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 案例分析共28页
国际法 案例分析共30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国际法 案例分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国际法案例及答案

一、案例分析(民间流传有答案的,但是只能参考用)A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该国由于军事政变而陷入内战。
B国以保卫边境安全为由出兵支持A国反政府武装。
在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B国还在A国的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出动飞机袭击A国港口和石油设施。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B国违反了哪些国际法原则?B国违反的国际法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1、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者武力原则。
《国际法原则宣言》中: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应该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者政治独立之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宪章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威胁或者武力之原则。
每一国家有义务避免组织或者鼓励组织武装团队、包括雇佣兵,侵入他国领土,在涉及使用威胁或武力的限度内,每一国家都有义务避免在他国发动、煽动、协助或者参加内争或恐怖活动。
然而B国出兵支持A国反政府武装,且在A国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出动飞机袭击A国港口和石油设施。
这一行为显然是使用了武力。
违反这一原则。
此外,假设B国是联合国成员国。
如果B国要行使自卫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条规定:“在国家受到实际的武力攻击的时候,应立即向安全理事会报告,以便安理会判断该国自卫是否合法,或者采取调查以及控制局势的方法”而在此案中,B 国只是以保护边境为由,但B国是否受到实际攻击未知,而国际法严格反对假想防卫,先发制人,所以不对。
2、不干涉内政原则。
xx:各国依照宪章有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之原则。
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者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
然而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这一行为显然对A国的内政形成了干涉。
3、民族平等与自决原则。
xx中规定:“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之原则”,且强调指出:“没一国均不得采取目的在局部或全部破坏一国国内统一以及领土完整之任何行动”,然而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帕劳案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帕劳案案例2012年3月30日,帕劳警方称中国渔民非法入境捕鱼,开枪打死1名中国渔民,逮捕5人。
此次事件中,帕警方1架警用侦察机因在搜寻过程中耗尽燃油坠毁,机上三人失踪。
该事件引起中、帕双方的高度重视。
2012年4月5日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官员温振才就中国渔民在帕劳死亡以及遭扣押一事表示,中方已接到帕劳方面通报,使馆于2012年4月5日下午派遣领事官员前往帕劳调查事件真相。
据帕劳有关部门向中方通报的情况,3月31日,帕劳警方追捕涉嫌非法进入帕劳海域捕鱼的中国渔船时,误击中一名中国船员致其死亡,抓扣25名船员。
事件发生后,外交部高度重视。
因中国与帕劳未建立外交关系,代管帕劳事务的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敦促帕方向我通报案情,公正、妥善处理此事,并委托帕劳友好社团看望被扣船员。
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使馆领事官员于5日赴帕劳探视被扣船员,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提供必要协助,并敦促帕方公正、妥善处理。
分析“没有人故意瞄准该名(中枪)男子,一定是某一枚子弹从引擎盖上弹回击中了他。
”尽管未有报道提及帕方关于此事的调查,梅里安却如是辩称。
他表示,直至该渔船失去动力,帕劳海警上前拘捕了渔船上其余5名中国渔民,之后又将受伤渔民送往帕劳最近一个岛屿卡扬埃尔,但在转院至首都科罗尔一家较大医院前,受伤渔民因流血过多死亡。
梅里安称,海警判断这艘小型渔船来自一艘更大的母船,随即让总部出动侦察飞机搜寻母船。
母船已于同一日在附近水域被找到,上面还有20名渔民,梅里安指称这20名渔民纵火烧船“毁灭证据”并跳上没有引擎的附属小渔船准备离开,但随即被帕劳海警包围。
“我们现在拘押着25名渔民,另有一名渔民死亡。
”梅里安称。
帕劳警方宣布将以非法入境和非法在帕劳水域捕鱼等罪名起诉被拘中国渔民。
帕劳对非法入境罪的判罚可高达两年监禁和5万美元罚款。
国际法案例分析

