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ppt课件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ppt课件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1.革兰染色(gram stain)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2020/12/4
10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2.抗酸染色 (acid-fast stain) 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即-抗酸性细菌 -非抗酸性细菌
2020/12/4
11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3.荧光染色 (1)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
2020/12/4
45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核酸杂交
1. 探针的种类 (1)全染色体DNA探针 (2)染色体克隆片段DNA探针 (3)质粒DNA探针 (4)rRNA基因探针 (5)寡核苷酸探针
2020/12/4
46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2.核酸杂交在临床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细菌分类鉴定 (2)细菌快速鉴定 (3)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4)细菌毒素的检测 (5)细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
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2020/12/4
12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4.鞭毛染色 可观察到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数
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 很重要。 5.异染颗粒染色
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
2020/12/4
25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培养基的选择 从血液、骨髓中
分离病原菌用血液增 菌培养基
2020/12/4
26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二、分离及培养 (一)细菌的分离
1.平板划线分离法 2.斜面接种法 3.液体接种法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细菌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细菌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中属及种的鉴别
2019
-
67
明胶液化试验
明胶
胞外酶 分解
氨基酸
失去凝固力
液态明胶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2019 也用于鉴别- 炭疽杆菌(+)和类炭疽杆菌 68
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脱氨酶 脱氨基
苯丙酮酸 +
氯化铁
绿色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2019
-
69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2019
-
6
一、检查方法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主要用于观察生活状态下微生物某些形态 特点及运动性
‫٭‬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和悬滴法
如:用压滴法观察霍乱弧菌的“鱼群样运动”
悬滴法观察霍乱弧菌的“穿梭样运动”
如在同一方法制作的另一标本中加入效价≥1:64
霍乱多价血清则穿梭样运动停止并发生凝集,则为制
2动019 试验(+)
2019
-
二氧化碳培养箱
46
2、烛缸法:
3、化学法: 按每升容积重碳酸钠
0.4g与1mol/L盐酸 0.35ml比例放入标本 缸,密封后倾斜容器使 两者接触产生CO2
2019
-
烛缸二氧化碳培养法
47
★厌氧培养法:厌氧罐培育法和厌氧袋法 1、厌氧罐培育法:用理化方法除去密
闭容器中的氧,造成无氧环境,以利于专 性厌氧菌生长。
2019
-
28
(7)鸡蛋和动物血清:虽然不是构成培养基 的基本成分,但却是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 质,所以仅用于制备一些特殊的培养基。
(8)生长因子: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需 要量很小。在制备培养基时,常加入维生素、氨 基酸、嘌呤、嘧啶等生长因子。

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

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
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细菌学检查法 • 病毒学检查法 • 免疫学检查法 • 分子生物学检查法 • 临床样本处理与结果解读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01
细菌与病毒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 要病原体,对其进行快速、准确 的检测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性
不同检查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培养法 耗时较长、免疫学方法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 阴性等。
注意事项
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 染、确保试剂和仪器的有效性等。同时,对 于某些特殊病原体或复杂样本,可能需要采 用多种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谢谢
THANKS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核酸片段,通过凝胶电泳或实时荧 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病毒核酸的存在和类 型。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芯片上,与待测样品中的 病毒核酸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判断病毒核酸的存 在和类型。
04 免疫学检查法
CHAPTER
06 临床样本处理与结果解读
CHAPTER
临床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类型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样本,如血 液、尿液、痰液、脑脊液等。
采集方法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处理流程
样本接收、登记、预处理、保存等步骤,确保样本的 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检查结果解读与报告
结果解读
05 分子生物学检查法
CHAPTER
PCR技术
原理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 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技术 ,通过特定的引物和DNA聚合酶,将 微量的DNA模板进行高效、特异的扩 增。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精品PPT教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精品PPT教学课件
持续传代,对病毒的敏感性稳定
2020/12/6
11
(3)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① 细胞的变化 细胞病变、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② 红细胞吸附 红细胞吸附和红细胞吸附抑制现象 ③ 干扰现象 ④ 细胞代谢的变化
2020/12/612Fra bibliotek(二)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三)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6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血清或其它体液中未 知抗体及其量的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 的辅助诊断。
2020/12/6
7
第二节 病毒学诊断
目前常用的病毒学诊断方法包括病毒的分 离鉴定、病毒的血清学检查、病毒蛋白和 核酸的检测。
2020/12/6
8
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
原则:
1. 对本身带有杂菌(如咽拭子、粪便)或易受 污染的标本,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应使用抗 生素。
5
3. 分离和鉴定 鉴定的主要内容有:
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 试验、药物敏感试验
4.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常用的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有:
沉淀反应、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法、对流免疫电 泳、酶免疫测定和免疫印迹技术。
5. 其他检测法
医.学全.在.线
2020/12/6
2. 标本应低温保存并尽快送检。
3. 血清学诊断标本的采取应在发病初期和病后 2~3w内各取1份血清以便对比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的动态变化。
2020/12/6
9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 1. 动物接种 最早的病毒分离方法 2. 鸡胚培养 按病毒种类不同接种于不同部位如绒毛尿囊膜、
2020/12/6
18
第四节 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略)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急性、恢复期 增高≥4倍有诊断意义 ☛ IgM:病毒感染早期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细菌病原学检查PPT课件

