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垄断竞争例题
国际经济学垄断竞争例题一、判断题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 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贫困化增长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21、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23、如果瑞士旅行鞋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鞋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产业内贸易理论
•跨国公司
•母国 •差别产品 •东道国
•相似的投资环 境和技术条件
•差异化产品
•差异化产品
•规模经济
•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 特色生产方式、新的营销渠 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
•
(五)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评价指标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ITI)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进口额 ;Ai代表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1之间变 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 近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假设A和B两个国家, 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生产汽车和小麦两种产品
•
•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汽车不是差异性产品
•A
•汽车
•小麦
国
•B
国
•H-O理论的贸易模式
•2、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部门,汽车 是差异性产品
•A国 •产业间贸易
•B国
•产业内贸易 •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
•技术水平和生产效 率日益强大
•人力资本、研究机构
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
•母公司 等
•知识密集型产品
•跨国公司
•零部
件或中
间产品
•子公司
•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
资源
密集型产品
•暂时的贸易受益和 劣势的技术地位
•
(四)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水平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形成
•人 口 数
•低级品 •X
•人均收入
•高级品
•Y
•Z
•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
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作者:邓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3期摘要: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
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简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给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简要对策。
关键词: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内贸易已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主导形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长期以来都强调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并以长期产业间贸易为基本贸易模式。
这对提高我国外贸易竞争力、获取动态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一、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一) 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这个模型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下进行的,模型中,AC是平均成本曲线, D是该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 MR是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
(二)对产业内贸易模型的分析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需求曲线很有弹性:由于是同类产品,各产品的替代性很强,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是相当有弹性的,价格很小的变动会导致企业销售额大幅度变化。
2、MR3、MC在MR=MC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所以该垄断竞争企业最优的产量是3单位,均衡点是E 点,Q=3 P=AC=4,该企业只获得了长期投资回报。
该模型表明一厂商生产差异产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售出更多产品,这就需要降低价格必须降低平均成本,降低平均成本必然扩大规模,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各国只能专业化生产一部分产品,并从他国进口差异化产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即产业内贸易。
从模型也可看出产业内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
二、我国产业内国际贸易现状分析产业内贸易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它指一国进口出口同一类产品。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式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公式: [2]。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举例
投入
10 15 20 25 30 35
产出
5 10 15 20 25 30
平均劳动 2 1.5 1.33 1.25 1.2 投入
1.166
投入从15到30,增加1倍,而产出从10到25 ,产出增加1.5倍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 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2.“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
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 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 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本章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的含义 ❖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 迹 ——RC曲线
RC曲线向上倾斜, 曲线上离原点越远 的点表示市场规模 M越大,因而对应 的厂商数目与厂商 产量就越大。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 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在这种 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 手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再根据对手的反应采取最优的行动。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4
❖ 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区别
❖ 两者相应旳市场构造是不同旳。内部规模经济意 味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旳必要性,在要素供给和市 场规模一定条件下,内部规模经济暗含产业内企 业数量较少,市场构造趋于垄断竞争构造。外部 规模经济更侧重于企业数量增长造成产业规模扩 大带来旳品均成本下降,所以单个企业旳规模可 能较小,但是企业数量更多,市场构造更接近完 全竞争状态。
10
❖ 克鲁格曼1974年
❖ 年至1983年,他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 从1999年,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 报》撰写专栏文章。从1977年开始, 他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国际 事务教授。他撰写过大量旳经济学专著和 论文,撰写和编辑旳经济类书籍有20多 本,经济类论文超出200篇。
❖ 他是一位天才式旳人物。
假如再增长1单位X旳生产,则需要旳生产要素将不大于 2个单位(因为规模酬劳递增,X产品旳生产成本将下降 ),则Y部门要素旳降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又因为伴 随Y部门产量旳降低,Y旳生产成本将递增,所以Y旳降 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所以伴随X产量旳增长,︱ dY/dX︱将逐渐减小,即规模酬劳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 ,同步也阐明规模酬劳递增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凸向 原点。
三、产业内贸易产生旳原因
1、产品旳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基础:假如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
门旳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互换旳产品一般情况
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旳产品差别,完全同质旳产品
没有必要去相互互换和贸易。
2、需求偏好旳相同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动因:产品旳差别
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旳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旳
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构造旳多样性和相同性,所以,产
产业内贸易案例
产业内贸易案例篇一:浅析产业内贸易浅析产业内贸易摘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众多国家既进口又出口不同品种的差异性产品。
这个结论不同于李嘉图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同,在这些模型中,众多国家只进口或出口一种产品,但不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众多国家专门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的不同品种,来回交易这些品种。
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我们通过了解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分类来分析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差异进出口一、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现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
到20年为止,该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年3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
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
在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之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越来越丰富。
从总体上来说,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1)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下的D—S模型 ppt课件
由(1.1)
aAxa1 yb MUx
Px
Px
ppt课件
3
由(1.2), 于是,
bAxa yb1 MUy
Py
Py
MUx MUy
Px
Py
MUx Px MUy Py
ppt课件
4
2.给定一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 AK L .预算约束 PKK PLL B