国际法案例分析国际法案例分析1、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1987年,美国国会的少数议员,策动参、众两院通过欢迎达赖访美的决议,并且让达赖利⽤国会的讲坛发表⿎吹“西藏独⽴”,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论。
同年10⽉6⽇,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项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颠倒是⾮,污蔑中国在西藏侵犯⼈权。
对于美国国会少数⼈的恶劣⾏径,我们对相⽐表⽰极⼤的愤慨。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以下⼏点:(⼀)所谓修正案是违反互不⼲涉内政原则的互不⼲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出来的⼀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它是指⼀国不准以任何借⼝⼲涉他国的内外事务,不准以任何⼿段强迫他国接受另⼀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西藏是我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西藏⼈民是中华民族⼤家庭的成员之⼀。
因此,有关西藏的任何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别国是⽆权⼲涉的。
⽽美国国会的少数⼈围绕所谓“西藏问题”所进⾏的⼀系列活动,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涉。
任何国家或者任何⼈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民坚决反对的,也是永远不会得逞的。
事实上,⼀百多年来,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都把他们的魔⽖不断地伸向西藏,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分裂出去,但是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所谓修正案侵犯了我国领⼟主权领⼟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西藏是我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当然处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现在,美国国会的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妄图把西藏从我国领⼟分裂出去,这就是破坏和分裂领⼟完整,侵犯我国领⼟主权。
(三)所谓修正案违背了美国承认的国际义务1972年2⽉28⽇中美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庄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按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完整、不侵犯别国、不⼲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28.中国公民于某,1980年与妻子离婚,所生两个子女由前妻抚养,1985年,于某到西班牙经商。
1991年与一西班牙女子结婚,按照天主教仪式举行了婚礼,按照西班牙婚姻法规定,天主教徒到天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为双方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
婚后不久,于某将在西班牙经商所获部分利润作为投资,回国内办厂,并购有楼房一栋,另有一些古董及银行存款。
1995年2月,于某因车祸去世,未留下遗嘱,他的子女与他在西班牙的妻子之间对于遗产继承发生争执。
田的子女认为于某在西班牙结婚他们一无所知,于某的婚姻未登记,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于某的西班牙妻子不是于某的继承人。
问:田其在西班牙的婚姻是否有效?答:于某在西班牙的婚姻是有效的。
我国对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为,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
无论中国公民同在境外的外国人结婚或同在华的外国人结婚,均依该婚姻缔结地的法律。
本案中,于某在西班牙侨居多年,在西班牙,天主都徒以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其婚姻符合婚姻缔结地即西班牙的法律,因此应认定他们之间的婚姻有效,符合婚姻缔结地即西班牙的有关法律规定。
29.2000年3月6日上午,俄罗斯商人艾立科与一中国朋友从宁波市开元大酒店打的到汽车南站,准备乘高速大巴到上海参加“华交会”。
车到南站后,艾立科与其朋友下车,交11元出租车费,拿起行李走了,把一个装有贵重物品的手提包遗忘在出租车内。
司机发现皮包后,开车回南站寻找失主,未果。
艾立科丢包后,在《宁波晚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承诺将付给还包人酬金8888元,并公布了联系方式。
3月8日下午2时许,拾包司机在一男子陪同下,到艾立科住的客房送还皮包。
艾立科兑现承诺,付了酬金。
艾立科皮包失而复得后,委托中国籍的朱女士向宁波市公管处投诉。
公管处几经周折,查到收受酬金的出租车司机。
3月9日,公管处通知拾包司机到公管处说明情况。
拾包司机承认接受酬金的事实,并写下“拾物经过”。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15、1988年7月3日空中事件案伊朗诉美国国际法院,1996年1988年7月3日,美国驻扎在波斯湾的部队发射了两枚巡航导弹,在伊朗领海上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伊航655号,A—300”,飞机立即坠毁,造成290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严重空中事件。
伊朗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对飞机的损失和290多名遇难者的生命负国际责任并给予全部赔偿。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此事件发表声明,指出这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事故。
因美国拒绝给予赔偿,伊朗政府于1989年5月17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美国政府侵犯伊朗领空主权并造成严重的空难事故,请求国际法院宣布:(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1989年3月17日作出的裁定是错误的,因美国已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序言,第1、2、3条和第44条和附件十五的规定,并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中东地区航空大会”的第26/l号建议;(2)美国政府违反了《蒙特利尔公约》第1、3、10(1)等条的规定;(3)美国政府应负责赔偿伊朗国的损失,其数额应由国际法院根据伊朗国死难者家属所估计的损失来确定,应包括伊朗航空公司和死难者家属因活动受破坏所蒙受的损失。
国际法院接受了伊朗的请求书后,于1989年12月13日以命令规定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的时间表。
后来又根据双方的请求作了两次延长。
美国在这段期间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它的初步反对主,认为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医院规约》第79条第3款,征求伊朗方面的意见,并对初步反对主目进行初步判决。
初步判决与自外解决:完成当事国的书面诉讼程序后,国际法院对美国探出的初步反对主进行审理。
美国在反对主中认为双方不存在实质性的区争端,因而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在初步判决中判称,在本事件中,对于这件击落伊朗飞机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空难事件,双方是没有争议的。
伊朗向国际法院起诉的要请法院判定美国应不应该对此事件负赔偿责任和如何赔偿。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