细菌病原学检查PPT课件
L/O/G/O
细菌病原学检查
微生物
概念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
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 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放大数百倍或数万倍才能
种类
病毒 细菌 放线菌 螺旋体 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真菌和原虫
观察的微小生物。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早期采集、无菌操作、根据目的 菌的特征用不同的方法采集、采集适量的标本、安全采集
采集方法
采集清洁中段尿,最好留取早 晨清洁中段尿标本 ,嘱咐患者睡前 少饮水,清晨起床后用肥皂水清洗 会阴部,女性应用手分开大阴唇, 男性应翻上包皮,仔细清洗,再用 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开始排尿, 将前段尿排去,中段尿约10-20ml直 接排入专用的无菌容器中,立即送 检,2小时内接种。该方法简单、 易行,是最常用的尿培养标本收集 方法,但很容易受到会阴部细菌污 染,应由医护人员采集或在医护人 员指导下由患者正确留取。
采血量
自动化仪器要求成人采血量是8-10ML/瓶,儿童1-5ML/瓶,手工配制培养基要 求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1:10,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血液
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间
只要怀疑血液细菌感染,应立刻采集,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进行,在24小时内采集2-3次做血培养(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 单份,血培养)。入院前2周内接受 抗菌药物的患 者选用 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 的培养基。对间歇性寒战高热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或于寒战 或发热后1小时进行。 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 1、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 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 。 2、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和波浪热,先采集2-3份血标本,24-36小 时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 份以上, 3、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培养方法,以获得 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小时内采集份血标本,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 采集2份血标本 。

常见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鉴别诊断PPT课件

常见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鉴别诊断PPT课件
病毒性肺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病 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症状包 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治疗主 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鉴别诊断重要性
准确诊断
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在临床症状 和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也 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鉴别诊断对于准 确诊断非常重要。
合理治疗
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选择不同,因此鉴别诊断有助 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影像学检查
肺脓肿在X线或CT上表现为圆形 透亮区及气液平面,内壁光整或 略有不规则;而肺炎则表现为片 状或斑片状阴影,可见支气管充 气征。
实验室检查
肺脓肿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痰培养可发 现致病菌;而肺炎患者实验室检 查结果与感染病原体有关。
其他非感染性疾病所致肺部阴影鉴别
肺结核
血清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部分细菌性肺炎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检测特 异性抗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检测肺炎 链球菌荚膜多糖抗体。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 确地检测病原菌的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和 治疗。
04
常见病毒、细菌及其所致肺炎 表现
常见病毒类型及其所致肺炎特点
01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肺部影像
影像学检查
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影等间质改变;细菌性肺炎的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叶或肺段 的实变阴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肺炎的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性肺炎的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 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此外,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清学检测等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微生物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PPT课件