1 L
1 1
K 1
K
A K
1
L
K 1 1
1
ppt课件
15
Q / L
1
A K
1
L
L 1 1
1
克鲁格曼对中国的启示
克鲁格曼对中国的启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举摘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在亚洲危机爆发前看衰亚洲经济的原因,即“纯粹靠增加投入来实现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增长必须来自生产率和技术的提高”的观点,对于当前的中国是再好不过的提醒。
■文/吕风勇刘平安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为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除此之外,克鲁格曼还提出了国际金融领域“三元悖论”的命题,并创立了第一个汇率目标区规范理论模型——克鲁格曼基本目标区理论及模型。
一、克鲁格曼的主要理论(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1.国际贸易格局与传统贸易理论的背离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用绝对比较成本和相对比较成本的观点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
不过,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并没有清楚解释不同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机会成本的差别,也没有能够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
20世纪30年代,伯梯·俄林(Bertil Ohlin)在综合赫克歇尔(E.F.Hecksher)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机会成本差异或比较优势差别的原因是它们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即各国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存在着差别。
因此,该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实际发展却越来越背离正统的贸易理论。
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十分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要素禀赋差异可以清楚辨识的产业间进行,而是在要素禀赋基本一致的产业内进行。
产业内贸易讲解
2.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3.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 4.假设两国完全相同(生产技术相同、要素禀赋相同)
本国 N个品种 外国
规模报酬递增
劳动 垄断竞争 完全相同
克鲁格曼模型
(二)封闭经济均衡:单个国家模型
本国经济需求方: 总效用 预算约束
U v (c i )
1 2 3 3 5 许多原材料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 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 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某些商品的价格在国内被人为地扭曲
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
产业内贸易简介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 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 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真正能 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 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 的欲望,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应该看 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 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 赫——俄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 特点。
产业内贸易简介
定义: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 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 产的产品,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 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 质的区分。
产业内贸易简介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 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 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AIIT=1—
DS模型2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简称D-S模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概述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所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论文中提出来的。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不论是在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人们日益发现“规模经济”是问题的核心。
尽管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内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
不论是经济理论本身还是对经济现实的解释,都要求一种能够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严格分析的理论框架,D-S模型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简洁的基本方法。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论文中指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市场解能否导致社会最优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分配不公、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是导致不完全市场结构、并使得市场均衡解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因。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其中的(内部)规模经济情形进行分析。
他们首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D-S效用函数,后被引申为D-S生产函数),然后依次在效用函数是不变弹性、可变弹性和非对称性的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进行了比较。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1)他们通过构造一个包含产品种类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了特定形式的需求函数和张伯伦dd曲线与DD曲线;(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数量。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练习题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是非判断题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
(√)3、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多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
(√)5、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
(×)6、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体现。
(×)7、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B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3、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则判定贸易对该国是AA、有益B、有害C、不变D、不能判断4、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C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判断5、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DA、生产达到均衡B、消费达到均衡C、市场出清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6、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 B )A、绝对价格B、相对价格C、不变价格D、以上三种都不是7、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BA、绝对优势B、比较优势C、没有优势D、以上三种都不是8、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取决于DA、市场占有率B、技术优势C、竞争优势D、贸易条件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非判断题1、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可以使所有贸易国的消费超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 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 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 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 。
4. 1. 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 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如
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 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 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因此, 产业内贸 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求 偏好的多样性。
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
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 30%—40% 。 另一种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 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比较接近的产品渐 进性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大约为60%—70%。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成本 C, and 价格, P
CC
AC3
P1
E
P2, AC2
AC1
P3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不完全竞争理论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厂商的均衡数量
PP 曲线的向下倾斜,表明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制 定的价格就越低。
i
总额中所占比重,显然,产业进出口差额越大,
产业间贸易所占比重越大。
1 Xi Mi则表示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所占比重。
Xi Mi
2.取值的含义 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当等于0时,表示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值越大,表示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当等于1时,表示产业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3.从i产业扩展至一国总体产业 如果衡量一国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其
16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2020/6/30
规模经济为什么会产生贸易?