15、1988年7月3日空中事件案伊朗诉美国国际法院,1996年1988年7月3日,美国驻扎在波斯湾的部队发射了两枚巡航导弹,在伊朗领海上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伊航655号,A—300”,飞机立即坠毁,造成290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严重空中事件。
伊朗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对飞机的损失和290多名遇难者的生命负国际责任并给予全部赔偿。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此事件发表声明,指出这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事故。
因美国拒绝给予赔偿,伊朗政府于1989年5月17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美国政府侵犯伊朗领空主权并造成严重的空难事故,请求国际法院宣布:(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1989年3月17日作出的裁定是错误的,因美国已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序言,第1、2、3条和第44条和附件十五的规定,并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中东地区航空大会”的第26/l号建议;(2)美国政府违反了《蒙特利尔公约》第1、3、10(1)等条的规定;(3)美国政府应负责赔偿伊朗国的损失,其数额应由国际法院根据伊朗国死难者家属所估计的损失来确定,应包括伊朗航空公司和死难者家属因活动受破坏所蒙受的损失。
国际法院接受了伊朗的请求书后,于1989年12月13日以命令规定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的时间表。
后来又根据双方的请求作了两次延长。
美国在这段期间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它的初步反对主,认为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医院规约》第79条第3款,征求伊朗方面的意见,并对初步反对主目进行初步判决。
初步判决与自外解决:完成当事国的书面诉讼程序后,国际法院对美国探出的初步反对主进行审理。
美国在反对主中认为双方不存在实质性的区争端,因而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在初步判决中判称,在本事件中,对于这件击落伊朗飞机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空难事件,双方是没有争议的。
伊朗向国际法院起诉的要请法院判定美国应不应该对此事件负赔偿责任和如何赔偿。
国际法案例评析

国际法案例评析咱今儿个来唠唠英阿马岛争端这个国际法上的大案子。
一、案件背景。
马岛,也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地儿在南大西洋。
阿根廷一直觉得这岛是自己的,毕竟从地理位置啥的来看,它就在阿根廷的家门口。
而且阿根廷觉得自己有历史依据,老早就对这个岛有管辖权之类的想法。
但是英国呢,也说这岛是它的,英国觉得自己从很早就开始在岛上搞管理啥的,还说岛上有不少英国后裔居民,得保护他们的权益。
这就好比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对一个宝贝有所有权,矛盾就这么开始激化了。
二、战争爆发。
1982年,阿根廷人先动手了,他们出兵占领了马岛。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英国那哪能忍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它,马上就组织了一支特遣舰队,大老远地跑到南大西洋去要夺回马岛。
这一场战争那打得是相当激烈,海上战舰互相开火,空中飞机你来我往,陆地上也是各种战斗。
这就涉及到国际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三、国际法分析。
1. 领土主权。
阿根廷的说法:阿根廷认为马岛在它的大陆架上,按照国际法上关于领土取得的一些理论,像临近性原则之类的,马岛应该属于阿根廷。
而且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后,就继承了对马岛的某些权利,毕竟西班牙在殖民时期对这一片区域有过管辖。
英国的说法:英国说自己从1833年就开始对马岛进行实际的管理和控制,岛上还有英国的总督啥的,居民也认同自己是英国人。
英国觉得按照国际法中的有效占领原则,这岛就是它的。
这就像是两个人拿着不同的规则手册,都说自己有理。
2. 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阿根廷出兵: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有些冲动了。
虽然阿根廷觉得这是收复自己的领土,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先通过和平的外交途径去解决这个争端,就直接动武,这在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看来是不太合适的。
国际社会还是更提倡和平解决争端,像谈判、仲裁之类的方法。
英国反击:英国虽然是为了夺回自己认为的领土而发动战争,但这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武力使用是否过度的讨论。
联合国宪章是提倡各成员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英国直接派舰队远征,虽然它说自己是为了保护岛上居民和领土主权,但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战争正义性的不同看法。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