微生物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PPT课件
▪ 用已知的细菌或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 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由 于一般采取病人血清进行试验,故称为血清学诊断 (serological diagnosis)。
▪ 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当 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大于等于4倍时方有意义。
标本
形态结构检查
分离培养与鉴定
病原菌抗原检测 其它检测
光镜、电镜、染色法
培养 形态 生化 特征 特征 反应
血清学 动物 反应 试验
药敏 试验
沉淀反应 细菌代谢产物
协同凝集
(气相色谱)
免疫荧光 PCR查细菌核酸
对流免疫电泳 噬菌体分型
酶免疫测定
细菌素测定
免疫印迹 分子生物学技术
二、血清学诊断
▪ 人体受致病菌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 量常随病程而增加,表现为效价(滴度)升高。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选择易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观察发病情况 鸡胚培养:不同病毒选择不同接种部位(绒毛尿囊膜,尿
囊腔,羊膜腔,卵黄囊),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最常用的方法
(1)原代细胞—来源于动物、鸡胚、人胚组织细胞,对多种 病毒敏感,但只能传2-3代。
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诊断急性感染。
(四) 检测病毒核酸
1 核酸杂交
斑点杂交(dot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in site hybridization) DNA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RNA印迹杂交 (Northern blot)
2 核酸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 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ptase PCR,RT-PCR)

常用病原学检测ppt课件

常用病原学检测ppt课件
•50%感染量(ID50)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
–不能准确地测定感染性病毒颗粒的数量
精选课件ppt
25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精选课件ppt
26
病毒性肝炎- 背景
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Virus
A
E 肠道传播
NANB
BD
C 肠道外传播
F, TTV ? 其他
精选课件ppt
27
病毒性肝炎类型
标本:双份血清标本,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 期升高≥4倍者方有意义。单份血清效价超过一定 标准才有诊断意义。
种类: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
精选课件ppt
13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类型
诊断应用举例
直接凝集试验 伤寒和副伤寒(肥达试验)、立克次体(外斐试验)、 钩端螺旋体(显微凝集试验)
• 位于Dane颗粒核心部分和肝细胞核内,在 血清中不易检出游离的HBcAg
•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非保护性抗体) • 在乙肝急性期、恢复期和HBsAg携带者中
常可检出抗-HBc • 抗-HBc IgM常提示病毒处于复制状态
精选课件ppt
35
抗原组成-- HBeAg
• 位于HBV的核心,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 • HBeAg和Dane颗粒出现相平行,且与DNA多聚酶在血中的消
肝细胞受体结合,从而起到抵抗病毒的作用 • 抗Pre-S1和抗Pre-S2的出现,表示病情好转,趋向
痊愈
精选课件ppt
37
• 患者
– 潜伏期 – 急性期 – 慢性期
传染源
• 无症状HBsAg携带者
精选课件ppt

病原体检查PPT课件

病原体检查PPT课件
6
二、标本采集和运送
(一)呼吸道标本
鼻/咽拭子、痰、通过气管收集的标本均可作为呼吸道标本。
1.送检指征
(1)上呼吸道标本
① 病毒性普通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怀疑为咽部链球菌感染,应做细菌培养。
②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下呼吸道标本
① 咳嗽、咳痰。 ② 咯血、呼吸困难。
其他: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老年菌血症患者可 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9
二、标本采集和运送
2.注意事项 (1)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血标本作培养,如已用抗菌药 物治疗者则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2)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 小时采集。 (3)采样以无菌法由不同穿刺点采集2-3套(每套包括一个需氧 瓶和一个厌氧瓶),成人每次8-10ml/瓶,婴儿和儿童1-2ml/瓶。 (4)血培养抽取后,立即送到微生物实验室,如不能及时送检,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假单胞菌属
棒状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动杆菌属
奈瑟菌属(淋病奈瑟菌、 卡他布兰汉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奈瑟菌除外)
白喉棒状杆菌 白色念珠菌
乳酸杆菌
脑膜炎奈瑟菌 新型隐球菌
18
二、标本采集和运送
(二)血液标本
1.送检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可放置在室温或35-37℃孵箱保存。(切勿放置在4 ℃冰箱)
22
二、标本采集和运送
➢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要求每次从不同穿刺点 采集2-3套标本,每套应包括一个需氧培养瓶,一个 厌氧培养瓶。成年病人不能只采1瓶血培养标本,采 血量不足和只做1套血培养所得的结果是很难正确解 释的。