如果A国将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X产品,而B国将所 有资源生产其他产品(比如有差异的Y产品),则 通过贸易,两国都会比贸易前消费更多的X和Y产 品。
换句话说,即便两国要素资源完全相同,不存在 比较优势,只要产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两国 也会产生国际贸易。
式中:
IITi
1
Xi Xi
Mi Mi
Xi表示产业i的出口额,Mi为产业i的进口额。
Xi M表i 示产业间贸易,其含义是:产业进口额与出口
额的差额越大,产业间贸易规模越大。
显然,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就是,该产业进出 口总业内贸易指数
Xi Mi
Xi
M
表示产业的产业间贸易额在其进出口贸易
基于垄断竞争革命的D_S模型理论述评
补贴企业,不能给予企业的一次性税收或者转移支付等;相对于无
约束的帕累托最优,这个均衡却有着较少的企业(企业数量和产品的
多样化的数量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垄断竞争条件下市场均衡
的结果不是产能不足,而是多样化不足。
2.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视角。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假
设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在这个假设前提下解释产业间贸易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设立一个效用函数 u=U(x0 ,x1 ,x2 ,...xn ,..). ,x0 代
表来自竞争性部门的消费,x1 ,x2 ,...xn ,...代表来自其他垄断竞争部门的
消费)部门的消费具有对称性和可分性,u=U(x0 ,V(x1 ,x2 ,...xn ,..). ),进
一步的设 V(x1 ,x2 ,...xn ,...)具有常替代弹性(CES),如:u=U(x0 ,
增加的专业化导致了生产力的收益,这延伸亚当·斯密的思想,劳动
力的分工受制于全球范围而不是本地市场范围,即投入品的生产不
需要是本地集中的。这种推理为贸易的国际报酬(与传统的规模的
国家报酬形成对比) 的合理性提供了合理的微观基础。Krugman
(1989)[12] 也 说 明 了 差 异 化 中 间 品 的 延 伸 没 有 什 么 不 同 。 Fran-
4.空间经济理论的开拓性。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 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由于主流经济学家所掌握的 建模技术无法处理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问题,从而使得空间经济 学长久以来没有能够成功的纳入主流经济学中。Krugman(1998)[26]认 为,20 世纪 90 年代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是用基于 D- S 模型的技 术技巧去解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经济的空间结构, 这一最新发展有四个关键词:D- S、冰川、进化和计算机模拟。Krugman(1991)最先讲述了区域经济学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在 D- S 模型基础上引入了运输成本。Krugman 为首的基于 D- S 模型的一系 列著作,使空间经济学成功的融入了经济学主流,因此,Krugman 获 得了区域经济学之父或者创始人的称号。其在 D- S 基础上所提出的 核心—边缘模型 (对核心—边缘模型陈述最完整的是 Fujita,Krugman&Venable(1999)[27)] ,也成了空间经济学、甚至贸易经济学的模型 基础。模型的吸引力在于一些变量值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均衡的结 果,其所提出的新的概念(如“非黑洞条件”)、技巧(运输成本的处理 技巧)①和结论(核心—边缘均衡的稳定性等)在空间经济学中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Richard E.Baldwin&Rikard Forslid(2000)[28]则通过引入 Rome(r 1990)[18]的内生增长模型,扩展了 Krugman(1991)的核心—边 缘模型,主要介绍了内生增长的引入如何影响对称均衡的稳定性,这 个分析结合了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
第5章 垄断竞争、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 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 (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 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 (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 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 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 里程碑是格鲁贝尔 (H.G.Grubel)和劳埃德 (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 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 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 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 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 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 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经济学家们一般把不完全竞争分为 三种类型即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 :