(2)如果乙国不引渡张某,是否有庇护张某的义务?如果乙国提供了庇护,是否符合国际法?
(3)如果乙国驻甲国领事馆同意给予刘某庇护,属于什么性质的庇护?是否合乎国际法?
答案:
(1)因两国没有引渡和庇护的条约,故乙国没有引渡的义务。
(2)不引渡不等于庇护,庇护是一国的主权范围,是国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的选择,是国家 权利,不是义务。乙国对张某进行庇护是不符合国际法相关规定的,因为贩卖毒品和拐卖人 口属于国际性犯罪,不在庇护之列。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C国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C国的做法不正确。(1)船旗国对其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具有专属管辖权。A国货轮在公海上发生的杀害事件应由A国管辖。(2)对于来自外国港口仅通过领海而不进入内水的外国船舶,沿海国不得在通过领海的该船舶上采取任何步骤,以逮捕与该船舶驶进领海前所犯任何罪行有关的任何人或进行与该罪行有关的调查。A国货轮是从本国港口出发,驶往目的地D国港口,它仅仅通过C国领海而不进入其内水,且杀害事件是驶入其领海前发生的。
(2)A国,犯罪分子所在国,B国,罪行发生地国,C国,登记国,D国,罪行发生地国。
(3)A国没有必须引渡的义务,因为公约没有为缔约国创设引渡义务,除非当事国之间有引渡条约。)
(4)A国必须起诉甲,因为公约建立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3、甲国人张某和乙国人刘某在甲国长期从事跨国人口和毒品贩卖活动,事发后张某逃往乙国境内,刘某逃入乙国驻甲国领事馆中。张某以其曾经从事过反对甲国政府的政治活动为由,要求乙国提供庇护。刘某也向乙国驻甲国领事馆申请乙国的庇护。甲乙两国之间没有关于引渡和庇护的任何条约。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请分析:
(完整word版)国际公法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公法经典案例分析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案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十万军队,入侵并占领了科威特,随之宣布正式兼并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此后,安理会又通过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载和禁运.同年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了授权对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678号决议。
但伊拉克却拒绝接受,并称其为非法的。
于是,1991年由美、英、法、意等2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的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迫使伊拉克撤军,结束对科威特的侵略。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侵犯了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2.伊拉克的入侵,科威特可以进行自卫,也可以要求国际社会集体采取强制行动。
3.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对会员国之间的冲突根据宪章和安理会的职权作出反应,并作出对全体会员国有拘束力的决议和采取相应的行动,特别是争端威胁到国际和平与安全,或存在破坏和平与构成侵略时,可决定采取非武力或武力的强制措施,以恢复和平,制止侵略.+F9u,b ]3p ~7x [案情]1J4X'}$_ Q w(B 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福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麦商船。
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第4章第6节:“中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矶所抱之海,此外更有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盖炮弹所及之处,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舰在中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
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
[问题]1.清朝政府据以行使主权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2.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分析]1.在传统海洋法上,根据“大炮射程说”,领海的宽度为3海里,约合10华里,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大沽口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今这一标准已经过时,渤海湾也早为中国内海,对此无须多说。
国际法案例分析

