的学制,有许多不合中国 当时实际的地方。 如:学制冗长
强迫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源的不相符合等
“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 正
设女学 1907年,学部颁发《女子小学堂章程》,开 放了女子初等教育,但女子初小和高小各比男子少1 年,仍然不平等。由于女校必须由女教师任教,于是 同时又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校不仅单独 设立,而且管理是高度的封闭式,男性只能担任外勤 工作人员,年龄须在50岁以上,在校外选址办公,非 确有必要不得入校 。 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视实际情况,完全科可 删课程,简易科可缩短年限。 1909年实行中学文实分科。
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高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
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中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
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 及理财、图画、体操。
“癸卯学制”的
“癸卯学制”的特点:形同资产阶级新学制,实 有浓厚的封建性。
近代新学制的特点:学校系统、义务教育、培养 目标的提法、课程设置(计划和部分内容)、 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思考题
名词解释题 1.学部 2.教育宗旨(清末) 简答题 1.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壬寅”学制(1902)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1904)
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拟定 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 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 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1904)
“癸卯学制”的学校系统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癸卯学制”的学校培养目标 “癸卯学制”的课程设置 “癸卯学制”的特点 “癸卯学制”的意义 “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 “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留日高潮
2、留日教育的特点 (1)生源广泛,成分多样 (2)研习科目多种多样,法政最多,其 次是师范、军事
(3)爱国热情高涨,涌现出大批资产阶 级革命家
五、留学教育的勃兴
(二)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 战争赔款,即“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 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 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 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 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 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掌握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第一部分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一全面学习西学二改革科举制度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三建立近代学制四倡导女子教育二维新教育实践一开设报馆宣传变法二办学堂培育人才三建学会扩展力量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二设立京师大学堂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三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四派人出国游学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人称南海先生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 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 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
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四、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 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朝廷下 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
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
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
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
五、留学教育的勃兴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第十一讲 维新教育
王韬
(二)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
郑观应是最早勾画中 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思想家, 他认为传统教育不可能培 养出工商业人才。第一, 他仿照西方学制提出设立 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 学制系统,“州县设小学, 府及省会设中学,京师设 大学”。第二,他首次建 议改书院为学堂。
郑观应
(三)全面学习西学
马建忠认为,西学的内容 极其丰富,应当扩大向西 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 化学习层次。 郑观应将西学分为天学、 郑观应 地学、人学,即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陈炽批评洋务教育“弃其 陈炽 弃其 精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 精英而取其糟粕, 体而袭其皮毛。 体而袭其皮毛。”
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获准,11月开学)
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Leabharlann 京师大学堂特点: 特点:①京师大学堂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均归其管 辖;②明定大学(仕学院)、中学、小学三 级制;③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 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观其会通”为宗旨;④明定普通学科与 用,观其会通 专门学科之内容;⑤注重仪器设备。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前学 意义 制出台的前奏;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 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 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2、论教育作用和任务
“开民智”;育“新民”。 3、教育改革主张:①变科举、 兴学校;②师范学校,群学 之基;③倡导女子教育;④ 改革儿童教育⑤改革学制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
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受到了早期改良派的批判,但并未遭到彻底否定。
早期改良派仍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
(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
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鉴于当时的现实,他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即将科举制的进士、举人、秀才的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配合,并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
郑观应设想的这个三级学制系统,实际上是以中等教育作为正规学制的起点的,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
而“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不规定学习年限,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
从入“小学”就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六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包括三年学制年限也和科举三年一试相通。
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特点。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A 【解析】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9.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 A.严复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答案】A 【解析】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从对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认识出发,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 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 55》(译学馆又称方言学堂)《进士馆章程》等,统称《奏 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 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促成
新式学校设立和书院制度改革,实现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
1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维新运动时期的( )。 A.燕京大学堂 B.北洋大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北平大学堂 【答案】C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 1912 年 5 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 政”之一,学校创办于 1898 年 7 月 3 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 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共58页
(一)壬寅学制
1、制订人:张百熙 2、时间:1902年 3、地位:中国近代教育史 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4、特点:注重国民教育
注重实业教育 女子教育在学制上无地位 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二)癸卯学制
