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罗曼·罗兰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2C(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作家)

3B

4D《劫掠者》(福克纳)

5C

二、名词解释

意识流:

它是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引入的一种创作手法。用于表现人物意识深处的流变状态。它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等。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以后波及欧美各国。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概念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是描写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注重表现人的潜意识,它打破传统时序和情节的因果关系,形成时空倒置、交叉,让人物的意识活动去结构作品,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写作手法,并进行语言形式的各种试验。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品,代表作是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黑色幽默:

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名称来源于弗里德曼的同名短篇小说集。这派作家信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荒谬、混乱与神秘,他们以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揭露讽刺现实中的丑恶,用喜剧的方式处理悲剧性的内容,使读者哭笑不得,从而对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代表作是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写法上,黑色幽默小说往往将滑稽、丑恶、畸形的人物和故事放大、扭曲,显出其荒诞,以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某种隐喻。

反讽:

是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它一般通过两项对立内容的悖逆冲突,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丰富作品的内在意蕴。在叙述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具有意婉旨微、深刻有力、耐人寻味。

三、查相关资料,介绍下列作家的基本情况,文学主张和代表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乔伊斯?福克纳一起,并称为当代三大意识流作家。就创作技巧而言,伍尔夫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并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影射、摹拟等方法和技巧,时序倒置或互相渗透、多层次、多视角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表达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性观点,呼唤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她打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由作家根据时序去描述人

事景物的框限,放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由作家的个人化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作者“退出小说”,让人物的思想、感觉、情绪的流动变化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达洛威夫人》是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她大胆采用了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就是议员夫人克莱丽莎战后不久一个夏季在伦敦一天的活动——从清晨离家去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直到子夜宴散为止。这个情节只是为了人物的意识活动提供支撑点,交待故事背景而已,并不有趣。小说的重点在人物意识的表现上,通过达洛威夫人的回忆,追溯了她十八岁至五十二岁的经历。在达洛威夫人的追忆中,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意识活动,构筑了神志正常的人眼中所见的世界和精神失常的人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并列。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巅峰之作。小说以灯塔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断生活经历。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翌日去灯塔,但因为天气不好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拉姆齐夫人也溘然长逝。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子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虽然情节极其简单,但伍尔夫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多点聚焦叙述手法的运用,如实地记录了每个人物刹那间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转折。叙述者和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视角转换十分频繁。

乔伊斯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

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詹姆斯•乔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亲逝世之后4个月起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威廉·福克纳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弃绝不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