国际法案例分析案例名称:南海仲裁案案例背景:南海仲裁案是指2013年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第287条递交了南海仲裁案的申请。
中国倡导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争端,但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中国政府坚决拒绝参与,坚持通过直接谈判解决领土争端。
然而,2016年7月12日,国际仲裁庭对这起案件作出裁决,裁定菲律宾在南海的部分海域享有专属经济区(EEZ)权益,同时认定中国对南沙群岛无领土主权权益。
法律问题:1. 仲裁庭是否具有权威性?2. 仲裁庭是否有权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进行裁决?3. 仲裁庭关于菲律宾在南海享有EEZ权益的裁决是否合法?分析与结论:1. 仲裁庭是否具有权威性?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仲裁庭应当由独立、无国籍的人组成,并以公正的程序处理争端。
南海仲裁案的仲裁庭成员均由双方共同推荐并经联合国秘书长批准,因此符合权威性的要求。
2. 仲裁庭是否有权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进行裁决?根据UNCLOS第288条,仲裁庭对领土争端没有裁决权,仅对“海洋解释事项和科学问题”进行裁决。
然而,南海仲裁庭在裁决中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作出了裁决,超出了其管辖范围。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主张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争端,拒绝参与南海仲裁案,这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
3. 仲裁庭关于菲律宾在南海享有EEZ权益的裁决是否合法?UNCLOS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基线向外的200海里范围内,该国拥有独占的经济权益和主权权利。
根据该条约,南海包括中国的南沙群岛在内。
然而,南海仲裁庭在裁决中认定中国对南沙群岛无领土主权权益,这与实际情况和中国的主张相悖。
因此,仲裁庭关于菲律宾在南海享有EEZ权益的裁决在法理上是有争议的。
结论: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存在问题。
仲裁庭对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作出裁决超出了其管辖范围,裁决结果与中国的主张和实际情况相悖。
因此,中国政府和一些国际法学者都对这一裁决结果提出了质疑。
国际法案例分析——国际责任

国际法案例分析——国际责任
案例:⼀法国⼈在中国某市抢劫并杀害⼀美国⼈,⽬击者向该市公安报告了这⼀事件,公安局未采取任何措施,导致该法国⼈顺利离开中国回到法国。
请问:该市公安局是否违反了国际法?由于中国政府没有对该法国⼈⾏使管辖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交涉,要求中国承担国际法律责任,中国是否应当承担国际责任?
分析:⼀个国家对于本国的国际不法⾏为应当承担国际责任,这是⼀项国际法原则。
然⽽产⽣国家责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该⾏为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构成国际不法⾏为;该⾏为可归因于国家,是国家⾏为。
当⼀国的⾏为违反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就构成国际不法⾏为,这种⾏为,既包括⾏为,也包括不⾏为。
该案中,该市公安局,有职权在其管辖范围内⾏使管辖权,预防和惩治犯罪⾏为,保障其辖区内所有⼈的⼈⾝和财产安全,这既是权利也是应该履⾏的义务。
⽽该市公安局在⽬击者报告这⼀事件的情况下未采取任何措施,违背了其应当承担的义务,构成了不法⾏为。
该市公安局作为国家⾏政机关,它⾏使⾏政管理权⼒的⾏为视为国家⾏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应当作为⽽不没有作为,侵害了美国对其国家公民保护的利益。
所以,该市公安局违反了国际法,中国对此应当承担国际责任。
最新国际法案例分析

最新国际法案例分析一、2000年4月11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初审法院的一位调查法官针对时任冈吐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金))外交部长的耶罗迪亚(Yerodia)签发了一项国际逮捕令,指控他在刚果(金)单独或协同他人实施了战争罪和反人道罪。
该逮捕令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要求相关国家拘留并引渡给比利时以便追究其刑事责任。
比利时发布逮捕令的依据是比利时国内法以及对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普遍管辖权。
2000年10月17日,刚果(金)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称比利时违反了根据国际法对刚果(金)负有的国际义务,要求法院宣布比利时应当撤销其发布的逮捕令。
2002年2月14日,国际法院作出判决:比利时签发国际逮捕令并请求国际协助的行为侵犯了刚果(金)在任外交部长享有的豁免权和不可侵犯权,比利时必须通过自己选择的方式撤销2000年4月11目的逮捕令。
(1)普遍管辖权的含义是什么?(2)普遍管辖权问题主要涉及哪些犯罪行为?答:(1)普遍管辖权是指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对于严重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管辖权,而不问这些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和罪犯的国籍。
(2)至于哪些犯罪是各国有普遍管辖权的,在国际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已获得明确公认的此类犯罪有:公海上的海盗行为、奴隶贸易和战争罪等。
其他的国际犯罪行为,如灭绝种族罪、空中劫持、贩卖和走私毒品、危害人类罪等,也被较多的国家和学者认为是各国有普遍管辖权的犯罪。
二、中新网2007年11月1日电:共同社消息,拥有伊朗和日本双重国籍的职棒日本火腿队投手达比修有(Darvish Yu,21岁)日前选择了日本国籍。
据其父证实,达比修有已向大阪羽曳野市政府机关提交了所需的文件已得到了受理。
至此,达比修有代表日本出征北京奥运的障碍已全部扫清。
达比修有的父亲拥有伊朗国籍,母亲拥有日本国籍。
根据日本的《国籍法》,公民在满22岁之前必须消除双重国籍的身份,由于达比修有将在北京奥运期间迎来22岁的生日,因此他必须就国籍作出选择。
国际法案例分析