1、制订人: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2、时间:1904年 3、地位:中国近代教育史比较完整的、 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 系。
(一)指导思想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
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
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 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个宗旨充分体现了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 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 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 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 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 方面。
谭嗣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于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六君子
第四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第四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科举制度、兴学校
(一)时间
1905年下诏,第二年停止科举
(二)步骤
(三)开办新 式学校
1、改革科举的内容 2、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 3、停止科举
第一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
一、概况:
(一)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二)特点:主张改革现状,但又不 敢触动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他 们只做一些个人活动和文字宣传,还 没有形成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和完整的 思想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 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 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
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 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朝廷下 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 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于1904年 1月 (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清政府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 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 学务大臣。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 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 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 巡视京外学务。
中西并举,政艺并进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3.学校教育制度 主要观点
主张新学校体系代替科 举制度,参照日本教育 制度,按人的身心发育 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5岁以下家庭教育与幼 稚园期;6-13岁小学校 期;14-21岁中学校期 ;22-25岁大学校期。
废八股 变科举 兴学校
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
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
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
五、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
1、留日高潮形成的原因 (1)清政府政策上的提倡与鼓励 (2)日本政府推行吸引政策 (3)中国民族危亡的强烈刺激 (4)中日两国地理文化上接近
五、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
2、留日教育的特点 (1)生源广泛,成分多样 (2)研习科目多种多样,法政最多,其 次是师范、军事
(3)爱国热情高涨,涌现出大批资产阶 级革命家
五、留学教育的勃兴
(二)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 战争赔款,即“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 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 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 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 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 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中 国 教 育 史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了解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及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3.掌握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 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部分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一)全面学习西学 (二)改革科举制度 (三)建立近代学制 (四)倡导女子教育
中学,16-20岁;
大学堂,高等和专门; 留学; 师范学堂。
第二部分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一)三个阶段
1、增新阶段——改革科举内容 2、革旧阶段——改革科举内容 3、废除阶段——科举制度完全废止
一、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二)历史意义
1、科举废除意味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 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 2、科举废除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 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 始兴学。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废八股考试,改 试策论,等学校 普遍开设后,再 废科举 创办学校,改变 传统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 培养新型人才
1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 他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
2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 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 进步。故梁启超指出“ 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 种特色之国民”。
“开民智”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2.教育内容 主要观点
学校开设西学包括西政 、西艺、西文、西史, 同时强调学习中学,提 倡读原本的古圣先哲创 立的经史、子学,主张 西学必须扎根在中国的 土地上。
1.教育作用 主要观点
严复从进化论的观点出 发,认为一个国家兴衰 存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 身状况,怨天尤人无济 于事,将教育视为强国 之本。
教育救国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2.教育内容 主要观点
就西学而言,是以自由 为体,以民主为用,此 观点有过于美化西学之 嫌,但强调要从整体上 看待和学习西学,抓住 民主和科学的实质而不 是取其皮毛,这是高出 一般人的见解。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一)壬寅学制
1902年,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 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 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为该年为壬寅 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学制 系统,具体规定了个学堂的性质、培养目 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 互衔接关系。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4.其他教育主张 主要观点
批判传统教育只重高等 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 撰写《论女学》,积极 提倡开展女主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中,师范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
儿童教育 女子教育 师范教育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开设报馆宣传变法 (二)办学堂培育人才 (三)建学会扩展力量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二)设立京师大学堂 (三)改革书院 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四)派人出国游学
(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人称南海先生,中国政治家、 思想家、教育家。主要著作《大同书》。 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反对中体西用,认为中 西之学各有其体用,持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3.论三育并举 主要观点
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 的教育家。在这个体系
中智育处于基础地位。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4.学校教育制度 主要观点
蒙养学堂,16岁以前; 全面学习西学 主张改革中国旧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育婴院
3
《大同书》
小学院 中学院
大学院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近 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其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 积极倡导新学,在文教领域形成了 资产阶级的维新教育运动。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目的) 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