所谓垄断是指单一厂商完全控制某一行
业,它是行业内的唯一生产者,同时没 有一个行业能够生产出接近的替代品。 垄断组织形式
卡特尔;
托拉斯; 辛迪加; 康采恩。
/wiki/%E5% 9E%84%E6%96%AD
从供给角度看
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 厂商生产具有一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如 果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 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 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 利润,如果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 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 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 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
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 2.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 速增长
1.
要素禀赋相同 或相似的产品 之间的贸易
H-O模型无法解释
放宽H-O模型的假 定,产生了新贸易 理论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3.市场扩大的效果 图中PP、CC分别为价格和平均成本随
厂商数目变化的趋势线。E为市场均衡时的 平均成本,索取价格,以及厂商数量。
p
PP
CC
E
国际经济学
o
n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市场扩大后的效应可由下图说明。
的下降,以及厂商数量增加,并形成新的 均衡点; ➢ 扩大市场规模,意味着参与产业内贸易的 国家或厂商的数量增加,均会因成本、价 格的降低取得贸易利益。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本讲关键词
1. 垄断竞争模型 2.销售函数
3.平均生产成本 4,市场扩大效应
本讲分析方法
CC’为市场扩大后的均衡变化,即在
索取价格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成本下
降,厂商数量还可以扩大,而均衡价格也
会下降。形成新的均衡点E1 。
p
PP
CC
CC’
E E1
o
n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这就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 ➢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会下降; ➢ 平均成本的下降,会导致市场的均衡价格
n为垄断竞争厂商数量,b是一个参数,P是 该厂商的定价, PD是其他厂商的平均定价。
从上式可以看出,参与市场厂商越少, 该厂商销售额越高,其他厂商的要价越高, 该厂商的销售额也会越高。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
2.市场均衡分析 假设厂商行为相同,且生产函数与需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 6 讲 垄断竞争结构的 产业内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第 6 讲 垄断竞争结构的 产业内贸易模型
1.垄断竞争模型 2.市场均衡分析 3.市场扩大的效果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1.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厂商的销售函数是 X = S * [(1/n) – b * (P – PD) 式中X是销售额,S是产业内销售总额,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从 AC = n * F/S + MC
与 P = MC+ 1 / ( b * n ) p
PP
CC
我们可以得出:
E
➢
部门内厂商数目越多,平均成
本越高,索价还越低;
➢
部门内厂商数目越少,则平均 o
n
成本越低,而索价还可以更高。
可见垄断竞争厂商数量的决定, 由两曲线的交点决定。
1.均衡分析法 2ຫໍສະໝຸດ 数理演绎法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本讲思考问题:
➢ 一个部门内厂商的数量对于成本和索 价有何影响?
➢ 一个市场均衡的成本、索价与厂商数 量是如何确定的?
➢ 当市场规模扩大后,垄断竞争模型的 均衡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求函数一致,则前式简化为: X=S/n
该式说明每个厂商得到相同的产业销 售总额的一个部分。
主讲教师:张文科
4-6 垄断竞争结构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厂商的平均生 产成本会越高,而数目越少则成本越低。
其数学表达式为: AC = n * F/S + MC
同理,有垄断厂商的价格为 P = MC+ 1 / ( b * n )