国际法案例分析国际法案例分析1.在尼加拉瓜境内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与准军事活动案——管辖权、国际习惯、国际法基本原则、自卫〖案情〗从1984年2月开始,在美国的资助和直接参与下,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组织在尼加拉瓜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这严重威胁到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事故和损失。
美国还支持尼反政府武装攻击尼加拉瓜港口、石油设施等。
为此,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控告美国在其港口布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石油设施和港口以及进行其他军事和准军事活动。
〖双方主张及理由〗尼加拉瓜请求法院宣布美国的行为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其内政和侵犯其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及对其本身和其国民所受损害予以赔偿,并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美国则认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为尼加拉瓜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并未发生法律效力。
而且,1984年4月6日美国政府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对于1946年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在两年内不适用于“与任何中美洲国家的争端或由中美洲发生的事件引起或同中美洲事件有关的争端”,该通知立即生效,这也排除了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
〖判决及其依据〗1984年5月,法院指示了临时保全措施。
11月,法院作出初步判决,否定了美国的初步反对意见。
法院以《国际法院规约》法文本第36条第5款中“现仍未过期失效”为准,解释英文本中该款使用的“现仍有效”一词的含义,认为尼加拉瓜1929年发表的接受国际常设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依《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具有法律效力。
至于美国1984年的声明,应受其1946年声明中的“6个月后生效”的约束,这是依据诚意原则的结果。
因此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1985年,美国宣布退出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并中止1956年《美国和尼加拉瓜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美国对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接受。
法院认为美国的这些行为均发生在法院作出初步判决之后,其管辖权不受影响。
国际法案例分析

国际法视角下的斯诺登事件事件回顾: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2013年6月7日,在加州圣何塞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回应,公开承认该计划。
他强调说,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
2013年6月11日,泄露美国监测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离开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后去向不明。
2013年6月23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称斯诺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径,离开中国香港,前往第三国。
《南华早报》证实,斯诺登23日上午10时55分左右离开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飞往莫斯科。
而莫斯科并不是斯诺登的最终目的地,他可能由该地继续前往冰岛或厄瓜多尔。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没有对这一消息进行证实,而俄在香港的领事馆则拒绝发表评论。
据俄媒援引机场内部人士的消息,斯诺登的飞行路线是今天从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飞抵莫斯科,明天中午乘坐su150飞往古巴的哈瓦那,当天再飞往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
俄罗斯航空已确认斯诺登飞往古巴哈瓦那的行程。
2013年6月24日,据外媒报导,美国国安网路窃听行为泄密者斯诺登正式向拉丁美洲国家厄瓜多尔寻求庇护。
厄瓜多尔外交部部长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证实,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向该国寻求政治庇护。
关于国际法的案例分析.doc

关于国际法的案例分析一、案例正文俄罗斯外交部站26日发布消息说,俄外交部当天召见了英国驻俄大使布伦顿,希望英方就该国媒体有关某俄籍人士因涉嫌暗杀俄前大亨别列佐夫斯基未遂而被英国驱逐出境的报道做出正式解释。
俄外交部消息称,如果有关暗杀未遂的新闻是报纸炒作,俄方有权令其正式辟谣。
而如果英方掌握了嫌疑人的某些犯罪证据并确认此人是俄罗斯人的话,那么为何英方执法机构在没有告知俄罗斯政府的情况下,就将犯罪嫌疑人驱逐出境?别列佐夫斯基因在俄罗斯受侵吞企业巨额财物等多项指控,于2000年流亡英国,并于2003年获得政治难民身份。
俄罗斯近年来已多次要求英方将其引渡回俄。
别列佐夫斯基今年4月发表意在煽动俄罗斯国内政变的言论后,俄方再次提出了引渡要求,但仍未得到英方同意论文下载。
请结合上述材料,撰文详细论述(一)英国政府将俄罗斯国籍的犯罪嫌疑人驱逐出境是否应当通知俄罗斯政府?(二)别列佐夫斯基在英国获得了难民身份,他在英国享有何种待遇?(三)英国是否有权拒约俄方的引渡请求?二、案例分析(一)犯罪嫌疑人驱逐出境的依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对外国人适用刑法上的驱逐出境?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外国人适用刑法上的驱逐出境的根据是外国人犯罪。
依照这种观点,只要外国人犯罪,就应当适用刑法上的驱逐出境,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司法机关对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这就是说,也可以不适用驱逐出境。
驱逐出境的适用还是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所以,在这里主要围绕刑事事实谈适用驱逐出境的根据。
具体说,驱逐出境的适用要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的事实。
所谓犯罪事实是指与犯罪构成有关的事实,它不仅包括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如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等,还包括与犯罪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如犯罪分子犯罪前的表现、犯罪后的表现。
2.犯罪的性质。
犯罪的性质是指犯罪的本质属性,它表现为犯罪罪名。
在适用驱逐出境时,对犯罪分子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如间谍罪;严重的经济犯罪,如伪造货币罪;严重的治安犯罪,如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等,应当考虑适用驱逐出境。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