病原学检测法课件

病原学检测法课件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快速地检测病原体及其代谢产 物,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和食品安全 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1 2 3
免疫学检测方法
通过改进免疫学检测方法,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 性,使其成为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手段。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病原学检测中具有重要地 位,通过优化引物设计和扩增技术等手段,提高 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样本采集与处理规范
采集样本时应选择适 当的部位和方式,避 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样本处理时应遵循无 菌操作原则,避免污 染和交叉感染。
采集后的样本应妥善 保存和处理,防止病 原微生物的扩散。
检测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
检测操作时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检测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如 校准仪器、验证试剂等,确保检
通过病原学检测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为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 据。
溯源与传 源和传播途径,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 供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中病原体的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病原体,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和卫生质量。
食品加工环境的监测
对食品加工环境进行病原学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加工 过程中的污染源。
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耐药性
病原学检测可以监测病原体对抗 菌药物的耐药性,帮助医生选择 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
诊断免疫缺陷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病原学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监测感染,指导医
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监测
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通过病原学检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及 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为控制疫情提供 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红细胞 血凝现象
病毒+抗体+红细胞 血凝现象消失
用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诊断、流行 病学调查及鉴定病毒的型和亚型。
ELISA法:HSV、CMV、EB病毒等
蛋白印迹技术:用已知物学检查法:病原体检查,核 酸检测,抗原、抗体检测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电镜检查,病毒 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核酸检测,抗原、抗体检测
病毒抗原的检测:HIV和HBV抗原
病毒核酸的检测
A
B
C
A:未感染的成纤维细胞。 B: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使细胞变圆。 C: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出现细胞融合。
五、病毒抗体的检测:
中和试验:
阳性:可能以前有过隐性感染,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补体结合试验:
用已知病毒的可溶性抗原检测病人血
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作为近期感染的 指标。
三、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
细胞的变化:CPE 红细胞吸附(HAd): 红细胞凝集: 病毒干扰作用:风疹病毒,埃可病毒,Vero细
胞。
中和试验(NT):是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
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空斑形成试验:蚀斑形成单位(PFU),感染
性病毒的滴度用PFU/ml表示。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
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高4倍以上有意
义。
二、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1、动物接种
常用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猴
等;
接种途径:皮下、皮内、脑内、腹腔、静
脉等接种;
观察:动物出现感染症状,取病变组织进
一步检查
2、鸡胚培养:孵化9~14天的鸡胚
接种途径有:绒毛尿囊膜、羊膜腔、尿囊
腔、卵黄囊。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细菌学诊断
形态学检查
1.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法: 2.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检查活菌、 螺旋体及其动力 3.荧光显微镜检查法: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 动物实验:毒力、致病性 毒力检测:LD50、ID50,毒素 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
二、检测病原菌成分
抗原检测:
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 术
核酸检测:
1.核酸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 杂交、原位杂交
2.PCR技术 3.基因芯片 4.16rRNA基因序列分析:编码rRNA,保守区、可变 区
三、抗体的检测(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直接、间接、协同、冷凝集 沉淀试验:环状、絮状、双向、对流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尿囊腔接种
羊膜腔接种
卵黄囊接种
绒毛尿囊膜接种
3、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
单层细胞培养、悬浮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由新鲜组织制备 二倍体细胞:二倍体性质,传40~50代,人
胚肺成纤维细胞
传代细胞系:由突变的二倍体细胞或肿瘤细
胞建立的,HeLa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