一、光华寮案(1)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后,日本的法院是否可以受理台湾当局代表中国的诉讼?为什么?根据国际法的承认制度,承认新政府的法律效果是,承认了新政府就不能再承认被推翻了的旧政府。
一般来说,未被承认的国家或政府在不承认国的法院没有起诉权的,这一原则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确认。
1972年日本是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而使所承担的义务就更加明确。
既然日本已经不再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那么台湾就不能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就光华寮提起诉讼。
因此,日本法院爱理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提起诉讼,完全违反了国际法的承认制度。
(2)日本京都地方法院1977年最初判决是否符合国际法?为什么?在光华寮案上,京都地方法院和大阪高等法院混淆了国际法上的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家继承是国际法主体发生变化情况下,新国家如何继承前国家的财产问题。
但政府继承则不同。
它是国家本身没有变,家的同一性没有变,只是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发生了更迭,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而不问其财产以什么形式出现(动产或不动产),也不管这些财产处于国内还是国外。
国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以,凡属于前政府的国家财产,完全由我国政府全部继承是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的。
现在,日本法院关于对光华寮案的判决理由之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不完全继承旧中国政府在外国的财产”。
不符合中日之间签订的条约精神,也违反国际法上的继承制度。
因此,无论国际法上政府继承的理论,还是从对该寮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情况看,光华寮都应该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
无疑,日本京都地方法院于1977年9月16日对光华寮案的判决是正确的,而1982年大阪高等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
(3)1982年及其后日本各法院对光华寮案的判决或裁定是同符合国际法的吗?为什么?1972年9月29日由中日两国政府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声明中规定:“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最新国际法案例分析

最新国际法案例分析背景:国际法问题一:颁布制裁特朗普政府宣布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引发了对行为的国际法合规性的质疑。
根据伊朗核协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伊朗实施的涵盖束缚性国际法义务的经济制裁应被解除。
然而,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决定恢复制裁的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的约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辩称,解除制裁是根据美国国内法而非国际法实施的行动,因此,他们有权决定是否恢复制裁。
另一方面,部分国际社会成员国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的原则,例如合同的履行义务、国家之间的诚信及合作义务。
因此,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确行为的合法性。
国际法问题二:协议的生效当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时,引发了关于协议是否仍然有效的争议。
协议约束各方履行一系列的义务,例如伊朗的核项目限制以及相关制裁的解除。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政府的退出是否有效,仍然会影响伊朗履行其义务的法律效力。
特朗普政府主张,根据协议的相关条款,各方有权单方面退出协议,并且没有义务继续履行其义务。
然而,部分国际社会成员国认为,退出协议应当符合国际法的原则,例如必要性、善意和最大限度保持协议的效力。
尽管特朗普政府主张其退出符合国际法,但一些国际法学者和国际社会成员国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
国际法问题三:国际组织的角色伊朗核协议涉及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负责审查伊朗是否履行协议的义务,并对协议解除相关的制裁发表决议。
然而,特朗普政府退出后,联合国安理会是否有权决定是否恢复对伊朗的制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另外,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核计划的检查,以确保伊朗遵守协议的限制。
然而,特朗普政府退出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角色和权力也因而受到影响,这在国际法层面上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总结: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是一个引发了多个国际法问题的案例。
从颁布制裁是否合法到协议的生效问题,再到国际组织的角色和权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国际法层面得到明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